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工人没有祖国” 论析 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 160 周年于学强内容摘要 “工人没有祖国” 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一个命题,是针对资产阶级责备共产党人要取消祖国、取消民族的置疑作出的正面回应。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分析这个命题,至少可以从资本扩张、工人解放、政治国家和未来社会四个不同视角来揭示此命题的真理性。理解“工人没有祖国” ,应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出发。马克思提出“工人没有祖国” ,不是否认民族与国家,而是为了推进无产阶级争取自身的政治权利与政治解放。关键词 资本;阶级;国家;社会“工人没有祖国”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 (下称宣言 )中提出的一个命题,是针对资产阶级责备共产
2、党人要取消祖国、取消民族的置疑作出的正面回应。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这种回应,对于正确理解宣言乃至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相关观点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分析这个命题,至少可以从资本扩张、工人解放、政治国家和社会发展四个不同视角来揭示此命题的真理性。一、资本扩张的视角:追求剩余价值的欲望自 18 世纪 60 年代始,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渐次完成了工业革命。这不仅大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也造就了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既是财富积累的过程,也是两大阶级矛盾发展和斗争的过程。通俗地讲,资本就是能生钱的钱,增值既是资本的界定也是资本的本性。
3、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动机和决定目的,是资本尽可能多地自行增殖,也就是尽可能多地生产剩余价值。 ”1(P368)宣言指出, “由于机器和蒸汽的应用,分工的规模已使脱离了本国基地的大工业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 ”2(P132-133)资本具有无穷的增值欲望,作为资本人格化的资产阶级,眼光只有金钱:“在资产阶级看来,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不是为了金钱而存在的,连他们本身也不例外,因为他们活着就是为了赚钱,除了快快发财,他们不知道还有别的幸福,除了金钱的损失,也不知道还有别的痛苦。 ”3(P565) 资产阶级的本性, “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
4、” , “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资产阶级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2(P254-255)世界市场的出现不是偶然的,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本国原有的生产关系不再能够
5、容纳现实的生产力,进而导致了生产关系领域的扩张和变革。于是,资本家就开始了世界范围内的疯狂扩张与掠夺。之所以说其疯狂,是因为资本家为了满足无穷无尽的贪欲,早已经撕下裹在脸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采用武力扩张的方式来掠夺原材料并进行强制性的国际分工。这种情况在帝国主义时代变得更加明显。由于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与掠夺,使得帝国主义时代的矛盾错综复杂:在资产阶级国家内的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在世界范围内的帝国主义与殖民地的矛盾,由于资本主义的扩张导致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这三对矛盾中,又以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最为突出和不可调和。资本的扩张不仅使资产阶级国家内矛盾关系变得简单化,整个社会分裂成
6、日益对立的两大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整个世界也划分为两大部分:有产者与无产者。一方面,有产者凭借其雄厚的资本优势和强大的军事力量,不仅压迫和剥削本国的无产阶级,还压迫与剥削殖民地国家;另一方面,无产者丧失的除了自己劳动力以外的所有支配权,除了自己选择剥削自由以外的所有自由,为了生存不得不接受剥削。资本的扩张使得资本主义世界中国家范围内的矛盾扩展开来,使得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斗争变成国际性的了。从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实际来看,确实是资本扩张使得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成长壮大起来,使得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在世界范围内凸显出来。资本的扩张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而开始的,早在 16 世纪资本主义萌芽
7、之时,资本扩张的本性就开始彰显,从16 世纪到 19 世纪初,是以西、葡等国的早期殖民扩张为代表。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以英国为代表率先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大大刺激了生产力的发展,成为 19 世纪最大的殖民国家之一,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成就了全球市场,也建立了殖民体系。到了 19 世纪 70 年代至 20 世纪初,由于资本主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刚刚巩固不久的殖民体系重新划分,于是帝国主义又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到 20 世纪初,世界被迅速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在资本主义瓜分世界的铁蹄下,旧的世界
8、形势被踢得粉碎,全球范围内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抗关系却越来越巩固地稳定下来。在殖民体系与帝国主义体系之中,世界无产阶级有了共同的敌人与共同的奋斗目标。资本的扩张使得资本家获得了巨额的财富,但是也造就了他们所控制不住的“魔咒”世界无产阶级的反抗。资本主义的发展史表明: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里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要荡涤干净这些丑恶,只能依靠哪些没有自己祖国的无产者。二、工人解放的视角:选择联合斗争的路径资本的扩张性与资本家的贪欲,使得工人解放的条件也变成国际性的了。世界无产者为了求得政治解放,就必须走联合斗争的道路。也就是说,从工人解放的视角来看,这已经不是某一个国家范围内部的事情,
9、而是带有国际色彩的、需要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重大事情的。 “工人没有祖国” ,无产者失去了任何民族性,实现全人类的“大同” ,必须走联合斗争的道路。 “劳动的解放既不是一个地方的问题,也不是一个民族的问题,而是涉及存在有现代社会的一切国家的社会问题,它的解决有赖于最先进国家在实践上和理论上的合作。 ”4(P15) 这说明,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是国际性的,必须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共同奋斗,才能胜利。因此,马克思曾“郑重地警告不要重犯过去的错误,要求立刻把各个仍然分散的运动联合起来” 4(P15-16 ) 列宁在其卡尔 马克思这篇文章中写道:“民族是社会发展的资产阶级时代的必然产物和必然形式。工人阶
10、级如果不是在民族范围内构成起来 ,如果不是民族的(虽然这和资产阶级所理解的完全不同),就不能巩固、成长和形成。但是资本主义的发展,日益打破民族壁垒,消除民族隔绝,用阶级对抗代替民族对抗。因此,在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内,这完全是一个真理:工人没有祖国 ,至少各文明国家工人的联合行动 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 。 ”5(P600)如果将“工人没有祖国”放在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中,我们也会发现这种论述与“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是一脉相通的。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不仅仅是个口号,也是一种必然。从理论视角来看,工人阶级是与现代化大生产相联系的阶级,是最先进的阶级。工人阶级的先进性是由自身的条件决定
11、的:首先,他们与机器大生产相联系,是最先进、最有组织性的阶级。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机器大工业广泛应用到生产领域。机器大生产不仅提高了社会生产率,加大了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与压迫的力度,而且也客观地加强了工人之间的联系。社会化大生产使每个环节都紧密相连,工人阶级在相互联系中加强了自身的组织性。工人自身觉悟的提高与组织性的加强,使得他们与资本家斗争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斗争的群体性与群体斗争的组织性渐渐增强。机器大生产恰恰是促进群体斗争与群体有组织斗争的外在条件:比如一个环节的罢工,会导致整个生产链条的中断,迫使其他环节中止工作,使所有的工人都卷入反抗斗争的洪流之中。其次,他们遭受非人的待遇,生活在水深
12、火热之中,变得一无所有。早在资本积累时期,资本家为了得到工厂里做工的工人就无所不用其极,使工人丧失了所有的生产资料,变成自由劳动者。所以说,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是工人遭受剥削与压迫的根源。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本家发财致富的欲望越来越大,工人受苦受难的程度越来越大,正如马克思所言,资本主义世界里, “工人变成赤贫者,贫困比人口和财富增长得还要快” 。 2 (P263)由此,资本主义世界造成了两种矛盾现象,一方面资本家的暴富,产品堆积如山,另一方面工人赤贫,一无所有。制度造成的丑恶现象,既定制度的受益者是不会主动改变它的,改变旧制度的任务就历史地落在工人阶级肩上。资本主义本身的特征与工人的特点
13、,决定了反抗这种制度的斗争是国际性的。在现实中,资本主义对工人的剥削与压迫采用了多种手段,或延长劳动时期增加劳动强度榨取绝对剩余价值,或提高生产率榨取相对剩余价值。由于机器的应用,大量的童工、妇女都卷入雇佣大军中,一方面使社会两大对立阶级分化越来越严重,另一方面也使得工人之间竞争更加残酷,面临失业、低工资的压力更大。根据恩格斯在英国的调查,十九世纪前半期,工人普遍每天劳动 16 至 18 小时,甚至六、七岁的童工,每天也要劳动工 4 至16 小时。同时,工资收入却大幅度下降:1810 年,英国纺织工人每周平均工资为 42 先令6 便士,1821 年降为 32 先令,到 1825 年经济危机期间
14、更降为 25 先令 6 便士。法国里昂工人的工资,1830 年只相当于 1824 年的二分之一,而生活费用却不断上涨。资本家采用种种办法,加强对工人敲骨吸髓的剥削,使工人在死亡线上挣扎。这种状况在西欧慢慢地为工人阶级自觉认识,于是三大工人运动爆发了。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而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也渐渐成熟起来然。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2(P9) 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不仅成就了理论自身的价值,也使得工人运动变成了世界洪流。三、政治国家的视角:代表特定阶级的利益马克
15、思主义认为,国家是历史的产物。在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逐渐地有了穷人与富人之分。经济地位的差别不仅决定的原始平等的共产主义走向终结,也决定了代替原始社会的将是政治不平等的社会奴隶社会。由此,剩余产品的出现,使阶级走上了历史舞台,而国家则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体现。 “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
16、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 ”7(P166) 国家一产生就是带有鲜明的阶级倾向,证明自己是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与工具性是国家不变的本性,整个国家存在的历史,都可以鲜明地体现它的这种特性。 “因此,古代的国家首先是奴隶主用来镇压奴隶的国家,封建国家是贵族用来镇压农奴和依附农的机关,现代的代议制的国家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工具。 ”7(P168 ) 所以,国家只属于统治阶级,被压迫者只能视国家为阶级压迫的工具,是自己的敌对面而不是归属面。从这个意义上讲,在资本主义世界里,“工人没有祖国” 。从政治国家视角看“工人没有祖国” ,不仅仅可以用历史实事来说明,也可以
17、通过历史现象中体现的国家本质来说明。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事物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它由事物的特殊矛盾构成,隐藏在诸多现象之后并表现在现象之中,只有通过抽象的思维活动才能把握。国家的本质不是表现在其外的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代表社会维系秩序的工具,而是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与工具性是国家不变的本性。不仅如此,国家的阶级本质,是深深地植根于经济关系之中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论述国家的本质时,并没有脱离开经济关系,恰恰相反,他们是从隐藏在阶级压迫之后找到了更为根本的经济根源。他们认为:“在历史上的大多数国家中,公民的权利是按照财产状况分级规定的,这直接地宣告国家是有产阶级用来防御无产者
18、阶级的组织。 ”7(P168-169) “由于国家是从控制阶级对立的需要中产生的,同时又是在这些阶级的冲突中产生的,所以,它照例是最强大的、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这个阶级借助于国家而在政治上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因而获得了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新手段。 ”7(P168) 可以看出,从政治层面上看,国家是维护统治者政治利益的机关,从根源上讲其政治利益也是建基在经济利益基础之上的,所以国家的本质可表述为维护特定阶级经济利益保值增值的统治机关。统治者借助政治国家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使得被统治者“没有祖国。 ”虽然从国家的发展历程和国家的本质上看,国家是罪恶的。但并不能因此而否认它存在的必
19、要性。因为,在任何阶级社会之中,国家除了体现其本质的阶级属性以外,还有社会属性,虽然这种社会属性是为其阶级统治服务的。国家的社会属性或社会职能,是整个社会生产得以暂时的维护。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有一定的蒙蔽性,使得被压迫者好像看到一丝正义。但是,这只不过是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而已。如果被统治者企图动摇旧的统治秩序时,这层温情脉脉面纱之后的统治者丑恶的嘴脸就露出来了。一个简单的例子:1905 年,在沙皇尼古拉二世统治下的俄国,人民革命斗争风起云涌。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工人,士兵或工农代表苏维埃组织,着手酝酿武装起义。面对此起彼伏的革命浪潮,沙皇尼古拉二世惊惶失措,不得已于 10 月 30 日对全国颁
20、布了一个“诏书”:“你们要求什么,我就答应什么。不过,请你们保留我的权力。除了国家政权,一切我都给予。 ”在他利用欺骗手段得以缓过劲来以后,就运用手中的国家政权对人民进行疯狂的屠杀。这说明没有争得国家权力,政治运动就会失败。争得国家权力本身就说明,国家只是一部分人的国家。放在资本主义世界之中,国家就是资产阶级的国家,无产阶级没有国家权力,所以说“工人没有祖国” 。四、未来社会的视角:通向大同世界的桥梁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这不仅仅说明国家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还说明国家也将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退出历史舞台。从国家发展史上看,由奴隶国家进入封建国家,然后再进入资本主义国家,
21、最后进入社会主义国家,这是一般的规律。虽然,封建国家代替奴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代替封建国家都有历史的进步性;但是,因为国家的本性没有改变,国家仍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仍然是少数压迫者压迫最大多数人的机器。因为构建这一类型国家的经济基础是私有制,建立在生产新材料私人占有基础的这种国家制度只是经济上占有优势的有产者的国家,对于没有生产资料的个体而言是没有祖国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工人没有祖国,在封建国家中农民没有祖国,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也没有祖国。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根本上改变了这种现实,因为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经济基础不是私有制,而是公有制。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多数人占有生产资料成为了国家主
22、人。由于经济地位得到了根本的改观,政治地位也相应地得到了改观。所以,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工人有了祖国,最广大民众也有了祖国。社会主义国家较以往国家的一个巨大进步在于,它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国家。虽然,国家的存在,就意味着专政,但是社会主义国家已经变成了人民对于少数人的专政,这种专政是为了维护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也是为了消灭专政本身的一种必然选择。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是不可能改变“工人没有祖国”的现实的。在资本主义国家中,高高在上的是资产阶级,处于社会下层的无产者及广大民众是被剥削者。资本主义本身的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新材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决定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根本对立,也决定了资本
23、主义体制范围内解决不了这一矛盾,从而决定了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因为,一方面,无论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激化到什么样的程度,资产阶级都不会主动放弃自己的统治地位。相反,当他们看到自己的统治面临威胁的时候,他们或者采取强化自己的政权的方式来渡过危机,或者采取迷惑工人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统治。正如列宁所言,旧的统治者不会主动放弃自己的统治地位的,除非其腐朽到极点,而相对的力量也壮大到极点,才有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否则只有通过暴力的斗争改变现有的统治形式。另一方面,当一种社会内部的矛盾在体制内得不到解决的时候,解决这一矛盾的体制外力量就会发展起来,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这种力量就是无产阶级。随着工人受到的
24、压迫越来越深重,工人的反抗也越来越坚决。正是在这种压迫与反抗的斗争中锻炼了无产阶级,使他们的斗争逐渐地由自发状态转化为自觉状态,使他们自身也渐渐地由自在的阶级转化为自为的阶级,工人运动的发展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准备了物质力量。在资本主义国家中,无产阶级的斗争的最终结果是建立社会主义国家。虽然社会主义国家仍然带有国家的属性,但是这种类型的国家已经完全不同于人类历史上的其他国家。从根本意义上讲,社会主义国家是为了消灭国家的国家,无产阶级专政是为了消灭专政的专政。只有经过社会主义国家才能到达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与人的自由发展。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针对拉萨尔派的“自由国家” ,明确
25、指出了“自由” 、“国家”以及资产阶级国家与无产阶级国家的关系,强调了自由与国家的阶级性,指明国家是一种暴力镇压机关,无产阶级也需要国家,但并不是为了自由,而是为了镇压自己的敌人。只有通过无产阶级国家以后,到达共产主义社会才达到真正的自由。正如恩格斯所言:“一到有可能谈自由的时候,国家本身就不存在了。 ”6(P30) 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后,首先改变了生产新材料的所有制形式,将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这样一来它不仅消灭了一切阶级差别和阶级对立,消灭了作为无产阶级的自身,也消灭了作为国家的国家。 “那时,国家政权对社会关系的干预将先后在各个领域中成为多余的事情而自行停止下来。那时,对人的统治将由对
26、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国家不是被废除的,它是自行消亡的。 ”6(P320) 从未来社会发展的视角来看,既然国家都消亡了,工人自然也就没有祖国了。当然,理解“工人没有祖国” ,应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出发。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解决的如何改变资本主义,进入到共产主义世界的问题。站在当时历史的视角上看,改变资本主义只有通过改造旧社会的根本政治力量工人阶级的斗争;达到理想社会的政治诉求,同样离不开政治斗争。无产阶级的经济状况及阶级敌人,使这种斗争已经超出了民族和国家的范围,无产阶级在政治斗争中国际联合显得十分重要。为了宣传与号召工人,推动工人运动在反对资产阶级斗争中相互声援,马克思提出“工人没
27、有祖国”这一命题。由此,提出“工人没有祖国”不是否认民族与国家,而是为了推进无产阶级争取自身的政治权利与政治解放。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23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16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4.5列宁选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作者:于学强(1973-)男,山东聊城人,法学(中共中央党校党建专业)博士,山东省重点研究基地聊城大学世界共运所教师,主要从事党建与科社问题研究,先后在理论与改革 、 领导科学 、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地址:聊城大学世界共运所(252059)电话:13581180248;0635-8258706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