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铁路与兰州城市的腾飞(19521959)司 贵 云(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 )内容提要:20 世纪 50 年代,陇海铁路天兰段、兰新铁路、包兰铁路、兰青铁路相继建成通车,改变了甘肃的交通运输条件。作为四条铁路交汇点的兰州迅速崛起,并最终成为西北最大的铁路运输枢纽。由于铁路的通车,兰州的区位优势更加突出,在短短的几年内,兰州迅速成长为西北重要的工商业城市。本文重点考察 20 世纪 50 年代铁路对兰州巨大的推动作用:铁路枢纽地位使兰州迅速成为物资及人员的集散地和转运中心;带动兰州城市人口的激增和服务业以及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兰州现代工业的腾飞;加速了兰州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市政
2、建设的发展。关键词:铁路 兰州 城市 腾飞 枢纽 文献标识码 中文分类号 文章编号始建于 1904 年的陇海铁路经过将近半个世纪的曲折发展,终于在 1952 年8 月延伸到它的终点兰州,10 月 1 日在毛泽东主席题词“庆祝天兰路通车,继续努力修筑兰新路”的号召下,兰新路举行动工仪式。1954 年 11 月,包兰线兰州银川段开始施工。1958 年 5 月,兰青线开工。随着这几条交通运输大动脉的的相继通车,铁路沿线的经济都得到快速的发展,尤其是处于枢纽地位的兰州,铁路的出现直接导致了它的现代化。一铁路的通车增强了兰州的区位优势,这主要表现在铁路交通大大便利了货物和旅客的运输,促进了商品流通的扩大
3、。设立铁路主要车站的兰州,必然成为货物和旅客的集散地和转运中心。1953 年宝兰段通车,当年货物发送量 120万吨.11954 年兰州车站发送量和到达量即为 84 万吨。1955 年兰州车站发送量和到达量剧增到 169 万吨,而同期甘肃省交通部门汽车运输量仅为 81.3 万吨,明显不及铁路运输量大,而且这些运输量还包括甘肃省其它地区的运输量。21957 年兰州车站达到 281 万吨,1959 年为 518 万吨。其中主要运输的是支援兰州大工业建设的矿建、煤炭、石油等。兰州车站巨大的运输量使它刚开始运营便成为仅次于西安的西北第二大车站。铁路运输具有装载数量多、运输距离长、安全程度高、速度快、运价
4、较低、受自然气候影响小等优势,它在大大便利货物运输的同时,也大大方便了旅客的出行。因此在各类交通运输方式中居于主要地位。1953 年后,在全国支援大西北建设的高潮中,东北、华北、华东、河南等地的工程技术人员、工人、知识青年大量流向西北,一些工厂、企事业单位从内地迁往西北,乘车人数增多,客运量逐年增长。这些自东向西而来的客流,大多终到兰州或在兰州中转,客流特点是春夏季西进,秋冬季东往,陇海铁路、兰新铁路客流量最大。1957 年,兰州铁路局旅客发送量由 1953 年的 123 万人(次)增至 576 万人(次) 。1958年,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区)工业和基本建设迅猛发展,大批青年继续从内
5、地来支援西北、支援边疆建设;各地移民迁往西北各省(区) ;加之大炼钢铁,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客运量急剧上升,兰州铁路局当年发送旅客 661万人(次) ,翌年上升为 904 万人(次) ,1960 年升至 1189 万人(次) 。 2同时在兰州市西固区于 1956 年组织开行市郊列车,年发送旅客 57 万人,1957 年为 213 万人,1958 年为 207 万人。据统计从 1956 年开始甘肃省的旅客运输任务主要由兰州客运段担当。在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铁路运输在兰州整个交通运输中,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兰州运输事业的主力军,由兰州集散的大部分旅客和货物运输都由铁路部门承担。 3铁
6、路运输量的剧增使兰州迅速超过西安成为西北最大的铁路运输枢纽。1954年兰州铁路局货物发送量和到达量为 171 万吨,西安铁路分局为 718 万吨。1955 年兰州铁路局为 290 万吨,西安铁路分局为 754 万吨。1956 年兰州铁路局为 684 万吨,西安铁路分局为 1101 万吨。1957 年兰州铁路局为 812 万吨,西安铁路分局为 1033 万吨。1958 年兰州铁路局为 1190 万吨,西安铁路分局为1186 万吨。1959 年兰州铁路局为 2212 万吨,而西安铁路分局为 1710 万吨。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从 1958 年开始兰州铁路局货物发送量和到达量就已经超过西安铁路分局货
7、物发送量和到达量。并最终确立了西北最大的铁路运输枢纽地位。3二铁路的通车改善了兰州的交通运输条件,使兰州的交通通达性增强,加速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流通,城市经济较前繁荣,并由此带动兰州城市人口的激增和服务业以及商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全国支援大西北建设的高潮中,全国各地的技术人员、工人、知识青年云集兰州,使兰州的城市人口迅猛增加。天兰铁路通车之初,兰州城市人口为 296293 人,1953 年 375508 人,1954 年为 436891 人,1955 年为 534482 人,1956 年为 628215 人,1957 年为699087 人,1958 年为 1172840 人,1959 年为
8、1236065 人。随着四条铁路干线的相继通车,兰州城市人口从刚刚开始的约 30 万人,经过 7 年的增长,最终达到近 124 万人,增长近 94 万人。使兰州迅速步入全国现代大城市行列。交通便利导致兰州流动人口和居住人口激增,这又极大地促进了兰州服务业的发展。兰州市服务业主要指旅店、理发、洗染、照相、浴池等行业。 4由于客流量的剧增,为过往客商服务的旅店业发展迅速。1952 年 10 月,天兰铁路通车,兰州市西固、阿干镇区、东岗区及七里河区成为工矿业开发区,兰州市流动人口剧增,服务业中旅店业十分紧张。 5原有的服务网点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火车站附近的东岗区更是人满为患。鉴于当时的情况,兰州市人
9、民政府在东岗区修建了 3 个简易旅社,以满足当时过往旅客的要求。在 1954 年新建了二处旅社大楼。1956 年兰州市服务行业在火车站一带修建了简易平房,在裕民、公大旅社的园内修建了 4200 平方米的简易平房作为客房为旅客提供住宿。61957 年修建了建兰饭店及三个浴池,在火车东站、火车西站办起了两个旅店介绍处,便利了旅客。虽然经过几年的建设,兰州服务业得到一定的发展。但 19561957 年兰州服务业的基本情况依然是:兰州工业发展快,流动人口多,服务网点根本无法满足现状,每天在东站有近千名旅客露宿于候车室和街头。为此兰州市人民政府采取了以下措施:将繁华区的服务网点向重点区转移,重点区指东岗
10、、西固、七里河、安宁区,以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修建旅店2700 平方米,修建理发店 2000 平方米,修建浴池 7000 平方米,修建照相馆1000 平方米。为了解决服务人员严重不足的情况,通过劳动部门吸收了一大批本省社会失业人员,招收部分学徒和职工家属,再加上全国各大城市前来支援4兰州建设的工人技术人员,基本解决了人员匮缺的问题。 71957 年又修建简易房 8200 平方米,在部分旅店内修建简易平房或搭帐篷。1958 年又修建了三个大中型饭店增加了 1325 个床位,缓解了旅客住宿紧张的局面。 8兰州市在兴建旅店和简易平房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又修建了理发、浴池、照相、洗染等网点以满足人
11、民的需求。1957 年为缓解理发难的矛盾兰州市厂矿企业增设理发室 74 个。 91957 年为调整市区网点,支援工矿区建设兰州洗染业在西固、安宁、七里河新建和迁移网点 5 户、从业 18 人。 101958 年位于定西南路的“红光浴池”建筑面积 1490 平方米和位于西固中街的“幸福浴池”建筑面积 1384 平方米相继开业。 11这些服务业网点的修建基本上解决了市场的供求矛盾。1956、1958 年先后从上海迁兰企业 15 家,其中理发 9 家、照相 3 家、洗染 3 家,从而扩大了服务网络,基本上形成了兰州市服务行业体系。12兰州市的工业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商业建设和流通网点的扩大, “一五”期
12、间,国家用于商业建设的投资累计达 2951 万元,相当于恢复时期的 5.1 倍,建设重点放在新工矿区,形成比较合理的商业布局,国家还有计划地从上海等城市迁来 46家商业、饮食业、服务企业,调入商业人员 1300 人,这些商店经营管理水平比较先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本市商业的发展,改善了服务态度,提高了管理水平。 13流动人口和居住人口的激增导致兰州市服务业和商业发展之神速。但归根结底是因为铁路。三1952 年底,随着天兰铁路的通车和兰新铁路的动工兴建,揭开了兰州工业大规模修建的序幕。这是因为:主要的铁道线已经建成或已经开始兴建,发展工业的起码条件已有保证。 14由于铁路交通可以使各地工业所需的
13、原料及产品以更大数量、更快速度进行更稳定、有效地流动,从而刺激工业的持续发展。15兰州市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水利资源,附近的石油、有色金属、煤等矿藏和农牧业原料,适宜发展燃料化学工业,冶金工业和轻纺工业。 16兰州地处全国和西北中心,是陆上和空中交通的枢纽,进行工业建设和城市建设具有5便利的运输条件。 17解放后兰州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完成了兰州市的初步规划,并报国家建设委员会批准。初步规划的批准、公用事业的建设、天兰铁路的通车和兰新铁路动工修建,揭开了兰州大规模建设的序幕。 18正是借助于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再加上丰富的资源,兰州的现代工业开始腾飞。下面我们以兰州市通车前后工业的对比来看铁路对兰州
14、现代工业的促进作用。解放前,兰州基本上是一个消费城市,拥有机器设备的工厂只有十几家,总产值不过 1130 万元。生产分散,设备陈旧,厂房简陋,多数企业以手工、半手工操作为主。解放后人民政府接收的官僚企业不到 10 家,多数负债累累,奄奄一息,企业生产仅限于面粉、粗纺毛呢、皮革等轻工业,重工业比重很小,只占不到 21.6%。机械工业更为薄弱,只能从事一些简易农机具制造、少量零配件生产和汽车修理。 19铁路通车导致兰州区位优势显著增强之后,国家随即将苏联援建的 156 个重点项目中的 6 项于 50 年代在兰州相继动工修建。即:兰州炼油厂、西固热电厂、兰州肥料厂(后改为氮肥厂) 、兰州橡胶厂、石油
15、机械厂、炼油与化工设备厂。1954 年在兰州新建西北地区电力容量最大的高压输电线建成和铁道部在兰州筹建机车修理厂,1955 年兰州铁路枢纽工程开工,在 1956 年修建当时全国最大的水厂以及兰州电机厂和兰州真空设备厂,1957 年西北最大的毛纺厂兰州毛纺织厂破土兴建以及兰州市肉类联合加工厂动工,1958 年甘肃省第一座现代化的兰州棉纺织厂和东方红玻璃厂以及兰州铝厂建成,万里机电厂和新兰仪表厂在兰州破土动工等等。除了新建的许多工业,还大规模扩建了为数不多的工业。同时在国家统一计划下,先后从沿海城市,主要从是上海迁入兰州 47 家工厂和商业服务业,其中,兰州皮革厂、美高皮鞋厂、兰州玻璃厂、佛慈制药
16、厂、兰州搪瓷厂、兰州热水瓶厂、兰州胶鞋厂、红花服装店、信大祥绸布店、泰昌百货公司、阅宾楼菜馆、培琪西服店、意姆登洗染店、国联照相馆等,成为兰州地方企业的骨干。 20这些为数众多的新建和沿海迁入的工业企业选址兰州,正是看到了兰州铁路交通的运输通达性。兰州运输通达性的提高意味着兰州易于接近性和易于联系性变好,对外联系的运输条件变好,可通达更远的地区,使运距缩短、运时减少、运费降低、方便程度提高。对兰州工业企业而言则意味着其产品易于到6达新市场或原料、燃料地,使市场及原、燃料来源地扩大,运营费用下降,利润相对增加。 而铁路运输正是解决了兰州发展工业所需要的煤炭、石油、矿建、非金属矿石、水泥等以及工业
17、品的运输。“一五”期间,兰州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建设,新建、扩建了大批厂矿企业。工业企业从解放初期的 16 个增加到 126 个,1957 年工业总产值达到 2.17亿元,为解放前的 19 倍,1952 年的 4.17 倍, “一五”期间年平均递增 36.2%其中重工业产值增长 8.9 倍。轻工业产值增长 1.8 倍,重工业在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由 1952 年的 31%上升为 59%。 21在最后一条修建的铁路干线兰青铁路通车的 1959 年,经过 7 年大规模的、卓有成效的工业建设,把兰州已经从一个消费城市发展成为我国的石油工业的基地和西北交通重镇。石油工业、化学工业、石油化工机械工业、电力
18、工业、建材工业、电子工业从无到有,逐步建立起来。原有工业经过,经过扩建和新建,也有了迅速发展。东部沿海企业大量迁兰,使轻工业门类日渐齐全,结构趋向合理,轻重工业比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2兰州迅速崛起成为全国著名的现代工业城市。四铁路加速了兰州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市政建设的发展。天兰铁路通车和兰新铁路动工后,兰州市流动人口和居住人口激增,同时,中央一大批骨干工业在兰州选址设厂。而解放前兰州市面积仅为 169.5 平方公里,因此兰州现有的城市规模已不能满足兰州发展的需要,兰州市区规模急需扩大。1952 年 11 月 2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兰州市扩大市区。同意将皋兰县临近市区的安宁、西固、果
19、园、阿干等区的 29 个半乡划归兰州,市区面积 450 公里。 231958年 12 月,兰州市进一步扩大市区,把永登、红古、皋兰划入兰州市,市区面积扩大为 9688 平方公里。 24这满足了兰州发展的需要,也使兰州市的城市规模急剧扩大。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市政建设的发展是同步进行的。铁路通车后,兰州立即展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使兰州市的面貌焕然一新。新建扩建了道路,用沥青处理路面,对原有道路大部分进行了翻修。桥梁建设、市区交通和排涝灾害同步进行。为了解决市民的供水和污水排放问题,从 1954 年开始全面进行给排水建设。为与工业建设配套,修建了几处电信大楼。教育、文化、卫生和住宅建7设也达到高潮。兰
20、州大学、西北师范学院、兰州医学院、西北民族学院完成了新建和扩建任务。并很多新建了中等专业学校、普通中学,以及工人文化宫、工人俱乐部、影剧院和大量永久性住宅和简易住宅。这些市政建设主要是因为铁路的通车而发展起来的。所以说,铁路的通车加速了兰州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市政建设的发展,它对兰州城市扩张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并使兰州迅速成为城市容量巨大的现代城市。总之,兰州因为位置好、经济、历史、文化等原因开发很早,但铁路的通车使其更加如虎添翼,发展飞速,城市实力扩大,城市空间扩散强化,它不仅成为全国和区域性中心,而且成为全国和区域性重要的铁路枢纽。参考文献:1甘肃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甘肃省志 铁路志 第 40
21、 卷M甘肃文化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27 页。2兰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兰州市志 交通志(上)第 21 卷M兰州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第 157 页。3兰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兰州市志 交通志(下)第 21 卷M兰州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4 页。4刘向东兰州市服务业志M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第 2 页5刘向东兰州市服务业志M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32 页。6刘向东兰州市服务业志M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32 页。7刘向东兰州市服务业志M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31 页。8刘向东兰州市服务业志M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
22、1 年版,第 33 页。9刘向东兰州市服务业志M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34 页。10刘向东兰州市服务业志M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35 页。11刘向东兰州市服务业志M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126 页。 12刘向东兰州市服务业志M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25 页。 13中共兰州市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办公室社会主义时期兰州党史专题资料选编 第一辑 C1989 年,第 108 页。14列宁全集 第 22 卷M第 233234 页。815谷中原交通社会学M民族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91 页。16中共兰州市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办公室社会主
23、义时期兰州党史专题资料选编 第一辑C1989 年, 第 98 页。17中共兰州市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办公室社会主义时期兰州党史专题资料选编 第一辑C1989 年, 第 98 页。18中共兰州市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办公室社会主义时期兰州党史专题资料选编 第一辑C1989 年, 第 98 页。19中共兰州市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办公室社会主义时期兰州党史专题资料选编 第一辑C1989 年,第 105 页20中共兰州市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办公室社会主义时期兰州党史专题资料选编 第一辑C1989 年, 第 103 页。21中共兰州市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办公室社会主义时期兰州党史专题资
24、料选编 第一辑C1989 年,第 106 页。22中共兰州市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办公室社会主义时期兰州党史专题资料选编 第一辑C1989 年,第 111 页。23兰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兰州市志 城市规划志 第 6 卷M 兰州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7 页。24兰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兰州市志 城市规划志 第 6 卷M 兰州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1 页。The takeoff of railroad and Lanzhou (19521959)Si gui yun (College of Literature ,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
25、y, Lanzhou ,Gansu 730070 )Abstract:50s in the 20th century ,the Tianshui Lanzhou section of the Longhai railroad 、the Lanzhou Xinjiang railroad 9、the BaotouLanzhou railroad 、the Lanzhou Qinghai railroad to be finished to be open to traffic one after another ,transformed the traffic condition of Gans
26、u .Being four roads to hand over Lanzhou of remitting the dot is quickly rising ,and finally become the northwest and biggest railway transportation vital point. Because the railroad is open to traffic , the zone bit advantage of Lanzhou is getting more outstanding ,in the short short of in several
27、years .Lanzhou quickly grows up for the northwest and important industry and business industry a city .The text high spot reviews 50s in the 20th century the railroad push an action to Lanzhou substantial :The railroad vital point stance makes Lanzhou quickly become the distributing center and trans
28、fer center of resource and personnel; Leads Lanzhou urban population explosion with service industry as well as the commercial development; Promote Lanzhou the modern and industrial takeoff ; Accelerated extension and municipal services constructive of Lanzhou scale in the city to develop.作者简介:司贵云 男, 汉族, 1978 年生,甘肃武都人,现为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 2009 级研究生(以前是甘肃武都的中学教师) ,近现代史专业,主攻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西北史。电话 1311940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