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 案例借鉴(1)苏州工业园区苏州工业园区位于苏州城东金鸡湖畔,下辖三个镇,总面积达 80 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约 25 万。借鉴新加坡的管理模式,苏州工业园区成立于 1994 年,历经 16 年的发展,园区规划完善合理,设施配套齐全,已经初具规模,高新产业竞争优势明显,主导产业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新材料。2009 年,地区生产总值达 1120 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107.5 亿元;固定资产投资 492 亿元;实际利用外资 18 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为 512.8 亿美元。发展定位、战略与目标 1定位:苏州现代化新城区,中央商务区。发展理念:实现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倍增、科技跨越、生态
2、优化。发展战略:重点实现四个转变,即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从资源依赖、投资拉动向科技依托、创新驱动转变,从“工业经济” 、 “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 、 “智力经济”转变,和从“人力资源优势”向“人才资源优势”转变。发展目标:把园区建设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国际化、现代化、信息化的生态型、创新型新城区。主导产业、示范区与产业业态 2主导产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新材料四大示范区:即研发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效应突出的科技示范区,以承接跨国公司离岸外包业务为主的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区,以虚拟口岸为依托的现代商贸物流运营中心示范区,以及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态示范区。四大产业
3、业态:信息产业集群,包括独栋高端办公楼、组合式商务中心、花园式办公;制造业园区,包括公园式制药园区、集中式中低层研发区;会展中心,包括临湖大体量建筑、倚自然景观的特色建筑群;休闲服务业,包括酒店式公寓、商务型酒店、分散式度假型酒店主题酒店。空间布局 3苏州工业园区以中心商务区为核心,生产服务与生活服务配套。目前已经建成国际科技园、现代物流园、独墅湖高教区,国际博览中心等大型生产服务设施 68 万平方公里,建成邻里中心、左岸商业街、星海休闲广场等生活服务设施 50 多万平方米。图 5-9:苏州工业园空间布局图发展历程 4苏州工业园区自 1994 年建园,其发展步骤是从工业发展高端、规模工业集聚商
4、业、住宅配套文化设施综合完善。从建园至今经历了起步期、发展期和发展成熟期三个阶段:1994 年1997 年,起步期:发展定位是新兴工业园;以普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人口构成以农村人口迁移和普通制造业工人为主。1998 年2003 年,发展期:发展定位由工业园提升至苏州城市新区;以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出现城市人口的迁移,并产生了较高端的技术工人。2003 年至今,发展成熟期:发展定位进一步提升为苏州新城;以知识产业和商贸服务业为主要产业发展方向;成为城市人口和高端科技管理人才向往的聚居之地。表 5-1:苏州工业园区发展阶段(2)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张江高科技园位于上海浦东新区中部,有多条地铁线路直
5、达,且与外环路相接,交通便利,区位条件优越。该园区成立于 1992 年,规划面积 25 平方公里,规划人口 22 万,主导产业为集成电路、软件、生物医药等。截至 2008 年底,张江高科园区工业总产值实现 421.4 亿元,经营总收入 839.7 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 98.3 亿元,吸引投资总额 13.25 亿美元,合同外资金额 11.52 亿美元;注册企业数为 1540 家,从业人员达到 12.56 万。 发展时期 起步期 :1994-1997 发展期:1998-2003 发展成熟期:2003-至今人口演变 农村人口迁移普通制造业工业工人城市人口开始迁移较高端技术工人城市人口向往之处高端科
6、技管理人才 新区功能演变 新兴工业园 苏州城市新区 苏州新城 产业演变 普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 资金密集型产业 知识产业 、商贸服务业发展战略与开发模式 1产业发展战略:以产业高地带动人才高地建设,以人才集聚提升产业等级;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开发模式:公司建设政府回租授权经营主导产业、发展模式及产业业态 2主导产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软件产业发展模式:以“产业链”带动园区产业发展,通过设计和制造整合产业链发展,形成“设计+代工 ”的产业整合发展模式。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物医药创新链和集成电路产业链。其中,在集成电路产业方面,目前张江已经成为国内最集中、技术水平最高、产业能级最优的集
7、成电路研发与制造一体化产业基地。园区内已经形成以芯片设计、晶圆制造业为龙头的“设计+代工”的产业模式,包括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及设备制造在内的国内最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园区形成了包括现代中药、化学药、生物制药和医疗器械在内的生物医药产业体系,探索形成“药物研发与临床应用”的医药产业发展模式。已经发展成为国内医药研发机构最集中、创新服务能力最强、新药创制潜力最大的生物医药基地之一。产业业态:信息产业集群,包括独栋高端办公楼、组合式商务中心、花园式办公;生物医药集群,包括公园式制药园区、集中式中低层研发区;创意产业园区,包括低层多样化园区、特色化低层办公楼;休闲服务业,包括酒
8、店式公寓、商务型酒店、分散式度假型酒店、主题酒店。空间布局 3图 5-10:张江高科技园区空间布局图张江高科技园区围绕主导产业进行空间布局。形成了多个产业基地,包括技术创新区、高科技产业区、浦东软件园、集成电路产业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科研教育区,以及居住区和扩展地区等功能区。1.1.2 案例启示综合这两个案例,本规划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产业效率、产业链、人才结构、园区布局六大方面总结出案例对杭州湾新区产业发展的六大启示:(1)发展阶段:园区的发展都经历了从工业发展主导到综合新城的过程通过对园区发展阶段的分析,可以发现,园区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先进园区的发展基本都经历了从纯工业 工业+配
9、套 综合新城的过程:发展之初以纯粹工业主导,随着工业的发展,相应的配套日益完善,产业发展向高端化拓展,人口不断集聚,生产性服务业得到发展和生活性服务业的需求不断加大,从而生产生活结合的综合新城逐渐形成。同时,园区发展还遵循一定的时间规律。2003 年起,园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都从开始的缓慢变化转变为急速上升。可以说,10 年是一个工业区发生质的蜕变的重要节点。杭州湾新区发展至今,已经接近 10 年,这将是园区发展与蜕变的重要的节点。杭州湾新区已经到了思考转型寻求质变的重要阶段。苏 州 工 业 园 工 业 总 产 值 苏 州 工 业 园 生 产 总 值苏 州 工 业 园 累 计 就 业 人 口杭
10、州 湾 新 区 2001-2010 ?苏 州 工 业 园 区 1994-2003图 5-11:苏州工业园与杭州湾新区的比较,10 年的拐点(2)产业结构:二三产业均衡发展,是先进园区的重要特点比较先进产业园区的产业结构发现,较为成熟的园区的产业结构都相对均衡,即二三产比重较协调,三产为区域产业的重要组成,且有较大比重的三产业从业人员。张江科技园的三大产业生产总值比重为 0.1:58.6:41.3,苏州工业园区产业结构比重为 0.5:67:32.5。三产比重均超过 30%,第三产业已经成为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杭州湾新区产业结构比重为 1.6:92.1:6.3,产业结构过于偏工业化 ,二产比
11、重过于突出,超过 90%,产业结构发展严重不均衡。从就业人员构成比中,苏州工业园区三产就业人员占 20%,张江高科技园三产就业人员占 70%,而杭州湾新区仅占 6.5%。比重远远低于二产就业人员。从杭州湾新区自身产业构成而言,化纤制造、机械制造、设备制造、纺织服装制造构成区域制造业的主要支柱,而处于产业链上游的高端研究型制造业较为缺乏。同时,杭州湾新区产业构成中化纤染整等企业比重过高,影响新区品质进一步提升。自 2006 年起,化纤企业一直占工业产值的四分之一左右,是杭州湾新区工业门类产值之首。然而,化纤产业较高的污染性、较高的资源消耗力直接制约杭州湾产业等级的提升。化纤产业的污染也影响当地居
12、民的生活,与杭州湾新区打造国际化的新城有较大的落差。图 5-12:三大产业园区的产业结构(左)和从业人员(右)比较24.64%22.23%7.50%7.43%4.94%4.29%4.27%3.95%3.87%3.67%2.96%2.82%2.47%4.95%0.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化 学 纤 维 制 造 业电 气 机 械 及 器 材制 造 业交 通 运 输 设 备 制造 业有 色 金 属 冶 炼 及压 延 加 工 业工 艺 品 及 其 他 制造 业通 用 设 备 制 造 业纺 织 服 装 、 鞋 、帽 制 造 业专 用 设 备
13、 制 造 业黑 色 金 属 冶 炼 及压 延 加 工 业纺 织 业塑 料 制 品 业化 学 原 料 及 化 学制 品 制 造 业金 属 制 品 业其 它图 5-13:杭州湾新区现状产业构成(3)产业效率:高产出、集约化是先进园区发展的共同特征与苏州工业园较为相似,杭州湾新区规划面积为 242 平方公里,工业园区为 35 平方公里。但发展效率来看,杭州湾新区远远落后于苏州工业园区与张江科技园区。图 5-14:三大产业区规划面积(上) 、生产效率(中) 、人均 GDP(下)比较注:其中苏州工业园是 2007 数据,张江是 2008 年数据,杭州湾新区为 2009 数据。地均产出效率方面,苏州工业园
14、区的地均 GDP 为 14 亿元/ 平方公里,而杭州湾新区仅为 1.65 亿元/平方公里;地均工业产值方面,苏州工业园为 33 亿元/平方公里,张江科技园为 21 亿元/平方公里,而杭州湾新区仅为 9.46 亿元/ 平方公里,不足苏州工业园区的三分之一和张江科技园的一半。人均生产效率方面,2009 年杭州湾新区人均 GDP 为 5.5 万元,苏州工业园区为 15.5 万元,是杭州湾的三倍。地均产值低、人均产值不足是杭州湾新区现状的主要特点。(4)产业链: 形成强而有带动力的产业链是先进园区的产业发展的特点以少量强大的带动作用的产业为主导,并形成横向拓展、纵向延伸的产业链是先进园区的共同特色。最
15、终形成为主导产业为带动,周边产业协调发展的集群化、规模化、规模化产业发展格局。比如,苏州工业园区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主为导,集成电路 微电子生产 软件开发 芯片制造 设备制造紧密联系的产业链;又如,张江科技园区的两大主导产业之一,生物医药产业,形成了“研发生产销售”一体的四类产业链发展模式:技工贸一体化模式、技工贸分离模式、 “研发+技术转让”模式以及研发服务外包模式。而杭州湾新区的产业发展,虽然形成一定的产业链与集中区,但总体来说,目前还处理各自独立发展阶段,产业发展的联系性与协作性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因此,确定带动力强的主导产业,并依托主导产业规划横向、纵向相联系的产业体系是当务之急。(5
16、)人才结构:高素质、创新能力强的人才结构是保证新区领先的必要支撑苏州工业园区从业人员总量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占 11%,专科以上学历占 60%;张江高科技园就业人员为,其中硕士上以占 16%,专科以上占 68%。两个园区均有超过 70%的就业人为专科以上学历,且硕士以上的高端人才占有相当的比重。相比而言,杭州湾新区总就业人员为 8 万人,硕士以上学历仅占 0.2%,专科以上占 37.9%。60% 以上的人在专科以下学历。从业人员技术水平来看,初级以上技术职称人员不到 7%。从业人员的素质与先进园区差别明显。杭州湾新区就业人员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高等级技术研发人员数量差距明显,影响区域创新、设计
17、功能的发挥。0.2%16%11%37.9%68%60%61.1%16%29%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杭 州 湾张 江苏 州硕 士 以 上 专 科 以 上 学 历 其 它图 5-15:三大产业区从业人员构成比较企业引进就要留得住人才,而稳定的居住条件是留住人才的关键, “筑巢”才能“引凤”! 没有合适的居住、服务配套,以及足够的人才安居计划,杭州湾新区将无法构成对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长期吸引力;而没有足够多高素质的人才,新区更高层次的发展将会是一纸空谈!新区现有服务业主要以基础社会服务业为主,规模较小,等级较低,无法满足工业企业发展的需求,更与其国际化新区定位相之甚远。(6)园区布局:围绕中心的居住与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是先进园区的共同特点如下图所示,张江高科技园空间布局围绕有活力的、中心的、居住与公共服务区,形成环绕式布局,外围是由主导产业园区构成的产业园区;苏州工业园中心也为居住与公务服务区,周边布局主要产业区,并在不同的产业园区中形成一定的服务配套,构成次级组团。图 5-16:张江高科技园区空间布局图 5-17:苏州工业园区空间布局相比之下,杭州湾新区目前空间布局则主要围绕化工产业园布局,空间结构不尽合理,未来发展应当考虑化工企业的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