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 短文两篇一、整体把握1、答谢中书书课文是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书信的一部分,一般认为完整的书信今已无存,流传下来的只有这一段描绘山水的锦绣文字。文章以感慨发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里相共谈者,指的是有高雅情趣的人,与友人品赏山水,谈论诗文,是古人一大雅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几句,作者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2、,又改用平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多彩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描绘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几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赞美和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将此地山水比作人间天堂,应是最大的褒奖和赞变美!“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但遗憾的是,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
3、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这既是对前贤的钦敬和追慕,又惋惜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而作者却能继康乐之后,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自许之情,期与谢公比肩之溢于言表。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长伴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答谢中书书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
4、伏的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2、记承天寺夜游宋神宗元丰六年(1080),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为黄州记团练副使,有职无权过了几年闲居生活,记承天寺夜游这篇平淡自然的小品文,就写于作者被贬黄州的第四年。文章仅 84 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文章篇幅短小,却融叙事、写景、议论于一炉,环环相扣。“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时值秋末冬初,寒意将浓,百无聊赖,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欣然”
5、写其兴奋喜悦之情,又似心有无奈:既然无法入睡,不如去欣赏这美妙月色吧!既已“起行”,又要寻同游者,“念无与为乐者”,“念”由“行”而起,“行”因“念”而延宕,文章也显得摇曳起伏。作者也许在想:究竟与谁一起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在这贬居的寂寞中,谁又能与我共同赏月呢?“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已定,似无迟疑,径直到承天寺找张怀民,下笔十分轻淡,实则意味深长。又为下文张本。“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相同遭际,相似处境,想来也也是一样无眠,于是一起到院中散步赏月。以上为叙事部分,自然写来,虽短短三句,却起伏跌宕,月光下的漫步,该是如何一种蕴含微妙。接下来写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6、、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洒满庭院,积水充满庭院,清澈透明,竹柏的影子,映于地上,如水藻、荇菜纵横交错。“积水空明”写月光的空灵清澈,“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庭中景物,浑然一体,不知月光化为积水,还是积水反射月光了。作者仅用 18,就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这空灵的境界,也许正是作者彼时心境的写照。个字最后是议论抒怀。“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月夜常有。竹柏投影也是寻常景异,正是审美的普遍心理。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记承天寺夜游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
7、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朝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就高兴地起来进到户外。想到没有人和我共同游乐,于是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二、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
8、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11 与朱元思书一、整体把握这篇文章出自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书信,最早
9、见于初唐人编的艺文类聚,这本书在选辑作品时,往往是根据不同专题的要求进行摘录。因此,现在我们读到的与朱元思书,一般认为并非吴均与朱元思信的全文,而仅是作者描绘富阳至桐庐一百多里富春江上雄奇秀丽景致的一段。但这段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写景文字,却成为一篇独立的小品文,传诵至今。全文以写景写为主,兼有抒情。共分三段,第 1 段总起,后两段分写水、山。第 1 段,总说自富阳到桐庐间的山水之美,点出其特征“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文章一开头,先勾画整体风貌“风烟俱尽,天山共色”,没有一丝风儿,烟气也已消散殆尽,晴空,天与山同色。天与山自然不是一个颜色, 这里写的是空气明净所造成的一种清澈透明、浑然一体的感觉
10、。此时乘船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又是多么舒畅、惬意的事情啊!环境美好;怡情悦目,人的心情轻松闲适的。开头四句,寥寥几笔,就点出环境氛围、人物心情、观景位置(舟行水上)等要点。最后,以作者对这一百多里山水的总体印象收束:“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第 2 段,写“异水”,即富春江水之美。由于是行舟观景,作者便先从近处的水写起。在他的笔下,不仅空气是明净的,江水也是明净的:“水皆缥碧”,而且“千丈见底”。缥碧,即青白色,是一种发亮的青色,水面泛着亮光,说明水是清澈透明的浑浊自然无光。不仅如此,“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连倏忽往来的游鱼、细小的石块,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这就进一步证明江水的清澈。以上是俯
11、视,接下来当是平视,写水的动态。“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湍急的江水超过离弦之箭,汹涌的浪又中飞驰的骏马,就把江水急速奔涌的状态表现 了出来。这一段文字,有静态描写,又有动态描写,而静中又有动(游鱼);水之清,水之深,水这变换,都描写得很有特色,突出了一个“异”字。第 3 段,写“奇山”,包括富春江两岸的高山、泉水、草木、鸟兽,以及人在此景物中的感受。作者的立足点仍在江中船上,这段景物当是仰视远视所见,山景显得高而奇。首先写山本身。两岸的高山“皆生寒树”,山高林密,令人见而心生寒凉之意。而山也很奇特,“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一座座山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往上走,往高处远处伸展,仿佛要脱离人
12、间,直上天空,结果“千百成峰”,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奇景。山本来是静止的,这里却有了动感;山一无生命,却像有着无穷的争胜之心。这又为下文作者的感叹埋下了伏笔。接下来写山上的景物。泉水冲击在山岩上,“泠泠作响”;美丽的鸟儿相互应和着,嘤嘤鸣叫,和谐动听。蝉是“千转不穷”,猿是 “百叫无绝”。古诗文中,蝉是寒蝉,往往叫声凄切;猿声啼啸,叫声凄异,“哀转久绝”;但这二者在吴均耳中却是动听的天籁。这真是一派万物欣荣、欢快自得的气象。美丽的自然风景,往往有净化心灵的作用,所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陶醉在这样的美景中,追名逐利的人也许会停息物欲之心,俗务缠身的人也会“窥谷忘反”。这两
13、句由景而生感叹,符合我们见到美景时的自然反应,反衬出景物之怡人。当然或许有自述心志的味道,表现出归隐林泉、享受美景的愿望;也有可能是在劝说朱元思,不妨放下繁杂公务,一同来欣赏这美景。最后一句,景物色调又发生变化,由动返静。由明亮活跃转为晦暗沉寂:枝密林茂,幽暗不见天日。这里实际是写光影的变化,显示富春江景物之多变,又是一个奇景。当然,众语脉上看,作者抒发理性思考 ,似乎文章该戛然而止;后边加了这么一句,稍显突兀。有学者以为这表明作者“一如既往沉醉在美好多变的自然景色中”,而这样的结尾,“使结束感和持续构成一种张力,是这最后几句的妙处”。当然还有一个可能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并非文章全貌,后边或许
14、还有文字,只是艺文类聚摘录至此,所以后边的文字也就未能流传下来。总之,作者通过这一篇富有诗意的文字,把富春江上的动静景物、多样声响、变幻光影巧妙地结合起来,为我们绘出一幅充满生机活力的富春江山水图。作为景物欣赏者和自然之美的传递者,作者将身影隐于景物中,不动声色地引导读者俯观远察,用自己高雅的审美情趣悄悄地感染了读者。与朱元思书译文: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散了,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乘着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天下独一无二。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一望到底,水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要还快,汹涌的大就浪像奔腾的骏马。夹着江水的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自凭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地响声;美丽的鸟儿互相和鸣,鸣叫声嘤嘤,和谐动听。蝉长久不断地鸣着,猿猴持续啼叫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会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那些忙于俗事理政务的人也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交错遮蔽,挡住了天空,虽在白天,林间仍显得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能看见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