1、“昌乐经验”学习心得郑州四中 邵留柱一、一个理念深深打动了我:“高考考的是人品:勇气、信心、积淀、追求” 。这句话,是我迄今为止听到的关于对高考的,一个最好的论述。高考不仅仅给孩子们巨大的压力,也给我们自己非常的紧张感,这种压力和紧张感,使得我们对它其产生了既期望,又恐惧的复杂感情。昌乐的“高考考的是人品:勇气、信心、积淀、追求” ,这一描述,深深地打动我,引起了我心灵深处的共鸣,并且决定把这一收获分享给我的学生。二、小组学习我更加坚定了信心。“昌乐经验”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小组合作学习。这确实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真正发挥其作用。在这里我想简单谈谈自己关于小
2、组合作学习的一起想法和感受:第一,小组分组的标准,及其标准确立的依据。我在班级管理和教学中,小组分组的标准,主要是按照成绩进行,还有没有其他的标准,以及多个标准放在一起时会不会产生冲突,怎么协调这些冲突,是我的困惑,我依然在摸索之中。按照成绩的标准,我把全班大致分了三个阶段,较好的第一阶段和较困难的第三个阶段人数一样,处于中间的第二个阶段,人数相对较多,这样我在第一和第三每个阶段中选取 2人,在中间阶段中选取 3 人,共 7 人组成一个小组。第二,组长的确定,我和班委商量后决定,组长由本组的所有成员选举产生。第三,各组工作,组长已经产生,第一个工作就是分工负责,包括各个学科分工,作业分工等等。
3、第四,小组竞争和评优,每一个月产生 2 个优秀小组,获得班级相应奖励。以上是我对小组分工合作的一些基本认识和做法,其中肯定还存在诸多问题,待我今后工作和学习中,需要和我的孩子们一起再去努力,争取做得更好。三、导学案先学后教模式的思考。“昌乐经验”中,还有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就是“导学案”的先学后教模式。从昌乐学习的情况来看,这种模式的确能够很好地提高学习的针对性,提高解决问题的有效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下是我对这一模式的思考:第一,这种模式适用的范围问题。我的看法,这一模式应该很好的适用于复习课和习题课的学习,这两类课型应该非常符合这种先学后教模式,确实能够提高课的有效性、针对性,和调动学生
4、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起到分层学习的作用。但这一模式适用不适用新课学习,或者说适用哪些学科新课学习,或者说适用哪些学科哪些单元、课时的新课学习,这就需要视情况而定了。就政治课来说,这种模式比较适合文化生活 、 政治生活的新课学习, 经济生活的部分新课学习,但在经济生活的有些部分和生活与哲学的大部分内容应该来说比较困难。第二, “导学案”的制定。我认为这种模式还可以进行转变,在“导学案”的制定中,我们完全可以对不同的课进行分解或者是合并,有的课需要分解,就大胆的分解,有的课需要提前就可以提前,有的课需要合并就完全可以合并,有的课需要补充就可以补充等等,而要实现这些,我觉得首先我自己对本学科课程
5、的认知和宏观把握能力必须很强,才可能做到上述这些。第三, “导学案”的内容。我看了两份政治学科的导学案,我想就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阐述:首先, “导学案”学习目标的制定,我认为我看的这两份有待探讨,这启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特别重视这个问题,一定要自己首先清楚课程目标,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其次, “导学案”的情景设置,两份导学案的有些情景设置和问题设置不是很能说明问题,或者设置的不是很好,这启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尽可能设置出科学合理的、能够很好地激发起学生思考的问题情景,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增强“导学案”的作用;最后, “导学案”的习题练习,两份导学案的习题都非常多,我对这一问题存在着很大的疑惑,我的看法是习题有点多,可以精简,也可以分出一部分作为作业,导学案的习题对我们政治来说,每节课最好不要超过 5 个选择和 1 个大题(只 1 问) 。以上,就是我“昌乐经验”的学习心得,不当之处,有待继续交流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