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盛装屋顶一路走来-浅析中国古建筑屋顶的发展演变题 目:_学 院:_专 业:_姓 名:_指导教师:_年 月 日盛装屋顶一路走来-浅析中国古建筑屋顶的发展演变摘要:悠悠中华在岁月的沉淀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灿烂的文化,古建筑便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颗璀璨的明星,其深远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屋顶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没有屋顶的建筑不能称之为真正完整的建筑。中国古建筑屋顶在材质,功能,传统的封建等级思想,宗教信仰,美学思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发展演变,其形式愈加多样,技术愈加成熟,功能愈加齐全,在世界建筑之林独树一帜,彰显着巍巍我中华的传统文化艺术和封建礼制思想。本文中,笔者主要以中国古建筑
2、的屋顶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查阅资料,进行比较等主要的研究方法,以相关的图样分析及参考文献为研究基础,从社会背景,建筑装饰特点等角度出发,研究各个时期古建筑屋顶演变的特征和原因。笔者希望此文能够帮助相关研究人员清楚古建筑屋顶的演变和发展历程,更好的将古建筑屋顶的创作精华传承下去,并且为古建筑屋顶的修复历史文化依据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关键词 古建筑屋顶 演变 发展 0目 录 摘要目录.1第 l 章绪论21.1 研究的内容.21.2 研究目的及意义21.3 研究现状分析.21.4 研究的框架.3第 2 章中国古建筑屋顶概述.32.1 中国古建筑屋顶的起源.32.2 中国古建筑屋顶的组成
3、.32.3 中国古建筑屋顶的常见形式.32.4 中国古建筑屋顶的文化渊源.4第三章中国古建筑屋顶的发展演变53.1 先秦、两汉时期的建筑屋顶53.1.1 先秦时期的建筑屋顶.53.1.2 两汉时期的建筑屋顶.63.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屋顶63.3 隋唐时期的建筑屋顶63.31 隋与初唐时期的建筑屋顶.63.3.2 盛唐时期的屋顶建筑.63.4.2 宋金辽时期的建筑屋顶73.5 元明清时代的屋顶.7结语8致谢9参考文献.10第一章 绪论11.1 研究的内容.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中国古建筑屋顶,笔者在研究现有的图样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中国传统的建筑装饰艺术角度出发,对中国古建筑屋顶的文化起源,
4、功能特性,美学角度等方面进行研究;从古建筑历史文化角度出发,着重研究古建筑屋顶在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的文化特征含义,更好的传承历史文化信息,为古建筑屋顶的研究和修复依据,从而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中国古建筑屋顶是古建筑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笔者将古建筑屋顶选作研究对象,主要出于以下几点目的:1)为古建筑的修复和仿古设计工作提供依据笔者认为历史是不容轻视和篡改的,近年来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和欣赏兴趣越来越浓厚,更多的人热衷于古建筑的游览,进而许多古建筑被修葺,可是由于对古建筑知识的匮乏,许多古建筑不论历史朝代,只是一味的被盖上琉璃瓦
5、的大屋顶,立上几根颜色鲜红的大红柱子,然后欣欣然的以为大功告成,一切古建筑的建造形式和特点均被忽略,使修葺后的古建筑没有了丝毫的历史意义,笔者认为这些行为是对资源的浪费,对于历史的不尊重。笔者认为修葺古建筑,设计仿古建筑,应还原其历史原貌,尊重历史文化和古建筑的原形,为此本文本着尽可能真实可靠的原则,还原我国各个历史阶段古建筑屋顶的原貌,简述其特点,希望对我国古建筑的修复事业及仿古设计专业有所帮助。2)吸收文化精髓通过分析古建筑屋顶在功能与材料,封建等级思想和传统的美学等而诸多因素对古建筑屋顶演变发展的影响进而从古建筑屋顶的发展演变进程中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其继续传承发扬,为今所用。3)
6、进一步认识古建筑与人类、社会文明的关联屋顶不仅仅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他还可以被视为当时社会的一个小小的缩影。在本文中,笔者将古建筑屋顶放在人类文明的大背景下研究,从自然和社会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建筑与人类文明、社会文明之间存在的联系。1.3 研究现状分析经查阅文献,中国古建筑屋顶研究目前尚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早在在上个世纪中期,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等就开始对当时现存的古建筑进行测绘分析,开启了对古建筑研究的先河。研究的众多成果多被收录在梁思成全集和中国古建筑史中。由于种种天灾人祸,大多数的历史古建筑被历史的长河所淹没,仅仅留下为数不多的古建筑原物,就是通过对这些不可多得的建筑
7、原物测绘和整理工作,为后来的古建筑屋顶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在此以后,刘大可等人在古建筑方面研究取得了较大的研究成果。 中国古建筑瓦石营和建筑哲理意匠与文化两本著作分别从材料技术和建筑文化两方面着手,对屋顶及屋顶上的脊饰做出了专题性的研究。使屋顶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此外,吴庆洲先生的建筑哲理意匠与文化对屋顶的发展也进行了翔实的描述。从先古时代的生殖崇拜文化和图腾文化及由此延续的祖先文化等入手,且通过大量的图片归结出屋顶与宗教文化之间的文化渊源。令古建筑屋顶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21.4 研究的框架本课题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主要是介绍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等;第二
8、章,研究中国古建筑屋顶的起源与文化渊源;第三章, 分析中国古建筑屋顶的功能特征,笔者主要从封建社会礼制、美学视角、文化寓意、结构功能、地域特点等方面剖析其特征;第四章按照历史发展时期对中国古建筑屋顶进行分段研究,分析古建筑屋顶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发展演变特点及其原因。最后,结语,总结本课题研究的结论,并论述本研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第二章 中国古建筑屋顶概述.2.1 中国古建筑屋顶的起源古代华夏先民告别了天然的石洞,开始了对房屋的探索。笔者通过对一九五四年研究的资料分析,发现大约在五六千年以前,黄河上游“仰韶文化”时期就有原始村落的遗迹。笔者认为,其实房屋的创建或许从这个时期就便有了雏形,这种
9、除了屋顶还是屋顶的半穴式的始祖房屋,也便是中国古建筑的先祖,及古代万千变化的屋顶的本生了。2.2 中国古建筑屋顶的构造中国古建筑的屋顶主要由屋架、屋脊、屋檐、和瓦四部分组成。古建筑屋顶主要是靠屋架支撑的。传统的屋架主要分为北方的梁架式结构、南方的穿逗式和混合式三种结构。其实无论哪种屋架式样,都在屋架之顶用檀木顺搭,檀木上挂椽子,然后再在椽子上钉屋面,俗称望板,板上抹上大泥,在泥的表面铺上瓦。在屋顶的转角部分及顶部的折角部分叫做屋脊,屋脊大都是用青瓦,密密严严的覆盖着的,有防雨的功能,随着朝代的更迭,屋脊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意义。在屋顶的檐部,一般有防火言和挑檐两种,挑檐是将椽木的两端加长且向外延
10、伸,至于延伸的尺度则需要根据设计而定。防火檐是运用封檐的手法,将椽木不伸出墙面,而是用砖砌垒,逐层向外延伸,使之全部与屋顶相结合。至于屋顶瓦的应用则需根据时代的不同进行讨论。2.3 中国古建筑屋顶的常见形式中国古建筑屋顶历经岁月的洗礼,形式愈加丰富其常见的形式主要有:歇山、庞店、硬山、卷棚、攒尖、悬山等。其组合形式又分为:十字脊、丁字脊、重檐、勾连搭等多种形式。至于用于屋顶的材料则根据时代、社会环境等众多因素又分为茅、草、木、泥土、瓦陶、琉璃、金属等材质。在此,笔者简单介绍一下几种常见的屋顶形式:(1)庞殿(宋称四阿顶)笔者发现,关于庞殿,在商代的甲骨文、周代的铜器上、汉代的画像石、北朝的石窟
11、都有所体现。具体的庞殿实物则主要为唐佛光寺大殿。它出现歇山附近,而后成为古建筑屋顶的最高式样。主要用于皇宫及庙宇中最为总要的大殿。其一般用单檐,在特别重要的场合下选用重檐。一般单檐有正中的正脊和位于四角的四条脊。故常称作五脊殿。(2)歇山(宋称九脊顶)歇山是由周围廊加上两坡顶组成的。笔者发现这种形式的屋顶在汉代明器、北朝石窟的壁画上有所记载。歇山主要由五条正脊及四条俄组成。故在宋代又被称为九脊殿。此外,笔者研究发现屋顶的出面也有两条脊,此共有脊应3该为 11 条。一般在宫殿的次要建筑和住宅园林里,又有无正脊的卷棚歇山。在歇山的山面是搏风板、悬鱼等,为装饰的重点部位。(三)悬山悬山是两坡顶的一种
12、,更是我国一般古建筑屋顶中最常见的形式。其特点主要是屋檐悬伸在山墙以外,所以又被称挑山或出山。悬山式屋顶在汉画像石及明器等相关记载中仅见于民间的建筑。可以考究的实物为山东肥城孝堂山汉郭巨石祠,这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代表。笔者发现,在比较重要的建筑中都未用到悬山形式,悬山的地位应该较四阿、九脊殿等低。著名的长篇宋代画作清明上河图所表现的汴梁附近的河道:城门的门楼选用了四阿顶,高档的酒楼用九脊殿,至于一般的店肆和民居则选用悬山。悬山一般有正脊和垂脊,有的时候也可以用没有正脊的卷棚。在山顶的山尖部分常做成五花山墙。(四)硬山硬山也属于两坡顶的一种,只是屋面不悬到山墙的外面。硬山的山墙大多是用砖石承重墙
13、并且高出屋面,墙头形式多样,或另在山面隐出搏风板等。笔者认为在宋代,砖的大量生产促进了硬山墙的出现。在明清以后,这种建筑形式主要出现在我国的北方地区。(五)攒尖(宋称斗尖)攒尖一般主要用于面积不算太大的建筑的屋顶。常见的有塔、亭、阁等。屋面较为陡峭,没有正脊,有多条垂脊相互交合于顶部,其上再扣以宝顶,此为攒尖的主要特点。平面有方、圆、三角、五角、六角、八角、十二等。一般以单檐的为多,二重檐的已少,三重檐的极少,但塔例外。最早见于北魏石窟的石塔雕刻,实物则有北魏篙岳寺塔、隋神通寺四门塔等。此外在宋画中也可看到不少亭阁用攒尖顶的,不过坡度都很陡峭。 营造法式中亦有关于斗尖亭榭的做法。明、清这方面的
14、实物就很多了。2.4 中国古建筑屋顶的文化渊源中国的古建筑屋顶不仅有着他的功能和作用,还富含着深刻的文化寓意。注入了浓厚的文化情感,屋顶上的饰物无不带有着消灾辟邪,吉祥如意的美好意愿。一般屋顶正脊的两端有龙吻,位于两端的小动物,我们称之为“仙人走兽”他们一律向着垂脊面向前方延伸。传说:齐国的国君在一次与外敌作战中失败,走投无路,这时候,一只大鸟飞到国君的眼前,国君骑上大鸟逃走了,此后,人们把鸟兽放到建筑的脊端,寓意着逢凶化吉。在小仙人的后方还排列着一连串的小动物,根据建筑的等级和规模而有所改变。此外,在檐角部分还有传说中能够避火的小动物。象征着,消灾解难,逢凶化吉,幸福美满等美好寓意。这些鸟兽
15、端坐在屋顶上,使得古建筑更加的宏伟壮丽,富丽堂皇,充满着浓厚的中国气息。4第三章中国古建筑屋顶的发展演变.中国古建筑屋顶的形式从产生到发展形成基本的式样,历经了漫长的岁月。从奴隶时期的直坡屋盖式建筑到殷商时期倾斜的茅茨上阶顶,到西周时期由于瓦的发明,替代了茅草,解决了由于防水性能差,屋角不能够抬高悬挑的问题。出现了向上翘,形态轻盈的屋角形式。到了战国时期,梁柱上的侏儒柱的出现,开始了向上抬屋架的先河,从结构上为屋面的上翘提供了条件。在秦汉时期的屋顶古朴凝重,曲面的坡度较为平缓。最后延续到明清时代,为了加速屋顶的排水功能,将屋顶的曲面坡度加大。较为突出的建筑当为北京的故宫。悠悠中华,历经岁月的洗
16、礼,朝代的更迭,但是屋顶并未发生过太大的变革,这也是在世界建筑史上较为罕见地。早在远古时期,人类是不会制造房屋的,只是在山洞或者在树叉上进行遮风避雨。但是由于树上的空间较小,且山洞里太过阴暗潮湿,地势凹凸不平,人类难以生存。于世人类从山洞里走出来,挖穴而居,上覆草盖,以用来遮风挡雨。3.1 先秦、两汉时期的建筑屋顶3.1.1 先秦时期的建筑屋顶从中国历史上来说,先秦时代一般是指秦皇统一六国之前,由于年代太过久远,笔者可以查阅的资料有限,故本文从西周开始研究古建筑屋顶的发展和演变。(1)东西周时期的建筑屋顶西周在我国建筑史上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西周时期,由于君王严明,当时的社会制度渐渐健全文化业
17、逐步发展起来。笔者从史书中相关的记载发现当时瓦的大量产生和应用为屋顶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相关的条件。是古建筑屋顶形式和构造的一个巨大的飞跃。使原始简陋懂得屋顶从茅茨土阶的阶段到达有所装饰的高级阶段。(2)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屋顶春秋战国时期,氏族社会逐渐走向解体,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最为极具的社会。由于社会战乱不断,各家各派,纷纷发表言论,思想文化有着极大的提升和发展,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活跃的意识形态和加速发展的生产力为古建筑装饰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同时对于建筑审美的要求也达到一个新的高峰。越来越多的对建筑的要求不在是简简单单能够遮风挡雨,更追求建筑的美轮美奂,从而促进屋顶装饰的兴起。例如在
18、国语中便有所记载“美哉室,谁有乎,台美乎” 。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建筑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匠师己懂得油漆的保护性能和装饰性能,在建筑上得以运用,并予以充分的发挥“己经有用丹红柱子的祖庙,梁架!斗拱已有彩绘,历代文献和诗歌中对这些装饰的描绘或歌颂更是多不胜数“这时期的屋顶形态已经超出了原始的遮风避雨的基本作用,呈现出的是一种建筑艺术“53.1.2 两汉时期的建筑屋顶汉代分为东汉和西汉。历史上西汉指的是汉朝初年,汉高祖刘邦创建汉王朝到王莽篡位。根据西汉历史和文化的不同可以将西汉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汉初汉高祖刘邦至景帝刘启年间;二是汉武帝刘彻至王莽篡位。大汉初年,由于政权刚刚建立,根基未稳,且皇帝出身
19、一介布衣,不喜欢大肆的修建巍峨豪华的宫殿,认为那是奢侈浪费的表现。提倡修养生息的政策,故在这期间建筑屋顶并未有较大的发展。汉武帝即位之后,实行强权政策,彰显大国风范,使汉代的形象一时间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此时的建筑也日益趋向于宏伟堂皇。例如,位于长安城内的建章宫,开始建造于汉武帝元年,有史料记载建章宫气势磅礴,工程庞大:“建章宫周二十余里,千门万户,其东凤网高七丈五尺,中有神明台,井干楼,咸高五十余丈,北有太液池,池中有渐台,高三十余丈,南有壁门三层,高三十余丈,中殿十二间,阶陛咸以玉为止,铸铜凤五丈,饰以黄金。 ”足见其富丽堂皇。王莽篡位后时间不长,由刘秀创建东汉政权,使得社会逐步走向安定,经
20、济文化有了一定的发展。因此在东汉年间,建筑的屋顶又有了新的发展,新的成就。出现了在建筑史上不可忽视的一种建筑形式双网。相传,当时在距离洛阳数十里的地方都能望到京城南门的朱雀网。3.2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屋顶东汉末年,战乱不断,三国鼎立的局面之后,有形成了南北对峙,北方的少数民族不断入侵中原,中原的统治阶级又内乱不断。故此时的社会经济受到了极大的破坏。然而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化由于战乱,进行了交流,从而有了巨大的发展。由于北方的连年战乱。大量的官民向南迁徙,逃到较为安定的江南安居落户。在这一期间,北方的现实主义社会形态与南方优美秀丽的自然景观相碰撞,结合出了新的艺术产物。例如“秘响旁通” 、 “
21、义生文外” 、 “迂余委曲”等等“艺术这个时期,达到了空前繁荣。其次在这一时期,佛教渐渐渗透影响,对当时的建筑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与汉代最为不同的是:这个时代的建筑较多的注重人格化,表现自然的美丽,形态烂漫,较多的使用多变而曲折的艺术手法,从而达到表达的效果。一改汉代建筑屋顶的沉闷、滞重、重文化的现实表现,不注重人的个性;多以辅陈繁复为特没有灵秀之气的弊端。一般来说,北朝的屋顶建筑较为古朴、敦实。南朝的建筑显得纤细轻巧,较为秀美。在中国古建筑史上,魏晋南北朝时代扮演者一个承上起下的重要角色。虽然社会战争连年不断,但文化却有着急速的发展,笔者认为,这也许就是社会历史和
22、装饰艺术文化的矛盾性所在吧。3.3 隋唐时期的建筑屋顶3.3.1 隋与初唐时期的建东汉解体以后,又历经了四百余年的混战,在公元 581 年,隋文帝消灭了北周和南陈,创建了隋朝。虽然隋朝统治的时期很短,但是对中国的建筑屋顶有着重要的影响。从隋唐时期的建筑和建筑装饰特点看来。这个时期的绘画、雕塑、建筑多受外域文化的影响。此时佛教文化在中原的传播日益成熟,使这个时代的建筑更有人情味和浪漫主义情操。具体的表现为“飞檐翘角、空灵通透”6.此外,对于这一时期的建筑屋顶研究,笔者还结合了当时的建筑材料来分析。在隋朝和初唐时期,瓦是最为常用的建筑装饰材料。结合文献资料,笔者查阅到这个时期用瓦装饰出来的屋顶形态
23、:鸥尾在外围轮廓上做出了鳍状处理。笔者猜想这也许就是鹅尾的最初形式。3.3.2 盛唐时期的建筑屋顶.开元盛世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繁荣的一个阶段。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科学文化发达。也正是由于社会的富足,这个时期的建筑屋顶恢宏富丽,雄浑大气。主要追求三个特点:一是富丽而统一,二是硕大而得体,三是合理而浪漫。例如西安大雁塔屋顶上的鸥尾刻画得生动而形象,正脊中央设有莲花的底座,屋顶的整个形象浪漫得体,是盛唐时期的建筑典范。3.4 宋金辽时代的建筑屋顶后周的皇帝病逝后,他手下的大将赵匡胤夺取了政权。建立了大宋王朝,并陆陆续续的把周边的小国渐渐吞并,创建了由汉人统治的大宋帝国。最为我国重要的一个历史朝代,
24、宋代的建筑文化在我国的建筑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个时期的建筑艺术不但很发达而且很重要。总结性的讲:中国的古建筑在宋代以后,只是在这个基础上的继承和发扬而已。对于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屋顶来说,在宋代以后,古建筑屋顶已初见整体风格。这种风格在以后元代、明代、清代多是延续、发展、规范和增加而已。所以笔者认为宋代的古建筑屋顶艺术即是艺术创作的高峰期,又是逐步走向完整的时期。北宋崇宁二年颁布了由李诫编纂的营造法式确定规范了传统建筑的耕种建造法式,其中也包括屋顶各个构件的规格和做法。从此以后,我国古建筑的创作,基本上均是按照这一个法则。在这一个时期古建筑多采用庞殿顶与歇山顶两种屋顶形式,其面积可达十一间
25、。屋面的尺寸较大,且较多的采用琉璃瓦与青馄瓦,再正脊累瓦的层数也逐渐增多,可达到三十七层。这个时代厅堂的屋顶一般采用“厦两头造”和“悬顶山”两种形式。屋面采用筒瓦或者板瓦进行铺盖。正脊用兽而不用鸦尾。笔者认为,可以把宋代的建筑屋顶视作柔美化的唐代屋顶。体型较小,外形秀美典雅。除此之外,宋代建筑屋顶的坡度也逐渐增大,匠人大胆的采用减柱法,房屋的组合更加的灵活。由于此时琉璃瓦制作工艺的进步,较为高档的建筑多用琉璃瓦和青瓦组成剪边屋顶,使得屋顶显得更加富丽堂皇。3.5 元明清代的建筑屋顶脊饰在元明清时代,中国的古建筑屋顶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修改,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结构模式。元代时期由于蒙古统治者过分的抑
26、制汉人文化,使中原文化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了倒退的迹象。但是,中原毕竟是汉人文化的发源地,有着深厚的根基,渐渐影响着蒙古统治者的观念。这一时期,由于蒙古统治者对建筑艺术的重视,使建筑屋顶的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流的建筑开始脱离华丽的重檐庆殿顶、歇山顶、硬山顶、庆殿、攒尖顶这五种基本的形式。逐步提升蒙古气息浓重的圆顶型建筑。在这一时期,屋顶广泛使用琉璃装饰。屋7面的饰件主要为筒瓦、板瓦、滴水、勾头、当、正脊、垂脊、角脊、正吻、垂兽、仙人、走兽等等。屋面的形式多种多样,且变化多端。屋顶的正脊上有立牌,吞脊吻和吉庆楼;脊上有骑马的武士和力士;角脊端有角神;在角的梁上有套兽。;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建筑
27、的最后一个高峰时期。主要有着“形体简练,细节繁琐”的特点。在宫室建筑的具体表现为,不再采用升起、侧脚、卷杀等的构造。由于明清时代的梁坊比例沉重,屋顶柔美优雅地线条消失,呈现出拘束但不乏稳重严谨的建筑风格。总的来说,这个时期的建筑形式较为精炼,具有极强的符号性具有完整的标准来定型。如清政府颁布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 、民间则有 、 营造法式 、 园治等将我国的古建筑有着更加详细和具体的规范。结 语中国古建筑屋顶,作为中国古建筑主要的传承载体,历经了千年历史的洗礼,不断的传承、发展、和演变,为世人呈现出一副精彩绝伦的历史画卷。魏晋时期的古建筑屋顶朴实古朴;盛唐的屋顶雄浑大气;宋代的屋顶纤细秀美;明清的
28、屋顶端庄严肃。古老的屋顶在历史的长河中悄无声息的演绎着中国古建筑的变迁。她传承的中华悠悠千载的艺术瑰宝,寄托着华夏儿女的美好祝愿,凝结着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血汗。通过本次论文的编写笔者得到了以下几点启示:(l)建筑是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承载体,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古建筑的形态特点,明晰不同历史朝代所具有的艺术特征和文化特点。(2)建筑文化是否能够被移植,主要在于是否被当地的群众所接受,强行的推行与本土相悖的建筑必定不能长久。外域文化必定会被泱泱的中华文化所吸收,所淹没。成为博大的中华文化的一部分。(3)一切艺术形式都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我们要继承传统的文化精华,不仅仅是简单的模仿的借用,应该更多
29、的挖掘其文化内涵,吸取创作的精华所在,进而使当代的建筑形式在继承古建筑的基础上的到升华和提高8谢 辞岁月似白驹过隙,不觉间,匆匆划过,短暂的大学生活即将接近尾声。在这毕业之际,我要向所有关心我的亲人、朋友、老师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以不辜负几年来,他们对我的关心和帮助。 ,三年的湖工学习生涯就要结束了,在临近毕业前我要向关心首先我要衷心的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在我论文的选题,编纂,以及最后的完善过程中,老师都给与了我巨大的的帮助,使我能够顺利的完成论文的写作。老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丰厚的文化内涵,无一不能够令我深深地折服。在大学期间,作为他的学生,我深感荣幸,老师在我的大学期间不仅
30、仅教会了许多有用的专业知识,还教会了我许多做人处事的的道理,是我越来越成熟。在此论文完成之际,谨向敬爱的指导老师至上最诚挚的感谢和深深地祝福,祝愿老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感谢我的父母朋友多年来对我的支持和帮助,使我在学习中一直充满勇气和信心,迎接着各种各样的挑战。最后感谢大学能够给我这一个求学的机会,我将好好的利用所学的知识回报社会,回报国家。大学这几年的美好记忆我将永远会珍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带着亲人朋友老师的殷切期盼,我将会继续努力进取,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9参考文献:梁思成. 中国建筑史 M .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8.幻周艳.绍兴出仁春秋伎乐铜屋的乐器研究.J.
31、东方博物.2005(3).沈福煦!沈鸿明.中国建筑装饰艺术文化源流 7M8.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12):吴庆洲.建筑哲理意匠与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217.候幼彬. 中国建筑美学M .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张新荣. 建筑装饰简史 M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日)村田治郎.鸦尾原始考仁 J 口.建筑学研究,1931(9):57 一 64.杨先艺. 设计艺术历程 M .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藏丽娜.鹃尾考略.7J.南京:东南大学学报.1991(11):82.明刘敦祯.中国古代建筑史 7M.北京:中国建筑业出版社,2005:4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