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测试题一、单选题新华网 2010 年 8 月 6 日报道,中国文化部部 长蔡武在接受新 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文艺创作存在中低俗化、 娱乐化 倾向严重等不良风气的管理,要 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善于发现、提倡反映主流价值、弘扬主旋律的作品。回答 13 题。1.上述材料主要表明(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 人们对一个事物无法做到全面正确的认识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要经历一个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 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能够随意揭示世界上任何事物A. B. C. D.2.文艺创造者要进行文艺创作,应该( )完全依靠自身的灵感和聪明才智 理解人民
2、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 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 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A. B. C. D.3.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唯物辩证法启示是( )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C.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D.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4.下列关于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发展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运动变化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过程,也就是发展 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着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 发展揭示了万事万物的各种运动变化所包含的前进和上升的趋向性A. B. C.
3、 D.5.下列表述符合发展的普遍性原理的是( )自然界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漫长的前进和上升过程 由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乃至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人类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过程 月球围绕地球运转、地球围绕太阳运转所形成的各种天体运行系统 人类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由浅到深的认识过程A. B. C. D.6.我国的经济发展观念由“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 ,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其内涵发生重大变化。从哲学上看,表明( )A.人的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B.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C.人的认识是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D.人的认
4、识活动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7.改革开放的 30 年,我国的经济突飞猛进,通信方式也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由写信到打电话,再到现在的手机与网络等多种方式交流。通信方式的变迁启示我们( )A.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B.坚持用绝对静止的观点看问题C.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D.改变和利用客观规律,造福于人类8.国务院 2010 年 8 月 27 日召开全国依法行政工作会议,温家宝总理强调,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从理念到方式的革命性变化,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迈出的重要一步。各级政府和所有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法治观念,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
5、,严格依法办事,不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不断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体现了( )发展是循环往复的过程 发展是前进和上升的趋向性的运动变化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新事物和旧事物共生共存A. B. C. D.9.下列诗句中蕴涵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哲学道理的是(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A. B. C. D.10.唯物辩证法从事物的前进性和方向性出发理解发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是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反复循环 新事物和旧事物之间相互转化A. B. C.
6、D.11.2010 年 9 月 6 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30 周年庆祝大会讲话中指出,深圳经济特区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积极推进自主创新,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改善人民生活,创造了“深圳速度” ,探索和积累了实现快速发展、走向富裕的成功经验。上述论断的唯物辩证法依据是( )A.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起促进作用B.正确的意识对人们改造世界起促进作用C.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D.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12.孙子说符中说:“理无常是,事无常非。 ”对该观点的评价正确的是( )A.错误,因为新事物一定会代替旧事物 B.正确,因为新
7、事物不会代替旧事物C.错误,因为真理是客观的、无条件的 D.正确,因为事物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13.发展是一种运动变化,但并非一切运动变化都是发展,这是因为( )A.变化强调状态乃至性质的改变,发展是前进的和上升的运动变化B.变化揭示了旧事物的运动过程,发展揭示了新事物的运动过程C.变化是直线式的运动过程,发展是曲线式的运动过程D.变化是圆圈式的循环运动,发展是垂直式的上升运动14.2010 年 9 月 6 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30 周年庆祝大会讲话中指出,要胜利实现既定战略目标,我们必须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继续奋勇推进改革
8、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要勇于变革、勇于创新的哲学依据是( )A.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 B.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D.发展是新事物不断战胜旧事物15.“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这句诗主要体现了( )A.社会变化总是循环往复的 B.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C.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 D.人的认识是变化发展的16.孙子兵法曰:“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制胜者,谓之神。”这段话表明的哲理是(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有规律的,是永恒不变的 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 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
9、的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无规律可循的,人是无法认识和利用的A. B. C. D.17.我国清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事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 ”下列诗句与材料所体现的哲理相同的是(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千门万户日,总把旧桃换新符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A. B. C. D.18.手机上网走热,传统手机业面临强势冲击,国内外众多传统手机制造行业巨头都义无反顾地向移动互联网公司转型,再加上中国移动等运营商对移动互联网的重视,国内手机业掀起一股移动互联网热潮。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A.人的认识来源于实
10、践 B.人的人是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C.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D.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和有条件的19.有人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搞“科学算命” ,并称之为“发展” 。该观点( )A.正确,因为它肯定了先进信息技术在人们命运中所起的积极作用B.正确,因为它正确理解了发展的实质C.正确,它肯定了运动变化与发展的内在联系D.错误,因为它没有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20.“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劝学中这一古语所体现的哲理是( )A.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B.要充分人的主观能动性C.要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D.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二、主观题21.有人认为:要
11、发展就要变,不 变就不会有发展, 变就是发 展。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评析。22.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两位同学有下面一组对话:甲同学:“联系的观 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就是发展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就是联系的观点,二者没有本 质区别。 ”乙同学说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二者没有任何 联系。 ”请你就上述观点加以评析。23.2010 年 9 月 6 日正式出台的 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是深入 实 施西部大开发和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大任
12、务,对于在全国范 围内推动形成更加合理有效的区域 产业分工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相关知识,说明国务院为什么高度重视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参考答案:1.A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的表述错误;由于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的制约,在一定时期内,人类不能认识或揭示现实世界中的所有事物,的表述错误。2.D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艺创造者的文艺创作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的表述错误。3.D A 与 B 是辩证唯物论原理,不符合设问要求; C 是经济生活道理,不符合设问要求。4.C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
13、然的、稳定的联系,的表述错误;发展是运动变化,反之,运动变化不一定是发展,的表述错误。5.B 各种天体运行系统不体现发展的前进和上升的趋向性,不符合发展的要求。6.A 由材料中的两个转变,只有 A 选项符合题设要求。7.C A 与材料不符;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B 的表述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既不能创造、改变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D 的表述错误。8.B 发展揭示了万事万物的各种运动变化所包含的前进和上升的趋向性,的表述错误;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的表述错误。9.C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体现了联系的观点,都体现了发展的观点。10.
14、A 新事物汲取旧事物中的合理、积极地因素,克服其消极、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与的表述错误。11.D 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A 的表述错误; B 的表述正确,是辩证唯物论哲理,不符合设问要求;C 是认识论哲理,不符合设问要求。12.D 孙子的这句话体现真理的具体性、有条件性以及发展的普遍性,A、B 与 C表述都不正确。13.A14.D 从材料中的“创新” 二字,主要体现了发展观点和新事物的无比优越性。15.B 由材料中“王谢堂前”到“寻常百姓家”,主要体现了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16.D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其发展是
15、有规律的,其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与的表述错误。17.A 题干中龚自珍的话体现了发展的哲学原理,题枝中与选项体现了发展的哲理,体现了联系的观点,体现了运动的观点,与不符合题意要求。18.C 由材料中的“转型” 、 “重视”等信息,体现了对互联网有了新的认识。19.D 该题主要考查发展的实质, D 符合题意要求。20.A 由材料中“学不可以已 ”得出正确选项。21.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着的。 “要发展就要变,不变就不会有发展”正确揭示了变化和发展的联系,承认事物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变化与发展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唯物辩证法的发展
16、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揭示了万事万物的各种运动变化所包含的前进和上升的趋向性,是一种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变化,而变化既包含前进的和上升的,也包含倒退的和下降的,没有规定事物运动变化的趋向性,也就是说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 “变就是发展”没有看到变化与发展二者间的区别。22.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而发展是指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有着严格的区别,甲同学的观点只看到了二者的联系而忽视了二者的区别,是错误的观点。世界既是普遍联系的,也是永恒发展的,二者
17、是统一的。联系构成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没有联系就没有发展,运动、变化、发展本身就表明了联系,没有运动、变化、发展就没有联系。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有着内在联系,乙同学的观点只看到了二者的区别而忽视了二者的联系,也是错误的观点。23.联系是普遍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联系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国家搞好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推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确保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和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要求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国家搞好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推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用中西部的发展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国家搞好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推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