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法律学堂里的獬豸这是一座寂静的学堂。清晨的雾气还没有散去,朝阳早已把明媚洒向大地。斑驳的树影铺满幽长的校园小径,随风而动。漫步林荫间,一股难以言说的神圣感荡涤胸中,远离夏天的灼热,也远离尘世的喧哗。这是西南政法大学作为一所法律院校特有的氛围。这种氛围来源于人们对法律的追求与敬畏。2003 年的夏天,山城热得灼人。歌乐山下,西政正紧锣密鼓地准备着自己 50 周岁的生日。对于一个人来说,年过半百,已至知天命之时。然而对于西政来说,作为法律的“黄埔军校” ,50 岁正值风华正茂的时候。此时,有一个年龄也近半百的西政人,正忙得不可开交。这个中年人叫王江涛,是一家知名律师事务所的主任律师,也是西政福建校
2、友会的秘书长。受邀参加西政 50 周年校庆的他,正忙着寻找一件生日礼物,准备代表福建校友会赠送母校。晨曦初现时,早起的西政人已站在毓秀湖边潜心修学。他们手捧书籍,眼中满是正义与思辨。毓秀湖边上有一座神兽石雕也早早醒来。它尾冲歌乐山,头朝嘉陵江,怒目圆瞪,扭身侧尾,仿佛要明察作奸犯科之徒,守护寂静的法律学堂。而这座扭身侧尾的神兽石雕就是当年王江涛忙着为母校寻找的生日礼物。在那个灼热的夏天,神兽石雕作为生日礼物被送到西政这所法律学堂,成为西政的守护神。【獬豸与法律的关系】这头神兽被称为獬豸,是中国的法律图腾,又因头上有一角而被称为独角兽。尽管在人类由蒙昧走向文明的过程中,旧的生活环境、文化制度会逐
3、渐被历史吞没,但是总有一些原始状态下的情感能够抵住工业文明的冲击,成为具有普世价值的信念。正如上万年前,先祖们面对神秘且未知的自然,创造出图腾与神话以表达对正义的追求一样,现代社会中,人们对法律维护正义的追求依旧未变。就是在这种追求中,代表正义的神兽图腾獬豸与代表正义的制度法律变成了宗亲。“东北荒中有兽,如牛一角,毛青、四足似熊。见人头则触不直,闻人论则咋不正,名曰獬豸,一名任法兽。 ”这是异物志中的关于獬豸的记载,也是獬豸第一次亮相历史舞台。说起法律与獬豸,不得不提到中国的司法鼻祖皋陶。在舜帝执政时期,皋陶担任士师,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司法长官,他的“创刑、造狱,倡导明刑弼教以化万民”的思想,为
4、四千多年来我国各个时期制定、完善、充实各项法律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皋陶清脸鸟嘴,铁面无私,这是至诚的象征。这个司法官办理案件与常人不同,他饲养了一头名为獬豸的神兽,凡遇疑难不决之事,悉着獬豸裁决,均准确无误。神兽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圆睁,便能辨是非曲直。王炬老师:有一次,皋陶带着獬豸来到集市上巡视,打从老远处,就听见喧嚣的吵闹声。皋陶疾步赶上前,只见一个女人劈头散发,狼藉卧于地上。旁边一无赖口吐狂言,漫天指骂,皋陶大吼一声,无赖吓得眼都直了,一下子跪在了地上,直呼饶命。皋陶走上前去,扶起躺在地上的妇女,轻声地安慰了几句,又怒目投向无赖,义正辞严地说:“你若保证以后再也不欺行
5、罢市,我便饶你不死。 ”说着,拍了拍旁边同样怒目圆睁的獬豸:“该如何惩罚此人?”獬豸随即用蹄子在地上踏出一条圆圈。皋陶朗声笑道:“好,你就在这圆圈内跪三天三夜,这就是你的监狱。 ”(讲述故事)从此, “皋陶造狱,划地为牢”就作为一段司法佳话,被流传下来。几千年来,神话经过无数次的加工渲染,在整个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里,这只知人言、懂人性的神兽,在不知不觉中渐渐变成中国法律的庄严象征和“公平正义”的伟大化身。皋陶也被尊称为狱神,被入狱的犯人和狱者顶礼谟拜。獬豸与法律的不解之缘还可以从“法”的古体字结构说起。说文解字中记载:“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 。王炬老师:古体的
6、“法”字写作“灋” ,而“廌”即为獬豸, “廌法”二字合为一体,取其公正不阿之意,所以从水,取法平如水之意。 (解释)獬豸作为法律象征的地位就这样被认定下来。由“灋”到“法” , “廌”字虽然已被隐去,然而它象征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并没有消失。【獬豸的衍生物】尽管如此,獬豸只是作为法律的庄严象征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之中。它存不存在,长相如何,人们都不得而知。有人说它像马,有人说它像羊,还有人说它像鹿。其实,獬豸只不过与龙、凤、麒麟一样,是历代人们心目中的一种图腾崇拜。它融威猛、犀利、公正、忠厚、吉祥、力量于一身,反映百姓对法律公正的追崇和愿望。斗转星移,作为清正廉明的典范和象征,獬豸被统治阶级开始缝
7、制在官服上,或者点缀于王冠中,以显示执法者的公正威廉和为官正直之道。其中獬豸冠就是獬豸物化的典型代表。冠是古人根据自然界中鸟兽的头形加以模仿、装饰改制而成。冠形依身份地位年龄而有所不同,有形如手状的束发冠,以冠束发者代表成年;有插鸡毛武士冠,带此冠者,意为勇猛;这个棱角分明,高约五寸,用方格网的帛作成中空的筒状形的帽子就是獬豸冠。传说,楚文王喜得獬豸神兽,将它的图案制成王冠,名之“獬豸冠” 。秦灭楚后,又将楚王的“獬豸冠”赐予执法的官员。从此, “獬豸冠”成为历代监察、司法官员执法的“王冠” ,办理案件时,司法官员带此冠,以示法律的尊严公正,有惩恶扬善之意蕴。“闻欲朝龙阙,应须拂豸冠。 ”这是
8、唐朝诗人岑参在送韦侍御先归京一诗所描绘的臣子上朝景象:官员一听到要上朝,赶紧把獬豸冠上的灰尘掸拂干净,以示威严。【獬豸来到西政】如今,西政校园里四处都可见獬豸的身影。夕阳的余晖中,獬豸裸露着獠牙,脚踏磐石,昂首扭颈,透露着一股桀骜不驯的气势,在校园满目苍翠的掩映下显得威风凛凛。它的头顶竖起冲天独角,正是这只独角,惩罚了多少奸佞污秽之人,让正义得以彰显。尽管獬豸石雕在 2003 年的时候才来到西政,可早在 1983 年,獬豸就已经与西政结下不解之缘了。那是在 1983 年,西政 30 岁生日,距离西政恢复招生仅过去 5 年,被文革猛烈冲击的西政刚刚缓过神来。校庆的时候,侧面具象的独角兽出现在了校
9、徽上。照片上的这个人叫郭锡能,现在是西政退休老教师,他曾多次参与设计西政的校徽。他清晰地记着 1983 年 30 周年校庆时,校徽是侧面具象的独角兽,1988 年 35 周年校庆时,校徽变成了半侧面抽象的腾飞独角兽,1993 年 40 周年校庆时,校徽又变成正面抽象独角兽图案。2003 年,又一个新的校徽从他手中诞生。主图案为正面的抽象的独角兽,整个图形又似包公脸普,寓示着法律的威严与公正。事实上,王江涛赠送母校獬豸石雕的想法也是源于校徽。龙老师关于介绍独角兽怎么运到重庆来的故事赶在校庆之前,这只独角兽终于在毓秀湖边开了眼。这天的情形在校友办负责人龙光美老师的笔记本中都清晰记录着:2003 年
10、 8 月 31 日早 10:00,獬豸开眼。龙老师讲述当时情形“神兽安放尾朝歌乐,意即从山降临,眼盯校门,监视作奸犯科之徒,脚踩十六枚铜钱,寓母校资源丰厚。 ”当时的校长龙宗智先生看到这个獬豸时,忍不住挥毫泼墨。就在这个 2003 年的夏天,校徽上的獬豸与校园里屹立的獬豸石雕,成为西政人谈论自己母校时,首先提到的标志。2007 年 9 月 14 日是西政人难忘的一天,这一天中国东盟法律文化园奠基仪式在西南政法大学渝北校区隆重举行。它由我国与东盟 10 国共 11 座纪念碑组成,每座纪念碑都用金字雕刻着该国的法律图腾与法谚,代表各国的法治精神。而我国的法律图腾就是这头代表公平正义的獬豸。此时,獬
11、豸承载着西政的法律精神,作为中国的法律形象融入世界。【獬豸与西政精神】距离王江涛毕业近 30 年了,王江涛来到西政时还是 1979 年,那是西政文革后恢复招生的第二年,西政校园里还满是泥泞的黄土路,校舍和操场也相当简陋。西政 78 级校友,我国著名法学家贺卫方在博客中写道:1978 年的 10 月 2 日,我到重庆。那时我们的学校极其艰苦,大家戏称叫“稀烂政法学院” 。拉着我们的车是一个大卡车到车站来接我们。我们到这个极其简陋的学校,拉着我们的卡车,在上东山大楼的时候,竟然走到中间不上去了,因为道路太过泥泞,这个车轮子就打空转,没办法往前走。结果最后,我们就纷纷跳下车来,自己跑到东山大楼里面,
12、找到了自己的宿舍。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西政的法律人,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法律人,在泥泞的黄土路、破烂的操场、简陋的校舍里探索法律的奥秘,遥想公平与正义。现在,西政最初的那代人已经像王江涛一样成为中国法律的中坚,分布于各个岗位上为捍卫法律辛勤工作。法律是他们的职业,更是他们的理想。正如獬豸一样,见不直则触。实际上,对于西政人来说,獬豸所代表的法律精神,不仅仅是对正义的追求,更是在艰苦条件下,能够脚踏实地,潜心修学的坚持。西政校园内还有一处读书佳地,深藏于校园幽深之处曦园。在曦园的正面,有一副对联,上面刻着:地跨西南,声蜚域外,穷法律之浩瀚,挥毫按剑,镇邪辟,以宁九州。此话为曾在西南政法学院
13、任教、我国第一个刑事侦查学教授的周应德老先生所写。老先生的这句话,是希望獬豸可以保护西政,更是希望西政人可以像獬豸一样保护中国法律,捍卫正义。如今,歌乐山下的獬豸已经守护西政近十年,当年的青年才俊也已渐渐老去。但是獬豸所代表的追求正义的精神却从未消失,它留在西政校园里,也留在西政人的骨子里,是西政的象征,更是法律人的象征。一代代西政人走出去,一代代西政人走进来,他们都怀着同样的信念:法为天下公。人们望着立于歌乐山下的獬豸,遥想它曾经的故事,它的聪灵、它的刚强、它的公正、它的诚信。那冲天独角、威严青面背后,是对真理、正义最朴实、真切的敬畏,这种敬畏在历史的长河中从未间断,延续至今也会一直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