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80

类型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2013年10月25日.ppt

  • 上传人:scg750829
  • 文档编号:9113043
  • 上传时间:2019-07-24
  • 格式:PPT
  • 页数:80
  • 大小:12.02M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2013年10月25日.ppt
    资源描述:

    1、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学习要求: 了解岩石的分类及其成因。 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并能绘制简单示意图加以说明。 掌握内外力作用的区别。 能分析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地形与地势的区别 1.地形:地表各种形态的总称,又称地貌。 2.地势: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 地形、地势都表示地表的外部特征,前者强调形态特征,后者突出高低起伏状况。 陆地地形主要包括山地、丘陵、平原、高原和盆地五种类型,海底地形主要有大陆架、大陆坡、洋盆、海岭和海沟等。,读图概括我国地形特征并说

    2、明其原因。,地形多种多样,山地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一、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一)内外力作用的概述:,地球内部 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总趋势是使地表高低不平,奠定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地球外部 太阳辐射能,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总趋势是使地表趋于平坦,同时 进行 相互 交织,地壳运动,阅读课本 完成下表,地质作用,概念,类型,指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外力作用,岩浆活动,内力作用,变质作用,地壳运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风化作用,是什么力量营造了地球的海陆轮廓和地表形态的?,地壳物质循环

    3、,山地的形成,河流地貌,地壳运动,概念,板块构造理论,内力作用引起的地壳的机械运动,垂直运动,水平运动,巨大的褶皱山脉,绵长的断裂带,是什么力量营造了地球的海陆轮廓和地表形态的?,地质构造,构造地貌,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如背斜、向斜、断层。,区别,意义,由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如谷地与山岭。,岩石圈六大板块示意图(地图册20页)必记,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 可以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图1为某半岛地形图。读图1,完成1-3题。,1该半岛火山活动频繁,是因为受到( ) A太平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B印度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C印度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D太

    4、平洋板块挤压的影响,D,阅读与探究,地壳运动,东非大裂谷,张裂形成断裂带,东非大裂谷,世界上最长的褶皱山系。 主要是太平洋板块和美洲 板块相互作用的结果。 北段:落基山脉 南段:安第斯山脉,阅读与探究,:地壳运动,水平 位移 弯曲 变形,绵长的 断裂带 、巨大 的褶皱 山,安第斯山脉 、 东非大 裂谷,垂直运动: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 表面的方向运动,即上升或下降运动。,它会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 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同时存在,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同时存在的,而且 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运动结果也往往相互 渗透、叠加在一起。,全球来看,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

    5、动为辅,阅读与探究,:地壳运动,水平 位移 弯曲 变形,绵长的 断裂带 、巨大 的褶皱 山,安第斯山脉 、 东非大 裂谷,隆起 或 凹陷,高低起 伏、海 陆变迁,华山、 庐山、 泰山,相伴发 生不同 区域和不 同时期有 主次之分 就全球 而言,水 平运动为 主,垂直 运动为辅,内力作用的意义,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 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定义: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1.风化作用,二、外力作用,花岗岩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不等于风力作用,风化作用,概念,类型,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

    6、岩石经常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生物风化,化学风化,物理风化,风蚀城堡,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力侵蚀地貌(西北),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河流沟谷、峡谷,瀑 布,流水侵蚀地貌,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西南地区,流水侵蚀地貌,溶洞,钟乳石,冰川侵蚀地貌,角峰,冰斗,海蚀柱,海水侵蚀地貌,海蚀崖,海蚀拱桥,2、侵蚀作用,定义:水、冰川、空气等在运动状态下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进行破坏。 影响:使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从而形成 侵蚀地貌。,冰川搬运,河流搬运,3.搬运作用,风、流水、冰川等把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河流、风的

    7、搬运选择性 冰川搬运不具有选择性,冰川堆积地貌,4.堆积作用,在搬运的过程中,如果外力作用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便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冲积扇,堆积地貌,海水堆积地貌,流水堆积地貌,流水堆积地貌,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三角洲,风力堆积地貌,沙丘,请绘制上图的风向,读图甲和图乙所示的两种地貌,回答910题。 9图甲所示地貌名称为( ) A三角洲 B沙丘 C冲积扇 D沙丘 10图乙所示地貌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 A流水侵蚀 B风力沉积 C风力侵蚀 D流水沉积,C,B,2若下图为某一沉积层内的沉积物(颗粒)示意图,那么该沉积物的成因可能是( ) A流水沉积作用 B冰川沉积作用 C海浪沉积作

    8、用 D风力沉积作用,B,分类,小结:二、外力作用的五种表现,风化,侵蚀,搬运,堆积,风力,流水,冰川,生物,动力,固结成岩,侵蚀地貌:风力侵蚀地貌;海水侵蚀地貌;流水侵蚀地貌;冰川侵蚀地貌,堆积地貌:海水堆积地貌;风力堆积地貌;流水堆积地貌;冰川堆积地貌,总结:外力作用形式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地貌特点 (1)不同的区域主导外力作用不同: 干旱地区以 作用为主; 湿润地区以 作用为主; 高山地区以 作用为主; 沿海地区以 作用为主。,风力侵蚀,海水侵蚀,流水侵蚀,冰川侵蚀,(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地貌: 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 因此,上游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冲

    9、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冰川作用:高山上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湖、冰碛垄等。 风力作用:在干旱区,风力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柱地貌;在风力搬运途中,形成移动沙丘、堆积地貌(如黄土高原)等。,内力作用使地表弄得高低不平。 而外力作用削高填低,使得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地表就是他们共同作用的结果。,地 球 表 面,地质作用,说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形成原因,内力:板块挤压碰撞,使岩层隆起抬升 外力:雅鲁藏布江水量丰富,河流落差大,侵蚀作用显著,从而形成峡谷类似的还有: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横断山脉等,说明刚果盆地形成原因,刚果盆地原来是内陆湖,后经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湖水外泻

    10、而成,过程:岩浆岩石新岩浆新岩石,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三、地壳物质循环,探究性学习:快乐的岩浆地表之旅,场景1:晶晶和亮亮是两滴岩浆,他们生活在地球内部的:岩浆之家。一天,他们得到批准,与其他同伴一起到地球表面进行旅行。他们飞快地奔向地表,半路上,晶晶觉得累了,于是就与亮亮约好,在地表汇合。亮亮没有停步,与其他伙伴一起跳出地表,并沿着山坡往低处流动。忽然,亮亮发现自己不能再动了,不禁问旁边的同伴这是怎么一回事。同伴笑着说:“别担心,只不过你已经不再是岩浆罢了。”问题1、为什么同伴说亮亮已经不再是一滴岩浆了? 2、你认为亮亮还可以继续他的地表旅行吗?请说明原因。,(1)岩浆喷出地表后,随温度的

    11、降低会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2)地表旅行还可以继续,因为由于风化侵蚀作用,岩石会破碎,并在风、流水作用下,发生搬运,离开原来的位置,探究性学习:快乐的岩浆地表之旅,场景2:过了好长的一段时间,亮亮发现自己的个头变小了,并随着风和流水往前运动了。亮亮边走边欣赏着地表美丽的风光。忽然,亮亮发现一个熟悉的身影,认真一看,原来是晶晶。亮亮惊讶地问:“你是怎么来到地表的?”3、请你简要推测晶晶到达地表的过程。,(3)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在地下就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侵入岩),在地壳运动作用下,地表以下的岩石也能出露于地表,探究性学习:快乐的岩浆地表之旅,场景3:亮亮和晶晶又一起踏上旅程。不知道过了多久,他们

    12、觉得累了,便在一处低地停下休息。不久,他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伙伴也停了下来,并且开始重重地压在自己的身上。他们商量着,决定回家去,但是怎样才能回到“岩浆之家”呢?这时,身边一位“老者”笑着说:“要回家,你们还要经历两次大变化,而且还要具备一定条件才可以。” 4、请你推测说明他们要经历的重大变化是什么?这些变化怎么样才能发生?,(4)他们要回到“岩浆之家”,首先要经历从碎屑物到沉积岩,然后随地壳运动在一定的温度压力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最后经历重熔再生,就可以成为岩浆,回到自己的家。,探究性学习:快乐的岩浆地表之旅,场景4:依照“老者”的指引,亮亮和晶晶终于回到了可爱的“岩浆之家”,并向

    13、没有到过地表的岩浆伙伴们讲述自己地表之旅的经过。5、请你为亮亮和晶晶绘制一幅简单的示意图,以便他们讲述自己这次地表之旅的经过。(1)在图中应注明他们在旅途当中发生的主要变化及变化的相关条件。(2)图中还要把旅途中,可能遇到的突发情况时,可以及时回到“岩浆之家”的途径及其需要的条件标出。(3)示意图要求简明、清晰。,侵入型,喷出型,岩石风化碎屑,岩浆,沉积岩,变质岩,高温高压变质,高温高压变质,风、流水等外力作用将岩石碎屑物由高处搬运到低处沉积,重熔再生,重熔再生,(1)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就是岩浆岩,其作用即为冷却凝固。(2)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

    14、的“归宿”,即有三个箭头指向它,其作用是重熔再生 。 (3)各类岩石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各类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岩石相互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岩浆岩,岩浆,变质岩,沉积岩,(冷却凝固),(侵蚀、 搬运、沉积、成岩),(变质作用),(高温熔化),(变质作用),侵蚀、 搬运、沉积和成岩,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浆岩,岩浆,沉积岩,变质岩,冷却 凝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重熔再生,重熔再生,重熔 再生,冷 却 凝 固,变 质 作 用,重熔再生,外力作用:风化、 侵蚀、搬运、沉积,(1)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含义分别是:A _ B _ C _ D _(2)从_到形成各种

    15、_ ,又到新_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3)图中A、B、C、D过程中,能量来自地球外部的有:_。,把握三点:1、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 (单向)2、大多数情况下,由变质岩重熔再生变成岩浆3、沉积岩和变质岩都可以由另两种岩石转化而来,正确反映三大类岩石互相转化的模式图是,图4是“某地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12题。,1.图中内外力作用发生的先后顺序依次是 A.褶皱、岩浆喷出、沉积、岩浆侵入、断裂 B.断裂、褶皱、岩浆喷出、沉积、岩浆侵入 C.岩浆喷出、褶皱、沉积、岩浆侵入、断裂 D.褶皱、岩浆侵入、岩浆喷出、沉积、断裂,图4是“某地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12题。,2.该地

    16、地下洞穴形成的地质作用最有可能是 A.地壳张裂作用 B.地层沉陷作用 C.风力侵蚀作用 D.流水溶蚀作用,1.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读图回答(1)(2)题。,(1)2008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 ) A B C D (2)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 ) A B C D,读图1,完成12题。,1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A地表 B地壳上部 C地壳下部 D地幔,2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可转化为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武夷山属典型的丹霞

    17、地貌,是地质时期沉积的巨厚的红色岩层,经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形成的一片红色群山。太姥山属典型的花岗岩地貌,是地质时期由岩浆上升冷凝而成的花岗岩,经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而形成,花岗岩球状形态是其典型的地貌特征。图6为武夷山丹霞地貌景观图,图7为太姥山花岗岩地貌景观图。读图完成1012题。,10图6和图7岩石类型分别为 A岩浆岩 变质岩 B沉积岩 变质岩 C沉积岩 岩浆岩 D变质岩 沉积岩,C,武夷山属典型的丹霞地貌,是地质时期沉积的巨厚的红色岩层,经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形成的一片红色群山。太姥山属典型的花岗岩地貌,是地质时期由岩浆上升冷凝而成的花岗岩,经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而形成,花岗岩球状形态是其典型

    18、的地貌特征。图6为武夷山丹霞地貌景观图,图7为太姥山花岗岩地貌景观图。读图完成1012题。,11形成图6山体陡峭特征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地壳上升运动 B.流水侵蚀作用 C.流水沉积作用 D.风力侵蚀作用,B,武夷山属典型的丹霞地貌,是地质时期沉积的巨厚的红色岩层,经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形成的一片红色群山。太姥山属典型的花岗岩地貌,是地质时期由岩浆上升冷凝而成的花岗岩,经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而形成,花岗岩球状形态是其典型的地貌特征。图6为武夷山丹霞地貌景观图,图7为太姥山花岗岩地貌景观图。读图完成1012题。,12形成图7岩石球状特征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风化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火山活动 D.

    19、风力侵蚀作用,A,沉积岩:分层现象明显,沉积岩含化石,知识小结,2.图解各种外力的关系各种外力作用互为条件、密切联系、共同作用、塑造地表,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2.外力作用是削高填低,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的主要动力的结果,但其形态的变化 往往促使我们做更具体的分析。据此回答(1)(2)题。,(1)下列选项与图中、最符合的是 ( )A.风化作用、外力搬运 B.风化作用、内力塑造 C.侵蚀作用、人类活动 D.侵蚀作用、外力搬运 (2)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的形态是哪种外力作用的结果 A.风化作用 B.侵蚀作用C.沉积作用 D.搬运作用,丹霞地貌是指由陆相红色砂砾岩构成的具有陡峭坡面的各

    20、种地貌形态,因在广东丹霞山发育典型而得名;雅丹地貌多指一些干涸的湖底,由于干缩形成的裂隙在定向风或加上寒流的作用下,把平坦的地面切割成许多不规则的槽和脊等各种地貌形态。图5为广东丹霞山,图6为敦煌雅丹地貌。完成8-9题。,8形成图示雅丹地貌和丹霞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为 风力堆积 流水侵蚀 风力侵蚀 冰川侵蚀 A B C D,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内力和外力是同时起作用的,它们作用的结果也往往交织在一起。,地表形态的形成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结果 年轻高耸的地形多内力占主导 古老低缓的地形多外力占主导 内力造山成谷,地表崎岖不平 外力削高填低,地表趋于平坦 线状山脉多板块挤压成褶皱山(向斜山与背斜

    21、山) 块状山地多断裂形成断块山或地垒山 平原多内力沉陷后外力沉积形成,各大洲地形成因关注点 非洲东非大裂谷、刚果盆地的成因 欧洲冰川地貌-峡湾、波德平原、东欧平原、冰川湖等的形成 北美洲科罗拉多大峡谷、落基山脉、海岸山脉、密西西比平原的成因 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大分水岭的成因 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巴西高原、亚马孙平原的成因 亚洲喜马拉雅山、德干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死海、贝加尔湖等的成因,自然界中常有“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现象,图6反映的是该现象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地貌形态。读图回答1011题。,图6,10关于图中地貌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地势的起伏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B图中由于流水搬运作

    22、用形成冲积平原C图中谷地主要是流水侵蚀而成 D图中地貌反映了“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现象 11图中四种地表形态是随时间的发展而变化的,其地貌形成顺序 的正确排序是 ( )A B C D,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形成,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形成,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可归纳为下面的模式图:,三维设计55页,判读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方法在判读岩石圈物质循环图时,首先要明确岩浆岩只能由岩浆转化而来,岩浆来自于软流层;沉积岩与变质岩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岩浆岩也可以形成变质岩。其次,岩浆冷却凝固只能形成岩浆岩,不能形成其他岩石。再次,要根据箭头指向来辨别属于哪一类岩石,其中岩浆岩到沉积岩的单向转化是判读的突破口。最后,指向沉积岩的箭头均代表外力作用,指向岩浆、岩浆岩和变质岩的箭头均代表内力作用。,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地球内部的热能,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使地表隆起或凹陷,形成高山和盆地,太阳能,风化、侵蚀、 搬运、堆积 固结成岩,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内力作用、外力作用比较,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2013年10月25日.ppt
    链接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p-9113043.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道客多多用户QQ群:832276834  微博官方号:道客多多官方   知乎号:道客多多

    Copyright© 2025 道客多多 docduoduo.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