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法研究作业第一次1、 简要概述中文信息处理发展的历程,并就你的认识谈谈语法研究在中文信息处理中所体现的作用。 (不少于 600 字)2、 根据你的教学实践,举例谈谈汉语语法研究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所体现的作用。 (不少于 600 字)(1、2 两题选做一题)3、 语音对语法的影响和制约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举例说明。4、 举例说明句法结构中的两种结构关系,并根据例子比较这两种结构关系之间的差异。第二次5、 为什么在汉语中,根据“词的语法功能”给词分类是最科学的做法?“词的语法功能”具体指的是什么?举例说明。 (不少于 800 字)6、 汉语语法研究中,对兼类词现象的研究成果是什么?这些成果使你对
2、“分类”这一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方法有什么认识?(不少于 600 字)第三次7、 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分析“不适当的浇水施肥会影响庄稼的生长” 。你得到的结论是什么?8、 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不适当的浇水施肥会影响庄稼的生长” 。并根据这个例句说明层次分析法的作用。9、 为什么“山上架着炮”有歧义?用层次分析法和变换分析法分化这个歧义结构。第四次10、用教材上介绍的虚词意义的研究方法,尝试着分析下列句子中“了”的语法意义。(1) (他吃了饭没有?)吃了。(2) (这苹果,你)把它吃了。 (3)吃饭了, (快来!) (4) (你)别吃了! (5) (他)能吃了。 (6) (衣服买)大了。 (7) (
3、这个办法)最好了! (8) (大叔!吃了饭再走。 )不了 !10、 从教材上的参考文献中任选三篇论文,写出这些论文的论文摘要(每篇不少于1000 字) ,并阐述你从每篇论文中所得到的语法方面的启示。作业要求:1、形成性考核成绩 (即平时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 20,独立完成电大网页上布置的四次作业。作业占形考成绩的 60%,网上教学活动 30%, (网上教学活动包括查询online.btvu.org 上的教学资源和参加北京电大 BBS 答疑及分校组织的各种网上教学活动) ,其余 10%由分校根据有关规定自行安排)2、作业分两次交,分别在第三次面授课后和第六次面授课后交。作业一律不准打印,打印的作
4、业没有成绩,作业晚交的一律 59 分,两份完全一样的作业都 59 分,一个人的作业两种笔迹的 59 分。关于语言信息处理技术的展望1. 发展语言信息处理技术的意义笔者以为中文信息处理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文字层次,即汉字信息处理;另一个则是语言层次,本文只讨论汉语信息处理问题。全人类用于交流信息、传播知识、发展文化的各种自然语言(如汉语、英语等)有着深层的相似性,因而与文字层次相比较,汉语信息处理同其他语言的信息处理有更多的共性 ,当然汉语信息处理也有自己的特性,本文自然会较多地探讨汉语信息处理的特性。随着社会的日益信息化,人们越来越强烈地希望用自然语言同计算机交流。自然语言理解是计算
5、机科学中的一个引人入胜的、富有挑战性的课题。从计算机科学的角度看, 自然语言理解的任务是建立一种计算模型, 这种计算模型能够象人那样理解自然语言。由于自然语言固有的复杂性,人们对自己理解语言的机制也还是不甚了了,给“理解”下一个本质性的定义是极其困难的。由于语言是信息的载体,因此,关于计算机对自然语言的理解一般是根据实用的信息处理的观点进行评判的。如果计算机实现了 (1)人机会话或 (2)机器翻译或 (3)自动文摘等语言信息处理功能, 则认为计算机具备了自然语言理解的能力。由于这些实用的系统, 除了分析输入给计算机的文章或话语之外, 还需要具备生成语言的功能,因此,在计算机科学中,除了“自然语
6、言理解”, 也常常使用“自然语言处理”或“语言信息处理”这类术语。为了实现语言信息处理的种种功能,人们在开发自然语言的词法分析、句法分析、语义分析、语境分析等技术,在积累诸如电子词典、语料库等语言数据资源。这些技术和资源有的已经形成产品,有的将被集成到新的信息处理系统中。汉语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还有巨大的潜力。由于语言与思维、文化的密切关系,语言研究已成为西方现代哲学和人文科学发展的突破口。语言科学是人文科学中的领先科学,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桥梁,在整个科学体系中具有与哲学、数学相当的地位。由于在当代语言学研究中引进了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语言学本身也产生了飞跃,出现了许多分支交叉学科,其
7、中计算语言学是最活跃的一个分支。当前国外语言研究围绕着一个中心课题,这个中心课题就是同研 制智能计算机有关的语言学问题。我国的汉语语言学研究在这方面存在明显的差距。计算机领域的专家与语言学家相结合,开展语言信息处理研究,不仅可以缩短这个差距,而且可以带动整个人文科学的发展。智能的本质是当代科学难题之一。要实现自然语言理解,最终必须了解人是如何理解语言的以及儿童是如何学会母语的。不同的语言学理论对人类的语言现象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各种争论之所以相持不下,是因为对大脑作为智能活动(包括语言活动)的物质基础的功能还未能透彻了解。在计算机上建立一个模拟语言理解过程的认知模型(现在的自然语言处理系统是这种
8、模型的雏形) ,可以为观察大脑这个黑匣子的活动提供一个可以观察的“窗口” 。利用计算机不仅成功地模拟了逻辑思维,而且也在模拟形象思维和灵感方面进行了探索。自然语言理解的研究可以为智能科学的突破贡献力量。2. 语言信息处理研究的艰难历程数字电子计算机在非数值领域的应用最早是在语言信息处理领域内开始尝试的。电子计算机问世不久,就开始了机器翻译试验。但无论同计算机技术本身的发展速度相比较,还是同计算机在其它领域的应用技术的发展速度相比较,语言信息处理的发展是相当缓慢的,道路是曲折的。本世纪 50 年代后期及 60 年代前期美国出现过机器翻译研究的第一次热潮。1966 年美国科学院语言自动处理咨询委员
9、会发表的 ALPAC 报告给机器翻译泼了一瓢冷水,语言信息处理又有过一段沉寂期。自 70 年代后期以来,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进步和语言学理论的发展,由于一些机器翻译系统和数据库自然语言界面进入实用,更由于社会需求的推动,语言信息处理研究重新进入繁荣期,其显著标志是已有相当多的语言信息处理产品进入市场。然而道路并不平坦。原定 90 年代初完成的国际上两个大型机器翻译研究计划(欧共体的 EUROTRA 和日本与 4 个邻国的 ODA)都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90 年代初一些学者倡导的基于语料库的统计学方法同样碰到重重障碍。国内外都有相当一部分专家对自然语言处理的现状、理论基础、技术路线在进行冷静的思
10、考,一些学者认为至今尚未能跨越“语义障碍” ,同时也在酝酿着新的突破。近年来,Internet 迅速扩张,大量的信息犹如潮水般涌来,这些信息的主要载体仍然是自然语言,人们渴望发展自然语言信息处理技术以实现文本自动分类、文献检索、信息提取、语言翻译、自动文摘、自动勘校,加速信息、知识与文化的交流,促进社会、经济、科学的进步,显然这是每一个国家都面临的挑战。语言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又有了新的强大的推动力量。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机器翻译研究的国家之一,不过关于自然语言处理的较大规模的、比较系统的研究直到 80 年代中期才开始,是比较晚的。鉴于我国的国情,我国的学者又将主要的精力集中于实用系统的开发,理
11、论研究的基础相对薄弱,理论成果较少。尽管有些系统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语言信息处理研究与当前的国际水平比较,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这种现象在科学技术的其他领域也许同样存在。我们需要着重分析的是在语言信息处理领域中有关汉语的一些特殊问题。在语义分析与语境分析的层次上笔者注意到的是各种自然语言的共性,笔者难以相信在语义分析方面汉语会超越其他语言提前到达胜利彼岸的乐观估计。相反地,笔者更多地看到在句法分析的层次上汉语分析所遇到的特殊困难。同属于屈折语的英语和属于黏着语的日语相比较,作为典型的分析语的汉语的外在特征是既缺乏形态变化,又缺乏作为句法标志的黏着成分。笔者以为在现有的汉语语法
12、体系中,朱德熙先生提出的短语(词组)本位语法最符合汉语的实际与信息处理的需要。短语本位语法揭示了汉语外在特征对汉语句法分析的影响,这些影响也就是造成汉语自动分析困难的本质原因。短语为本的语法体系关于汉语句法的论述可摘要如下:(1) 由词到短语是“组成”关系,而从短语到句子是一种“ 实现”关系;汉语短语的构造原则与句子的构造原则基本上是一致的;(2) 汉语的同一词类在句法结构中可担任多种句法成分,且无形态变化;(3) 各类短语的构造成分又可以是各种类型的短语,谓语与其他各种句法成分处于同等地位,谓语本身又可以是主谓结构;(4) 尽管各种类型的短语的内部语序是固定的,但汉语句子的语序却相当灵活;(
13、5) 汉语中的虚词虽然有重要的句法功能,但在很多情况下又是可以省略的;(6) 按句连写(词与词之间无空格)的书面汉语丢失了较多的语言信息。汉英机器翻译的译文质量远比英汉机器翻译的差,从实践方面印证了理性思考的正确性。考虑到在实际运行的大多数语言信息处理系统中句法分析所占据的举足轻重的地位,清醒地认识到汉语自动分析的特殊困难是有意义的。只有认识到困难才有可能找到克服困难的对策。当然,我国的语言信息处理研究也有自己的优势。我国的学者是在比较先进的语言学理论指导下、在比较先进的计算机环境中开始这项研究的,避免了发达国家早期探索所走过的一些弯路。汉语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语种之一。在我国,语言工程所需要的大
14、量专家水平的人力以及语言数据资源都是丰富的,价格相对低廉。我国的学者完全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承担起社会发展赋予自己的责任,有所作为,有所创造,有所贡献。3. 关于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发展策略的思考3.1 基础工程建立大规模的综合型语言知识库人与人用自然语言进行交流并没有困难,这是因为交流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交流双方的知识背景(包括语言知识和真实世界的知识)一定有共同的部分,且交流的目的大体上也有了预设。现在的计算机系统还没有这些知识。真实世界的知识无边无际,必须面向特定的领域,然而语言知识却是共同的。建立大规模的综合型语言知识库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工程。这个知识库既包括词法、句法知识,也
15、包括语义乃至语用知识;这个知识库中的基本语言单位既有词,也有语素和短语;这个知识库既包含原始的语料库,也包含经过多级加工的语料库,知识含量高、存储格式规范的词典数据库更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为了实现机器翻译,这个知识库不仅包含汉语知识,还要包含汉语和其他语言的对译知识。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我国在这方面已经有了不少的积累,不过很分散,质量也参差不齐。现在既需要集成,也需要发展。北大计算语言学研究所开发的“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可以成为这个综合语言知识库的构造材料,北大计算语言所研制语法词典的甘苦也可以为建设这个语言知识库提供借鉴。3.2 理论探索适合汉语的的理论体系和计算模型在这方面应当学习国外的
16、先进理论与方法,应当与国际研究接轨。例如,国外学者提出的基于复杂特征集和合一算法的多种计算语言学理论模型是值得我们“拿来”的。国外学者倡导语义分析和基于语料库的统计方法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但如果因此而忽略或轻视适用于计算机处理的汉语语法规则的研究则是未顾及汉语的实际。笔者以为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采用机器加工与专家校对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机器加工又结合规则的方法与统计的方法,有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对精选的足够大规模的语料库实现多级加工。单就这项目标而言,如果组织得当,我们有可能赶在别人前面。我们有了一个加工深度与精度都满足要求的语料库,就有可能构造出概率语法,从而结束语言规则说一不二非此即彼而语言事
17、实却总有不符合规则的尴尬局面。考虑到汉语自动分析的特殊困难,笔者以为受限汉语研究的现实意义与使用价值都是很大的。受限汉语不是权宜之计,在语言信息处理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它可以起到里程碑的作用。受限汉语有可能成为全世界炎黄子孙的共同语,将促进炎黄子孙间的交流与合作。受限汉语的研究将促进汉语的规范化和现代化,会提高汉语的国际地位。受限汉语有可能成为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奔驰的满载汉语文化的高速列车。3.3 产品开发同理论研究和基础工程相互支持尽管语言信息处理的理论与技术尚不成熟,但现有的技术和语言数据资源如果运用得当,也可以开发出适合市场需要的产品或提高信息技术产品的智能水平。由于总是感到对理论研究和基础
18、工程的投入不够,分出一部分精力从事产品开发,以其收益支持理论研究和基础工程使理论、基础、应用之间形成良性循环,这样的技术路线从总体上看无疑是可取的。不过,具体到一个小单位,常常会顾此失彼,这也是语言信息处理学界的苦恼。3.4 人才培养大力培养计算语言学的人才为了推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发展,为了增强我国在这一高新技术领域的竞争力,大力培养支撑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交叉学科 计算语言学的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是十分重要的。国外很多大学都有语言学系,近 10 年来,还建立了计算语言学系或专业,美国的重要大学都有人攻读计算语言学博士学位。我国既无这样的系与专业,也没有计算语言学的硕士点与博士点。现在只能在其
19、他一些学科(计算机科学或语言学)内培养计算语言学研究方向的博士生与硕士生。笔者希望能在一些有条件的大学试验建立计算语言学的博士点与硕士点,加速语言信息处理领域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从语音、词汇、语义、语法四角度讨论汉民族文化心理对汉语的影响通过查资料、分析资料以及对这四个角度的思索,我发现这四个角度来谈汉民族文化心理对汉语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一个题目,也不可能讨论得面面俱到的。我想通过一些具体的知识点来探讨这个问题。语音首先,先看看语音。看起来似乎语音对汉民族文化心理没什么影响,也更难推论出汉民族文化心理对汉语的影响,实则不然。汉语语音与汉民族心理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们通常认为:汉语是单音节
20、词或“字“占主导地位。音素组合具有共起性,可谓“密不透风“另外单音节和语义结合得很紧密,以至于离开语义就无以论音,离开音节则无从说义,音义和语义二者如影随形,难以分离。汉语音节紧密性的特征,使汉人以为语音单位即音节。这正说明了汉语与汉人文化心理中的 DNA 的关系千丝万缕。一种语言的语音系统,并不仅仅表现为所有音位+音位组合规则。这种音位系统观是建立在西方拼音文字基础之上的,是西方哲学原子论在语言学厌倦中的投影。人们不是先预设了音位和音位组合规则。中国韵学中的经典“音位“,与音位体紧密结合,而且与语义互为表里。语言发生的原点,不是音位,而是语调,是由音响形象与认知意象通过符号能力联结为一体的语
21、词。因此,词音的产生、词音之间的派生以及词音相联的网络系统,才是一种语言的语音系统全部内容及文化价值所在。这种同语义系统对称平行的,各个包含语素义的音节之间相互联系以及由此而来组成的派生系列与网络结构构成的词音系统,并非仅仅简单地表现为语义的听觉载体或物质外壳,它本身就是人类认知活动。符号功能及文化形态的表现。因此,音韵是一种认知方式。音韵是一种符号功能,音韵是种文化形态,从这个意义上,我们称之为“音韵文化“。可见,语音和文化是有联系的,同样文化心理和汉语也是有联系的。我认为,在华夏汉语中语音系统蕴涵着生动、丰富、深刻的民族个性和文化功能,影响着汉语,充分表现为汉语音韵的宣泄功能、认知功能、美
22、学功能和社会功能。1)在汉语中,如通过劳动者的劳动发出“杭育杭育“饿声音。在进行剧烈运动时,常常听见运动员在场上呐喊、惊叹,国骂比平时多说了好几倍。这并非战术需要也非运动员非要大喊大叫才能表现出色。以上就是宣泄功能的典型了。实际上,这就充分体现了宣泄功能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外部刺激引起人们情绪上强烈感受,出于心理上的应激反应而借助生理上的发音器官发出呼喊。2)认知功能则表现在表声、象声、拟声、衍声四个方面。先看看表声人们自然流露的感叹声、模仿动物的鸣叫声,描拟那些时时刻刻充盈于大自然的磨擦声、撞击声、破裂声.语音与物音共鸣同呼,使混浊的印象世界升华为清晰的语义世界。正是这个以音韵为工具把
23、握世界的历史活动过程,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洋溢着人文精神的音韵世界。象声则体现在:如果实落地,有骨碌一声,原始初民就称之为“果裸“,根据省力原则,急呼为“果“;牛的叫声为“牟“;鸭的叫声为“嘎“旨意在求人畜共鸣互感。拟声则表现在模拟摩擦声多用擦音声母音节(呼、咝、嗖、沙、查);模拟共鸣声多用后鼻韵尾音节(轰,哐,通、噔)一般拟声常用平调,动物、汽笛叫声多用曲折调,有时还借助标点,声音绵长,用破折号表音长;声音短促,用顿号表音短,音量大则加上叹号。衍声的定义是由个别到系列,以兼类事物对象采取语音工具把握外在的扩大方式。例如,弯曲带句之名叫“句“,则曲铁就叫“钩“,曲木就叫“枸“这是以形同而推衍命
24、名的。云赤气叫霞,玉小赤叫瑕,赤水虫叫蝦,这是以声赤而衍声。在我们当今社会中依然如故,比如说不明飞行物,我们叫“飞碟“3)上面谈了一些宣泄功能、认知功能,现在探讨一下美学功能。美学功能是指口音口势的象征通感,韵文格律的声情认同,语音巧用的辞趣辞情与语音游艺的借音怡情。口音偏重于音色,如长音有宽裕、沉静、闲易、广大之感。短音有急促、激剧、烦忧、狭小之情。清音则引起小、少、快、静、轻之联想。浊音多产生大、多、慢、乱、重之感。口势则侧重于发音方法,如 m 声母一些字:渺、茫、棉、梦、没、幕、冥等发音双唇闭合,含而不露,以朦胧神秘之感。另外在韵律上,以押韵回环为语言优美,第二层次是格律深层底蕴,引起人
25、们的共鸣的音韵群体声情。4)语音的社会功能所造成的汉人文化心理对汉语的影响显而易见。比如语素的同音性,为心理联想提供了桥梁,由此造成汉人对语音尤为敏感的特殊心态,在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是忌讳和吉利话,前者力避同音以避凶,后者力求同音以就吉,形成中国文化特色的谐音文化,与此对汉语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如猪舌的舌与折本的折同音,广州人改?quot;猪利“,江淮一带叫“扩财“,以求吉利。“四“与“死“近音,因此传呼机带“4“的号码可以得到优惠,而闽南语中“四“与“事“相近,“事事如意“,因此送礼也常送四个、或与四有关的东西。闽南话中“梨“与“来“谐音,因此闽南人请客吃饭最后一道水果拼盘常带有梨,以表示
26、“欢迎再来“。汉族文化心理中的语音对汉语有一定的影响,并以此影响到汉语的方方面面,限于篇幅,不能在此一一道来。词汇 词汇对汉族文化心理、汉语的影响是很大的,与此相关的论文资料也很多,我通过学习,认为有四个比较明显的特点。于是,我将词汇归纳为四个方面来谈:1)重和谐。自古以来,我国的传统认识是,统一体内部各种对立因素的均衡与和谐是保持统一体稳定生存的根本条件。纵观古代历史,汉民族统一年代多于分裂年代,因此形成了汉族人重和谐统一的心理。比如说,人们恪守着“和为贵“、“和衷共济“、“天时地利人和“、“中庸之道“等准则。这些词语足以证明,和谐的文化心理对汉语中此类词语的影响。2)重有序。西方伦理观念认
27、为,人在本质上是平等的,但人的能力有先天差异,强者能够做他们有权做的一切,弱者只能接受他们必须接受的一切,因此他主张通过竞争去决定每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权力和利益。所以西方人的口号是“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自由竞争“。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核心就是有序。按中国的伦理观念,每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权力和利益都是先天决定的。君臣、父子、夫妻、长幼的差别等级是永恒、不可改变的。因此,例如在表示亲戚的词语是相当的多,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这种伦理观念对汉语的影响。3)重社会。汉族人乐意使用集体字眼,“我“常常改用复数“我们“、“我们认为“、“在我们看来“,其实是指“我认为“、“在我看来“
28、的意思,有时侯明明说“你们“如何如何,但只有说成“我们“或“大家“,“我们“应该怎么样怎么样,听者就会感动得要命。汉族人处于委婉,使用“人家“以回避“我“,如“我想走,你偏要我走“常说成“人家不想走,你偏要人家走嘛!“由此可见,重社会对汉语词汇的影响。4)官本位传统。几千年来,汉族受儒家思想和封建意识的影响很深,包袱很重,官本位很突出。古话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quot;。长期以来乃至现在,都被人认为是合乎人情世故、天经地义的。因此官本位思想在现代汉语中的反映也就相当明显。光是“官“构成的词语就有 50 多个,例如:官办、官架子、官员、官僚主义、官价在汉族文化心理中,词汇对汉语的影响是非
29、常大的,绝非以上几个方面就能够全部概括的,以上只是从很小的一部分来谈论而已。语义汉族文化心理中的语义对汉语的影响也是有的,这可以从总结出的几条规律来谈论:1)组合性单位的相对长度对文化重要性成反比。如组合性单位短反映了汉族文化对长幼关系是相当的重视,表亲戚的词语相当多,兄弟姐妹每个字都有其特定的意思。而?quot;公共汽车、小轿车、面包车、卡车“等词语相当长,正好反映了汽车文化在中国是不很重要的。2)聚合性单位的相对数量及复杂性与文化重要性成正比。具体地说,同样的语义范围,在一种语言中有较多的词项表示,切分成较细的类别,表明所指的对象在文化中较为重要。如汉族人是处在稻文化区中,因此表示米的词语
30、分得相当的细,有“稻、米、饭、谷“等。3)无标记语义成分比有标记语义成分具有更大的文化重要性。具体地说,在同一大类下,小类无须加上小类标记的,在文化中更加重要。在汉族文化中男性占有优势。?quot;作家、诗人、厂长、老板、科学家“等等,这类人如果用于男子,一般不需要加上“男“字。猪肉在汉族文化中的特殊重要性。所以,在汉语中“红烧肉“排骨“等,不必加上“猪“。4)从特指义派生出泛指义气,表明特指的语源义具有较深厚的文化基础。如汉族悠久的官本位特征的封建文化,影响到了汉语中,体现在以下词语:“大夫、员外、老总、客官“5)从泛指义派生出常用的特指义,表明特指的派生义获得了较强的文化重要性。如政治在中
31、国大地上的重要性,经常可以看到“周三下午学习“中的“学习“不必特别指出人们就知道是要政治学习。烟文化在中国的日趋重要,也表现在了很多的词语当中?quot;抽烟、买烟、送烟、好烟“不用说人们就知道是香烟。6)构词语素的意义与词的整体意义不一致,表明语素的意义所指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基础。如中国文化传统的书写基础是用毛笔,因此“笔墨“就可以表示书面语言。相关的还有“汉青“、“杀青“。汉文化对女子的贞节十分看重,“失身“就是这样得来的。7)上下位词经常反逻辑地并列,表明下位词的所指具有特殊的文化重要性。比如说,中国文化中,对领导是很尊敬的,表现在汉语的演讲中,开场白常有“各位领导,各位同志“来体现对领
32、导的特殊重要性。 以上是从语义角度来谈论汉族文化心理对汉语的影响。语法王力先生曾在中国语法理论上册里说:“西洋语的结构好象连环,虽则环与环都联结起来,毕竟有联络的痕迹,中国语的结构好象天衣无缝,只是一块一块的硬凑,凑起来还不让它有痕迹。因此中国的语法是软的,所以中国语法只是以达意为主。“而课本的体系似乎是从带有西方语法痕迹的体系来产生阐述语言的。因此,我觉得很难从语法的角度来阐述汉族文化心理对汉语的影响。我就从几个语法点从中看出些蛛丝马迹。1)词序与思维。汉族人倾向把已知的、确定的放在前面说,把未知的、不确定的放在后面说。如“我今天看完了这本书。“今天我看完了这本书。“这本书我今天看完了。“主
33、语“我“和宾语“这本书“可以挪动位置,而动词却总在谓语的位置上。这一事实表明动词中心说是有根据的。汉族人的这种心理反映在汉语语法的词序上就是:汉语基本的次序为 S-V-O。主语在前,大多数表示有定、准有定,也可以表示无定、准无定。2)单、复句的二分法与汉族人的模糊思维。单、复句的二分法这是西方两极化二分观点建立起来的。“非单即复,非复即单,二者必取其一。“拿西方这种分析句子的观点去套汉语这种非形态语言,导致了汉语中单复句界限的模糊。这点说明了汉族人模糊思维对单、复句的二分法的难以认同。3)词句分类与相关相联思想的关系。汉人传统的思想是相关相联的思想,即想到这一面便预想到它的另一方面。这种思想体
34、现在汉语语法上便很明显。汉语词句的分类实际上是处于不同平面上对词句的归类。因此,汉语词句的分类不应该在同一平面上采用多标准,即同一平面的词句分类适合于只用一个标准,可以有其他辅助标准帮助验证。汉语句子分类和词分类应是一体的,都需要充分重视汉语是非形态语言这个事实,寻找一种更加符合汉语实际的分类标准。因此体现在汉语语法上,便是词句分类以多层次来划分。 汉族文化心理中的语法对汉语有一定的影响,并以此影响到汉语的方方面面。但是,课本的体系似乎是从带有西方语法痕迹的体系来产生阐述语言的。因此,我觉得很难从语法的角度来阐述汉族文化心理对汉语的影响。因此我感到这一部分论述很难做到全面具体。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明白了汉民族文化心理和汉语显然是息息相关。我不妨作出大胆的假设:不同民族由于历史背景、地理生理等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的文化心理;并以此影响到了语言的方方面面。如果假设能够成立的话,我想,这对语言学的学习、研究都会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