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古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doc

上传人:kpmy5893 文档编号:9055526 上传时间:2019-07-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古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古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古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古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作者:周敦颐(10171073) ,字茂叔,谥号“元公” ,道州营道(现在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 通书等。出处:本文选自周元公集 。体裁:“说” 。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蕃(fn):多。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

2、明只喜爱菊花。李唐,指唐朝。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染:沾染(污秽)。濯(zhu)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亭亭净植:笔直的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立。亵(xi)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焉:助词。隐逸:指隐居的人。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噫(y):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宜乎众矣:人该是很多了。宜,应当。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可爱者甚蕃(

3、) (2)陶后鲜有闻( )(3)濯清涟而不妖( ) (4)亭亭净植( ) (5)宜乎众矣( )(6)水陆草木之花 ( )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 )( )(8)濯清涟而不妖( )(9)不蔓不枝( ) (10)香远益清( ) (11)亭亭净植( ) 2 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陶渊明独爱菊 B、 香远益清 无独有偶 精益求精C、 陶后鲜有闻 D、 因地制宜 屡见不鲜 宜乎众矣3、 “可爱者甚蕃”中的“蕃”在文中的同义词是 ,反义词是 。4、下列句子中的“之”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孔子云:何陋之有? B、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C、水陆

4、草木之花 D、闻之,欣然规往 5 下面诗句中咏菊的有 ,咏莲的有 ,咏牡丹的有 。A、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B、秋从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C、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D、惟有绿荷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四、课文翻译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五、默写1、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 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 的生活态度;

5、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 的生活态度。2、在描写中渗透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情,突出了莲的洁净、单纯、雅致的语句:_3 总括莲的品格的句子:_4、作者运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的句子:_5、出菊、牡丹、莲象征不人群的句子:_6、写莲的生长环境的句子:_7、写莲长成后的形象的句子:_8、莲的形象具有的象征意义:_9 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沉浮的品质的句子:_10 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的句子_11 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句子:_12 象征君子美好的资质的句子:_13 表现了作者对追逐名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的句子:_七、简答1、面对腐

6、朽的社会,陶渊明选择了“隐逸” ,而周敦頣则选取了大胆的面对,你赞同谁的做法,请谈出你的观点。 2、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頣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对这两种看法的认识。3、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常用来比喻什么社会现象?请你结合社会实际就“染”与“不染”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谈谈感想。4、 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来鞭策自己,谈谈做人的道理。5、 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怎么样的人?6、 作者在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来自比,又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

7、,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话,并用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来概括它的特点。7、 作者借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志趣?你认为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是什么?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 9、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答:10、 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11、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12、 “独爱莲” , “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1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

8、的高贵品质。14. 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15. 第二段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和上一段关系怎样? 16. 举例说明第二段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17. 本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比拟怎样的生活态度?1 8. 作者把“莲”与“牡丹”对举,其用意何在? 19.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0.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1. 文章结尾处,修辞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2.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23. 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莫富贵,那么他所追慕的是什么? 24. 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9、25. 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目的何在? (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26、你还能写两句其他有关“莲”的诗句吗? , 。 , 。 , 。27、选出诵读下列句子时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A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B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C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D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8、文中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29 (二选一)A 自古以来,花往往成为人们的精神象征,人们往往借花言志,国家或城市也将某种花定为国

10、花或市花。请你为温州市推荐一种花为市花,并说明理由。B 作者在文中托物言志,用“莲“自比,又用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联系自己的志向和追求,请写出你最喜欢的一种花,并简述喜欢的原因。答: _ _ 陋室铭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洛阳(今属河南省)人。选自全唐文。本文体裁: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

11、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简陋的房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有仙则名: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古代传说先人都住在山上。有龙则灵: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斯,这。惟,只。吾,我,这里指住屋的人自己。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鸿儒: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调(tio)素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金经:指

12、佛经。丝竹:琴瑟、萧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句话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主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南阳,郡名。诸葛亮的躬耕隐居之地在邓县隆中,属于南阳郡。诸葛,指诸葛亮,三国时蜀国的丞相,著名的政治家。西蜀,现在的四川。子云,指杨雄,西汉文学家。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孔子说的这句话见于论语子罕篇。之,表示强烈的反问,宾语前置的标志。1.有龙则灵( ) 2.斯是陋室( ) 3.惟吾德馨( )4.草色入帘青( ) 5.鸿儒( ) 6.白丁( )7.无丝竹之

13、乱耳( ) ( ) 8.调素琴( )9.无案牍之劳形( ) ( ) 10.阅金经( )一、 翻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_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_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_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_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_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_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_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_孔子云:“何陋之有?” _默写1、全文的主旨句,同时也照应了“何陋之有?”的句子:_2、写出陋室环境清幽宁静的句子:_3、写出室内生活情趣高雅的语句:_4、写出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的语句/表现了作者对官僚们寻欢作乐的生活的批判:_5、作者连举三位古人来证明“陋室”不陋的句子:_6、文中虚写的句子:_7

14、、写居室中生活图景:_8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 “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B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C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D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9 下面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B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芳名远播。C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不可能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D “出淤泥而不染,濯请涟而不妖”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诩.简答题1、猜测作者在写“南阳诸葛庐,西

15、蜀子云亭”时的心理时怎样的?1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用到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_2 “仙”和“龙”比喻什么?最能概括文意的语句是什么?3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对陋室进行描写的?突出了陋室怎样的特点?4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什么修辞手法? “上 ”和 “入 ”有 什 么 好 处 ?_5 文 中 有 两 处 用 了 实 写 和 虚 写 相 结 合 的 方 法 , 分 别 是 哪 两 处 ?_6 “可 以 调 琴 素 ”照 应 了 哪 句 ? “阅 金 经 ”照 应 了 哪 句 ?_7 作 者 以 古 代 名 贤 自 比 的 语 句 是 哪 几 句 ? 有 怎

16、样 的 写 作 手 法 , 有 什 么 不 同_8 以 孔 子 的 话 作 结 尾 用 意 何 在 ?9 文 章 结 尾 提 出 两 个 历 史 人 物 , 引 用 孔 子 一 句 话 有 什 么 作 用 ?_10 作 者 持 有 怎 样 的 人 生 态 度 , 你 是 否 赞 赏 ? _11 文 中 的 散 句 是 哪 一 个 ? _12 列 举 历 史 上 和 现 实 生 活 中 陋 室 不 陋 的 例 子 。 _13 本 文 描 写 陋 室 环 境 清 净 淡 雅 , 你 喜 欢 这 样 的 居 室 环 境 吗 , 为 什 么 ?14 本 文 作 者 结 交 的 朋 友 都 是 “鸿 儒

17、 ”, 你 喜 欢 结 交 什 么 样 的 朋 友 , 为 什 么 ?15 请 谈 谈 你 对 本 文 开 篇 的 看 法 ?16 请 就 本 文 对 陋 室 的 描 写 从 内 容 或 写 法 上 写 一 段 评 注 性 文 字 。17文中说“斯是陋室” ,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 ,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六 、 对 联1 琴 棋 书 画 般 般 皆 雅 致春 夏 秋 冬 季 季 有 闲 情2 志 雅 趣 雅 陋 室 雅才 高 艺 高 品 德 高七、请写出你的居室(无论是你自己独居的小天地,还是和家人、亲戚或同学合住的一室)最值得你骄傲的地方,并简要地点明理由。_ _35、吕蒙正不记人过吕蒙

18、正不喜记人过。初任参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之,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遽止之。罢朝,同列犹不平,悔不穷回。蒙正曰:“若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故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 ”时人服其量。【注释】吕蒙正:北宋政治家,曾任宰相。朝士:朝中官僚。参政:此指做参知政事。罢朝:结束朝会。【文化常识】“参知政事”及其他。北宋的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历代中央行政负责人的名称多有变化。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行政长官叫“相”或“国相” ;秦朝,汉朝叫“丞相”;唐朝称“中书令”;宋朝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相叫“参知政事”;明、清时代叫“内阁大学士”,以上仅是简要的说法,并不全面。【思考与练习】1、解释: 过 是 佯 遽 犹 复2、翻译:悔不穷问_3、上文有五个“之”,依次说明它们指代的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