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入中论颂 讲记041019221825.ppt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8988450 上传时间:2019-07-19 格式:PPT 页数:152 大小:2.6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入中论颂 讲记041019221825.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52页
入中论颂 讲记041019221825.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52页
入中论颂 讲记041019221825.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52页
入中论颂 讲记041019221825.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52页
入中论颂 讲记041019221825.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入中论颂 讲记,堪布益西彭措 讲授,在讲解正论之前,首先介绍上师传法和弟子闻法的相。 一、上师传法之相分三:导师佛传法的相、阿罗汉传法 的相、菩萨班智达传法的相。,(一)、导师佛传法的相,以身神变传法:因佛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从白毫间 放大光明,光照三千大千世界,使未摄受的众生得到摄受; 再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令已得摄受的众生生起 欢喜心和信心。,以意神变传法:因佛具有一切智智,能照见每一个听法 众生的根基、意乐,并能随顺其根基、意乐传授佛法。唯佛 能应机施教,其余的圣者都不具一切智智的功德,不能如是 传法。,以语神变传法:佛具有六十种妙音支分等无量语功德。 佛以一音说法,不同根器

2、的众生随各自的意乐能得到相应的 法义。大乘根器的众生听到的是大乘法,小乘根器的众生听 到的是小乘法,众生都能随类得解。,归纳而言,佛传法时,以身神变摄受众生,以意神变了,知他们的根器意乐,以语神变为众生传授相应的佛法。,1,(二)、阿罗汉传法的相,法器清净:阿罗汉在传法前,先以他心通观察听法者的 相续,若听法者的相续尚未成熟,就暂时不传;若听法者的 相续已经成熟,就为他传法。所以,于非法器不传、唯于法 器传法是法器清净。,能诠声句清净:阿罗汉已清净了烦恼障,因此传法的等 起清净。语言没有不通顺、不联贯、上下无关等的过失,是 能诠声句清净。,所诠义清净:阿罗汉所传法义没有增减等错误,能圆满 准确

3、地表达佛法的意义。,问:阿罗汉不具一切智智,也未断尽所知障,所诠义为 何能极其清净呢?,答:阿罗汉已证得不忘陀罗尼,能将佛陀所说的一切法 义记持不忘,并且毫无增减、准确无误地传授于闻法者。 声闻阿罗汉怎么能无误地传大乘法呢?,答:阿罗汉传大乘法时并非以自力宣说,而是通过化身 佛的加持、依仗他力宣说,因此勿须怀疑。 (三)、班智达传法的相,古印度班智达传法的相有两种,一种是戒香寺的传法方 式,另一种是那烂陀寺的传法方式。,戒香寺的传法方式:以“介绍作者殊胜、所传法殊胜、,如何讲闻的规理”三者为最初关要,然后开讲如何以教授引,2,导学徒的次第。 那烂陀寺的传法方式:讲经时按五种圆满(境圆满、时,圆

4、满、法圆满、眷属圆满、导师圆满)传讲;讲论时,按造 论五支(作者是谁、论典属何经论所摄、全论的总义、为谁 宣说、造论的必要)传讲。,本论作者月称论师是那烂陀寺的上座阿阇梨、大班智达, 因此,我们按那烂陀寺讲论的方式传讲。下面讲解本论的造 论五支。,1、作者是谁,本论后跋中说:“入中论颂是萨曼达国光显龙猛深 广理趣、证持明位、得如幻定、住无上乘、成就逆品不可夺 之殊胜智慧,能于所画乳牛挤乳,破除有情实执之月称大阿 阇黎所造。”,A、证持明位、得如幻定,住无上乘,成就逆品不可夺 之殊胜智慧,能于所画乳牛挤乳。,月称菩萨在那烂陀寺出家时已彻悟法性,但在人前既不 闻思修行,也不为常住发心,令僧众很是不

5、满。于是方丈月 护阿阇黎就让菩萨为寺院放牛。菩萨把牛赶到很远的树林里 吃草,自己在石板上画了一头牦牛,于画牛挤奶,制成酥油、 奶渣等供养僧众。僧众都感到十分希有,月护阿阇黎赞叹说: 月称已经得到稀有证悟的自在功德,当然会如是显现。,一次,印度多日嘎的军队想摧毁那烂陀寺、趋逐寺院的,3,僧众。在军队距寺院还有十五天路程时,僧众按护法神的指 示,请示月称菩萨。菩萨让僧众在那烂陀寺北方、十五由旬 处放一个石狮。在军队快要接近的时候,菩萨用檀香木在石 狮头部敲击三下,石狮奋然起立,抖身三次,面现红色,冲 向敌军,赶走了军队。,月称菩萨在寺院附近的森林里安住时,森林突然着起大 火,火势十分凶猛。人们都很

6、担心菩萨的安危。这时帝释天 女现身说:大家不要惊慌,怙主月称已远离四大的损害,火 不能烧、水不能溺。最终大火把森林中的树木都烧光了,只 有菩萨的住处毫无损坏。月称菩萨说:“我的上师龙树以无 生般若慧火烧尽了执著的薪柴,阿阇黎月护也是这样,我同 样以无生智慧火烧尽了执著的薪柴,如实证悟了无生无灭、 无来无去像虚空一样的大空性,安住这样的本体中,水火等 都不能损害。”,B、光显龙猛深广理趣。,月称菩萨撰著了入中论、入中论自释、中论注 疏显句论、中观四百论释、六十正理论释、七十 空性论释等中观论典,开显龙树菩萨的究竟密意,抉择第 二转无相法轮的理趣。,宗喀巴大师现见文殊菩萨时曾请问:月称菩萨是否无误

7、 抉择了龙树菩萨的究竟密意?文殊菩萨说:“月称久远前是,上方世界一位如来座下具有甚深智慧和猛利菩提心的菩萨,,4,为开显龙树密意的精华投生在这个世界。他抉择龙树菩萨的 密意,不论显密都毫无错乱,故须作为信解之处。” 阿底峡尊者也说:“由何能证空,如来记龙猛,现见法 性谛,弟子名月称,依彼传教授,能证法性谛。”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说:“印度具德月 称师,藏地荣索秋桑尊,异口同声一密意,建立本净大空性。” 偈颂中评论二位尊者,一位抉择诸法本来无生大空性的观点, 一位抉择诸法本来大清净的观点,实际密意是圆融一味的。 在以中观正理抉择自空时,藏地各大派皆依据月称论师 的观点。故欲精通二转法轮

8、的密意、通达中观者,闻思月称 菩萨的论典是极其重要的。,2、论典属何经论所摄,本论云:“如彼通达甚深法,依于经教及正理,如是龙 猛诸论中,随所安立今当说。”,本论主要依据龙树菩萨的中论而造,论中所抉择胜 义谛甚深空性属于第二转般若无相法轮的经典所摄,依龙树 中观六论的正理宣说。论中所抉择世俗谛广大福德属于十 地经和宝鬘论等经论所摄。,3、全论的总义,本论云:“善巧深广诸士夫,渐次当得极喜地,求彼者 应闻此道。”,全论的含义可以摄为两类,即甚深义和广大义。从甚深,5,方面讲了大空性,从广大方面讲了五道十地的功德。凡是依 靠深广法义修持而善巧的士夫,渐次都能证得极喜地。所以 凡是希求见道成就的人,

9、应当听闻此深广道。 从这一偈颂的“深广”二字可以看到本论的所诠义:对 现空二谛以深广两方面的教言来宣说。依照全知麦彭仁波切 的科判,全论所诠义可以摄于凡夫三法(胜解行地的菩萨所 修行的大悲心、世俗菩提心、无二慧)、登地十法(地上菩 萨出定位中十地层层增上的地度)、无学果地一法(佛地诸 功德)之中。,4、为谁而造,入中论云:“若异生位闻空性,内心数数发欢喜, 由喜引生泪流注,周身毛孔自动竖,彼身已有佛慧种,是可 宣说真性器。”,造论的对境是在听到空性时,心里数数欢喜,由欢喜而 眼泪直流、周身汗毛竖立,此人相续中已有佛慧的种子,是 可以传授甚深空性法要的真实法器。,5、造论的必要,入中论云:“由怖

10、龙猛慧海色,众生弃此贤善宗, 开彼颂蕾拘摩陀,望月称者心愿满。”,虽然龙猛菩萨造了中论,但其意趣甚深,众生不能 如实了达,还见而生畏,舍弃这样的贤善宗派。为了使中下,根器的众生能够如理的趣入中论的真实意义,故著入,6,中论来开显龙猛菩萨的究竟意趣。,因此月称菩萨造论的目的是开显中论乃至二转无相 法轮的密意,令后学者远离怀疑和增益损减,树立起究竟的 大中观正见,进而现证离戏法界的本体。,二、弟子闻法的相:,(一)、发心:发心直接决定了业的善恶,在善业之中 决定了是随顺生死的善业还是随顺解脱的善业,在顺解脱分 善业中决定了是随顺小乘暂时解脱还是随顺大乘究竟解脱。 如果是以求世间八法的心来听,那就是

11、恶心;若想后世 能得到人天福报而听法,这是顺生死的业;若想由听闻空性 使自己得到解脱,虽是顺解脱的发心,但不是大乘的发心, 不能圆满证悟究竟的大空性。,什么样的发心才是圆满的呢?应想:六道众生和我一样, 都因为没有证悟空性而漂流生死,不断轮回,所以今天我听 受入中论,是为了寻求大中观的正见,将来彻证大空性, 为一切众生而宣说空性法门,救度无量众生解脱生死轮回, 究竟佛果。以这样的发心听一堂课、做一次研讨,都有无量 的善根功德。所以应当发起菩提心听受法义。,(二)、行为:应断的行为、应持的行为。,1、应断的行为:三过、六垢、五不取。,A、三过:耳不专注如覆器之过;意不持如漏器之过;,杂烦恼如毒器

12、之过。,7,听法时若耳不专注,就没有当场听清的效果。所以听法 时要万缘放下,不昏沉、不掉举,身不乱动,手也不能拨念 珠等,这样才能断除如覆器之过。,听完后,印象不深,是因为没有好好串习。心中不能忆 持,过不了多久就会一点印象也没有,像漏光了似的,这就 是意不持如漏器之过。所以,听法之后要反复复习。过去佛 世时期,闻法弟子中很多都有不忘陀罗尼,后来结集三藏的 时候,都是依靠陀罗尼来作结集的。现在人很少具有陀罗尼, 要忆持就须要做笔记,不仅在声句上要忆持,在意义上更要 多串习、多思维。,杂烦恼如毒器之过:这是说听法的心态要很真诚、很清 净才行。若杂有染污心,闻法就会变成罪业。比如,以寻求 过失的心

13、闻法,或以追求世间八法的心听法,都是夹杂烦恼 的不良心态,就像毒器一样过患无穷。真正的清净心就像大 乘庄严经论中所说的“无厌心、广大心、胜喜心、胜利心、 无染心、善净心”等,这样就能纳受清净的甘露妙法。 B、六垢:傲慢、无信心、不求法、外散、内收、疲厌。 断除傲慢:无论是对上师还是对法,身口意三门都必须 要恭敬。能不能获得加持,就要看是否恭敬传法师与佛法。 尤其是中观法门,三世诸佛、三乘菩提都是从般若而来,般 若是佛母,无比尊贵。当年佛陀讲般若经时亲自敷设法,座,以此表示法的无上与尊贵。这就是要我们去掉傲慢心敬,8,师敬法。 断除无信心:常常思维上师与佛法的功德,知道法的功,德、闻思空性法门的

14、利益,就会生起信心。这样心能与法相 应,得到法的加持,所以培养信心最为重要。 断除不求法:本来对难遭难遇的佛法要有欢喜好要之心 主动寻求,但有些人对自己没有什么要求,对法师讲法也不 以为然,内心非常麻木。他的态度是听也好、不听也好,懂 也好、不懂也好,每天只是来出席一下。有些人明确知道法 的珍贵,心中唯一希求的是无上佛法,求多闻、求理解、求 通达、求证悟。于世间八法丝毫不能追求,但不希求佛法的 心必须要改正,而且要日夜不懈的寻求佛法。希望大家有求 法的精神、有求法的动力。,断除外散:外散是六识出六门,散逸于六尘。要避免散 乱就要有真正的出离心。真正厌离世间法,心就能专注在道 上用功,不会散乱。

15、,断除内收:心不能太放松,要坚持不懈地修行。 断除疲厌:闻思修时,时间长一点、天气冷一点就坚持 不住是不行的。为了求法,要能安忍,不能因为暂时的违缘 就退屈、舍弃。,C、五不取:取文不取义、取义不取文、不领会密意而 取、上下错乱而取、颠倒而取。,取文不取义:耽著于文句的韵律、措辞,不思考意义;,9,或虽能背诵词句,但对意义不能通达。,取义不取文:忽略对能诠文句的读诵、背诵,认为只要 通达意义就可以。但一般人如果对文句都不能清楚记忆,怎 么能取到文字所诠表的意义呢?正确的次第是从取文深入 到取义。取文纯熟了自然就会将义理领纳在心。 不领会密意而取:意即未领会佛所说法的了义和不了义 之别。不领会佛

16、陀说法的密意和意趣,仅仅依文取义,会导 致倒解经义的过患。,上下次第错乱而取:佛法有严格的次第,例如加行与正 行必须要依次行持,不得随意超越。若错乱次第而行就是过 失。,颠倒而取:颠倒意义而取。,以上五不取必须断除。,2、应持的如法行为:依止四想、具足六度、依止威仪。 A、依止四想:对自己作病人想、对法作良药想、对善 知识作医师想、对殷重修行作治病想。,听闻佛法时,心里要想:我是一个实执深重的病人,为 断除实执,必须要寻求妙药;此入中论是一剂良药,能 遣除人、法二执;良药只有通过医师善知识才能得到, 所以对善知识要作医师想;依善知识的传授与指导,妙药才 能出现疗效,所以像病人依止医师一样依止善

17、知识,对善知,识教言殷重地如教奉行,这是对殷重修行作治病想。,10,B、具足六度:六度是大乘行门的总纲。在闻法时如何 修六度呢?对传法的上师和正法,以三门供养是布施度;闻 法时断除三门的过失是持戒度;身心稳重是安忍度;对闻法 踊跃欢喜是精进度;一心专注是禅定度;句义分明、清晰了 达是智慧度。,C、依止威仪:仪是仪表,威仪就是很敬重、很庄重的 仪表。听法的时候,不能有轻慢、不恭敬、不庄重的行为。 法师对不恭敬的人不能传法。毗奈耶经云:“不敬 勿说法,无病而覆首,持伞杖刀剑。”不恭敬的相有:无病 戴帽、蒙头,打伞或带有刀剑。本生传云:“坐于极卑 处,调伏德生起,以喜眼视师,如饮语甘露,当策励闻法。

18、” 闻法的时候,弟子应该坐在低下处,表示对传法上师和法的 恭敬,也是培养自己谦下的行为。“调伏德生起”,就是调柔 自己的身心,安住在柔和的状态中。“以喜眼视师,如饮语 甘露”是讲闻法的表情和内在的意乐,表情是要以很欢喜的 目光注视上师,心中觉得上师所讲的每一字每一句都在滋润 自己的相续,就像饮甘露一样。若这些都调整好,则听一次 法都有无量的功德。,以上所说的闻法规律很重要,宁玛派历代的传承上师都 非常重视这一闻法规律,每次讲法之前都要提醒弟子“如理 如法的谛听”。上师法王如意宝曾说:上等者在听到吹海螺,的声音时,就知道注意自己的发心和行为;中等者在上师提,11,示发心时,能相应的发起菩提心。有

19、这样的发心和行为功德 很大,仅仅是听到吹海螺的声音、自己发起清净求法的心向 经堂迈进七步,就可以消除堕落恶趣的罪业、让恶趣众生得 以超生等,有无量不可思议的功德。我们应当如理地遵循这 一好的传统。,释此善显第二佛陀吉祥怙主圣者龙树的究竟密意、一切 论之王入中论分四:一、名义;二、译礼;三、论义; 四、末义。,甲一、名义:,梵语云:摩陀耶摩迦 阿波达罗 纳摩 藏语云:哦玛拉 久巴 益夏瓦,汉语云:入 中 论,“摩陀耶摩迦”对“哦玛拉”,汉译为“中观”。 “阿波达罗”对“久巴”,汉译为“入”。 “纳摩”对“益夏瓦”,汉译为“论”。 “入”是无倒抉择之义。可以从能入、所入、入的方式 三方面解释。,能

20、入:入中论的十一品(一到十地加佛功德品)。 所入分二:直接所入、间接所入。 直接所入:有深、广两方面。深的方面是入中论,,如自释说:“为令悟入中观论故造入中论”;广的方面,12,是入华严经十地品。,间接所入:龙树中观六论其余的五部(七十空性论 六十正理论回诤论精研论名言成立论);二转 无相法轮的般若经典;抉择广大道的十地经等经典;宝 鬘论等。,入的方式分二:依圣教量而入、依无倒抉择深广而入。 依圣教量而入:,如本论云:“月称胜比丘,广集中论义,如圣教教授, 宣说此论义。”月称菩萨摄集中论义,根据佛陀的圣教 和龙树菩萨等的教言宣说本论。,依无倒抉择深广而入:,如本论云:“善巧深广诸士夫,渐次当得

21、极喜地,求彼 者应闻此道。”颂词中“善巧深广”和“应闻此道”,可以显 示月称菩萨是从甚深与广大两方面而入于中论的所诠义。 中:指龙树菩萨所著中论,即所入。,论:分胜论、劣论。,劣论有六种:无义的论、邪义的论、奸恶的论、远离慈 悲的论、以听闻为主的论、以辩论为主的论。 胜论有三种:与无义论、邪义论相反,具足真实义的殊 胜论典;与奸恶论、离悲论相反,能让人离苦的殊胜论;与 以听闻和辩论为主相反,以修法为目的的殊胜论。,论义正理释论云:“对治一切烦恼敌,救护众生离,13,恶趣,具救治德故为论,他教无有此二者。”具有对治烦恼 和救护众生离恶趣的功德者是佛教的殊胜论典,其他外道的 典籍没有这样的功德。,

22、本论具足深广的真实义,能让人远离人法二执故能远离 一切苦。在抉择中观正见之后,能趣入圣道的修行,是以修 法为目的。所以完全符合胜论的体相。,下面进一步从所入、能入、入的方式三方面来抉择“入” 的含义。,一、所入,本论所入是中论等,也就是要入于中观的意思。中 观分为能诠句中观和所诠义中观两种。,所诠义中观又分基中观、道中观、果中观三种。基中观 是指现空双运,道中观是方便与智慧双运,果中观是色身与 法身双运。,一切诸法在世俗名言中仅仅是观待因缘假立而有,只是 名字、名言而已,在胜义中不住任何有无生灭等戏论,也远 离所谓的中,这就是二谛双运的基中观。,通达世俗只是名称后,由诸法无生故,远离迷乱的增益

23、 和损减。同时对于缘起如幻的无边老母有情,学修如幻的大 悲和六度四摄所摄的两种资粮,以出定与入定轮番的方式培 养两种菩提心,称为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双运(也是智,慧与方便双运)的“道中观”。,14,依这样学修,胜义菩提心达到究竟,彻底断除两种障碍 的种子和习气,获得寂灭一切戏论、自利圆满的法身。世俗 菩提心达到究竟,乃至轮回未空之际,恒时、任运对所化转 法轮,获得他利圆满的色身。这是法身和色身双运的“果中 观”。,能诠句中观包括经和论。经中观指六百卷大般若经、 般若金刚经、般若心经、般若摄颂等。论中观指中 论、四百论等。,二、能入,月称菩萨的著作中,除了入中论外,能入中论 的还有显句论和入般

24、若波罗蜜多颂。显句论侧重 于字句的解释而入于中论,入中论侧重于开显意义而 入于中论;入般若波罗蜜多颂是从修行窍诀方面入 于中论的。,月称菩萨还著有六十正理广释、七十空性论广释、 四百论广释,这三大广释侧重于破内外道有事宗而趣入 中论。,明白了月称菩萨著作的侧重点不同,就知道本论是从意 义上入于中论,如果不学好入中论,一般人很难以自 力,按大中观的见解理解中论的所诠义。 三、入的方式:本论是依无倒抉择甚深义和广大义入于,中论。,15,此处“深”“广”的含义应如何理解?,如本论云:“甚深谓性空,余德即广大。”甚深和广大 两方面无余摄尽了一切大乘法。大乘庄严经论云:“广 大及甚深,成熟无分别,说此二

25、方便,即是无上乘。”甚深 见派着重抉择了“深”方面的大空性,广大行派着重抉择了 “广”方面的方便。虽然在抉择方面有侧重点的不同,但大 乘法本身就是两方面都具足的,不可能单指某一方面。入 中论就是于甚深义和广大义都圆满抉择了,在本论第六的 精华品中尤其着重广泛地抉择了甚深空性方面。,有人会想:龙树菩萨所造的中论,后代论师造有诸 多注释,那本论有什么不共之处?,因本论是按大中观应成派的见解而入,不同于自续派的 论,也不同于唯识见解的论,所以具有不共的特点和功德。 具体可以分两层:从无倒抉择“甚深”的方式入,从无 倒抉择“广大”的方式入。,(一)、从无倒抉择“甚深”的方式入:月称论师在本 论的自释中

26、说:“故诸智者,当知此宗是不共法。”又说:“有 由不知菩萨意趣,不解真实义者,仅闻此文便生怖畏,遂即 舍弃此出世间法(甚深中观),令为无倒显论真义。”这是说 月称论师自宗所抉择的中观义,不同于自续派中观师所许, 而且中论也不能随顺唯识宗来解释,所以造了入中论。,在显句论中月称菩萨也说:“依缘假立之理,如入,16,中论应知。”在中论和显句论中都没有广破唯识, 而在本论中作了广破,如“别破唯识”的一大科判所说。是 故当知,依靠本论一方面显示了不共于自续派的讲法,一方 面遮破了唯识的观点,才能真正解释中论的究竟意义, 这是本论以无倒抉择甚深义入于中论的原因所在。 如本论颂曰:“若谓自相依缘生,谤彼即

27、坏诸法故,空 性应是坏法因,然此非理故无性。”又云:“设若观察此诸 法,离真实性不可得,是故不应妄观察,世间所有名言谛。” 又云:“于真性时以何理,观自他生皆非理,彼观名言亦非 理,汝所计生由何成。”这是在破自续派的观点。,又颂云:“若时都无依他起,云何得有世俗因,如他由 著实物故,世间建立皆破坏。”又云:“出离龙猛论师道, 更无寂灭正方便,彼失世俗及真谛,失此不能得解脱。”又 云:“由名言谛为方便,胜义谛是方便生,不知分别此二谛, 由邪分别入歧途。”这是在破唯识宗的观点。,以上内容在正论中会详细讲到。这就是本论无倒抉择甚 深义而入中论的一个不共的特点。,对此,全知麦彭仁波切在智慧品注释中说:

28、“具德 月称、寂天等从初始即着重抉择离四边的各别自证智。如是 世俗中成立自相亦遮遣故,以此寂灭执著二谛各自,将 成现空双融。因此,与胜义实相已得契合之见,远离一切承,认。由此以应成理能摧一切有无诸边,故称应成派。”,17,(二)、从无倒抉择广大的方面入于中论,分两层讲: 1、广大抉择“大空性”;2、抉择广大的道次第、五道十地 的广大功德。,从基的显现方面讲:一切显现都是在没有以胜义理论观 察的前提下,随顺世间共许而安立是缘起生,以缘起假立而 有。显现是方便,空性是方便生,通过了知缘起假立而通达 诸法无自性的大空性。,从道的世俗菩提心方面讲:在圣道之前讲了大悲心、世 俗菩提心、无二慧。这三法都是

29、进入圣道的因,并且以大悲 为根本。为进入中观的境界,月称菩萨首先顶礼三种大悲, 这是以广大道入于中论境界的一个方面。此后,在抉择 十地的修行时,布施等十种出世间波罗蜜多都要以三轮体空 的智慧摄持而修,这也是从广大道的角度讲如何趣入“道中 观”智悲双运的境界。也就是讲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如 何圆融一味而修道。在讲道的世俗菩提心和六度时,本论不 破色法的现分,只破心外的作者,是以心为作者,在这一根 本上安立世俗菩提心所摄的六度而修行。,从果的方面,本论安立究竟一乘的观点,从法身中任运 示现色身,以色身乃至轮回未空之际,恒时转大法轮利益众 生。这种果中观二身双运的观点也是本论不共的特色。 归纳而言

30、,从缘起显现这一方便,悟入方便生的空性,,这是入于现空双运的基中观;从世俗菩提心,产生胜义菩提,18,心,以三轮体空的智慧来摄持布施等修行,这是入于智悲双 运的道中观;在无学地,从法身中流现色身,安住离戏法界 的同时显示一切果位功德,这是入于二身双运的果中观。 总之,入中论已摄尽从凡夫到成佛之间的一切道次 第,圆满抉择了甚深道与广大道,并没有偏于一方,确实是 以无误抉择深广的方式入于中论的所诠义,真正入到了 大中观的本义。如果能对本论如理闻思修行,那么甚深见派 和广大行派的一切关要都能彻底通达,最终必定可以趣入大 中观的境界。,1、广大抉择“大空性”,本论以种种的应成理论抉择了甚深道的大空性。

31、月称论 师在入中论自释中说:“极为显示法无我故,宣说大乘, 依于正理,于广说故。”意思是月称菩萨想显示圆满的法无 我,所以很广大地进行了抉择。通过种种理论、种种辩论来 显示了无上大空性。,2、对于大乘的广大道,本论从总的方面讲了凡夫异生 的三法,圣者有学地的十法和无学果地的一法,这样无颠倒 地抉择了广大道的次第。,最后从纲要上讲:怎么从甚深和广大两方面入于大中观 的境界呢?归纳而言,一是通过不共的应成理论“汇集相违 应成”等不共四大因来抉择了基的大空性、道的胜义菩提心,及果的法身。(基道果三方面都是远离四边八戏的大空性,,19,只不过基是所证的侧面、道是分证的侧面、果是圆证的侧面。) 二是随顺

32、世人共许而安立基显现的缘起生,道的世俗菩 提心方面就是大悲心、菩提心等进入圣道之因,并着重强调 了大悲心是根本的修法。(为了进入入中论的甚深境界, 月称菩萨讲了很多世俗的修法,尤其是礼赞大悲心等方面。 在讲圣者十地时,十种出世间的波罗蜜都须以三轮体空的智 慧摄持而修。这是从广大的角度抉择如何趋入道中观智悲双 融的境界。)果的色身方面,本论一方面在名言中安立究竟 一乘的观点,同时承认法身不动摇的同时示现色身,色身至 轮回未空之际恒转法轮利益无边有情。但此果中观的境界, 仍然没有离开法身离戏的究竟境界。无论是讲道中观还是果 中观,还是基中观,从显现的角度、广大的角度、色身的角 度,都是从名言广大的

33、方面来诠表,但也不离开甚深空性的 本体,不离开胜义菩提心的修法,也不离开法身智慧的侧面, 如是介绍了基道果深广的侧面。所以,入中论已完全摄 集从凡夫到圣者乃至佛地之间一切修行的道次第,圆满抉择 了甚深道与广大道,而且没有偏在显或空的一个侧面,所以 是以无误抉择深广义入到了中论的所诠义、大中观的真 实境界中。,月称论师就是凭这些可靠的依据来造论,并且取名为 入中论。,立名的必要与方法:,20,楞伽经云:“若不立名称,世间皆迷蒙,故佛巧方 便,诸法立异名。”,上根者仅依经论的名字就能知道全文的意义;中根者依 靠名字能了解部分的意义;下根者依靠名字可以辨认法本。 经论取名的方法有八种,入中论是以作用

34、和意义和 合的方式而取名,“入”是作用,“中”是所诠义。,甲二、译礼:,顶礼曼殊师利童子!,“曼殊师利”是新译,旧译是“文殊师利”。梵语“曼 殊”是妙的意思,“妙”是指无上智慧像醍醐一样纯净第一。 “师利”是首、德和吉祥的意思。“吉祥”是具有众多功德 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妙首、妙德、妙吉祥,因此菩萨的名号 有这三种意义。因为曼殊师利菩萨或说文殊菩萨永远是显示 十六岁的青春童子相,不会衰老,故为曼殊师利童子。此顶 礼句的意义就是:在具有无上智慧和众多功德的童子前顶礼。 译礼是藏王赤热巴巾制规定的。他规定:翻译经藏所摄 的经论时,须顶礼十方诸佛菩萨,因为经藏是菩萨们提问、 佛陀作答的问答录;翻译律藏

35、所摄的经论时,须顶礼一切遍 知释迦牟尼佛,因为戒律的开遮持犯等微细因果,菩萨、阿 罗汉都无法抉择,只有佛的一切智智才能辨别、无误宣说和,抉择;翻译论藏所摄的经论时,须先顶礼文殊菩萨,因为论,21,藏是关于缘起、蕴界处等方面的理论和概念,这须要由文殊 菩萨的加持、生起智慧才能通达之故。,后代译师们都按照藏王的规定,在翻译正文之前,首先 加写译礼句。这是西藏传统的翻译方式,汉地没有这个传统。 由于入中论着重抉择的是胜义法性等,属于论藏所摄, 在翻译之前,日称译师首先顶礼曼殊师利童子。,顶礼的必要:遣除翻译过程中的违缘、增上一切顺缘。,甲三(论义)分三:一、造论分支礼赞;二、正出所造 论体;三、造论

36、究竟之作业,乙一(造论分支礼赞)分二:一、总说菩萨之三种正因; 二、其中别赞大悲,丙一、总说菩萨之三种正因:,声闻中佛能王生,诸佛复从菩萨生,,大悲心与无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先解释第一句,再解释第二句,最后解释后两句。 一、第一句颂词分四层解释:为什么叫能王?为什么说 声闻和中佛是从能王出生?为什么叫声闻?为什么叫中佛? (一)、为什么叫能王?,因为获得了超胜声闻、独觉、菩萨的无上法王,声闻、 独觉、菩萨也须依靠佛语,所以诸佛称为“能王”。,(二)、为什么说声闻、中佛从能王出生?,22,因为由诸佛出世,无倒宣说缘起,二乘种姓者对于佛所 说的法听闻、思维,精勤修习,就能随信乐得到声闻果或者

37、独觉果。所以说“声闻中佛能王生”。,有人想:声闻种姓虽有众多是因从佛闻法而于即生证果, 但独觉种姓并非即生趣证,所以,说“独觉因闻、思、修行 佛所说法而圆满自果”好像不合理。,答:独觉种姓听闻佛说缘起法,并善巧通达了缘起真实 义,虽然没有即生取证独觉涅槃,但因具有修习佛说缘起法 的修力,在后世决定会得涅槃。比如,造定业者,虽然不在 当时感果,但后世因缘成熟时一定会因此受报。同样,由闻 思修行佛所说法能满足独觉果,是从未来决定获得的角度而 言,并不是就现生而说的。如中观四百论云:“现已知 真实,现未得涅槃,他生决定得,犹如已造业。”,(三)、为什么叫声闻?从他人处听闻正教授,修行后 证得声闻菩提

38、果,而且能令他人得闻此义,所以叫声闻。“闻” 有从他闻和令他闻两个含义。如经典中常常有阿罗汉说: “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就是让他人得闻的传法事业。 菩萨也可安立声闻之名,因为是从诸佛处听闻无上菩提 之道,而且以此为求法者宣说。法华经云:“我等今者 成声闻,闻佛演说胜菩提,复为他说菩提声,是故我等同声 闻。”广义而言,虽是如此,但没有“小乘声闻应成菩萨”,的过失。二者的区别是:声闻只宣说大乘法,自己不修;菩,23,萨不仅宣说,还身体力行。而且声闻不是凭自力说法,要依 佛力加持才能说法,所以根本不同于菩萨。般若摄颂云: “亦如佛子声闻等,说法教他方便说,乐最圣行求果报,此 诸如来胜威德,云何佛说

39、此法眼,令诸弟子如佛学,自证教 他及方便,此亦佛力非自力。”,是否声闻必须自闻令他闻呢?这不一定,比如人并不全 都能知言解义,如婴儿、沉睡或被麻醉的人。同样安住无色 界的声闻罗汉,因没有色蕴,无法作自闻令他闻的传法事业, 但无过失。,(四)、为什么叫中佛?“佛”是觉悟真实之义,可用 于声闻、独觉、无上正觉三者,如说声闻菩提、缘觉菩提和 无上菩提。,为什么叫“中”佛?因为超胜声闻、劣于正觉。独觉修 十二缘起,证悟了所取无分微尘无自性空,在一百劫中修积 资粮,故超胜声闻(声闻菩提经三生积累资粮就能成就); 因未圆满修积福慧二资粮,见解上没有证悟能取心识无分刹 那的无自性义,没有对一切众生的大悲和一

40、切相智等,低劣 于正觉,名为中佛。弥勒菩萨在现观庄严论中说:“远 所取分别,未离能取故,当知由所依,摄为麟喻道。” 独觉阿罗汉超越声闻,因为他远离了对所取色法分别的 执著,但与大乘圣者相比,还没有远离对能取心识的分别,,摄为犹如麟角一样的道。,24,为什么叫“独觉”?因为在最后一生不是依靠善知识而 是自己生起智慧,并且唯是为自利而觉悟,所以叫独觉。“独” 是独自的意思,也有为了自己的意思。中论上说:“若 佛不出世,声闻已灭尽,诸辟支佛智,无依而自生。” 总之,不论是声闻还是独觉,都要由如来说法才能出生, 所以说“声闻中佛能王生”。,声闻、中佛从能王生,“能王”又从何出生呢? 如颂:诸佛复从菩萨

41、生。(诸佛又是从菩萨出生。) 对此有人怀疑:菩萨是从诸佛说法而生,叫做佛子。既 然是佛子,又说诸佛从菩萨生,这怎么合理呢? 回答:这种说法可以理成立。,一、就分位差别而言,佛是菩萨的果,即如来是十地菩 萨的相续转依而成的,所以佛是从菩萨而生。 二、就劝令发心而言,诸佛因地都是由菩萨劝发菩提心、 修菩萨行而后成佛的,如释迦牟尼佛等诸佛都是因文殊菩萨 的劝请发菩提心、修行而成佛。,这两个根据一者是从菩萨自相续成佛近取因的角度来 说的,另一者是从菩萨成为他人成佛助缘(俱有缘)的角度 来说的。总而言之,最究竟的果观待它的主因,可以说“诸 佛从菩萨生”。,既然“菩萨从诸佛生”和“诸佛从菩萨生”都可以成立

42、,,为什么这里说“诸佛从菩萨生”而特别礼赞菩萨呢?,25,如月称菩萨在自释中说:“由圆满因最尊重故;既 说因应供养,则果应供养自可知故;诸佛世尊如大药树,给 无量果,则彼嫩芽等尤应励力爱护;为令会中三乘有情趋大 乘故,赞叹菩萨”。,原因有四:,1、由圆满因最尊重故:这是说菩萨是佛的圆满主因, 极应尊重,所以礼赞菩萨。,2、既说因应供养,则果应供养自然可知故:意思是既 然因位的菩萨尚应礼赞,则果位佛陀应该礼赞自然会明白。 3、诸佛世尊如大药树,给无量果,则于彼嫩芽等尤应 励力爱护:这是从“爱护因”的角度特别礼赞诸佛之因的菩 萨。就像药树可以给予人们无量的药果,有极大的功德、利 益,那么对于它的嫩

43、芽尤其应该爱护。同样,诸佛树王可以 满足一切众生的愿望,所以对如嫩芽一样的菩萨也应该励力 爱护。,4、为令会中三乘趣入大乘故:三乘究竟是一乘,三乘 有情最终都要成佛,声闻乘和独觉乘的有情都需要回小向大, 入大乘的菩提道。所以为引导三乘的有情都入大乘的缘故, 特意礼赞菩萨。,下面以教证成立。,宝积经云:“迦叶,如初月为人礼敬过于满月。如,是若有信我语者,应礼敬菩萨过于如来。何以故?从诸菩萨,26,生如来故”。(就像新月为人们礼敬超过礼敬满月,同样,如 果有相信我的话的人,应该礼敬菩萨超过礼敬如来。为什么 呢?因为是从菩萨出生如来。),三、诸佛是从菩萨生,菩萨又从何而生呢?,如颂:大悲心与无二慧,

44、菩提心是佛子因。,大悲心、无二慧、菩提心这三法是出生佛子菩萨的因。 大悲心:大悲的相和体性下文会具体解释。,无二慧:是远离有无、常断、生灭等二边戏论的智慧。 菩提心:是为利一切有情欲得无上菩提的心。,如宝鬘论云:“若自与世间,欲得大菩提,本谓菩 提心,坚固如山王,大悲遍十方,不依二边慧。”如果自己 和世间众生想得到大菩提,根本有三个:菩提心如山王一样 坚固、周遍十方的大悲、不依二边的智慧。,佛子三因的体相各宗派持有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有些论师说,能生佛子的三因应当是入道 前的相似三因,因为一入下资粮道就已经是真正的佛子了。 这种观点不合理。第一、因为自释中说“悲为哀愍, 行相体性如下所说

45、”,而下面讲的三种大悲不是相似的大悲, 都是真实大悲。第二、无二慧的体相在自释中说是“离 有无等二边之慧”,在资粮道以前根本没有具如是相的无二 慧,在真实的资粮道和加行道时才能产生无二慧的总相。第,三、菩提心的体相在自释中用教证说的也是真实的世俗,27,菩提心。而且宝鬘论中所讲的“菩提心坚固如山王”等, 在没有入道者的相续中不可能有。,第二种观点:有些论师说三因所生的佛子应是地上的圣 者菩萨,如本论云:“从此由得彼心故,唯以菩萨名称说, 生于如来家族中,断除一切三种结。”因佛子是地上的圣者, 其能生因定是资粮道和加行道的真实三因。,这种讲法也不合理。如本论第三品所说“若有嗔恚诸佛 子,百劫所修

46、施戒福,一刹那顷能顿坏,故无他罪胜不忍”, 圣者菩萨不会生起嗔心的缘故,颂中“佛子”明显是指胜解 行地的菩萨。所以“佛子”不一定是圣者菩萨。因此,这种 观点无法成立。,他宗论师对“佛子”和“三因”都是从能生、所生的因 果关系上讲,这样必然是能生因在前,所生果在后,所以无 法避免上述的过失。,自宗认为“佛子”和“三因”二者是能立、所立的关系。 “因”指能立之因,观待能立安立所立。也就是何者相续中 有大悲心、无二慧和世俗菩提心,他就是菩萨。这样不必为 了成立佛子(胜解行地以上菩萨),把因解释成道前的相似 因,也不必为了顾及能生三因是真实三法而把佛子解释成圣 者菩萨。,自宗能立的三因是资粮道以上的真

47、实三因,所立佛子是,资粮道以上的菩萨。,28,以上讲了“礼赞菩萨三因”的内容。与其余论典不同, 本论礼赞的对境不是声闻、独觉、诸佛,而是菩提的根本因。 颂词“声闻中佛能王生,诸佛复从菩萨生”二句显示了 四圣的因果次第:声闻、中佛从佛生,佛又从菩萨生。而菩 萨之因是大悲心、无二慧与菩提心。可见,诸圣者的根本因 是菩萨三因,所以这一偈颂是总说菩萨的三种正因。 在菩萨的三种正因中,大悲心是菩提心和无二慧的根本, 所以为了显示大悲是主因,又特别礼赞大悲心。 丙二、其中别赞大悲分二:一、总赞大悲;二、别别敬 礼大悲,丁一、总赞大悲:,悲性于佛广大果,初犹种子长如水,,常时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赞大悲心。,为

48、什么要在菩萨三因中特别礼赞大悲呢?,因为对于广大佛果,最初大悲心像种子一样最重要。中 间的成长阶段,大悲心像水滋润一样最重要。最后成佛时成 为众生常时受用之处,大悲心就像果实的成熟一样最重要。 因为“于佛广大果”初中后三时都是以大悲心最重要的缘故, 故我先礼赞大悲。,下面分三段来解释:,一、为什么说大悲心于佛广大果,最初像种子一样最重,要呢?,29,因为由大悲推动而缘众生、缘菩提发心,并且由此而决 定修持无二慧。,具有大悲心者,见到众生受各种苦恼,为救度一切苦恼 有情而发心:我应救度世间所有的众生出离生死之苦,并令 得成佛果。由大悲心推动,又会缘菩提发心:我为究竟、圆 满利益众生,愿证无上菩提

49、。这样就发起了“为利有情誓愿 成佛”的菩提心。又见此誓愿离无二慧所摄诸菩萨行无法究 竟成办,继而精进修持无二慧等诸行。因此大悲心是一切佛 法的种子。宝鬘论云:“若大乘经说,大悲为前导,诸 行无垢智,有智谁谤彼。”大悲是前导,以菩提心所引的诸 菩萨行与远离二边的无垢清净智慧,此三已摄尽一切大乘义。 二、为什么说大悲于佛广大果,中间像水滋润一样最重 要呢?,因虽从大悲种子发了菩提心芽,但若不时时以大悲水浇 灌,则不能修习两种广大的成佛资粮,定会现证声闻独觉的 涅槃。相反,若以大悲水时时加以灌溉,决定不会趣入声缘 之道。,比如在修菩萨行时,需要难忍能忍、难行能行,长时苦 行,才能成佛。若在这些时候,没有大悲心的任持,一旦遇 到难忍难行之事,或遇到刚强难调的众生,就会想:菩萨道 如此难行,不如一人求解脱。因此而退失菩提心,堕入小乘,道,就像种子在田里,如果没有时时以水滋润,就会干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