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 年高考文综地理部分解析版(新课标卷 II)图 1 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城 2005-2010 年间迁移人口比重。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图 1 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 1-2 题。1.2005-2010 年A.迁山人口数盘贵州多于四川 B.迁入人口数最上海多于广东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 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答案】1.C【解析】本体主要考查对我国人口最多省份的了解以及对所给材料的正确领悟,浙江与江苏迁出人口比重相当,而迁入人口比重浙江明显高于江 苏;广东、四川在我国人口最多省之列,均接近 1 亿,贵州和上海人口总数远少于四川和广东 ,迁出和迁入人口数分别少于四川和广东。
2、2. 2005-2010 年,省级行政区城间的人口迁移A.延缓了皖、翰、黔的老龄化进程 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C.降低了皖、帐、黔的城市化水平 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答案】2.B【解析】材料提示,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迁入和迁出均以青壮年 为主),皖、赣、黔为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以(青壮年)迁出为主,所以会加速老龄化;沪、京、津属于我国 发达地区,老龄化进程快,由图可知,上述三地 2005-2010 年为(青壮年)人口 净迁入区,有助于延 缓老龄化进程。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从产品质量。我国目前使用的地膜多是超薄型地膜,易破,难回收,难
3、以自然降解,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据此完成 35 题。3.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地膜覆盖主要在于A. 春季 B. 夏季 C.秋季 D.冬季【答案】3.A【解析】地膜使用在作物播种期,所以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地膜覆盖主要在于春季。4.下列地区相比较,地膜覆盖的保湿、保温、保土作用最显著地是A. 东南沿海地区 B. 西南地区 C.东北地区 D.西北地区【答案】4.D【解析】选择四个区域中相对最干燥且温度偏低(纬度偏高)、土壤水肥容易流失的地区,综合考虑,毫无疑问最佳选择 是西北地区。5.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会危害作文根系发育阻碍土壤温度提升阻碍土壤水费运移加快表土流失速度A. B. C. D. 【答案】5
4、.B【解析】地膜会造成白色污染,危害作物根系,具有“ 保温、保湿、保土”作用,会阻碍土壤水分运移;有利于土壤温度提升、水分保持。图 2 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 读图 2,完成 68 题 。6.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 台风 B. 海陆分布 C.地形 D.大气环流【答案】6.C【解析】中部偏东等温线分布密集且呈闭合状,位于台湾山脉,所以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地形。7.图示四地中,年降水量最低的是A. 地 B. 地 C. 地 D. 地【答案】7.A【解析】地地势平坦,位于台湾山脉夏季风的背风坡,年降水量相对最少。8.樟树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优势树种。图示四地中,可能
5、有樟树集中分布的是A. 地 B. 地 C. 地 D. 地【答案】8.B【解析】樟树适宜分布在海拔较低、坡度 较缓、光照条件好的山坡、谷地。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而时,就易形成雾。 图 3 中, S 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并影响 S 市。据此完成 911 题。9.S 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的主要原因是A.沿岸暖流提供了充足的暖湿空气 B.半岛东侧海湾海水温度较低C.海陆间气温差异较大 D.沿岸寒流的降温作用较强图 2【答案】9.D【解析】加利福尼亚寒流经过中低纬加利福尼亚附近温暖海面时,温度降低,水汽凝结而形成海雾。 10.S 市夏季常被雾笼罩
6、,是因为 A.降水较少 B.气温较高C.风力较弱 D.光照较强【答案】10.C【解析】风力大有利于雾的消散,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风 力较小;冬季受盛行西风控制,风力较大。11.夏季,S 市主要受 A.季风影响 B.西风带影响C.低压控制 D.高压控制【答案】11.D【解析】S 市(旧金山)为地中海气候,夏季主要受副热带高压控制。36.(22 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 边和海滨,偶 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涯丰畜、多风、植被稀筑。图 5 所示区城中,M 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 节风力尤为强
7、劲;河流发派于黄土高原地区。(1)分析 M 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6 分)(2)分析 H 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8 分)(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 M 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8 分)观点 A:M 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观点 B:M 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图 337. (24 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圣吸收地下水。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 年即可成材,统称“ 速生桉”,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图 6 中 a、b
8、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 变化。(1) 读图 6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禅的原因及过程。(6 分)(2) 读图 6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8 分)(3) 简述我国西南地区引种速生按发展选纸业的理由。(6 分)(4) 就降水条件简述砚国西南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速生技的原因。(4 分)42.(10 分)旅游地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神农架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景区,该地夏宜避暑,冬可滑雪,吸引了大量游客。图 9 示意神 龙架及其周边地形,图中山峰为神农架主峰神 农顶。说明神农架夏季、冬季均吸引游客的自然原因。43.(10 分)自然灾害与防治阅读材料
9、,完成下列要求。经过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我国各地不同 农作物的播种、收获等的时间相对固定,否则会影响农作物的产全和质量。 2013 午 4 月, 东北地区特续 低温.大田春播时间普遍比常年推迟 710 天。分析 4 月份持续低温对东北地区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44.(10 分)环境保护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图 10 示意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分布。 历史上六大名泉都以水质化而著称。周 围山区是这些名来的水源补给区。近年来,泉水受到污染,部分污染物指标超出国家饮用水标准。说明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水污染造成的危害和难以治理的原因。参考答案1.C 2.B【命题立意】以文字和直角坐标统计图为信息载体
10、,考查人口迁移对城市化和老龄化的影响及直角坐标统计图的判读能力。命 题立意重点在于获 取和解读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题组难易程度:易。【解题思路】第(1)题:由统计图坐标读出各省的迁入、迁出人口比重的高低,苏、津、粤、浙、京、沪等省市迁入人口比重高,迁出人口比重低,皖、赣、黔、川等省迁入人口比重低,迁出人口比重高。从而比较得出机械人口增 长率浙江高于江苏, C 项正确。A、B 项迁出、迁入人口 总量还与各省人口总量有关,D 项人口自然增长率本题无此信息。解题关键在于正确读图,看清坐标是相对量而不是绝对量。第(2)题:我国 2005-2010 年人口迁移以 乡村向城市迁移为主,故迁入地
11、区的城市化水平提高,迁出地区乡村人口迁出,人口 总量减少,城市化水平有所提高。文字材料信息 显示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延缓迁入地区的老 龄化进程,加 剧迁出地区的老 龄化水平。故 B 项正确,A、C、D 项错误 。【易错点拨】该题的易错点在于统计图的判读,易把横纵坐标的相对量看作绝对量。3.A 4.D 5.A【命题立意】以文字信息为载体,考 查影响蒸发、土壤侵蚀、土壤温度的因素及中国区域环境特征,命题立意重点是从文字材料中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试题难度:3、4 容易,5 中等。【解题思路】材料获取信息“地膜覆盖具有保湿、保温、保土的作用”,第(3)题,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季气温回升,降水量少,蒸
12、发量大,且大部分地区春播,故地膜覆盖主要在春季。第(4)题,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大陆 性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气温日较差大且黄土覆盖区域面积广,地表植被覆盖率低,易发生土壤侵蚀,故地膜覆盖保湿、保温、保土作用最显著地是西北地区。第(5)题,残留在土壤中的破碎地膜阻断土壤空隙,经影响土壤的通气透水性能,从而影响植物根系的呼吸,危害农作物根系发育,阻碍土壤水肥的运移,正确。地膜有保温,保土作用,从而错误。6.C 7.A 8.B【命题立意】以区域等值线为信息载体,从等温 线的角度考 查气候。 获取解读等值线的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影响气温高低、降水多少、植被分布等地理问题的能力。 题组难度:难。解
13、题关键:对等温线信息的正确解 读。图 10【解题思路】根据经纬度和海陆信息定位, 图示区域为 我国台湾岛部分地区。第( 6)题,提取图像信息,等温线主要呈东 北-西南方向延伸,且在岛屿中部闭合,联系台湾山脉主要呈东北-西南走向,故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地形。等温线分布是气候 规律,而台 风是天气活动,不会对等温线造成影响;岛屿东西都近海,故海 陆分布不会是影响等温 线的主要因素;大气环流主要影响降水而不是气温,故排除。第(7)题,比较的降水差异,首先 应明确台湾的降水类型主要是夏季的锋面雨, 这对台湾各地的影响基本是均衡的。其次有岛屿东部夏季风山地迎风坡的地形雨,岛屿 西部冬季风山地迎风坡的地形雨,
14、再次为夏季的台风雨,台风是天气现象,对各地降水的影响是是随机的,所以 该题比较 的主要是地形雨对各地的不同影响。地在夏季风的迎风坡,夏季多地形雨; 在冬季风的迎风坡,冬季多地形雨;地气温高,海拔低,为岛屿西部沿海平原地区,无地形雨,降水最少。第(8)题,从设问中提取信息“樟树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优势树种”,排除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热带的, 地据等温线判断,海拔较高,山地植被的垂直变化导致该地已经不是亚热带 常绿阔叶林带,地气温较高,海拔低位于岛屿沿海平原,多数地区已开辟为耕地,故无集中分布。地既在亚热带,又非平原和高海拔地区,故最有可能集中分布。【知识拓展】降水的主要类型:锋面雨, 对流雨,地形雨,
15、台风雨等。9.D 10.C 11.D【命题立意】以区域图和文字为信息载体考查气候及气候因子,从局部区域空 间出发,考查从区域图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并 进而分析区域地理 环境特征及形成原因等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试题难度:9 较难 ,10 中等,11 容易。命题意图重点是考查对气候及气候因子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解题关键:经纬 度信息和海陆位置的准确定位。【解题思路】据经纬度和海陆分布信息区域定位, 图示地区 为太平洋东岸的北美地区大陆西岸。沿岸有加利福尼亚寒流流 经,夏季受副 热带高压控制,冬季盛行西风。材料信息提供了雾形成的基本条件:暖湿空气受下垫面冷却。第( 9)题 ,A 项直接错误,沿岸流
16、经的是寒流;因 S 市位于半岛,海 陆间气温差异并不大, C 项错误;B、 D 项具有共同点,都属于寒冷下垫面的性质,但 B 项中的半岛东侧海湾水温较低也是受寒流影响所致,且半岛西侧受寒流影响,比东侧海湾水温还低,故多雾的主要原因是沿岸寒冷降温作用 强。第(10)题,该题中ABCD 项的内容都属于 S 市所属的地中海气候夏季具有的气候特征。但 ABD 项的内容都不利于雾的形成,而副高控制下 风力较弱,空气流通差,不利于雾的扩散。第(11)题,夏季 S 市受副热带高压控制,D 项正确;C 项低压错误;大陆西岸无季 风, A 项错误;该地冬季受西风影响,B 项错误。【知识拓展】分析气候成因应遵循一
17、般模式,气候因子有太阳 辐射、大气 环流、下垫面和人类活动,一般情境中忽略人 类活动。从三个因子的角度按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的顺序分析,可以做到不虚构,不 遗漏。36.(22 分)(1)(6 分)(M 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 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3 分);(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 2 分);风沙在此沉 积(1 分)。(2)(8 分)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2 分);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3 分);H 县城附近为河谷交 汇之地,(形成风口, 导致狭管效应)(3 分)。(3)(8 分)观点 A:扩大论据:该区域西临黄
18、土高原,北 邻内蒙古高原,大 风可将沙 尘吹到此处(2 分);河流持续搬运泥沙(2 分);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 导致河床裸露期增 长(2 分);风出风口后,在 M 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2 分)。(8 分)观点 B:不会扩大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 较丰富, 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 发生在冬春季节)(2 分); 河流源地及径流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2 分); 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2 分); 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2 分)。【命题立意】以文字和区域图为信息载体,考 查获取和解 读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
19、分析和阐释问题,探讨和解决地理 问题的能力。命 题立意重点是能力立意。试题难度:(1)中等,(2)容易,(3)难。【解题思路】第(1)题:由文字材料获取信息, 该地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又经纬度信息判断 该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期河床裸露提供沙源。H 地有风口,冬季盛行西北季风,上风向为温带荒漠,春季强劲的西北风引发沙尘天气,出 风口在此地发生风力沉 积。第(2)题,风力的大小主要有大气 环流及在气压场中的位置和下 垫面状况决定。提取 图像信息,H 县城处在 40N,116E 附近,靠近 东亚冬季风源地,等高线信息和文
20、字信息显示处在河谷地区,且河谷为西北-东南走向,与冬季风风向一致,河谷导致狭管效应,加大 风力。第(3)题:该题为开放题,考生可根据自己的 认知选择 其一并提供论据来支持其观点。若选择观点 A,M 处沙丘规模会扩大,思路要沿着沙源丰富且沙源的提供是持续不断的方向考虑。此沙源(1)题已经解决,故选择该观点答题比较容易。另外原因分析问题,除考察自然原因外,还需进一步考察是否有人 类活动的影响。若 选择观点 B, M 处沙丘规模不会扩大,则在(1)题中有沙源提供的基础上,考察存在着遏制沙源 扩大的自然因素和人 为因素。自然因素从气候、地形、植被等方面考察,人为因素从沙源区水土保持方面考察。37.(2
21、4 分)(1)(6 分)原因: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能涵养水源。(2 分)过程:截留大气降水,减缓 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在山地形成水分蓄 积地带,)(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为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 4 分)(2)(8 分)植被变化: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2 分); 沼泽萎缩(2 分)。原因: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4 分)(3)(6 分)速生桉适应性强,成材快,是良好的造纸原料(3 分)。发展造纸能增加就业,创造产值,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3 分)。(4)(4 分)(我国西南地区属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低于热带雨林区(2 分);(有旱、雨两季之分,)旱季时间较长,
22、降水较少(2 分)。【命题立意】以景观示意图和文字为信息载体考查人地关系,从地区农业生产活动出发,考查从地理景观示意图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并 进而分析地理 环境特征的形成过程及人类农业生产活动队地理环境的影响, 阐述产业活动的可行性理由,探讨物种入侵(引进)的可行性及可能造成的环境后果。命 题立意重点是能力立意,并思考物种入侵的后果,意在关注环境问题。试题难度:(1)中等( 2)易(3)较难(4)难。【解题思路】(1)沼泽水属于地表水的范畴,地表水的补给有大气降水、冰雪融水、地下水等。设问中问的是最稳定的补给水源,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一般都有季 节变化,特 别是我国季风区,变化更大,因此地下水
23、是最稳定的 补给来源。提取 图像信息,该沼泽地处山前地势平缓地带,地下水位浅且海拔较低,而山坡是地下水位 较高,在重力作用下通过地下径流可补给水位低的沼泽区。而山坡上有天然次生林和灌丛,在雨季有涵养水源的作用, 转化为地下水储存下来,再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补给山前沼泽。(2)从示意图中提取信息,桉 树种植前,当地山坡上有大量天然次生林和灌丛,山前有大面积沼泽,地下水位较高。种植桉树后,大量次生林和灌丛消失,沼泽面积减小,地下水位下降。原因可从文字材料中获取 “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 ”。(3)提取文字信息“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 3-5 年即可成材”,因此可为造纸业提供原料,
24、而发展一种产业,还会产生增加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发展地方经济等一系列社会效益。(4)抓住题干设问中的限制性条件“从降水的角度”,因此思考方向是比较我国西南地区和桉树原产地(澳大利亚热带雨林气候区)的降水差异。我国西南地区属于 热带季风气候,有明显的旱雨季节变化,且降水 总量少于热带雨林气候。故我国西南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桉树。42.(10 分)神农架地处亚热带(2 分),山地海拔 较高(2 分),植被繁茂(2 分),夏季凉爽(2 分),冬季有积雪(2 分)。【命题立意】以文字和等高线地形示意图为信息载体,考查某地成为旅游吸引物的自然原因。考查立意以能力立意为 主。 试题难度:易。解题关键:
25、正确获取和解读信息。【解题思路】文字材料信息非常显著“该地夏宜避暑,冬可滑雪,吸引大量游客”。故答案几乎不用多加思考,直接引用原材料中的文字信息,在此基础上对“夏宜避暑,冬可滑雪”的自然原因加以分析。遗憾的是高考参考答案 对此并没有深入分析。43.(10 分)东北(农作物春播秋收,一年一熟,)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时间较短(2 分)。春播推迟 710天,即农作物生长期缩短了 710 天(3 分);错过适宜的播种期,扰乱了农作物正常的生长节律(3 分)。所以,农作物的产 量会减少,质量会降低(2 分)。【命题立意】以文字为信息载体,考 查自然条件(灾害性天气)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命 题意图以能力立意为
26、主,命题者通 过此题的立意旨在体现学习对 生产生活有用的地理,关注 农业生产,关注粮食问题。试题难度:中等。解题关键: 文字信息的提取和农业生产的特性。【解题思路】农作物的生长和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不违农时是各地农业生产中必须坚持的原则,否则会影响 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东北地区 纬度高,无霜期短,只有一年一熟。春季气温持续偏低,导致春播推迟,意味着农作物的生长期缩短 7-10 天, 扰乱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周期。在当年霜 冻之前可能不能成熟或成熟程度不 够,从而 导致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下降。44.(10 分)危害:泉水(地下水)是重要的饮用水源,人 饮用受污染的泉水会危害身体健康( 2
27、分);引用泉水(地下水)灌溉,会污染土壤,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 污染物超标)(2 分)。原因:泉水(地下水)(更新速度慢,)自然净化周期长( 2 分);(深埋地下,)人工 净化困难(2 分);涉及地区广,需区域联动 共同治理(2 分)。【命题立意】以文字和分布图为信息载体,考 查水污染的危害泉水 污染难以治理的原因。命题意图以能力立意为主,命 题意图在于关注环境污染,保护水资源这一世界性的的主题。试题难度:难。解题关键:调动 和运用地下水和水污染的背景知 识。【解题思路】泉水是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水源,因此泉水遭受 污染必然导致生产和生活用水水质的下降,进而影响人 类身体健康和污染土壤,随着生物链进入农产品并在农产品中富集,污染物超标使农产品品 质下降。此 过程体现了地理 环境的整体性原理。泉水污染难易治理,需要从泉水本身的属性去思考,泉水属于地下水的天然露头,其补给来源是地下水,而地下水深埋地下,具有循环更新周期长,人类干预难易实施等特点。再加上泉水补给区域和使用区域不统一,区域广,需要不同省市,需要各方面联动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