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当前我国水环境问题及应对策略.doc

上传人:hyngb9260 文档编号:9017161 上传时间:2019-07-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前我国水环境问题及应对策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当前我国水环境问题及应对策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当前我国水环境问题及应对策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当前我国水环境问题及应对策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当前我国水环境问题及应对策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当前我国水环境问题及应对策略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08 心理学摘要:水是人类生存、生活和生产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更在于其具有不可替代性和可再生性。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我国面临的水环境问题已经显得愈加紧迫。本文将从当前我国水资源的现状、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水环境问题的成因加以阐述,并结合我国国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试探性解决当代水问题的对策。关键词:水资源 水环境问题 可持续发展节水 污染 治理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不断的发展,中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发展阶段。在这工业化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以及由此而对经济增长产生的负面影响已经越来越强

2、烈地显现出来, 并且严重威胁着人们生存的安全,其中日益严重的水问题,诸如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生态环境恶化等,已经成为实现新时期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制约因素。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1、我国水资源的现状1、水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 我国多年平均年水资源总量为 28124 亿 m3。其中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 27115 亿m3,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 8288 亿 m3,重复计算水量为 7279 亿 m3。 我国水资源总量不少,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1995 年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 2300 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值的 1/4。按国际上

3、现行标准人均年拥有水资源量在 10002000 立方米时,会出现缺水现象;少于1000 立方米时,会出现严重缺水的局面。我国黄河、淮河、海河流域(片)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在 350750 立方米之间,松辽河流域(片)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 1700 立方米,这些地区的用水紧张情况将长期存在。2、河川径流年际、年内变化大 我国河川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大。在年径流量时序变化方面,北方主要河流都曾出现过连续丰水年和连续枯水年的现象。例如黄河曾出现过连续 11 年(19221932 年) 的枯水期,其平均年径流量比正常年份少 24;也出现过连续 9 年(19431951 年) 的丰水期,其平均年径流量比正常年份

4、多 19。海河流域在八十年代也出现了连续枯水年。这种连续丰、枯水年现象,是造成水旱灾害频繁,农业生产不稳和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的重要原因。 我国降雨年内分配也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汛期。长江以南地区河流汛期(47 月)的径流量占年径流总量 60%左右,华北地区的部分河流汛期(69 月)可达 80%以上。但由于我国的雨热同期优势,农作物可以尽量利用天然降水,为提高农业产量创造了有利条件。3、水资源地区分布与其他重要资源布局不相匹配 我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匀,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相差悬殊,与人口、耕地、矿产和经济的分布不相匹配。根据 1993 年资料统计,北方五片(松辽河、海河、黄河、淮河和内陆河片

5、)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 46.5%,耕地占全国的 65.3%,GDP 占全国的 45.2%,水资源只占全国的 19%;南方四片(长江、珠江、东南诸河、西南诸河片)人口占全国的53.5%,耕地占全国的 34.7%,GDP 占全国的 54.8%,而水资源量为全国的 81%。北方五片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 1127 立方米,仅为南方四片人均占有量的 1/3。2、面临的主要问题1、水资源严重匮乏、短缺水资源短缺, 乃是制约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且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已显得愈加突出。据统计, 中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约为 28 000 亿立方米左右, 居世界第

6、 6 位。但中国有 12 亿人口, 人均占有的水资源量只有 2 300 立方米 , 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 1/4, 在世界排序中居第 121 位, 是全球的贫水国家之一。预计到 21 世纪中叶, 中国的人口将达到 16 亿, 届时人均占有的水资源量还将进一步下降到 1 750 立方米。加之天然降水的时空分布严重不均, 河川径流的年际年内变化很大, 年降雨量不足 400 毫米的地区占国土总面积的 45%, 与我国人口、耕地、矿产的分布以及生产力布局也很不匹配, 故干旱缺水一直是困扰我国工农业生产尤其是北方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统计资料表明, 自 1949 年以来, 全国平均每年受旱面积达 133 万

7、多公顷, 其中成灾的约为 53 万多公顷。闻名于世的黄河于 1978 年出现断流, 1985 年后年年断流, 1997 年累计断流时间长达 226 天。全国的灌区在过去的 10 年中, 平均每年缺水 300 多亿立方米, 减产粮食 3 000 多万吨。在农村还有 3 000 多万人和数千万头牲畜常年的饮水条件亟待改善。今后要保证农业的稳定发展, 农业用水的缺口还将越来越大。如仍按目前 1立方米水生产 0185 公斤粮食的水平测算, 到 21 世纪中叶, 因粮食增产而需新增的农业用水,就将超过 1 000 亿立方米。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洪涝灾害频繁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地势、地质情况差别

8、很大,地表水在时空分布上表现为很强的不均匀性 。在地区分布上,由东南沿海向内陆地区呈梯状递减 。全国 81的水资源集中在耕地面积仅占全国 36的长江及以南地区,而占全国耕地面积 64的淮河及以北地区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 19。 因此,我国的水资源分布南北不均匀,经常南涝北旱。 而一年的降水大多集中在每年的 69 月。 频繁的旱涝灾害不仅造成了大量的经济损失,更严重威胁着经济社会的发展。3、水资源污染严重中国水污染情况是十分严重的, 有四分之一的人口在饮用不符合卫生标准的水, “水污染”已经成为中国最主要的水环境问题。中国水污染情况有这样一个特点, 随着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和区位转移, 水污染正从东部

9、向西部发展, 从支流向干流延伸, 从城市向农村蔓延, 从地表向地下渗透, 从区域向流域扩散。根据上世纪末中国水利部对全国 700 余条河流约 10万公里河长的水资源质量调查, 目前已有 4615%的河长受到污染 (相当于四、五类水质) ; 1016%的河长严重污染 (已超五类水质) , 水体已丧失使用价值 ; 90%以上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在全国七大流域中, 太湖。淮河、黄河流域都有 70%以上的河段受到污染; 海河、松辽流域污染也相当严重, 污染河段占 60%以上。中国江河污染主要是城市和工矿企业以及乡镇工业的点源污染所致, 其中县以下的乡镇工业排污增长最快, 几乎每年以 17%的速度递增,

10、 到 2000 年其排污量已超过县以上工业, 成为水环境的主要污染源。水质污染严重影响工业、农业、渔业的正常发展和人民生活健康。一个入河排污口污染一大片, 在大江大河形成岸边污染带; 支流小河一个工厂的污染就会使整条河流受到污染, 变成“排污沟” 。水利部门最新调查资料显示, 现在废污水排放量已超过 80 年代初的一倍以上, 年排废污水达 600 亿吨, 这些废污水 80%以上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以及近海海域, 使这些水域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大面积污染。它的直接后果是大自然终于开始报复人类了。从 2000年 4 月起, 横扫中国北方的沙尘暴尚未平息, 中国大地又掀起了一场形势更严峻的生态危机,

11、 太湖爆发了大面积蓝藻带, 长数十公里、宽约 50 米, 在蓝藻集中区域, 湖面呈浓重绿色, 散发着强烈的腥臭味; 赤潮重现渤海湾 , 大量海洋生物死亡; 昆明滇池污染过重, 十年后无鱼可捕; 天山“ 瑶池”由于植被破坏水土流失, 只能“活”80 年, 如此等等。4、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资源相对不足随着人口的急剧膨胀 , 目前我国约有 3 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 合标准的饮用水 。 农业受旱面积达 2 000 万 hm2,平均每年减产 280 多亿 kg。 工业及城市用水方面,据有关部门对 230 个城市的调查,每天共缺水 1 240 多亿 m3, 其中严重缺水的 40 多个、一般缺水的 140

12、 个。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 ,河流湖泊污染甚至断流,著名的“华北明珠”白洋淀曾连续 5 年干涸。而今“贫水”遭遇到来势凶猛的水污染 。双重危机使得工农 业和城市生活用水紧张状况日益突出,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因素之一 。5、地下水超量开采,部分地区地面下降随着北方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和 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需水量逐年加大,因而必然加大对地下水的开采。有些地区由于超量开采地下水 ,地下水水位大幅下降,形成沉降漏斗,水质变坏,还导致地面裂缝、下沉危及城市建筑,甚至形成海水向内陆倒灌的现象。北京、天津、上海地面下沉问题十分严重 ,北京地区已形成 1 000 km2 的漏斗,天津占全市面积的 64地

13、面发生沉降,上海地面下沉 1.5 m、有的地方达 2.5 m。6、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 367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 38,其中水力侵蚀面积 179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失土壤 50 多亿吨,严重影响土壤肥力。全国每年因水土流失新增荒漠化面积 2100 平方公里,土地利用价值和承载能力降低。每年因水土流失而损失的耕地面积达 7 万多公顷。黄土高原每年水土流失带走的氮、磷、钾就达 4000 万吨,相当于全国一年的化肥产量。黄河平均年输沙量 16 亿吨,其中 4 亿吨淤积在下游河床中,使下游河床以每年 10 厘米的速度抬升,黄河已成为世界著名的地上悬河。与此同时,泥沙中所携

14、带的氮、磷来是造成江河湖库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土壤的退化和生态环境 恶化,而且造成河流、湖泊泥沙淤积。森林植被遭到破坏,草原沙化严重,水源涵养能力和调节能力下降,水生态失衡加重。水问题的原因分析造成我国水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者又相互作用, 形成了水问题的恶化链条。1、自然因素由于植被的破坏和减少必然引起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 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 1990 年遥感普查的结果, 全国水土流失的面积达 367 万平方公里, 占国土面积的 38%。其中水力侵蚀面积为 179 万平方公里, 风力侵蚀面积为

15、188 万平方公里, 每年流失地表土壤 50 亿吨。长江上游和黄河中游, 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和最集中的地区, 水土流失面积分别为 5612 万平方公里和 4510 万平方公里, 每年土壤侵蚀总量分别为 24亿吨和 22 亿吨。水土流失的直接后果就是河湖淤积, 河湖床抬高, 水容量锐减, 行洪调洪能力大大降低, 由此而带来的隐患随时会变成突发性灾难, 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不是危言耸听, 而是必须建立起来的忧患意识, 并且随时提醒国民我们可能面对的现实, 以唤起全国人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共同筑起我们生命安全的大堤。在中国的历史上大禹治水以疏导为主, 此种方法标本兼治

16、。以河流而论, 泥沙淤积必使河床增高, 径流量缩小。为防止洪水漫溢, 必然修堤固堤增堤, 以致“水至不得宽缓 ”而成“湍怒迅激”之势。这种单纯为了防洪的治标方法, 可以解一时之虞, 而潜伏更大后患: 一是单纯筑堤并不能解决泥土淤积问题, 于是河床升高与堤高竞相角逐, 形成恶性循环, 没有止境。二是堤愈高, 决堤的危险性就愈大。最典型和最危险的是水面高于地面的“悬河” 的形成。黄河中下游基本就是这样的悬河, 其中河南新乡段水面高出地面 20 米, 开封地段高出 13 米, 山东济南段高出 5 米。一旦决口, 泥沙俱下, 后果不堪想象。1982 年花园口一处被迫泄洪, 形成 8 000 多亩沙滩至

17、今没有恢复。现在长江中游也已出现悬河地段。以湖泊而论, 泥沙淤积不仅会使水面缩小, 而且可以使湖泊消失。1949年湖北江汉平原上曾有湖泊 609 个, 面积 4 707 平方公里, 现在仅有 300 个左右, 面积 2 050平方公里, 减少一半以上。整个长江流域 1949 年有湖泊水域 25 825 平方公里, 现在仅余14 073 平方公里, 减少了 4515%。1949 年以来洞庭湖每年淤积泥沙约 1 亿吨左右, 近年增至 112 亿吨, 使湖面以每年 54 平方公里的速度缩小。1949 年该湖面积为 4 350 平方公里, 容积 293 亿立方米, 到 1984 年湖面已缩至 2 69

18、1 平方公里, 容量减少到 174 亿立方米, 蓄水能力降低了 40%。鄱阳湖湖床也正以年均 3 厘米的速度升高。难怪长江水患愈演愈烈。2、人为因素植被的破坏与减少是影响陆地蓄水量和径流量的直接原因。植被是天然蓄水库, 山林是水源的摇篮。建国以来, 由于没有很好执行封山育林的政策, 全国各地滥砍盗伐的现象十分严重。例如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地区的原始森林历来被称为中国“绿色的肺”, 林业资源十分丰富, 是全国最大的木材产区, 建国以来由于只砍伐不种植或少种植,加之十几年前的森林大火所造成的破坏, 林业基础损失殆尽, 其中最大林业基地伊春林场已无木可采。据有关资料介绍, 建国以来全国植被覆盖面积不仅没

19、有增加, 反而有逐年下降的趋势。长江流域 12 个省区有林地面积的年下降率为 016% - 018%, 有林地降为疏林地的面积以年均 918%的速度在扩大。其上游地区的荒山荒坡面积已达 117 亿亩, 占了土地面积的 1113%。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农业广种薄收的旧习末改 , 由于管理不严和人口膨胀导致的毁林开荒以及私人和小单位的滥砍盗伐现象肆虐; 牧业的发展和管理失控, 造成牛羊对草场、林场 (特别是灌木林带)的破坏, 不能形成植被的良性循环; 林业凭借现代化砍伐工具所进行的超计划掠夺性开采, 使森林望风披靡 (1999 年川、滇、陕、甘四省国有林区采伐面积达 17818 平方公里, 而

20、同期造林面积仅为 4217 平方公里); 矿业 (包括采石与采金) 的违规违章和无计划作业; 工业 (选址) 和交通运输业 (修路) 的急速发展所形成的植被破坏和污染; 人口的增长和生活的提高形成对木料和薪柴需要量的增加, 等等。人为的浪费使本已紧张的城市供水更是雪上加霜。以北京市为例, 北京市西城区西什库小学有个学生叫靳争程, 他热爱自然, 保护环境, 是个小环保主义者。他在调查北京地区严重缺水的现状时, 着重调查了城市洗车和家庭滴漏对水资源的浪费情况。他发现仅西城区就有洗车店 600 多家, 其结果是一年洗车用水就达 1311214 万吨。他通过实验还发现, 一个水龙头一秒种滴一滴水, 3

21、5 分钟就滴满 240 毫升的一量杯, 一年则要浪费 36 吨水。他同时还对市民的节水意识进行了问卷调查, 结果有 79%的人不知道北京人均水资源占有量; 有 80%以上的人能看到浪费水的现象; 有 24%的人自己有浪费水的现象。另据不完全统计, 北京市至少有 60 万个水龙头、20 万个抽水马桶漏水, 一年造成上亿吨水流失。再有, 因年久失修, 管道破裂而漏水, 北京市区管路的漏水率为 8%, 工厂区的管路漏水率为 10% - 20%。因水管生锈或接头有问题 , 60%的自来水被漏掉了! 人们在对这位小学生的忧患意识赞赏之余, 是否也该为自己的行为而羞愧: 事实上, “水荒”的制造者就是我们

22、自己。应对水问题的策略1、强化国情教育,树立水资源危机意识和水环境保护意识要在国人中建立起水的忧患意识, 让节约用水、保护水环境不受污染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政府和其他民营机构应该利用一切宣传手段开展一场深入持久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 使人们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把节约用水、保护生态环境变成公民的一种自觉行为, 成为人民大众普遍接受的社会公共道德标准。要想实现这样的目标, 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细致的工作, 而且应该从孩子抓起。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水资源的节约保护。2、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改善生态环境为根本和切入点,制定水资源保护规划,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践证明,以牺牲环境换发展,

23、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是行不通的。必须在全社会树立水资源与水环境的忧患意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使经济发展水平与资源条件、环境状况相适应。经济建设要充分考虑水土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合理确定与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加快发展,根据水资源条件确定重点发展区域和发展重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要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结合起来。对于污染严重地区,应将改善水环境作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果断地关停严重污染环境的小企业,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按照国务院批准的水利部“三定”规定的要求,全面开展水资源保护规划工作,逐步建立完整的、科学的全国水资源规划体

24、系。组织开展水功能区的划分和控制向饮水区等水域排污的工作;做好江河湖库的水量水质监测和评价工作,审定江河湖库等水域的纳污能力,提出限制排污总量的意见;及时发布水资源状况公报;维护江河湖库水资源的使用功能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努力使水的资源属性与环境属性相统一。减少污染物排放是改善水环境的根本措施,实施总量控制、严格排污管理最有效的办法是根据流域水环境容量确定污染物允许排放量,以控制进入江河湖库的污染物。将排污总量指标层层分解,由县以上人民政府根据上级政府制定的污染物控制计划,组织制定辖区内排污总量控制计划,并将排污总量指标分解到每个排污单位,纳入目标责任制管理,同时加强对入河排污口的监督性监测与管

25、理,控制退水中污染物总量不超过规定指标。另外,还可以根据需要与可能适时适度调水,改善湖泊水质,防止湖泊富营养化。3、实现流域综合治理和水资源综合治理2004 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第 12 次会议呼吁各国政府采取流域综合管理 措施。 我国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协调水资源、水生态和水环境各涉水构,采取分权和集权相结合 的方法,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逐步建立统一协调的政府水综合管理机制,贯彻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合理规划和调剂经济社会发展用水。4、依法治水,完善水资源保护立法及法律修改工作依法治水,是改善我国水环境的关键所在,各级水利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取水许可审批管理的力度,强化取

26、水许可的管理,严格控制取水量,限制耗水量大、污染严重的企业用水,还要对退水水质进行严格管理。对新申请取水许可证的单位,严格按照取水许可水质管理规定,必须提交取水和退水对环境影响的分析报告,方可办理取水许可申请审批手续。对逾期仍超标排污的单位和企业,要坚决依法吊销其取水许可证。要尽快修改水法和水污染防治法 ,理顺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的内外关系,制定流域及区域各种配套法规,如:供水水源地管理办法 、 水资源保护条例 、 入河排污口管理办法和保护水资源经济补偿办法的起草工作,使水资源保护工作法制化、制度化。另外,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在项目审批过程中,要对治污的投资比例提出明确规定。5、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27、,构建综合解决水问题的科技支撑体系我们应充分分析我国当前面临的各 类水问题,开展相关问题的基础研究,提出科学的解决办法和技术手段,加强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开展多方国际合作,研发、推广新技术,包括水污染处理技术、饮用水安全技术、区域污染物综合防治 技术、生态修复技术和水灾害综合防治技术等,建立起综合解决我国水问题的科技支撑体系 。参考文献:1 葛竞天,孙郁葱 中国水环境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 年)2 侯燕飞 当代中国的水问题和解决对策J 海河水利(2009 年)3 中国水利部 19992002 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S4 张学武 当前我国面临的水问题及治水对策 J 山西水利(2004 年)5 中国环保总局 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1999) S 中国环境资源网(2003 年) 6 李贵宝,王东胜,谭红武,朱瑶 中国农村水环境恶化成因及其保护治理 J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