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新史简答.doc

上传人:hwpkd79526 文档编号:9057800 上传时间:2019-07-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新史简答.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新史简答.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新史简答.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新史简答.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新史简答.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新闻史.简答题 坚持!坚持!坚持!1一. 邸报在各个时代的发展情况:1)唐代进奏院状与“开元杂报 ”唐代开元年间,各地藩王在京设邸, “邸”成为上都留后院,后改称“上都知进奏院” ,简称进奏院。唐代邸报此时称为“进奏院状”或“状报” 、 “邸吏状”等。是各地方进奏官根据朝廷发布的信息,采集、传发给地方长官的官报。唐代进奏院状有两份尚存于世。因曾封存于敦煌莫高窟,又称“敦煌进奏院状” 、 “敦煌邸报” 。是世界上仅存的最早的原始报纸。“开元杂报”一词见于孙樵的著作经纬集 。在读开元杂报一文中孙樵叙述自己所见到的开元年间的官报,是有关开元杂报最为详细的记载。开元杂报是孙樵给当时所见的“数十幅书

2、”的一种称呼,并非真正报名。2)宋代“邸报” 、 “朝报” 、 “进奏院状报 ”邸报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宋朝。同时也有许多其它称呼。如“朝报” 、 “进奏院状报” 、 “邸状” 、“报”等。宋代的进奏院状由唐代的“地方报”变成了朝廷的“中央报” 。宋代的朝廷官报比唐代有了较大的扩充,传播面也更为广泛。一些知识分子已经将其视为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值得一提的是,宋代还出现了印刷的邸报。3)元、明、清三代的“邸报” 、 “朝报”关于元代是否存在“邸报” ,学界一直有两种意见,没有一致的结论。明代不设进奏院,但官报仍按习惯称为邸报。直接由中央机关向全国各级行政机关传递,抄、发、传制度非常严格。内容

3、大体仍包括皇帝谕旨、皇室动态、官员任免、臣僚的奏疏、军事信息等内容,偶有类似社会新闻的信息出现。 (即邸报的内容)由明政府设立的通政司管辖。明初时,邸报的整个发布和抄传分为 3 个环节:通政司六科提塘。值得提到的是,明代邸报已开始出现活字印刷。这一变化所体现的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的变更,更说明报纸在此时的读者增多,需求量增大。清代邸报与明代内容相似。从形式上来看由三部分组成:宫门钞、皇帝谕旨、臣僚奏疏。二.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与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异同:相同点:均为基督教传教士所创办。在形式上,均为中国线装书式,刊名相似,封面设计颇为相似;在内容上,两者均有宗教、伦理道德、科学知识三部分组成。不同点

4、:在内容的三部分的比重上不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主要内容是科学文化知识,大量宣传西方近代科学的成就,而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为阐发教义,偏重于天文知识,以显示上帝造万物之功。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注重新闻与言论,与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一条新闻相比,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新闻专栏体现了报刊业务近代化的发展趋势。与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相比,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新闻文体得到了初步的发展,中国的新闻文体的演变可以说是从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开始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言论有了固定的栏目。摆脱了察世俗时期单纯阐发教义的状况,开始用来回答现实中的问题。三. 万国公报的变法宣传与维新派的爱国运动的目的有什么区别?从表面上看

5、, 万国公报的变法宣传与中国爱国之士的维新运动的目的是一致的,但实质上,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维新派的变法主张是为了改革中国的政治、经济,促使中国日益强盛,向资本主义的方向发展,而万国公报所宣传的变法主张是建立在殖民主义的利益之上的。中国新闻史.简答题 坚持!坚持!坚持!2他们希望中国走殖民地而非资本主义的道路。四. 申报的改革(共 5 次改革) 美查时期(两次改革):早期的申报,针对商业报纸不足所进行的改革重视言论,每日一篇“言论” ,且都在头版。重视新闻,改进新闻报道与写作:注意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一是 1873 年对于“杨乃武案”的报道,是我国报纸最早采用连续报道方式报道的重大社会新闻。二是

6、对于战事新闻的客观报道。三是申报首先用电报传递谕旨及重要新闻。我国第一条电讯就是由申报于 1882 年刊出的。注重文艺与广告:刊登的文艺作品内容渐次扩大,趋于综合性,成为副刊之祖;创刊后几天,就刊出长篇文章,宣传报纸广告作用,此后它刊登的广告,在版面上占有相当大的篇幅。扩大报社业务:美查以申报为基础,创办了一系列文化出版事业。编印综合性的月刊瀛寰琐记 、 四溟琐记和寰宇琐记 。内容均为论说、小说、诗词、笔记类,都属于我国近代早期的文学期刊。办白话新闻报民报 。中国近代新闻史上最早的白话报。编印画报。1877 年,创办了寰瀛画报 ,中国画报之祖;1884 年,创办我国第一个石印的著名时事画报点石

7、斋画报 ,吴友如主编,新闻性更强,内容联系中国社会实际,开中国新闻画报之先河。由于新闻报的威胁压力, 申报进行了改革:更新宗旨;改良形式;革新设备与技术;扩大信息来源;强化时事评论;增加新闻(国际、地方、军事、经济、政治) 。 席子佩时期,进一步改革:文字运用改良圈点法,方便读者阅读;报纸由单面印刷改为双面印刷,改变过去书本式的版式;开始刊登天气预报,开辟副刊自由谈 史量才时期(两次改革): 一系列改革向企业化方向发展。在新闻业务方面,为了采集翔实的新闻,史量才在国内建立了完善的新闻搜集网;增出各种专刊;在报社设备与办报条件方面, 申报采取了引进先进设备,扩大报馆规模,改善报人待遇等措施;(史

8、量才在上海率先建成五层楼报馆。上海报业自建大楼,在当时是第一家。 )为了扩大报社收入,史量才注重广告业务的拓展。 抗日救国期间九一八事变后, 申报不仅在政治上明显地趋向进步,在业务上也有显著的改革与发展。 政治上:一改过去保守、谨慎、中立的态度,转向积极抗日,要求民主,反对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 业务上:从报纸的版面与内容上实行改革;开办各种社会文化事业,为读者和社会服务。时评一改过去模棱两可的态度,立场鲜明地支持抗日;影响最大的是副刊改革,此时的副刊自由谈是左翼作家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揭露黑暗统治的重要阵地。五. 申报与上海新报的竞争1上用上等白纸印刷,成本高。 申用廉价的毛太纸印刷,

9、成本低,售价不到上的三分之一。2上的内容相对枯燥单调,可读性不强。 申很快开设文艺栏目,受读者欢迎。3上极少发表论说。 申则每天一篇“言论” ,且在头版。竞争结果:上难以为继,自动停刊。中国新闻史.简答题 坚持!坚持!坚持!3申和上的竞争是近代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次具有影响力的报业竞争。六. 新闻报初创阶段1893 年创刊于上海,有中外商人合办。 这一阶段的新闻报没有特别明显的建树。但有些值得介绍的经营思路:是每份报纸以低于申报的价格出售;是将自己的发行基地放在苏锡常一带;是利用一切方法获取广告。福开森时期的新闻报1899 年,美商福开森接手。聘汪汉溪为总经理,运用企业化经营方式管理报社,并以申报

10、为竞争对象。 新确定自己的读者对象为工商界,提出“在商言商” 、 “经济独立”的办报口号。明确提出报纸企业化的口号,同时率先开设“经济新闻”专栏新闻报的企业化阶段“轻政重商”是新闻报在办报宗旨上一个异于他报的首要特点。重视迅速翔实的本市新闻报道。注重新闻时效和报纸的质量。 (新闻报率先设立国际电讯收报房。 )竞争意识强烈且善于取人之长。 (它是上海第一家用轮转机印报的报社)注重报业的管理,狠抓发行与广告(是新闻报迈向企业化的重要的一步)七. 第一次办报高潮随着维新运动的深入展开,政论报刊如雨后春笋,遍布全国及海外华侨聚集的地方。从 1895 年到 1898 年,全国出版的中文报刊有 112 种

11、,其中 80%是中国人自办的。这些报刊中,有鼓吹变法的政治性报刊、有介绍西方科技的报刊、有专门报道市场调查的报刊、有通俗报刊、有妇孺报,也有行业报。这众多国人自办的刊物,打破了近代史上由外报垄断中国新闻界的局面,这就是近代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一次办报高潮。此时的报刊有一些共同点,报刊以政论为主,新闻反居次席;报纸与杂志合一,同时,时人重杂志而轻日报。八.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梁启超的办报活动:时务报 主笔;知新报撰述;主办清议报 、 新民丛报 ,创办新小说 、 政论 、 国风 ,参与创办时报 。 】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时期此阶段梁启超的办报思想主要集中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等文中,核心是以报纸为“去塞求通

12、”的工具。所谓“通” ,主要是指上下内外的沟通与交流,这种思想一方面表达了要求清政府改变闭关自守、向西方学习、救国于危亡的爱国热忱,另一方面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期望参与国政,谋求民主的朦胧愿望。梁启超还将“去塞求通”概括为报刊的“耳目喉舌”功能。维新派海外办报时期这一时期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主要集中在清议报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 、敬告我同业诸君 、 新民说 、 新民丛报章程 、 国风报叙例等文章中。报刊的两大主要职能:“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是也。 ”报纸属于名誉上的监督。一份完善的报纸,应具备四个条件, “一曰宗旨定而高,二曰思想新而正,三曰材料富而当,

13、四曰报事速而确” 。确定了消息与评论两种文体区分的准则。他认为新闻报道应具有“博、速、确、直、正”五个标准,评论应具有“公、要、周、适”四条标准。中国新闻史.简答题 坚持!坚持!坚持!4从传媒的角度,提出并论证了报刊“浸润”和“煽动”的两种宣传方式。梁启超赞同并用。九. 狄楚青办时报时在报刊业务上的革新:在国内首创时评设“国内大事” 、 “各埠要闻”和“本埠要闻”三个时评专栏,分别由陈景韩(民国后被申报挖走,为申报总主笔) 、雷奋和包天笑主持。这些时评栏目很有特色,配合当天重大新闻发简洁明了的短评。短小精悍、形式多变、文字洗炼、可读性强,且适应时人的文化水平及对时事政治新闻的需求。发表创作和翻

14、译的新小说另出小时报附张。开辟“小说”专栏,以翻译小说为主。主张小说既要有可读性又要有益于社会,要起到开通风气的作用,在此观点的指导下,将许多世界文学名著翻译介绍进中国。版面和版式上的革新中国近代报纸版面的改革,以汪康年时务日报为最早,在时务日报的革新基础上,时报继续进行改革:首创对开报纸,并将报纸分为四个版面,书本式报纸彻底淘汰;编排上力求醒目。十. 革命派与改良派的大论战1.广州岭海报与香港的中国日报是革命派与改良派报刊之间的第一次直接交锋。2.民报和新民丛报的论战。民报创刊的第一期上,汪精卫发表民族的国民和陈天华发表论中国宜改创民主政体等文章,矛头直指梁启超等人创办的新民丛报 ,双方论战

15、的内容主要围绕“三民主义”展开。 民报主张民主共和, 新民主张开明专制。3.这场大规模的有声有色的政治论战从民报创刊开始,历时两年,最后以新民丛报偃旗息鼓自动停刊,宣告了改良派的失败。4.这次大论战,是一次大练兵,实质上是为辛亥革命作了思想上、组织上、舆论上以及理论上的准备工作。这次论战也反映出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他们过分强调排满,错将种族主义当作民族主义,同时对帝国主义抱有一些幻想。十一. 政论报刊发展总评述概况: 政论的兴起 政论的繁荣政论的衰落、新闻的兴起政论再次受到青睐 源头循环日报 18951912 年 19131919 年五四前 五四时期 (北洋政府黑暗统治时期) 政论报刊起源于

16、戊戌变法时期,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时期是报纸的政论时代。政论报刊的源头:循环日报政论报刊的勃兴:始于 1895 年此时的报刊有一些共同点,报刊以政论为主,新闻反居次席;报纸与杂志合一,同时,时人重杂志而轻日报。 民国初年 新闻事业有过短暂的繁荣期其表现是:报纸数量急剧增加,全国报社达 500 多家,以时事政治性内容为主;国人自办通讯社大量涌现,辛亥革命前,国人自办的通讯社约 3 家;(最早的是 1904中国新闻史.简答题 坚持!坚持!坚持!5年.骆侠挺.广州.中兴通讯社;1908 年.王慕陶.比利时.远东通讯社;1911 年.杨实公.广州.展民通讯社)民国后,从 1912 年至 1913 年出

17、现许多新创办的通讯社。 (举例 P103)通讯社的出现改变了中国只有报刊这一新闻传播工具的局面。其原因:政治环境的宽松。辛亥革命宣告封建专制政体结束,清廷的言论出版禁律失效;新的临时政府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的自由;接替南京临时政府的袁世凯政府,新上任权位不稳,不敢贸然撕下共和假面。各党派以报刊为利器。民初政党林立,各党派纷纷创办报刊,作为政治活动的工具。办报所需费用很少。民初以政论报刊的办报思路与方式开设的报馆,既无机器设备,也无需采访记者,政论报刊的成败决定于少数几个政论家手中的笔,所需支出的费用主要是印刷费。读者对新闻的需求。政局急剧变动,促使人们关注时局的发展,对新闻的需求

18、随之增大,这刺激了新闻事业的繁荣。此时值得提到的报纸“横三民” ;报人:戴天仇、邓家彦、吕志伊、章士钊、宋教仁、张季鸾等。 袁世凯对新闻事业的摧残“癸丑报灾”:袁世凯用残暴的手段对报界实行专制统治。他迫害新闻界,捣毁、查封报馆,逮捕、驱逐、杀害报人的事件时有发生。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和其他的反袁报刊进行了大扫荡。到 1913 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 139 家,比 1912 年的 500 家少了三分之二。1913 年是阴历癸丑年,便将这段历史被称为 “癸丑报灾” 。钳制舆论的“三部曲”:创办御用报刊, “自作新声” ,为袁氏歌功颂德。其中最有影响的报刊亚细亚日报与神

19、州日报 ;收买报纸与报人,让他们“依声填词” ,唱袁氏的调;(袁世凯政权将统一党、共和党、民主党三党合一,称为进步党)制定各种法律,不断清除异己,令报界同唱帝制赞歌。民国初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新闻业务的变化,其表现:消息(主要是电讯)有了大量的增加;通讯成为吸引读者的重要新闻文体;(通讯的出现,是政论报刊转型为新闻报刊的必然产物,是新一代的报人在新的时代里,面对政治高压所采取的新的写作方式。它融政治与新闻事实与一体,成为中国新闻报刊中一种新的新闻体裁。报纸对于消息和通讯报道的注重,是新闻事业发生变革的表现;预示着“政论”不再一统天下,报刊的新闻时代渐进到来)副刊在报纸中的地位得到确立。其原因:(

20、报刊的政论日益走下坡路的原因)政党纷起,党派间以政论为攻击敌党的武器,各为一党之私争论不休,持论不公,遂失去读者。政治黑暗,言论稍有不慎,小则受罚,大则查禁,主办人且有牢狱之灾,故而不痛不痒地写几百字,因政论自身缺少战斗力、说服力,所以在言论界也就没有了号召力。有的报纸只为赚钱,言论惹祸,自然是不谈为妙。政论报纸必须有一个好的主笔,一旦主笔离去,报纸则难以为继,索性向新闻方向求发展。此时期值得提到的专业新闻记者:邵飘萍、黄远生、刘少少、徐彬彬、林白水等。 新文化运动时期五四时期新闻业务的发展:中国新闻史.简答题 坚持!坚持!坚持!6政论在报刊中再现辉煌。新文化运动时期,政论重新受到时人的青睐,

21、评论以杂糅政论与新闻报道的形式大量出现。较之过去的政论文章, 评论这一文体,与时代联系更为紧密、紧凑,在引导舆论方面的效果也更显著。同时,杂文这种短小精悍的文体,也开始融评论与文学之风格,以批评时事、世事为主题,被世人关注,成为报刊上一种常见的、独立的文体。文言变白话,文学革命大获成功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副刊通讯社有了较大的发展商业性大报向企业化方向发展(从政论报刊开始,以后逐渐产生了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性报纸,要想求得发展,只有朝企业化方向努力。企业化报纸的产生,必须具备主客观两方面条件,从主观来看,资本雄厚与办报人才缺一不可;从客观来看,报纸所在地应当是人口密集且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商业网点众多

22、、交通发达的商业化都市。商业性大报注重增强自身竞争实力,注重新闻的质量与实效,注重广告与报刊发行,管理趋渐现代化。 )十二. 邵飘萍的新闻思想报道新闻是报纸的第一任务,而记者在报道新闻工作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报刊评论应当从新闻事实出发;非常重视社会新闻的采访;新闻记者应注重业务素质的培养(业务素质包括:1. “品性为第一要素” ;2.懂得新闻价值,善于在最短的时间识别、捕捉新闻;3.善于作周密的观察,能探索新闻的真相,且能够作逻辑判断,有推断能力与联想能力;4.应具有机警敏捷的作风;5.记者要对报纸负责,要忠于就职的报馆,抛弃个性;6.要保护新闻来源)新闻学的研究和新闻事业是“形”与“影”的

23、关系。强调新闻立法。强调新闻界不应成为一个特殊阶层。十三. 大报企业化的原因和意义1 大报企业化的必然从政论报刊开始,以后逐渐产生了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性报纸,要想求得发展,只有朝企业化方向努力。大报企业化,是时代的要求,社会发展的必然。随着时代的渐进,商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新闻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新闻不仅要时效性强,还要信息量大。这些要求决定了报纸必须具备雄厚的资金和现代的设备,决定了报纸必须以报道新闻为第一功能,于是企业化大报应运而生。2 大报企业化的意义以报道新闻为第一功能的大报,虽然不能像新青年那样成为言论界、思想界的代表,由此在思想领域里成为现代新闻事业的开始标志,但它们却以高速传递

24、密集信息的功能、以现代化的传播设备成为新闻界在技术领域中的带头者。为此,企业化的大报也同样成为区分近、现代新闻业的标志之一。十四. 地下报刊的历史功绩和教训党的地下报刊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中,勇敢地张扬革命大旗,向广大的人民群众证明着共产党依然存在,给广大党员和人民树立了信心,指出了革命的方向。它们在历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功绩。1 他们在国统区坚持了党的阵地,揭露了蒋介石政府打着“革命”的旗号行反革命之实的本质,指出了国民党不再是革命党,他们所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这一事实,从而在思想中国新闻史.简答题 坚持!坚持!坚持!7上澄清了这一重要的问题。2 地下报刊还与国民党改组派以及托陈

25、取消派进行了斗争。在坚持革命方向、打破对方蛊惑人心的宣传上有重要的意义,给党员和革命群众指出了方向,在思想上巩固了革命队伍,为共产党此后的斗争奠定了思想政治基础。这个时期党的地下报刊,受到了几次“左”倾思想的严重影响,在宣传上也有过严重错误。同时,在地下报刊的宣传策略与发行方式上,也曾采取过盲动的做法,从而使党的报刊损失惨重。十五. 根据地革命报刊的主要特点自“红中社”成立到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的这段时间,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报刊迅速发展的时期。革命根据地报刊的创办,代表着一种全新的新闻事业的开始,这种新闻事业也具有与其他新闻事业所不同的特点。1 报刊宣传紧密联系中心任务进行。以红色中华为首的

26、革命报刊,密切配合每个阶段中心任务的转换开展宣传工作。这些紧密联系实际进行的宣传,使报刊成为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组织中心工作、教育引导群众的有力武器。2 报刊宣传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内容上都注重了读者的需求,注重和群众的生活、斗争相联系。当然,在这个时期,由于“左”倾错误在全党基本上占据着主要地位,特别是 1933 年以后,“左”倾错误发展到了极点,报刊的宣传理念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红色中华等报刊都作过带有“左”倾错误观点的宣传,对于实际工作也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十六. 解放区新闻界的整风改革:全党新闻工作的整风改革,从延安开始。毛泽东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宣部发出为改造党报的同志.。由

27、此, 解放日报开始进行改版,它是解放区新闻改革的良好开端,是由少数人办报变为群众办报、全党办报的一个标志。它在改版后继续进行整风改革,发起全党办报运动。新闻改革的意义:这次新闻改革,是中国共产党报刊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经过改革,党报起到了“党经过报纸来宣传,经过报纸来组织广大人民进行各种活动”的党的喉舌的作用。报纸的党性、群众性、战斗性大大增强,真正成为党的坚强的机关报。经过改革,各级党委把帮助和利用党报的工作当作自己经常的重要业务之一。全党办报成为我党新闻工作的重要工作经验。经过改革,广大新闻工作者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它不仅在实践上促进了党的新闻事业发展,而且使无产阶级的党报理论得以确立,党报从此成熟和发展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