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球化对当代地域建筑文化的影响分析【摘要】:全球贸易市场的开放造成了 “全球化”现象。这种经济模式依赖于国际交通的便利,互联网的发展以及蔓延的消费主义思想。在这种世界性的浪潮中全球化对地域建筑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文章对全球化、地域性以及它们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指出“全球化”首先是现代性的全球化,它并非与“地域性”完全对立的概念,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国际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地域化是普遍现象,而全球化则是一个永无终结的过程。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和结果不应是文化的单极化,而是多元化,是地域文化的共存。【关键词】: 全球化 地域性 建筑 文化1992 年全球贸易市场的开放造成了我们所说的“全球化”现象。这
2、种经济模式依赖于国际交通的便利,互联网的发展以及蔓延的消费主义思想。多数人都认识到这种现象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文化的同化,而 20 世纪 30 年代在欧美建立的建筑和城市设计体系则早已传播到全世界。这些建筑形式被全世界的城市采用,以此来证明我们是世界贸易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在这种文化大同的时期,也存在一些日益增长的声音,它们代表了对已失去的传统价值和文化识别性的重新认识。这种新的对传统的兴趣是和已经消失的传统不同。在全球化的社会中,传统已经不再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本质,而是一种自由的选择。当全球化建筑运动的弊病越来越多地被证实,一种对传统和文化可识别性的新的认知则变得更加重要。1、全球化的概念全球化(
3、globalization)一词,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全球化目前有诸多定义,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全球化亦可以解释为世界的压缩和视全球为一个整体。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全球化势力对人类社会影响层面的扩张,已逐渐引起各国政治、教育、社会及文化等学科领域的重视,纷纷引起研究热潮。2、 全球化产生的历史背景全球化的产生离不开北约文化,北美,加拿大,欧洲由于经济贸易而产生的文化链十分显著,旅游和贸易促成了全球化的形成,在建筑现象上导致了各地城市和建筑类型的均质。传统被扫到地
4、毯下,城市成为了千篇一律的形态。二战结束后,三个历史事件促成了自由贸易的形成,英国条约中促进了全球贸易,1943 年联合国的成立和建立在英美利益之上的北大西洋公约的颁布,以及1948 年全球人权组织的成立。因为二战后全球经济的萧条和北约的关系,促成了全球贸易往来,资本流通和经济的消费化。苏联解体和中印改革亦是不可忽略的因素,这些都导致了全球化的自由贸易的形成。带有全球性标签的品牌消费文化即是伴随这一效应产生的,麦当劳,星巴克,大众等品牌遍布世界各地,成为全球化的表征。在建筑领域,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密斯的建筑风行,成为全球化建筑的标准类型,而密斯盛行的年代正是北约出台后的几年,这一现象是在北约文化
5、的影响下产生的,并不是历史的偶然。全球化最顶尖的标志是曼哈顿,那里密集的高层是全球贸易的象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的玻璃高层是风行的建筑类型,在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它,看到它时也不知自己身在何处。即便这种建筑不节能,不可持续,但它作为全球化贸易的象征,即便是热带的国家都在大力得建造。因为这样的建筑是一种表态,说明他们是全球贸易的一份子。建筑形态与建筑类型都极大得收到全球化的影响。近代新出现的建筑类型,包括办公楼,大型商场,大型国际机场和综合体等。在建筑形态上,因为全球化,所以明星建筑师和地标性建筑的影响力不断升温,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美术馆可以是一个绝佳的例子来说明这点,这样一种模式影响了很
6、多城市。明星建筑师受邀参加各种国际竞赛进行城市规划,使这座城市备受关注,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投资。这是市长的策略,即便一些明星建筑师的方案是根本不期望被采纳的。另一方面,伴随着地标建筑的升温,又出现了新的现象,这些地标建筑开始关注本土化的东西来得到灵感和认同度。一种建立在隐喻基础上的新的建筑类型产生了。3、全球化背景下建筑的地域性研究3.1 全球化对地域建筑的影响 在建筑领域,全球化一方面促进了世界建筑文化的交流和对话,使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共享新的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使得各个建筑流派、理论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而另一方面,地域建筑文化逐步受全球文化影响,其各自所具有“地方性”被建筑
7、的“国际性”所取代。从文化互动角度看,地域建筑面对全球化一般有三种选择: 其一是不同程度地文化认同的态度,明确或含蓄地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物质文明。 其二是强调民族和自身文化的价值,反对和抵制全球化进程。 其三是积极面对全球化的现实语境,致力于传统文化观念和美学精神的现代转型与融合。 中国建筑现代化的历程反映了这三种选择的抗衡、共存与消长。20 多年来中国建筑取得了惊人的变化和成就,而创作实践中“民族性”与“现代性”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建筑师。从上世纪 80 年代的香山饭店、北京国际展览中心、广东新建筑,到 90 年代以来的仿欧风建筑、国家大剧院、央视新楼、鸟巢之争,中国建筑在急功近利的大拆大建
8、中一步步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同时对发展方式的反思和环境恶化的代价,对优秀传统建筑和地域建筑的保护意识日益提高,尤其是当代地域建筑研究和创作活动的逐步深入,如何处理好全球化与地域建筑文化的关系成为中国建筑“民族性”与“现代性”问题的发展与继续。 从现实来看,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内发展也存在着巨大的不平衡,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巨大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变革。中国正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高速融入世界。面对全球化语境,中国地域建筑呈现一种现实的,后现代主义反应,以应对一个已然进入全球化的世界。 这一现实就是: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社会结构的根本变革和文化的巨大转向,传播方式与媒体发生深刻变革,城市化与城市文化迅
9、速兴起,消费型的商业社会逐步形成,具有全球化和后现代语境的大众文化与消费娱乐文化正成为当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主流。从这一现实出发,中国建筑的后现代主义是不断修正的、建构中的现代性。因为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文化风格,它以一种无深度的、无中心的、无根据的、自我反思的、游戏的、模拟的、折中主义的、多元主义的艺术反映这个时代性变化的某些方面,这种艺术模糊了高雅和大众文化之间,以及艺术和日常经验之间的界限”。如上所见,尽管从现代到后现代各种转向的广度和深度互有差异,人们无法为后现代找到共同的“本质”,但各种后现代话语在观念和态度上仍然存在着核心的家族相似性。 由中国的设计实践可以看出,全球化在某种程度上压
10、抑了文化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反映在城市和建筑文化领域就是导致了不同城市中建筑的雷同和城市特色风貌的消逝。前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会长帕金森(Parkinson)认为:“全世界有一个很大的危险,我们的城镇正在趋向同一个模样,这是很遗憾的,因为我们生活中许多乐趣来自多样化和地方特色。” 正是由于后现代主义“对形式和类型的多元化感兴趣,这是一种美学标准的多元化,在这种情况下,这样的一些形式和类型就可以有各自悠长与吸引人的历史,不是作为静态的、分离的形式和类型,而是交织在一起,互相作用、互相冲突、互相竞争,或相形见绌,或相得益彰,融合成各种无法预测的结合体,其活力变化无穷,在两极之间迅速移动,从悲怆到闹剧,
11、从紧张到滑稽,丰富多彩,变化无穷,可作为叙述,可具有戏剧性,而且还能表演”,在此,集中体现了全球化对地域建筑的影响 3.2 地域建筑的再生 全球化过程中存在着一体化,即社会发展中的趋同性一面,和多元化即社会发展中的特殊性一面的特征。其本质即要求处理好全球化与地域化的关系。这也是在理论上摆脱全球化与地域化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从国际规则出发走第三条道路的立场。面对地域建筑传统的消退,在 20 世纪 40 年代末,美国著名城市学家和史论家刘易斯芒福德就率先对此提出过异议,并推荐了美国加州海湾与新英格兰地区的地域建筑。此时一些美国建筑师也提出应根据美国当地的文化和自然条件发展自己的建筑文化。众所周知,
12、国际建筑大师阿尔瓦阿尔托则在遵循现代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创造出了属于芬兰的、独特的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现代主义建筑。20 世纪 50 年代,日本建筑师丹下健三设计了如香川县厅舍、东京代代木体育馆等这样一些属于日本的现代主义建筑。上世纪 60年代,随着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出现,对建筑历史性、关联性的探索方兴未艾。20 世纪 70 年代后,印度的查尔斯柯里亚、拉兹里瓦尔,埃及的哈桑法赛等从当地的气候和生活方式出发,通过独特的形体和布局也创作了具有鲜明地域建筑特色的现代建筑。20 世纪 80 年代后,英国的斯特林、瑞士的博塔、日本的安藤忠雄、马来西亚的杨经文等以及我国的许多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工作者纷纷投入了
13、地域建筑文化的探索与实践。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后,随着全球化运动的加速展开,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努力通过地域文化的发掘来证明其在全球化运动中的独特价值。 4、全球化下地域建筑文化的分析 某种观点认为,全球化是经济的全球化,不是文化的全球化,也不可能成为文化的全球化。这也许是一厢情愿或缺乏警惕。经济的全球化的确不一定改变我们的语言、信仰和传统,但它已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如何在文化意义上探讨地域建筑与全球化的关系日渐引人关注。在全球化的语境下,中国建筑如何走向现代化,同时又找回自己的“民族之根”是我国建筑发展面临的实践性课题。因为“地域主义着眼于特定的地点与文化,关心日常生活与真实
14、且熟悉的生活轨迹,并致力将建筑和其所处的社会,维持一个紧密与持续性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地域主义试图从经验里学习,借此达到修补,细心琢磨、接纳、排斥、调整与响应当地特色,地方历史、地理、人性价值、经济、传统、科技以及文化生活等这些可使人有身历其境的真实情况都是地域主义的来源”。这正是地域建筑对文化的表达。 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地域建筑的更新包含保护、发展、创新多层内涵,这需要建筑师不仅要融入全球文化发展的潮流中,积极汲取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优秀建筑文化,而且要保护中国的优秀建筑文化遗产,发掘地方文化特色,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融入传统的精华,导入现代生活的内容,体现对人的关怀,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创造出中国人认
15、同的情感空间。这也就要求建筑师有着更为广泛的文化背景和掌握当代建筑发展的趋势。具体而言,有以下几方面: (1)研究和创造我国地域建筑空间的特色 地域概念依据现代地理学理论必须是一个得到历史认同的概念,并且和政区划分相关。就中国的现实而言,各地区自然条件差异大,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在全球化下更显突出。地域建筑文化的发展必须以区域经济和文化为基础。根据我国的地理和经济条件,全国被划分为七个经济区域,这些地区亦是相应的地域建筑文化研究的重点。 (2)尊重建筑所处的自然与文化环境 只有从特定的地域环境、条件文化出发,深化对建筑环境的深层本质与规律的理解,才能形成人建筑自然三者的有机统一。如贝聿铭设计
16、的香山饭店,其现代理念与传统符号有机结合的设计手法具有原创性,并对中国建筑现代化探索具有深远影响。 (3)确立生态与可持续发展观生态建筑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基本原则,采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合理地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它领域相关因素间的关系,使其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结合体。 生态建筑并不是一个崭新的概念,事实上,地域建筑重视与自然环境结合本身就是一种朴素的生态建筑。当代建筑师将这些方法加以提炼,用新材料、新技术表达出来,就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建筑形式。福斯特设计的德国柏林国会大厦改建工程,采用现代技术解决光线和节能问题,形成一个高效能的玻璃穹顶,使建筑向自然界和景观展
17、开,可自供能量并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印度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设计的圣雄甘地纪念馆采用了地域性的建筑材料和当地的建造技术,创造出具有浓厚印度风格的空间氛围。 (4)地域性建筑语言的更新 传统的处理建筑材质特性的表现方式是地域建筑文化的基本语汇。建筑师要虚心向民间学习,学会充分利用建筑材质特性因素,使建筑更加紧密地植根于地域环境,形成对地域建筑文化的延续。例如建筑师皮亚诺设计的新卡里多尼亚特吉尼奥(Tjibaou)文化中心,堪称现代生态技术与地域建筑结合的典范。他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利用新技术和材料结构来阐述地域文化和适应环境特征。齐康先生设计的河南省博物馆,力求体现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结合嵩山元代观星台
18、造型意象,创造了具有地标性的建筑。 5、结语 中国在历史上有着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遗产,但是在近两个世纪里我们科学技术的发展严重地滞后了,建筑文化也不例外,这使我们至今在国际竞争中仍明显地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在今天的全球化进程中,我们一方面要有一种文化自觉的意识,文化自尊的态度,文化自强的精神;面对强势文化的挑战,要像保护生物多样性一样,对建筑文化的多样性进行必要的保护、发掘、提炼、继承和弘扬。另一方面更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和批判的精神,认真学习和吸收全世界优秀的建筑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自觉地融入全球化的现代化进程。现代化不仅只有一个类型、一个模式,中国和西方各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地域条件,也就必然会有各自的现代文化。参考文献1 郑时龄.全球化影响下的中国城市与建筑.(北京)建筑学报,20032万俊人.现代性的伦理话语.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3 马丁阿尔布劳全球时代超越现代性之外的国家和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5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北京三联书店1998 6 特里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象商务印书馆2000 7 约翰多克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文化史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8 凯瑟琳.斯莱塞地域风格建筑彭信苍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