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课时作业 3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和科技的辉煌 一、选择题 1 (2016东北三校一模)先秦时期, 号称显学的两家学派创始人对生活的态度截然不同, 一个“量腹而食,度身而衣”,一个“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下列所述思想主张与其对应 的是( ) A前者主张有为,后者主张无为 B前者主张王道,后者主张霸道 C前者主张兼爱,后者主张仁爱 D前者主张非攻,后者主张战功 解析:“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属于墨家的节用思想,“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孔子 的言论。墨家主张“兼爱”,儒家主张仁爱,故选C项。“有为”属于儒家思想主张,“无 为”属于道家思想主张,故 A项错误;“王道”属于儒家思想主张,“霸道”属于法
2、家思想 主张,故B项错误;“非攻”属于墨家思想主张,战功属于法家思想主张,故 D项错误。 答案:C 2(2016河南洛阳二模)秦汉以来,灾后君主自谴成为一种常见的历史现象。粗略统计, 两汉君主灾后下达的自谴诏书计有 30余次,而唐代则达到 130 多次。直至清代康熙时依旧 因为天旱而自责不已。君主自谴的主要意图是( ) A宣扬“天人感应”的理论 B强化君主专制制度 C加强对臣民的社会教化 D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解析:君主自谴旨在笼络百姓,稳定封建统治秩序,故选D项。君主自谴反映了“天人 感应”理论,但并非宣扬该理论,故 A项错误;B项与材料信息主旨无关,排除;君主自谴 与对臣民的社会教化无关,故
3、 C项错误。 答案:D 3(2016山西太原二模,2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学校中指出,学校既是教育机 构,还是权衡利弊的场所。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学校应“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 这表明黄宗羲( ) A主张建立权力制衡机制 B注重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 C已经具有近代民权意识 D认为学校应培养实用人才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黄宗羲认为,学校既是教育机构,又是议政机构,有权批评政 治的得失。这表明黄宗羲注重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故选 B项。学校监督政府不等于“权力 制衡”,故 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近代民权意识,故 C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学 校应培养实用人才,故 D项错误。 答案:B 4
4、皖南胡氏祠堂后厅悬挂着一个斗大的“孝”字, 相传是南宋理学家朱熹所书。 “孝” 之本义,据礼记祭义释,“居处不庄(平常言行不恭敬),非孝也;莅官不敬,非 孝也:战阵不勇,非孝也”。据此判断“孝”的内涵是 (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战死犹留千古名,大夫赤心为宗社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A B C D 解析:材料中引文对“孝”的解释体现了对父母的“恭敬”和对君主的“忠诚”。体 现了对国家的忠诚,体现了对父母的恭敬,故D项符合题意。体现了“忠恕”思想, 反映了对君子和小人的认识,均与题意无关。 2 答案:D 5南宋理宗在宝庆三年(公元 1227 年)下诏:“
5、朕观朱熹集注大学 论语 中庸 孟子 ,发挥圣贤蕴奥,有补治道。朕方励志讲学,缅怀典型,深用叹慕,可特赠太师, 追封信国公。”南宋理宗嘉奖朱熹的主要目的是( ) A发展文化,繁荣学术 B统一思想,加强统治 C奖励学术,端正官风 D怀念先贤,光大儒学 解析: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从材料信息看,南宋理宗嘉奖朱熹主要是利用 朱熹的主张来统一思想,加强统治,故B项正确。A、C、D三项都不是主要目的。 答案:B 6明清之际,儒家思想中带有早期民主思想色彩。究其原因,除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 之外,关键在( ) A抗清斗争高涨 B宋明理学兴盛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西方思想的影响 解析:一定时期的思想是一
6、定时期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明清之际,随着商品经济的发 展,早期民主启蒙思潮潜滋暗长,故选C项。 答案:C 7周公要求统治者“敬天保民”,孔子主张“德治”,孟子提出“仁政”,董仲舒提 倡“天人感应”“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朱熹强调“正君心”。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 政者应该 ( ) A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 B顺应天意,无为而治 C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D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儒家认为,为政者应该敬天,实行德治和仁政,当好百姓的楷 模,注重德性,也就是说应该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故 A项正确。“无为而治”是道家的观 点,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未涉及“统一信仰”“遏制人欲”等,故C、D两
7、项错误。 答案:A 81313年,元仁宗下诏:“第一场明经经疑二问, 大学 论语 孟子 中庸内 出题,并用朱氏章句集注,复以己意结之,限三百字以上。”元仁宗此举意在( ) A控制天下学人的思想 B强化理学的崇高地位 C塑造标准化考试制度 D选拔真正的人才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元仁宗对科举考试在范围、内容、字数方面都有严格的限制,其 目的是加强对学子的思想控制,故 A项正确。 答案:A 9 (2016湖北武汉四调)中医用药讲究“君臣佐使”, “君药”分量最多且起主要疗效, “臣药”次之,“佐药”又次之,“使药”再次之。唐代某太医令为皇帝病状之需,配药时 没有拘泥这一原则,擅自加了三味药,被判绞刑
8、。据此可以推知( ) A理学观念主导古代司法 B专制体制影响医学发展 C中医临床遵循辨证施治 D传统科技遵循自然和谐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君臣佐使”是古代中国配制中药的基本原则,但唐朝某太医 由于没有拘泥于“君臣佐使”原则配药,被判绞刑,这说明专制体制影响医学发展。选 B 项。理学出现在宋代,故 A 项错误;C 项与题干材料表达的主要意图不符;D 项与材料信息 无关。 答案:B 10(2016山东济南 3月)中国在唐代就有关于犹太人的记录。在清代犹太人的教堂里, 3 可以看到下面这样的对联:“自女娲嬗化以来西竺钟灵求生天生地生人之本,由阿罗开宗而 后中华衍教得学儒学释学道之全。”这体现出(
9、 ) A中华文化对外来的宗教具有宽容性 B外来弱小文化依附于中华文化存在 C中华文化与犹太文化既同源又同质 D犹太人是世界上最难被同化的民族 解析:从犹太人在中国设立教堂和对联信息可知,中国文化可以接受和包容外来宗教, 故A项符合题意。B、C两项与史实不符;D项表述与题意及史实均不符,排除。 答案:A 11(2016 安徽皖南八校三联)中国古代戏剧在明清时期形成了所谓的“洞房花烛”模 式、“金榜题名”模式和“衣锦还乡”模式,体现了一种“大团圆”主义。此种戏剧模式 ( ) A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反映了人民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C冲破了宋明理学对思想的束缚 D说明科举制度得到了很大发展 解析:一
10、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在观念上的反映。材料中戏剧的“大团圆” 主义反映了人民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故B项正确。 答案:B 12(2016东北三校一模)利玛窦是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的传教士。1582年他来到澳门, 通过“送礼”获准到内地传教,利玛窦传教时尊重中国人“祭孔祀祖”的习俗,同时宣称 “上帝就是你们所知的天,他曾经启示过你们的孔丘、孟轲和许多古昔君王,我们的来到, 不是否定你们的圣经贤传,只是提出一些补充而已。”这可以看出利玛窦在中国传教的主要 特点是( ) A将天主教教义和中国儒家经典融合起来 B主动适应中国国情,尊重中国习俗 C将传播西方科技文化作为传教的敲门砖 D背离了天主教的基
11、本原则和精神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利玛窦尊重中国人“祭孔祀祖”的习俗,并将上帝解释为中国人 所知的天,说明其主动适应中国国情,尊重中国习俗,故选 B项。材料未涉及天主教教义的 内容,故A项错误;利玛窦以传教为主,辅以科技,故 C项与史实不符;利玛窦的宣传是为 了能在中国顺利传教,并未违背天主教的基本原则和精神,故D项错误。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 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 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 “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 少者怀
12、之”, “修己以安人”、 “修 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 子的政治抱负。 材料二 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 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 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2)材料二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 (3)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应注意“不仅而且”提到的两方面内容。第二小问结 合所学简述即可
13、。第(2)问,依据材料“明道”“救之”“致用”可知治学目的为经世致用;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意义。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孔子、顾炎武所处时代及其思想主张进行 4 归纳即可;第二小问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 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2)经世致用(明道救世)。 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先河。 (3)强调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当代青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肩负 起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任。 14(2016天津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是印刷术普遍应用时期,也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
14、要时期。 十三经和十 七史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编纂,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大型类书和丛 书的编印, 都在这一时期。 而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 加之为准备各级考试, 使得教本、史籍、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 据方志记载,宋代进士姓名可考者有 29 000 人,其中两浙、福建等五路约占 82%;宋 代印书有地可考者1 500种,该五路即占80%。反之,夔州路仅有进士 103人,而所印之书 只有2种。 摘编自钱存训印刷术在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1)依据材料一,归纳印刷术普遍应用所产生的作用,指出宋代各地印书种数与进士人 数所呈现的关系。 材料二 明代以前,医学对于传染病
15、学的认识都未超出“伤寒论”的范围。明清两代医 药学家, 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 创立了温病学说, 疗效显著。 如 震 泽县志续载,乾隆二十一年,“瘟疫遍行,家无不病,病无不危”,名医孙日琏施诊施药, “赖以全活者计千有余人”。 又如 相城小志 载, 光绪十七年, “疫症盛行, 呕泻螺疮起”, 龚霞伯以四味中药“遍施之,病立愈,活人甚众”。 摘编自余新忠 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等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以前中医治疗传染病的理论来源,明清时期有何 新发展?实践效果怎样? (3)综上,谈谈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解析:第(1)问,从材料信息可知,印刷术的应用促进了学术
16、的复兴,“加之为准备各 级考试,使得教本、史籍、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说明其满足了教育的需要,据此可回答 第一小问。阅读材料信息可知,印书种数多的地方科考中进士的人数亦多,说明两者呈现正 相关关系,据此回答第二小问。第(2)问,根据材料中的“伤寒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 为张仲景的伤寒病理论。根据材料中“创立了温病学说”可回答“新发展”。结合材料中乾 隆、光绪年间对瘟疫等疾病的治疗情况可回答“效果”。第(3)问,注意审题“相互作用”, 从材料中社会需要促进科技发展及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角度回答。 答案:(1)促进了学术的复兴;满足了教育的需要。 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 (2)张仲景的伤寒病理论。 创立温病学说。 运用温病学说治疗传染病,挽救了许多人生命。 (3)社会需要促进科技发展,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