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商周數位學院,先進觀念 輕鬆掌握,第960期生活專刊永康街共和國,建議最佳閱讀版本:powerpoint 2000,本文摘自商周第960期生活專刊永康街共和國,快速變化的台北,哪裡還保有優閒老生活回憶? 迪化街夠古老,但商業氣息太濃。 只有永康街、青田街、溫州街一帶,還能看到成群的日式木造宿舍,及老店的人情味,日式的、外省的、本土的、異國的美食、風情,在這裡相遇,和平共存數十年,晨間,台北青田街上,老樹還掛著台北3月雨的水氣,遠遠的,一群3年級的小學生劃破街巷中的寧靜,伴著歡聲笑語,正從新生國小朝永康社區內的青田街走來。 這是由老師所規畫的認識社區活動,在鄰長的安排下,小朋友們進入了青田街7
2、巷2號與6號。這是兩幢在日據時代建造完成的老宅,圍繞在綠意盎然的庭院間,踩踏在石徑上,穿遊於大王椰子、姑婆芋等各種植物間,是在台北難能可貴的享受。,住慣了公寓大廈的小朋友,對老宅感到新鮮。天真的問起屋主:這房子是用什麼木頭呢?檜木啊!因為它比較苦,蛀蟲比較不愛吃。請問你一個人住嗎?當然不是囉!和我的兄弟姊妹呀!我小時候晚上起來上廁所,要經過長長的走廊, 還真有一點怕呢! 打開古宅的門,孩子們像是 進入了時光隧道,好不開心。,快速改變的台北街道,很難讓人有回憶。若是想要在市區裡找到一條有古意、讓人可以回憶,又有人文氣息的老街,大概只有永康社區一帶的巷弄了。今天的永康社區,日據時代叫福住町。指的是
3、由新生南路、信義路、金山南路與金華街等四條街道所包圍的區域。清朝統治時期,這裡有公圳支流灌溉,阡陌相連。到日據時期,日本官員移民來台人數增加,從現今的杭州南路以西台北城內,漸漸移往這裡。,國民政府來台後,日本人的宿舍繼續做為官員宿舍,再加上鄰近青田街、溫州街及台灣大學,與師範大學的學術風氣,形成永康生活圈。文人、設計師、藝術家,都喜歡來此聚集。如今的永康街,新樓房逐漸成為主要景觀。而一般人到這裡,大概就是品嘗鼎泰豐、冰館等知名店家,再隨意走逛永康街前段的商家,就打道回府。事實上,永康生活圈的精彩,隱藏在巷弄之間!,庭院裡的大樹灑下落葉,讓永康街31巷鋪上一地的寧靜。,本文摘自商周第960期生活
4、專刊永康街共和國,永康街31巷,就在永康公園的回留素食餐廳旁。這條前後不到100公尺,1分鐘就能走完的小巷,引領行人走進一個與外部喧鬧隔離的空間。 巷內枝葉扶疏,蟲叫鳥鳴,尤其是兩邊成排的雙拼公寓,多是民國60多年的舊式建築,左手邊的巷底,則有兩幢日據時代的老宅,從外頭可瞥見亭柱建築的形式,還有歐式建築的味道,算算該有80多年歷史。,昭和町骨董市集,也就是原來的龍安市場(後改名為錦安市場),位於金華街切割過後的永康街後段,又是另一幅不同的風情。那兒有著建築師李清志所說的下町(東京最後的老街區)氣息,緩慢而美好的記憶,都藏在這處被時間凝結的空間裡。創作人可樂王也喜歡在昭和町尋寶,他搜索的是童年的
5、記憶,買不買是其次,和這邊的老闆哈拉才是重點。,金華街199巷1弄,像是小家碧玉般的藏身在金華街與麗水街之間。在這條車子幾乎無法通行的單行道上,坐落著兩家永康街的老字號餐廳印度咖哩與法式料理,曾引領永康街的異國美食風潮。 金華街243巷,起始於大提琴家范宗沛經營的騎樓義大利麵,有時經過這裡,看到胖胖的大提琴家在煮義大利麵,聞見厚重的奶香培根香氣,讓人覺得很歐洲。,再向東行,尚未過和平東路與新生南路,就會遇見青田街7巷。這裡古木參天,高大的麵包樹挺拔,枝葉不懂含蓄,愛向屋外崢嶸,讓幾幢高齡80多歲的老房子,總有綠蔭遮蔽,像是台北市的綠色隧道。 行走其間,忽見青苔恣意蔓生在屋瓦上,或是紫籐優哉游哉
6、地纏繞在老房子的頂上,迎著春風,開了幾朵紫花。記憶回到許久的從前,阿媽阿公也曾牽著你的小手,在街巷間晃蕩不停,你曾以為那是一天中最美好的時光。,永康生活圈內,以青田街老屋最多。青田街分布了大約33棟的日式建築,都是1910年代興建的,做為日籍官員和大學教授的宿舍。青田街7巷8號是一個經典,從日據時代到今日,前後有3位植物學家進駐,院內的老樹也格外茂盛。李清志指著屋瓦上又密又厚的青苔,發出驚嘆的讚美聲,光是從這青苔,就可想像這屋有多老了。他興奮的說:在日本,屋瓦上的青苔是被列為古蹟來保護的,因為他們認為青苔要能夠長到這個程度很不容易!,本文摘自商周第960期生活專刊永康街共和國,青田街7巷8號的
7、日式宿舍屋瓦,密實的青苔說明了它源遠流長的歷史。,溫州街18巷16弄,是永康社區延伸過和平東路後的區域。這條小弄藏身在約有一個半人身高的樹籬之間,走進巷底,是一幢掛著1之1號路牌的老宅院。這是台大哲學系教授殷海光先生的故居,現已列為市定古蹟。 殷海光教授的木造 日式宿舍故居, 隱身在蒼鬱樹叢間。,入夜,巷弄裡寂靜無聲,路燈的光暈輕灑在街道上、樹籬間,萬籟俱寂,此時只聽見微風輕吹過樹林之間窸窣作響、相互呼應,像是海潮般忽起忽落。從巷底回望巷口,樹籬與老房子自隔絕了外頭的車水馬龍,享受著屬於自己的一方空間。這微彎的小巷弄讓人從外頭探不見底,像是日本的長牆深巷,作家舒國治在這裡嗅到了京都的味道,你看
8、光是這巷弄的線條,就有價值。他說。,本文摘自商周第960期生活專刊永康街共和國,3月份的泰順公園,在某一角落還能看見透紅的楓葉,和著日式老宅,感覺像是到了京都。,永康街區的小巷弄曲折延伸,車輛無法不留情的長驅直入,保留了街區原有特色與溫暖。這讓顧客可不受干擾的,和店主人邊聊邊建立情誼,長久下來,彼此因熟悉而滋長一種特殊信任感。學者李歐梵在台北正在國際化 文中提到,台北的多元不在於人而在於物,不在於大商場內的貨色,而在於各個社區內特別是小巷子的人文景觀。,李歐梵認為,永康街這種形式的社區文化,是台北的特色,它內藏的文化精髓,往往在外來遊客視線之外,在鄉土氣息中,不乏異國風味。這種社區文化,雖然它
9、小得貌不驚人,卻隱藏著各種人脈和無數的文化回憶。建築師李清治則以藝文綠帶一詞,來形容從永康街一路延伸至青田街、溫州街以及師大路一帶的空間,這一帶像是他第二個家,是富藏記憶的街道。,在這裡,受到保護的不只是青苔,還有老樹。走著走著,我們轉進一條巷道,周圍被濃密的綠樹蔭包圍,從這個角度,恰好能看到新生南路上的清真寺塔,和遠處的101高樓,頗有一種時空交錯,古今對照的奇妙趣味。即使這個城市不斷變遷,這裡的靜謐優閒卻始終不受影響,或許永康街人,就像京都人一樣,血液裡就是有世代要守護著家園的使命感。,本文摘自960期生活專刊 永康街共和國,紙本雜誌訂閱 我要訂閱商業周刊 電子雜誌訂閱,商業周刊網站,每週四精選當週雜誌精彩文章 商周數位學院,每週二、五,菁華書摘簡報上線歡迎您隨時瀏覽商周網站 或至商周數位學院下載最新書摘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