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年高考语文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专题13传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doc

上传人:梦中客 文档编号:9068854 上传时间:2019-07-22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5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语文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专题13传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2019年高考语文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专题13传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2019年高考语文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专题13传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2019年高考语文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专题13传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2019年高考语文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专题13传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题 13 传记类文本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文心清如许,译笔生豪情1912 年,朱生豪出生于浙江嘉兴。他幼年失怙,家境中落。然而,他痴迷读书,从无懈怠,从秀州中学到之江大学,教会学校的背景培育了他中英文俱佳的文学功底,诗文清秀,才华颖脱。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执教之江大学,对这位学生的才华“一唱三叹”,赞为“不易才” 。20 世纪 30 年代,朱生豪大学毕业后来到上海,此时国民党当局在“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下进行文化围剿。他在当时上海的世界书局任职,耳闻目睹令人窒息的文化封锁,思想上愤懑、彷徨。书局英文部负责人詹文浒先生了解到朱生豪的中英文功底,向他提出了重要建议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

2、集 。这个建议让这位温和腼腆、 “渊默如处子”的青年文人,胸中翻涌起了豪迈的激情。朱生豪在给妻子的信中说:“某国人说中国是无文化的国家,连老莎的译本都没有。我这两天大起劲”朱生豪说的“某国”就是当时觊觎中华、到处挑衅的日本。莎士比亚戏剧大部分为诗体剧。一位学者曾评说:只有诗人方得译出诗人之剧。朱生豪在新旧体中文诗词方面极富才华;他的英文诗歌创作也十分有灵气,具有清新自然的田园牧歌风格。然而,莎剧如按中文诗体来译,难度极大,且在语言文字的使用上受限颇多,最终,朱生豪决定用散文体来翻译莎剧。尽管如此,朱生豪在处理剧本中的歌词及念白时,仍尽量采取诗体形式,在韵律、节奏和意境的把握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3、,以图存留莎翁原本的风貌。特别是针对不同的戏剧场景,分别采用了自由体诗或诗经体、骚体、古体诗等中国传统诗歌体裁,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原文中角色所处的环境与情绪,竭力避免翻译文学中通常会出现 的 “洋味”和陌生感。翻译莎剧需要的不仅是激情,也不仅是才华。梁实秋先生译莎剧,最后宣告要与莎士比亚“断绝来往” 。虽为危言,并非耸听,梁公花费 30 余载始得译完莎翁全集。林语堂先生也曾面对翻译莎剧的邀约,但婉拒之,言到老年再作打算。然而,译莎并非年长者的专利。莎士比亚发表第一部剧作是在 26 岁,青年的热血激情只有同为青年的译者才会感受深切。朱生豪翻译莎剧,消耗的是他 22 岁到 32 岁这样充满才情、诗意

4、、热情、血气方刚而义无反顾的精华年龄段!朱生豪深爱莎剧,在着手翻译之前早已熟读并反复揣摩了原作。在莎士比亚戏剧全集的“译者自序”中,他写道:“余笃嗜莎剧,尝首尾研诵全集至十余遍,于原 作精神,自觉颇有会心。 ”在译著进程之中,他更是每每大声反复吟诵,以此定夺文意优美且适合剧院演出的表达方式。他在 1935 年 23 岁之时开始筹备译莎大事,而手头的工具只有旧版牛津词典和英文四部词典 。从 1936 年开始的九年间,大部分译作陆续完成。由于日军侵华,译莎手稿两次毁于战乱。直至 1944 年病逝,他坚持重译被毁的部分,并继续握管不辍,一共完成 31 部半莎剧的翻译工作。自 1954 年以来,朱生豪

5、散文体译本在大陆以单行本、戏剧集、校订补译本全集、英汉对照(注释)版等多种方式出版,出版延续时间之长、出版频率之高、印刷数量之大可谓空前,超过任何其他莎剧中译本。 朱译本的社会影响也是最广泛的。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莎翁名句,如“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哈姆雷特)“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威尼斯商人)等均出自朱生豪的翻译。(选编自光明日报2017 年 1 月 16 日)相关链接朱生豪翻译语言生动、华丽,初读便有起身想动起来的冲动。诚然,翻译是文字的功夫,更是文字之外的打磨。译文对

6、戏剧舞台的亲和力实在是身体力行得来的,并无半分的臆断想象啊。(戏剧导演陈薪伊语)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朱生豪幼年热爱读书,勤奋刻苦,教会学校的背景使他具有深厚的中英文文学功底,这为他翻译莎剧奠定了基础。B.朱生豪对于觊觎中华、到处挑衅的日本,在给妻子的信 中以“某国”称之,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C.作者将梁实秋、林语堂翻译莎剧的情形和朱生豪进行比较,意在说明朱生豪翻译成就的伟大是他人难以比拟的。D.朱生豪的翻译语言生动、华丽,和舞台契合紧密,人们津津乐道的许多莎翁的名句均出自朱生豪的翻译。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国民党当局进行

7、文化围剿,朱生豪苦闷彷徨,为了突破令人窒息的文化封锁,他在同事的建议下,走上了翻译莎剧的道路。 B.朱生豪翻译莎剧采用的是散文体,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翻译的质量,但这只是白璧微瑕,对译作的艺术魅力影响不大。C.在翻译莎剧 时,朱生豪对不同场景采用了自由体诗 和诸多中国传统诗歌体裁,既准确再现剧本中的情景,又增强了民族色彩。D.朱生豪一生一共完成 31 部半莎剧的翻译工作,无论是译作的水平还是出版的热度、数量都超过了任何其他莎剧的中译本。E.文章记述了朱生豪翻译莎剧的坎坷历程,介绍了朱生豪在莎剧翻译方面的伟大成就,表达了对他献身文学的敬仰之情。3.朱生豪在翻译莎剧中,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借鉴?

8、请结合文本具体说明。1.C 解析 C 项,“说明朱生豪翻译成就的伟大是他人难以比拟的”理解错误,应为翻译莎剧,不仅需要激情、才华,更需要全部心血的投入。 2.CE 解析 A 项,“令人窒息的文化封锁”只是背景,作为目的,依据不足。B 项,“影响了翻译的质量”“白璧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张炜:写作献给那些倔强的心灵张炜有很多头衔,他曾被冠以诗人之名,也被标识为“道德理想主义”,更因“人文精神大讨论”成为标志性人物。他最看重的是“作家” 。他最爱的是写作。他至今清晰地记得,当时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在学界引起的争论和讨论,从北京扩展到全国。尽管讨论中有对作品的误读,但也有吸引读者再次深

9、入阅读的作用。误读是发生在所有作家身上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误读会一点点解除,不过新的误读也会一点点出现。而这一切,正是作家的魅力所在。 “作家应该是丰富的、经得起误读折磨的、多解的,有时也是充满了矛盾的。 ”张炜略感遗憾的是,现 在没有这样的讨论了,似乎大家关注的都是网络时代的一些事情,其中占很大比重的是娱乐品。当年一些言辞激烈的青年参与了那场大讨论,他们现在已经成了中年或准老年,再回头看去,大有人事沧桑之慨。他认为,关于“人文”,关于“精神”,在一个商业主义和物质主义时代成为话题,当然是至为难能可贵的,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一定是具有永恒意义的。多年来,张炜一直专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和

10、历史的研究和思考,包括屈原、先秦诸子,出版了长篇随笔等相关的著作,包括楚辞笔记 也说李白与杜甫,也包括 2016 年初出版的古典文化随笔陶渊明的遗产。他觉得古代的人写出的文学经典,与今天的人许多时候是一样的:同样的心境和方法,同样的困难与欣乐。古往今来,人生总有一些出色的慨叹、异样的认知、绝妙的记叙,就是这些丰富着我们无边无际 的生活。张炜之所以选择“陶渊明”作为写作对象,是因为他觉得在这个时期,知识分子柔软而坚硬的内心里,会存有陶渊明这个形象,他的选择,他的矛盾和痛苦,也包括他的喜悦,或能深深地拨动许多人的心。“只把他看成一个采菊人,笑吟吟地站在那儿,那是多么不求甚解。选择陶渊明来解读,不是

11、为了倡导现代的逃离和疏离,而正是相反,是在强调人要有直面生活的勇气,强调人的真实。 ”张炜说,古代与现代的人看起来差异很大,其实面临的基本问题、一些大问题都差不多。比如关于人的尊严、自我的寻找、自由,这些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外在环境的差异,夸大了我们与他们的不同。他们的困境,我们在今天也会大致遇到。所以我们追寻古人的心情,会发现离他们并不遥远。他们都是一些大文化人,也是一些生命的大标本,对于当今的价值不言自明。他曾经自我评价是倔强的人。在独药师的扉页,他也郑重题写“谨将此书,献给那些倔强的心灵。 ”他说,书中的倔强人物太多了,他们的命运,特别是牺牲,都与这种性格有关。他怜惜古今所有的倔强人物,愿

12、意把这部心血之作题献给他们。 “因为他们起码不是机会主义者,就这一点来说很让人尊敬。 ”在儿童文学的写作中,他似乎又回到了纯真、调皮、充满灵性的少年时代。张炜认为,写所谓的儿童作品和成人作品一样,都需要童心。童心之不足 ,常常是许多 作品坏掉的老根。童心是直接和纯洁,是对世界的一次真诚簇拥。童心是反抗庸俗的利器。拉美作家略萨说过,一 个写作者在立志从事这个工作之前,一定要想好是当一个坏作家还是当一个好作家?这听起来似乎令人费解,因为我们会认为,所有人都会选择当一个好作家。但事实上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因为到书店和网络上看一看就知道了。能够严苛地对待自己的文字、始终具有追求真理的热情,这在一个写作者

13、那里并不是轻易就能够做到的。实际上张炜从未停止写诗。因为在他看来,诗才是文学的核心。诗消失了,文学也就消失了,这对于一个时代和一个人,道理都是一样的。“有人以为诗的读者太少,我可不那样认为。诗的读者最多,他们在读各种诗,包括没有按照诗的通常格式分行的文字。没有诗就没有文学,文学有读者,诗就有读者。诗的常规形式出现在写作中,这也是自然而然的,但却不会是全部。 ”“我认为写作是快乐的,是尽性尽情的事情。把真性情藏起来的写作一定是痛苦的、艰涩的。如果我有一天写得艰涩了,就一定是顾忌太多了,是掩去了真性情,是做着极不快乐的工作,那也就没有希望了。一颗诗心跳动着,世界看上去就生机盎然。诗人的忧愤和喜乐都

14、是自然而然的,不是能装出来的,更不是能根据需要设计出来的。我希望一生都是这样的一 个诗人。 ”人活着痛苦太多了,但在这种痛苦中压迫了全部的天真,人就会变得更可悲。他想象自己即使到了八十岁的时候,依然保持天真烂漫的天性。(选自中华读书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张炜,1956 年生于山东龙口市,原籍山东栖霞。当代作家。张炜是一位充满理想主义和浪漫情怀的作家。他的文字深沉、细腻,立足于理想中的乡土与传统的道德立场,充满着人文关怀与哲思。其 80 年代前期所创作的长篇乡土小说古船是一部具有史诗品格的长篇力作,一经发表便轰动文坛,成为 20 世纪 80年代文学创作潮流里长篇小说中的佼佼者之一。张炜:“虽然我

15、是一个山东作家,受齐鲁文化滋养,但我主要 的还是受齐文化的影响比较大,我出生的地方古代 的时候应该属于东夷,那是一个面向大海、民风开放的地方。相应地,我的文字如果有大海那种虚无缥缈的感觉,有许多幻想与浪漫的色彩,那才是正常的。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张炜有许多身份:作家,作协主席,书院院长,高校兼职教授。其中,他最看重的是作家,他是具有浪漫情怀和倔强性格的作家。B.世易时移,以前充满激情地投入人文 精神大讨论的青年,已经过了热血贲张的年龄,也就没有人再关心“人文”,关心“精神”了。C.张炜撰写了不少古典文化随笔,是因为他认为古人对人生的慨叹、认知和记叙能够丰富当

16、代人的生活,能让读者产生不少心理共鸣。D.张炜认为陶渊明与现代人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如出一辙,他可以作为生命的大标本,能拨动许多人的心,给人直面生活的勇气。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张炜从来不怕读者对自己的作品产生误读,甚至产生新的误读和矛盾,他认为这正体现了作家的丰富性和魅力。B.在研究古代文人的著作中,张炜强调人的真实和勇气,是现实的;在儿童文学写作中,他注重体现纯真的童心,是理想 的。C.张炜从未停止写诗,因为他认为诗是文学的核心,文学写作的本质就是诗歌的写作,诗歌消失了,文学也就消失了。D.张炜认为“文学”就应该具备“诗”的特点,应该是真性情的、充满诗

17、心的、天真浪漫的,因此他说:“诗的读者最多。 ” E.如果一个作家心中有顾忌和杂念,也就失去了真性情和诗心,那么他的文字一定是艰涩的,张炜认为这样的作家是可悲的。6.结合材料,谈谈张炜作为一名作家,其“倔强”体现在哪些地方。4.B 解析 B 项,没有人再关心“人文”,关心“精神”的原因是在商业社会,人们更加关心物质和利益了;“没有人”的说法过于绝对化。5.AD 解析 B 项,“现实的”和“理想的”无中生有。C 项,“文学写作的本质就是诗歌的写作”是对原文的曲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吴祖光:旷世才情 不平则鸣吴祖光,当代中国影响最大、最著名、最具传奇色彩的文化老人之一。戏剧导演牟森曾

18、这样评价:“吴祖光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作家,极具名士风范。 ”吴祖光的祖籍是江苏省武进县。父亲吴瀛是位饱学之士,以诗、文、书、画闻名,又是一位文物鉴赏家。母亲也识文断字,经常念诗给他听。家庭的文化氛围给少年吴祖光以一定的熏陶和影响。他酷爱戏曲,常泡在戏园里看戏,接触了大量戏曲。中学毕业后入中法大学文学系,在抗战全面爆发的 1937 年,2 0 岁的吴祖光完成了他的话剧处女作凤凰城 。该剧是根据东北抗日义勇军苗可秀烈士的事迹写成的。剧中歌颂了苗可秀领导“中国少年铁血军”在白山黑水之间与日寇展开的艰苦顽强的斗争。该剧成为全国戏剧界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的有力武器。这部剧作,曾得到当时戏剧大

19、师曹禺的大加称赞。曹禺称他“一出手就是战士” 。但对这部剧作,晚年的吴祖光在“投机取巧”的我从事剧本写作的开始一文中介绍说:“这个剧本写得太幼稚,今天一看会让我感到脸红耳赤。譬如剧中苗可秀别家出征总 带着义仆张生,完全是旧戏里公子与随身的书童那样的主仆关系。 ”随后几年间,他笔耕不辍,陆续创作了正气歌 林冲夜奔 牛郎织女 少年游和风雪夜归人等声震文坛的剧作。其中完成于 1942 年的风雪夜归人 是吴祖光的代表作。这部剧作集中体现了吴祖光以戏曲思维创作话剧的另一种思路,他将中西戏剧“写实”与“写意”艺术手法相融合,尝试不同题材和富有异趣的创作风格,对民族戏剧的现代化和现代话剧的民族化做出了有益的

20、探索。除了艺术上久负盛名,吴祖光还被称为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作为剧作家,吴祖光连续撰文抨击国民党统治之下的审查制度,称之为“奴隶的审查制度” 。他抨击国民党删 除曹禺之作蜕变中“打游击”的情节;他嘲讽蒋介石因自己是秃头而将 张天翼的童话秃秃大王改成猴儿大王;他愤怒自己创作的正气歌被国民党删去关于朝廷昏庸的所有内容。对当时的政治形势,吴祖光有自己的判断和立场。1945 年,他冒着生命危险率先发表了毛主席的沁园春雪 。毛主席诗词的突然发表,极大地改变了共产党的政治形象与文化形象,为此他遭到国民党的通缉追杀。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拐点,作为社会中的个体,难免也会深陷其中而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

21、1957 年吴祖光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北大荒劳动。对于这种不期而来的遭遇,他以诗明志。诗云:眼高于顶命如纸,生正逢时以至此。行船偏遇打头风,不到黄河心不死。 “生正逢时”,正是他一生最喜欢的词语。唐代王维在酬张少府云:“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但吴祖光即便到了晚年也绝非万事不关心的人。1991 年 12 月 23 日,两位女顾客在北京国贸中心购物,遭到服务员无端怀疑,并受到解衣、开包检查的侮辱。关于此事,吴祖光写了题为高档次的事业需要高素质的职工一文,发表在中华工商时报上 。这就是吴祖光,虽然和他没有关系 ,但是他也要说出来。未被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吴祖光

22、作为一代大师,风雨动荡,而良知不失。如今斯人已逝,但精义长存。(选自大公报,有删改)相关链接黄佐临在吴祖光剧作选序言中评价道:“他的每个戏里都有一种统一的格调,字里行间都洋溢出来一种诗情,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诗情,从中挖掘出一种美来。 ”(摘自百度)北京京剧院院长王玉珍这样评价吴祖光:“吴老是一个在艺术 上要求极为严格的人。记得当时我曾因不理解他的剧本而将其中的念白做了改动,后来吴老师跟我说,我剧本中的每一个字都是经过深思熟虑才确定的,可以说是字斟句酌。 ”(摘自百度)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吴祖光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在抗战全面爆发时,他创作了歌颂抗日的剧作凤凰城

23、,该剧成为全国戏剧界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的有力武器。B.吴祖光对事业孜孜以求,不断创新。晚年对自己的早期作品指出不足,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坦荡襟怀。C.风雪夜归人集中体现了吴祖光以西方戏剧的思维创作话剧的另一种思路,他对民 族戏剧的现代化和现代话剧的民族化做出了有益的探索。D.吴祖光即便到了晚年仍不平而鸣,他发表的高档次的事业需要高素质的职工一文即为证明。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 两项是( )A.正因为戏曲天赋极高,对戏曲有独特的感悟力,吴祖光最终才能在戏曲上取得 巨大的成就。B.吴祖光的剧作凤凰城得到当时戏剧大家曹禺的认可,这不仅说明当时文坛的宽容,更是因为剧作反映的抗

24、战主题,适应了人民和时代的要求。C.文章题目是“吴祖光:旷世才情 不平则鸣”,但在行文过程中却写到了他喜爱“生正逢时”这个词语之事,虽然着墨不多,但多少有偏题之嫌。D.黄佐临对吴祖光剧作特点的评价,既表现了吴祖光对剧作诗意语言的追求,又表现了吴祖光对诗意生活的向往。E.全文围绕吴祖光的才情和性情刻画人物,集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于一体,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明。3.传记多次引用吴祖光本人的话和别人对吴祖光的评价,这些引用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1.C 解析 C 项,“风雪夜归人集中体现了吴祖 光以西方戏剧的思维创作话剧的另一种思路”表述有误,应是以“戏曲思维创作话剧” 。 2

25、.BE 解析 A 项,概括不全面。吴祖光成为一代戏剧大师的根本原因在于他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和不断追求创新的思想等,而不能仅归功于天赋及感悟力。C 项,“有偏题之嫌”分析错误,文中说他喜爱“生正逢时”词语之事,是为了说明“作为社会中的个体,难免也会深陷其中而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这一道理。D 项,“又表现了吴祖光对诗意生活的向往”分析有误,应是说“吴祖光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诗情” 。3.参考答案 引用吴祖光本人对凤凰城的反思之语,正面表现了吴祖光善于反思、谦虚、勇于剖析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齐白石的吝啬与慷慨潘剑冰齐白石是很会过日子的人,俭而近乎吝,并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趣味横生的话柄。齐白

26、石自己打造了一个大柜子,吃的用的全都锁在里面,钥匙随身带着。黄永玉在比我老的老头里,谈到自己经李可染引荐第一次拜见齐白石的情景:老人见到生客,照例亲自开了柜门的锁,取出两碟待客的点心。一碟月饼,一碟带壳的花生。路上,可染已关照过我,老人将有两碟这样的东西端出来。月饼剩下四分之三;花生是浅浅的一碟,“都是坏了的,吃不得”!寒暄就座之后我远远地注视这久已闻名的点心,发现剖开的月饼内有细微的小东西在活动;剥开的花生也隐约见到闪动着的蛛网。这是老人的规矩,礼数上的过程,倒并不希望冒失的客人真正动起手来。天晓得那四分之一块的月饼,是哪年哪月让馋嘴的冒失客人干掉的!不过,很多人未必像黄永玉这样了解老人的

27、心思,他们初来乍到,或许觉得却之不恭,只好勉为其难尝一尝。张大千就说过包括自己在内的不少人在齐家吃到过“发霉的点心” 。在穿的方面,齐白石一直“从一而终”,一件衣服除非不能再穿了,否则绝不将之抛弃。他晚年经常受邀参加各种大型宴会,每次都穿着一件蓝布袍子。这是他唯一的“礼服”,多少年未曾变过。后来在他九十五岁寿辰时,学生们实在看不下去了,大家凑份子,给他买了一件新大褂。画家用的画纸主要是宣纸,买回来的宣纸外边包着一张纸,叫作“纸皮” 。一般的人撕开纸皮后都将其当垃圾处理掉,但老人绝不浪费,他在纸皮上勾了许多画样子,很多纸皮画都成了很珍贵的东西。除了纸皮外,老人甚至连买东西的包装纸,比如包鞋、包书

28、、包糖食的纸都分大小留着,作为起画稿之用。齐白石就连作画时的每一笔墨都要用到淋漓尽致,惜墨如金。白石老人非常注重墨色的运用。他用墨非常精细,总是把每一笔的墨全部用光,才会去洗笔。当画完一幅画的时候,他洗笔池里的水还是清澈的。如果你看了上面的故事,就武断地认为齐白石是一个锱铢必较、抠门绝顶的人,那么下面的事实却又告诉你一个截然相反的齐白石。20 世纪 50 年代初,黄苗子第一次跟着李可染去见齐白石,临分别时白石老人颤颤巍巍地从口袋里掏出两元人民币,一人一元。黄苗子正要推辞,李可染悄悄地对他说:“这是老师的规矩,如果不要,他会生气的。”黄苗子只好恭敬不如从命,此后他去齐家经常获赐车钱。当年的一元人

29、民币可不 比当今,50 年代国内一克黄金的收购价也不过三四元钱。齐白石偶尔也会到学生的家中去走走。一次他到弟子许麟庐家,那天正好许的妻子生下了儿子小九,老人知道了很开心,马上拿出十块钱给刚出生的小孩子当见面礼,另外还拿出五块钱给保姆。还有一次,他看见许麟庐的大儿子,问:“你喜欢画吗?”许家老大说喜欢,老人又问他喜欢什么,答说青蛙,老人当场就用许麟庐的笔墨画了一张青蛙送给许家老大。齐白石对于自己的朋友和学生从来不吝惜自己的画,常常慨然相送。1935 年,日本发动华北事变,齐白石所任教的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被迫停办,临别时齐白石让弟子们各自说出所喜爱的花鸟虫鱼,赠每人一幅画作纪念。对于自己的朋友和

30、学生,齐白石也从不遮掩自己的“看家本领” 。张大千的老师曾熙平时写字都躲到楼上去,非得意门生不准随侍旁观,因此即使是他的学生也没有几个能够得其真传。而白石老人作画却从不避人,对于求学的后生更是倾囊相授、毫无保留。如果说画技是齐白石最值钱的东西,那么他对于这最值钱的东西恰恰是最慷慨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白石老人从来不因为钱财而出卖自己的人格。1937 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白石老人困居被敌伪统治的北平,此后敌伪的大小头子时不时来拉拢老人,送东西、请吃饭、拉交情,甚至要求老人跟他们一起照相,或是参加什么盛典,这些都遭到了齐白石的严词拒绝。为了不跟他们纠缠不清,也因懒得跟他们多说废话,齐白石在家门口贴

31、了一张纸条,上写十二个大字:“白石老人心病复发,停止见客。 ”迫于生计,齐白石还要继续卖画,但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他又在大门口贴出了这样一张告白:画不卖与官家,窃恐不祥。黄苗子说:“在当时的北平,这张告白传遍了全城,大家把老人这份告白和程砚秋息影在西郊留须种田,坚决不给敌伪演戏的事,同样传为艺林的千秋佳话。 ”(选自潘剑冰最艺术,最民国,有删改)相关链接齐白石出身贫寒,少年困顿,早年就是一个普通木工,直到 27 岁开始拜师学诗、学画,57 岁时独闯北京,本以为能在北京画画谋生,但早期不顺,画作卖不出去是常有之事。60 多岁后,作品方得到认可,终于卖出了好价钱。也正是由于早期的颠沛流离,加之晚年

32、卖画是其主要谋生渠道,因此无论是卖画还是卖印,无论买家是谁,概不赊账,绝不还价。(何暖之大师另一面:齐白石小气出名)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齐白石生活十分节俭,他吃的用的都锁在自己打造的大柜子里,钥匙随身带着,在穿着方面“从一而终”。B.齐白石关心学生,对学生慷慨大度。送学生车钱,关心学生家人,送学生画;作画从不避人,画技毫无保留。C.齐白石老人是真正过穷日子的人,他的“吝啬”是假吝啬真节俭,是念物力维艰、节俭度日的表现。D.正是因为齐白石老人出身贫寒,少年困顿,早年是一个普通木工,后独闯北京,艰难谋 生,才成为一代大师。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

33、两项是 ( )A.黄永玉第一次拜见齐白石,齐白石拿出“发霉的点心”招待他,黄苗子第一次见齐白石,齐白石却送他车钱,可见齐白石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待客的。B.齐白石把吃的用的都锁在自己打造的大柜子 里,钥匙随身带着,穿的衣服也是不能再穿了才丢弃,这一点与守财奴葛朗台有惊人的相似。C.齐白石作画时的每一笔墨都要用到淋漓尽致,一幅画完成,他洗笔池里的水依然清澈见底,能够把墨用得如此巧妙、节约,境界非常之高。D.齐白石对自己的学生从不吝啬,他不但送画给学生,还偶尔去学生家走走,关照一下学生生活,对求学者更是毫无保留地传授他“最值钱”的画技。E.本文围绕“吝啬与慷慨”来选材,介绍了绘画大师齐白石颇具 天真童

34、趣的事迹,展现了他非凡的人格魅力,表达了作者对他的崇敬和赞扬之情。6.文中为什么要写黄永玉、曾熙和程砚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D 解析 D 项,强加因果关系,早年的困顿与成功没有必然联系。5.CD 解析 A 项,“齐白石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待客的”属主观臆断。B 项,“这一点与守财奴葛朗台有惊人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肖培根院士:根植华夏绿药觅踪汤国星肖培根院士是追寻绿药不老的传奇。1958 年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卫生部将全国第一次中药普查的任务下达给了年仅 26 岁的肖培根。“那时候,可以用四个字来讲,一无所有。图书馆的文献,就连哪些是常用的中药,这类资料都没有,那个时候都是零。”但是

35、肖培根颇有大将风度,胸有成竹、指挥若定:首先聘请楼之岑、诚静容等专家做普查工作的兼职指导老师;第二,确定以中药材的“常用度”为普查的主要范围,指明任务方向。所谓“常用度”,就是重点抓 500600 种常用中药,抓住了这个大头,就等于抓住了全国 70%80%的中药资源;第三,学中干,干中学,边干边学,上“实践大 【解析】13国家交给肖培根的第一个任务是寻找能够替代进口药的国产资源。14B 项因果不当;C 项“肖培根自己很快找到了替代利血平的萝芙木”错,原文是“以肖培根为首的年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叶企孙:中国高教史上的不朽传说叶企孙,1898 年生于上海。1911 年初,清政府将原来负责

36、派遣留学生的游美学务处改为清华学堂,同年 2 月招生,时年不满 13 岁的叶企孙在父亲鼓励下,报考清华学堂并被录取,成为其第一批 )九“一八”事变后,国家需要培养航空人才,叶企孙利用自己主持招送公费留学生之机遇,在1933 年第一届招考学生名额中特设飞机制造专业,招 3 名学生:钱学森,后成为火箭技术和空气动力学世界一流专家;沈元,后来成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建人;1934 年,叶企孙指引当时清华物理系学生赵九章转入高空气象学领域,赵九章也成为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摘自刘宜庆浪淘尽百年中国的名师高徒 )16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企孙 13 岁

37、报考清华学堂并被录取为第一批学生,从他入学后的自勉日记和给同学刘树墉的信中,可以看出他从少年时就有务实精神。B.在布里奇曼的指导下,叶企孙在高压物理学方面的研究卓有成效,为他日后回国开创我国磁学研究奠定了基础。C.叶企孙是单身,他和好几个单身以及妻子不在北京的教授常在自己家里吃饭,借商议校政,图谋教育改革,清华校史称之为“北园 7 号饭团” ,D. 中国高教史上传说着叶企孙殚心竭虑为中国物理教学和研究作出巨大贡献的不朽故事,钱学森等著名科学家都是这位名师的高徒。1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叶企孙与同学刘树墉商定“清华科学会章程” ,其中提到研究

38、种类包括算学、物理、化学、生理、生物、地文、应用工业和科学史等。B在实验物理大师 PW布里奇曼和 W杜安教授的指导下,叶企孙致力于压力对铁磁性物质磁导率影响的研究,并取得突破性成果。C叶企孙将创建清华物理系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还吸取欧美名牌大学和著名科学家的经验,以建立中国自己的科学事业。D叶企孙认为,中国不适合研究科学的论调是没有依据的,通过举国上下的共同努力,用不了五十年就能搞好我国的科学研究事业。E叶企孙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科学事业,甘当铺路石,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科技人才,他的学识德行值得世人永远景仰。18有人说,叶企孙没能成为知名科学家,这是个遗憾;也有人说,叶企孙成为

39、著名教育家,这是他的幸运。请联系文本谈谈你的见解。答:_【答案】16B17CE18示例:叶企孙没能成为知名科学家并不遗憾,成为教育家则是他的幸运。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应该在国家需要与个人理想之间找到一个对接点。叶企孙在国外的求学经历及成就,是他后来执教清华、担任物理系主任,进而创造“中国高教史上的不朽传说”的必要条件。叶企孙也许能成为知名科学家,但相比能培养出大批科学家来说,成为教育家的价值要远远超出成为知名科 【解析】19A 项错在遗漏信息,林风眠被誉为“百年巨匠”之一的原因很多,“奠定了中国现代绘画的基础”和“培父亲、梁伯聪以及蔡元培等人对其绘画事业所起的促进作用。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40、成下列各题。国药大师金世元“博学”是所有和金世元接触过的人对他最深的印象,只要是涉及中药方面的问题,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实践经验,他都能一一解答,因此许多人都尊称他为“国药泰斗”。金世元,1926 年 12 月出生于北京市一个普通农民家庭,7 岁时,父亲送他去了一家私塾读了七年的国学经典。1940 年 2 月,14 岁的金世元到北京药庄当 【解析】25应为意在赞美傅璇琮主编了大量书籍,引领了出版业的发展,为出版业做出了巨大贡献。26C 项黄仁宇是“坚持要亲自审阅各章修改润色稿”,D 项“不经意间,随意创作而成”分析错误,E 项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晦暗时代下的真勇士钱玄同1887 年,

41、钱玄同出身于一个举人家庭。当其他幼童还在玩着泥巴追逐打闹时,钱玄同被关在家中勤奋苦读。3 岁随父背诵尔雅,5 岁上私塾读经书,老来得子的父亲将下一代中举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有一次偷看桃花扇被老师发现,一戒尺打来,眉心便永远留下了疤痕。稍长些,他被很多人称为“神童”,但他终究不快乐,这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他后来参与新青年,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决定。11 岁时父亲去世,身为妾的母亲生性善良,难免受到欺负,他当时的理想是考举人走仕途之路。15 岁时母亲病逝,过去的人生逐渐关闭,未来的门窗逐渐打开,他渴望接受新的事物,改变陈旧滞重的生活状态。16 岁那年冬天,朋友送他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和邹容的革命军,读

42、后思想受了大刺激,以前的尊清见解为之动摇了。17 岁那年,他把辫子剪了,以表示反对清朝的决心。1906 年 9 月,钱玄同以优异的成绩赴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期间随章太炎学习声韵训诂之学,思想上深受章太炎提倡复古的影响。辛亥革命之前,他主张革命以后应复古礼,曾写了深衣冠服说,并做了一套复古的礼服穿戴,这在朋友中传为笑柄。辛亥革命后的洪宪帝制和 1917 年的复辟运动两件事,对钱玄同产生巨大轰击,他的复古思想全然消灭,转向了反对复古。北洋军阀的倒行逆施以及政府中旧文人打着“保存国粹”旗号来抵制科学和新知识,使他决定踏上两条路:一是文学革命,主张用白话;二是思想革命,主张反对礼教。在五四文学革命的前

43、驱中,钱玄同自诩“小卒”,却是一名比任何人都勇猛的“急先锋”,他不是革命运动的发起者,但当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后,他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新青年,与陈、胡二人并肩作战。1917 年,他开始积极投稿,用通信的方式发表了很多文章,其中寄给陈独秀、胡适、刘半农的最多,讨论的内容是怎样建立新的文学,主要贡献是从文学发展的趋势和语言文字的学理上说明新文学建立的必要和可能,同时,他积极参加国语运动,加入了国语研究会,主张文化教育改革。在此期间,他提出了“选学妖孽,桐城谬种”的口号,明确了新文学革命的对象,再次奋力呼出推翻复古派的口号。作为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得意门生又身为古文大家的钱玄同,毅然

44、从旧文化的营垒中突围出来支持文学革命,其影响力巨大。最初的文学革命,只是在新青年上说说而已,没有产生号召性力量。“其后钱玄同、刘半农参加进去,文学运动白话运动等旗帜口号才明显地提出来,这时形成的力量才有凝聚力。”(周作人语)当新青年提倡文学革命时,中国思想界一片沉闷,新旧思想没有交锋,不利于把新文化运动推向前。于是钱玄同化名王敬轩,装扮成反对新文化的顽固派,写信攻击新青年,刘半农则针锋相对加以驳斥,故意在社会上造成论战,以引顽固派出洞,这就是新文学史上有名的“双簧戏”,它成功地推动了新文学、新文化运动。除了自己写文章,钱玄同还甘当“求稿”小卒。最著名的例子是他向鲁迅求稿,其中最经典的对话如下:

45、(鲁迅)“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钱玄同)“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谈话的结果是鲁迅从消沉中醒来,开始为新青年写文章,第一篇就是狂人日记。五四高潮后,新青年团体解散,钱玄同退回书斋,致力于学术研究和国语运动。不过在 1925 年女师大事件中,他同鲁迅等人一起,发表了同情学生、反对杨荫榆的宣言。一二九运动期间,儿子钱三强参加游行,也得到他的关心和赞许。日本占领北平后,

46、他改名为“夏”,与“夷”相对,表示绝不做敌伪顺民。晚年的钱玄同因国事蜩螗,外寇侵凌,常满腔孤愤,抑郁难语。1939 年 1 月 17 日,因突发脑溢血猝然离世,终年 52 岁。北平师大的祭文,可算是对他一生的最为精确的评价:呜呼先生,一代宗师;学出余杭,不囿藩篱。文字音韵,博采群规;金石甲骨,剖难析疑。不惟阐古,抑且开今;编新青年,满纸瑶林,作狮子吼,发海潮音;鼓吹学子,一扫阴沉;五四运动,赖有指针,文艺复兴,匪异人任。(摘编自甘徐梅晦暗时代下的真勇士钱玄同)相关链接钱玄同,浙江吴兴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语文改革家、文字音韵学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启蒙思想家。在新文化运动、国语运动、

47、古史辨运动和音韵学诸方面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据国学网整理)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用崭新的文学表现手法蕴载了崭新的反封建的内容,而钱玄同鼓励鲁迅起来加入推倒铁屋子的行列,表现了强烈的启蒙意识。事实上,他一生都在身体力行,这也正是他的伟大之处。(吴锐钱玄同评传)“别忘记,你是属牛的,要拿出一股牛劲来。”这是钱玄同鼓励钱三强时经常说的一句话。正是这一句话,给了钱三强极大的勇气和动力,让他一次又一次坚定了自己的信心,从而不断地攀登科学高峰,取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父亲的榜样名家教子书)2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钱玄同出身于一个举人家庭,从幼年起就不同凡响,被很多人称为

48、“神童”;青少年时的钱玄同则致力于教育兴国的事业。B. “别忘记,你是属牛的,要拿出一股牛劲来。”钱玄同教子有方,这是钱玄同鼓励儿子钱三强时经常说的一句话,给了钱三强极大的勇气和动力。C.钱玄同在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理论、实践,对后来的五四运动产生了指引作用,上文用“五四运动,赖有指针”八个字给予高度评价。D.“文艺复兴,匪异人任”评价的是钱玄同在文化革命中的启蒙作用有似于西方的文艺复兴,其主要评价的是他的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29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钱玄同幼年就被迫学习中国传统经书,但那时落后的教育方式剥夺了他童年的快乐,私塾中的体罚经历埋下了他日后坚决革命的种子。B母亲的艰难身世促使少年钱玄同立志参加科举考试,走仕途来改变处境,但后来母亲病逝,导致了钱玄同的人生发生转折,他剪辫反清。C钱玄同学术上得益于章太炎,思想上也深受其影响,提倡复古,但晦暗的社会现实教育了他,他开始高举文化革命与思想革命的大旗。D身为旧文化大家的钱玄同曾写信攻击新青年,与刘半农激烈论战,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终于使文学革命具有了号召力和凝聚力。E日伪时期,钱玄同虽然已经退居了书斋,致力于学术和教育,但新文化运动先驱者的光辉并未退去,他用自己的言行证明了“勇士”的本色。30材料以钱玄同为核心,涉及上下三代,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高中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