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六 第二板块 长安晚秋 商山早行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9026915 上传时间:2019-07-2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1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六 第二板块 长安晚秋 商山早行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六 第二板块 长安晚秋 商山早行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六 第二板块 长安晚秋 商山早行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六 第二板块 长安晚秋 商山早行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六 第二板块 长安晚秋 商山早行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长安晚秋 商山早行一、字音识记1拂曙(sh) 2.宫阙(qu) 3.倚楼(y)4篱菊(l) 5.渚莲(zh) 6.鲈鱼(l) 7槲叶(h) 8.枳花(zh) 9.驿墙(y)二、词语释义1云物凄凉拂曙流:云物,天上飘拂的云雾。拂曙,拂晓。2汉家宫阙动高秋:形容宫殿高耸,好像触动高高的秋空。3残星几点雁横塞:越过关塞。4紫艳半开篱菊静:艳丽的紫色。5红衣落尽渚莲愁:红衣,红色的莲花瓣。渚莲,水中洲渚上长的莲。6晨起动征铎:系在车马上的铃。7凫雁满回塘:曲折回环的池塘。三、名句背诵1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

2、南冠学楚囚。2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对应学生用书 P48长安晚秋整体感知一、作者简介赵嘏,生卒年不详,字承祐,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市)人。他的七言律诗清圆纯熟,颇多佳句。有渭南诗集 。二、相关背景赵嘏在当时颇有诗名。与诗人杜牧交好,其诗长安晚秋是诗人居住在长安,在一个深秋的拂晓,登高而望所写。眼前的景象迷蒙而壮阔,思乡之情在遥望深秋的景色中显得格外强烈,其名句“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被杜牧赞赏,称其为“赵倚偻” 。2三、内容提要这首七律,写诗人望中的见闻,通过特定环境中的秋景描写,反映诗人的宦游羁旅之苦和思归之情。四、写法借鉴1巧用典故,表达感情“紫艳半开篱

3、菊静”借陶渊明爱菊表达自己的归隐之心。 “鲈鱼正美” ,用西晋张翰之事,表达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后又用春秋时期钟仪“戴南冠学楚囚”之事,表明自己留居在长安已毫无价值,还不如尽快归隐。2寓情于景,意境高远颔、颈两联的写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心情结合起来,景语即是情语。雁阵和菊花,本是深秋时节的寻常事物,然而南归之雁、东篱之菊又和思乡归隐的情绪形影相随,诗人将这些形象入诗,意在给人以丰富的暗示;加之以拂曙凄清气氛的渲染、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3借景抒怀,展现品格高远、寥廓、明净的秋色,实际上也正是诗人胸怀的象征与外化。特别是末句,鲜明地表现出诗人的性

4、格气质,也使全诗在跃动的气势中结束,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像空间。重点揣摩1 长安晚秋中“凄凉”二字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诗中“凄凉”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凄凉,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孤独寂寞的感情基调。2试分析颔联的表现手法。参考答案:动静结合。 “雁横塞” “长笛一声”是动态描写, “残星几点” “人倚楼”是静态描写。作者描写景物动静结合,营造出了凄清、孤寂的意境,表达了作者羁旅生活的孤独寂寞。3试分析“紫菊” “红莲”对表现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作者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不禁生出红

5、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娴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令人想起“采菊东篱下” ,油然而生归隐之心。4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两句是怎样表达诗人思想的?参考答案: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 ,用西晋张翰的典故,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战国钟仪的典故, “戴南冠学楚囚”而曰“空” ,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用与归隐之不宜迟。3商山早行整体感知一、作者简介温庭筠(?866),本名岐,字飞卿,行十六,太原(今山西太原)人。相貌奇丑,人称“温钟馗” 。才思敏捷,时号“温八叉” 、

6、“温八吟” 。为人放荡不羁,性格倨傲,好讥讽权贵,为执政者所恶。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温李” ;又与李商隐、段成式以骈文绮丽著称,三人皆排行十六,时号“三十六体” ;词以隐约迷离之境,写怅惘悱恻之情,是“花间词派”的鼻祖。二、相关背景温庭筠本是太原祁县人,但由于在长安南郊安了个家,所以在他的一些诗歌里,是把长安南郊说成他的故乡的。唐宣宗大中末年,诗人因被贬为随县县尉离开长安,外出宦游。当他在商洛一带的山区跋涉的时候,还念念不忘颇有江南风光的“故乡”(长安南郊)。这首诗是诗人离开长安时所作。三、内容提要在这首诗中,诗人形象鲜明地勾画了山村早晨的景色,真切地表达了羁旅愁思。四、写法借鉴1意象叠加,

7、浓醇深长“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诗人把“鸡声” 、 “茅店” 、 “月” 、 “人迹” 、 “板桥” 、 “霜”六个意象组合叠加,勾画出一幅连续而完整的“秋晨早行图” 。这有声有色的画面,表现了一个早行旅人的孤独感和空旷感,创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同时又能使读者体会出奔波谋生的辛劳,羁旅他乡的愁思。从句法上看,它们全是名词,这种凝练精粹、别具一格的诗句,其情趣和诗味是浓醇深长的。2情景相融,感人至深诗的首联与尾联首尾照应,抒发了诗人长途跋涉、思念故乡的辛苦和仕途不得意的失落无助情怀;颔联、颈联以眼前生动而又清寂的景象,既照应了诗题中的“早行” ,也映衬出诗人当时心情的凄清落寞。这样,全诗情

8、景交融,主题表现得更为饱满而含蓄。重点揣摩1诗中除了“晨起” “鸡声”表现了早行之外,还有什么词语也表现了早行?参考答案:还有“月” 、 “板桥霜”也表现了早行,通过月尚未落以及板桥结霜,可见其早。2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六个名词连举,句法奇特,其妙无穷,请谈一谈妙在何处。参考答案:六个名词包括了节令、时间、地点、景物,还隐含着诗人和别的早行人,4用字精简,惜墨如金,字字珠玑,而道路辛苦自不待言。可谓“状难状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3 “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参考答案:“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春回故乡、野鸭满塘的温暖意境。通过这个温暖的

9、乡梦,结合首联的羁旅愁思之情,进一步反衬了漂泊在外的诗人对家乡杜陵的深切思念。一、基础巩固1下面四句诗各表达了一定的思想感情,选出对应完全正确的一项( )雪峻帆影落,风逼雁斜行 客帆与雁落,霜叶向人飞风度蝉声远,云开雁路长 鸡声荒戍晓,雁过古城秋a表达远方归来的喜悦心情。b诉说羁旅守边战士的艰辛。c反映冬日江行的苦寒。d抒发雨后见晴的开朗情怀。Ac d a b Bb d a cCc a d b Db a d c解析:选 C 根据诗句中的“意象”来分析即可。2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半个世纪后,当那些台湾老兵带着满面烟尘,顶着满头白发

10、回归故土时,他们儿时的记忆早已在现实中找不到丝毫痕迹。B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这江南的春风春雨滋润着每一个到杭州游览的旅人的心田,让他们徜徉其中,沉浸其中。C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面对今晚美好的月色,你还记得我们童年在稻田里一起捉青蛙的美好往事吗?D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白天路途的奔波,肩上挑痕的辣痛,一到夜晚,进入旅店,一靠枕头,这肉体和心灵上的双重折磨,立刻随周公而去。解析:选 B B 项,韦庄菩萨蛮表现江南春天的闲适惬意的生活,符合语意。A 项,江城子表达的是对亡妻的思念,此处是台湾老兵回归故乡。C 项, 虞美人表达的是亡国之痛,与童年美好回忆意境不符。

11、D 项, 商山早行表现游子早起上路的辛苦,与后面描述内容不符。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_,长笛一声人倚楼。(2)紫艳半开篱菊静,_。5(3)_,与客携壶上翠微。(4)古往今来只如此,_。(5)_,牧童遥指杏花村。答案:(1)残星几点雁横塞 (2)红衣落尽渚莲愁 (3)江涵秋影雁初飞 (4)牛山何必独霑衣 (5)借问酒家何处有二、拓展阅读4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江楼感旧赵 嘏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一、二句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登临江楼、眺望江月时内心涌动的浩渺情思。B第三句说约好

12、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露出诗人的遗憾。C “同来”与“独上”相对照,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落寞凄清的感受。D三、四句将今年与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深化了意境。E全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去年所见水天一色的江月美景的无限感怀。解析:选 BE B 项,对第三句的内容理解不当, “同来望月人”指的是去年曾经一同来此望月的人,对作者感情把握也不准确,应是怀念怅惘之情。E 项, “对去年所见水天一色的江月美景的无限感怀”表述不当,应为“由今年所见的江月美景,引起了对去年望月之人的追思” 。(2)唐朝诗人崔护有一首著名的诗篇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

13、依旧笑春风。 ”请指出这首诗与赵嘏的诗在体裁、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答:_答案:体裁:两首都是七言绝句。内容:都表达了作者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的对人的思念(或:都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写法:都是在第三、四句点明题旨,深化意境(或:都拿去年与今年相比)。5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苏 武 庙6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 ,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 不见封侯印 ,空向秋波哭逝川。注 甲帐:汉武帝所造的帐幕。 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 。茂陵:汉武

14、帝的陵墓。封侯印: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句“魂销”二字,真切传神地写出了苏武在异域度过漫长岁月,历尽艰辛,骤然见到汉朝使者时,强烈复杂难以言表的激动心情。B颔联像两幅图画。一幅是望雁思归图,表现了苏武在胡地对故国的思念和欲归不得的悲痛。下一幅是荒塞归牧图,展现了苏武单调、孤寂的牧羊生活。C颈联写苏武在匈奴时与出使时的人事变换,流露出恍如隔世的感慨。 “非甲帐”意指不是武帝时的甲帐,隐含着对武帝的追思。D颈联用“逆挽法” ,先说“回日”再说“去时” ,调整时空顺序, “化板滞为跳脱” ,在意思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诗的动荡离合之美

15、。E尾联运用多种手法:借喻,用“茂陵”喻指去世的汉武帝;化用, “逝川”是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化用而出。解析:选 CE C 项, “在匈奴时”错,应为“从匈奴回国时” ;E 项, “借喻”错,应为“借代” 。(2)诗题为“苏武庙” ,但诗中实写苏武庙的文字并不多,而是大量运用虚写来呈现内容。请问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答:_答案:好处:大量运用虚写,通过想像,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苏武出使时英气勃发的情景,苏武被扣留匈奴牧羊、思归的凄凉痛苦生活,以及回到汉朝后物非人也非、恍若隔世的感慨,隐含着对汉武帝的无限追思。塑造了一个爱国忠君、富有高尚民族气节的汉臣形象。思想情感

16、:抒发了作者对苏武的崇敬赞美之情。晚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作者表彰民族气节,歌颂忠贞不屈,也是顺应时代的需要。三、语言表达76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后面的题目。唐代的贾岛一向以苦吟闻名于世。贾岛的苦吟是在炼意、炼句、炼字等方面都下了一番功夫的,而这些又都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时代性分不开。首先我们看到贾岛非常用力于炼意,因而他的作品具有引人入胜的意境。甲。有了好的意境,然后还必须保证这种意境能够在字句上充分表达出来。乙,就好像完全出于自然,一气呵成的样子。下边的语句分属甲和乙两处,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将这些句子分成两组并排出顺序。贾岛的每句诗和每个字都经过反复的锤炼。却又使读者一点也看不出修改的痕

17、迹。如果写一首诗而意境不佳,味同嚼蜡。那就不如无诗。叫人读了兴趣索然。但是写成之后。用心推敲修改。(1)属于甲处的语句依次为:_;(2)属于乙处的语句依次为:_。答案:(1)属于甲处的语句依次为:(2)属于乙处的语句依次为: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20个字。荡秋千可追溯到几十万年前的上古时代。那时生产力低下,我们的祖先为了谋生,_。在攀缘和奔跑中,他们往往抓住粗壮的蔓生植物,依靠藤条的摇荡摆动上树采摘野果或跨越沟涧追赶猎物,_。至于后来绳索悬挂于木架,下拴踏板的秋千,相传春秋时期在我国北方就有了。当时,_,故“秋千”两字繁体

18、为“鞦韆” ,均以“革”字为偏旁。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通读文段,把握文段的总体意思。这个文段主要讲秋千的起源。由处前文说“我们的祖先为了谋生”可知,此处应填“谋生”的具体做法,再由后的“依靠藤条的摇荡摆动上树采摘野果或跨越沟涧追赶猎物” ,可知此处应填类似于“不得不上树采摘野果或奔跑着追赶猎物”的内容。处紧接“依靠藤条的摇荡摆动上树采摘野果或跨越沟涧追赶猎物” ,是对前面的一个总结,联系上下文可知,此处应与“秋千”有关,即填类似于“这就是秋千的起源”的内容。处后说“故秋千两字繁体为鞦韆 ,均以革字为偏旁” ,由此可推知处应填制作秋千绳索的具体材料,且与“革(兽皮)”8有关,故应填类似于“拴秋

19、千的绳索多以兽皮制成”的内容。答案:不得不上树采摘野果或奔跑着追赶猎物这就是秋千的起源 拴秋千的绳索多以兽皮制成 (对 应 学 生 用 书 P49) 素材一古代有太多太多的文人生不逢时,他们的理想在现实面前被无情地打碎。治国平天下、经世济民的宏伟志愿只能出现在自己的诗文中。可是,他们不会因此消沉,更不会报复社会,他们的理想不是为了什么功名与利禄,而是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那个梦。于是,他们依然努力,依然牵系国家。他们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他们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他们坚守着昂扬的骨气,他们护卫着自己的理想。他们的诗文也许充满着伤感,字里

20、行间也许潜藏着不满,可是他们用自己的胸襟与气节捍卫了尊严;他们也许最终没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可他们的诗文与他们的精神长在。他们,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高昂着自己高贵的头颅,行走在天地之间,用他们的心、用他们的情、用他们的笔,在宇宙间树立起了一个大大的“人”字!应用角度 上述材料可以应用到与“理想” “尊严” “勇气” “骨气”等相关的作文中。 素材二李商隐十岁,父亲卒于幕府。后孤儿寡母回郑州, “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祭裴氏姊文)。虽在故乡,却形同逃荒者。或许正是由于家世的孤苦不幸,加之羸瘦文弱,形成他易于感伤的性格,但同时也促使他谋求通过科举振兴家道。在“悬头苦学”中获得高度的文

21、化艺术修养,锻炼了他坚韧执著的追求精神。应用角度 该材料可应用于与“家境与性格” “家境与心态” “知识与命运” “顽强面对生活”等相关的作文中。时世、家世、身世等各方面促成了李商隐易于感伤的、内向型的性格与心态。他所秉赋的才情,他的悲剧性和内向型的性格,使他灵心善感,而且感情异常丰富细腻。国事家事、春去秋来、人情世态,以及与朋友、与异性的交往,均能引发他丰富的感情活动。 素材三李商隐抒情之作中,最为杰出的是以“无题”为中心的爱情诗。这些诗在李诗中不占多数,却是李诗独特的艺术风貌的代表。我国古代不少爱情诗的作者,往往以一种玩赏的态度来对待女子及其爱情生活。李商隐的爱情观和女性观是比较进步的,他

22、以一种平等的9态度,从一种纯情的而不是色欲的角度来写爱情,写女性。他曾在别令狐绹拾遗书中对女子被深闭幽闺缺乏婚姻自主权,寄以极大的同情。应用角度 该材料可应用于与“平等” “同情” “真诚”等相关的作文中。家世促成的易于感伤的李商隐,灵心善感,感情丰富细腻,富有同情心,常用一颗真诚的心审视天下弱者。 素材四读杜诗和温词,总是让人发现古典文学发展中一个极其普遍的事实:许多家境富裕的贵家子弟,年少时希望凭借祖辈遗留的财富和名誉,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可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之后就把心灵之舟驶入文学这条河流上,人生的困顿和晚景的凄凉总要在文学之路上刻下深深的烙印,留下醒世名篇,让后人为之伤怀和叹惋。李白

23、就是这样,年轻时家境富裕,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 “散金三十万” ,到四十岁才入长安,步龙辇,戏权贵,没有觅得封侯赏爵,最终病故他乡,令人扼腕叹伤。杜甫也是这样!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自言“诗是吾家事” ,因厌倦“朝扣富儿门,暮随轻马尘”的卑下生活,毅然离开官场,把诗歌作为毕生的追求, “语不惊人死不休” ,遂成格律诗的鼻祖。应用角度 该材料可应用于与“得与失” “历史与文学” “文学的沃土” “不平则鸣”“品格追求” “人生抉择”等相关的作文中。优厚生活环境培养起来的高贵品格没能使他们成为游戏官场的高手,而最终使他们有着不同凡俗的品格追求和人生抉择,也使得人生道路坎坷磨难起来。历史和文学

24、就这样不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在二律悖反的人生定律中孕育和催生出那些绚烂华章!杜牧是这样,温庭筠是这样,李白、杜甫亦是这样! 素材五经常被用作作文素材的李商隐的名句:(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应用角度 此诗句可用于“奉献” “坚贞” “忠诚” “鞠躬尽瘁” “无私”等作文中。(2)“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应用角度 此诗句可用于“继承与创新” “开拓” “超越” “朝气” “后生可畏”等作文中。(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应用角度 此诗句可用于“思念” “思乡”等作文中。(4)“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应用角度 此诗句可用于“默契” “契合

25、” “沟通” “心灵相通”等作文中。(5)“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应用角度 此诗句可用于“追忆情缘” “追忆年华” “悲欢离合的无奈” “瞬间错过的感伤” “没有结果的怅惘” “美在距离(时间距离)”等作文中。10杜牧的江南江南,是杜牧的。没有杜牧,江南,该是何等寂寞?就如淅沥的细雨中,没有油纸伞的古朴,从而缺乏一种古诗的典雅;就如长长的小巷里,没有一架紫藤萝,从而缺乏一种绿意荡漾的清新;就如断桥边,没有如烟的细柳,从而缺乏一种吴侬软语的娇媚。江南,是幸运的,在长久的沉寂之后,迎来了青衣飘飘的杜牧。江南女儿,也是幸运的,在长久的冷寂之后,又重现了青春的颜色。那时的江南,一定是寂寞

26、得很久了,寂寞得连西湖的水也泛不起一点涟漪。那时的江南,已经没有了丝毫的浪漫,江南采莲的曲子,已经凋谢在寒冷的池塘里;吴越争霸的战鼓,已半入江风半入云,渺茫难寻了。至于西施浣衣的样子,已经在传说中流向岁月的天尽头,白云的深影里。当然,包括当年的丝竹,当年的歌舞,当年的风流潇洒,都已经如周郎的微笑,隐入历史的硝烟中。江南,太寂寞了,寂寞成一池浮萍,连红叶也舞不起一点声音。就在这时,杜牧来了,在清明时节前后,嫩草如诗的日子里,一匹马,一身长衫,外带一支笔,踢踢跶跶走过丝雨江南,走过杏花如雪的江南,走过四百八十寺的江南,举一举杏花村的佳酿,饮醉了清明时节,饮醉了自己,也饮醉了唐诗。醉后不知故乡远,错

27、把江南做故乡。从此,江南,收容了一颗漂泊的诗魂,也收容下一片灵秀,一片浪漫。在江南行走,杜牧一定是风神潇洒志气昂扬的,因为,他终于寻到了自己心中美的极致,诗的栖息地。在江南,杜牧一定是心情舒畅的,因为,长久的失落后,他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和安慰。二十四桥的夜晚,月光如昼,桂香如梦。秋来的江南,依然山温水软,草木含春。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江南,就适意于洒脱地生活,诗意地游走。春风十里,柳丝飘飘,有哪一缕春风,美得过江南?有哪一处女儿,轻浅一笑,婉约过江南?多少人啊,走过江南?但匆匆的脚步,踏过满地红尘,能领略“烟笼寒水月笼沙”的婉约?能体会到“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的繁华

28、?能领略“村连三峡暮云起,潮送九江寒雨来”的神妙?只有杜牧,一身长衫,飘飘地走过江南山水,把自己的欢笑,自己的歌吟,留给江南,留给江南的天空和湖面,还有山水楼台。同时,也把江南留给岁月。在烟水渺茫的江岸,在细柳如眉的亭旁,总有风吹过,总有诗人的脚步走过,这些,江南记得,竖行的方块文字也记得。当诗人漫步江南时,多少丝管,多少弦竹,在夜月下悠扬;多少忧伤,让一个沉沦历史的书生,怆然泪下。11不是爱风流,似被红尘误。诗人并不想隐居于江南山水,诗人并不想在二十四桥的箫音中沉醉。 “江南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些美妙,也不能让诗人沉醉。所有的音乐,所有的云烟风月,并没有遮住诗人的眼

29、睛。诗人站在高山上,站在红楼上,日日凝目而视,翘首企盼,在等待着一个时代的到来,等待着万民欢乐的和谐盛世到来,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诗人总是心有不甘,在晚唐的夕阳残照中,遥望着太宗所开创的盛世,万民同乐,百国来朝。可是,诗人失望了,心冷了。天边,夕阳西下,一片暗影茫然。在一声长叹中,诗人走入江南。所有的肮脏,所有的红尘,与江南山水,与江南儿女相比,是如此不堪,如此肮脏。“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诗人轻轻叹息一声,定格在江南的烟雨中,静静地观看着,看“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美丽;看“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的轻歌曼舞;看江南儿女在月夜里一把凉扇,笑扑流萤的娇憨情态;看扬州烟水,秦淮月光。江南,安慰着诗人。诗人,沉醉于江南。点评 文章多用排比句和整句,语言风格典雅婉约,与江南美景和杜牧诗和谐统一,给人以美的享受。全文又多处引用、化用杜牧的诗句,简洁凝练地表现江南的美景和神韵,增添江南美的感染力,同时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了文章的情韵,与文中的抒情、议论协调统一,形成(或“凸显”)典雅优美的语言特点。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