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八年级下语文教案(语文版)第七单元何明元.doc

上传人:fmgc7290 文档编号:8970315 上传时间:2019-07-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语文教案(语文版)第七单元何明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八年级下语文教案(语文版)第七单元何明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八年级下语文教案(语文版)第七单元何明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八年级下语文教案(语文版)第七单元何明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八年级下语文教案(语文版)第七单元何明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八年级下语文教案(语文版)第七单元 何明元25.桃花源记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2、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3、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过程与方法1、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2、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3、使学生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样一种社会理想。教学难点: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样一种

2、社会理想。课时安排: 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二、同学们互相交流搜集到的相关资料。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

3、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 年) ,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 年) ,陶渊明约 57 岁。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 “诗”追述

4、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选作课文的,就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 。 三、学生借助校本教材桃花源记 “整体感知” ,感知课文内容,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相互讨论,学习字词,教师指导、点拔。四、概括文章各段内容(学生归纳,教师总结)第一段:写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经过。第二、三段:写渔人进入访问桃花源的经过。第四段:写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五、分析本文写作线索(以渔人行踪为线索

5、)六、分小组进行诵读比赛,部分同学能当堂背诵。七、布置作业校本教材基础训练部分。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象桃花源的美好画面。二、桃花源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三个词概括。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美丽、神秘、幸福)三、分类感受(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1、桃花源美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2、教师小结: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二)感受桃花源的神秘1、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三)

6、感受桃花源幸福1、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2、学生小结: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四、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社会理想?(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五、文中哪一句话表现了桃花源中人的这种社会理想?(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六、文中哪一句话还表现了林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受到干扰的心理?(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七、深入讨论1、桃花源这一人间乐园能找到吗?(不能,这是作者虚构的)陶

7、渊明为何要虚构?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反衬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2、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自由辩论)八、总结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应学习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九、布置作业完成校本教材“课文阅读”部分。十、板书设计:十一、教学后记:资料集锦一、课文补遗1、关于桃花源陶渊明借桃花源寄托他的社会理想。北宋的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在桃源行的诗中写道:“虽有父子无君臣”,惊叹桃源中的民主平等,

8、诗中流露了对世外桃源推崇备至的感慨。无独有偶,1516 年,英国的莫尔也虚构了一个乌托邦岛:这里财产公有,人人参加劳动,生活富足,安居乐业。一百年后,意大利人康柏内拉也构想了一个美好的太阳城:没有私有财产,没有剥削压迫,男耕女织,不论从事哪项工作都受人尊重,人人过着幸福生活。2、关于桃花源记并诗的影响在中国,素有“山川以人而胜”的传统,所谓“景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胜,惟人则名”。王勃之于滕王阁,李白之于敬亭山,崔颢之于黄鹤楼,柳宗元之于永州,范仲淹之于岳阳楼,欧阳修之于醉翁亭,苏轼之于黄冈赤壁,莫不如此。但他们写的都是实景,而桃源仙境却是虚构出来的。以一篇诗文虚构一个仙境而令游人神魂颠倒

9、,在中外都是少有的。武陵桃源,原是鲜为人知的荒僻之地,自桃花源记并诗问世后,始为文人墨客所重,梁陈之际已有诗人涉足山溪,探寻灵秘。至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桃花源忽名声大噪,甚至引起朝廷的关注。此后,游者日众,成为人皆慕趋的风景胜地。一千多年来,在中国诗人心中,桃源仙境始终是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具有永恒的魅力。因为它不同于一般的乌托邦的社会学说,而是一种理想,一种美的象征。(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7 版)3、桃花源考证种种山有“小口”若有光,良田美池口中藏。渔人有幸数日客,享尽桃源美味香。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来,历代注家蜂起,诠释接踵。人们非常关切文中的桃花源在什么地方的问题。说庐山

10、康王谷者言之凿凿。康王谷,俗称庐山垅。从现在的星子县城乘车至隘口,然后沿着通往庐山的南山公路北行数公里,在一处叫观口的地方弃车步行,即可进入庐山垅。这是一条长达 7 公里的绝密坳谷,“整个垅中,峰岭对峙,联绵延伸,东靠着最高汉阳峰,西临于长岭马耳峰,森林掩映,溪泉沿流,竹木清秀,花草烂漫。屋舍靠山近水,碧荫遮盖村庄,阡陌纵横,水田旱地,男女耕耘,一展世外桃源景象”(庐山旅游介绍)。进谷的“葫芦口”极狭,一踏进谷口,溪声林滔便扑面而来,但见青山高耸,古木参天,溪水随山势而转,小路傍溪涧而进。山重水复。曲折蜿蜒,头顶现出一线蓝天,循溪傍小道山行二、三里,山势渐缓,眼前出现一片村落。田园葱翠,“屋舍

11、俨然”,鸡犬之声相闻。倘若是在春天进山,则夹岸桃花灼灼,香气氤氲,云雾融和着袅袅炊烟,如丝如带,一路鸟语花香,宛如进入了传说中的仙境一般。庐山垅这片幽深而狭长的谷地,史、志上称作康王谷。宋南康军图记载:秦灭楚时,楚怀王之子康王避难谷中,秦将王翦追赶甚急,幸而天降大雨,康王得以脱险,从此隐居谷中,“不复出焉”。康王谷即因之而得名。另据星子县志亦如是载,至今山谷尽头,尚有一处村落叫“半山康家”,村中还有康氏的人家居住。康王谷中,不但秀丽的风光与桃花源记中描述得一模一样,而且楚康王避难的故事与陶令笔下“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遂与外人间隔”数语正吻合。陶渊明长期生活在庐山山南一带,对谷中

12、的风光和康王避难的掌故一定非常熟悉,所以他以康王谷作为生活原型,构想桃源情境,进行艺术创造,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应该是当信勿疑的。持江苏连云港者信誓旦旦。江苏连云港市云台山脉的宿城西麓,亦被人们称作陶令笔下的桃花源。那里三面环山,一面向海,除了翻越虎口岭,与外界无路可通;其中,川原坦荡美丽,山畔竺篁摇曳,山脚拐弯处通向高公岛,与桃花源记的描述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而考查史实,陶渊明确实曾到这个地方。近年,湖南的桃源洞,也被人们称作桃花源。桃源洞位于桃源县城西南 15 公里的水溪,它俯临沅江,背倚青山,松竹垂阴,景色绮丽。唐代开始在此建有寺观。清光绪年间,曾重修“渊明祠”,并顺着山势以陶渊明的诗文

13、命名建造了桃花观、水源亭、缆船洲等。有的学者认为,桃花源并非作者虚构,也不是幻想的再创造,而是切切实实地居住在武陵地区的苗族社会的写真。其依据是,东晋文人刘敬叔在异苑中记述:“元嘉初,武陵人射鹿,逐入石穴,才容人。其人入穴,见其旁有梯,因上梯,豁然开朗,桑果蔚然。”县武陵地区的苗族人民素有对桃花的崇拜,以及见客人“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的习俗。其实,上述种种说法都反映了一个事实,人们都有一种慕名的心理,都希望自己的家乡与历史上的名人有点“沾亲带戚”。据统计,在神州大地上,被疑为桃花源原型的地方一共有十余处之多。二、焦点争鸣1、文中“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应断句为“忽逢桃花林夹岸,

14、数百步中无杂树”。原句断句,似乎语句简短,排列整齐,有节奏,但是翻译起来不仅费劲,而且难通。后一句断句符合语法,语意清楚,读起来并不拗口,译文可为: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夹着溪流两岸,(岸边)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2、教材中的三个“外人”不是同指。第一个“外人”应指世外之人,即源中人的服饰仍保持秦世的样式,渔人看到后认为如世外之人。三、课文赏析1、桃花源记的艺术魅力作者写桃源境界并不是开门见山,单刀直入,而是幽深奥秘,迂回曲折。开始写有一条很长很长的溪流,不知有多少里程;沿溪的两岸有一大片桃林,不知有多宽多长;在林尽水绝之处,有一座大山,挡住去路,人世间好像到了尽头。再仔细一看,山有一小口,钻

15、进洞内,刚刚能通过一个人,走数十步,忽然开朗起来。作者所写的溪流、桃林、芳草、落花、高山、洞口,是一个无人区,十分洁净、清新、美好,它隔断了现实社会喧嚣污秽的生活,为桃源的隐蔽幽深作了过渡性的描写;同时,为读者进入桃源境内造成心理上的准备,不致使人感到突兀。在进入桃源后,作者的描写也极有层次:先写田园风光,辽阔的土地,整齐的房屋。纵横的田间小道,美好的池塘,垂阴的桑竹;然后再写桃源人民的服饰、劳动、情操、意趣。从远到近,从田间风光到社会人事,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同时,作者以曲折的手法写出渔人的行进过程,一会儿水路,坐船逆水;一会儿山路,钻洞爬山。当乘船沿溪走得忘了远近时,作者用“忽逢桃花林”一

16、转,就把读者带到一个美丽静谧的桃花仙境;再当渔人钻进漆黑狭窄的洞内,感到绝望疑惧时,作者以“豁然开朗”的神来之笔,又把你带到一个开阔、恬静、优美的田园乐土,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作者这种跌宕起伏的笔触,使读者的感情不由自主地随之而变:当你进入桃花林时,它使你“喜”;当你走到水穷路绝的隘口时,它使你“疑”;当你钻入桃源见到一个和谐安定的理想之国时,它使你“惊”;当你再想去寻访这个境界时,它使你“迷”。这一喜、一疑、一惊、一迷的种种复杂情感变化,正是作品所产生的征服人们心灵的艺术力量。(课文分析集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0 版,作者:苏者聪)2、桃花源记的寓言式解读桃花源记是晋代大

17、诗人陶渊明最为世人传诵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他晚年根据其家乡江州一代人民,为生活所迫而“逃亡去就,不避幽深”的事实,并结合前人有关追求美好境界方面的思想材料,以及自己多年的乡居生活经验,加以想像、虚构而成。文中通过渔人访游桃花源经历的记叙,成功地描绘了一个处处充满欢乐气氛的理想社会。“桃花源”式的社会理想,是作者代表小私有生产者对造成战乱和贫困的封建社会提出的抗议,它反映了广大人民希望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和平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这是最为常见也最为权威的一种解读,我以为这篇作品不仅描绘了“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它还有相当深刻的寓意。在这篇文章中,渔人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他既是桃花源的游历者,又

18、是桃花源故事的第一叙述者。作者巧妙地借助渔人的行踪。将庸常污浊的现实生活与超凡脱俗的理想世界沟通起来,渔人是惟一到过桃花源的现实中人,要想证明桃花源是一个真实的存在,首先就要证明渔人存在的真实性,然而作者对渔人的介绍甚为暧昧,虽然告诉读者渔人游历桃花源的时间是“晋太元中”,却又不指明具体年月;虽指明渔人所在的郡县是“武陵”,却又不告诉读者姓甚名谁,家住何方。作者的闪烁其辞表明了他极为矛盾的心态。他既想让人相信实有其事,又惟恐他人知道太多而步渔人后尘。为了劝戒好事之徒不要前往探寻桃花源,作者在文中给出了两个重要的事实:一是渔人再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二是南阳刘子骥,“欣然归往。未果,

19、寻病终。”渔人再往,尽管“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究思原因,应是对渔人背信弃义、不守承诺的惩罚。桃源中人对渔人是热情坦诚而又友好的,家家好酒好菜热情款待,让一向为生计犯愁的渔人,好好享受了一回酒食无忧的快乐生活。临别时,他们对渔人并未提太高的要求,只一句“不足为外人道也”,可见他们认为并相信渔人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与桃花源中人的淳朴诚信相比,渔人无疑是浅薄而功利的。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如此不讲信用,背信弃义的渔人,当然是不可能再找到桃花源的了,这是渔人应得的教训,同时也表明了作者对渔人的批判态度。渔人的奇遇是作者所向往的,但渔人的言行却让作者陷入深深的忧虑。污浊的尘世可否还有值得

20、信赖的高洁之士?像刘子骥这样的“高尚士”,其动机就不值得怀疑?作者是矛盾的,他一方面让刘子骥有去的计划,一方面又让计划无果而终。作者的矛盾源于对污浊现实的不信任。作为一个可以缓解精神苦闷、忘却尘世烦恼的世外桃源,作者不愿让任何“外人”去破坏。因为桃花源不管是真是假,是虚是实,都是作者心中的真实。文章以刘子骥的传说作结,并非是为了借助历史上的实有其人来增强文章的真实性,而是突出了作者对刘子骥这样的所谓高尚人士的质疑,从而将文章的中心转移到对渔人人品的否定来表明作者对渔人的批判立场,以达到劝戒世人的作用。渔人因为不守信用,所以应该得到教训。其寓意不言自明:为人要重承诺、守信义,否则必遭惩罚。(名作

21、欣赏20032有删节,作者:李相银)四、时文超市渔人说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这天,他糊里糊涂闯进一个四面环山的村庄,村中立刻鸡飞狗跳,男女老少纷纷跑过来看他这个陌生人。他从未见过这么奇怪的村庄,一切人造的东西都和外面不同,居民像是戏里画的人物,似真似幻。他说,在居民眼中,他也是个异类,居民显然有些惊谎,又不免好奇。幸而语言可以相通,经过交谈,彼此知道双方都没有恶意,于是一位老者出面邀渔人到舍中做客。老者一路不住地打量渔人的下身。老人说,他们的祖先为了逃避秦始皇的暴政,才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定居。老人坐在席上,一再看渔人的腿,几番欲言又止,使渔人忽然局促不安起来。终于老者忍不住了,他指指

22、渔人的腿部:“老弟,你下身穿的这个是什么?”“是裤子呀!”渔人莫名其妙。老人反复看那条裤子,啧啧称赞。他要求村中的女人赶紧缝制,全村人都穿裤子。渔人想知道全村究竟有多少人口。老者感伤起来,人口本来很多,前年流行了一场伤寒伤寒很要命,有张方子是从汉朝传下来的汉朝?你说汉朝?现在不是秦朝是汉朝了吗?不是秦朝,也不是汉朝,现在是晋朝。可叹始皇帝“万世一系”的计划也是一场春梦,当初又何苦焚书坑儒偶语弃市。不过改朝换代的时候百姓要遭一次浩劫,感谢祖宗,他们都侥幸躲过了。外面的世界太可怕,他们现在更不喜欢外面的世界,再三叮咛渔人不要说出他们居住的地方来。可是渔人哪能忍住不说呢,渔人回家,一路述说他的奇遇。

23、整个武陵传遍了,连南阳的刘子骥都听说了,郡太守也得到报告。太守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有这么多人躲着不纳粮,岂有此理!万一有一天他们想造反呢?刘子骥去见太守:“我派人到那地方去开一家商店专卖裤子,我的人可以做太守的耳目。”有个落拓士子去见刘子骥:“我在你的店门口摆个摊子说书好不好?专说两汉王国,顺便给你的商店做广告。”这些人在太守支持下组织探险队,由渔人做向导,去寻那一片世外的人间,他们“缘溪行忽逢桃花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可是入山的孔道却再也找不到了。渔人急得满头大汗。然后,刘子骥等人也都疲惫不堪,彼此一商量,认定大家上了渔人的当,渔人所谓奇遇,根本是吹牛说谎。渔人也惶惑不已:我究竟是迷了路,还是做了个梦,还是因课税太重而生的幻觉神游?这事的结局是,渔人在太守那儿挨了五十大板,罪名是造谣生事。(选自千手捕蝶,作者:王鼎钧)提示:本文是一篇戏说桃花源记的文章。渔人的诚信已丧失殆尽,他背弃诺言,结果得到应有的惩罚。文章告诉我们,诚信不可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