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番且.doc

上传人:myw993772 文档编号:9069626 上传时间:2019-07-2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1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番且.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番且.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番且.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番且.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番且.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症状 又称甘薯黑斑病。生育期或贮藏期均可发生,主要侵害薯苗、薯块,不为害绿色部位。薯苗染病茎基白色部位产生黑色近圆形稍凹陷斑,后茎腐烂,植株枯死,病部产生霉层。薯块染病初呈黑色小圆斑,扩大后呈不规则形轮廓明显略凹陷的黑绿色病疤,病疤上初生灰色霉状物,后生黑色刺毛状物,病薯具苦味,贮藏期可继续蔓延,造成烂窖。防治方法(1)建立无病留种田,入窖种薯认真精选,严防病薯混入传播蔓延。(2)种薯用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浸孢 5 分钟。(3)薯苗实行高剪后,用 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1500 倍液浸苗 10 分钟,要求药液浸至种藤l3 一 l2 处。(4)选用抗病品种。分布与为害 甘薯

2、软腐病为甘薯贮藏期的主要病害之一。分布广泛,全国各甘薯生产区均有发生,由黑根霉菌(Rhizopus nigricansEhvb.)引起,能为害多种作物。症状 侵染薯块。患病初期薯肉内组织无明显变化,以后薯块变软,内部腐烂,有酒味。薯肉变黄褐色或浅褐色。薯面最初生有白色绒毛(菌丝体),后期产生黑色小颗粒。发病规律 病菌附着在被害作物和贮藏窖内越冬,为初次侵染源。病菌从伤口侵入,病组织产生孢囊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薯块损伤、冻伤,易于病菌侵入。温度 15-23 摄氏度,相对湿度 78%-84%,有利于病害发生。防治方法是适时收获,适时入窖,避免霜害;二是清洁薯窖,消毒灭菌。旧窖要打扫清洁,或

3、将窖壁刨一层土,然后用硫磺熏蒸(每立方米用硫磺 15 克);三是种用薯块入窖前用 50%甲基托布津甘薯茎线虫病分布与为害 甘薯茎线虫病又叫空心病,是国内植物检疫对象之一。由毁灭茎线虫(Ditylenchus detructor Thorne)引起,除为害甘薯外,还为害马铃薯、蚕豆、小麦、玉米、蓖麻、小旋花、黄蒿等作物和杂草。症状 甘薯茎线虫病主要为害甘薯块根、茎蔓及秧苗。秧苗根部受害,在表皮上生有褐色晕斑,秧苗发育不良、矮小发黄。茎部症状多在髓部,初为白色,后变为褐色干腐状。块根症状有糠心型和糠皮型。糠心型,由染病茎蔓中的线虫向下侵入薯块,病薯外表与健康甘薯无异,但薯块内部全变成褐白相间的干腐

4、;糠皮型,线虫自土中直接侵人薯块,使内部组织变褐发软,呈块状褐斑或小型龟裂。严重发病时,两种症状可以混合发生。发病规律 甘薯茎线虫的卵、幼虫和成虫可以同时存在于薯块上越冬,也可以幼虫和成虫在土壤和肥料内越冬。病原能直接通过表皮或伤口侵入。此病主要以种薯、种苗传播,也可借雨水和农具短距离传播。病原在 7 摄氏度以上就能产卵并孵化和生长,最适温度25-30 摄氏度,最高 35 摄氏度。湿润、疏松的沙质土利于其活动为害,极端潮湿、干燥的土壤不宜其活动。防治方法1.严格检疫 不从病区调运种薯。2.选用无病种薯 种薯用 51-54 摄氏度温汤浸种,苗床用净土或用 3%呋喃丹颗粒剂 0.5 千克平方米处理

5、,以培育无病壮苗。3.药剂浸薯苗 用 50%辛硫磷乳油或 40%甲基异柳磷乳剂 100 倍液浸 10 分钟。4.药剂处理土壤 5%涕灭威颗粒剂每 666.7 平方米用 2-3 千克,薯苗移栽时施入穴内,该药田间有效期 50-60 天,可有效防治茎线虫病的发生,并兼治其他虫害。也可用 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每 666.7 平方米用 3-4 千克,拌适量土施入穴内。分布与为害 甘薯茎线虫病又叫空心病,是国内植物检疫对象之一。由毁灭茎线虫(Ditylenchus detructor Thorne)引起,除为害甘薯外,还为害马铃薯、蚕豆、小麦、玉米、蓖麻、小旋花、黄蒿等作物和杂草。症状 甘薯茎线虫病主要

6、为害甘薯块根、茎蔓及秧苗。秧苗根部受害,在表皮上生有褐色晕斑,秧苗发育不良、矮小发黄。茎部症状多在髓部,初为白色,后变为褐色干腐状。块根症状有糠心型和糠皮型。糠心型,由染病茎蔓中的线虫向下侵入薯块,病薯外表与健康甘薯无异,但薯块内部全变成褐白相间的干腐;糠皮型,线虫自土中直接侵人薯块,使内部组织变褐发软,呈块状褐斑或小型龟裂。严重发病时,两种症状可以混合发生。发病规律 甘薯茎线虫的卵、幼虫和成虫可以同时存在于薯块上越冬,也可以幼虫和成虫在土壤和肥料内越冬。病原能直接通过表皮或伤口侵入。此病主要以种薯、种苗传播,也可借雨水和农具短距离传播。病原在 7 摄氏度以上就能产卵并孵化和生长,最适温度25

7、-30 摄氏度,最高 35 摄氏度。湿润、疏松的沙质土利于其活动为害,极端潮湿、干燥的土壤不宜其活动。防治方法1.严格检疫 不从病区调运种薯。2.选用无病种薯 种薯用 51-54 摄氏度温汤浸种,苗床用净土或用 3%呋喃丹颗粒剂 0.5 千克平方米处理,以培育无病壮苗。3.药剂浸薯苗 用 50%辛硫磷乳油或 40%甲基异柳磷乳剂 100 倍液浸 10 分钟。4.药剂处理土壤 5%涕灭威颗粒剂每 666.7 平方米用 2-3 千克,薯苗移栽时施入穴内,该药田间有效期 50-60 天,可有效防治茎线虫病的发生,并兼治其他虫害。也可用 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每 666.7 平方米用 3-4 千克,拌适

8、量土施入穴内。甘薯病毒病症状 我国甘薯病毒病症状与毒原种类、甘薯品种、生育阶段及环境条件有关。可分6 种类型。一是叶片褪绿斑点型 苗期及发病初期叶片产生明脉或轻微褪绿半透明斑,生长后期,斑点四周变为紫褐色或形成紫环斑,多数品种沿脉形成紫色羽状纹。二是花叶型 苗期染病初期叶脉呈网状透明,后沿叶脉形成黄绿相间的不规则花叶斑纹。三是卷叶型 叶片边缘上卷,严重时卷成杯状。四是叶片皱缩型 病苗叶片少,叶缘不整齐或扭曲,有与中脉平行的褪绿半透明斑。五是叶片黄化型 形成叶片黄色及网状黄脉。六是薯块龟裂型 薯块上产生黑褐色或黄褐色龟裂纹,排列成横带状或贮藏后内部薯肉木栓化,剖开病薯可见肉质部具黄褐色斑块。病原

9、 国际上已报道有 20 余种,国内对江苏、四川、山东、北京、安徽、河南等 6 省检测,明确了我国甘薯上主要毒原有 5 种。Sweet potatofeathery mottle virus 简称 SPFMV,称甘薯羽状斑驳病毒。病毒粒子弯曲长杆状,长 830850nm。其株系有褐裂病毒(SPRCV)、内木栓病毒(SPICV)、褪绿叶斑病毒(SPLSV),其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表明它是一种马铃薯 Y 病毒。该病毒可由机械和蚜虫传毒,可侵染甘薯等 8 种旋花科植物。Sweet potat01atent virus 简称 SPLV,称甘薯潜隐病毒。病毒粒子为弯曲长杆状,长约 700 一 750nm,蚜

10、虫、粉虱不能传毒。Sweet potato yellow dwarf virus 简称 SPYDV,称甘薯黄矮病毒。病毒粒子为弯曲长杆状,长 750nm,该病毒由机械和青麻粉虱(Rialeurodes abutionea)及烟粉虱传毒。Sweetpotato veinclearing virus 简称 SPVCV,称甘薯明脉病毒。病毒粒子为丝状体,长度 850nm。台湾报道该病毒可由烟粉虱传播,机械不能传染,寄主范围窄。此外,我国福建、台湾还有甘薯丛枝病毒病,是由马铃薯 Y 病毒和类菌原体复合侵染引起的,发病率 10一 80,严重的造成绝收。甘薯丛枝病毒粒子线状,直径 16 一 18nm,具空

11、心结构,长短不一,一般长度 100nm,最长的可达 6000nm。类菌原体大小 200 一 1000nm。类菌原体也可单独引发丛枝病。除上述毒原外,甘薯上还分离到烟草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烟草条纹病毒(TSV)等毒原。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薯苗、薯块均可带毒,进行远距离传播。经由机械或蚜虫、烟粉虱及嫁接等途径传播。其发生和流行程度取决于种薯、种苗带毒率和各种传毒介体种群数量、活力、其传毒效能及甘薯品种的抗性,此外还与土壤、耕作制度、栽植期有关。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毒病品种及其脱毒苗如徐薯 18 号、鲁薯 3 号、鲁薯 7 号、北京 553 等。此外,Tis2498 对甘薯明脉病毒具较强的抗性

12、。(2)用组织培养法进行茎尖脱毒,培养无病种薯、种苗。(3)大田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后补栽健苗。(4)加强薯田管理,提高抗病力。(5)发病初期开始喷洒 10病毒王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5菌毒清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83 增抗剂 100 倍液、20病毒宁水溶性粉剂 500 倍液、15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 500 一 700 倍液,隔 710 天 1 次,连用 3 次。甘薯枯萎病症状 又称萎蔫病、蔓割病、蔓枯病、茎腐病等。主要为害茎蔓和薯块。苗期染病主茎基部叶片先变黄,茎基部膨大纵向开裂,露出髓部,横剖可见维管束变为黑褐色,裂开处呈纤维状。薯块染病薯蒂部呈腐烂状,横切病薯上部,维管束呈褐色斑点

13、,病株叶片从下向上逐渐变黄后脱落,最后全蔓干枯而死,临近收获期病薯表面产生圆形或近圆形稍凹陷浅褐色斑,比黑疤病更浅,贮藏期病部四周水分丧失,呈干瘪状。病原 Fusarium oxysporum f.sp.batatas(Wollenweber)Snyderet Hansen 称尖镰孢菌甘薯专化型,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河南记载 F.bulbigenum Cke.et Mass.var.batatas Wollenw.也是该病病原,称甘薯镰孢。大型分生孢子圆筒形,纤细;小型分生孢子单胞,卵圆形至椭圆形;厚垣孢子褐色,球形。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和厚垣孢子在病薯内或附着在土中病残体上越冬,成为

14、翌年初侵染源。该菌在土中可存活 3 年,多从伤口侵入,沿导管蔓延。病薯、病苗能进行远距离传播,近距离传播主要靠流水和农具。土温 2730,降雨次数多,降雨量大利于该病流行。连作地、砂地或砂壤土发病重。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 如南京 92、潮汕白、台城薯、金山 247、蓬尾、南薯 88 号、撩禺、徐州 18 等较抗病。严禁从病区调运种子、种苗。(2)结合防治黑疤病进行温汤浸种,培养无病苗,也可用 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700 倍液浸种。(3)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4)重病区或田块与水稻、大豆、玉米等实行3 年以上轮作。发现病株及时拔除,集中深埋或烧毁。(5)必要时喷洒

15、30绿叶丹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或 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 1500 倍液。甘薯斑点病分布与为害 我国南北甘薯种植地区都有发生,是甘薯叶部常见的一种病害。由甘薯叶点霉菌Phylosficta batatas (Thum)Cooke侵染所引起。发生严重时叶片局部或全部枯死。症状 叶上病斑圆形至不规则形,初期红褐色,后变黄褐色或灰色,边缘稍隆起,斑中散生小黑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发病规律 北方地区病原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上越冬,第二年散出分生孢子传播侵染。南方周年种植甘薯,病叶上分生孢子借雨水传播重复侵染。雨水多,田间湿度大,发病重。防治方法一是清除病残体;二是发病初期用 65%代森锌

16、可湿性粉剂 400-600 倍液,或 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喷雾防治,每隔 5-7 天喷 1 次,共喷 2-3 次。甘薯天蛾别名 旋花天蛾、白薯天蛾、甘薯叶天蛾目 鳞翅目科 天蛾科寄主 甘薯 葡萄 绿豆为害特点 幼虫食叶,影响作物生长发育。该虫近年在华北、华东等地区为害日趋严重。特征描述成虫体长 50mm,翅展 90120mm;体翅暗灰色;肩板有黑色纵线;腹部背面灰色,两侧各节有白、红、黑 3 条横线 5 前翅内横线、中横线及外横线各为 2 条深棕色的尖锯齿状带,顶角有黑色斜纹;后翅有 4 条暗褐色横带,缘毛白色及暗褐色相杂。卵球形,直径 2mm,淡黄绿色。幼虫老熟幼虫体长

17、 50 一 702nm,体色有两种:一种体背土黄色,侧面黄绿色,杂有粗大黑斑,体侧有灰白色斜纹,气孔红色,外有黑轮;另一种体刀绿色,头淡黄“色,斜纹白色,尾角杏黄色。蛹长 56mm,朱红色至暗红色,口器吻状,延伸卷曲呈长椭圆形环,与体相接。翅达第 4 腹节末。发生规律在北京年发生 1 或 2 代,在华南年发生 3 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 510cm 深处作室化蛹越冬。在北京成虫于 5 月或 10 月上旬出现,有趋光性,卵散产于叶背。在华南于 5 月底见幼虫为害,以 910 月发生数量较多,幼虫取食荣菜叶片和嫩茎,高龄幼虫食量大,严重时可把叶食光,仅留老茎。在华南的发育,卵期 56 天,幼虫期 7

18、11 天,蛹期 14 天。防治方法必要时喷洒 30克虫神乳油 1500 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 2000 倍液或 Bt 乳剂 600 倍液,防效优于辛硫磷、马拉硫磷及敌敌畏甘薯麦蛾危害特点又叫甘薯卷叶虫、甘薯卷叶蛾。以幼虫吐丝卷叶危害,幼虫啃食叶片、幼芽、嫩茎、嫩梢,或把叶卷起咬成孔洞,发生严重时仅残留叶脉。形态特征成虫体长 4-8 毫米,黑褐色;前翅狭长,黑褐色,中央有 2 个褐色环纹,翅外缘有 1列小黑点。后翅宽,淡灰色,缘毛很长。卵椭圆形,乳白色变淡黄褐色。老熟幼虫细长纺锤形,长约 15 毫米,头稍扁,黑褐色;前胸背板褐色,两侧黑褐色呈倒八字形纹;中胸到第二腹节背面黑色,第三腹节以后各节

19、底色为乳白色,亚背线黑色。蛹纺锤形,黄褐色。生活习性1 年发生 3-4 代,以蛹在田间残株和落叶中越冬,越冬蛹在 6 月上旬开始羽化,6 月下旬在田间即见幼虫卷叶危害,8 月中旬以后田间虫口密度增大,危害加重,10 月末老熟幼虫化蛹越冬。成虫趋光性强,行动活泼,白天潜伏,夜间在嫩叶背面产卵。幼虫行动活泼,有转移危害的习性,在卷叶或土缝中化蛹。7-9 月温度偏高,湿度偏低年份常引起大发生。防治措施(1)秋后要及时清洁田园,消灭越冬蛹,降低田间虫源。(2)开始见幼虫卷叶危害时,要及时捏杀新卷叶中的幼虫或摘除新卷叶。(3)在大面积种植田,利用成虫的趋光性用杀虫灯诱杀成虫。(4)在幼虫发生初期施药防治

20、,施药时间以下午 4-5 点最好。药剂可选用 2%天达阿维菌素乳油 1500 倍液、20%天达虫酰肼悬浮剂 2000 倍液、48%乐斯本乳油或 48天达毒死蜱 1000 倍液、20%除虫脲悬浮剂 1500 倍液、5%卡死克可分散液剂 1500 倍液、10%除尽悬浮剂 2000 倍液、B.T.乳剂(100 亿孢子/毫升)400 倍液、52.25%农地乐乳油 1500 倍液、20%杀灭菊酯乳油 3000 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 2500 倍液等,收获前 10 天停止用药。甘薯茎螟甘薯茎螟,又名藤头虫,在广东一年发生 45 代,以老熟幼虫在冬薯或残株遗薯内越冬,于次年 3 月上旬至下旬化蛹。成虫

21、羽化后当晚交尾,第二天晚上开始产卵,卵多数散生,少数呈排状,多产于叶芽、叶柄或茎上。幼虫蛀食薯苗基部和幼薯,薯苗受害后,茎节往往被掏空,很容易受风吹折断,甚至凋萎枯死。植株生长中期受害,则妨碍养分输送,影响结薯和产量。老熟幼虫还常常钻入茎基部危害,被害处肿大,并常有虫粪排出,这是识别茎螟受害株的重要特征。结薯后,老熟幼虫则钻入薯块危害。防 治方法如下:彻底清洁田园,及时处理残株 遗薯,减少虫源;水旱轮作,隔断茎螟的食 料来源。在此基础上进行药物杀虫,及时喷 药消灭初孵幼虫,成虫羽化高峰后57 天进行田间喷药,隔 7 天左右再喷一次。可用敌百虫加乐果或用敌敌畏药液喷杀。甘薯叶甲甘薯叶甲,又名甘薯

22、叶虫、甘薯猴叶虫、兰黑金花虫、红苕金花虫等,成虫群众叫它剥皮龟、金蛄、金粒子等,幼虫叫老母虫、牛屎虫、红苕蛀虫等。全国各省区均有分布。除危害甘薯外,还为害蕹菜、五爪金龙、牵牛花、月光花及大、小旋花等旋花科植物。成虫吃薯汁,严重时植株枯死,造成缺苗现象。幼虫生活在土壤中,啃食薯块表面,使薯块表面发生深浅不同的伤疤,助黑斑病、软腐病菌等侵入危害。严重时,薯块被害率可达 30%60%,常年损失率约达 20%30%。成虫体长 47ml,宽 3.04.9ml,呈短椭圆形。硬壳表面有很多粗而密的刻点,黑色。有假死性。幼虫蛴螬型,黄白,背线淡红色。体长约 9.0ml,宽 3.5ml。卵长圆形,长约 1.2m

23、l,宽 0.2ml。一般一年发生 12 代。幼虫喜潮湿,当地温降到 20以下时,幼虫自薯块表层钻入深土层中越冬。成虫在土缝、石隙中及枯枝落下越冬。主要防治方法:(1)轮作及清洁田园:宜稻、薯轮作。田间秸秆及时妥善处理,如饲用或高温积肥等。(2)捕杀成虫:利用成虫假死性和活动习性,宜在黄昏和清晨时间,当多数害虫聚集在幼茎叶上觅食活动时,集中力量捕杀。(3)生物防治:每公顷用绿僵菌剂 75kg 喷洒地面,然后耕翻在土里,绿僵菌能寄生于幼虫体内,使其致死。据四川南充试验证明,平均死亡率可达 73.2%。(4)毒土或毒肥防治:3%呋喃丹和敌百虫粉剂 7501000g 或 50%氯丹乳剂 200ml,均与细土 1520kg 拌均匀,撤施地表面,或与肥料混施,打垄时翻入地下,可有效的杀死幼虫。(5)喷药防治:在成虫大发生时,在薯苗或薯株上用 90%晶体敌百虫,配制 10001500 倍药液喷雾,杀死成虫。每 5 天左右喷洒一次,连续 23 次,效果更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