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张家港概况.doc

上传人:kpmy5893 文档编号:9054656 上传时间:2019-07-22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家港概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张家港概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张家港概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张家港概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张家港概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张家港概况张家港是位于长江三角洲腹地的一座新兴港口工业城市,原名沙洲县,1986 年撤县建市,以境内天然良港张家港港而命名。全市总面积999平方公里,户籍人口 89.8万,下辖 8个镇 1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425亿元,比上年增长 14%,按户籍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 2.32万美元。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 276.64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105亿元,总量继续位居全省同类城市前列。张家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各项社会事业也获得了长足发展,先后荣获联合国人居奖、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市、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

2、化先进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中国人居环境奖、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第三名等近百项国家级荣誉称号。张家港的发展思路和业绩曾被人民日报誉为“伟大理论的成功实践” , “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十六字张家港精神闻名全国。历史篇纵观张家港 30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5 年,为中心转移、起步发展阶段。1978 年,国民生产总值仅为 3.24亿元,在当时苏州地区 8个县中倒数第一,被称为“苏南的西伯利亚”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张家港人大胆冲破“左”的思想束缚,工作重点迅速转移到经济建设中心上来,全面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工业,农村生

3、产力获得大解放、大发展,实现了由“农”到“工”的转变。同时,基本实现了农民的非农化就业,开展“以工建农” 、 “以工建镇” ,一批小城镇迅速崛起。第二阶段,1986-1991 年,为调整提高、稳步发展阶段。1986 年 12月撤县建市后,张家港人大力实施“以港兴市、以市促港”的发展战略,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的治理整顿方针,适应国家宏观调控形势,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利用合资合作壮大自身,利用外资和外贸出口实现新突破,乡镇工业由初期的铺摊子、求数量转到上管理、上技术、上质量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三上一高”轨道,实现了由“内”到“外”的转变。同时,城镇建设快速推进,一城双核城市格局开始确立。第三阶段,1992

4、年-1995 年,为开发开放、快速发展阶段。1992 年小平南巡谈话后,我们敏锐抢抓先机,大胆解放思想,提出了工业超常熟、外贸超吴江、城建超昆山、项项工作争一流的“三超一争”目标,培育了张家港精神。1992 年,组建了全省第一家乡镇企业集团,张家港保税区建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成为全国唯一内河港型保税区。工业经济高速高效增长,大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实现了由“单”到“全”的转变。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同步提升,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两个文明建设齐头并进,形成了“一把手抓两手” 、 “两手抓、两手硬”的工作经验,被誉为“伟大理论的成功实践” 。第四阶段,1996 年-2001 年,为深化改革、持续发展阶段。

5、从 1996年起,我们紧紧抓住中央出台一系列促进经济增长政策的机遇,遵循规律、克难求进,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转变” ,重点推进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各类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优质产品和优秀企业家集聚,规模经济由“大”变“强” ,初步形成了冶金、纺织、机电、粮油食品、化工、建材等六大支柱产业。同时,提出了城市现代化、乡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发展理念,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协调发展。第五阶段,2002 年至今,为创新创优、升级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大以来,张家港人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把科学发展观融入张家港精神,围绕富民强市,突出“创新、统筹” ,坚持协调发展,提出了“五年再造一个新港城”的宏

6、伟目标。股份制规模经济、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三足鼎立”的混合经济格局基本确立,区港联动优势凸现,园区经济总量占全市 80%以上,实现了由“快”到“好”的转变。2004 年,设立张家港保税物流园区,2005 年在江苏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2007 年成为全省首批 GDP突破千亿的县级市。实践篇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弘扬张家港精神,全面推进“协调张家港”建设,形成了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人与自然协调并进的发展特色。(一)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百强县(市)最新排名中,我市名列第三位,是江苏省首批全面小康达标的县(市)之一。2008 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25

7、0亿元,可比价增长 14.5%,在 2004年的基础上四年翻了一番多。全口径财政收入 253.8亿元,增长 30.4%;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3.98亿元,增长 23.8%,在 2005年的基础上三年翻了一番多,两项收入继续位居全省第二。实现工业产品销售收入 3705亿元,增长 17.6%,在 2005年的基础上接近三年翻了一番;工业利税、利润分别为 257.27亿元、160.93 亿元,产销率达 98.5%。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316.04亿元,增长 12.4%;完成进出口总额 214.81亿元,增长 25.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242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 11600元。金融

8、机构本外币存、贷款分别为 1112.13亿元和 787.95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212.87亿元和 68.92亿元。(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按照“做强工业、做大三产、做优农业”的发展思路,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了产业协调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8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 1.2:62.8:36。一是先进制造业规模效应明显。在巩固发展冶金、纺织、机电、化工、粮油等优势产业的基础上,重点培育机械装备业和新兴产业,建成了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梯次结构合理的规模企业群体。到 2008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比达 85%,百强企业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68;销

9、售超亿元企业达 263家,其中营业收入超百亿元企业 6家,4 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 500强”。拥有上市企业 12家,列苏州市第一。沙钢集团以 2300万吨年钢产量入围世界钢铁前十强,销售达 1450亿、利税超 150亿,是全省首家利税超百亿的工业企业。二是现代服务业发展不断加快。重点发展以现代物流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张家港港率先建成全省首家电子口岸,2008 年保税港区正式获批。保税物流园区进驻物流企业近百家,进出区货运量和海关税收均居全国同类保税物流园区之首;化工品交易市场、纺织原料市场的交易额分别达到 265亿元和 95亿元;建成 3家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总量列苏州第一。有 6家企业入

10、选全国服务业 500强,5 家企业入选全省服务业 100强,2 家企业跻身中国物流百强。三年来,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幅达 23.75%,对 GDP增长的贡献率年均达到 38.3%。2008 年,全市完成服务业投资 110亿元,实现服务业增加值 450亿元,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66亿元,市场成交额 600亿元。三是农业现代化建设全面启动。按照“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科技化、社会化”的要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形成了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依托、以合作经济组织与农产品基地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建成 20万亩农业规模化示范区、33 万亩标准化农田、88 个农业标准化

11、基地,35%的耕地实现了规模经营,成为全省高效农业规模化先进市。农机化综合水平达 87%,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成为全省第一个生态农业县(市)。(三)精神文明持续深化张家港市的精神文明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2005 年成为第一个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的县级市以来,我们着力提升全社会的人文素质,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全面提高,2008 年再获“全国文明城市”殊荣。一是不断放大道德建设的主导效应。广泛开展以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社会主义价值观、荣辱观为主线的德治教育。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切实抓好中小学生理想信念、民族精神、法律法制、心理健康、文明行为等“五大教育”。广泛开展

12、“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社区、文明家庭”和“健康城市、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健康家庭”等创建活动。修订了张家港市文明市民公约,启动了“百万市民学礼仪”活动,扎实推进新市民素质提升工程,注重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建成全国科普示范县(市)。深入开展道德实践,在全社会倡导奉献精神,建成了拥有 8万多人的志愿者队伍。二是不断放大诚信建设的带动效应。深化“诚信城市”创建,建立完善征信服务、失信举报和诚信监察三个中心,构建全社会信用体系;扎实推进社会诚信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信用村镇“满堂红”;在全国率先将 ISO9000标准作为刚性条件导入文明行业创建,推动行业诚信建设;建立企业指标诚信的数据库

13、,完善企业信用评估机制,恶意逃废债余额实现了“零目标”形成了“政府讲信用、企业讲信誉、市民讲信义”的良好社会信用环境。三是不断放大以文育人的教育效应。连续举办五届“长江文化艺术节”,整合长江流域文化资源,丰富提升张家港文化内涵,被誉为“县级市扛起弘扬民族文化大旗”。大力建设十大文化工程和十大文化设施项目,总投资 7.2亿元的市文化中心正在建设,镇村文化设施“八个一”工程迅速推进。坚持繁荣文化,形成了长江文化艺术节“年年新”、优秀电影“月月映”、社区广场演出“周周唱”、专业书场“天天说”、大型文化活动“镇镇办”、送戏下乡“村村演”的文化活动品牌。不断深化科技文化卫生“三入户”,推动科教、文体、法

14、律、卫生“四进社区”,坚持开展科技早市、文化夜市、服务街市、社区书市“四市”特色活动。四是不断放大先进典型的示范效应。每两年组织一次全市“十佳百星”(十佳服务明星、十佳文明家庭标兵、十佳人民满意公务员、十佳政法干警、十佳杰出青年、十佳优秀新市民、十佳优秀志愿者、十佳创业先锋、十佳师德标兵、十佳医德标兵)评选表彰活动,切实增强典型的示范性、导向性,进一步扩大先进典型在全社会的影响,营造学习典型、争做典型的良好氛围。(四)城乡发展统筹和谐在全面加快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步伐的同时,我们创造性地开展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共建共享行动,并因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优异成绩,一举成为全国首个荣膺“联合国人居奖”的县级

15、市。一是发展规划一体化。在“一城四片区”的市域城镇体系下,统一规划重大基础设施、重点产业和社会发展项目,形成了区、港、园、镇、规模企业一体化发展新优势;复合规划城乡空间,完善村镇布局规划,2005 年在全省率先编制完成镇村布局和新型农村社区规划,计划在 2020年前建成 620个现代化农村居民住宅区,科学指导城乡统筹发展的规划体系框架初步形成。二是社会事业一体化。社保体系覆盖城乡,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农民养老保险、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和老年农(居)民社会养老补贴发放率均稳定在 99%以上,城镇低保标准提高到 360元/月、农村 260元/月(2009 年 4月 1日起,将分别提高到 410元/

16、月、310 元/月)。2008 年,市镇两级预算内财政用于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的支出达 29.6亿元。高标准通过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市)”评估验收,教育均衡发展经验得到国务院研究室的总结和推广。市镇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逐步完善,成为全国首个加入 WHO西太区健康城市联盟的县级市。三是城乡建设一体化。按照打造“最适宜人居、创业”的城市目标,大手笔规划建设暨阳湖生态园区、城西新区、城北科技新城等新城区,积极稳妥推进老城改造,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初步形成了现代化中等城市框架,城市化率达到 66%。构建了“六纵五横四射三高二环”的市域现代化交通网络,在全省县(市)率先实现了村组道路灰黑化、村村通公交,

17、目前,全市等级公路里程 1345公里,公路密度 1.74,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有线电视实现“户户通”、区域供水实现全覆盖。全力推进城乡绿化和生态建设,先后创建成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市,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大纲率先通过国家环保部评审。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 46.3,绿地率达 38.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 17.1平方米。四是城市管理一体化。全面实施相对集中行政执法,完善城市长效管理机制,实行城市网格化管理,获得“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在全国率先将城市社区理念引入农村,参照城市社区模式管理农村社区。建立了全市统一的“12345”便民服务网络,全面

18、建成“15 分钟服务圈”。建立了“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农村环卫管理体系,全市村村建成省级卫生村,镇镇成为国家卫生镇和全国环境优美镇。深入推进“平安张家港”建设,实现了江苏省“社会治安安全县(市)”五连冠,群众安全感指数达 98.7。回顾我市近年来的工作实践,我们感到,有四个方面的经验和体会,值得总结和坚持。一是始终坚持解放思想,用张家港精神激发动力。解放思想是推动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张家港精神的思想基础。不管面对多么复杂严峻的宏观环境,我们都把弘扬张家港精神作为解放思想的主要抓手,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不断确立更高的目标追求,把与高点定位的差距、与先进地区的差距作为解放思想的主攻方向和

19、突破口,激励全市干部群众在宏观环境宽松时自加压力、宏观环境趋紧时负重奋进,真正做到成绩面前不言骄、挑战面前不言难,通过挑战自我实现超越自我、通过攀高比强实现争先进位,确保各项工作始终走在前列。二是始终坚持发展要务,用创新的思维推动发展。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无论发展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牢记“发展是硬道理”,用创新的意识科学决策,用创新的实践破解难题,用创新的机制增创优势,从率先推进企业转制到激活民营经济再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实施沿江开发到发展园区经济再到确立“区镇合一”体制,从实施城市经营到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再到城乡一体建设,从整治卫生环境到创建文明城市再到建设生态文明,我们始终在“闯”中开辟

20、新路、在“试”中探索前进,形成了用新观念研究新情况、用新思路落实新任务、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举措开创新局面的生动景象。三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用惠民的举措凝聚人心。围绕富民强市总目标,我们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各项工作的方方面面,倾听群众心声,尊重群众意愿,完善落实促进民富、推进民强、保障民安的各项政策措施,努力做到发展经济与扩大群众就业、支持群众创业相结合,改善群众物质生活与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居住环境质量相结合,全力满足和保障百姓的发展需求,充分调动全市人民参与建设、支持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始终坚持改进作风,用高效的服务保障发展。围绕打造服务型政府,确立“有求必应”的理念,全力以

21、赴服务企业;确立“和衷共济”的理念,优质高效服务基层;确立“执政为民”的理念,满腔热忱服务群众,积极营造“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全透明”的服务环境,尽力消减严峻形势带来的不利影响。尽量减少大型会议、全力减少评比检查、坚决减少考察应酬,集中精力谋划发展,做到一切服从发展、一切为发展让路。强化科学考核,优化工作机制,以“无功即是过、平庸即是错”的要求考评机关部门,以“不作为就是失职、乱作为就是破坏”的标准评价机关工作人员,不断强化政府的决策力、执行力和公信力,为率先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展望篇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以及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协调张家港” 、争创全省“第二个

22、率先”示范区的总目标,大力加强以转变发展方式、提增质量效益为重点的经济建设,大力加强以城乡协调统筹、一体联动发展为重点的城市建设,大力加强以增进民生福祉、提升文明水平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推动经济社会沿着科学发展的方向又好又快发展。(一)弘扬“一种精神”在困难多、矛盾多、挑战多的情况下,与时俱进弘扬张家港精神,不断赋予张家港精神新的内涵,大张旗鼓地倡导不畏艰难、迎难而上的开拓精神,自我加压、自我鞭策的进取精神,把好中求快、能快则快的观念转化为全市上下的自觉行动,解放思想求突破,学习先进找差距,借鉴经验谋发展,赶超先进争一流,以更宽的视野和思路,更高的目标和追求,更大的意志和决心,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

23、快发展,不断提升张家港在区域竞争中的地位和优势,不断提升张家港“两个率先”的质量和水平。(二)突出“两个目标”1.全面建设“协调张家港” 。以“协调张家港”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四大类 40项指标、十项满意度测评为指南,全力推进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更加协调,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更加协调,消费、投资、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更加协调,最终达到各个文明形态协调提升、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三次产业协调带动、内力外力协调联动、城乡建设管理协调并进、各种利益关系协调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和谐。2.提前一年完成“五年再造一个新港城” 。今年,确保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14%以上,力争达到 14401480亿元。经济总量在

24、 2005年基础上实现翻一番,提前一年完成“五年再造一个新港城”的目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已提前两年实现翻番,今年预期增长 14%,达到 118.5亿元。(三)加快“三大升级”1.加快主导产业升级,提增资源利用效率。一是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规模经济” 。继续实施大企业战略和产业集群战略,全面落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三年行动计划” 。力争到 2012年,全社会 RD 投入占 GDP比重达到 2.5%,高新技术产业份额提高到 30%以上;年销售超百亿企业达到 12家,1 家企业进入世界 500强,上市公司超过 20家,形成 3个千亿级产业基地。二是培育具有节能减排效应的“绿色经济”

25、 。启动实施以大气污染防治、生活污水管网建设、化工行业专项整治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三三三”工程。今年底前,实施重点节能和循环经济项目 50项,新增循环经济试点企业15家、清洁生产审核企业 50家,化工企业“四有四不”应急措施落实率达 90%。着力构筑企业、园区、社会三个循环圈,力争率先建成省级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市。确保 2012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的能耗在 2007年的基础上下降 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10%。三是培育具有较强市场影响力的“品牌经济” 。重点培育一批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形成强有力的品牌群和梯次结构。全市每年力争注册商标超过 1000只,有 34只产品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和中

26、国名牌产品,年底前由我市企业主导或参与制定的国家、行业标准超过 8只。到 2010年,全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销售比重达到 30%以上。四是培育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流量经济” 。依托张家港保税区、保税港区和保税物流园区,突出发展以现代物流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加速接轨上海洋山港,引进一批世界著名物流公司,着力打造长三角现代物流集散中心和超百亿生产资料大市场集群。到“十一五”期末,港口吞吐量实现翻一番,达到 2亿吨,培育 3-4家营业收入超 300亿的物流企业,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40%左右。2.加快城市功能升级,提增承载带动能力。一是围绕建设现代化城市,加快推进各层次、

27、各专业规划编制进程,重点做好大杨舍、大金港、大锦丰、大口岸以及其他片区的空间资源规划,积极编制大旅游大交通、生态绿化水循环、人居环保等相关领域的整体发展规划。加快完善城市功能设施,积极构建大交通和城乡清水循环体系。大力推进暨阳湖生态园区和城西新区开发建设,加快打造基础完备、生态优良、各具特色的现代化新城区。建立健全城市管理新机制,加快数字化城管建设,推进网格化、精细化管理,大力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努力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二是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加快制定完成张家港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到 2011年,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生态环境质量明

28、显改善,基本形成生态文明的框架;到2016年,以建成生态文明市为目标,经济、社会、环境指标全面达到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要求,生态文明建设基本达到欧洲发达国家中小城市水平。全力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进一步扩张绿化总量、提升绿化质量,到 2012年,确保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超过 45%,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 99。三是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启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完善落实“新农村基本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积极稳妥推进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继续实施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建设,全面加强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切实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农业生产环境和农村生态环境。到 2010年,

29、全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 40%;全市所有村村级可支配收入均达 100万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15000元以上。3.加快人文素质升级,提增文明创建水平。一是改善群众生活。坚持以富民优先为第一导向,通过扩大就业、鼓励创业、完善保障、加强帮扶、深化改革等措施,着力构建群众增收的长效机制和社会事业的普惠机制,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 3%以内,城乡社会保险参保率稳定在 99.5%以上。着力解决被征地农民待遇、农保水平提高等重点问题,不断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努力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加强对各级医院的管理、考核,高标准建设市社

30、会福利服务中心、残疾人服务中心,全力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二是提高全民素质。高位均衡发展教育事业,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积极支持高等教育的发展,完善提高职业教育水平。突出抓好青少年、进城农民、新张家港人的人文精神培养,大力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使全体市民包括新张家港人共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进一步建立健全征信服务体系和失信惩戒制度,全面开展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打造“诚信张家港” 。三是提升城市品牌。加快推进经济和社会、城镇和农村,以及物质、精神、政治、生态“四位一体”的文明形态在更高层次上的共同发展,打响张家港的协调品牌;精心组织好一年一度的长江文化艺术节活动,高

31、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打响古典雅致与现代时尚相得益彰的长江文化品牌。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努力建设功能完善、管理有序、环境优美、治安良好、人伦融洽的现代社区,全力打造“15 分钟便民服务圈” ,打响我市的社区建设特色品牌。实施“五五普法规划” ,深入推进“法治江苏合格市”建设,力争率先建成全国平安(县)市。解读“张家港精神”2010年 5月发表于中国文明网当年“张家港精神”传颂华夏。因为“张家港精神”催发了“张家港速度”,形成了张家港的“效应”。如果说,文明建设的累累硕果是张家港的“筋”、“骨”、“肉”,“张家港精神”则是“精”、“气”、“神”,是张家港的发展之魂、力量之源。 以无功即过的观念

32、抢抓机遇,以超越自我的追求提升定位,以激励 竞争的机制营造氛围,张家港把“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铭印在心里,镶刻在骨头里,流淌在血液里。张家港精神是一种率先发展的时代精神,就是要肩负历史重任,自加压力争一流。 敢于争先是一种锐气、一种境界,这是张家港精神的本质。早在1992年,张家港在建市初期阶段,与先进县市相比,基础还比较薄弱的情况下,张家港就瞄准区域先进县(市),提出了“三超一争”的奋斗目标。正是这种“不甘落后、敢于争先”的锐气,使其迅速跨入了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的行列。 敢于争先,不仅要在宏观经济环境宽松时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更是在宏观经济环境偏紧时创造

33、机遇,迎难而上。张家港始终把困难作为发展的机遇,把压力作为前进的动力,分秒必争去“抢”、千方百计去“拼”、有胆有识地去“争”。在十多年时间里,张家港不仅抢到了保税区、区港联动保税物流园区、扬子江化学工业园、扬子江冶金工业园,也抢到了一大批外资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 张家港精神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就是敢于突破自我,挑战自我,积极探索,有为有位。 张家港精神的核心是拼搏,就是艰苦奋斗,开创大业。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针对乡镇企业产权单一的弊端,张家港大刀阔斧地推行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通过不断的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企业普遍引入了“跳楼机制”。在所有制结构上,突破了单一集体经济的旧有思维定式

34、,大力发展非公有经济。在城市建设方面,利用市区西南部废弃的砖窑厂改造成张家港公园,利用沿江高速的取土坑规划开发 4.5平方公里的暨阳湖园区。创业的干劲,创新的意识,在张家港有机结合,不但激发了更加旺盛的活力,更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张家港精神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既遵循客观规律,又真抓实干务实效。 一个地区要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既要有创业争先的激情,更要有科学严谨的态度;既要有符合实际的决策,更要有务实落实的作风。张家港是一座港口城市,从这一实际出发,积极借鉴国际大江大河开发的经验,实施“以港兴市”战略,大力发展“临港经济”;陆地面积只有777平方公里,张家港从整合资源入手,

35、优化产业布局,形成以“两区两园”为重点的开放格局。更为可喜的是,张家港注重科学的考核机制,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并在社会发展指标考核中提高了群众收入、社会保障、生态保护等的比重,实行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收到了鼓实劲、求实效的效果。 张家港精神是一种团结拼搏的团队精神,各级领导干部就是要发挥模范作用,身体力行作表率。 团结为了拼搏,拼搏需要团结。张家港的团结,是在加快“两个率先”的共同目标上的团结,是服从大局,群策群力,政令统一,步调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张家港的拼搏,是在富民强市、为民造福宗旨下的拼搏,是冲锋在前,敢做敢为,守土有责,争作贡献,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

36、的不罢休。 近年来,张家港大力实施“三大升级”取得显著成效,经济社会正走上优化发展的新路径。工业销售突破 3000亿元,2007 年每公顷建设用地 GDP产出比 2005年提高 50%多,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已占四分之一,企业设备提档升级,节能减排扎实推进,机制活力不断增强,“两区两园”集聚带动作用正在显现,服务经济正在赶上。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甚至是所谓的“形象工程”的短期行为。因为,长期以来旧有的发展方式和传统产业体系,尤其是体制和机制,有很强的惯性作用,土地等资源制约加剧,资源产出效率总体还较低,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 面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的难题,张

37、家港提出:土地紧,要坚持“不等增量、用活存量”;资金紧,要坚持“不限地域、广辟渠道”;电力紧,要坚持“不等宽松、自我调控”;产业政策紧,要坚持“不厌其烦、多加争取”;舆论环境,要坚持“不事张扬、注重实干”,各项工作要“不断进取,争先创优”,从而保持了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 率先、科学、和谐,在新的历史时期,张家港赋予“张家港精神”新的内涵,科学发展已在张家港上下形成共识。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在经济发展上就是要实现速度效益质量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落实这个新要求,就要着眼产业高端化,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拓展优势制造业产业链,积

38、极支持新兴产业,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加大现代服务业投入,发挥聚集带动效应;依托科技和规模,提高农业发展质态。落实这个新要求,就要着眼资源集约化,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促进节地、节能、节材、节水行业发展和技术应用,提高单位资源的产出和效益,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 落实这个新要求,就要着眼竞争内涵化,聚焦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建立鼓励各类创新的政策措施和平台,加大人才、技术、品牌的开发和引进力度,实现投入、创新协同引领发展。 落实这个新要求,就要着眼经济全球化,依托港口、产业和功能优势,聚焦“两区两园”,使之成为全面建设“协调张家港”的示范区;协调市内升级与市

39、外拓展,在发展实体经济的同时协调推进资本经营,推动企业又好又快“走出去”,善用天下资源,推动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昔日的“穷沙洲”变成了颇具实力的经济强市,昔日破旧的农村集镇变成了富有现代气息的新港城,昔日贫穷落后的传统农民正在加快向富裕文明的现代市民转化,这些使得张家港更加激情澎湃,豪情满怀,科学发展,政通人和,活力四射的张家港就在眼前,就在明天10 年前,张家港成为全国关注的热点,被誉为“伟大理论的成功实践”,张家港精神在中国大地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10 年来,张家港人与时俱进弘扬张家港精神,创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个佳绩,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 在张家港这个欣欣向

40、荣的城市里,你能清晰地感受到,是一种神奇、强大的精神力量,推动着张家港不断走向新的辉煌。这种力量让张家港走出了贫穷,走向了富裕;这种力量甚至走出了张家港,走向了全国,成为激励江苏乃至全国人民创新发展的动力。这就是“张家港精神”。 应时而出 张家港市原名沙洲县,1962 年建县之初,工农业总产值只有 3000 多万元,被称为“苏南的北大荒”。 穷则思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张家港市的前身沙洲县干部群众打破传统农业经济的束缚,发扬 “踏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排除千难万险”的“四千四万”精神,大办乡镇企业,开拓外向型经济,全县上下到处弥漫着学习、改革、发展、赶超的气息。 那时的

41、沙洲县委、县政府所在地杨舍镇,工业产值不到 500 万元,在苏州各县城中列倒数第一。为迅速改变落后面貌,镇党委一班人率领干部群众顽强拼搏,艰苦创业,短短几年,一跃成为苏州市的“明星乡镇”。创业过程中,全体干部表现出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顾全大局、乐于奉献,扶正祛邪、敢于碰硬,雷厉风行、脚踏实地,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自加压力、永不满足”的工作标准和工作作风,被誉为“杨舍精神” 。 1992 年邓小平视察南方重要谈话发表,张家港市委、市政府敏锐地意识到:新一轮发展机遇来了。经济要腾飞,思想要先行。张家港市领导班子搭准时代脉搏,概括、提炼“杨舍精神”,并进一步加以升华,提出了“团结拼搏、负重奋进、

42、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鼓舞全市人民在“苏南方阵” 中争先进位,为全市人民树立了一面崇高的精神旗帜。 张家港精神,看似简简单单四句话、十六个字,但是内涵极其丰富,她迸发出的是张家港人不甘落后、敢争一流的高昂士气。 “团结拼搏是前进的基础,负重奋进是前进的要求,自加压力是前进的动力,敢于争先是前进的目标。 ”现任张家港市委书记曹福龙这样说, “我们始终不渝地坚持大张旗鼓地开展宣传教育,使张家港精神深入人心;始终不渝地坚持要求各级干部身体力行,带头发扬张家港精神;始终不渝地坚持注重实践,用张家港精神创大业、争一流。 ” 16 字张家港精神改变的是面貌,凝聚的是人心,激励的是斗志。随着张家

43、港精神的响亮提出,张家港这片热土沸腾了。从首批国家卫生城市到首家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从以港兴市到建办张家港保税区,短短两三年,张家港的环境面貌日新月异,张家港的经济建设高速发展。1995 年3 月,江苏省委在张家港市召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文明一起抓经验交流现场会,使张家港一跃成为全省的典型;当年 5 月 13 日,江泽民同志视察张家港并欣然挥毫为张家港精神题词;同年 10 月,中宣部和国务院办公厅在张家港市召开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把张家港推上了全国典型的地位。从此,张家港精神在全国闻名遐迩。 与时俱进 任何一种有生命力的精神,它总能聆听时代的召唤,应和时代的律动,鼓舞着人们迎难而

44、上,开拓进取。张家港精神就是这样一种与时俱进、不断升华的时代精神。 1992 年,张家港瞄准周边先进县(市) ,提出了“三超一争”的奋斗目标,确立了工业、外贸、城建等方面的赶超目标,并明确提出要行行工作争第一。正是这种“不甘落后、敢于争先”的锐气,实现了张家港的大变化、大发展。 10 多年来,张家港市主动适应形势的变化,在实践中赋予了张家港精神“争先、创新、务实、富民”等新的时代内涵,突出把争先进位贯穿到各项工作中,以无功即过的意识抢抓发展机遇,以超越自我的追求提升发展定位,以激励竞争的机制营造发展氛围。 每年,张家港都要提出 “跳一跳才够得着”的发展目标,通过地区争先、企业争先、条线争先、人

45、人争先,在全市形成了争作贡献、共谋发展、开创大业的生动局面。 敢于争先是一种锐气,是一种魄力,更是一种境界。 张家港人的争先,不仅是在宏观环境宽松时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更是在宏观环境偏紧时创造机遇,迎难而上,始终咬定发展不放松,分秒必争去“抢”、千方百计去“拼”、有胆有识去“ 争”。十多年来,张家港人不仅“抢”到了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扬子江化学工业园、冶金工业园,也“抢”到了一大批外资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这些无不闪现出张家港人的锐气、勇气、志气和士气。上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在工业化、城市化的潮流面前,张家港人特别强调了“务实、创新”,遵循规律,克难求进。从 1996 年起,张家港在苏南地

46、区较早地推行了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通过连续三次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力推进资产重组,一大批规模企业脱颖而出。从乡镇企业转制到激活民营经济,从推进沿江开发和发展园区经济,从实施城市经营到推进农民集中居住,从构建“三足鼎立” 混合经济格局到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张家港人始终在“闯”中开辟新路,在“ 试”中探索前进,实现了张家港的大开发、大开放。 特别是面对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和制约,用地紧,张家港“不等增量、用活存量”;资金紧, “不限地域、广辟渠道”;电力紧, “不等宽松、自我调控” ;政策紧, “不厌其烦、多加争取” ,积极用好政策资源,破解前进中的难题。2004 年,1.53 平方公里的张家港

47、保税物流园区和总投资 120亿元的 3 个大项目通过了国家审批。 进入新世纪,张家港人又把与时俱进弘扬张家港精神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了张家港的大进步、大提高。全市不仅比发展的速度,更比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仅比发展实力,更比发展活力和潜力;不仅比经济增长质量,更比群众生活质量、比社会和谐程度。按照这一标准,在成为首家“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基础上,张家港提出了要争创全国第一批生态市;在成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的基础上,又把率先建成全国文明城市列入了年度目标;在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和“ 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后,又向“ 中国人居环境奖”发起了冲刺。 “在加快物质文明中

48、富民强市,在深化精神文明建设中提升素质,在推进政治文明中增强动力。”张家港人始终以进击者的姿态,努力寻求着更高的发展坐标,拓展着更为广阔的发展天地。这种不竭的动力源自张家港精神。 这种精神,正是新时期江苏“三创”精神在张家港的生动体现。“张家港精神是干出来的”“苏南北大荒”的奇迹起点时间的钟摆拨回到 1992年。刚刚担任张家港市委书记的秦振华上任伊始,就响亮提出了自己的“施政”纲领和发展目标,那就是工业超常熟、外贸超吴江、城市建设超昆山、各项工作争第一,两个文明一起抓。在当时的全省县市中,常熟工业经济多年稳坐“龙头老大”,吴江外贸连续 9年第一,因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而迅速崛起的昆山则被称为“小

49、上海”,而张家港的前身沙洲县,1962 年由常熟、江阴划出的几个“边角料”乡镇合并而成,经济实力在苏州各县市中垫底,人称“苏南北大荒”。张家港凭什么去“超”去“争”? 没想到,张家港人仅用 3年就实现了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到 1994底,国家统计局在张家港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张家港主要经济指标列江苏县市第一、全国第二。秦振华说,实现“三超一争”,凭的是一种独特的“张家港精神”。在主政张家港之前,秦振华在杨舍镇党委书记任上率领干部群众顽强拼搏、艰苦创业,连续干了14年。到 1986年沙洲撤县建市时,杨舍已从苏州 166个乡镇中的“小弟弟”一跃成为苏州的明星乡镇,经济实力位居全国乡镇前列。当年的杨舍优良传统经过进一步提炼、升华,凝聚成了“张家港精神”十六个字:“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 “1995 年 5月 13日那天,江总书记先看了长江大堤、看了保税区,车子开到步行街时,总书记拍着我的手说:你这是干出来的,说是说不出来的,连说了三遍”。这个场景让年逾古稀的秦振华至今唏嘘不已,他说,这是总书记对“张家港精神”的高度褒奖。“抢”字融入城市血脉从诞生的那一刻起,源于实践、苦干实干拼出来的“张家港精神”,就完全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之中,成为城市之魂和力量之源。有了这股精神,发展就成了一种必然。十多年来,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