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谈中国诗一、语言表达专练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每天早晨,集市上就涌来了购买海鲜的顾客,但货物虽多,数见不鲜,有的鱼已经死亡多日了。凭他的能力,只要他出任主教练,就能一蹴而就地解决球队当前的问题。国家安定,经济繁荣,文恬武嬉,人民富裕,一直是中国老百姓追求的理想的社会生活图景。为了繁荣我市的文化艺术生活,五一期间,文化局将组织我市的绘画高手到全市各中学舞文弄墨,即兴创作,一展风采。钱钟书学贯中西,著作等身,但是当 18 家电视台联合拍摄中国当代文化名人时,他深藏若虚,谢绝了节目组的拍摄邀请。贝多芬第七交响曲中的第二乐章,旋律优美庄重却处理得哀而不伤,在略带
2、伤感的曲调中,低音的弦乐旋律部分随着音乐的前进不断积蓄着力量。A BC D解析:选 B 数见不鲜:本指对于常来之客,就不必宰杀禽兽招待他们。后指经常见到的事物就不感到新鲜。此处使用错误。一蹴而就:形容事情很容易解决。此处使用正确。文恬武嬉:指文武官吏一味贪图享乐,不关心国家的腐败现象。此处使用错误。舞文弄墨:原指歪曲法律条文作弊,后指玩弄文字技巧。多用于贬义。此处使用错误。深藏若虚:把宝贵的东西收藏起来,好像没有这东西似的。形容人有知识才能,但不爱在人前表现。此处使用正确。哀而不伤:悲哀而不过分。多形容诗歌、音乐等具有中和之美。也形容感情或行为有节制,没有过与不及之处。此处使用正确。2下列各句
3、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很多企业都认识到,为了应对消费需求和竞争格局的变化,必须把改进服务提到与研发新产品同等重要的位置上。B一般人常常忽略的生活小事,作者却能慧眼独具,将之信手拈来,寻找其叙述的价值,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C国人热议的“例外”服饰在借“第一夫人效应”拓展市场后,国货品牌自身应向高品质方向发展,其当务之急是树立自身形象。D在翻阅中国话剧 100 周年纪念活动资料时,他萌生了创作一台寻找中国话剧源头的剧本的意念。解析:选 A B 项,成分残缺,应在“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之前加“使之” 。C 项,结构混乱之中途易辙,前一分句的主语是“例外服饰” ,而后一分句的主语却换成
4、了- 2 -“国货品牌自身” 。D 项, “创作一台的剧本” ,只能说一部剧本,而不能说一台剧本,修饰成分和中心语不搭配。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_。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 “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_,足使黑格尔羡妒。A在中国文化里这种现象数见不鲜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辩证法的周到B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周到的辩证法C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辩证法的周到D在中国文化
5、里这种现象数见不鲜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周到的辩证法解析:选 C 第个横线前论述中心是“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这一文化现象,而非“在中国文化里” ;第个横线后黑格尔羡妒的是“而辩证法的周到”而非“辩证法” ,要结合语境判断强调的重点。4 谈中国诗一文中用了大量的比喻,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并且意蕴丰厚。请仿照下面的句子,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再仿造两组句子。生命是一支箭,你必须知道瞄准什么目标和怎样运弓,这样才能把弓拉满,把箭射出去;参考答案:生命是一艘航船,你必须弄清目的地和航行路线,这样才能把握好船舵,不迷失方向;生命是一张网页,你必须知道书写的内容和如何安
6、排版面,这样才能编辑自如,展现自己的才华。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前人有诗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此语当然有理,不过,在过去的时代里,不仅是国家不幸,_,才能写出血泪交迸与苍生息息相通的诗文。如果屈原得意于庙堂之上,李白沦为供奉之臣,杜甫也居画屋高楼,_,如同夜空最灿烂的星辰宣告缺席。柳宗元在政治上失败,生活也坎坷困顿,但为他的政敌所始料不及的是,他们把他抛向了生活的底层,陷阱与荆棘造就的,却是中唐第一流的哲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和诗人。在“永贞革新”中,柳宗元是败军之将;但在精神领域,_,特别是中国的
7、诗歌史与散文史,他都拥有黄金铸就的一章。- 3 -答: 参考答案:而且诗人自己也有不幸 那中国诗歌定将黯然失色 他却是可以高视阔步的王者6欣赏漫画玩大了 ,按要求作答。(1)任选一条鱼,替它写一段简短的内心独白。答: (2)用一句话说明这幅漫画的寓意。答: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语言表达能力。首先要认真观察漫画,联系标题“玩大了”进行联想,两条鱼在鱼缸里玩跷跷板,一条鱼被甩出缸外,说明惹下了祸端,寓意凡事要谨慎,不可麻痹大意。参考答案:(1)哎,好幸运,甩出去的是它,不是我。或:真倒霉,甩出来的偏偏是我,不是它!(2)凡事要谨慎,一不小心就会酿成大祸。做任何事,要有度,适可而止。二、阅读理解
8、专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中国诗与中国画(节选)钱钟书一个传统破坏了,新风气成为新传统。新传统里的批评家对于旧传统里的作品能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作比较客观的估计,因为他具有局外人的冷静和超脱,所谓“当局称迷,傍(旁)观见审”(旧唐书元行冲传),而旧传统里的批评家就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除旧布新也促进了人类的集体健忘,一种健康的健忘,千头万绪简化为二三大事,留存在记忆里,节省了不少心力。旧传统里若干复杂问题,新的批评家也许并非不屑注意,而是根本没想到它们一度存在过。他的眼界空旷,没有枝节零乱的障碍物来扰乱视线,比起他这样高瞻远瞩,旧的批评家未免见树不见林了
9、。不过,无独必- 4 -有偶,另一个偏差是见林而不见树。局外人也就是门外汉,他的意见,仿佛“清官判断家务事” ,有条有理,而对于委曲私情,终不能体贴入微。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各有语言天地,各行各业以至于一家一户也都有它的语言天地,所谓“此中人语” 。譬如乡亲叙旧、老友谈往、两口子讲体己、同业公议、专家讨论等等,圈外人或外行人听来,往往不甚了了。缘故是:在这种谈话里,不仅有术语、私房话以至“黑话” ,而且由于同伙们相知深切,还隐伏着许多中世纪经院哲学所谓彼此不言而喻的“假定”(supposition),旁人难于意会。释袾宏竹窗随笔论禅宗问答:“譬之二同邑人,千里久别,忽然邂逅,相对作乡语隐语,旁人
10、听之,无义无味。 ”这其实是生活里的平常情况,只是听之无义无味的程度随人随事不同。批评家对旧传统或风气不很认识,就可能“说外行话” ,曲解附会。举一个文评史上的惯例罢。我们常听说中国古代文评里有对立的两派,一派要“载道” ,一派要“言志” 。事实上,在中国旧传统里, “文以载道”和“诗以言志”主要是规定个别文体的职能,并非概括“文学”的界说。 “文”常指散文或“古文”而言,以区别于“诗” “词” 。这两句话看来针锋相对,实则水米无干,好比说“他去北京” “她回上海” ,或者羽翼相辅,好比说“早点是稀饭”“午餐是面” 。因此,同一个作家可以“文载道” ,以“诗言志” ,以“诗余”的词来“言”诗里
11、说不出口的“志” 。这些文体仿佛台阶或梯级,是平行而不平等的, “文”的等次最高。西方文艺理论常识输入以后,我们很容易把“文”一律理解为广义的“文学” ,把“诗”认为是文学创作精华的同义词。于是那两句老语仿佛“顿顿都喝稀饭”和“一日三餐全吃面” ,或“两口儿都上北京”和“双双同去上海” ,变成相互排除的命题了。传统文评里有它的矛盾,但是这两句话不能算是矛盾的口号。对传统不够理解,就发生了这个矛盾的错觉。当然,相反地,也会发生统一的错觉。譬如我们常听说中国诗和中国画是融合一致的。(略有改动)7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新传统里的批评家对于旧传统里的作品认识、估计全面客观,主要是由于新传统
12、里的批评家具有局外人的冷静和超脱。B旧传统里若干复杂问题,新的批评家并非没想到它们一度存在过,也许是不屑注意。C “文以载道”和“诗以言志”在中国旧传统里并非概括“文学”的界说,主要是规定个别文体的职能。D “中国诗和中国画融合一致”的说法是因为发生了统一错觉,对传统不够理解而形成的错误认识。解析:选 C A 项,原文是“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作比较客观的估计” ,措辞不严密。B项,与作者观点相反,原文是“也许并非不屑注意,而是根本没想到它们一度存在过” 。D 项,“对传统不够理解”才“会发生统一的错觉” ,逻辑顺序错误。- 5 -8第一段中, “当局称迷,傍(旁)观见审”这句话中的“当局”者和“
13、傍(旁)观”者各指什么人?“迷”和“审”各指的是什么?答: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词语含义的理解。结合上下文不难发现,这句话是说旧传统里的批评家和新传统里的批评家对作品的态度。参考答案:“当局”者指的是“旧传统里的批评家” , “傍(旁)观”者指的是“新传统里的批评家” 。 “迷”指因置身其中,对旧传统里的作品不能全面认识和客观估计;“审”是指具有局外人的冷静和超脱,能对旧传统里的作品有全面的分析和客观公正的评估。9结合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与这篇文章,简要分析钱钟书写作的语言特点。答: 解析:这是一个由课内牵引到课外的拓展型题目,回答时不必求全面,只要能结合文本,有理有据地分析即可。参考答案:善于使用比喻,把深奥的道理解说得生动透彻,如文中以“水米”来比喻“文以载道”和“诗以言志”两种主张。用“清官判断家务事”比喻新传统里的批评家对旧传统的作品的批评,生动幽默。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将两者的观点表现得准确清楚,如将新传统的批评家和旧传统的批评家对比,将“文以载道”和“诗以言志”的观点进行对比,从对比中阐述自己的主张。大量引用古典诗文,不仅使文章典雅丰富,也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