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有关土地的历史典故在江西瑞金,有一块奇特的地方,那里有一个镇名字叫九堡。最初具老人说是叫九宝,因为那里有一块非常奇特的土地,上面生长出来的 9 种作物都是世界上的珍宝。九项宝”九种实物比较奇特,堪称“九宝” 一:山坑村的芋子煮熟过餐不硬心。 二:罗田村慈坑小组种植的生姜色泽金黄,无渣切后久不变色。 三:渔业场粪箕窝生一怪松,一树同时生九个树梢,实属罕见。九尾松 四:富田村河坝里种植的果蔗粗壮,并以脆著称。即使没有牙齿也依然容易嚼碎,而且无渣感 五:莲塘村铜钵山中,长有一种下方上圆,形似筷子的方形竹子。 六:黄渡村种植的红萝卜外红内白,肉质特脆,个头要比其它萝卜大。 七:杨梅村崖刀石小组种植
2、的花生,生时摇之有响,晒干后摇而不响。其他各地花生正好相反 八:清溪村种植的晒烟,晒干后揉成一团,放开后仍然平整无皱。 九:羊角岭下小组种植的红薯,天再旱不用浇水,并且果实特大又甜脆。 马巷古镇有一座池府开基祖庙元威殿,瓦顶砖木结构,分前后两殿,雕梁画栋,石雕传神,极尽之精巧。进得殿堂,昏暗的光线中,一尊黑脸王爷的塑像正中而坐,姿势威猛,让人不禁肃然起敬。尊神为“池府王爷”,本名池然,南京人,明天启六年文科举人,后弃文从武,万历三年夺得武进士,钦命任漳州府道台,为官清正。相传,池然赴任途中,歇于内厝小盈岭的一间土地庙,路遇欲往漳州地区播布瘟疫的玉帝使者,毅然决定舍己一身,拯救万民劫难,于是设计
3、抢过瘟疫药吞服,并恳请二位天神向玉帝求情,随后毒发身亡。玉帝感其大德,遂下旨敕封他为“代天巡狩王爷”,后加封为总巡王、总制,统管马巷一带的神灵。受封后,池然托梦于马巷五甲尾乡绅耆老,并在预定时刻在乌甜脚的水井中现出本像,马巷人因此于五谷市建庙以祀之,并在明天启年间迁建今址。自明迄今,元威殿威灵显赫,香火鼎盛,名闻遐迩,一年四季,谒拜者成群结队,络绎不绝,特别是每年池王寿诞日,更是人山人海,盛况空前。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池府王爷信仰也随之传到台湾,三百余年来,已传遍台湾及东南亚各地,传炉分坛达三百六十余处之多。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台湾及海外的进香团络绎不绝,元威殿逐渐成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
4、重要基地。池王爷是国内外善信最虔诚奉敬的民俗神祗之一。池王爷的文化也广为传播,深入人心,受到各地善信朝拜。关于池王爷的龙威殿、元威殿、全威殿的历史渊源另有一种说法。据后边村李氏族谱记载:该村(现属马巷镇后滨村)开发于明初,原住郑、刘、李三姓。明万历年间郑达、刘尽、李了三人和睦相处,亲如手足。他们合伙经商于泉州厦门之间。有一次途经小盈岭,因旅途劳顿,加上被西北雨淋得象落汤鸡。他们在路边一巨石下小憩,旋而呼呼入睡,朦胧中见一黑面将军喝令他们赶快离开此地。他们吃惊一醒,三人所梦略同,立即起身离开。他们刚一离开,巨石立倾。他们感于黑面将军指点救命之恩,即引回后边村垒三块石头供神位奉敬。后来逐渐发展到全
5、村善信都来问卜祈求平安。当时尚不知黑面将军的名讳及所化身的佛名,直到内官村陈于庭道破原委以后始知黑面将军就是池王爷。因此他们于万历十三年(1586 年)鸠资建“龙威殿” 。后该村因风水之故,郑氏一部分迁入郑坂村,一部分迁入马巷五甲尾,刘氏则迁到马巷刘厝甲。他们约定分居后,郑氏在马巷建“元威殿”,刘氏在刘厝甲建“全威殿” 。因此也就有了三个殿。二、 有关土地的神话传说一:土地神。土地神的由来:中国古代就有奉土祭社的礼俗。社者,地方之最小行政单位 。礼记之祭法篇注称,大夫以下包士庶,成群聚而居,满百家以上,得立社。 汉书之 五行志又称旧制,二十五家为一社,古人尊天而亲地,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
6、为社而祀之,以报功也。为报答大地之恩赐而奉土祭社,东汉时即称社神为社公或土地,而称土地者更甚。社神初无姓名。东晋以后,民间以生前行善或廉正之官吏为土地神,遂有人格及姓氏 。道经道要灵只神鬼品经的社神品曾引用老子天地鬼神目录称, 京 师 社 神 , 天 之 正 臣 , 左 阴 右阳,姓黄名崇。本杨州九江历阳人也。 秩万石,主天下名山大神,社皆臣从之 。 明 清以后 民间又多以名人作为各方土地 。 自东晋以后 ,随著封建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僚制度的逐渐完善 ,土地神也演变成为在道教神阶中只能管理本乡本土的最低级的小神。东晋的搜神记卷五称广陵人蒋子文因追贼而死。东吴孙权掌权后,蒋子文显灵说道 : 我
7、当为此土地神,以福尔下民。 二,补充土地爷地神在后世民间被称为土地,而祭土之神坛(社坛)则演变为土地庙。在中国民间驳杂浩繁的神圣家族中,土地神算得上是最有人缘的尊神了。旧时中国农村的村落里,可以没有其他神庙,但不能没有土地庙。土地庙里住着土地老爷,如果庙堂宽敞,供养丰足,他也会把土地奶奶搬来同住。土地爷是一方父母官,地头上的事,无论大小,他都得管,都管得到。魑魅魍魉、妖怪邪祟之流,也得到土地那里登记注册上户口,因此就连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也有求到他的时候。孙行者保唐朝和尚西天取经,每到一地,碰到妖魔作怪捣乱,总是先唤出当方土地问一番究竟。【起源与形成】 在一般民间的信仰中,神明多半会有明确
8、的出身,但土地神的出处很多,传说之多不胜枚举,此举中之两例。一说为:周朝一位官吏张福德,生于周武王二年二月二日,自小聪颖至孝,三十六岁时,官朝廷总税官,为官廉正,勤政爱民,至周穆王三年辞世,享年一零二岁,有一贫户以四大石围成石屋奉祀,不久,由贫转富,百姓咸信神恩保佑,乃合资建庙并塑金身膜拜,取其名而尊为“福德正神”,故生意人常祀之,以求生意发展。另一说为:周朝上大夫的家仆张明德(或张福德),主人赴远他地就官,留下家中幼女,张明德带女寻父,途遇风雪,脱衣护主,因而冻死途中。临终时,空中出现“南天门大仙福德正神”九字,盖为忠仆之封号,上大夫念其忠诚,建庙奉祀,周武王感动之余说:“似此之心可谓大夫也
9、”,故土地公有戴宰相帽者。三、句芒句芒(或名句龙)是少昊的后代,名重,为伏羲臣。死后成为木神(春神),主管树木的发芽 生长。 太阳每天早上从扶桑上升起,神树扶桑归句芒管,太阳升起的那片地方也归句芒管。句芒在古代非常非常重要,每年春祭都有份。他的本来面目是鸟鸟身人面,乘两龙,后来竟一点影响也没了。不过我们可以在祭祀仪式和年画中见到他:他变成了春天骑牛的牧童,头有双髻,手执柳鞭,亦称芒童。句芒的形象若何?据材料,春神句芒的原始形象,是鸟身人面。 山海经海外东经 说: “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句芒之鸟身人面,说明居住在东方的大白皋部族,原本是一个以鸟为图腾信仰的部族,而句芒神也许就是该部族的
10、图腾神。春神句芒是女性,抑或男性?没有材料可以说明。但神话中的大白皋部族,已经是个男权部族社会了。还有材料说,句芒神的脸是四方形的。后世的句芒图,因受神话历史化和男权社会的影响,除了头顶上还保留着一些被称为“芒” 的毛发而外,几乎完全变成了一个古代朝臣的形象。四、后土早的土地神是后土,“后”的本义是君长的意思,所以后土意谓土地之长,土地之君,其实并非土地神的名字,而只是土地神的泛称而已。据说最早担任后土或土地神之职的是共工的儿子句龙,共工为人身龙身,这作为土地神的句龙自然也是龙身。禹也曾担任后土一职,禹治水,平九州,禹其实就是大地的奠定者,其担任后土之神自然是实至名归。后土原本只是土地之神的泛
11、称,但用的多了,就逐渐演变为土地神的名字,而句龙、禹等后土之神反倒被忘记了,后土于是演变为一个具体的神。由于在古人的观念中,天属阳,地属阴,而阳为男,阴为女,因此后来后土逐渐变成了女性,民间称之为后土娘娘,后土庙中的神像也为女像。由于人死后葬于土,所以土地之神有负责阴间的事情,因此,后土自古就有管理冥间的职责,后来各地的土地爷、土地公仍继承了这个功能,所以人死后,都要首先到土地庙报庙,因为让亡灵向土地爷、土地公报道。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是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四位天神,简称“后土”,俗称“后土娘娘” 。与主持天界的玉皇大帝相配台,为主宰大地山川的的女性神。后土信仰源于中国古代对土地的崇拜。礼记都
12、特牲曰:“地载万物,天垂象,取材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故教民美报焉。”古代人们生括有赖于地,故“亲于地” ,并加以“美报、献祭” ,遂有“后土”崇拜,大约始于春秋时期。 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是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四位天神,简称“后土”,俗称“后土娘娘” 。与主持天界的玉皇大帝相配台,为主宰大地山川的的女性神。 后土信仰源于中国古代对土地的崇拜。礼记都特牲曰:“地载万物,天垂象,取材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故教民美报焉。”古代人们生括有赖于地,故“亲于地” ,并加以“美报、献祭” ,遂有“后土”崇拜,大约始于春秋时期。 关于后土的记载很多,大多集中在左传、礼记、山梅经、淮南
13、子中,文意大致称后土为共工氏之子,为中央之神。如: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木正曰句芒,火正日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后土为社。 礼记祭法:“ 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礼记月令:“ 中央土,其帝黄帝,其神后土。” (郑注:此黄精之君,土官之神也,后土亦颛顼氏之子,曰黎,兼为土官。) 山梅经梅内经:“ 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郭璞注:生十二子,皆以岁名名之,故云然。袁珂山梅经全译案:古神话当谓噎鸣生十二岁或噎鸣生一岁之十二月。 山梅经大荒西经:“黎(后土) 下地是
14、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此噎鸣,盖时间之神也。) 山梅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郝懿行注:后土,共工氏之子勾龙也,见昭十九年左传,又见山梅经。 山梅经梅内经:“ 共工生后土。”袁珂山梅经全译案:国语鲁语云:“共工氏之霸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即此经“共工生后土”之历史。楚辞招魂:“ 君元下此幽都些。”王逸注:幽都,地下后土所治也。地下幽冥,故称幽都。 淮南子天文训:“ 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 以上关于后土的记载,有的是作为神仙出现的,有的是作为一般人出现的,有的则记官名,均为男性。但是中国
15、古代传统,以天阳地阴,在甲骨文与金文中,“后 ”字均为女人形状。至于“土” ,释名释天 曰:“土,吐也,能吐生万物也“后土 ”一词,最早见于儒家几部经典。如尚书武成有“告于皇天后土”,左传文公十八年有“ 使主后土,以揆百事”,周礼春官大宗伯有“王大封,则先告后土”等。从这些文句看来,后土是位享有很高权威的统治者。国家有什么大事,得先报告给他,请他管理。 那么这位后土究竟是何职务?我们须从史籍上考察。左传昭光二十九年说,“土正曰后土” 。后土既云“土” ,土正又云“土”,可见他是与土地大有关系。那么何谓“土正” ?不妨先看“正” 字是深谋远虑什么意思。正者,与副相对也。当是为正职者。左传隐公六年
16、有“翼九宗五正”句,西晋注家杜预注道:“五正,五官之长”,可见正者确系正职的长官,亦即长官中的最高位者。长官所干者何?自然是领导和管理之事。因而所谓“土正”就是管理土地的最高长官。既然如前所引,土正与后土是画等号的,那么这位后土亦即管理土地的最高长官了。可是又有了新的问题,这位最高长官何以冠个“后”字?原来也有其含义。尚书大禹谟 曾说,“ 后克艰厥后,臣克艰厥臣”,克艰者,战胜艰难之谓也,亦即完成任务之意。翻译出来是,后完成后的任务,臣完成臣的任务。这里的后与臣明显是相对的,而臣者,据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释臣宰考证,在春秋战国时代,是与民一样“同为锡予之物”,“均古之奴隶”,即广大劳动群众。后既
17、然与群众相对,那当然是群众的主子了。尚书的同篇文字里又有“后非众”的话,也正好说明了这点。一句话,后就是君主的意思,与正没有区别,后土就是管理土地的君主,用宋代杨照重修太宁庙记的说法,就是“后土为土地最尊之神”。 这位土地最尊之神的后土是男性,还是女性?很值得研究一番。左传昭公九年说:“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礼记祭法说:“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此两书皆把后土称为共工之子,子者,男子也,故尔后土当为男性。然汉武帝所立之后土祠中,后土的形象为女性,后人称圣母、娘娘,这又何故?原来古代典籍上也有后土为女性之记载。文献通考载:“汉元帝时祭地,以高后配”,高后者,汉高祖之妻吕雉
18、也,以吕后与大地之神配飨,说明大地之神为女性。后汉书世祖本纪栽:“光武中元元年 高皇后配飨地只,地只者,土地之神也,以高皇后与其配飨,又说明土地之神为女性。通典、晋书、宋书也分别有曹魏明帝、东晋成帝,宋武帝祭祀土神时以祖辈皇后配飨的记载。这些都说明了当时人们把土地之神视为女性,亦即后土是女性了。 至此,后土到底该是男性,还是女性?便成了问题。为了搞清它,须从著名的周易说起。周易系辞上传第五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道是宇宙变化的法则,这里是说阴阳的交互作用,形成了宇宙变化的规律,从而最早提出了阴阳的概念及作用。周易系辞下传第六章则说:“乾,阳物也;坤,阴物也。” 周易 说卦传 第十一章纪而又说
19、:“乾,为天,为父 ”,“坤,为地,为母。”这就是说,苍天为阳,为男性;大地为阴,为女性。再者从卦象上看,象征天的乾卦为,象征地的坤卦为。郭沫若在 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一文中,就此两种卦象说:“划一以象男根,分而为二以象女阴”,也说明天为男,地为女。这种天阳地阴、天男地女的观点,是我国古典哲学对天地性质的最早的也是最权威的界定,直至今天还没人能否定。既然大地为女性,那么大地的至圣代表后土,自然应属女性了。这样,后土祠的后土形象为圣母女神,就是很有道理的了。这个由男性之神到女性之神的变化,反映了人们对大地本质的反复曲折的认识过程,是人们的认识能力提高的表现。 既然后土是最高的女性土神,那么她与女娲
20、氏就自然连到一起了。记载我国远古传说的风俗通义皇霸篇引春秋纬运斗枢云,古代所谓三皇的天皇、地皇、人皇,就分别是伏羲、女娲、神农。这里女娲既是地皇,她自然就与土地最尊之神的后土是一个人了。明嘉靖丙辰岁秋重刻的后土祠庙像图,有“后土皇地只”之言,亦径直称后土为皇,更说明后土与地皇女娲不可分开了。也就是说女娲即后土,后土即女娲。这种合二为一的说法能否成立?能。郭沫若在卜辞中的古代社会一文中就说:“神话传说中人物,一人化为二人以上,一事化为二事以上,乃古今中外常有之事。”他经过考证,就得出了“帝喾与帝舜实为一人”的结论。故我们也完全可以大胆地说后土、女娲确为一人之二称。这是最顺畅的推论,也是最合理的判
21、断。由此我们也可以说,位于古汾阴今万荣脽上的后土祠。原来就是女娲 祠。我们从今日始,完全可以把这位土地最尊之神,即最权威的地皇,合称为后土女娲。五、城隍神(这应该归类为相关)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说文解字曰:“城,以盛民也” ,“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周易亦有“城复于隍,勿用师”之语“ 城隍” 一词连用,首见于班固两都赋序:“京师修宫室,浚城隍”城隍神的奉祀,古人有始于尧,始于汉,始于三国诸说,然所据不足,无可凭信。有史可征者,约在南北朝北齐书慕容俨传载: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555)慕容俨镇守郢城,被南朝梁军包围,梁军以荻洪截断水路供应,形势危急“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号城隍神
22、,公私每有祈祷。于是顺士卒之心,乃相率祈请,冀获冥佑。须臾,冲风歘起,惊涛涌激,漂断荻洪”这是关于城隍神显灵护城的最早记载唐代奉祀城隍神已较盛行太平广记卷三百三“宣州司户”条引纪闻称,唐代“吴俗畏鬼,每州县必有城隍神”唐代地方守宰多有撰祭城隍文,祭祀城隍神者。开元五年(717)张说首撰祭城隍文其后张九龄、许远、韩愈、杜牧、李商隐等继之。李阳冰、段全纬、吕述等撰有“城隍庙记”杜甫、羊士谔有“赛城隍诗 ”唐代信仰城隍神已成习俗,以致“水旱疾疫必祷焉”五代十国时期,城隍神已有封号。据册府元龟卷三十四帝王部崇祀三载:后唐末帝清泰元年(934)诏杭州护国庙,改封崇德王,城隍神改封顺义保宁王,湖州城隍神封
23、阜俗安成王,越州城隍神封兴德保闉王。汉隐帝乾佑三年(950)海贼攻蒙州,州人祷于神,城得不陷,故封蒙州城隍神为灵感王宋代城隍神信仰已纳入国家祀典。据宋史礼志八载:自开宝、皇佑以来,凡天下名在地志,功及生民,宫观陵庙,名山大川,能兴云雨者,并加崇饰,增入祀典,州县城隍,祷祈感应,封赐之多,不能尽录。宋赵与时宾退录谓宋代城隍:“今其祀几遍天下,朝家或赐庙额,或颁封爵,未命者或袭邻郡之称,或承流俗所传,郡异而县不同”赵与时还就闻见所及,列举有庙额封爵的城隍神达数十个之多三、有关土地的成语 地北天南 谓四处,到处 地丑德齐 土地相似,德教齐等。谓彼此不相上下 地丑力敌 谓土地相似,力量相当 地大物博
24、谓国家疆土辽阔,物产丰富 地动山摧 见“地动山摇 ” 地负海涵 谓大地负载万物,海洋容纳百川。形容包罗万象,含蕴丰富。语本唐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其富若生蓄,万物必具,海含地负,放恣横从,无所统纪。”语本唐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其富若生蓄,万物必具,海含地负,放恣横从,无所统纪。” 地覆天翻 形容变化巨大 地广人希 见“地广人稀 ” 地广人稀 亦作“地广人希” 。亦作“地旷人稀” 。谓土地广大,人烟稀少 地棘天荆 谓到处布满荆棘。比喻环境恶劣 地瘠民贫 土地瘠薄,人民贫穷 地角天涯 形容极远的地方或彼此相隔很远 地久天长 形容历时悠久。形容爱情永久不变。犹言白头到老 地旷人稀 见“地广人稀
25、 ” 地老天荒 形容经历的时间长久。犹言地为之老,天为之荒。形容极其感人。谓改朝换代 地老天昏 形容变化剧烈 地灵人杰 谓人物杰出,盖因地之灵秀 地平天成 比喻上下相称,万事妥帖 地上天宫 比喻富庶华美的地方 地塌天荒 犹言天塌地陷。形容盛怒 地下修文 据晋王隐晋书载,中牟令苏韶死后现形,对其堂弟苏节说,颜渊、卜商现为地下修文郎;修文郎凡八人,皆鬼之圣者。韶今亦守其职。见太平御览卷八八三引。后因以“地下修文”为文士死亡的典故 地主之仪 见“地主之谊 ” 地主之谊 左传哀公十二年:“ 子服景伯谓子财曰:夫诸侯之会,事既毕矣,侯伯致礼,地主归饩,以相辞也。”杜预注:“侯伯致礼以礼宾也。地主,所会主
26、人也。饩,生物。”孔颖达疏:“ 致礼礼宾,当谓有以礼之,或设饮食与之宴也。”后因以“地主之谊 ”谓当地的主人对来客接待的礼节和饮食馈赠等情谊 土穰细流 土壤:泥土;细流:小河。比喻细小的事物。也指事物虽甚细微,但不断积累,即能发挥巨大作用。 史记李斯列传:“ 是以太山不让土穰,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灰头土面 发音 hu tu t min 解释 满头满脸沾满尘土的样子。也形容懊丧或消沉的神态。 出处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二十:“灰头土面,带水拖泥,唱九作十,指鹿为马,非唯孤负先圣,亦乃埋没己灵。” 示例 晃大舍送了珍奇到监,自己讨了保,瘸狼渴疾,走到家中。(醒世姻缘第十四回)
27、安土重迁 (n t zhng qin) 土:乡土;重:看得重,不轻易。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 半截入土 (bn ji r t) 截:段。半段身子埋入土内。比喻人在世不久了。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bng li jing dng,shu li t yn) 比喻不管对方使用什么手段,总有相应的对付方法。 不服水土 (b f shu t) 不能适应移居地方的气候和饮食习惯。 寸土必争 (cn t b zhng) 即使是一点点土地,也要和敌人争夺。形容对敌斗争毫不退让。 寸土不让 (cn t b rng) 一寸土地也不让人。 寸土尺地 (cn t ch d) 寸、尺:比喻很少。形容极少的土地。
28、撮土焚香 (cu g fn xing) 撮土:用手把土聚拢成堆。指旧时迷信的人在野外撮土代替香炉,烧香敬神。 大兴土木 (d xng t m) 兴:创办;土木:指建筑工程。大规模地盖房子。 分茅裂土 (fn mo li t)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粪土不如 (fn t b r) 还比不上粪便和泥土。形容极无价值的东西。 风土人情 (fng t rn qng) 一个地方特有的自然环境和风俗、礼节、习惯的总称。 根生土长 (gn shn t zhng) 当地出生长大。也指世代居住。 故土难离 (g t nn l) 故土:出生地,或过去住过的地方,这里指故乡、祖国。难于离
29、开故乡的土地。形容对家乡或祖国有无限的眷恋之情。 广土众民 (gung t zhng mn) 土地广阔,人民众多。 怀土之情 (hui t zh qng) 怀:怀念;土:故土,家乡。怀念故乡的情感。 四、有关保卫土地的故事寸金桥”位于广东省湛江市赤坎区,始建于一九二五年。一八九八年三月,法帝国主义向清政府提出租借广州湾(即湛江)的无理要求。清政府屈膝投降,同意租借,租界另议。法帝国主义得寸进尺,不待议定租界,悍然于四月廿二日派兵攻占广州湾,自拟租界,并四出烧杀掳掠,妄图囊括我大片领土。法军的暴行激起了湛江人民的极大义愤。南柳、海头一带人民在吴帮泽等率领下首揭抗法义旗,誓师起义,用长矛、大刀、棍
30、棒等为武器,予敌迎头痛击。尔后,抗法斗争风起云涌,扩展到遂溪,黄略等地。湛江人民抱着“寸土当金与伊打”,誓与国土共存亡的信念,与敌战斗十余次,打退了装备精良的敌人的数次进攻。一八九九年十一月十六日,清政府不顾人民反对,竟在中法互订广州湾租界条约上签字。但慑于湛江人民的反抗,法帝不得不将租界西线从万年桥(今遂溪县新桥糖厂处)退至赤坎桥,租界范围从纵深一百几十里缩小至三十里。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抗法斗争中,吴帮泽等民族英雄为了保卫祖国而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为了纪念这次长达一年半之久的抗法斗争,当地群众便将赤坎桥改名“寸金桥 ”。五、有关珍惜土地的故事.一队亡命贵族,在黄土平原上仆仆奔驰。他们虽然仗剑
31、驾车,然而看得出来,他们疲倦极了,饥饿极了。他们用搜索的眼光望着田野,然而骄阳在上,田垅间麦苗稀疏,哪里有什么可吃的东西!一个农民正在田里除草。那流亡队伍中一个王子模样的人物,走下车子来,尽量客气地向农民请求着:“求你给我们弄点吃的东西吧!你总得要帮忙才好,我们已经好几天没有吃的了。”衣不蔽体、家里正在愁吃愁穿的农民望了这群不知稼穑艰难的人们一眼,一句话也没说,从田地里捧起一大块泥土,送到王子模样的人物面前,压抑着悲愤说:“这个给你吧!“王子模样的人显然被激怒了,他转身到车上取下马鞭,怒气冲冲地想逞一下威风,鞭打那个胆敢冒犯他的尊严的农民。但是一个上了年纪的、大臣模样的人物上前去劝阻住了:“这
32、是土地,上天赐给我们的,可不正是我们的好征兆么!”于是,一幕怪剧出现了,那王子模样的人突然跪下地来,叩头谢过上苍,然后郑重地捧起土块,放到车上,一行人又策马前进了。辘辘大车过处卷起了漫天尘土 六、历史上成就霸业的人开疆拓土的故事公元前 475 年前后,通过兼并战争,逐渐形成了秦、楚、燕、齐、韩、赵、魏七个大国,即战国七雄。 战国初年,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魏国首先强大起来。当时齐威王(前 356前 320 年在位)网罗人才,实行改革,国势日盛。魏、齐两国发生冲突,战争发生。公元前 353 年,魏国攻赵,齐国以田忌为统帅,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战”的谋略,在桂陵大败魏军。前 342 年,魏攻韩,
33、孙膑率军攻魏救韩,在马陵歼灭魏军 10 万之众,虏魏太子申,庞涓自杀。之后,魏国一蹶不振。 魏齐大战期间,秦经商鞅变法,国势日盛,不断向东扩张,先后攻取了魏的河西、河东地区,给东方六国以严重威胁。前 322 年,秦相张仪以“连横”之策,劝魏国联秦韩以伐齐楚,失败。前 318 年,魏相公孙衍约合赵、韩、燕、楚合纵伐秦。次年,秦与韩、赵、魏联军战于修鱼(河南原阳西),秦军大胜,斩杀联军 8 万之众。战后,秦乘胜攻灭巴蜀,控制了“天府之国” 。为破坏齐楚联盟,张仪入楚游说,向楚怀王许诺献出商于之地 600 里为代价,使楚与齐断绝关系,爱贪便宜的楚怀王与齐断交。当楚怀王向秦索取土地时,张仪狡辨说当时只
34、许 6 里。楚怀王一怒之下发兵攻秦,被秦战败,秦顺势攻取了楚的汉中。接着,楚怀王以倾国之兵攻秦,又被战败,从此一蹶不振。 前 294 年,秦将白起大败韩魏联军于伊阙(河南洛阳东南龙门),歼灭联军 24万,迫使韩魏向秦献地。 前 288 年,秦昭王(前 306前 251 年在位)自立为帝,是为西帝;又尊齐泯王(前 301前 284 年在位)为帝,是为东帝。秦齐并尊为帝,说明其他五国皆已削弱,已不能与秦齐相提并论。 公元前 287 年,苏秦以 “合纵”之策,出面组织齐、赵、韩、魏、燕五国联合伐秦,但五国各有异心,联军至荥阳、成皋一带徘徊不前,最后班师而还。 公元前 262 年,秦昭王任用范睢为相,
35、采纳了范睢“远交而近攻”的谋略,先把进攻矛头指向三晋。当时三晋中只有赵国可与秦抗衡。前 262 年,秦发兵攻韩,接着秦赵为争夺韩的上党之地在长平(山西高平县西北)大战。赵名将廉颇坚壁不战,以逸待劳,消耗秦军,双方坚持三年,不分胜负。后来秦用反间计使赵王改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老将廉颇为将,被秦名将白起战败,赵括战死,40 余万兵士被坑杀,从此,赵国实力大损,不再能与秦相抗衡。 前 280 年,秦将白起率军攻占了楚都郢,楚军溃败,从此,楚国也不再能与秦抗争。 秦昭王末年,秦国的疆土已经很大,东到今河南中部、河北南部,西到今甘肃、四川,北到今山西、陕西北部,南到今湖南、湖北。在秦王政即位前,已经
36、消灭六国 150 多万军队,统一全国的大业日渐成熟。 前 246 年,秦王政即位,任用李斯、尉缭等,筹划统一大业。其军事战略是:先弱后强,由近及远,快速鲸吞,次第灭亡六国。 秦国先从最弱小的韩国开刀。前 230 年,派内史腾率军攻灭了韩国,俘虏了韩王安。 公元前 229 年,秦乘赵国发生大地震、大灾荒之机,派王翦率军攻赵。赵王派名将李牧和司马尚率军抵御,多次打败秦军。秦王乃遣人用重金收买了赵王迁的庞臣郭开,造谣说李牧、司马尚谋反,结果赵王迁杀死了名将李牧,废黜了司马尚,引起军队对统治集团的不满,上下相疑,战斗力涣散。王翦乘机大举进攻,于前 228 年长驱直入赵都邯郸,虏赵王迁。赵公子嘉率其宗族
37、几百人逃到赵的代都(河北蔚县一带),后来被王翦的儿子王贲率军攻灭。 公元前 227 年,燕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政未遂,秦王政立即派王翦、辛胜率军攻燕,在易水以西击败了燕军主力。次年攻下燕都蓟(北京市大兴西南),燕王喜逃到辽东,后来被王贲率军攻灭,燕王喜被俘。 公元前 225 年,王贲率 10 万大军攻打魏国。秦军包围魏都大梁后,引黄河、鸿沟水灌大梁,3 个月后,城破,魏亡。 公元前 225 年,秦王政派李信、蒙武率 20 万人攻楚,李信率一路攻平舆(河南平舆北),蒙武率一路攻寝(安徽临泉境内),楚军败走。李信与蒙武在城父(安徽亳县东南)会师。楚军跟踪秦军三日三夜,到达城父附近,乘秦军胜利后轻敌
38、无备,突然发起袭击,李信败走,蒙武也随之撤军。次年,秦王政派王翦率军 60 万攻楚。秦军攻占平舆后,楚王以倾国之兵与秦决战。王翦养精蓄锐坚壁不战。楚军求战不得乃东撤,王翦引精兵追击,大破楚军。秦军一直追到蕲(安徽宿县东南)南,杀楚将项燕,楚军败走。王翦乘胜于次年攻占楚都寿春(安徽寿县),虏楚王负刍,楚亡。 公元前 221 年,秦王政命王贲率军攻齐。当时齐王建麻木不仁,在秦国大肆扩张领土时,仍不加强本国战备,也不与他国合纵抗秦。在秦吞并各国后,才感到形势严峻,开始在西部边境设防,与秦断绝往来,同时收编了其他五国流亡的军队,但为时已晚。秦军攻入齐境后,齐军土崩瓦解,秦军势如破竹,很快攻下齐都临淄,
39、俘齐王建,齐亡。秦遂完成统一大业。 第四节 科学技术对军事战略的影响 春秋时期,各国你征我伐,战争不息,但成霸业者只有齐、晋、楚、秦、吴、越诸国。这些诸侯国能够会盟诸侯称霸,主要是由于实行了正确的治国安邦之道,鼓励耕战,富国强兵,并制定和执行了正确的军事战略,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军事战略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纵观春秋战史,可以看出,大的诸侯国总是在富国强兵后制定进攻性军事战略。例如齐国,疆土并不大,但濒临大海,占鱼盐之利。齐桓公任用著名政治家管仲为相,致力于整顿齐国内政,重视农业,发展鱼盐与冶铁。管仲把全国分为21 个乡,其中 6 个乡专营手工业和商业。当时齐国的冶铁技术和铁农具制造技术领先于其
40、他诸侯国。因此铁农具比较普及。管子曰:“今铁官之数曰:女必有一 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管子. 海王)。耒铝是耕地翻土工具,铫类似锄。” 一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镰一耨,一椎一 ,然后成为农“(管子.轻重已)。镰即镰刀,耨是小手锄,椎是 击具,即榔头, 是短的镰刀。可见,那时的铁农具品种很多。由于铁农具的大量使用,土地才有可能深耕细作,使谷物产量大大增加。铁农具的使用使大型水利工程得以兴建,齐国凿渠沟通 水和济水。这些都促进了农业的大发展和人口的繁殖,为国力的增强奠定了基础。管子曰:“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兵强,兵强者则战胜,战胜者则地广”(
41、管子. 治国)。 齐国由于科学技术发展较快,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得以富国强兵,才能实行进攻性军事战略,攘夷狄,继绝世,举废国,遏制强楚,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晋文公称霸,也与晋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直接关系。晋文公重耳继位后,任用富有治国才干的赵衰、狐偃等人,推行了“弃债薄敛”、“救乏振滞”、“通关易道,通商宽农”等免债轻赋、救贫济弱、发展农商事业的政策,使社会得以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科学技术发展起来,冶铁业比较普及。据左传记载,晋国用铁铸刑鼎,所用的铁是作为军赋从民间征收的,可见晋国用铁非常普遍。经过多年发展,晋国国势渐盛,“政平民阜,财用不匮”。晋文公凭借比较强大的国力,与楚国战于城濮,大获全胜
42、,一跃成为中原的霸主。 楚国庄王继位后,任用孙叔敖为令尹,改革内政,发展农业生产。当时楚国的冶铁业也比较发达,因此农业生产工具比较先进。孙叔敖还亲自领导人民兴修了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芍陂(位于安徽寿县),使大片农田得以灌溉。这是楚庄王称霸中原的重要原因。春秋末年,吴越称霸,也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有重要关系。当时江南经过人民的辛勤开发,农业已相当先进,冶铁业也发展起来。吴国“使童男童女三百人鼓囊装炭,金铁刀濡,遂成以剑”。 秦国地处西陲,被中原诸侯国视之“戎狄”,“不与盟会”。秦献公(公元前 384 年362 年在位)时,开始转弱为强。秦孝公(公元前 361 年337 年在位)继位后,任用商鞅,于公元
43、前 356 年实行变法。公元前 350 年,秦迁都咸阳,商鞅又进行第二次变法。当时由于铁农具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大大提高,原来的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已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商鞅废除井田制,正式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此外,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励公战而刑私斗;统一度量衡。当时秦国地广人稀,不能尽地力,而三晋土狭民稠,人均耕地少。商鞅采取措施,鼓励三晋之民迁居秦地,给予田宅,免赋税三世,致使三晋之民大量西迁,加之铁农具的大量使用,使秦国荒地得到大量开垦,即史籍所说“废井田,开阡陌”。短短 10 年,秦国经济即大大发展,富冠诸侯。公元前 338 年,秦孝公死,子惠王即位,商鞅被杀,但当时新兴封建社
44、会的生产关系已基本建立起来,变法的成果仍沿袭不变,终于使秦走上了日益强大的道路,为秦统一大业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从秦孝公即位(公元前 361 年)至秦昭王 40 年(公元前 267 年)近 100年间,秦国的战略主要是富国强兵,开疆拓土,成就霸业。前 50 年左右, 主要进攻对象是对其威胁最大的邻国魏国。当时魏国正全力向东与齐赵争斗,秦国利用这一战略时机,全力攻魏,夺取了魏的大片土地。以后即形成秦齐西东两强对峙的局面。公元前 318 年,魏、赵、韩、楚、 燕五国合纵攻秦失败,秦国的强国地位确立下来。当时秦国内部就战略问题进行了讨论,张仪主张继续东进,司马错认为这样会过早使秦成为六国共同打击的对
45、象,主张南取巴蜀,西灭义渠,巩固后方,开疆拓土,进一步增强国力。秦惠文王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议,于公元前 316 年灭蜀,接着又灭巴国,获“天府之国”, 以后又取得汉中。秦取巴蜀汉中后,国力大增。由于秦国地处西部边陲,科学技术的发展落后于中原各国,通过与各国交往、作战,吸引中原人才,加之变法图强,加快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战国时期楚国的冶铁业比较发达,钢铁兵器普及较早,秦取楚国汉中地区后,充分利用了汉中的技术和铁矿资源。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后来居上。公元前 216 年,秦国蜀郡守李冰领导人民修建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灌溉良田 300 万亩,使成都平原变成旱涝保收的 “天府之国” ;秦国军队的武器装备也
46、进一步改善,从而使秦国国力大增。巴蜀、汉中位于长江上游,秦国据有这些富庶的战略要地,为以后灭楚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公元前 266 年 ,秦昭王采纳范睢的建议,推行远交近攻,蚕食渐进削弱六国成就天下霸业的战略。远交齐、楚而近攻三晋。当时魏、韩已较衰弱,经长平大战后,又使赵国国力大衰。 公元前 246 年,秦王政即位,吕不韦辅政。公元前 238 年,秦王政亲政。“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在李斯、尉缭等辅佐下,制定了快速鲸吞、次第灭亡六国,统一天下的战略。从秦孝公开始至秦王政亲政,共历六代 123 年,消灭关东六国军队 150 多万,领土已扩展到陕南、陕北、甘肃、宁夏、四川、山西、河南、湖北
47、、湖南等大片地区,在这些地区有很多铁矿、铜矿和手工作坊及手工业者,从而促使秦国的科学技术进一步提高,铁农具进一步普及。公元前 246 年,秦国修建 “建万世之功”的郑国渠,灌溉良田 4 万余亩。农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使秦国国力空前提高,为统一天下军事战略的实行奠定了基础。 秦国制定和实行正确的军事战略,完成统一大业,从科学技术的角度看,除以上所述重视铁器的使用,发展农业,提高军队的战斗力等因素之外,数学和地图绘制的发展也起到重要作用。战国时期的数学特别是筹算在制定作战计划、施计用谋、筹集粮草时,已发挥很大作用。当时已经能够比较准确地计算兵力对比,行军距离、速度和时间的数量关系。在著名的齐魏马
48、陵之战中,孙膑用减灶法示弱诈敌,说明当时在运用谋略时已长于计算。孙膑还能准确地计算出魏军追击到马陵道的时间。秦将白起在长平之战以及王翦在灭楚之战中,开始坚壁不战,后乘势反击取胜,说明这些将领能够比较准确地计算敌军的后勤保障能力和攻势作战时间,这也是战胜克敌的主要重因。 秦国奉行远交近攻战略,后来先弱后强,由近及远次第攻灭六国,进行战争和军事外交的范围远及东海、南越和燕北,很多军事行动不但距离遥远,而且是在非常复杂的地理条件下进行的,如越秦岭取巴蜀,出辽东虏燕王,等等,没有地图绘制技术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当时,秦国的政治家、军事家对六国广大地区的地理情况、兵要地志了如指掌,他们在确定战略进攻目标和军事行动方向、路线时,把地理作为重要的因素加以考虑,且决策得当。例如,公元前 236 年,李斯就战略进攻的目标、方向、军事行动的路线等向秦王政提出三个方案:一是由北路出击,经太原、上党、河内地区攻赵,灭赵后转向攻魏或北攻燕国。二是由中路经伊洛地区攻魏、韩,尔后东攻齐或南攻楚。三是由南路经宛邓地区攻韩,灭韩后会南郡之师攻楚,尔后转攻齐、魏,秦王政采纳了第一方案,主要考虑由北路攻赵,右翼伊洛地区可凭籍嵩山和伏牛山脉之天然障碍掩护,魏韩楚三国无法威胁其后方,且可利用渭河水道漕运粮草。公元前225 年秦派王翦率 60 万大军灭楚时,考虑颖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