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作业分类重实效导学案作为预习作业,头一天分发到学生手中,让他们利用手中的教材和工具书,自己或小组合作尽力去完成。同时变“画”正规作业为“考”作业,所有学科原有的正规作业本全部用于每节课的课堂检测,当堂做,互相批,自己改。这样正规作业本就客观真实地反应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周末作业为预习性和巩固性相结合,周六巩固、梳理和升华一周所学主要知识点,周日粗略预习下周将要学的内容。各种作业都要体现分层原则,一般由基础题、一题和二题三种题型组成。三种题型难度逐步升级,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基础题针对所有学生,务必全部会做;一题在基础题的基础上完成,这种题型一般是中上等学生做的,教师鼓励中下生去做;二题则
2、是针对特尖生的,是一种高难度的题型,是拔尖的需要,但不排斥其他同学参与完成。这样就使作业更能走近学生实际:确保学困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一般生尽力完成所有题目,学优生拔高有空间。3.小组合作共提高第一步建立新型小组。可分五小步完成。第一,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将全班学生分成 6 个综合实力相当的小组。小组成员的构成,要在学业成绩、性别性格、品行纪律、爱好特长等方面形成差异又相容互补。第二,对组员进行编号,如一个组有 8 个人,按成绩由优到差编为 1到 8。1 号与 5 号结成师徒关系,2 号与 6 号结成师徒关系,依此类推。不宜把成绩相差太远的两个学生结成对子,因为如果两人思维水平悬殊,共
3、同语言少。帮扶效果反而不好。编号既便于教师抽查比较,便于组长分配任务,还便于组际互查和对抗,如规定所有组的 1 至 4 号和 5 号至 8 号组员都分别到下一组的1 至 4 号那里去背书;还能激励学优生帮助学困生,因为回答问题时每组的 1 号答对了小组加 1 分,2 号答对了小组加 2 分,而最差的 8 号答对了可以加 8 分。第三,重摆课桌。传统的“组”实际上就是从前到后的“列”,组员分散,不利于组内沟通协作,不利于组内凝聚力的形成。为了克服这些弊端,可以把同组的学生安排在相邻的四排,或围坐在一起,呈“圆桌形”或“长方形”,师徒两人相邻而坐,并使大部分学生旁边有可以做自己师傅的人。第四,各组
4、选出全面主持小组工作的常务组长,以及负责各学科学习的学科组长,还可选出协调员、监督员、记录员、统计员和检查员,力争人人有事做。第五,组员共同商量确定本组的组名、组训、目标、组规、组歌。组名如追梦组、励志组;组训如“人生不接受平淡,命运只收藏精彩”“知识改变命运,勤奋创造奇迹”“不是尽力而为,而是全力以赴”;目标如小组每周总分永不排后三名,全体组员各科月考成绩全部 70 分以上;组规如扣分最多的人要在全组监督下罚背课文,做额外的练习题或为班级打扫卫生。第二步制定量化班规。制定“小组合作学习”情境下的班规,有五个注意事项。1、要将所有对小组和组员表现的评价都量化为具体的分值,比如不能只说“早读不能
5、迟到”,而要量化为“迟到者扣 1 分”。对于那些无法预见的结果,则由老师或班干部临时赋分。2、要突出对小组团队的评价,淡化对学生个体的评价,使所有由个人原因生成的分数最后都归向小组,体现个人与小组荣辱与共的原则。3、要将学科学习方面的规定纳入班级管理的框架,对各科的预习、讨论、展示、作业的完成与上交,自主学习的纪律及学习目标的达成等方面的加分扣分,全部纳入小组总分。当前许多班主任采取的“班委会大一统”式的班级管理模式,与任课教师课堂教学时采用的“小组合作”式教学方式相离甚至相悖,易造成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而管理制度又得不到强化。一套好的班规,必定是既能解决班级管理的问题,又能解决学科教学的问题,
6、是对班级管理与学科教学的完美整合。4、班规要由班主任与全体学生共同商讨制定。之所以要学生一起参与,是因为制定班规的过程,对学生而言也是一个自我教育和激励的过程。5、班规要“多做加法、少做减法”。因为班规只是教育学生的手段,既然是教育,那么能用“赏识教育”的就不要用“惩罚教育”。扣分条款过多的班规,会打击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致使部分学生自暴自弃。第三步实行捆绑管理。 凡个人加分或扣分,小组也跟着加分或扣分;凡徒弟考试进步加分或违纪扣分,师傅也跟着加分或扣分,等于小组双倍加分扣分;凡组员作业全部获优的,小组加分;凡组员背书全部完成的,最快的组加 6 分,第二名的加 5 分,依次递减。一周总分最低
7、的组(反思组)要在周五放学前留下写反省书,每人还要买一本练习本;下周二的班会课上,反思组要上台宣读反省书,齐诵本组组训,高唱本组组歌,优胜组上台畅谈成功经验,然后也是齐诵组训。高唱组歌。 捆绑制的好处是用学生来管教学生,将原先那种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管教全班以及组长管教全组的“一对多”的模式,变为“一对一”和“多对一”的模式,从而大大减轻了班主任的工作压力,提高了学科教学的效率。心理学告诉我们,中学生正处于摆脱对成人依赖、渴望融入同辈集体并在同辈集体中获得归属感和尊严的时期,遵从集体压力的倾向日益明显。教育一个后进生,通过小组的舆论给他施压,有时比凭班主任个人之力去教育他效果要更好。 当然,捆绑制
8、也有缺陷,就是个别组员贡献很小甚至没有贡献,却能享受同等的奖励待遇。这不但会助长后进生的惰性,还挫伤了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评价机制要既能促进组内成员团结协作,又能区别对待贡献不同的个体。我们可以在班级张贴两张统分表,一张是小组得分表,一张是个人得分表。在周末总结时,不但评出“优胜小组奖”,还要评出面向个人的“突出贡献奖”和“进步之星奖”,班委给获奖的个人写报喜单,让学生带回家。个人得分累计到一定分值后,将分别评为“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这些头衔可以兑换奖品。小组捆绑制成功的关键在于小组凝聚力的培养。建组之初,可以通过几个“小动作”来快速形成凝聚力;让各组照
9、一张“全家福”,统一粘贴在宣传栏,照片旁写上组名、组训和目标;如果有个别不服管教的学生,可以用他的名字来命名他所在的组,使他在心理上产生“小组是我的”这种自豪感和责任感;以跳绳、游戏、打球、拔河等形式进行组际比赛,赛后马上对获奖组进行表彰。 每学期结束后,要根据各组综合情况重新分组,这是一次教育后进生的大好机会。先要选出大家都信得过的人担任组长,组长再挑选本组的第二个组员,组长与组员共同挑选第三个组员,依次类推。选到最后时,肯定有几个各组都不愿要的人,这时班主任一方面要启发后进生“为什么没有小组接纳你”;另一方面做组长们的思想工作,给后进生一次悔改的机会,收下这几个学生。这几个后进生分进小组后
10、,由于羞耻意识的觉醒和出于对班主任和组长的感激,以后犯错误的次数肯定会减少。 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论)在此环节中,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应组织学生对导学案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展开交流讨论。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导学案。对学生在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教师不要急于作讲解、回答,而是要针对疑惑的实质给以必要的“点拨”。主要针对学案中的导学提示部分进行学习和组内交流、探究,有时采用分组分任务形式,有时采用分组不分任务的形式。教师在此环节中,一要巡查,最大限度掌握学生学习、探究的情况,二要在重难点突破上进行方法指导,帮助学生形成最终探究成果,为成果交流做好准备。
11、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积极发言的学生予以表扬,对有独到见解的给予肯定、鼓励。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时,教师在此环节中要做好第二次备课,根据巡查情况对成果交流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充分的估计和预设。此环节主要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进行。小组的组建是小组合作学习赖以展开的前提。我们在课堂上改变了传统的座位“秧田式”排列法,把教室的座位排成“茶馆式”,由班主任依据期末考试成绩排名,将全班学生划分为 6 个学习小组(也可以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定数)。考试总成绩的第一至第六名分别担任第一学习小组至第六学习小组的组长,然后倒过来将第七名
12、至第十一名的学生分别按排在第六组至第一组,依次类推。各学习小组实力均等,处于同一起跑线,便于展开良性竞争。各小组优差搭配,便于实施“兵教兵 ”“合作学习”策略。班主任也可借鉴杜郎口中学“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组建小组。所谓“同组异质”,是根据学生性别、成绩、特长、个性特点等多方面的差异,建立由不同层次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组内成员之间具有差异性和互补性,便于展开“兵教兵”。“异组同质”是指各学习小组的总体结构和水平要基本一致,从而保证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与评价。还可以将其他因素(诸如性格特点、思想状态等非智力因素)纳入划分学习小组的依据。一般情况下,科学划分的学习小组便固定下来,适宜于各学科
13、的课堂教学。建立学习小组间合作、竞争机制,实行捆绑式评比。我们称这样的小组为“自主管理与学习小组”,从班级管理到课堂学习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小组。不但便于学生的自我管理与合作学习,而且还便于教师的分层教学、课堂组织和班级管理。小组合作学习,强化了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学生面对的不再只是教师,而更多的是面对同伴,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变传统的师生单边活动为师与生、生与生的多边活动。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其中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其实,合作探究就是协作学习,其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布鲁纳也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他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应该做出更多的努力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因此合作探究是符合教育规律和认知规律的。此环节一般为十分钟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