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经济发展高质量:核心要义与基本路径沈 和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其核心要义是体现新发展理念、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这对于江苏而言,既是紧迫任务,也是战略目标,既要系统谋划,更要扎实推进。实践中,关键是抓住主要矛盾,破解体制障碍,强化创新驱动,化解风险隐患。坚持问题导向,破解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矛盾经济发展高质量,意味着必须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矛盾。目前,我省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仍较突出。表现在“ 不平衡 ”上有四个方面:一是城 乡 区域不平
2、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苏南与苏北城镇化水平相差近 15 年。二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不平衡。资金“脱实向虚 ”现象比较突出,房地产大起大落尚未根本缓解,资源配置扭曲。三是经济与社会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够合理,基尼系数仍在高位;看病难、上学难、养老难等问题比较突出。四是经济与生态不平衡。环境透支现象突出,大气、水、土壤污染面临严峻挑战。表现在“不充分” 上有五个方面:一是行政性垄断、所有制歧视时有发生,地方保护问题依然存在。二是资本投资效率逐年降低,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不- 2 -到美国的 50%。三是新产品和新服务供给能力跟不上居民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四是新动能尚未成为主导力量,创新驱动格局尚未形成
3、。五是有利于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制度环境还未全面形成。这些不平衡不充分矛盾是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的集中体现。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就是要有的放矢,有力有序有效地破解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矛盾,切实扫清前进道路上的所有障碍。依靠改革攻坚,激发市场主体的动力和活力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体制机制存在严重障碍,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供给体系难以适应需求体系变化,供求之间存在严重结构性偏差,只有依靠改革攻坚,才能真正焕发生机活力。当前情况下,就是要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近年来,我省紧扣“三去一降一补” ,在生产过剩领域着力“ 去产能” ,在房地 产领域着力去多余库存、降低过高杠杆率
4、,在全社会积极降低成本,在优化经济结构中重点补齐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制度性短板,全面提升供给体系的适应力和创新性,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效,为经济发展高质量创造了有利条件。未来一段时间,必须坚定不移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着力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推进基础性关键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校正资源要素错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促进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映灵活、竞争公平有序- 3 -和企业优胜劣汰,推动自然资源产权、国有企业产权、知识产权、民营企业产权、农村宅基地产权等产权改革落地见效。着力推动
5、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围绕管资本为主加快转变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着力支持民营企业健康发展,依法甄别纠正社会反映强烈的产权纠纷案件,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破除歧视性限制和隐性障碍,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强化创新引领,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创新是经济发展高质量的第一动力。必须紧紧围绕创新型省份建设,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重点,全力推进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转变、江苏速度向江苏质量转变、江苏产品向江苏品牌转变,推动实体经济提质增效,不断增强江苏经济国际竞争力。一是以智能化制造为标杆提升供给质量。深入实施“中国制造 202
6、5”江 苏行动纲 要,推进智能制造和高端服务,打造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企业集群,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强化实体经济吸引力和竞争力,加快形成优质高效多样化的供给体系。二是以消费升级为导向提升需求质量。更加注重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与各行业深度融合,做强做优现代金融、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产业,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 4 -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带动供给端转型升级,在更高水平上促进供需平衡。三是以健全市场机制为关键提升配置质量。完善产权制度,理顺价格机制,打破资源配置障碍,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提高资源配置
7、效率。四是以内涵发展为重点提升投资质量。积极推进产城、城乡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释放人力资本红利和科技创新红利,推动有效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合理增长,促进土地、矿产、能源资源集约利用,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五是以促进公平正义为手段提升分配质量。更加注重初次分配合理和再分配公平,加快形成高收入有调节、中等收入有提升、低收入有保障的新格局,避免阶层固化,促进共同富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共享发展。严控重大风险,营造更加便捷高效的良好环境经济发展高质量,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脚踏实地,久久为功,更需要排除风险隐患,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从长远看,就是要确
8、保顺利跨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历史性关口,特别是跨越净化市场环境,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增强现代化治理能力的历史性关口。从近期看,就是要围绕突出短板,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 5 -社会。一是切实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严格推进地方债务规范管理,落实债务处置主体责任,严肃问责机制,切实防范化解地方债风险。二是切实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深入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坚持分类施策、精准帮扶,扶贫与扶智
9、相结合,瞄准特定贫困群众精准帮扶,向深度贫困人群聚焦发力,激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全面完成省定标准攻坚任务,确保全省人民小康路上一个不少、一户不落,切实保证脱贫高质量。三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大力推进美丽江苏建设,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布局,深入实施“263”行动计划,全面实施生态河湖行动计划,着力解决大气、水和土壤等突出环境问题,扎实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努力使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不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者系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以改革开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6 -钱 钢省委十三届三次全
10、会紧扣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高质量发展要求,明确了我省今后一个时期“六个高 质量” 的发展任务,并指出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提出的“改革走在前列、开放服务大局” 的要求,对改革开放 进行再审视、再 谋划,推动实现改革开放高质量。我们要认真贯彻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精神,纵深推进改革开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支撑。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江苏是东部沿海省份,处在改革开放的前沿,过去的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未来的发展仍然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时代坐标,实现改革开放的高质量,要求我们更加认真地实践中央的要求,切实做到在大局下谋划、在大势中推进、在大事上作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11、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着眼构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优势,把中央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实到位。要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改革开放提出的目标定位,更大力度解放思想,在世界和全国的大格局中谋划全省改革开放,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充分释放体制机制活力,着力增创对外开放新优势。- 7 -着力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涉及多项内容、多种要素、多个层次,必须坚持系统化思维,丰富完善改革开放的思路和举措,加快形成改革开放新格局。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省委全会指出,要把握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取向,在国家顶层设计的大框架下,蹄疾步稳推进各项改
12、革,特别提到要在科技体制、 “放管服” 和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等重点领域先行突破。这三个方面是牵引全局工作的“牛鼻子” :科技体制改革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 点火器” ,要为科技 创新集聚起更多优质资源。强化政策激励,落实好科技创新“40 条政策” ,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投入机制,健全科技资源共享和成果转化机制。加快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改革发展,深化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改革,高水平建设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着力构建竞争力强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放管服” 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主攻点和突破口,要不断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的活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放权彻底到位、监管科学有
13、效、服务优化精准。要聚焦改革的难点堵点持续攻坚,制定出台“不见面审批” 标准,高 标准建设政务服务 “一张网”,推动“3550”改革常态化、普遍化,加快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监管制度,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创新创业活力最强的区域。- 8 -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关系到社会公平正义和老百姓的获得感,要营造和谐稳定、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坚持民生优先的改革导向,在医疗、教育、社保等领域推出更多务实举措,切实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用制度来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进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和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
14、度改革,让广大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在扩大开放方面,全会要求在国家全面开放新格局中,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做好扩大向东开放和引领向西开放的文章,全方位提升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要抢抓“一带一路” 重大机遇。依托地 处“ 一带一路”交汇点定位,更加主动地融入国家对外开放大战略,加强与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区域发展一体化的战略互动,形成陆海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聚焦重点国家、地区、项目,积极推进境外合作园区建设以及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抓好一批标志性项目的落地。要加快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推动外贸向优质优价、优进优出转变,发展新型贸易方式,建设国际营销网络,培育自主品牌。提高利
15、用外资质量,引进功能性机构,发展总部经济。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扩大文化、中医药、软件和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出口。坚持对外投资服务实体经济的大方向,引导企- 9 -业将重点放在扩大市场渠道、获得关键技术、打造国际品牌上。要加快构建对外开放新体制。加大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经验力度,推广苏州工业园区成功经验,积极争取自贸港试点。全面落实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政策举措,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水平。高水平建好用好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等开放平台,抓好盐城中韩产业园、苏澳合作园区等建设。依托特色优势产业,打造世界物联网博览会、世界智能制造大会等展会品牌,集聚更多高端资源要素。弘扬创新精神实现改革开放高质量从泗
16、洪县上塘公社开创“大包干” 先河到 苏南地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从昆山自办开发区到开放型经济蓬勃兴起,江苏之所以能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就是因为广大干部群众有着锐意改革、矢志创新的精神。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上,要拿出归零再出发的勇气和担当,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一是鼓励基层探索创新。改革开放的本质要义是创新,而基层是创新的肥沃土壤。要抓好县级集成改革等具有标志性、引领性、支柱性作用的重大改革试点,创出具有江苏特色的改革经验,让更多盆景成为风景。要鼓励基层自主开展微改革、微创新,释放“ 推窗效 应” ,推动实际问题 解决。二是完善工作推动机制。进一步健全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 三项机制 ”,建
17、立以改革创新 为导向的正向激励、倒逼压力和责任约束,加大考核权重,优先提拔使用锐意改革、开放- 10 -创新的干部,不断增强改革者自身的获得感。尤其要抓紧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尽快出台认定审核指标、容错免责清单等一系列配套制度,让各级干部真正解除思想上的顾虑,做到轻装上阵、攻坚克难。三是营造浓厚社会氛围。精心组织改革开放 40 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举办大型成就展,宣传全省改革开放的经验做法和成功案例,表彰一批为江苏改革开放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典型。坚持开门搞改革,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进来,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得益受惠,进而汇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正能量。(作者系省委研究室副巡视员,曹长春、殷杰亦参与
18、文章撰写)让高质量镶入城乡建设全过程- 11 -谈 镇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的应有之义。城乡发展质量决定现代化水平城市化进程是世界各国经济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是经济结构变迁规律发生作用的必然结果。经过改革开放 40 年的实践,江苏城乡建设取得长足的进步,城市化率达到 68.8%,高于全国 10 个百分点。城市化进程和经济高速增长相互推动、良性发展,形成了江苏现代化进程中两股强大力量。
19、正是出于对发展规律的精准认识,在全国迈入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江苏作出了实现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高度融入全国并力图提供江苏经验。通过贯彻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力争构建城乡高质量协调发展新格局。所谓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因此,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 12 -把城市群作为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态,推进大中小城市网络化建设,增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吸引力和承载力,加快户籍
20、制度改革落地步伐,全面增强城镇竞争力。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针对我省不同层级城市的特点和不足,提出明确的质量要求。结合“1+3”重点功能区战略的实施,发挥好扬子江城市群的龙头带动作用,推动沿海经济带、江淮生态经济区、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分工协作、特色发展、优势互补。进一步推动交通、能源、信息、科技等重点领域互融合作,共同参与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突出城市群建设对资源要素的吸引力,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共生共荣。高质量城乡建设把注入新动能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全面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农村改革创新,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质量变革
21、、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资本、技术、人才等各类高级要素向乡村流动,努力使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让农业产业有序化,产品精致安全,开创江苏的“ 新 乡土 时代” 。把建立综合交通体系作为重要支撑,全面增强城乡基础设施保障能力。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由“ 需求互补性” 和“供给不可分性”原理决定的经济发展依赖社会基 础设施(社会分摊成本)的重要层级性越发明显。从更宽广、更长远的视角看,一个区域经济发展要想持续、良性、协调,就必须在这个区域构筑雄厚的、- 13 -全覆盖的、能分摊的社会基础设施。要全面加强规划布局和推进高铁、航空、港口、过江通道、管道、公路等
22、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在提升通达程度、提高标准上下功夫,推动各类交通无缝衔接,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国际航空枢纽,规划建设国际航空物流枢纽,促进产业经济与空港经济的融合。探索高铁自主规划建设运营模式,以苏北苏中为重点,加快高铁、城铁建设,支撑“1+3”功能区发展,强化南京的辐射带动作用,尽快解决“卡脖子 ”问题,强化与苏 北的联通。对标国际先进水平,苏南努力成为交通最便捷、生活最方便的区域。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服 务乡村振兴,造福农民群众。同时,加强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超前谋划,全面布局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早日实现城乡全覆盖,加快推动“数字江苏” 建设。突出新发展
23、理念引领,全面增强城镇竞争实力建设现代、和谐和有创造力的社会是现代文明的不变追求。城乡建设是一个经济综合运行的集合,它表现为工作切入的多维度和判断绩效的多角度。无论是城镇化发展主体形态的城市群,还是全面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乡村振兴,还是全面增强城乡基础设施保障能力的综合交通体系,高质量发展都是放在首位的基本要求。首先要突出新发展理念引领。人类发展史上社会的大变迁都有着预先进行的行为理念的变革,发展理念的不同深刻地影响经济社会运动的方向。城乡建设的目的是增进社会福利、改- 14 -善和提高社会公众的美好生活水平。长期以来, “速度型” 城乡建设的模式带来粗放型结果,发展的不均衡、不充分更加突出和明
24、显。高质量城乡发展的必要条件就是要用新发展理念指导城乡建设实践,更加注重城乡建设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相适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强化规划先行,赋予规划极强的法律权威和约束力,强调规划的可持续性、执行刚性和适度超前性以解决城市建设进程中自发、盲目、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做到质量第一、效率优先、产城融合、城乡协调。其次要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摒弃以往围绕规模和速度做文章的思维和做法。针对以区域结构和产业结构失衡为主的一系列重大结构性失衡问题,着力在结构性优化上下功夫,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将改革作为高质量发展
25、的重要保障,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动产权制度、要素流动、价格机制、投融资体制等改革,激发多种市场主体活力。按照政府职能范围的大小与政府能力的强弱、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成正相关关系原理继续深化“ 放管服” 改革。同 时破除歧视 性限制和各种隐性障碍,加快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树立鲜明导向,优化制度设计,进一步健全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 三项机制” ,激发各级干部推进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再次要注重协调适度。协调既是发展手段,也是发展目标。- 15 -实现我省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各项任务,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立足江苏发展协调的优势,谋划推动形成“点、
26、圈、线、板块”协调联动,文化、制度、技术、组织、管理等协同创新;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和谐,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生活水平获得感和幸福感普遍提升。(作者系省委党校副教育长、二级教授)推动人民生活迈向高质量金世斌- 16 -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江苏未来发展的“六个高质量” ,其中“ 人民生活高 质 量” 既是高质量发展的 逻辑起点,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核心要义在于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增进
27、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宽裕、更便利、更舒适、更安心、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平正义。推动人民生活迈向高质量,必须聚焦主要矛盾,着力解决结构性的民生问题。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意味着,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具体反映在人民生活方面,就是结构性的民生问题更加突出。一方面,每一个民生问题都有自身的结构性矛盾。譬如,在富民增收方面,江苏部分区域收入水平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地区、行业、群体之间收入
28、差距明显,这既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有收入分配的制度性缺陷。在教育方面,虽然“有学上” 的 问题已基本解决,但 “上好学” 的问题依然突出,城乡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占有和支配教育资源的状况很不平衡,中小学生课外学业负担重、择校热、社会机构办学不规范等问题比较突出。- 17 -另一方面,不同民生问题之间也存在结构性矛盾。比如,就业方面“用工荒 ”与“就业难”并存的问题 ,既与教育模式单一、与社会需求脱钩相关联,也与就业者的择业观念、过高期望有关。“看病难、看病 贵” 的 问题,既与医疗资 源过度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相关联,也与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保支付方式不完善有关,“看病难、看病 贵” 还
29、导 致了医患矛盾激化以及低收入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社会问题。可以说,现阶段的民生问题不是孤立的、单一的,而是彼此关联、错综复杂的,也就是说,它们是结构性的。这就需要我们从整体、全局、长远的角度出发,坚持战略思维和系统思维,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统筹谋划,整体部署,协同推进,在解决“有 ”的同时解决“好”的问题。推动人民生活迈向高质量,必须聚焦重点工作,着力实施普惠性的民生工程。民生工作千头万绪,不可能平均用力、面面俱到,必须按照“八个更 ”的要求,集聚 资源、精准施策,推进实施普惠性的民生工程,在重点难点工作上打开突破口,切实解决好最迫切、最突出的问题。紧紧围绕有更好的教育,把提高
30、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作为着力点,学前教育更加注重公益性、普惠性,义务教育更加注重标准化、均衡化,普通高中教育更加注重优质化、特色化,职业教育更加注重建体系、提质量,高等教育更加注重有特色、高水平,社会教育更加注重全民式、开放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 18 -育。紧紧围绕有更稳定的工作,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加快构建更加完善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加强就业援助,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紧紧围绕有更满意的收入,突出农民增收这一难点,积极推动产业富民,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产业,提高财富创造能级,同时完善按要素分配体制机制,规范收入分
31、配秩序,努力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紧紧围绕有更可靠的社会保障,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持续扩大社保覆盖面,不断提高统筹层次和保障标准,更加强化基本社会保险,积极发展商业保险,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紧紧围绕有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以综合医改省级试点为契机,以建机制为重点,更加注重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建立健全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药品供应保障和综合监管等制度,加快推进健康江苏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紧紧围绕有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既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积极支持居民合理住房需求,又要深化保障性住房供给,推动租售并举,逐步从“ 补砖
32、头” 向“补人头” 转变;既要加强硬件支撑,也要改进软件保障,提升社区人性化、精细化、科学化服务水平。- 19 -紧紧围绕有更优美的环境,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坚决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 ”,坚持不懈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着力解决好突出环境问题,加快建设美丽江苏,使江苏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空气更清新。紧紧围绕有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人民生活迈向高质量,必须聚焦困难群体,着力筑牢托底性的民生保障。保障和改善民生,低收入人口和
33、困难群众是最突出的短板。全省农村人均年收入 6000 元以下的低收入人口 90%以上分布在苏北,省定 821 个经济薄弱村 90%以上在苏北,6 个重点帮扶区全部在苏北。目前,全省还有近 200 万低收入人口尚未脱贫,脱贫攻坚的任务仍然艰巨。要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作为一场硬仗来打,坚决攻下“坚中之坚” 。瞄准特定贫困群众精准帮扶,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要通过最低生活保障及其他政策措施,确保他们病有所医、残有所助、基本生活有保障;对有劳动能力的,要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把救急纾困和内生扶贫结合起来,通过产业扶持、转移就业等办法实现稳定脱贫。- 20 -在做好精准扶贫的同时,要积极适
34、应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人员供养为重点,进一步强化政府托底职责,在织密扎牢基本生活“安全网” 的同 时,推 动民生政策加快实现 “三个转变”:从碎片化托底向整合型托底转变。按照党的十九大要求,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低保、特困人员供养、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司法救助、临时救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间的有效衔接,发挥制度整体合力。从生存型托底向发展型托底转变。不仅注重社会救助的“输血” 功能,解决困 难群众燃眉之急,而且更强调社会救助的“造血” 功能,致力于通 过配套的发展性服务,如开展基本文化教育、实施
35、就业培训、创造创业就业机会等,从根本上增强困难群体参与经济、融入社会的能力,不断通过自我努力来改善和提高生存发展质量。从物质型托底向综合型托底转变。在做好困难群体“两不愁三保障” (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等基本物质生活托底的同时,针对心理失衡、精神贫困、社会资源贫困、社会权利贫困等现象,有针对性地提供精神救助、能力救助、教育救助、权利救助、社会资本培育等非物质性救助方式,不断提高民生保障的综合效益和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系省政府研究室社会处处长、研究员)- 21 -以生态环境高质量绘就美丽江苏刘西忠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明确提出, “围绕高质量发展,加
36、快建设强富美高 新江苏”,并把生态环境高质量作为六个高质量之一,下大气力补齐拉长生态环境这个突出短板,把江苏建设得更加令人向往。推进生态环境高质量的根本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实现生态环境高质量。生态环境高质量与经济发展高质量、人民生活高质量等密切相关,特别是在新时代,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更加迫切。推进生态环境高质量,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的殷切期望。2013 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就提出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江苏的殷切希望; 2014年在江苏考察期间,提出“强富美高” 新目 标,要求江苏肩负起为全国发展探路的光荣使命。党的十九大之后,习
37、近平总书记首次调研选择徐州,视察贾汪区潘安湖,指出做好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大文章,关键是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并要求总结推广采煤塌陷区整治的有益经验。因此,抓好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江苏,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的一贯要求和殷切期望,是江苏- 22 -为全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探路的责任所系。推进生态环境高质量,是江苏补齐突出短板的迫切要求。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我国迈向全面小康社会过程中必须跨越的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近年来,江苏省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程,节能减排成效明显。然而,人口密度大、经济
38、体量大、开发强度大,全省土地开发强度已经达到 21.5%,部分地区接近 30%的警戒线,污染防治仍是制约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资源环境问题仍是制约江苏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推进生态环境高质量,是全面小康的应有之义,是江苏人民的美好期盼。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 态环 境质量是关键” 。全面小康的内涵是绿色的,各项指标以及实现的过程必然以绿色为基调。我们既要看重“ 数据小康” ,也要看重 “民意小康”,既要注重“ 物 质小康 ”,又要注重 “绿色小康”,更加注重 绿色发展在全面小康进程中
39、的主导作用,让人们能够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推进生态环境高质量的实施路径天蓝地绿水清,是生态环境高质量的外在表现形式。环境就是民生,蓝天就是幸福,实现生态环境高质量,首先必须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保护的突出问题,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江苏。要- 23 -以推进“263”专项行动为抓手,坚持全民共治、源头治理,突出治气、治水、治土,全面整治城乡环境,有效防控环境风险。重点抓好治气,突出 PM2.5 和臭氧浓度的双控双减,提升群众的蓝天幸福感。系统推进治水,认真落实江苏省生态河湖行动计划(20172020 年),既强化源头防治,加强水质监控和水功能区监管,又统筹推进水环境整治和水生态修复,连通水系
40、,改善水质。扎实推进治土,摸清污染底数,建立负面清单,扩大治理试点,有序开展修复,有效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安全。绿色低碳循环,是生态环境高质量的内在根本要求。实现生态环境高质量,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调整不符合生态环境功能定位的产业布局、规模和结构,重点抓好江淮生态经济区的生态产品供给,增强“1+3”功能区的绿色底蕴。强化煤炭清洁利用,持续减少煤炭消费总量,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深化化工企业“ 四个一批” 专项行动,制定实施化工企业逐步搬离水源地和人口密集地区规划,推动开发园区和所有化工园区(集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
41、不断提升“含绿量” 。宁静和谐美丽,是生态环境高质量的主要价值目标。推动生态环境高质量,必须加大对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力度,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要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的理念,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 24 -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强化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加快建设长江生态安全带、宁杭生态经济带、江淮生态大走廊和生态保护引领区、生态保护特区,推进造林绿化,加强湿地建设,严格保护耕地,切实守护好发展“绿心” 。打破市 县行政区域界限,在全省范围内大跨度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全面提升森林、河湖、湿地、海
42、洋等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打通全省生态“ 经 脉” 。推进生态环境高质量的策略举措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落实,绿水青山将日益与金山银山“合二为一 ”,成为新时代下中国经济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尺和鲜明符号。要进一步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快构建政策制度体系。要着力增强政策设计的系统性,着力构建生态安全战略格局,推进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区三线划定试点工作。完善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挂钩的财政政策,全面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
43、和交易,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研究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在总结河长制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行湖长制,逐步健全河湖执法监管等相关机制,形成责任明确、- 25 -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体系。努力形成协同推进格局。完善工作机制,加强部门联动,加强绿色发展的科学规划和统筹部署,着重建立和完善多层次、有弹性的环境监管体制,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要通过经常性引导和制度性约束,不断塑造公民的绿色文化教养和绿色文化品格,培育出自觉追求并践行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绿色生活方式的生态公民。切实完善评价监管机制。全面建立以党政领导负责
44、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健全河湖管理保护监督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推进环保机构监测执法垂直管理改革,实现省级环保督察全覆盖,坚持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开展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实行区域发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以高度的共识、高度的警醒、高度的自觉,全力打赢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攻坚战。(作者系省社科联研究室主任、博士)文化建设高质量怎么看怎么干- 26 -苏 群文化建设高质量是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的“六个高质量” 之一,是我省着力推动质量变革的重要内容。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指出,在新的时代,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增强文化引领力;大力弘扬社会
45、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凝聚力;提高文化事业产业发展水平,增强文化软实力。在文化建设高质量上准确看、务实干,对贯彻落实好全会精神,把文化强省建设推向新高度,具有重要意义。联系本质看,提升站位干。党的十九大报告极其鲜明地阐明了坚定文化自信和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一致性,体现出高度的理论彻底和理论自觉,我们应当认真学习领会。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任何文化都不可能“ 价值 无涉” ,其价 值偏好决定了为 什么人、服务于谁,从而也决定了其发展前景。核心价值观是意识形态的主体和灵魂,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必然决定这个社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文化建设与意识形态工作密
46、不可分。开展高质量文化建设,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时代新人” 。今年大事要事多,重要 时间节点多,要以高政治站位,观大势,谋大事,深入落实文化建设- 27 -高质量要求,充分发挥文化塑造人、引领人的导向和生命力,推动文化建设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同频共振,进一步坚定全省人民的“四个自信” ,使全省人民在理想信念、价 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结合历史看,深化持续干。我省文化底蕴深厚,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建设步伐持续推进
47、,各项工作一直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我省文化建设进入全面快速发展的新时代。2014 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要求江苏迈上“五个新台阶” ,其中就包含“推 动文化建 设迈上新台阶” ,对 江苏文化建设寄予厚望。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2015 年我省将“文化强省”建设主要内容拓展为“ 三强”“ 两高”,即建 设文化凝聚力和引领力强、文化事业和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的文化强省,努力构筑思想文化建设高地、道德风尚建设高地。 “三强两高” 新方略坚持文化建设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整体工作一同推进,积极打造以文化建设促进“五位一体 ”协
48、同发展的新格局, 为新时代我省文化建设注入新动能。2017 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到江苏考察,再次突出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高质量推进文化建设,充分体现江苏文化建设政策上的延续性,把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期江苏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落到实处。把握重点看,抓住关键干。文化建设高质量,重点在按照高- 28 -质量的要求,建立有效的工作体系,推动文化建设实现质量变革。一是建立高质量的目标体系。我省文化建设的目标体系非常明确,就是“三强 两高” ,这个目标符合 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提出的要求,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确立的。对照十九大
49、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新要求,要进一步细化目标,把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总目标与分目标、系统目标与部门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围绕目标上下联动、共同推进的强大合力。二是建立高质量的政策体系。只有积极发挥政策工具作用,充分释放政策红利,才能把文化建设高质量目标真正落到实处。高质量的政策体系不仅要求单个政策要有科学性、针对性,还要求政策体系要配套完善,形成集成效应。当前,要重点围绕高质量的目标要求,结合新时代文化生产的特点,精准设计文化政策,打造一批文化精品,切实解决文化产业成长性不够的问题。三是建立高质量的评价体系。包括建立高质量的指标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体系、政绩考核体系以及相应的工作督查机制,形成高质量的闭环管理系统。聚焦变革看,突出创新干。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文化建设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其关键就体现在创新创造上。党的十九大报告在论及新时代文化建设时指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 29 -进步。文化建设高质量必须让创新成为第一动力,以创新力提升文化建设的品牌力、影响力。要结合我省实际,大力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时尚、会展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引领区;要适应网络时代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