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城市人性格.docx

上传人:fmgc7290 文档编号:9014705 上传时间:2019-07-2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人性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城市人性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城市人性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城市人性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城市人性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城市人性格及其影响因素摘要:城市人的性格主要是受城市的环境因素影响,高度集中的人口聚居,超自然的生活环境导致了城市人之间的距离,形成了城市人的独特性格。关键词:城市人 性格 影响城市社会与乡村社会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城市人也因此具有了特定的社会特性,如习惯于在人工环境生存、性格偏激、人心漠然、角色及个性的功能化、行为的理性约束、人际交往的实利性与自主性、较强的时效观念、文化的传承性等。城市人的性格成为塑造城市性格与城市文明的基础性条件,也是构建和谐城市必须考虑的重要内容。一、习惯于人工环境人的聚居方式的演进和发展,是人工环境逐步代替自然环境的过程。现代城市是一个人造的空间聚居环境,而且是

2、一个彻底的人工聚居环境。早期城市的人工建设并未显示出这种彻底性,只是由于建设项目的不断集中和增加,更主要的是人工建设之间不断有效“结合” ,最终使城市环境产生了新的质变,成为彻底的人工环境。城市人可以在这个环境下长期生存,而且由于这个人工环境是根据城市人的需要建造的,因此有着其他聚居形式所缺乏的舒适性和方便性,城市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也因此而大大提高。相比之下,农民则更多地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农民必须在土地上耕耘,露天的旷野是他们的工作场所,他们的收成与气候及自然灾害发生的程度密切相关。由于城市人几乎日日夜夜生活在日益完善的人工环境中,自然环境对城市人的影响不断消减,城市人对自然环境的认知能力

3、相对受到影响。与乡村人尊重自然环境相比,城市人更重视人工环境,他们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自然环境总是可以改造的。因此,城市人对自然生物环境的生态平衡往往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这种态度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早期非常普遍。直到现在,一些城市人仍然坚持原有的态度,对自然环境受到破坏态度冷淡,这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城市规划中,我认为应该注重人文的创造,在环境创造中,营造出自然环境。在工业革命后,柯布西耶、霍华德等优秀规划师提出的规划原理都与自然紧密结合,力求使城市人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二、性格偏激城市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人口密集。在村落集居形式下,1000 人的村庄可称得上是规模较大,而对城市而言,10

4、万人的城市仍是很小的城市。随着城市化不断发展,一些城市的人口密度已经达到了惊人的地步。城市人口的相对集中以及较高的人口密度,虽然有利于城市的生产和生活,但是也会造成一定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如住宅紧张、活动空间狭小、交通拥挤等。沃思认为,城市居民的高密度聚居无疑会给城市居民带来各种影响。城市居民在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双重支配下,将分化成具有不同特色的邻里和区域。这一过程被沃思称之为“生态专业化” 。 。高密度聚居带来的另一种心理影响是对差异的容忍,城市居民空间距离缩小,精神距离却扩大,这极易导致如犯罪、自杀、精神失常等异端行为和其他反社会行为发生。三、人心漠然城市人的生活环境城市居民的高密度聚

5、居使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带有表面性、短暂性、局部性和匿名性,人们彼此间的认识往往凭“印象” ,换言之,城市居民往往凭职业、衣冠、汽车、住宅等取人的倾向,这就是导致了他们的势利和世故。四、角色及个性的功能化齐美尔的大城市和精神生活 是一部极有意义的经典著作。该书论述了城市生活对于个人的社会心理及自我观念的影响。在这本书中,齐美尔对比了城市和农村的习惯,认为城市的本质使得城市人产生了特殊的个性。齐美尔认为,由于城市规模巨大和居住稠密,人们转瞬间就要同很多人和事发生联系,所有这些都会对个体产生刺激。而在乡村,情况的变化很慢,人们对周围环境的习惯性反应和给予的主意不像城市那样频繁,人们也不那么有个性。齐美

6、尔还指出,受城市经济功能的影响,城市人的角色也被专业化了,进而影响了城市人的个性,在城市里,人们一般只注意他人在做什么,而不管他们是谁,只是根据他们所扮演的特殊角色来进行判断,而不关注他们的个人特征。当人们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时,答案总是他们所扮演的特殊角色,如“司机” 、 “学生” 、 “教授”等,而且通常将与他们工作有关的标签非在前面。专业化的发展,强调了理性与非情感性,同时也产生了一种城市个性,这种个性朝着个人主义、个人自由、非人格化、理性化以及情感中立等方向发展。其他一些学者的研究也在一定程度支持了齐美尔的观点。德国哲学家施彭格勒不仅论证了城市会促使人们的个性变化,而且认为这些变化将

7、十分彻底,以致在最后可能使人们同自己的器官是去联系。迪尔凯姆和滕尼斯虽然并不支持这种关于人类未来的悲观论点,但是他们也有力地论证了在城市和乡村的社会结构中,个人结合成群体的方式是不同的。他们认为,乡村的传统社会是一个人们都以个人而闻名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专门化角色的作用降到了最低程度。而城市社会的关系,却是契约性的,并且是建立在专门化和变异的基础上,个人不是以被认识而存在,而是作为一个体系中的角色和特殊化的功能而存在。从诸多的研究观点看,人们大多倾向于认为城市人较乡村人各具自由的个性。理由是城市人文化素质较高,文化的多元化及异质性程度较高,在城市中生活的人们并不追求相同的生活模式,而是按照各

8、自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从事生产和生活。因此,城市人能够接受各种不同类型的行为模式,其观念更具有包容性。五、行为的理性约束形成伊始,城市社会就是由异质性群体所组成,不同群体的价值观构成了城市社会文化的多元性,不可能存在一套包含所有群体价值观的单纯的体系。在任何一座特定的城市里,很多群体中的人们所参与的行为是不可思议的或对另外一个群体来说是异常的。但是,人们往往能够包容这样的异常行为。在乡村环境中,由于人们的价值观大体相同,异质价值观支配下的行为时不能容忍的,它将破坏村民价值观的一致性。而维持和控制人们行为的手段就是共同的道德规范及礼俗习尚。然而在城市中,这种非理性规范的作用越来越小,异质性群体难以

9、对特定价值观下的道德及礼俗进行规范,即异质性群体和规范化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没有可用来监督和控制人们行为的单纯的“道德秩序” 。从结果来看,原来尊奉的道德、习俗等非理性规范逐步让位给正式的控制手段如法律、规章等。在此背景下,城市人较乡村人更多地受到了这种理性规范的约束。但是,在现代城市社会生活中,城市似乎比乡村的传统更易于产生异端行为,如青少年犯罪、吸毒、酗酒、自杀、骚乱等,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结于城市社会中群体的非正式控制手段松弛和日趋失效,而社会的正式控制手段在控制、管理与调节人的行为方面又不如非正式控制手段有效的缘故。六、人际交往的实利性与自主性由于城市中人口高密度聚居,人们的社会生活及行

10、为也必然因此受到相应的影响而现实出某种不同的特性。人具有社会性,其社会性是基于人际交往存在的,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从而引起社会关系是量到质的变化。在人口密度低的乡村环境中,村落中的人们大多彼此认识,且彼此是以道德观念为指南、为遵循的。因此,在这些村落中,常有古朴纯良的民风、民俗,人们之间的关系和美融洽、情感、友谊是相互接触的准则与基础。而对照来看,在人口高密度聚居的城市生活中,人生活在“次级群落”之中,社会交往是割裂式的、非完整性的,因为人们只有在其生活道路互相交叉相遇的地方,才彼此发生接触和交往。而这种接触和交往大量地、典型地常见于医生与病人、律师与委托人、店主与顾客、教师与学生、领导与下属

11、之间的社会关系之中。而且,在这种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难建立在友爱与感情的基础上,而往往以实利为基础。正如沃思所认为的,众多的城市居民在文化上和职业上的分化,必然导致分工很细的职业结构,这种分化和分工增加了人们之间的交往,然而这种交往主要不是一种私谊,而是一种必要的职业往来。在这种交往中,人们主要关心的不是“你是什么人” ,而是“你是干什么的” 。即是说,人们往往以其扮演的职业角色出现,人们之间的关系往往是一种功利关系。但是,在人口高密度聚居的城市中,人们的交往也具有自主性。在乡村环境中,人际交往一般受到传统道德价值的约束,如一些男女交往的禁忌等。而在城市中,人群处于分化的状态下,且居民的

12、文化、语言、宗教、伦理混杂,这些因素与高度群居综合在一起,就使城市人在思想、语言、行为上越来越有离传统的约束,旧风俗、旧习惯逐渐消失。这在很大的程度上使城市的人际交往变得更为自由及具有更大的自主性。七、较强的时效观念由于都市的信息量比较大,城市人的时效观念较强,注重时间和效益,生活节奏较快,可选择的机会较多,人们从事的事务和活动也较多。城市人对待时间的态度,最为明显的体现在对闲暇时间的支配上。众所周知,工作和闲暇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区分是工业化文明的一个突出特点。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各个宗教节目,昔日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与工人相比在一年中有更多地空闲时间,但他们不像工人那样,有明确区分的闲暇时间。而

13、城市工人对工作时间有十分明确和严格的规定。人总是力图根据个人工作生活的节奏来安排自己的闲暇时间。在最初的闲暇时间不多时,它还保留个人的色彩。随着闲暇时间不断增加,闲暇逐渐失去个人的特点,而具有大众性。交通运输、学习、电视娱乐节目、商店的营业,所有这些都是按统一的时间安排的。时间的机械节奏证明它适用于组织集体生活和大众活动。正是由于这个缘故,绝大多数城市居民就是对非工作时间也往往用分钟计算。城市人的生活节奏源于他们对于生产节奏的适应和习惯,人们为了彼此相互配合或是在单位时间里产生更大的效益,就必须注重或加快生产节奏。而在生活中,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以及提高时间的利用程度,工作中那种时间的有序性也必

14、然进入日常生活。因此,与乡村的农民相比,城市人的这种对待时间和效率的态度,实际上是整个城市不断发展与变化的缩影与表现。八、需求的创造及需求的多样性城市人对物质的需求也不断地增加,而且在需求上呈现出多样性的倾向。居民的需求上呈现出多样性的倾向。居民的需求是人向社会提出的要求,是与他们担任的社会角色相一致的。由于城市居民的专业分工复杂,其社会角色更为多样,因而需求也更具增长的潜力和需求的多样性。如果说“储备”需要就是现代城市人的特点。马克思指出:“需要也如同产品和各种劳动技能一样,是生产出来的” 。工业化和科技革命使生产经历了一场革命,城市化则使需求经历了一场革命。消费品在空间上的积聚为这些物品进

15、入个人的视野创造了可能。城市居民比农村居民更了解消费资料的存在。不仅如此,这些消费资料还经常反复出现,时时引起人们对他们的注意。因此,城市化使个人的需求和全体居民的需求迅速增长,这种增长的心里后果是,人们总感到没有充裕的信息来帮助自己从众多备选方案中作出合理抉择,经常感到时间缺乏,没有足够的物质资料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对大量消费资料集中的初次反应是需求的勃发以及形形色色愿望的增加。对大量消费资料集中的再次反应,首先表现为面对各种机会显得无所适从,接着是意识到不可能“拥有无限的一切” ,不可能得到一切喜爱的东西,因此需要作出越来越严格的选择。人在某些程度上意识到,必须对感知的需求进行较大的调整。对

16、个人来说,虽然消费行为方面享有很多的自由,但在价值观方面,选择的自由却是更重要的。严格的选择,是城市人的基本特征。针对城市人的性格,在城市规划中,应该充分考虑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交往,保留原有基本的民风,保留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交流,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改进:1. 在居住环境中多设置与大自然接触的平台,增加城市人与自然的互动;2. 增加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在居住区设计中,提供人与人交流的空间,在社区管理中,多多提供公共活动,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结语:通过对城市人性格的了解以及分析,城市环境是决定城市人的重要因素,我们能在规划中避免一些问题的发生,但是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距与分别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城市人的性格特征也是具有其自己的特色。参考文献: 1张宝义.城市人的社会特性M.广西社会科学.20008.09.2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M.北京:上午印书馆.19653陈一筠.城市化与城市社会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5顾朝林.城市社会学M.东南大学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