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历代职官表推荐两本职官的书: 1、历代职官表 纪昀 2、历代职官表 黄本骥 历代职官表(秦)部门 官职 品级 职掌 说明丞相(相国)辅佐皇帝治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监察、执法之任,兼掌重要文书图籍副丞相(三公)丞相府御史大夫寺太尉府 太尉 掌军事,全国军事首脑 武职奉常 掌宗庙礼仪郎中令 掌守卫宫殿门户卫尉 掌宫门警卫太仆 掌皇帝舆马及马政廷尉 掌刑狱典客 掌少数民族朝见宾礼宗正 掌皇族事务治粟内史 掌谷货(九卿)少府 掌山海池泽之税中尉 掌师治安 武职将作少府 掌营建宫室内史 掌治京师(中央其它官职)监御史 掌监理郡事郡守 秩二千石 掌郡治郡尉 秩比二千石 掌郡之军事(地方)郡郡丞 秩六百石
2、 辅佐郡守县令县长令,秩千石或六百石长,秩五百至三百掌县治万户以上为“令”,万户以下为“长”。县县丞、县慰秩四百至二百石丞佐令并掌刑狱,尉掌兵事县以下,十里为亭,有亭长;十亭为乡,有三老等。历代职官表(西汉)部门 官职 品级 职掌 说明丞相(相国)秩万石 辅佐皇帝治理天下。 哀帝时改为“大司徒”。御史大夫 秩万石外掌督部刺史,内掌公卿奏事举劾。 成帝时改为“大司空”,副丞相。(三公)(三司)太尉 秩万石 掌全国军事。 武帝时改为“大司马”。大将军职掌统领兵征、或予闻国政。是将军的最高称号。武官。武帝初为卫青而设。有时位在“公”之上。太常 秩中二千石 掌宗庙礼仪,兼掌选试博士。即秦之“奉常”,景
3、帝时改之,莽又改为秩宗。光录勋 秩中二千石 掌宫殿护卫。即秦之“郎中令”,武帝时改。卫尉 秩中二千石 掌宫门警卫。景帝时曾改为“中大夫令”,不久复称。太仆 秩中二千石 掌皇帝舆马。 有两丞。廷尉(大理)秩中二千石 掌刑狱。 有正、左、右临。大鸿胪 秩中二千石 掌少数民族朝见宾礼。 即秦之“典客”,有丞。宗正 秩中二千石 掌皇族及亲属事务。有丞。平帝时改为“宗伯”。(九卿)大司农 秩中二千石 掌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即秦之“治粟内史”,有两丞,景帝时改为“大司农”,武帝时改。少府 秩中二千石掌山海池泽收入和皇室手工业制造,以给其养。尚书 秩中二千石 在皇帝左右办事。设五曹办事,武帝时地位逐
4、渐重要。执金吾 秩中二千石 掌京师治安。 秦之“中尉”,武帝初改。内史 秩二千石 掌治京师。 相当于后来“京兆尹“(中央其它官职)右扶风 秩二千石 掌列候。秦官主爵中尉,景帝时改都尉,武帝时改为此。刺史(每州一人)(牧)秩六百石(二千石)掌监查郡事。成帝时曾改为“牧”,其后又复称为“刺史”,又复州“牧”。郡守 秩二千石 掌治其郡。 景帝时改为“大守”。郡丞 秩六百石 郡佐。 汉承秦制。都尉 秩比二千石 专掌军事。 地位与郡守相当。县令县长令,千石至六百石长,五百石至三百石同秦制。 同秦制。(地方官职)十三部州郡县县丞县尉四百石至二百石历代职官表(东汉)部门 官职 品级 职掌 说明司徒掌民众,教
5、礼仪,教民孝悌、逊顺,送死养生、及议其制,建其度,四方功课等民事。即西汉之丞相。刘秀时改为大司马。从而罢“三公”,权力归台阁。“九卿”亦重。(三公)(三司)司空 掌水土沟洫营建城邑等事。即西汉之御史大夫,刘秀时改为大司空。太尉掌四方兵事功课,年终奏报于殿以行赏罚。刘秀时置大司马,建武时改太尉。(九卿)(略)同西汉之制秩中二千石光武帝时,“少府”中之尚书台,职权渐重,组织亦大,三公形同虚设。九卿之长,均加卿字。其它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兰台令史比二千石比二千石比二千石六百石主宿卫宫殿掌奏及印工文书刺史 秩六百石 掌州之治建武十八年复刺史十二人,各领一州。太守 秩二千石 掌郡之治东都洛阳设“河
6、南尹”,秩中二千石郡丞 佐守(地方)州郡县 县令县长令,秩千石;长,四百石或三百石掌县之治 以下仍置乡、亭、里历代职官表(三国、两晋、南北朝)部门 官职 品级 职掌 说明相国(大丞相)第一品注:不是“一品”佐理国政 三国均置(相)太傅太保第一品 导皇帝以善德(无常职) 三国只置太傅(三公)(九卿)(略)同汉体制大体相同“三公”,一品“九卿”,三品三国均置执金吾 第三品 掌宫外巡戒 三国均置尚书台将作大将 第三品 掌宫室宗庙等营建 魏吴置,蜀不详尚书令 第三品 总领纲纪,无所不统 三国均置尚书仆射 第三品 尚书令之副手 三国均置中书监 第三品 掌尚书奏事,掌机密 三国均置中书省中书令 第三品 平
7、尚书奏事 三国均置秘书省 秘书监 第三品 掌文艺图籍 魏蜀置,吴为秘书郎御史中丞 第四品 掌受公卿奏事,察举非法 三国均置御史台都水使者 第四品 掌天下河渠水利 魏置,蜀吴不详大长秋 第三品 掌宫中诸事 三国均置太傅少傅第三品 掌辅导太子 三国均置侍中 第三品 掌宾赞威护驾备顾问 魏置,蜀吴不详散骑掌侍 第三品 掌规谏过失以备顾问 三国均置其它城门校尉 第四品 掌护京师城门 魏吴置,蜀不详司州 司隶校尉 第三品掌察百官及京师近郡犯法者,并领一州魏蜀置,吴无刺史(牧)单东刺史第五品 巡行郡国录,囚徒考殿录 三国均置河南尹 第三品 掌京都之治 魏置太守 第五品令、长 六至八品州有秩、三老 八品王国
8、相 第五品 职如郡守各王侯封国侯国相 第八品 职如县令历代职官表(隋)部门 官职 品级 职掌 说明(三师)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 为皇帝辅弼之官(三公)太尉、司徒、司空正一品 同汉代之职掌品级据隋文帝时之制,其后炀帝又略有变动。(以下同)尚书令(一人)正一品 总揽一切政令左、右仆射各一人从二品 为尚书令之副手六部尚书(各一人)正三品 分掌吏、礼、兵、刑、户、工六部侍郎(三十六人)正四品六部之制至隋始确定,此制一直行制清末,清末始增新部尚书省尚书左、右丞(各一人)从四品纳言(二人、即侍中)正三品 掌宣达帝命因避杨忠之讳,凡中字皆不用,以此代之门下省给事黄门侍郎(四人)正四品 掌机密文件,备皇帝顾
9、问内史令(一人,即中书令) 正三品 内史省长官,全国政务内史省(即中书省)内史侍郎(四人)正四品 内史令之副手隋文帝时,确定内史省取旨,门下审核,尚书省执行。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御史大夫(一人)从三品 掌监察、执法治书侍御史 从五品侍御史 从七品御史台监察御史 从八品州(炀帝时改郡)刺史(郡太守)上州:正三品中州:从三品掌其州治称州时,州长为刺史;称郡时,郡长为太守。下州:正四品通守(在太守之下,炀帝置)同上长史、司马 正五品至正六品县令上县:从六品中县:从七品下县:正八品丞 从八品至从九品县尉 从九品历代职官表(唐朝)部门 官职 品级 职掌 说明(三师)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三公)太尉司徒司空正
10、一品辅佐天子是一种很高的虚衔,一般无实际执掌,不常设。尚书令(一人)正二品 总理国家政务尚书左、右仆射(各一人)从二品 佐尚书令吏部尚书(一人)正三品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户部尚书(一人)正三品掌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事务尚书省礼部尚书(一人)正三品掌国家的典章法度、祭祀、学校、科举和接待四方宾客等1.唐初,太宗李世民未继位前,曾任尚书令,此后臣下不敢居此位,遂不设。2.左仆射统吏、户、礼三部。右仆射统兵、刑、工三部。3.高宗李治时称尚书省为“中台”,中书省为“东台”,门下省为“西台”。兵部尚书(一人)正三品掌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务刑部尚书(一人)正三品
11、 掌国家的法律、刑狱等事务工部尚书(一人)正三品掌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务六部侍郎 正四品上尚书左丞(一人)正四品上尚书右丞(一人)从四品下六部各司郎中 从五品上六部各司员外郎 从六品上门下侍中“左相”,中书令为“右相”。武则天时又改尚书左右仆射为“文昌左右相”。4.每部下属四司,六部合二十四司。侍中(二人)原正三品,后升为正二品官行宰相职门下侍郎(二人)原正四品上,后升为正三品佐侍中左散骑常侍(二人)正三品下 (无实际职权,乃达官所用)左谏议大夫(四人)正四品下 掌侍从规谏左补阙(六人)从七品上职务为对皇帝进行规谏,并举荐人才门下省(武则天改为“鸾台”,玄宗又改为“黄门省”)左
12、拾遗(六人)从八品上 职务同上中书令(二人)原正三品,后升为正二品官行宰相职中书侍郎(二人)原正四品上,后升为正三品佐中书令中书省(武则天改为“凤阁”,玄宗又改为“紫微省”) 中书舍人 正五品上 掌诏令、侍从、宣旨、慰劳等事。(六人)右散骑常侍(二人)正三品下 同左散骑常侍右补阙(六人)从七品上 同左补阙右拾遗(六人)从八品上 同左拾遗御史大夫 正三品御史中丞 正四品上侍御史 从六品下御史台监察御史 正八品上专掌监察、执法受公卿奏事,举劾案章。唐之御史台分三部:台院、殿院、察院国子祭酒 从三品国子司业 从四品下国子博士 正五品上太学博士 正六品上国子助教 从六品上国子监国了监丞 从六品下掌教育
13、行政道(本系监察区)观察处置使(每道一人)掌监察州县官吏,举善纠恶。以后兼理民事。唐初划全国为十道,开元时分为十五道。这个角色多由“节度使“兼任,权势颇大。刺史(每州一人)上州:从三品中州:正四品下下州:正四品下掌州之治别驾(一人)上州:从四品下中州:正五品下下州:从五品上为刺史的佐史州长史(一人)上州:从五品上中州:正六品上掌一州兵马1.唐于三京(京兆、河南、太原)五州(益、并、扬、荆、潞)设府。其它地方设州。三京各设牧一人(从二品),尹一人(从三品)。2.唐以四万户以上为上州,二万户以上为中州,不足二万户为下州。下州:无司马(一人)上州:从五品下中州:正六品上下州:从六品上录事参军事(一人
14、)上州:从七品中州:正八品上下州:从八品上掌纠正各曹职事录事(一至二人)上州:从九品下中州:从九品上下州:从九品下六曹参军(各一人)上州:从七品下中州:正八品下州仅三曹,从八品下3.六曹为: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土。4.三曹为:司仓、司户、司法。县令(一人)京县:正五品上上县:从六品上下县:从七品上县丞(一至二人)京县:从七品上下县:正九品下主薄(一至二人)京县:从八品上下县:从九品上尉京县:从八品下下县:从九品下县录事京县:从九品下其它县不列品唐代之县,等别如下:京县:三都之县,在京城内者。畿县:三都之县,在京城外者。望县:繁华重要之地紧县:重要之地上县:有六千户以上中县:有二千户
15、以上中下县:有一千户以上下县:不足一千户者历代职官表(宋朝)部门 官职 品级 职掌 说明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太尉、司徒、司空正一品(三师)(三公)(三孤) 少师、少傅、少保正一品三师、三公本为亲王使相宰相之加官。惟徽宗时,蔡京为太师时,掌宰相实权。(宋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从一品 总理全国政事(宰相)参知政事 正二品 副相以宋初为例,其他时代变化很多。(以下同)枢密使(知院事)从一品正二品枢密院副使(同知院事)正二品专司“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以及“侍卫诸班直内外禁兵,招募阅试迁补屯戌赏罚之事”侍中 佐天子,审中外出纳之事。门下省门下侍郎 佐侍中中书令 佐天子,宣奉天子命令侍郎 佐令
16、中书省尚书令 奉天子命而施政左、右仆射 佐令尚书省左、右丞相 佐令三司使三司使副使掌全国钱谷出纳,均衡财政收支翰林学士 正三品 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文件翰林侍读学士 正三品翰林侍讲学士 正七品翰 林学士院崇政殿说书 从七品谏院 知谏院 掌规谏朝政缺失尚书(各一人)从二品侍郎(各一、二人)从三品郎中 正六品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员外郎 从六品同唐之制宋之六部、组织上属于尚书省。御史大夫 从二品 专掌监察、执法御史中丞 从三品 台长侍御史(台院)从六品殿中侍御史(殿院)正七品御史台监察御史(察院)从七品1.“大夫”为加官,不除人。“中丞”为实际上之台长。2.宋仍于御史台设三院。卿(各
17、一人)正四品(或从四品)(九卿)(九寺) 少卿(各一至二人)从五品(或正六品)宋之九卿:太常寺、宗正寺、光禄寺、卫尉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祭酒 从四品 掌教育行政司业 正六品国子博士 正八品国子监国子监丞 正八品转运司:转运使、副使、判官掌一路财赋、又兼管监察官司吏之事南宋谓“漕司”提刑司:提点刑狱公事掌司法和刑狱 南宋谓“宪司”提举常平司:提举常平茶盐公事掌常平仓及贷放钱谷等事务 南宋谓“仓司”路提举学事司 掌所属州县学校和教育行政 徽宗设,不久废。以上各官谓之“监司”。经略安抚司经略安抚使掌军事及民政 南宋谓“帅司”知府事(各一人)(府尹)开封尹正三品(少尹) 开封少尹
18、从六品府(判官)(推官)开封府均从六品掌府之事宋于首都、陪都及特要之地称“府”(判某州事)(刺史)从五品判某州事(权知某州军州事)掌州之治州知州(简称)兼指挥军事宋不设“太守”,“刺史”乃虚衔。知某军事 戌兵驻县官,兼管军事知某监事知县(县令)赤县:正七品畿县:正八品其它:从八品县丞(小邑不置)赤县:正八品畿县:从八品其它:从八品主簿(小邑不置者以尉兼)赤县:从八品畿县:正九品其它:从九品掌县之治军监县尉赤县:从八品畿县:正九品其它:从九品掌阅习弓手,戢奸禁暴,凡县不置主簿则尉兼之宋代之县,分为:赤县:在京城内畿县:京城外望县:四千户以上紧县:三千户以上上县:二千户以上中县:千户以上中下县:不
19、中千户下县:五百户以下历代职官表(元朝)部门 官职 品级 职掌 说明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中书令(一人)总领百官,会决庶务。 皇太子领中书令左、右丞相(各一人)正一品 辅佐皇帝,综理全国政务。元朝以“右”为上,同前代不同。平章政事(四人)从一品 佐丞相 官位只次于丞相左、右丞(各一人)正二品参知政事(二人)从二品 中书省副长官参议中书省事(四人)正四品左、右司郎中(各二人)正五品 分掌各司事务员外郎(各二人)正六品 职位略低于郎中中书省都事(各二人)正七品 处理司的日常事务元之尚书省,屡设屡废。武宗至大四年以后不再设,权归中书省。文宗以后,专任右相,左相或设或不设。尚书 正三品侍郎 正四品
20、郎中 从五品六部员外郎 从六品职掌同唐之制 元之六部属中书省。枢密枢密使 从一品掌军事机密、边防和宫廷禁卫等事务。枢密副史 从二品枢密院判 正五品院枢密知院 从一品御史大夫 从一品 专掌监察、执法御史中丞 正二品侍御史 从二品御史台(内台)治书侍御史 从二品宣政院使 从一品 掌宗教及管理吐蕃之事同知 正二品宣政院副使 从二品丞相 从一品 总理路之政务平章 从一品 辅理路之政务左、右丞 正二品参知政事 从二品郎中 从五品员外郎 从六品行中书省(地方)都事 从七品同中书省之职1.元代共十一行中书省。“行省”之制始于此。2.“行省”之下统路、府。宣慰使 从二品同知 从三品宣慰司(地方)副使 正四品职
21、同中央宣政院 元共分六道,每道一司。达鲁花赤 正三品 掌路之治 由蒙古人担任万户府 万户 正三品副万户 从三品达鲁花赤 正三品路 总管府 总管 正三品万户之长万户府分上中下三等,此为上万户府之品秩。府(散府)达鲁花赤 正四品 掌府之治知府(或府尹)正四品达鲁花赤 从四品知州(州尹)从四品正六品州同知 正六品掌州之治州有上、中、下三等。此为上州之品秩。达鲁花赤 从六品知县(或尹)从六品县丞 正八品主簿 正九品尉 正八品县典史 不入品掌县之治县分上、中、下三等。此为上县之品秩。历代职官表(明朝)部门 官职 品级 职掌 说明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佐天子,掌国家政事。内阁
22、大学士(中极殿、建极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正五品 皇帝顾问洪武十二年,废中书省,十五年设大学士。仁宗以后,其位渐崇,掌实际上的宰相职权。尚书 正二品六部(明代迁都北 左、右侍郎 正三品 同唐之六部明代六部除户、兵二部各十三司外,其它四部均各四司。京后,另设南京六部,此略) 各司郎中 正五品左、右都御史 正二品左、右副都御史 正三品左、右佥都御史 正四品掌监察、执法都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末年为十五道)正七品 掌巡按州县,考察官吏即前代的“御史台”,明初改之。总督(总理)巡抚明之总督、总理、巡抚,均因事而设,以重臣任之。学士 正五品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从五品侍读、侍讲 正六品修撰(史官)
23、 从六品编修 正七品翰林院检讨 从七品掌修史、著作、图书等祭酒 从四品司业 正六品五经博士 从八品助教 从八品国子监学正 正九品掌教育行政都给事中(每科一人)正七品左、右给事中 从七品六科给事中 从七品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查六部百官之事。六科为吏、户、礼、兵、刑、工。廿四衙门 十二监太监 正四品 掌皇帝宫中日常生活上的各项事务。 以宦官掌之。四司司正 正五品八局大使 正五品左、右布政使 从二品左、右参政 从三品承宣布政使司(地方)左、右参议 从四品掌一省之政明洪武九年废行中书省,分全国为十三承宣布政使司。为省一级的最高行政机构。按察使 正三品副史 正四品提刑按察使司(地方)佥事 正五品掌一
24、省刑狱之事与“布政司”及管军事之“都指挥使司”合称一省中之“三司”。知府 正四品同知 正五品通判 正六品府推官 正七品掌府之政明代改路为府,分上、中、下三等。知州 从五品同知 从六品判官 从七品州吏目 从九品掌州之政知县 正七品县丞 正八品主簿 正九品县典史 未入流掌县之政县分上、中、下三等。明之典史,典文移出纳,如县无丞、簿,则兼领之。都指挥使 正二品都指挥同知 从二品都指挥使司(都司)都指挥佥事 正三品地方最高军事长官明代在全国设十六个“都司”。指挥使 正三品指挥同知 从三品卫指挥使司(卫)指挥佥 正四品各“卫”,齐统于“都司”、“行都司”或“留守司”。正千户 正五品千户所(所) 副千户
25、从五品“所”统于“卫”历代职官表(清朝)部门 官职 品级 职掌 说明大学士 正一品 掌传达谕旨、公布文告 满汉各二人。尚书协办大学士 从一品 协助大学士。满汉各一或二人,以六部尚书充其任。学士 从二品满六人、汉四人,均兼礼部侍郎。侍读学士 从四品侍读 正六品内阁中书 从七品军机大臣(称为大军机)办理军机处 军机章京(称小军机)辅佐皇帝,处理军国要务、官员任免和一切重要奏章。大军机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京堂内特简,无定员。小军机于内阁中书郎中、员外郎、主事中派兼。尚书 从一品左、右侍郎 从二品各司郎中 正五品各司外郎 从五品主事 正六品同唐之六部六部笔帖式 七至九品 掌翻译满汉章奏文籍之事。
26、满汉都有。尚书(一人)理藩院左、右侍郎掌蒙古、回部、西藏等地的封授、朝见、进贡、官吏升降和征发徭役等均用满、蒙人,下属六司。左都御史(右为总督衔)从一品 掌监察、弹劾官吏左副都御史(右为巡抚衔)正三品六科给事中 正五品 掌监察六部、权不大。都察院十五道监察御史 从五品满汉都有。总理各国事务亲王、郡王、贝勒大臣(以军机大臣兼)特简,无定员。咸丰十年设,后于光绪时改为“外务部”,并位于诸部这上。大臣上行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章办章京、帮办章京、章京总督(地方)总督正二品(加尚书衔为从一品)综理督军民要政辖一省至数省,一般辖两省。行省 巡抚 从二品 掌一省之治 每省一人学院(学道)提督学政 掌学校政令,岁、科两试 每省一人承宣布政使(藩司)布政使 从二品 掌一省之民政、财政提刑按察使司(臬司)按察使(臬台)正三品 掌一省司法道 道员 正四品知府 从四品同知 正五品府通判 正六品掌府之政知州 正五品直隶州州同 从六品掌州之政州 知州 从五品 掌州之政州同 从六品州判 从七品知县 正七品县丞 正八品主簿 正九品巡拾 从九品县典史 未入流掌县之政厅(直隶厅、散厅)同知(或通判)从六品设于少数民族集中居住之地。或情况特殊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