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展历史宋代,在吴氏的中馈录中出现了“甜食”一词,指甜点心。元代在无名氏的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出现“从食”一词,指饼类小食。同时该书卷十二庚的“饮食类”中详细记述了湿面食品 14 种、干面食品 12 种、从食品 12 种、煎酥乳酪品 5 种、造诸粉品(粉制食品)3 种。由此可见,吃点心的习惯在当时已十分普及。到了明清两代,烹饪技术有了很大发展,这时的点心制作已更加完善。在清人顾仲的养小录中记载:饵之属(粉食类)16 种,果之属(果实类)24 种,粥之属(粥类)24 种,粉之属(用粉加工的食品)2 种。李石亭的醒园录 中记述了清代特有的点心,其中的“蒸西洋糕法”和“蒸鸡蛋糕法”,是采用西方的蛋糕制
2、作技术。该书中的用“满洲饽饽法”制作的点心,也代表了清代特有的点心。在汪日桢的湖雅中列举了约 20 种点心。 小吃,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有三种,这里所指的是“饮食业中出售的年糕、粽子、元宵、油茶等食品的统称”。北京人又叫小吃为“碰头食”,大概指的是有别于主食的“冷盘”。小吃的类型可谓五花八门,遍及粮食、果蔬、肉蛋奶各类,酸甜辣各味俱全,热吃、凉吃吃法不一,远远超出了词典中关于“小吃”所下的定义范畴。 经过若干年的发展,特色小吃成为美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各地的特色小吃也走出了地方特色。然而小吃发展到后期,已经有了另外一种的意涵。虽然一样是讲究采用当地新鲜的食材,但是制作方法繁复、作工讲究,比讲究填饱肚子的主餐更为繁琐,已经是一种在各地的饮食文化,绝非只是在三餐之间填饱肚子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