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始于 2005,中国考研专业课权威机构12016 中国人民大学新传专业参考书目、重难点、观点分析、题型、习题解析书单太长了,这里说一下特别重要的几本书: 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 解析中国传播学 (陈力丹的,每年一本,16 考就看 15 和 14 的) 传媒经济学教程喻国明世界新闻传播史陈力丹 中国新闻传播史 方汉奇 传播学纲要陈力丹 新闻编辑学蔡雯 新闻写作精要高刚 新闻评论教程马少华 广告学教程倪宁【重要贴士】 1、全程做好计划:楼主的考研复习计划已经记满了一个小本,分为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等,每天做完就在计划本上划掉,看着一整天的计划全部完成会有说不出来的满足。说下计划的重
2、要性,首先它会保证你的复习进度,不会落下什么。另外,最重要的是它会调整你的心态,尤其是考前一个月大家心态较浮躁,会出现没信心或学不进去的时候,楼主就是开始没信心能考上,复读一年的心都有了,后来每每看到计划本就有了一分踏实,心想这么多努力都做了,结果总不会太次,这份踏实一直延续到考场。 2、学会放弃:当你决定考研的那一刻,就请你放弃出去逛街、看电影、唱 K等想法,女孩子也就不要化妆啦,反正每天泡在图书馆里身边都是同样灰头土脸的考研狗们。还有,该翘的课也赶紧翘吧,跟老师打好招呼,奖学金什么的也别想了,什么志愿者啊实习的机会啊就眼睁睁地放过吧,等你考上了这些全都是浮云!一心考研,别无他想。 几种主要
3、的受众观一、 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受众分属于不同的社会集团或群体,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受众对大众传媒的接触受到他的群体归属关系、群体利益以及群体规范的制约。受众的群体背景或社会背景是决定他们对事物的态度和行动的重要因素,这种影响有时甚至超过大众传播的影响。拉扎斯菲尔德,1940 年,美国总统选举年,考察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举结果的影响。在伊里县进行,又称“伊里调查” 。IPP 指数分析。IPP 指数:既有政治倾向指数,是一种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域和宗教信仰三个方面来显示受众在接触媒介宣传前已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的综合指数。始于 2005,中国考研专业课权威机构2IPP 指数分析结果表明,选
4、民的投票立场与他们的既有政治倾向有着密切关系。“政治既有倾向假说”:在人们就选举或其他政治问题作出决定之际,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是基本取决于他们迄今所持的政治倾向。人们的政治态度与他们归属的社会群体和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 既有政治倾向不但决定着人们的政治选择,也制约着人们对大众传播内容的接触。选择性接触假说:受众在接触大众传播信息时,更愿意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而对与此对立或冲突的内容有一种回避的倾向。选择性接触机制的存在说明,受众在大众传媒面前不是完全被动,而具有某种能动性。二、 作为“市场”的受众把受众看作是信息产品的消费者和大众传媒的市
5、场。麦奎尔,从市场的角度考虑,受众可以定义为:特定的媒体或讯息所指向的、具有特定的社会经济侧面像的,潜在的消费者的集合体。这种观点建立在几个基本认识的基础上:1、 大众传媒是一种经营组织(商品性)2、 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商品性)3、 各传媒机构之间必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竞争性)受众即市场是大多数媒介机构的基本观点。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把受众看作是一个未分化的“大众”市场,有效经营方式是提供能够满足普遍需求的信息产品或服务。在媒体丰富化的今天,许多传媒认为大众市场已经饱和,准确进行受众定位,开拓具有特定需求的“小众”市场成了保证经济效益的最佳选择。“受众即市
6、场”观点的几个问题:1、 容易把传媒与受众的关系固定为“卖方”和“买方”的关系。复杂的社会传播关系被简化成了单纯的买卖关系。2、 这种观点更多地着眼于受众的购买能力与消费特点相关的人口统计学属性,不能反映受众内部更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3、 容易把“商品销售量”收视率或发行量作为判断传媒成功与否的惟一标准,而把公益性和社会效益标准放在次要的位置上。4、 不是从受众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受众不是单纯的消费者,还是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者,是拥有传播权利的主体。三、 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把受众看作是社会成员和公众的时候,受众拥有各种各样的正当权利。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享有的基本权利包括:1、 传播权
7、。表现自由或言论自由的权利。2、 知晓权。传媒是传播特权的拥有者。这些权利是建立在它们公共性和公益性基础之上的。只有在传媒作为社会成员和公民实现自己的传播权和知晓权的场所、工具和手段而发挥作用的时候,它们才能享受这些特权。拒绝承担这些义务和责任,它们的自由权利也就失去了任何法理上的依据。传媒应加强自律和行业规范。始于 2005,中国考研专业课权威机构33、 传媒接近权: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赋予了传媒应该向受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巴隆接近媒介一项新的第一修正案权利 , 为了谁的出版自由论媒介接近权媒介接近权的核心内容是要求传媒必须向受众开放。
8、三个方面产生了普遍影响:1、 反论权。社会成员受到传媒攻击或歪曲性报道之际,有权要求传媒刊登或播出反驳声明。2、 意见广告。媒介接受读者要求刊登的意见广告。3、 体现在多频道有线电视领域。规定必须开设允许受众资助参与的“开放频道”的附加条件。第一节 “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人们接触媒介都是基于一些基本需求进行的,包括信息需求、娱乐需求、社会关系需求以及精神和心理需求等。卡兹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
9、”的因果链锁过程。日本,竹内郁郁的“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184 页1、 人们接触媒介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这些需求具有一定的社会和个人心理起源。2、 实际媒介接触行为的发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媒介接触的可能性,其二是媒介印象,即媒介能否满足自己的现实需求的评价,它是在以往媒介接触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3、 根据媒介印象,人们选择特定的媒介或内容开始具体的接触行为。4、 接触行为的结果可能有两种,即需求得到满足或没有得到满足。5、 无论满足与否,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接触行为,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改变对媒及的期待。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开创了从受众角度出发考察大众传播过程的先河。使用
10、与满足研究把能否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1、 认为受众的媒介接触是基于自己的需求对媒介内容进行选择的活动,这种选择具有某种“能动性” ,有助于纠正大众社会论中的“受众绝对被动”的观点。2、 揭示了受众媒介使用形态的多样性,强调了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3、 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具有一些基本效用。矫正大众传播的无力性的“有限效果论”理论。 “适度效果”理论。局限性:1、 过于强调个人的和心理的因素;2、 脱离开传媒内容的生产和提供过程,单纯地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因而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3、 指出了受众的某种能动性,但这种能动性是有限的,仅仅限于对媒介提始
11、于 2005,中国考研专业课权威机构4供的内容进行“有选择地接触”的范围之内,因而不能反映受众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有着传播需求和传播权利的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课后练习题:1、大众(mass)的定义及特点定义:19C 末 20C 初,随着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及大众传播的发展,形成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不同于初级群体、群集和公众。特点:规模巨大性;分散性和异质(社会属性)性;无组织性;同质性(行为倾向同一) ;匿名性;流动性。2、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早期的贵族主义观点:一些保守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对工业革命后工人和劳动大众作为重要的社会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感到恐惧和危机,充满了正在失去权力和影响力的
12、贵族阶级对崛起的大众的仇视心理和偏见,其观点并无可取之处。对法西斯集权主义的批判:30 年代后,卡尔?曼海姆。认为法西斯势力破坏了包括家庭在内的所有中间群体,使人们变成孤立、分散的大众人,并通过暴力强制和宣传动员加以操纵,使他们变成法西斯主义的狂热支持者。着眼于产业化和资本主义大众民主制的内在矛盾,分析大众的“异化”及其社会结果,并试图由此说明法西斯体制出现的社会原因。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50 年代始,主要考察美国当代各种社会病理现象。a.密尔斯:新中产阶级即白领阶层蓝领一起构成了美国社会的“大众”。大众的状态以及他们与权力精英的矛盾,是美国各种社会病理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b.李斯曼:主要
13、从人的社会性格或社会适应方式的变化来说明大众社会的成因。随着社会人口的增加,人们的社会适应方式从“传统型”到“内向型”到“外向型”的变化,现代人的行为具有过多“趋同”倾向,社会成员的自主性降低、均质性增加,成为无个性的一般大众。c.孔豪瑟:现代大众社会具有双重性质,大众易受精英的操纵,精英也易受大众的压力和影响;现代大众社会的特点:中间社会群体衰退、人际关系淡漠和孤立性、社会权力的集中性、大众传播导致的文化均一和流动性。评价:触及到现代社会的许多重要课题,但其精英史观(精英是历史主宰、大众软弱无力易受操纵)是错误的。该理论并非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是一种看问题的视角和方法,把现代社会作为原子化的
14、大众社会,对理解现代社会有始于 2005,中国考研专业课权威机构5帮助。3、作为“大众” 的受众观和“拷贝的支配”大众社会论的受众观(核心观点):大众传播的受众是大众本身,受众具备大众的一切特点,本质上是一种被动的存在。有失偏颇。清水几太郎:现代社会是一个“拷贝支配”的社会,因为环境的扩大和社会生活的间接化(人们与多数实物不能保持接触,要了解它们只能通过传媒提供的第二手信息即拷贝) ,拷贝的支配易转化为“心理的暴力”(利润原理:激发人的原始本能营利;政治或宣传原理:拷贝选择和加工麻醉大众) 。由此现代人无条件地放弃了自己的批判能力,形成无思想的划一主义。4、受众大众传媒的信息接受者或传播对象,一个集合概念,最直观地体现为作为大众传媒信息接受者的社会人群。克劳斯,受众按其规模可分个三层次:特定国家和地区内能接触到传媒信息的总人口(最大规模) ,对特定传媒或特定信息内容保持定期接触的人,既接触了媒介内容又在态度和行动上实际接受了媒介影响的人(有效受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