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 十十頭面部位定位 在兩眉頭之間正中央上五分處。即十四經印堂穴上五分。主治 神經錯亂、四肢發抖、兩腿酸軟、四肢神經麻痹、失眠、小兒夢驚。針法與應用 針深一分至二分,由上往下扎(即皮下針)。- 2 -穴名 上里穴 四腑二穴 四腑一穴定位 在眉頭內側直上五分。十四經攢竹穴上五分。在眉毛之正中央點直上五分。在眉毛外側直上五分。十四經絲竹空穴上五分。主治 眼昏、頭痛、眼壓過高脹痛,顏面神經麻痹。小腹脹、眼昏、頭痛。 小腹脹、眼昏、頭痛。針法與應用 皮下針,針深一分至二分。四腑一穴、四腑二穴及上里三穴用三稜針同扎出血可治臨時頭痛。- 3 -定位 在外眥角直下至顴骨之下緣向外橫開四分處。即十四經
2、之顴髎穴向外橫開四分處。主治 腎結石、閃腰、岔氣(呼吸時感覺痛楚)、腎臟炎、鼻炎。針法與應用 針深一分至三分。馬金水、馬快水穴,同時下針效佳。- 4 -定位 與鼻下緣向外橫開五分再上五分處。即十四經之迎香穴直上五分處。主治 腹脹、腹痛、疝氣、胃痛、鼻塞。針法與應用 針深一分至三分。- 5 -定位 在人中向外橫開一寸四分。主治 尿道結石、尿道炎、顏面神經麻痹。針法與應用 針深一分至三分。與馬快水穴配針治尿道結石。- 6 -定位 在嘴角外側一寸。主治 面部麻痹、肺虛弱、尿道結石。針法與應用 針從嘴角向外斜扎,針深五分至一寸五分。右臉麻痹取左穴,左臉取右穴。- 7 -穴名 水通穴 水金穴定位 在嘴角
3、之下五分。 在水通穴向內斜開五分。主治 腎臟病性之風濕病、腎機能不夠之疲勞、頭暈、眼花、腎虛、腎虧、腰痛、閃腰、岔氣。針法與應用 針由內向外斜扎,針深一分至五分。水通、水金兩穴均主治腎病,應就暗青處針之。- 8 -定位 在馬金水穴向外橫開一寸之凹陷中。主治 肝虛、膽虛、膽結石、小兒夜啼。針法與應用 針深一分至三分。玉火穴玉火穴定位 在眼中央直下之顴骨直下緣凹陷處,內側四分。主治 心經之坐骨神經痛、肩臂痛、四肢痛、膝蓋痛、顴骨痛、下颌骨痛。針法與應用 針深一分至三分。- 9 -定位 鼻端。於鼻尖左右小軟骨的中間凹陷處。主治 過敏性鼻炎、治妖邪(鬼迷)、腦力衰退及肺弱者補針。針法與應用 針深一分至
4、二分,勿刺傷軟骨。用三稜針最有效。- 10 -定位 在鼻翼上端之溝陷中。主治 眉酸骨痛、頭昏眼花、腎虧之神經痛、半身不遂、四肢骨痛、臉面麻痹、舌硬緊痛、偏頭痛、喉痛。針法與應用 針深一分至二分。- 11 -定位 在頭頂之正中央點向後五分處。即十四經百會穴後五分處。主治 四肢顫抖、各種風症、身體虛弱、小兒驚風、眼斜嘴歪 、半身不遂、神經失靈、中風不語。針法與應用 三稜針點刺,或用毫針,針深一分至三分。亦可用斜刺進針。- 12 -定位 在正會穴旁開一寸五分,左右各一穴。主治 半身不遂、四肢無力、虛弱、氣喘、肺機能不夠引起之坐骨神經痛及背痛、神經失靈。針法與應用 針深一分至三分。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
5、- 13 -定位 在州圓穴直後一寸五分。主治 同州圓穴,又可治腦神經痛。針法與應用 針深一分至三分。- 14 -定位 在州圓穴直前一寸五分。主治 腦瘤及州圓穴主治各症。針法與應用 針深一分至三分。左腦生瘤取右穴;右取左穴。- 15 -定位 在耳尖上一寸五分。主治 心跳、風濕性心臟病、四肢無力及腰痛。針法與應用 針深一分至三分。- 16 -定位 在後腦枕骨之中央及其上八分,共二穴。主治 腰部脊椎骨痛、下肢麻痹、神經無力。針法與應用 針深一分至三分。- 17 -定位 在後頭部(十四經)腦戶穴下八分、風府穴上七分。故與十四經腦戶穴、風府穴、啞門穴位置主治大不相同,不可混淆。主治 嘔吐、六腑不安、項痛、心臟衰弱、霍亂、發言無聲、發燒、肩頸酸痛、眼睛酸脹、腦壓高,喉炎、中風、頸椎骨刺。以三稜針點刺治肝霍亂。針法與應用 一分至三分,用三稜針最有效,尤其小兒。對本穴一般針深禁止超過三分,但失音可針深至三分,使其發音恢復正常。用三稜針出血時,須用手將本穴之肌肉捏起,而後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