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必修 3 稳态与环境第 1 章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植物激素1、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相关实验(b)1)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具体实验过程见课本 P24 )达尔文的实验: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向光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1913 年詹森波森的实验: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化学物质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端。1926 年温特的实验:温特的实验进一步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化学物质是生长素20 世纪 30 年代其他科学实验:正式确认吲哚乙酸(IAA)2)向光性的原因单侧光照射导致生长素在向光侧和背光侧分布不均匀。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生长素多生长的快 ,生长素少生长的慢) ,因而引起两
2、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2、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不同作用(a)生长素的生理作具有两重性,在一般情况下,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植物体各个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对生长素最敏感3、多种激素的平衡协调作用(a)植物体内各种激素是相互联系,共同调节植物的各项生理活动。第 2 章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内环境与稳态1、单细胞动物与多细胞动物进行物质交换的区别(a)单细胞动物能直接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多细胞动物以内环境为媒介与外界环境间接进行物质交换2、内环境的概念及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意义(b)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叫做内环境。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是细
3、胞正常生存的必要条件。二、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和联系(a)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联系 两者共同协调、相辅相成,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体液调节又受神经系统的调节。2、神经系统的作用(a)1) 对周围环境变化作出迅速反应;2)对体内环境变化及时作出反应,维持内环境稳定。3、神经元的主要结构及特性(a)胞体:含有细胞核营养中心树突:几条,短而呈树枝状分布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给胞体轴突:一条,长而少分枝将兴奋传出细胞4、神经冲动的产生及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b)
4、极化状态 反极化状态1)静息状态时,神经纤维膜处于极化状态,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2)接受刺激,去极化,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成为反极化状态。3)神经纤维膜恢复极化状态,即复极化的过程。去极化、反极化和复极化过程就是动作电位(神经冲动)的形成和恢复过程。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传导 刺激点 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 - - - - + + + - - - 可双向传导+ + + + + + + - - - + + + + + + + 膜外局部电流
5、的方向5、突触的信号传递(b)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是以化学信号的形式传递的,当神经冲动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前膜时,引起突触小泡释放出递质到突触间隙内,递质与突触后膜的特殊受体结合,改变了突触后膜的通透性,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了动作电位。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信号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6、反射的概念、过程及结构基础(b)反射的概念: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感受器所发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射的过程:感受器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沿传入神经传至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随后经突触将神经冲动沿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效应器对刺激作出应答。反
6、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7、大脑皮层的功能(只要求运动区、体觉区、白洛嘉区和韦尼克区) (a)运动区(中央前回):倒立、身体各部在该区投射范围的大小取决于动作精细复杂程度 体觉区(中央后回):颠倒、身体各部在该区投射范围的大小取决于该部感觉敏感程度 白洛嘉区:受损,病人可理解语言,但不能通过说或写表达他的思想韦尼克区:受损,病人可说话,但不能理解语言,即能听到声音,但不懂它的意义8、体温调节的方式及过程(a)体温调节以神经调节为主,还与激素有关。在低温环境中要及时减少散热,增加产热;在高温环境中要减少产热,增加散热。三、高等动物的内分泌系统与体液调节1
7、、激素及内分泌的概念(a)内分泌系统在一定刺激下分泌到体液中的特异性物质叫做激素。细胞分泌的物质进入体液,而不是通过管道将某些物质分泌到体外,这类分泌叫做内分泌。2、体液调节的含义及其特点(a)体液调节就是指某些化学物质(如二氧化碳、H+、激素)通过体液的传送,对人和动物体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3、下丘脑与垂体的关系以及它们分泌的部分激素的作用(a)垂体的活动受到下丘脑是调节,下丘脑通过对垂体活动的调节来影响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可见,下丘脑与垂体在功能上的联系是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联系的重要环节。下丘脑可释放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
8、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分别刺激促甲状腺素释放和促性腺激素释放;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生成和分泌,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可促进蛋白质合成、刺激细胞生长,对肌肉的增生和软骨的形成与钙化有特别重要的作用。4、甲状腺激素对发育、代谢的调节作用(a)促进物质和能量代谢促进生长发育(促进骨骼成熟、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5、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在血糖调节中的作用(b)胰岛素作用:降低血糖浓度促进肝细胞、肌肉细胞、脂肪细胞等细胞摄取、贮存和利用葡萄糖;抑制氨基酸等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胰高血糖素作用:升高血糖浓度促进肝糖元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第 3 章
9、 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一、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1、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的组成及作用(a)第一道防线:由皮肤、胃壁的黏膜、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等组成,可以阻挡或杀死病原体,不让病原体侵入第二道防线:主要由吞噬细胞构成,可以溶解、吞噬和消灭病原体二、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1、特异性免疫的类型及其作用(a)特异性免疫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能针对特定病原体发生特异性反应,消灭病原体。2、抗原与抗体、T 淋巴细胞与 B 淋巴细胞(a)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细菌,病毒,人体中坏死、变异的细胞、组织) ;抗体:由效应 B 细胞产生的专门抗击抗原的蛋白质。淋
10、巴干细胞先进入胸腺,发育成熟的为 T 淋巴细胞,主要参与细胞免疫;直接在骨髓内发育成熟的为 B 淋巴细胞,主要参与体液免疫。3、淋巴细胞识别入侵者的过程(a)当一个入侵者所携带的不同于人体自身 MHC 的特殊标志被识别后,T 淋巴细胞与 B 淋巴细胞受到刺激,开始反复分裂,同时分化成不同的群体,以不同的方式对入侵者作出反应(效应细胞与入侵者作战并歼灭之,记忆细胞留待以后对同一病原体的再次入侵作出更快速而猛烈的反应) 。4、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过程(b)细胞免疫:巨噬细胞吞噬抗原将抗原分子降解成肽然后与巨噬细胞形成抗原-MHC 复合体,这个抗原-MHC 复合体与细胞毒性 T 细胞上的相应的受体结
11、合,在辅助性 T 细胞的刺激下,细胞毒性 T 细胞开始分裂成效应细胞毒性 T 细胞和记忆毒性 T 细胞。效应细胞毒性 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然后被抗体所消灭。体液免疫:巨噬细胞吞噬抗原将抗原分子降解成肽然后与巨噬细胞形成抗原-MHC 复合体,这个抗原-MHC 复合体与 B 淋巴细胞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在辅助性 T 细胞的刺激下,B 淋巴细胞开始分裂成效应 B 细胞和记忆 B 细胞。效应 B 细胞分泌出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是抗原失去失效三、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1、免疫功能的异常反应(过度反应、功能减退) (a)过度反应:过敏反应再次接受过敏原功能减退:先天性的免疫缺乏病和后天获得的
12、免疫缺乏病2、艾滋病病毒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a)HIV 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 T 细胞,使 T 细胞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丧失一切免疫功能,对病原体及多种疾病的易感性增加而致人死亡。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及其预防措施(a)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传播、母婴传播预防措施:洁身自爱;输血要严格检查,严格消毒;远离毒品等第 4 章 种群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及特征(a)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数量) 、年龄结构(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性比率(间接影响种群数量) 、种群密度(直接反映种群数量) 、种群分布型(集群型、均匀型
13、、随机型) 、种群的存活曲线(凸形、对角线形、凹形)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标志重捕法) (a)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作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总体密度。假定在调查区域中动物的总数为 N,第一次捕获 M 个个体进行标记,然后放回原来的自然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重捕的个体数为 n,其中已标记的个体数为 m,即NM=nm,得 N=Mn/m。二、种群的增长方式1、种群的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谛增长的含义及特点(b)指数增长是指在资源无限、空间无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的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方式(J 形
14、曲线) 。特点:起始增长很慢,但随着种群基数的加大,增长会越来越快,每单位时间增长率相等。逻辑斯谛增长是指在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和受到其他生物制约的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方式(S 形曲线) 。 特点:种群起始呈加速增长,K/2 时增长最快,此后便开始减速增长,到 K值边停止增长或在 K 值上下波动。2、环境容纳量的概念(a)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在K 值时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而不是静止不动的。三、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1、种群数量的非周期波动与周期波动的概念及原因(a)非周期波动指在两个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无规律性,主要原因为气候的非周期变化。周期波动是指在两个波
15、峰之间相隔的时间相等,主要原因有食物的周期性短缺、捕食等。2、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a)外源性因素:食物、气候、传染病、天敌;内源性因素:行为调节和内分泌调节第 5 章 群落一、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1、群落的概念及群落的物种组成(a)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叫做群落。一个群落总是包括很多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2、物种丰度的含义(a)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度。3、优势种的主要识别特征(a)个体数量多,通常都会占有竞争优势,并能通过竞争来取得资源的优先占有地位;常在群落中占有持久不变的优势。二、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结构1、陆生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16、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a)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的明显的分层现象即不同生物占据不同高度。植物的分层结构与对光的利用有关。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明暗、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等环境因素影响,不同生物分布于不同地段的现象。时间结构: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有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三、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位1、生态位的概念(a)生态位是指物种利用群落各种资源的幅度以及该物种与群落中其他物种相互关系的总和。2、生态位重叠和竞争排除原理(a)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时就会发生生态位重叠。当两个物种的生态位完全重叠时,竞争优势较大的物种就会把另一物种完全排除掉,这就是竞争排除原理。
17、四、群落的主要类型1、主要的陆地生物群落类型(森林、草原、荒漠、苔原) (a)类型 代表植物 代表动物北方针叶林 红松、云杉和冷杉 雪兔、松鼠、黑熊等温带落叶林 槭、柳、灌林、阔叶草本等 田鼠、林猫、山雀、啄木鸟等森林热带雨林 植物种类丰富 鹦鹉科鸟类和灵长类动物草原 禾本科、豆科菊科植物 野驴、黄羊、黄鼠和鼠兔等荒漠 肉质旱生植物和各种仙人掌 蜥蜴、蝎子等苔原 苔藓、地衣等 驯鹿、北极狐、雪鸥等五、群落演替1、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和群落演替的过程(a)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群落演替。类型: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未有任何生物定居过的裸岩、沙丘和湖底开始的演替。次生
18、演替是指原有群落已毁灭,在被毁灭群落基质上所进行的演替。过程:裸岩演替:裸岩 地衣 苔藓 草本 灌木 森林弃耕农田演替:草本 灌木 森林湖泊演替:裸底 沉水植物 浮叶根生植物 挺水植物和沼泽植物 森林第六章 生态系统一、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成分(b)概念: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环境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系统,叫做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无机物、有机物、气候、能源、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七大成分组成。2、食物链的概念(b)在生态系统各生物之间,通过一系列取食与被取食关系,不断传递着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这种单方向的营养关系叫食物链。3、生物放大的含义(b)化学杀虫剂和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
19、逐级积累和浓缩,在生物体内高度富集,导致危害的现象就叫生物放大4、食物网的概念、食物网的结构与稳定性的关系(b)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的营养关系,叫做食物网。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就越强,也就越稳定;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就越容易发生波动和毁灭,也就越不稳定。5、营养级的概念及其划分方法(b)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处于食物链第一位的即为第一营养级(生产者总是为第一营养级) ,第二位的即为第二营养级一条食物链的营养级一般不超过五个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c)过程:能量不断沿着太阳植物植食动
20、物肉食动物顶位肉食动物的方向流动;生态系统总能量来源: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总量;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营养级2)能量来源:上一营养级;能量去处: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传给下一营养级特点:单向流动(不可逆、不可循环) 、逐级递减(相邻两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10%20%)2、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的过程和特点(c)过程: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往复循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又通过植物的呼吸作用、动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和化石燃料的燃烧回到无机环境(一来四去) 。特点:全球性、循环利用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区别:在物质循环中,物质是被循环利用的;能
21、量在流经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是单向流动的联系: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三、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1、生态系统稳态的概念(a)生态系统常常趋向于稳态,使系统内部的所有成分彼此相互协调,保持稳定。2、反馈调节的概念、类型及稳态的自我调节过程(b)当生态系统中的某一成分发生变化时,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响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变化的那种成分,这个过程就叫反馈调节。正反馈:反馈的结果加速最
22、初的变化,常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如湖泊污染。负反馈:反馈的结果抑制和减弱最初的变化,如植物与食草动物数量的调节。第七章 人类与环境一、全球人口动态1、人口增长的过程及后果(a)世界人口的增长过程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产业革命前(古代):人口增长极为缓慢;产业革命后(近代):人口开始激增;第二次大战后(现代):人口“爆炸式”增长。人口增长给自然资源和环境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直接导致了水资源匮乏、耕地减少、食物短缺、森林面积减小、动植物物种灭绝、全球变暖和环境污染等。2、控制人口过度增长的措施(a):设法降低出生率,做到自我控制二、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1、温室效应、全球变暖、臭氧减少、酸雨、水体污
23、染、物种灭绝对环境和生物的影响(b)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使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 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病虫害增加。臭氧减少后,其吸收紫外线的能力大大降低,使得人类和其他生物接受过量紫外线辐射,造成灾难性的影响。酸雨使森林退化,湖泊酸化,水生生物种群减少,农田土壤酸化、贫脊,有毒重金属污染增强,使建筑物和桥梁损坏,文物面目皆非。水体污染使大量水生生物死亡,使饮用水的质量越来越差。物种灭绝使生物多样性下降,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和意义(b)措施: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易地保护(移到动物园、植物园保护) ,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意义:生物多样性在科学、美学和实用方面有着重要价值,它们对保持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可以为人类提供广泛的选择余地,以应对未来世界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