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阿斯哈和一次别离.doc

上传人:gnk289057 文档编号:9082993 上传时间:2019-07-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阿斯哈和一次别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阿斯哈和一次别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阿斯哈和一次别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阿斯哈和一次别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阿斯哈和一次别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阿斯哈法哈蒂出生于 1972 年年 1 月 1 日的阿斯哈法哈蒂,是伊朗塔比阿特莫达勒斯大学和德黑兰大学戏剧艺术和舞台指导专业的双学士。他曾为伊朗共和报拍摄了一批 8 毫米和 16 毫米的反映伊朗社会中年轻人生活状态的电影,他还导演了诸如城市传说这样受欢迎的电视剧。 与尘共舞是他的导演处女作,一经推出就获得好评。他的第三部电影烟火星期三在 2006 年获得了芝加哥国际电影节金雨果大奖。这部 关于伊丽2 月份除了会在柏林亮相之外,还会在德黑兰电影节上放映。2012 年获第 84 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导演。阿斯哈法哈蒂导演的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 ,获得了第 61 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大奖。相关作品

2、2003 年与尘共舞 2004 年城市传说 2006 年烟火星期三 2009 年关于伊丽 2011 年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 一次别离所获奖项:第 84 届奥斯卡金像奖(2012) 奥斯卡奖- 最佳原创剧本( 提名) 阿斯哈法哈蒂 第 84 届奥斯卡金像奖(2012) 奥斯卡奖- 最佳外语片 阿斯哈法哈蒂 第 69 届金球奖(2012) 电影类 -最佳外语片本片入围第 61 届柏林电影节竞赛单元。伊朗电影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大获全胜,一举擒获金熊奖、最佳女演员和最佳男演员银熊奖。阿斯哈法哈蒂 09 年就凭关于艾丽在柏林电影节夺得最佳导演奖。剧情:西敏想离开伊朗,她要带着自翌己的丈夫纳德和女儿特梅

3、一起离开这个国蒋家。为秧此,她几萧乎已经做好了所有的准备。但是纳德却有自己的打算,他并不是太愿意离开伊朗,他担心自己走了之后,他那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父亲得不到照顾。出于这个考虑,纳德决定留下来。由于纳德的决定让西敏很不爽,她很快就把纳德起诉到法院。她要同自己的丈夫离婚。但是法院驳回了西敏的“无理请求”。离婚不成的西敏离开了家,搬到了自己的父母家。而他们的女儿特梅却决定要和自己的父亲生活在一起,并且希望妈妈能很快就回来和自己同住。纳德很快就发现自己面临的没有妻子的困境 因为自己也要工作,所以他没有时间照顾父亲,而且分身乏术。无奈之下,他只有雇佣了一个叫做瑞茨的年轻的女钟点工照顾父亲。这个女人是个孕

4、妇,而且她出来工作并没有得到自己丈夫的同意。有一天,当纳德回到家,他不仅发现自己父亲一个人在家,而且还发现老父亲被捆在了桌子上。等到瑞茨回来,纳德狠狠地批评了她一顿。紧接着,愤怒了纳德做出了极端的事情,把事情引向了一个悲剧性的结果 这个结果不仅仅毁掉了纳德的下半生,而且也毁掉了他在女儿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主题内涵:导演阿斯哈法哈蒂用他冷静、客观又充满关切的镜头风格,展现了当代伊朗人在亲情和宗教生活方面的纠结,影射批判了伊朗等级分明社会现状。影评:(一)这部伊朗电影【纳德与西敏:一次别离】让现在的中国电影感到羞愧,中国电影人整天抱怨电影分级制度限制了自己的创作,出不来好作品,而在连离婚都是敏感话

5、题的伊朗,类似于阿斯哈 法哈蒂、贾法 帕纳西等导演们的境遇,国内导演们的日子简直就是天堂。法哈蒂的做法就是在剧本的运作阶段就已经解决这个审查的难题,换一个模式去表达自己想说的。 影片对伊朗社会的资产阶级和社会底层普通人的生活进行了一场白描,探讨了现代与传统、道德与法律、诚实与谎言、婚姻与爱情、父母与子女、移民与留守等众多问题,片名的“ 一次别离”不再是男女主角纳德与西敏的一次离婚,而是整个伊朗社会当今存在存在的问题。 影片最让人称赞的是剧情编排,两个家庭打官司被编剧处理的像推理悬疑片,情节紧凑,演员表演真实又打动人心。导演摒除了匠气,而是用极简主义的镜头对准了每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大量的手持摄影

6、和主管镜头让观众无限逼近角色,而导演的中立态度甚至一度让人对于悬念困惑,以为导演又要像前作【关于伊丽】那样给出一个开放式的结局,而影片最终通过传统宗教信仰对古兰经宣誓带来了一场颠覆性的转折,真相也跟着柳暗花明。 影片中纳德一家属于相对富有、西化且在社会中具有话语权的资产阶级,女佣瑞兹家属于教育程度不高,依旧恪守宗教信仰条规的社会顶层劳动阶级。两个家庭因为瑞兹的一次堕胎而对簿法庭,法律倾向于资产阶级致使无路可走的劳动阶级最后选择以武力暴行威胁当事人的人身安全,最终当事人也决定用金钱来化解一切。讽刺的是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依旧恪守对于传统宗教的虔诚,女佣瑞兹最终没有违背宗教的信仰,道出了真相,而思想

7、西化的纳德家的小女儿特玫年纪轻轻却最后在法官面前说谎为父亲辩护,这也算是教育悲哀。 这部电影虽称不上大师之作,却是一部非常优秀文艺佳片,这也一个耐人寻味的道德故事也只能发生在一个还有信仰的国家。 比较一下我们身边的社会新闻,自从有了新浪微博,乱七八糟道德沦丧的新闻看多了,能有这样的道德故事变得太奢侈了,你不觉得可悲吗?(二)作为一个影龄较短的 Cinephile,总是对家庭题材的影片有种莫名的排斥感。想是,那么多剑走偏锋的剧情片还来不及享受、为何还要拘泥于“家庭片 ”这种平实到令人昏昏欲睡的影像?说白了,其实我一向不对家庭题材影片感冒的原因无非两点:一是孩提时蹭着长辈看那些婆婆妈妈的国产电视剧

8、给我幼小的心灵蒙上了挥之不去的“阴影” ;二是因为,身在传统支那家庭,必然深谙这个庞大系统精妙而繁杂的关系网对个体生活的巨大影响。日子一久、人心一疲,便更不愿在寄寓臆想的光影世界里再次反射那令我厌倦的现实。纳德与西敏并不是一部能让我陷入狂喜的影片,尽管我无权否认它的优秀本质。区区三十万美金的预算、全篇肩扛摄影辅以主观镜头、实体声音取代传统配乐、各种不知所云的语言、加上本身复杂而沉重的叙事题材.然不得不叹服的是,它成功地将戏里戏外的纠结感通融为一体。几乎没有一点空间设计感的“长”镜头,却在隐约中记录着那屏息的心跳;间或晃抖而不时模糊的画面,却在摇摆中触及手调变焦环的质感。朴素到以简至上、真实到身

9、临其境,对于家庭题材的影片来说,这样的表面风格往往更能透彻人心。纳德与西敏的情节内容与曲折程度也许还比不上某些大型国产电视剧,然而它的高明之处就在于、通过导演的叙事技巧与洞察力将所有线索在两个小时内展理清晰,不仅摒弃了“婆婆妈妈”的家庭片通病、更达到“余味无穷”的后续效应。这就好比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与毕加索格尔尼卡的差异,前者不厌其烦地描绘了一张繁复而表面的画卷、后者却以小见大地为叙事平添一些新的维度。卷轴的单调平铺与精妙堆砌的立体套装,孰庸孰巧、高下立判。本片的原名为一次别离 (A Separation) ,然而纵观全作不难发现, Separation 的定义显然包含了多层面的具体映射:主线是

10、纳德与西敏这对中产阶级夫妇的离婚争纷、辅线是为纳德家庭做保姆的 Razireh 为其失业丈夫还债及养家糊口而不幸陷入艰苦现实的 “偏离” ;既有中产阶级与基层群众间的显性裂缝、也有传统男权主义与现代资本主义价值观间的隐性对峙。道德与利益的背道而驰、信仰与法律的互批互斥,在深刻的思辨基础上极力丰满了整个故事的内涵与外延。全片几无矫揉造作之疵,充实而合理的剧情冲突为较为完整与全面的人物形象塑造敞开了足量空间。家庭成员众多、社会关系复杂,在这样相对混乱的叙事背景下能有条不紊地糅合进剧情牵涉到的所有人物,其导演技法势必精雕细琢而有所偏侧。其中有三位角色的形象安排颇具匠心、却也不失灵气。首先是作为冲突根

11、源的“父亲”一位体态臃肿、身患重病、神志不清的孤老,令人不由得在揪心之中掺杂进一丝厌恶。然而作为晚辈的纳德与西敏,又何奈孝道之约而坚持不离不弃?纳德为父亲被佣人肆意“固定”之后而怒不可遏、看到父亲身上的累累疤痕而不禁嚎啕,无不展现了一位保守而传统的男人对于其长辈根深蒂固的忠诚。因此宏观而言, “父亲”这个角色的隐喻,很明显就是饱经沧桑而日渐腐朽的国家本身。 纳德所代表的芸芸、即是这个国家的中产阶级群众,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而无时无刻不得不承担最为繁重的“孝道”与职责。虽难免有思想先进的个体(如西敏)为此大胆地抱怨与反抗,然而对故土的感恩与忠诚让刻意的逃避总是被各种道德枷锁所牵制。对父亲的责无旁贷

12、,就好比那些普通中产阶级群众:虽存在对于国家体系和社会问题的无尽抱怨,但是相互间的依赖感、促使他们仍然孜孜不倦地为国家的运转而奉献着。这也是片中纳德可以放弃家庭的一切、却唯独坚持要照顾父亲的根本原因;尽管稍显讽刺的是,到头来直接靠自己双手照顾“父亲”的人,是象征着社会底层民众的女保姆 Razireh。其次是作为局外人搀和其中的女童。片中为数不多的诙谐桥段几乎都是由这个孩子一手创造:好奇地摆弄着补氧设备、贴着玻璃装猪鼻子玩耍、以及桌上足球的同乐画面。女童在片中的大部分剧情里都是以无忧无虑的快乐形象出现,然而镜头不断通过对其眼神的近景和特写来展现她心理的微妙变化。这种表现主义的点缀在整体稍显平淡的

13、镜头语言中不可谓不是一番波澜。在片末,法院房间外的走廊上,留下了两个未成年女孩互相对视的眼神:一边是无奈的痛楚、一边是受伤的仇恨。阴沉而绝望的氛围,令人感染、令人震撼。最后一位是作为家庭关系纽带而频繁出镜的女儿特玫。11 岁,本应该是一心汲取知识的学生年纪,却由于父母婚姻关系的破裂而被迫去亲自面对这世俗困境。特玫的知书达理多次帮助父亲或母亲圆场;甚至可以断言,如果缺少她的串联与协助,兴许事件的结局会出乎意料地早早崩盘。然而,特玫所付出的一切,本意只是希望父亲和母亲之间能消除互相的误解而重归于好,但在两者争锋相对的过程中,留下的只是她杯水车薪的劝慰与痛苦到临近绝望的背影。纵观全片,镜头也不止一次

14、地对准了特玫流泪的场景。泪水的不断重现,仿佛隐现了其内心深处、从焦虑跌落到无奈的过程。应该说,特玫在影片的前 95%阶段内都是整个事件中的一位无辜的参与者,然而最为巧妙的是,影片的结尾突然把重心倾向了特玫。面对裁决离婚权利的法官, “选择母亲、还是选择父亲? ”,她依旧止不住那涌眶而出的热泪、却无比坚毅地重复着“我已经做出了选择” 。家事的劫难让少女承担了太多本不属于她的压力与责任,然而在度过风浪之后,却可以真正摒弃父亲与母亲双方的束缚、完全根据自己意愿而勇敢地作出抉择。这是特玫内心上向着成年的蜕变、也仿佛象征着这个国家的新生一代对于争取自由的美好愿景的奠基。诠释人物形象的背后铺垫,即是那“罗

15、生门”式的繁杂情节。以片面之言简而概之:这是个充满不公与谎言的喜剧、也是一个饱含亲情与责任的悲剧。通过大大小小的人际冲突,故事向观众们传达了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中的普通群众所日常经历的种种问题与矛盾。为了利益、为了亲情、为了“孝道” ,各个人物、不计其数的谎言离散成一派扑朔迷离的混沌空间。然而令人欣慰的是,表面上两个不同社会阶级家庭最终还是将显性的争端化解,尽管从实质意义上而言,是“外伤可医、内患不治” 。解决这场纠纷的本源动力,无疑是宗教信仰的精神束缚;而将这场人际战役延续的“恒力” ,影片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是人性弱点?是逆亲刺痛?是思想固化?甚至是社会风气、国家体制?终究会是众说纷纭、各具一辞。也许,就像影片那个开放式的结尾镜头一样:纳德与西敏隔着玻璃、面对着面、低头不语。而作为观众的我们,是否也会随着那诡谲的钢琴旋律、而陷入关于自己的沉思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