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湖北旅游发展现状.doc

上传人:fmgc7290 文档编号:9077392 上传时间:2019-07-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旅游发展现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湖北旅游发展现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湖北旅游发展现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湖北旅游发展现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湖北旅游发展现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湖北省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研究 湖北省第二次经济普查分析研究资料之十二内容提要旅游产业是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的一个新兴产业,被称为无烟工业、无形贸易,具有关联度高、污染少、增收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的产业特征。湖北省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这为旅游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产业支撑;湖北省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国家实施的“中部崛起”战略,使得湖北区位优势更加明显;湖北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文化,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适宜的产业契机、良好的政策环境、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湖北旅游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文章对湖北省旅游产业发展规模、结构、布局、效益进行分析,剖析问题,

2、提出对策,给有关领导和有关部门提供参考。一、湖北省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及主要特征(一)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一是从绝对增长量来看,湖北省旅游产业近十年来(除 2003 年受非典影响外),国内旅游人数、国内旅游收入、入境旅游人数、外汇收入四项均保持了逐年增长。湖北省 2000 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 5478 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270.31 亿元,2009 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 15065.18 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969.63 亿元,分别是 2000 年的 2.75 和 3.59 倍;2000 年接待入境旅游人数450805 人次,外汇收入 14572.13 万美元,2009 年接待入境旅游人数 13

3、34634人次,外汇收入 51020.22 万美元,分别是 2000 年的 2.96 和 3.50 倍(详见表1)。表 1 湖北省 2000-2009 年旅游人数、收入情况统计年份 国内旅游人数 (万人次) 国内旅游收入 (亿元) 入境旅游人数 (人次) 外汇收入 (万美元)2000 5478 270.31 450805 14572.13 2001 6064 337.18 667818 20075.16 2002 6670 384.24 1024312 28390.95 2003 5684 331.60 405214 13626.93 2004 6849 394.22 611859 19240

4、.41 2005 7630 450.76 825700 27636.30 2006 8459.78 514.24 1055752 32000.38 2007 10134.53 609.40 1318179 41264.00 2008 11678.26 713.43 1187549 44255.31 2009 15065.18 969.63 1334634 51020.22 数据来源:湖北统计年鉴(2009)、湖北旅游统计便览(2010)二是从旅游总收入占地区 GDP 的比重来看,2003 年以来,全省维持在 7%左右,到 2009 年,这个数值达到 7.83%,在经过六年稳定发展后,有加速启动

5、的迹象。近十年来,除 2003 年受非典影响旅游收入下降外,旅游业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远超过了地区 GDP 的年平均增幅。2009 年,全省旅游总收入达到历史新高1004.48 亿元,突破千亿元大关,比 2008 年增长 35.0%(详见表 2)。可见,湖北省旅游产业正进入稳步发展的快车道,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显突出。表 2 湖北省 2000-2009 年旅游收入指标旅游总收入 相当于全省年份 亿元 比上年增长(%) GDP(%)三产增加值(%)2000 282.26 14.2 7.96 19.52 2001 353.64 25.3 9.11 21.91 2002 407.52 15.2 9.6

6、7 22.69 2003 342.77 -15.9 7.20 17.11 2004 410.00 19.6 7.28 17.88 2005 473.15 15.4 7.26 18.00 2006 539.74 14.1 7.12 17.55 2007 640.87 18.7 6.94 16.49 2008 744.19 16.1 6.57 16.22 2009 1004.48 35.0 7.83 20.06 数据来源:湖北统计年鉴(2009)、湖北旅游统计便览(2010)(二)旅游设施、项目逐步完善十一五期间,湖北省旅游项目不但数量增加,在质量上也有所提高,配套设施逐步完善。2009 年,全省

7、旅行社达到 886 家,其中出境旅游组团社 25 家;全省星级饭店 602 家,其中五星级 11 家,四星级 60 家,三星级 226 家,二星级 282 家,一星级 23 家,总客房 52586 间,总床位 96476 张;长江星级游船18 条,其中五星级 6 条、四星级 6 条、三星级 2 条、其他 4 条。全省 A 级景区 189 家,较 2006 年的 99 家,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其中 5A级 2 家、4A 级 57 家、3A 级 71 家、2A 级 55 家、1A 级 4 家。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旅游景区和名品。工农业旅游示范店有 66 家,其中工业点 11 家,农业点

8、 55 家;国家级 23家。全省取得导游资格证人员 15767 人,上岗导游 10500 人。(三)旅游产业空间布局渐趋合理湖北省随着“两圈一带”战略的实施,旅游产业区域布局呈现出高度集中性和以大代小的良好势头。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为中心,包括孝感、黄冈、咸宁、黄石、鄂州、仙桃、天门、潜江等市。2009 年,武汉城市圈旅游总收入达到 665.64 亿元,占全省比重的 66.27%,超过了一半还多,显示出武汉城市圈在全省旅游产业的首要地位和作用。同时,武汉作为核心,充分带动了圈内周边城市旅游产业的飞速发展,咸宁、黄石、仙桃、天门、潜江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66.7%、44.3%、90.4%、96.0%

9、、55.3%,均高于武汉市 36.1%的增长幅度(详见表 3)。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湖北省自 2008 年以来着力打造的旅游区,该区地域包括襄樊、荆州、宜昌、十堰、荆门、随州、恩施和神农架等市(州、林区)。2009 年,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总收入达到 338.79 亿元,占全省比重的33.73%,从统计数据来看,除十堰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外,荆门、随州、神农架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 38.4%、44.3%、63.3%(详见表 3),已成长为圈内新的旅游增长极。表 3 2009 年各市州旅游总人数、总收入旅游总人数 旅游总收入城市 万人次 比上年 增长(%)占全省 比重(%)亿元比上年增长(%)占

10、全省 比重(%)全省 15198.64 28.8 100 1004.48 35.0 100 武汉城市圈 9357.50 - 61.57 665.64 - 66.27 武汉市 6426.89 37.7 42.29 508.65 36.1 50.64 孝感市 644.80 26.6 4.24 37.73 29.6 3.76 黄冈市 668.87 29.6 4.40 34.54 22.5 3.44 咸宁市 716.77 27.8 4.72 34.11 66.7 3.40 黄石市 518.41 21.3 3.41 26.92 44.3 2.68 鄂州市 213.05 31.1 1.40 13.14 2

11、4.4 1.31 仙桃市 88.44 78.5 0.58 5.74 90.4 0.57 天门市 42.02 42.8 0.28 2.45 96.0 0.24 潜江市 38.25 30.2 0.25 2.36 55.3 0.23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5841.13 - 38.43 338.79 - 33.73 宜昌市 1214.71 22.4 7.99 78.45 20.5 7.81 十堰市 1132.93 21.9 7.45 64.41 49.4 6.41 襄樊市 997.17 21.1 6.56 62.01 29.7 6.17 荆州市 652.14 15.0 4.29 35.20 10.8

12、3.50 恩施州 526.00 11.8 3.46 32.54 24.3 3.24 荆门市 663.60 21.9 4.37 30.28 38.4 3.01 随州市 482.89 21.0 3.18 26.87 44.3 2.68 神农架 171.69 41.9 1.13 9.03 63.3 0.90 数据来源:湖北统计年鉴(2009)、湖北旅游统计便览(2010)(四)入境旅游逐步回暖2009 年湖北旅游市场总体呈现出稳步向上的发展态势。湖北国内旅游在国家拉动内需、刺激消费的政策环境下,取得了大幅度增长,而入境旅游则经历了由逐月下降到探底回升的变化过程。主要表现为,入境旅游人数探底回升,外汇

13、收入持续增长。2008 年全省入境旅游市场在经历了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后,2009 年呈现出入境旅游人数、旅游收入双增长的良好局面。全年接待海外入境旅游者 133.46 万人次,同比增长 12.4%;实现旅游外汇收入 5.10 亿美元,同比增长 15.3%。从国外客源增长情况看,欧洲、美洲、大洋洲回暖迹象明显,同比增幅分别为 7.0%、14.3%、11.5%,亚洲、非洲延续了 2008 年的态势,分别有 9.1%和88.1%的增幅(详见表 4)。从国外客源构成情况看,欧洲、亚洲各占约三分之一,亚、非洲游客所占比重分别由 2006 年的 24.07%、0.27%提高至 31.77%和0.67%,成

14、为了入境旅游市场增长的亮点所在。表 4 2009 年国际旅游客源分布(按地区分组)客源地 排名 绝对数(人次) 占外国人比重(%) 比上年增长 (%)欧洲 1 397716 39.08 7.0亚洲 2 323292 31.77 9.1美洲 3 211136 20.75 14.3大洋洲 4 70279 6.91 11.5其它 5 8384 0.82 14.3非洲 6 6813 0.67 88.1数据来源:湖北旅游统计便览(2010)(五)黄金周旅游项目日益成熟从 1999 年,国家根据当时的人民消费低迷状况,决定采取黄金周休假制度开始,到现在的十年时间,黄金周旅游项目日益成熟。2009 年,全省

15、春节黄金周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为 385.74 万人次、10.71 亿元,同比增长 38.8%和31.6%;“十一”黄金周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为 1038.92 万人次、30.07 亿元,同比增长 23.3%和 47.9%。这充分说明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旅游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内在需求,仍然是刺激国内居民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二、湖北省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一)旅游区域拓展滞后,与其他旅游强省差距明显一是客源规模相对偏小。2009 年,湖北省国内游客人数在全国排名第 10位,国内旅游收入在全国排名第 11 位;入境游客人数在全国排名第 15 位,入境旅

16、游收入在全国排名第 18 位。以湖北为旅游目的地的消费者群体发展滞后,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都处在中游地位,落后于旅游发达省份(详见表 5)。客源规模偏小,人均消费水平偏低,使得总需求带动不足,阻碍了湖北旅游的发展。表 5 2009 年我国部分省份旅游人数和收入情况对比省份 旅游指标 湖北省 湖南省 四川省 浙江省 广东省 江苏省国内游客 (亿人次) 1.5 1.6 2.2 2.4 3.5 2.9 国内旅游收入(亿元) 969.6 1053.5 1452.8 2423.5 2383.5 3449.5 入境游客 (万人次) 133.5 130.9 85.0 570.6 2747.8 556.8 入境

17、旅游收入(亿美元) 5.1 6.7 2.9 32.2 100.3 40.2 数据来源:湖北旅游统计便览(2010)二是客源构成比例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国内旅游客源分布上,2009 年,湖北省国内旅游客源以中南地区为主,占 63.57%,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等经济发达地区所占比重较小,这直接导致了消费水平偏低,经济效益不高;国际旅游客源分布上,外国人占 76.25%,港澳台同胞占 23.75%,但在人均停留时间上,均不足 2 天,这使得湖北尽管在入境游客人数上多于湖南,但在入境旅游收入上却是不及邻省,留客难是湖北旅游应该思考的问题。(二)旅游开发体制不够完善,机制不活约束产业化提升首先,从管

18、理体制上看,一是旅游行业的主管部门缺乏更有效的管理手段,跨行政区划的资源开发部门缺乏有效整合,与园林、文化、交通、信息等部门缺乏内部协调机制;二是旅游企业管理体制缺乏现代企业管理手段,企业竞争能力较弱。其次,从思维方式和运行模式上看,缺乏创新机制。一是在新产品的开发上,受传统思维定式影响多,对市场的了解少;二是在新市场的开拓方面,缺乏投入、引入机制,使得湖北旅游发展的步伐相对滞后。(三)旅游产业结构仍不平衡从 2009 年旅游产业各项目的统计数据来看(详见表 6),全省旅游产业结构仍不平衡。一是交通、住宿、餐饮所占比重大大高于景区游览、娱乐的比重。在国内旅游收入项目中,交通、住宿、餐饮所占比重

19、之和为 51.54%,比景区游览、娱乐所占比重 17.61%高出大约 34 个百分点。这个差距在入境旅游收入项目中更为明显,达到了约 52%。旅游的核心部门景区游览的收入比重偏低,在各项目中排在第五或第六位。二是购物对旅游收入增长的贡献率相对较高,但与旅游发达省市 30%的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与世界旅游发达国家和地区 50%-70%的水平相距甚远。在国内旅游收入项目中,购物所占比重为 21.43%;在入境旅游收入项目中,购物所占比重为 18.30%。表 6 2009 年湖北省旅游收入项目构成项目 国内旅游 入境旅游收入总额(亿元)比上年增长(%)比重(%)收入总额(万美元)比上年增长(%)比

20、重(%)总计: 969.63 35.9 100 51020.22 15.3 100一、长途交通 165.81 43.8 17.10 21275.43 16.1 41.70 1、民航 65.75 71.3 6.78 8724.46 23.2 17.10 2、铁路 55.56 8.9 5.73 4540.80 4.7 8.90 3、汽车 41.30 74.9 4.26 2602.03 167.3 5.10 4、轮船 3.20 40.4 0.33 5408.14 8.8 10.60 二、住宿 170.85 26.1 17.62 5459.16 4.5 10.70 三、餐饮 163.09 13.2 1

21、6.82 4336.72 19.5 8.50 四、景区游览 117.23 31.1 12.09 2091.83 35.1 4.10 五、娱乐 53.52 97.4 5.52 2551.01 44.1 5.00 六、购物 207.79 44.5 21.43 9336.70 16.6 18.30 七、市内交通 22.98 71.4 2.37 1377.55 24.5 2.70 八、邮电通讯 7.08 41.9 0.73 1020.40 -11.3 2.00 九、其它 61.28 53.4 6.32 3571.42 2.2 7.00 数据来源:湖北旅游统计便览(2010)(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

22、后一是交通优势度不高。全省公路覆盖密度已接近于旅游强省浙江、广东的水平,但全省不同区域的旅游交通状况差距较大,交通问题仍是湖北旅游发展的瓶颈之一。入境游方面,国际航班少,游客进出武汉不得不选择转机;国内游方面,许多重点景区可进入性差,使湖北旅游“游短旅长”,旅游者时间、金钱、精力支出较大。二是邮电通信、银行、信息网络等服务设施仍有待完善。服务设施的不完善给游客出行带来不便,缩短了游客在景点的停留时间,降低了游客的满意度。(五)精品名牌效应拉动不足,产业核心竞争力有待提高旅游地发展的核心是树立独特、鲜明地有招揽性的旅游整体形象。湖北世界级、国家级的旅游产品有 100 多个,但缺乏比较优势,在全国

23、乃至世界范围内知名度较低。同时旅游景点和旅游产品的层次、档次还不够高,初级性比较强,缺乏整合,缺少品牌。2009 年,湖北旅游有长足的发展,“一江两山”的品牌效应初显,然而与知名强势品牌相比,在富有度、知晓度、效益度、扩展度等方面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六)对外宣传缺乏力度,“湖北”名片影响力有限一是营销宣传的资金投入有限,以至市场敏感度不够,营销成效低;二是营销宣传整合度较低,省内各县市在具体旅游促销行为上缺乏联合促销的意识,不利于全省整体旅游形象的提升;三是营销宣传的方式和手段不多,缺乏科技含量。(七)旅游人才相对稀缺,产业素质有待提高一是高学历和高职称的旅游管理人员严重不足;二是管理层学历偏

24、低,尤其在饭店业和旅游景区更为明显;三是旅游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少,高级职称人员比重小,无等级职称占大多数;四是员工流动性大,离职比重较高。三、湖北省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一)创新发展理念,构建湖北“大旅游”产业模块一是以武汉为支撑,布局“大旅游”发展战略。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两圈并进,要把武汉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中心城市,同时,建设一批优秀的旅游城市、旅游强县和旅游名镇,构建以武汉为中心的跨省市的区域性“大旅游”产业模块。二是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推动强强联合,实现旅游产品与市场开发格局的创新。湖北旅游业要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力度,实现旅游空间和效益最大化,不仅需要加强省内相邻区域之

25、间的合作,构建全省旅游产业模块,还必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与其他省份实现更为广泛的区域合作,逐步建立信息交互机制,共同构建无障碍旅游区。三是加强综合规划与开发,实现旅游资源的有效配置。发展旅游业,必须以规划为指导。当前,湖北要以实施“一城两圈”战略为重点,推进全省旅游规划体系建设。(二)加快实现产业转型,谋求湖北旅游长远发展一是创新招商引资渠道,广纳各方资本。政府要在引资、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优化旅游投资环境 ,搭建旅游投资平台,促进投资的多元化 ,更多地吸引外资、民间资本投向旅游业 ,以提高全省旅游业的竞争力。二是结合消费结构的转变,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开发特色旅游。三是实施政

26、府主导型发展战略,完善行业体制。(1)健全和完善旅游行业管理体制。政府应协调制定各个层次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和健全有关的法律法规,建立起规范有序、公平竞争的旅游市场运行秩序。(2)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政策。政府应大力扶植景区游览、旅游购物、旅游娱乐等产业项目,并给予特殊优惠政策,使湖北旅游产业结构平衡发展;鼓励多种所有制、多种经济成分参与开发旅游业;打破行政隶属的区域界限,与市场结合,组建旅游集团。(3)建立产业发展保障政策。(三)加快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业综合接待能力一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省要以提高景区可进入性为目标,加大重点景区的交通设施建设力度,构建湖北交通网络;要加快武汉

27、天河机场、宜昌三峡机场和襄樊刘集机场建设,增开武汉直达境外的空中航线,使之早日成为辐射我国中西部的国家大型枢纽机场和航空港,提高湖北入境旅游的可进人性和便利程度。二是接待设施建设。要引导建立一批度假型、商业型、会议型旅游高级饭店,并强化建设、提升一批星级饭店。同时,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家庭旅馆、汽车旅馆、青年旅馆和露营地,来适应自助游、自驾游、家庭游等散客市场需求。三是邮电、通信、网络建设。要不断完善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加强经营管理,提升服务水平,提高旅游业的综合接待能力。构建邮电、通信、网络一体化信息交互平台,实现信息共享,缩短旅游目的地与出发地的距离。(四)塑造湖北旅游精品名牌,增强旅游产业核

28、心竞争力首先,要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增强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其次,要实施产品创新工程。一是产品开发和品牌塑造要有新的视野、新的理念;二是加强产品的系统集成。再次,要优化旅游品牌结构,形成以主品为中心,以精品、名品为重点,以新品为补充的中心辐射式的旅游品牌网络结构。一是继续深入打造“一江两山”国际旅游品牌,使其成为带动全省旅游产业的主引擎;二是把武汉城市圈打造成中国旅游的第五极;三是结合湖北九大旅游文化,积极培育旅游新产品。(五)加大市场宣传力度,拓展海内外旅游市场首先,要加大对宣传的投入。建议每年将地方财政收入拿出一定比例作为旅游宣传专项经费。其次,要充分调动地方及企业的积极性,培养打造湖北

29、整体品牌形象的团队理念,建立联动共赢机制,开展统一对外营销。再次,要拓展宣传渠道,积极创新促销方式。一是坚持通过媒体强力宣传;二是坚持以举办重大文化节庆活动为载体;三是多利用公共设施,进行平面广告宣传;四是完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五是有计划地开展省外、境外促销活动。(六)加强旅游人才培养,强化服务意识和诚信理念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围绕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行管理活动,充分发挥人的创新能力。二是强化服务意识和诚信理念。要想留住客人、让客人能回头看,必须树立优质的服务意识和诚信理念,以此创响湖北旅游服务品牌。三是以本土化战略为基础,充分发挥旅游院校培育人才的作用,发展新型旅游学科。

30、四是创新机制。要创新从业人员在岗培训机制,形成能培育优秀人才的成长机制,同时,建立健全与市场相适应的人才流动机制和激励机制。五是加强与国内外高校、旅游机构和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七)实施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发展生态旅游一是把生态环境的保护放在首位。要始终坚持“保护第一”的方针,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二是利用好现代科学技术。湖北要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全省旅游资源的持续利用和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三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湖北旅游要充分依托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推出富有吸引力的“湖北生态游”。四是各级政府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要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旅游功能布局、项目安排和开发强度应与当地自然及文化等相协调。在规划时,要突出市场和企业的主体作用,以市场分析、定位为导向,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使旅游增长方式由规模型、速度型、粗放型向质量型、效益型、集约型转变,旅游开发、旅游经营由注重眼前利益向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转变,精心描绘湖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美好蓝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