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道教常识180问.pdf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8983808 上传时间:2019-07-18 格式:PDF 页数:57 大小:1.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教常识180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道教常识180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道教常识180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道教常识180问.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道教常识180问.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目录 一、道教教义 . 6 1、问:什么是道教? . 6 2、问:道教是何时产生的? . 6 3、问:道教的基本教义是什么? . 7 4、问:道教的基本信仰是什么 ? . 7 5、问:道教的宗旨是什么? . 8 6、问:道教是谁创立的?道教的教义与老子的“道”有什么关系? . 8 7、问:道教为何是中国固有的宗教 ? . 8 8、问:道教为什么以道名教? . 8 9、问:什么是道与德 ? . 8 10、问:何为道教三宝 ? . 9 11、问:什么是承负? . 9 12、问:什么叫守庚申? . 9 13、问:道教为何提倡无为? . 10 14、问:道教为何提倡清静? . 10 15、问:道教为

2、何提倡寡欲? . 10 16、问:道教为何提倡不争? . 11 17、问:何为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 11 18、问:何为济世利物齐同慈爱? . 11 19、问:何谓三界十方? . 12 20、问:何谓四恩三有? . 12 21、问:何谓三皈五戒? . 12 22、问:如何拜师? . 12 23、问:何谓三业与六根及六尘? . 12 24、问:何谓三障与十恶? . 13 25、问:何谓三塗五苦? . 13 26、问:何谓三灾八难? . 13 27、问:什么是三元五腊? . 13 28、问:道教的主要经典有哪些? . 13 29、问:道教的世界观和生命观到底是什么样的? . 13 30、问:道教

3、的 宇宙结构是怎样的? . 13 31、问:道教怎样解释天人感应? . 14 32、问:全真教的主要教义是什么? . 14 二、道教文化 . 14 33、问:道教对中国哲学有何影响? . 14 34、问:道教哲学是根据何种 哲学? . 14 35、问:道教之学术思想以何为中心? . 15 36、问:何为道教五大经? . 15 37、问:老子道德经之旨要及定义为何? . 15 38、问:道教的五行与相 生相克关系? . 15 39、问:八卦的称呼和代表的涵义是什么? . 15 40、问:子午时是什么时间? . 15 41、问:天干和地支是什么? . 15 42、问:十二黄道日歌内容? . 16

4、43、问:明正统道藏分类有:三洞 ,四辅,十二类,其具体名称? . 16 三、道教宗派 . 16 44、问:道教有哪些教派? . 16 45、问:道士分哪几类? . 16 46、问:什么是五斗米道? . 17 47、问:什么是太平道? . 17 48、问:什么是真大道教? . 17 49、问:什么是太一教? . 17 50、问:什么是正一道? . 18 51、问:什么是全真道? . 18 52、问:邱长春祖师是怎样使全真教走向全盛? . 19 四、道教礼仪 . 19 53、问:道士是什么? . 19 54、问:开期传戒是什么?其意义如何? . 19 55、问:道教怎样敬香叩拜? . 20 56

5、、问:道教怎样叩拜?作揖磕头是一回事吗? . 20 57、问:敬香怎样敬? . 21 58、问:诵经有些什么礼仪? . 21 59、问:献神供品有些什么礼仪? . 22 60、问:道教的教规有哪些? . 22 61、问:参访道教宫观的礼仪有哪些? . 22 62、问:道教的称谓有哪些方面? . 23 63、问:道教神仙怎样称呼? . 23 64、问:道教法坛怎样称呼? . 24 65、问:道教徒怎样称呼?其意义怎样? . 24 66、问:丛林执事有那些?怎样称呼? . 26 67、问:道教的清规、戒律有哪些? . 26 68、问:何谓符籙? . 26 69、问:何谓斋醮? . 26 70、问:

6、道教认为人死之后会发生什么?炼度是什么? . 27 71、问:道教为何诵早晚功课? . 27 72、问:怎样许愿、还愿? . 27 73、问:塑像仪有哪些内容? . 27 74、问:道教节日有哪些? . 28 75、问:朔,望,晦,电,是哪一天? . 28 76、问:接驾是什么时间举行? . 28 77、问:何为道历? . 28 五、道教宫观 . 29 78、问:道教庙宇的名称有哪些 ? . 29 79、问:道教宫观的组织形成形式有哪些 ? . 29 80、问:十方丛林中的常住道士如何分工?执事有那些?其职责怎样? . 29 81、问:全真道三大祖庭分别是? . 30 82、问:何谓万法宗坛?

7、 . 30 83、问:道教五岳名山在什么地方? . 31 84、问:现代有哪些著名宫观? . 31 85、问:道教名山有哪些? . 31 86、问:近代何时成立全国性道教组织 ? . 33 六、学道修行 . 33 87、问:修道是为什么 ? . 33 88、问:如何加入道教? . 33 89、问:普通人如何才能进入正宗的道门呢? . 33 90、问:实修实炼是指什么? . 34 91、问:“修炼”一般有几层境界(层次),各是什么? . 34 92、问:修行一般的方法是什么? . 34 93、问:可以只通过现代的一些阐 述性书籍了解道教吗 ? . 34 94、问:道教五术具体指什么? . 34

8、95、问:什么叫道藏? . 36 96、问:道教崇拜偶像吗? . 36 97、问:道士可以结婚吗? . 36 98、问:道教与民间信仰为什么有些相似? . 36 99、问:如何报考中国道教学院? . 36 七、道教禁忌 . 36 100 问:什么是“戊不朝真”? 36 101 问:什么是“道不言寿”? 37 102 问:斋醮道场法会禁忌。 37 103 问:供品禁忌。 37 104 问:敬香禁忌。 37 105 问:道教服饰禁忌。 38 106 问:修道者饮食禁忌有哪些? 38 107 问:信士朝圣敬香禁忌? 38 八、道教服饰 . 39 108 问:道士服饰有哪几种? 39 109 问:道士

9、戴的冠子有哪几种? 39 110 问:道士戴的巾有九种是哪九巾? 39 111 问:道士为什么穿道装,蓄头发? 39 112 问:全真道土为什么要冠巾? 39 九、祖师仙真 . 40 113 问:道教的神仙谱系是怎样的? 40 114 问:何谓道教三祖? 40 115 问:道教的各种神明有什么区别? 40 116 问:何谓三清三境 ? 40 117 问:何为昊天玉皇上帝 ? 40 118 问:四御是哪几位 ? 41 119 问:何为北极大帝和长生大帝 ? 41 120 问:何为天皇大帝和土皇地祗 ? 41 121 问:何为三皇五帝 ? 41 122 问:老子是否即太上老君,其事迹有哪些 ? 4

10、1 123 问:何为斗姥(音“母”)元君? 41 124 问:何为三官大帝? 41 125 问:仙有五等是哪五仙? 42 126 问:雷神是何神? 42 127 问:玄天上帝来历如何? 42 128 问:东岳大帝是何神圣? 42 129 问:文昌帝君是何事迹? 42 130 问:关圣帝君事迹如何? 42 131 问:何为碧霞元君? 43 132 问:何为天妃娘娘? 43 133 问:赵公明元帅是何来历? 43 134 问:王灵官是何来历? 43 135 问:城隍爷是何神灵? 43 136 问:太岁君是何神明? 44 137 问:土地公与财神爷是为何神? 44 138 问:创成道教的张道陵天 师

11、其传略如何 ? 44 139 问:葛玄天师是何来历? 44 140 问:葛洪真人是何来历? 44 141 问:许逊天师是何来历? 45 142 问:萨守坚真人是何来历? 45 143 问:三茅真君是何来历? 45 144 问:寇谦之是何来历? 45 145 问:陆修静是何来历? 45 146 问:陶弘景是何来历? 46 147 问:何为道教五祖 ? 46 148 问:少阳帝君仙迹如何 ? 46 149 问:正阳祖师传略如何 ? 46 150 问:纯阳祖师圣迹如何 ? 46 151 问:海蟾祖师仙迹如何 ? 47 152 问:重阳祖师传略如何 ? 47 153 问:何为道教全真七祖? 47 15

12、4 问:邱长春真人传略如何 ? 47 155 问:刘长生真人事迹如何 ? 48 156 问:谭长真真人传略如何 ? 48 157 问:马丹阳真人事略如何 ? 48 158 问:郝广宁真人事迹如何 ? 48 159 问:王玉阳真人传略如何 ? 49 160 问:孙清静仙姑事迹如何 ? 49 161 问:何为南五祖 ? 49 162 问:张紫阳真人传略如何 ? 49 163 问:石杏林真人事迹如何 ? 49 164 问:薛道光真人事略如何? 50 165 问:陈泥丸真人事迹如何? 50 166 问:白玉蟾真人传略如何? 50 167 问:道教八仙是哪八位? 50 168 问:汉钟离系何来历? 50

13、 169 问:吕洞宾仙迹如何? 50 170 问:张果老来历如何? 50 171 问:韩湘子传略如何? 50 172 问:李铁拐事迹如何? 51 173 问:曹国舅得道之事迹如何? 51 174 问:蓝采和之行略如何? 51 175 问:何仙姑是何出处? 51 176 问:扁鹊是何来历? 51 177 问:孙思邈是何来历? 51 178 问:张三丰是何来历? 52 179 问:道教里对龙是怎么解释的,对“神通”是怎么解释的? 52 180 问:道教的现状如何? 52 附录 . 52 附录一:道教节日表 . 52 附录二:昆明真庆观简介 . 56 一、道教教义 1、问:什么是道教? 答:道教,以

14、“道”为最高信仰,宗仰黄老,以道家、神仙家的修炼理论及方法为中心,用老子“道德”思想告谕、教化众生,追求宇宙和谐、天下太平,教导人们通过修道积德达到安乐幸福、长生久视、得道成仙的我国特有的本土宗教。 2、问:道教是何时产生的? 答:据道经记载:道教起于渺渺浩劫之先,天地未分之时。宇宙混沌,日月未光,太上老君生于其间,化名为盘古;经过五太(太一、太初、太素、太始、太极),轻清上浮、重浊下凝而开天辟地;又由玄元始三炁,化生三天。老君以双眼化为日月、毫毛化为星辰、肌肉化为丰沃的土壤,骨骼化为坚硬的岩石、呼吸之气化为风云、声音及眼中的神光化为雷电,身中的血脉化为江河湖泊、头发化为草木由此,阴气上升、阳

15、气下降,万物生成、人伦兴远。至此,老君返于天宫,以太虚为体,太微为宅。而后老君数次化身,历经八十一化。轩辕黄帝时,化身为广成子,授予黄帝 养生之道;春秋时化身为老子,传下道德真经,教关尹子以修真之法,由此道脉兴矣。 至东汉中叶,距今 1800 多年前,即东汉顺帝(西元 126 144 年在位)时,老君降于蜀都,授予天师张道陵正一盟威籙及五斗真经,于四川大邑鹤(或作鹄)鸣山创立了天师道教。春秋时期,老君復授道于东华帝君王玄甫;汉代,东华帝君授道于正阳祖师钟离权;至唐代,正阳祖师授道于纯阳祖师吕洞宾。时至北宋末年,钟吕二仙降于甘河桥上,授予重阳祖师以至道。重阳祖师汇四海宗风于一坛,在活死人墓中苦行

16、修炼,传道于山东,全真七子再续宗风,传于后世, 教法大兴。 3、问:道教的基本教义是什么? 答: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和修行的终极目标。围绕着这一核心,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教理教义。任何一种宗教都有信仰,对信仰的阐述即为教理。为方便宗教徒对教理的把握,在教理基础上,总结出简明扼要的几个字或几句话,便于教徒记诵,作为指导教徒的日常修持称为教义。这些教义能契合于所有教理,并不与教理有矛盾冲突(陈撄宁)。 道教以道德经的思想为主要教义,倡导尊道贵德、重生贵和、见素抱朴、抱元守一、清静无为和慈俭不争。道教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本源,万物运行的 规律以及人间伦理道德纲常。“德”是道的外化

17、及功能。神仙是循德而上,在精神和肉体及伦理道德超越于世俗的精神实体。神仙既是道的化身,又是人类道德的楷模。故道教徒尊道贵德,期于与道合真,形神俱妙,成为神仙。 “我命在我不在天”是道教的又一重要教义。原意是说人的生命长寿与否取决于自身,并非决定于天命。泛指命运并非掌握在别人手中,更不是掌握在某些无形的神秘力量里,而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即我命在我,富贵不在天。就健康生命而言,人通过服食药物,行气导引,达到延长寿命的目的,在没病之前进行调养,使之得到健康。古人说:救济受 灾的人民,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不如防患于未然,将灾祸消灭于萌芽状态之中。这种“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积极思想,是道教修行、改变命运的根

18、本指导思想。 4、问:道教的基本信仰是什么 ? 答: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教徒以学道、修道、行道为宗,故称道教。尊奉道德经(即老子)为主要经典。道经记载: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万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也就是说,宇宙、阴阳、万物都是由它化生的。在道教的世界当中,除了人居住的世界外,还有神仙居住的:“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等仙境。 道 化为三种炁,再化成三位至高无上的神,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 道教拥有庞大的神灵系统,信奉的神还有很多:如玉皇大帝、四御、五老上帝、斗姥元君、三官大帝、四值功曹、六丁六甲、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真武大帝、东岳大

19、帝、碧霞元君、关圣帝君、城隍、土地、灶君、门神等等。 信仰“道”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道具有永恒的生命,获得它、保持它便可长生,这也叫作“德”。德即得,即得道。因此人可以修道而长生不死,得道而成神仙。 道教重生、贵生,追求长生,人通过学道、修道、行道等修炼方法达到“生道合一”,就可以得道而长生 久视,不仅可以享受人间的幸福,而且可以返本还元、与道同体,复归于“婴儿”,长存仙界,达到永生的境界。 5、问:道教的宗旨是什么? 答:道教的宗旨是“仙道贵生,无量度人”。“炼形存神”,“形神俱妙”,“与道合真”,“乐生贵生”。道教是对生命积极追求的宗教,而且对肉体和精神的统一性非常注重。 救人、拔幽多是表

20、现在对道教医药的钻研追求和在度幽法事上对幽魂的济拔上。那些一提起道教就想起降魔驱鬼、祈福禳灾的人其实是受一些小说或者影视所误导的。 6、问:道教是谁创立的?道教的教义与老子的“道”有什么关系? 答:道教发 源于中国,始于轩辕黄帝,为中华民族固有的宗教。道教早在张陵天师之前就已经存在。例如方仙道、黄老道、太平道等等。早期的道士称为方士或者羽士。只是现代历史上以张陵为“道教”正式成立的标志人物。道教以道祖老子的道德经为根本经典。道教的核心教理教义基本上皆是由此而出。尊奉“道”为最高信仰,道是凌驾于所有尊神之上的。但由于“道”一气而化三清,玉清、上清、太清代表了道教宇宙生成的三个时期即混元、洪元、太

21、初,是道教宇宙生成论的具体体现,所以三清至尊直接代表着道,是代表道这一本体的不同方面,因此又常说三清即是“道”。以 后便衍生了天地三界等道教神明,是诸神的根本。 7、问:道教为何是中国固有的宗教 ? 答:道教始源于黄帝、集成于老子、发扬于张道陵天师。战国及秦汉诸儒,皆崇黄帝老子之学,称为道家。唐宋以降各代悉宗道学,并信仰崇奉,普及于中华民族,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华夏民族精神及民族性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故道教是为中国固有的宗教。 8、问:道教为什么以道名教? 答:道教徒对道,一要信仰、二要研究、三要继承、四要发扬、五要践行,所以道士是 “以道为事” “以道教化众生”故以“道”名教

22、。 9、问:什么是道与德 ? 答:老子所说的“道”是道教教义的核心,是以“清静为宗、虚无为体、柔弱为用”的一种“道”。这种“道”是宇宙的本源与主宰者,它无所不包、无所不在,它是一切的开始与万事万物的生化者。 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所说的“道”既是指“宇宙”的本体,又是指“自然”的规律。所以“道”能使一切有情在三清众神面前,不论贵贱、贫富、聪愚,一律平等。道教强调,任何人都可以信仰道,都能够学道、得道。老子想尔注中说“道”:“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词一耳”。混元皇帝圣纪也说:“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气之祖宗,天

23、地之根本也”。所以太上老君即是“道”的化身。 “德”和“道”是一个整体,成为道教教义的核心。道德经中所说 的“上德”、“玄德”、“常德”、“道尊而德贵”的“德”指的是这个“德”。清静经中说:“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名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所以道教徒一定要重视“修道养德”。并将“道”和“德”作为最根本的信仰和行动的准则,做到既要修道,更要积德。道教义枢道德义说:“道德一体,而其二义。一而不一,二而不二”。所以可以说,凡是符合“道”的准则的,便是“有德”;凡是违反“道”的准则的,便是“无德”。西升经序云:“道之在我谓之德”。按照“道”的准则,“修之于

24、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道教强调:修身、治家、统治天下,都应该修道,从而使“道普德溢”,以达到太平和仁爱的理想境界。 道教将“德”按态度区分为“阴德”和“阳德”二类。所谓“阴德”,是指个人不被他人所知道的德行;所谓“阳德”,是指个人被大家了解的德行。道教提倡“阴德”密惠,“大以及于人,小以及于物,修身积德”。 10、问:何为道教三宝 ? 答:道教以:元始天王所化玉清天宝君、上清灵宝君、太清神宝君,为道教三宝,尊为最高之神。 然因道教以学 道、修道、行道为本,故又有以所本的三要旨,尊为三宝者: (一),学道者:以玉清元始天

25、尊为道宝尊,上清灵宝天尊为经宝尊,太清道德天尊为师宝尊,作为皈奉道法之“道、经、师”三宝。 (二),修道者:以人身之“精、气、神”为修养性命、作出世工夫的三宝。 (三),行道者:以“慈、俭、让”为立身行道,作入世工夫的三宝。老子三宝章云:“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11、问:什么是承负? 答:道教讲“承负”即“因果”,但又不同于“因果”也。 “因果”是针对于个人,谁种因,谁得果,与他人无关;“承负”包含“因果”,但更进一步认为:个人的善恶行为,不但影响个人,而且影响家庭、社会乃至宇宙的和谐。比如说前辈行善,后人得福;今人行恶,后辈受祸。因为有“承负”,所以今世有

26、的人一贯行善,但却经常得祸;有的人一直行恶,但却经常得福。道教认为,这是由于“承负”使人蒙受的。即本人如果造恶,子孙就会得祸;本人如果行善,子孙就会得福。同样,本人的命运是在为祖先承担后果,祖先如果造恶,本人就会得祸;祖先如果行善,本人就会得福。就如同祖辈积财,后辈享受,祖辈欠债,后辈还 钱一样。即“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之理也。 12、问:什么叫守庚申? 答:道教认为人身中有三尸神,每到庚申之日,即上天报告人的过失。三尸为:上尸名彭倨,中尸名彭质,下尸名彭矫,所以也叫三彭。也有称为玄灵的。也有称为青姑、白姑、血姑的。上尸使人好色、中尸使人多思、下尸使人淫欲,故三尸使人逐渐

27、衰老,趋于死亡,更不利于道人修行,因此必须除之。 道教为了除去三尸神,采取了许多办法。一种是去欲。所谓“ 欲生则三尸生,欲灭则三尸灭 ”。一种是服符诵咒,一种是厌胜,一种是服药,一种是服气。流行最广的是守 庚申,即在每月的庚申日,彻夜不眠,阻止三尸上天报告,或者斩却三尸神。 13、问:道教为何提倡无为? 答:无为的思想,源于道德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因此道教以“无为”作为得道意、得天心、致太平的根本。淮南子原道说:“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魏晋以后,“无为”逐渐成了道教社会观的基础。河上公在老子注中说:“法道无为

28、,治身则有益精神,治国则有益万民”。所谓“治身”的“无为”,应当“无为事主,无为事师,寂若无人,至于 无为,”这样才能全身、去危、离咎。所谓“治国”的“无为”,应当按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来治理天下,这样才能使黎民百姓得益。 怎样才能做到“无为”呢?云笈七签指出:“欲求无为,先当避害。何者?远嫌疑、远小人、远苟得、远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处闹、慎力斗。常思过失,改而从善。又能通天文、通地理、通人事、通鬼神、通时机、通术数。是则与圣齐功,与天同德矣”。可见道教的“无为”,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应该努力学习,积极进取,通晓自然和社会,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所以说“无为”并非无所作为,什么事情都不做,而

29、是应该按“道 ”行事,处世 立命必须摒弃妄自作为,远祸慎行,追求朴素节俭、清静寡欲的境界。 14、问:道教为何提倡清静? 答:道教认为:“清静”是“道”的根本。万物只有在“清静”的状态中,“道”才会显现。于是,“清静”成了道教教义的一个重要内容。而这种思想,追根寻源,还是出自道德经。 史记太史公自序说:“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道教强调“清静”,目的是为了“真思志道,学知清静”。老子想尔注主张:“人法天地,故不得燥处,常清静为务”。还指出:“道常无欲乐清静,故令天地常止”。这是说,学道的人只有“无欲”而“清 静”,才算符合“道”的规律,才有可能得道。道教认为, 学道者只有先做到了“寡欲”和“

30、无为”,才有做到“清静”的可能。 15、问:道教为何提倡寡欲? 答:所谓“寡欲”,就是少私欲或节欲。老子第十九章在谈到治理社会时,要求能够“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教将“寡欲”作为教义的一个重要内容,认为道教徒为人处世,应该时时节制个人的私欲。 唐宋以后,“寡欲”与内修术结合在一起,从而要求修道者,“在物而心不染,处动而神不乱,无事而不为,无时而不寂”,达到“无欲”的境界。道德经所说的“寡欲”,其实并不是“绝欲”、“无 欲”的意思 ,只不过是应该“去甚、去奢、去泰”,即不极端、不奢侈、不过分。 16、问:道教为何提倡不争? 答:在道教教义中,“不争”是指人们顺乎天理而不强求的原则。而这种原则,

31、是天地万物的运行以及人的为人处世都必须遵循的。老子想尔注说:“圣人不与俗人争,有争,避之高逝,俗人如何能与之共争乎?”并指出:“求长生者,不劳精思求财以养身,不以无功劫君取禄以荣身,不食五味以恣,衣弊履穿,不与俗争”。云笈七签有:“太上曰: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故与时争之者昌,与人争之者亡,是以有兵甲而无所陈之,以其不争。夫不祥者,人之所不争;垢辱者,人之所不欲。能受人所不欲则足矣”。大家都知道,俗人所不争的事物, 一般都是不祥的;俗人所不欲的事物,基本都是垢辱的。 道教徒的“不争”,还不仅仅是谦让,需一心为善,绝不造恶。道教认为,一个为善的道教徒,即使“不争”,也不会不胜利;

32、即使“不言”,也不会没有响应。这是因为,“不争”的高尚行为,自然会感动周围的人。“不争”本身是无声的语言,标志着一个道教徒的修为境界。 17、问:何为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答:道教十分重视人的生命,万物都由道化而来, 一切生命都体现着道,对生命的重视,即是对道的尊重 。因此道教讲的是长生不死、修道成仙,即是对道的信仰与实践的结果。对于生,老子曰:“出 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说明人的生命非常有限,而且处于一个危险的状态之中,所以要求人们“深根固蒂”,追求“长生久视之道”。太平经中主张乐生、重生。总之尊重生命是道教的一贯主张,主要包括: 1.尊 重人类自身的

33、生命价值,反对轻生自杀,也反对杀害他人 ,要求洁身自好,修身养性,追求长生; 2.尊重动物的生命,认为一切血性之物,皆有灵性(即有道性),由于悟性有早迟之分,所以修道阶次有快慢之别; 3.尊重植物的生命,认为植物和人一样具有灵性,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也能够修炼成仙 ; 4.尊重人类和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做到 上述四点既度己又度人,故度人经云:“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18、问:何为济世利物齐同慈爱? 答:济世利物是道教修炼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济世即普济世间,利物即利益万物。道教认为济世利物不仅帮助了他人,而且还有利于自己仙道的修成。老子曰:“赈穷补急则名生,起利除害即功成”。葛洪曾对弟子解

34、释云:你们之所以不能够成为天仙,而做了个地仙,是因为“前世学道受经,少作善功,唯欲度身,不念度人;唯自 求道,不念他人得道”。故道教修道时强调“济世利物,齐同慈爱”。 19、问: 何谓三界十方? 答:三界者有三:一以时间而言,分为无极界、太极界、与现世界;一以空间而言,分为天界、地界、与水界;一以道境而言,分为欲界、色界、与无色界。皆称为“三界”也。十方者,乃为东方、南方、西方 、北方、东北方、东南方、西北方、西南方、上方、下方,为十方也。 20、问:何谓四恩三有? 答:道教以报恩为重,故有四恩应报。四恩者:一天地恩,二国土恩,三父母恩,四师长恩。凡此四者,皆宜回向以报之。三有者:一有情者,二

35、有识者,三有缘者 。凡此三者,道皆亲之。所以“四恩三有”为信道者须念念不忘之也。 21、问:何谓三皈五戒? 答:三皈者:皈依道、皈依经、皈依师,为皈依三宝也; 五戒 ( 又称为“积功归根五戒” ) 者:一戒杀生,二戒偷盗,三戒邪淫,四戒妄语,五戒荤酒。 身不染杀盗邪淫,将升入欲界十八天,心无贪、嗔、痴将升入色界六天,口无绮言华语、恶口妄言,将升入无色界四天,在此基础上供养三宝,广行方便,积功累德,将升入四民天。至此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三灾不到,八难不侵,永脱轮回,常处清静逍遥之境。 常人名籍,录于阴曹地府,随自身功过沦于六道。欲脱轮回之苦,必须皈依大道。凭借道经师三宝之力而摆脱轮回。因此,

36、必须皈 依三宝,皈依之后,名籍将从阴曹地府消除,记名于三官大帝青编之籍。从此之后,三宝弟子的一切功过皆归三官大帝考校,阴曹地府无权干涉。欲求皈依,必先拜师,拜师必须心意虔诚。皈依之后,必须 遵守三皈五戒。此三皈五戒为学道者入道之初,需首要遵守之规律也。 22、问:如何拜师? 答:体悟大道,凭借经。经文蕴藏大道的玄理,常人难以自悟,须借师之引导而进入道之门墙,故而拜师极为谨慎而严肃。(详情请参阅道教仪范。)凭借自身之缘分,寻找与自己有缘的度师,由度师诵经讽咒,忏除自己前世今生之罪愆,授予三皈五戒之仪。(出家入道皈 依者详见冠巾科仪或本书“开期传戒是什么?其意义如何?”条。)俗家皈依者,拜师之后,

37、必须研习道经(习诵道德经、太上感应篇、玄门日诵功课经等),行善积德,做个道门的合格弟子。 23、问:何谓三业与六根及六尘? 答:三业者:身业、口业、意业,谓身、口、意三者所起作用之业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心根、意根,谓此六官能生六识之根,故谓六根。六尘者:色 、声、香、味、触、法,谓此六境,能由六根而染尘污,故谓六尘也。 24、问:何谓三障与十恶? 答:三障者:魔障、业障、灾障也。 1.因贪嗔痴等之 惑,而生魔障。 2.因五逆十恶之业,而成业障。 3.因三灾八难之遭,而见灾障。十恶者:口有四恶:绮语,妄言,恶口 ,两舌。心有三恶:贪,嗔,痴。身有三恶:杀,盗,淫。合为十恶。 25

38、、问:何谓三塗五苦? 答:三塗者:一、火塗,地狱道猛火所烧之处。二、血塗,畜生道互相噉食之处。三、刀塗,饿鬼道被刀剑逼迫之处。又以:一者拷对前非之塗,二者畜生偿酬往业之塗,三者饿鬼苦对最深,渴饮火精,饥则食炭之塗,号曰三塗。 五苦者:一、刀山地狱之苦,二、剑树地狱之苦,三 、铜柱地狱之苦,四、镬汤地狱之苦,五、溟泠地狱之苦,是为五苦。 26、问:何谓三灾八难? 答:三灾者:遭受三大天灾也。一、风灾,二、火灾,三、水灾。 八难者:一者得生人道难,二者去女为男难,三者形体完全难,四者得生中土难,五者值有道君难,六者禀性慈仁难,七者值国太平难,八者与三宝相遇难,谓之八难。云笈七签卷三十五“杂修摄”的

39、八难为不废道心一难,不就明师二难,不托闲居三难,不舍世务四难,不割恩爱五难,不弄利欲六难,不除喜怒七难,不断色 欲八难。 27、问:什么是三元五腊? 答:三元节日是:正月十五日上元天官节,七月十五日中元地官节,十月十五日下元水官节。五腊节日是:正月 初一日天腊,五月初五日 地腊,七月初七日道德腊,十月初一日民岁腊,十二月初八日王侯腊。 28、问:道教的主要经典有哪些? 答:道教最根本经典是老子的道德经。其他主要经典则有阴符经、清静经、黄庭经、度人经、玉皇经三官经等等。 29、问:道教的世界观和生命观到底是什么样的? 答:道教认为, 人天的世界是相应的 。天有什么,人也有什么。 天中有日月,人身

40、有阴阳。天中有五行,人中有五脏 。简单说,人是天的副本。由此萌生出中医医学的理论。所以古时才有“十道九医”的说法。历史上有名的医生有很大部 分都是道士或者是与道教相关的人物。 道教认为人是由魂和魄这两部分所组成的。魂是精神层面的,魄是肉体层面的。此魂此魄则暗合阴阳,孤阴不长,独阳不生。两者不能单独存在。 30、问:道教的宇宙结构是怎样的? 答:道教认为宇宙之间,上有三十六天,下有三十六地。三十六天之最上一层为大罗天;其次三天为三清境,分别是清微天、禹余天、大赤天;其次四天为四种民天(又称四梵天),分别为贾奕天、梵度天、玉隆天和常融天;再次为三界二十八天,包括无色界四天、色界十八天和欲界六天。

41、大罗天为三清尊神所居,三清境为九圣、九真、九仙 所居, 四种民天之人断除生死之苦 ,三灾不及;无色界人寿命长,但未断生死;欲界之人有欲望,因而有各种痛苦。 三十六地则为人死之后鬼魂所入之处,俗称阴间。道教认为,人死之后在阴间要受到十殿阎王的审判,有善行者则能转生,作恶多端者则打入地狱受惩罚。修道证果者直接依修行层次进入到相应的天界,而不用接受十殿阎王的审判。 31、问:道教怎样解释天人感应? 答:道教将“天人感应”纳入教义,认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能够相通。道教有关“天人感应”的理论,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是从天地与人体相类这方面来解释。云笈七签引 真文经之说:“人之生也,头圆像天,足方法

42、地,发为星辰,目为日月,眉为北斗,耳为社稷,口为江河,齿为玉石,四肢为四时,五脏法五行。与天地合其体,与道德齐其生”。人体所有的部位,不仅与天地相对应,还和“四时”、“五行”相联系。所以,治国就好像治身,都应当贯穿于“天道”。第二,是从神仙与世人相通这方面来解释。神仙可说论说:“五脏六腑,百关四肢,皆神明所属,各有主守”。所以,人的内丹修炼可以与自然相 通,得天地之精华。第三,是从人的言行受到天的监视这方面来解释。 32、问:全真教的主要教义是什么? 答:根据道德经,全真道主张无心忘言、柔弱清静。正心诚意、少思寡欲。注重修行,分为真功和真行。真功即内修,其修持大略以识心见性、除情去欲、忍耻含垢

43、、苦己利人为宗。全真因内修“求返其真”,主张功行双全,以期成仙证真,所以叫“全真”。这种内修主要是修养精神,即性 ,也称为性功,全真教既修性,也修命。真行即外修,主张济世度人。 二、道教文化 33、问:道教对中国哲学有何影响? 答:道、儒、释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三大支柱,也是中国哲学的主要内容。因此,道教对中国哲学的影响,就表现为对儒、释二家的思想影响。道教与儒、释的相互关系,是互相吸收、互相融合的,这从东汉道教产生以来即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的始终,从而也构成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所以,忽视道教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不了解道教对中国哲学的影响,便不可能全面地了解中国哲学的历史和它的发展规律

44、。 34、问:道教哲学是根据何种哲学? 答:道教哲学是在道家哲学基础上融合儒、墨、法、阴阳、神仙等诸子百家而形成的,以探讨、研习、证悟大道, 从而达到参赞天地造化,体悟大道生化之机 ,修真悟道、与道合真、形神俱妙、积功累德、自度度人的宗教哲学。 35、问:道教之学术思想以何为中心? 答:道教的中心经典“五大经”,是道教学术思想的中心。 36、问:何为道教五大经? 答:道教以黄帝之阴符经、老子之道德经、庄子之南华经,黄庭经(金阙后圣君著),与文始经(关尹子作)为五大经。而 此五大经中,又以道德经为道家崇奉思想之中心,是必修之经典。 37、问:老子道德经之旨要及定义为何? 答:老子所著道德经,分为

45、上下两篇,其旨要在于“自然、清 静、无为”,乃为道教修奉的中心,尊为圣典。上下两篇计分八十一章。上篇第一章至第三十七章为“上经”,开章首句曰:“道可道,非常道”,故称为“道经”。下篇自第三十八章至第八十一章,为“下经”,头一句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故称为“德经”。合上下两篇,乃称为“道德经”。 38、问:道教的五行与相生相克关系? 答:金、木、水、火、土为五行。相生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相克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道教还把人体的五脏以“五行”来解释:肾为水,心为火,肝为木,肺为金,脾为土 。所谓“相生”是:肾气生肝气,肝气生心气,心气生脾气,

46、脾气生肺气,肺气生肾气;所谓“相克”是:肾气克心气,心气克肺气,肺气克肝气,肝气克脾气,脾气克肾气。 “五行”与“五方”的关系:木主东方,火主南方,金主西方,水主北方,土主中央。 39、问:八卦的称呼和代表的涵义是什么? 答:八卦为:乾、坤、坎、离、震、巽、艮、兑。 乾卦代表天,坤卦代表地,坎卦代表水,离卦代表火,震卦代表雷,巽卦代表风,艮卦代表山,兑卦代表泽。相传“八卦”是伏羲氏所创。后道教经籍吸收阴阳八卦思想以衍经义,特别用以指导修炼内外丹。 40、 问:子午时是什么时间? 答:深夜二十三点至凌晨一点为 子时,上午十一点至十三点为午时。(现代时制二小时为一个时辰)。 41、问:天干和地支是

47、什么? 答: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 )酉(鸡)戍(狗)亥(猪)。天干与十二地支循环相配为六十甲子。 42、问:十二黄道日歌内容? 答:子午临申地,丑未戍上寻,寅申居子位,卯酉却在寅,辰戍龙位上,巳亥午中行。一青龙黄,二明堂黄,三天刑黑,四朱雀黑,五金匮黄,六天德黄,七 白虎黑,八玉堂黄,九天牢黑,十玄武黑,十一司命黄,十二勾陈黑。 此亦即:“道远几时通达路遥何日还乡”十二字黄道法。 43、问:明正统道藏分类有:三洞,四辅,十二类,其具体名称? 答:三洞者:洞真、洞玄、洞神。 四辅是:太玄

48、、太平、太清、正一。 十二类是:本文、神符、玉诀、灵图、谱籙、戒律、威仪、方法、众术、记传、赞颂、章表。 三、道教宗派 44、问:道教有哪些教派? 答:在道教历史上,先后产生的宗派很多,有的流传时间很长,有的很短,难以一一列举,这里只介绍在道教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主要教派。 在东汉时,有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太平道在黄巾起义失败后即湮没无闻,五斗米道后来称为天师道、正一道。在两晋南北朝时,又先后出现了南天师道、北天师道、楼观派、上清派、灵宝派、葛氏道、李家道等。 上清派从陶弘景以后又称为茅山宗,在隋唐以后成为道教的主流。到北宋以后,茅山上清、阁皂灵宝、龙虎天师形成三山符籙道派,逐渐受到统治者尊崇。两宋

49、之际,北方还出现了真大道教、太一教和全真道三个大派,南方也形成了神霄、清微、混元(天心正法)、东华、净明等符籙道派,以及金丹派南宗(亦称紫阳派)。 元代,南方各符籙道派逐渐并入正一派( 由天师道发展而来),金丹派南宗并入全真道(创始人为王重阳),于是全真道又分为南北二宗。以后,全真道的北宗“七真”又形成七个分派。但一般说来,元代以后,道教的主要派别是全真和正一两大道派。 正一派主要传播于江西、江苏、上海、福建等地,其他地区的道士则大多属于全真派。两派的信仰并无差异,只是在教规教戒上有所不 同。全真派要求茹素、出家(不结婚)、住观,正一派则无这些规定。 45、问:道士分哪几类? 答:北魏寇谦之改革天师道,规定道徒可在家立坛,朝夕礼拜,不必出家修道。金代时王重阳创立全真道,规定道士不许婚娶、茹荤,必须出家住丛林。这样,道士遂分为出家的全真道道士和在家的正一道道士两类。 另 据资料,台湾的道士一般是分为“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