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单元目标概说】 本单元课文的共同特点是通过虚构的故事和景象曲折地反映现实。 皇帝的新装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 天上的街市和静夜让人对“夜“ 和“天空“产生了无尽的幻想。 女娲造人中那位伟大的创世神-女娲,实际上是人类不息工作、不断思考的化身,全文洋溢着创造的快乐。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令人发自内心地感动:爱心是能产生奇迹的。 寓言四则或讽刺自以为是,或嘲弄得意忘形,或阐述“说“ 之难,或道明 “祸福转化“的哲理,可谓短小精悍,发人深省。 学习本单元同学们应重视朗读,在朗读中品味与感悟;注意联想和想象的培养;要联系自己的生活,深入理解课文;要扩展课外阅读。 本单元的“写作口语
2、交际 综合性学习“ 的主题是“追寻人类起源“。通过此活动,同学们要了解自古以来关于人类起源问题的认识发展过程;了解古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古代神话永恒的魅力;继续学习利用图书馆和网络搜集资料的方法、引用资料的方法;培养想象能力,学习想象作文;培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 阅读教学设计】 皇帝的新装【 教学设计 A】 创意说明:这篇教学设计的侧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采用“板块式“ 设计思路。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读中猜想,理清故事情节。指导学生对文中皇帝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朗读、品味,分析皇帝的性格特点。让学生发挥想象,创造出新的画面、新的情节。 教学步骤: 第一个
3、教学板块:读一读、猜一猜 1本文是一篇童话,充分体现了作者天才的想象能力。下面我们边读课文边猜想,看看自己的想象和作者的想象是否有差别。 猜读时,到了一个新情节的开头,不要急于往下读,同学们可以把书合上,自己先试着想象。例如: 读到“为了要穿得漂亮“ ,可以想象一下,这个皇帝图漂亮到了什么程度。 读到“来了两个骗子 “,可以想象一下,这两个骗子会怎样行骗。 读到“都看不见衣服 “,可以想象一下,这个皇帝会怎样想,怎么办。 读到“这位善良的老大臣来到那两个骗子的屋子里“ ,可以想象一下,这个老大臣看到骗局会有怎样的表现。 读到“皇帝又派了另外一位诚实的官员去看工作进行的情况“ ,可以想象一下,这
4、个官员看到骗局又会有怎样的表现。 读到“皇帝很想亲自去看一次“ ,可以想象一下,这个皇帝看到骗局又会有什么表现。 读到“第二天早上,游行大典就要举行了“ ,可以想象一下,宫内宫外看着光身子的皇帝将会怎么样,结局会怎么样。 同学们读一读,猜一猜,体会体会安徒生的想象力是多么丰富,多么精妙,自己哪些想象也很好。 2这篇课文的情节围绕一个“骗“ 字展开,请同学们说说文中各种人物是怎样围绕这个 “骗“字进行活动的。 骗子行骗-皇帝受骗-大臣助骗-百姓传骗- 小孩揭骗 第二个教学板块:析一析、说一说 1文中对皇帝进行了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下面同学们在文中把这些描写找出来,然后说说这些描写表现了
5、皇帝怎样的性格特点。 2学生在文中勾画,再讨论,准备发言。 皇帝很想知道衣料织造的情况,害怕自己看不见这布。 皇帝听见两位官员说布很美丽,可是他什么也没有看见。 皇帝在换上“新衣“ 以后的丑态。 皇帝听到老百姓都说“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 以后 3因此我们说皇帝是一个- 一个愚蠢的皇帝。他在这样一个简单的骗局前就受骗,说明了他的愚蠢,而且作为一个皇帝不知道哪个大臣称职。 一个不称职的皇帝。他每天只知道换衣服,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关心国家大事,人们说起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 一个虚伪的皇帝。他明明什么也没看见却不敢说出来。 一个可悲的皇帝。两个骗子用这么简单的骗局就能骗了他,而且他
6、还不知道哪个大臣称职,还要用衣服去检验,非常可悲。 4教师:两个骗子的骗术并不高明,却骗了许多人。在面临诚实与虚伪、真与假的抉择时,当诚实被视为愚蠢与不称职时,皇帝、老大臣、官员以及老百姓等人都说了假话。最后一个孩子说出了真话,为什么孩子能说真话?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因为他不怕丢官,不怕别人说他不称职。孩子是天真、纯洁的,没有私心杂念,所以他不害怕世俗的压力,能说出真话,揭开骗局。 这启示我们:做人要保持心地的纯洁、纯真,做一个真诚的人,讲真话,反对社会现实中的假、恶、丑现象,让真、善、美充满人间。 第三个教学板块:想一想、写一写 1用夸张的手法,描述一下皇帝穿着新衣游行时装模作样的丑态。 2
7、想象皇帝在游行结束后会怎么样?给文章续写结局。 【 教学设计 B】 创意说明:这篇童话学生爱读,也能读懂,是一篇趣文、浅文。教学中可引进一点内容相似的参读资料,增加学生思维的深度,增强学习课文的兴趣。达到浅文趣教、趣文乐学的教学效果。 教学步骤: 一、分角色演读课文 二、说说文中的人物 三、比较阅读 1教师印发给学生一个古代故事: 狂人之细布 昔狂人,令绩师绩锦,极令细好。绩师加意,细若微尘,狂人犹恨其粗。 绩师大怒,乃指空示曰:“此是细缕。“ 狂人曰:“何以不见?“师曰:“ 此缕极细,我工之良匠,2犹且不见,况他人耶?“ 狂人大喜,以付绩师。 (注释:绩师:纺织师加意:特别用心地织 恨:不满
8、意,嫌) (选自南朝高僧传(初集) ) 2参照注释疏通句义。 3让学生与皇帝的新装进行比较:这两篇文章在题材、主题、结构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教学设计 C】 创意说明:这篇教学设计的侧重点是引导学生品一品文中的次要人物。次要人物虽不是作者着力塑造的形象,但对文章主题的表现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次要人物的言行,可让学生洞察到当时社会的种种劣态。 教学步骤: 一、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梳理文章的情节 三、说说皇帝的形象 四、品一品次要人物 1文中除了对皇帝进行着力描写外,还写了哪些人物? (大臣们、老百姓、小孩、骗子) 2这些人物是文中的次要人物,但对文章主题的表现起着很重要的
9、作用,下面我们来品一品这些人物。 先画出文中这些人物的表现,再想一想这些人物的特点。 骗子,狡猾阴险,抓住了人们的心理,谎称这种布缝出来的衣服具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把所有的人的口都封住了。 老大臣,因为怕人说自己愚蠢不称职,为了保住官位,他随骗子之声附和地说布料“美妙极了“ ,这位老大臣哪有一点儿诚实、理智、称职的味道? 老百姓,怕触犯皇帝,又怕受人讥笑,不敢讲真话。 小孩子,天真无邪,没有顾虑,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3小结:这篇童话极具讽刺性,嘲讽的对象除了这些“统治阶级“ 之外,还有作为“被统治阶级“ 的普通百姓。 【 资料整合平台】
10、人性的悲哀-皇帝的新装主题新解(作者:刘兴伦,原文见 语文教学通讯2002 年第 10 期) 课文扩读材料叶圣陶为皇帝的新装写的续篇 那个裸体的皇帝在游行受到嘲笑后恼羞成怒,当场宣布:“谁说坏话,立即逮来,杀!“结果四五十人被就地处死。从此,皇帝再不穿别的衣服。有一次,他的爱妃陪他喝酒,无意间讲了一句:“啊呀,把胸膛弄脏了 !“另一次,一位大臣辞职后说:“再不用看不穿衣服的皇帝了。“ 都因犯了皇帝的禁令而被杀。又一次大阅兵,皇帝竟杀了一千多群众。人们建议皇帝换一件新衣服,都遭到他的拒绝。以后大家都回避皇帝,但他仍起疑心,凡是有笑声的人家,都把人抓来杀了。郭沫若诗两首【 教学设计 A】 创意说明
11、:美文需要美教,美诗需要美读。这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教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通过品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通过背诵,让学生积淀优秀文化。在教材处理上采用“教读自读式 “。 教学步骤: 教学天上的街市 一、朗读 1老师范读。 朗读这首诗总的原则是要把握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的感情基调;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2学生齐读。 第一遍读:分清节奏。第二遍读:念准重音。第三遍读:突出韵脚。第四遍读:读出情感。 二、品味 1课文中有很多词语表现出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下面请同学们把这些词找出来,用“_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 _“这一句式说一句
12、话。同学们作发言的准备。 “世上没有的珍奇 “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富足。 “闲游“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自在、舒适、幸福。 “浅浅的 “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自由,已经不是神话传说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见一次。 “那朵流星 “中,“朵“ 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像花朵一样美好。 2传统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的生活是一个悲剧,可诗人心中牛郎织女的生活是那样的幸福美好,这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诗人想象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他对理想的向往,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 3老师小结:这首诗的作者为我们创造出令人心醉的图画:画面优美,意韵深长。特
13、别是牛郎织女骑着牛儿趟过浅浅天河自由来往的“骑牛图“ ;特别是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天街的 “闲游图“。前一幅图画或者有天河溅起的清冽水花,但整个氛围静谧安宁;后一幅图画则多少有些熙熙攘攘了。两幅图画,都传出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情调,透露了诗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4这首诗的语言很好。下面请同学们用“这首诗的语言好在_“ 这一句式说话。 同学们作发言的准备。 这首诗的语言好在诗句押韵、和谐。例如第一小节的韵脚“星“灯“。或好在用词准确。例“ 珍奇“ 浅浅的“ 。或好在语气亲切。例“我想“你看“。好在表达信心很坚定。例“ 定“定然“。 三、背诵 1教师:诗人运用联想与想象的手法,用优美而又亲切的语
14、言,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 让我们有感情地来背诵这首诗,感受诗人的美好情怀吧。 2学生背诵。 第一遍背诵:感受诗的语言美。这首诗节奏舒缓、音律和谐,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 3 第二遍背诵:想象诗的画面美。这首诗的画面是很美的,几乎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面。 第三遍背诵:领悟诗的情感美。第一节,表现出一种惊喜;第二节,表现出一种赞美;第三节,表现出一种欢乐;第四节,表现出一种甜美。 学生用同样的步骤自学静夜 。 【 教学设计 B】 创意说明:这篇教学设计运用“一击两响“ 思路组
15、织比较式的阅读品析。即把两首诗拈联在一起,让学生去品评,去想象,去琢磨,去比较。让两首诗的画面、语言、意境、写法在品读之中融进学生的心田。 教学步骤: 一、教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仿读。 二、比较 这两首诗很相似。下面我们从它的写法、风格等方面来对这两首诗进行比较。 1结构相似 天上的街市和静夜在结构上有极相似之处:都是在前面写景的基础上,转而进入想象的世界。 天上的街市 ,诗人由人间街市很自然地联想到天上的街市,天河清浅如一湾溪水。作者就此冒出奇想:牛郎织女在天上闲游。想象合情合理。 静夜 ,诗人先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再想象有一位“鲛人“ 立在岸边,对着月亮无声地流下串串珍珠泪 让人产生无尽
16、的回味和神往! 2意境相似 这两首诗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夜空明净的世界,极空灵、美丽、优雅,带有浪漫主义的全新色彩,真切、新美,了无阴翳,更能有力地鞭挞现实,引人向上。 3音律和谐 这两首诗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适合朗读。 三、背诵 【 教学设计 C】 创意说明:这篇教学设计着眼于语言训练,巧妙地设计、安排积累与运用语言的课中活动。在对课文的朗读训练中有机地穿插各种练习,练习与朗读合在一起,交织在一起,“朗读“ 的练习与其他的各种练习组织起和谐的课堂训练的网络。 教学步骤: 一、朗读诗歌 二、复述故事 三、训练语言 1介绍联想和想象这两个概念。 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
17、理过程。由当前的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想到另一件事物,都是联想。如诗中由“街灯“ 想到“星星“是联想。 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这些新形象是已积累的知觉经过加工改造而形成的。如诗中由“天上的街市“ 想到 “牛郎织女的自由生活“是想象。 2仿照示例写句。 发挥你的想象和联想,续写下边的句子。 例: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1牵牛花开放了 2笼中的小鹦鹉3月光照在地上 4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 资料整合平台】 静夜在写法上有美、雅、奇三个特点 音韵美。这首诗不长,仅 8 行 2 节,节奏匀称。第一节诗 1、3 行,2、4 行
18、分别押韵,韵脚间隔回环,诗句错落有致。诗的 1、2 行及 3、4 行两两对应,句式整齐,旋律基本相同,有一种齐整的美。第二节 1、2、4 行押韵,句式结构与第一节相反,具有一种音乐的流动美。全诗语言优美流畅,充满了幻想色彩。 环境雅。第一节诗写景。淡淡的月光,笼罩着翠绿的松林,还有旁近的村庄。月色白而淡,是一种朦胧的美;松林绿而浓,有一种苍劲之美。夜空明净,月朗星稀,抬头还可依稀瞧见团团白云,更有几点星星点缀天幕,似从白云缝隙漏出而这种“雅“ 的氛围,是一种俗心难成的无言的教化。 想象奇。诗人面对缥缈的星空,浮想连翩。晴夜高穹,银河该在何处?站在村边松林远远望去,只见一片白色迷蒙,如烟、似雾,
19、虚幻空灵。而银河岸边,只怕有一位鲛人对月伤心,泣泪而成珠。写作本诗时,已是“五四“ 运动退潮后的低沉时期,思想上的苦闷与矛盾,内心中的痛苦和煎熬,让诗人怎能不鲛人泣珠、杜鹃啼血! 女娲造人【 教学设计 A】 创意说明:这篇教学设计采用了“主问题“ 设计的理念。学生带着主问题对全篇课文进行研读,在教师的点拨下,为理解课文内容、明确人物形象而进行圈点勾画、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智能活动及发言、讨论、辩析等表达活动。 教学步骤: 一、积累一组词语 学生自由地读课文,识别、积累词语。 1雅词 2四字短语 二、研讨一个问题 1主问题:女娲在你心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要求:阅读全文。综合全文内容,根据
20、思考题表达见解。自读课文,并拟出发言要点。 她是一个神通广大的“神“ 。她非凡的能力,她造人的手段、方法体现了 “神“的威力。 她是一个普通的“人“ 。她有人的孤独感。她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感到“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她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笑,她会假装生气。 她是一个活泼、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孩子。当她看到自己的影子时,“就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这种口吻非常孩子气。 她是一个勤劳的母亲。 她是一个喜爱孩子的妈妈。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
21、妈“ 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4 2讨论:作者为什么把女娲塑造得更像一个“人“ ? 作者把女娲塑造得更像一个“人“ ,这正是这篇童话真实感人的地方。广阔的天地,莽莽的原野,死寂的气氛,使神通广大的女神感到了寂寞孤独,造人的愿望就显得自然而真实;水中映出的或“喜“或“ 生气“ 的面容,诱发了她的“灵机“ ,想象巧妙而富于人类经验;“妈妈“ 的呼喊,使死寂的天地间获得了生机,更充满了人间的温情爱意,以及天伦之乐。“人“ 的产生,使女娲得到做母亲的自豪和欣慰;晚霞里,星光下,女娲的忙碌疲倦,正显露出一位母亲勤劳、智慧、伟大的身影。从她身上,我们看到神话的情节是想象的,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
22、现实生活的情理的。 三、发挥一些想象 1这篇课文是根据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改编的,下面是这两则短文的译文。 通常说天地开辟以后,还没有人类。女娲揉团黄土造成人。这项工作太费力了,女娲忙不过来,就把一根绳子放到泥浆中,拉出来,溅出的泥点子就成了人。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 看看课文丰富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见出作者的想象力。 2讨论、明确:课文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人造出来之后欢欣喜悦的场面;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作者的评述。 3下面同学们再对女娲造人的动机、方法等作另一种推测,进行想象,写一段文字。 4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23、【 教学设计 B】 创意说明:这篇课文的内容较浅,可在教学中引进一点参读资料,丰富教学内容。从教学手法讲,这叫“插入式比较阅读“ ,比较的角度是“求同“。以此来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强学习课文的兴趣。 教学步骤: 一、自由读课文,识别生字难词 二、默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三、比较女娲造人与伊甸园里 1教师:在我们中国,有女娲造人的美丽神话;在西方,也有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教材综合性学习“追寻人类起源 “中的参考资料: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伊甸园里 ) 。这两篇神话都是想象的,大家比较一下,两则神话故事有哪些相同之处? 2学生讨论,准备发言。 两则神话都认为人类并不是从来就有的,无论东方西方,古人早都思
24、考过人类起源问题。 两则神话都认为人类是被创造出来的,都有创造人的神,不过一则设想为女娲,一则设想为上帝罢了。 制造人的材料都设想为泥土,大地是人类的母亲。 人的形象都是按照创造者自身的形象设计的。 两则神话又都说到人类为什么有男女性的差别。 【 教学设计 C】 创意说明:这篇课文浅显易懂,内容非常有趣,体现了神话艺术永久的魅力。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创世神话魅力永恒的原因何在? 教学步骤: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创世神话故事。 2了解有关神话的常识。 一、读课文,复述故事 二、讲神话故事比赛 三、问题探究: 1教师:同学们刚才讲的这些故事引人入胜。我们明知这些故事发生的事情不存
25、在,可这些故事我们听起来还是津津有味,这是为什么呢? 2学生讨论,准备发言。 这类神话都描写了人类出现之前地球上的情景,这是引人遐想的。 这类神话都有奇妙的想象,这是非常有趣的。 这类神话无非是现实的人类繁衍历史的改造,非常富有人性,这是令人感觉亲切的。例如,现实世界中,是母亲怀孕生育子女,孩子使母亲有说不出的高兴和安慰, 女娲造人不过是想象女娲用泥土造成孩子罢了,女娲的形象分明是母亲的形象,完全是人性化的,她的辛苦和快乐是让人共鸣的。 【 资料整合平台】 作者简介 袁珂,生于 1916 年,四川新繁人,神话学家。论著有中国古代神话 古神话选释 山海经校注 神话论文集 中国神话传说辞典 。 中
26、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一部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作者对浩瀚的古文献资料,考辨真伪,订正讹误,加以排比综合,把中国汉民族片断的古神话资料熔铸成一个有系统的整体,提供了一部具有汉民族古神话特色与风格的文学作品。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教学设计 A】 创意说明: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是一篇写得很美的课文-语言美、意境美。这篇教学设计的视点放在一个“美“ 字上,用 “美“来结构全文的教学过程 -读美文,品美点,背美句,以达到对学生进行美感熏陶,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教学的目的。 教学步骤 导入:美文需要美读。今天我们从“美“ 的角度来学习课文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用探求的眼光来发现课文中的美。 第一个教学板块:读美文。
27、 1学生听配乐课文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下面请同学们从“美词、美句、美段 “的角度,自由选择内容朗读。 第二个教学板块:品味美点。 第一层次的活动: 1请同学们说一说你认为需要掌握的课文中的美词:(略) 2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喜欢的课文中的美句: 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光亮,没有色彩。 从此,影子常常牵着盲孩子的手,带着他去牧场听牛儿哞哞地叫,羊儿咩咩地叫,还攀上山坡去采摘野花野果,走过小木桥去听潺潺的流水声。 3请同学们推选课文中的美段:(略) 教师略作点拨:(略) 第二层次的活动: 5 1请同学们品味课文中的美点,每人自选内容,只要言之成理,各个角度的内容都可以说。 2同学们准备,同学们
28、活动,老师的评点穿插其中。 美在叠词的运用。不仅形象感强,描写情态逼真,还可以舒缓语气。如“轻轻“咩咩“哞哞“潺潺 “阵阵“飘飘忽忽“幽幽“缓缓“等。 美在短句的运用。好读,不拗口。如“风停了,雨停了,天晴了“ 。 美在按句排列。活泼、跳跃,像小溪流水,自然流畅,适合孩子阅读。如:“他是一个盲孩子。“ 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光亮,没有色彩。“ 他是一个永远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 “ 美在句意含蓄,有象征意义。如:“我从阳光里来,也从月光里来,还从灯光里来。“光明是我的母亲。是她让我来到你身边陪伴着你的。“他俩说,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 “ 美在节奏感强。如“话音刚落,一声霹雳炸响,风夹着雨,雨带着风来
29、了。“他们走过泥泞的旷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美在画面、意境。盲孩子热爱生活,渴望光明,情调轻松欢快,情境多姿多彩,如“牛儿哞哞地叫,羊儿咩咩地叫“采摘野花野果 “听潺潺的流水声 “,萤火虫“幽蓝“翠绿“的光,“ 太阳“ 月亮“ 弯弯的彩虹“各色的花朵“绿草“ 露珠“ 等。这一切织成了一种绚丽的境界,吸引、感染着读者,使读者获得美的熏陶 第三个教学板块:背美句。 1学生在书上用笔勾画出美句。 2进行背诵美句比赛。 【 教学设计 B】 创意说明:这篇教学设计的着力点在于语言积累。这篇课文有许多美词、美句,这些语言材料必须读背识记,将是学生以后语言运用的借鉴和模式。 教学步骤: 一、理读 1学
30、生自由读课文,找出表现盲孩子心情变化的句子。 2理清本文情节发展的步骤。 盲孩子很寂寞-“影子“的陪伴给盲孩子带来快乐,带来温暖-影子、萤火虫、太阳、月亮的爱使盲孩子得到光明。 二、研读 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理解文章主题。 三、积累 1积累叠词 静静 轻轻 潺潺 沉沉 阵阵 幽幽 缓缓 常常 久久 渐渐(等) 2积累雅词 嬉戏 宁静 茫然 霹雳 旷野 泥泞 照耀 红润 幽蓝(等) 3积累近义词 永远永久 宁静寂静 新奇惊奇 快乐高兴(等) 4积累美句 从此,影子常常牵着盲孩子的手,带着他去牧场听牛儿哞哞地叫,羊儿咩咩地叫,还攀上山坡去采摘野花野果,走过小木桥去听潺潺的流水声。 这时候,从附近的丛林
31、里飞来一只萤火虫,飘飘忽忽地,闪着幽幽的光。它朝着盲孩子飞来,在他的眼前缓缓地飞着。 他们走过泥泞的旷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 教学设计 C】 创意说明:这是一篇美丽的童话,有诗一般的境界。在朗读时可把“课文变形“ 了读,即把一般的文句“变“为诗行来阅读。这种变形将美的语言显示得更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感受课文中的语言美。 教学步骤: 一、分角色读课文 二、复述故事情节 三、别出心裁读课文 1教师:作者说,他是带着写诗的激情,带着写诗的语感,来创作这篇抒情童话的。这篇童话的语言是优美的、简洁的、凝练的,像诗一样;具有较强的表现力,讲究含蓄、讲究节奏等等。 下面我们把这篇童话的有些段
32、落“变形“ 了读,即把文中一般的文句 “变“为诗行来阅读,同学们来感受一下是什么效果。如: 他是一个盲孩子。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光亮,没有色彩。他是一个永远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 变为:他是一个盲孩子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光亮没有色彩他是一个永远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 他们走过泥泞的旷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变为:他们走过泥泞的旷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2讨论:文句这样“变形 “后,你读起来的感觉有何不同? 【 资料整合平台】 感情意境语言-谈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写作(金波) (节选) 我从大学时代开始发表作品,大部分是诗。写诗对于我写童话,很有好处。诗的特质是抒情。能感动自己的,才有可能写好,才有可能感动别人
33、。诗抒发感情的方式常常是直抒胸臆。写童话就要曲折些,作者藏在作品后面,作者的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 我常常想,失明的人最痛苦,没有了视觉,就像丢失了整个世界。我在写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时候,常常紧闭着双眼,体验盲人那个永远的黑夜,这使我对盲人的痛苦感同身受。我同情他们,爱他们,想给他们安慰,想激发更多的人关爱他们,并在关爱别人的过程,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这种思想感情,久久地在我心中激荡,这已成为我创作这篇童话的感情寄托和动力。 我想起生活中曾有这样一个难忘的场景:一个盲孩子坐在街心花园里,侧耳倾听着身边一群同龄人在喧闹嬉戏,虽然他也被他们讲的笑话引逗得微微一笑,但更多的时候,他只是沉默不语地侧耳倾
34、听着,他无法参与他们的游戏。我看到的是他那孤独、寂寞的表情。 他坐在那儿一动不动,身边拖着长长的影子。只有影子陪伴着他。 这情这景让我想起自己的一首诗读自己的影子:“小时候,不识字,/总喜欢坐在那里,/读自己的影子,/像读一本童话故事。 /总是读一头黑熊,/或是几只很黑的小兔子,/坐卧在我的脚下,/和我有说不完的话。/直到太阳落山,/ 影子消失,/只剩下孤零零的自己。/ 我知道,明天/影子还会来,/还会有新的故事 “ 我重温童年的体验和幻想,把过去和现实的两种感受加以融合。 6 就这样,我觉得一篇童话的构思逐渐清晰起来了。在构思情节时,我既设身处地,怀着盲孩子渴望关怀的愿望,又怀着一个健康人对他们同情关爱的感情。因此,我在叙述故事的方式上,比较侧重于写内心的感受和气氛的烘托,不追求情节的跌宕起伏,而是注重情调和意境的渲染。由于主人公是一个盲人,所以只能凭借他的听觉来感受环境:他“喜欢听鸟儿黎明时的叫声,春风从耳边吹过的声音,连蜜蜂扇动翅膀的声音他也很喜欢听“ 。这种写法,在作品中多处可见。 我是带着写诗的激情,带着写诗的语感,来创作这篇抒情童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