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公共政策分析论述题.docx

上传人:gnk289057 文档编号:8953484 上传时间:2019-07-1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4.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政策分析论述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公共政策分析论述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公共政策分析论述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公共政策分析论述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公共政策分析论述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论述题(50 题)1、论述影响公共政策评估的主要因素,请举例分析。答案:(1)公共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表现在:政策目标无法量化;大多数政策有多重目标;政策目标的不稳定性;政策目标的含糊性;政策目标的主观性;政策目标的情境性。(2)公共政策影响的广泛性,影响因素有些难以测量,衡量标准难以统一。(3)政策对象的抵制,政策运行的各有关人员会基于自身的利益而阻挠或反对政策评估的进行。(4)公共政策资源的混合性和公共政策行为的重叠性,投入到不同政策的资源彼此纠结,难以分清每项具体政策的投入;相关的政策同时作用于同一的政策对象,各自效果难以分辨。(5)结合案例分析略2、论述促进公共政策评估的途径。答案:(

2、1)端正评估的指导思想:评估是政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保障;评估过程要实事求是;建立奖惩制度,实现权、责、利相统一;评估的目的是实现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高政策效果。(2)促进政策评估的制度化:建立评估工作制度,设立政策评估基金,强化评估反馈机制。(3)保持政策评估的独立性:建立独立评估机构,评估者的地位要有周全的职业保障,评估者要有独到的方法。3、论述政策监控的作用和意义,请结合案例分析。答案:(1)政策评估是保证政策制定合法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重要手段。(2)保证政策内容尽可能广泛地综合各种利益要求,使之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3)保证政策贯彻落实,尽可能地避免政策过程中发生对政策误解

3、、曲解、滥用、消极抵制甚至反抗。(4)促进政策的调整与完善,有利于及时准确、真实地发现政策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以便及时地实现政策的调整、完善或者终结。(5)结合案例略4、我国政策评估面临什么困难?如何改进我国的政策评估体制?答案:我国公共政策评估的现状可以概括为:刚刚起步,问题重重,具体来说,当前我国政策评估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评估者缺乏对政策评估的科学认识和认真态度;(2)评估标准以价值判断为主,评估方法以定性分析为主;(3)缺乏独立的政策评估组织;(4)评估对象以政策输出为主,忽视对政策影响的评估;(5)资料和评估经费的欠缺;(6)公众未能广泛参与政策评估。推进评估工作的主要途径:(

4、1)提高对评估工作及其意义的认识;(2)政策评估制度化;(3)建立独立的评估组织;明确政策目标、精选评估对象;(4)建立政策评估信息系统。5、举例分析中国公共政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答案:中国公共政策研究的历史:1、中国古代的政策谋略思想,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管仲的“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老子的“损有余而补不足“,“无为而治“,商鞅的“明世俗之变“;韩非子的“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等。2、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策研究传统.毛泽东的政策思想:“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的政策制定出发点,“实事求是“的决策指导思想,“民主集中制“的决策原则。.邓小平的政策思想:“一

5、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政策制定原则,“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决策原则,重视政策试验的政策执行思想。政策评价的标准有: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我国政策科学研究兴起,表现在美国的公共政策专著和教材被译成中文,国内学者撰写教材与专著,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政策科学被作为一门分支学科提上学科建设日程,20 世纪末期,一些高校开设政策科学的相关课程,建立起相关研究机构,开始招收政策科学方向的硕士生与博士生等等。6、结合实际案例,论述公共政策调整的原因和原则。答案:(1)公共政策调整的原因,主要由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客观原因主要包括:公共政策问题的

6、变化;公共政策目标的变化;公共政策环境的变化;公共政策资源的变化;公共政策缺陷的暴露;政策的负面作用加大。主观原因主要包括: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往往使得政策制定和执行存在不足,使政策与环境不相适应。(2)公共政策调整的原则主要有:预设性(预先设计好调整的周期,避免“自锁“现象) ;程序性;针对性;实事求是;短期成效与长远规划相结合;学习借鉴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反馈性;适度性。(3)结合案例分析略7、结合实际案例,论述公共政策终结的内容和作用。答案:(1)公共政策终结的内容主要包括:功能的终结:终止由政策所带来的某些具体的利益和服务机构的终结:伴随着政策终结而进行的机构缩减或撤销公共政策本身的终结:政

7、策的功能由新的政策来承担计划的终结:执行政策的措施和手段的终结 (2)公共政策终结的作用:节省公共政策资源,因为政策的正效力是逐渐衰减的;提高政策绩效,旧政策的终结实际上意味着新政策的启动;避免政策僵化,政策僵化是在政策运行过程中存在应该终结的政策或者项目没有及时予以终结的政策现象;促进公共政策优化,包括公共政策人员的优化和公共政策组织的优化。(3)结合实际案例略8、请结合实际,论述德里翁对公共政策终结的障碍的观点。答案:德里翁认为政策终结的主要阻碍因素包括: (1)心理与知识上的抵触:政策受益者、政策制定者、政策执行者由于既得利益在心理上会抵触政策终结;(2)组织机构和政策本身的连续性:机构

8、自身的惯性、机构的生命力和机构的动态适应性,使政策本身具有连续性,也会阻碍政策的终结。(3)动态的保守主义(4)反对终结的联合体的形成与活动行政机关的联盟:行政机关自身的既得利益、利益集团的特定利益会形成终结政策的联盟。(5)法律上的障碍:法律秩序的落后、法律的稳定性与程序性形成阻碍因素。(6)公共政策终结的高昂代价(7)案例分析略9、结合实际案例,论述公共政策终结的策略 答案:(1)重视说服工作,通过交流互动消除人们的抵触情绪,让人们了解原有政策的低效与无效,将来会有更多大的利益,政策终结的积极意义,积极获得民众的支持。(2)注意因势利导,营造有利气氛;(3)借助政策评估争取支持力量,通过政

9、策评估结论,让人们了解政策终结的意义。(4)废旧与立新并举,缓和政策终结的压力。(5)适当传播试探信息,测定公共舆论态度。注意发挥试探的双重效果:引起公众的讨论,引起部分人的误解。注意有选择性的选取政策终结的不同内容在不同场合试探(6)试探试点先行,避免矛盾激化;终结必要部分,减少终结代价。(7)案例分析略10、论述政策执行再决策的含义、主要依据及其作用。请结合具体政策分析。答案:(1)政策执行再决策:是指公共政策执行主体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根据信息反馈对现行政策方案所做的补充和修正。(2)政策执行再决策的主要依据包括:主要任务、目标、路线的变化;政策环境的变化;人们认识的深化;政策偏差的产生;

10、政策副作用的产生(3)政策执行再决策的作用和意义:再决策有利于纠正公共政策执行的偏差;再决策有利于保证公共政策执行取得更好效果;再决策有利于后续政策的科学制定。(4)结合我国具体政策进行分析略11、论述政策执行偏差产生的一般原因,以及由于我国特殊国情而产生的原因。答案:(1)主观原因:执行者的认知缺陷;执行者的利益驱使;执行者的管理缺陷;执行准备不充分(2)客观原因:政策本身的复杂性;政策质量低劣;政策环境的变化;利益集团的压力;政策资源不足;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3)我国特殊国情所导致的原因:转型时期的政策环境,各个领域都在进行制度变革和制度创新,新旧制度新旧观念相互激荡;领导体制的缺陷,党

11、政关系没有理清;民主法制意识淡薄,对政策执行者缺乏有效监督,为政治执行偏差制造了条件。12、论述公共政策评估的作用,结合我国的具体政策进行分析。答案:(1)政策评估决定公共政策去向的重要依据,引导政策运行趋于正确、科学的方向,确定新的政策目标和政策方案的必要前提;(2)政策评估是合理配置资源的基础,知晓政策运行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确认每项政策价值,了解政策的执行情况;(3)政策评估是实现公共政策民主化、科学化的重要途径,政策评估可以实现政策参与民主化,集思广益,从而事项政策持续运行的科学化;(4)政策评估是厘清政策责任归属的必要手段,促进民主法制社会的“责任政治“,促进“责任政府“以及行政管

12、理中的“问责制“的构建。(5)结合具体政策分析略。13、论述目标达成模式、利益相关者模式、顾客导向模式、综合评估模式四种评估模式的特色。答案:(1)目标达成模式,将政策目标作为评估时的唯一目标,具有局限性:目标可能是模糊的;政策可能有多个目标;没有考虑非预期后果;目标与手段之间的替换;没有考虑政策的实施过程与实施成本;假定政策执行者是严格按照决策者的意志行事。(2)利益相关者模式,对相关利益者的需求和关注点进行关注,优点是可以缓解专业知识不足的问题,最大化反映现实情况,提高评估的应用价值;局限性则在于,需要大量的人、财、物;对“利益相关者“的确定比较困难,各利益者之间的矛盾难以平衡。(3)顾客

13、导向模式,将项目干预对象的目标、期望、关心、需要作为评估的组织原则和价值标准,优势在于:定位政策的顾客;评价内容的多样化与价值的多元化;体现了民主和参与。(4)综合评估模式,将政策的前期投入、落实、产出三个阶段都纳入评估范围,优点在于公开、公平和公正,能做出较好的解释。14、论述行动理论、组织理论、博弈理论对公共政策执行内涵的不同理解。答案:(1)按照行动理论的视角,公共政策执行是公共政策付诸实施的各种活动,在诸多活动中,又以解释、组织和实施最为重要。行动理论揭示了政策执行的行动性质。(2)按照组织理论的视角,执行公共政策的行动不是单个人的、无序的活动,而是由一系列的活动所构成的一个有组织的活

14、动系统。组织理论揭示研究政策执行必须研究政策执行组织,视组织问题是公共政策执行的关键环节。(3)按照博弈理论的视角,公共政策的本质是运用权威性的规范对社会利益进行协调;公共政策执行过程就是公共政策制定、执行主体与公共政策目标群体在相互作用中对利益加以选择、追逐、交易和谈判的过程。博弈理论启示我们公共政策的核心在于控制,政策执行的成功取决于参加者的策略选择。15、结合实际政策,论述政策执行的基本原则。答案:(1)忠实执行原则:坚持既定的政策方案,严格执行公共政策的规定及其要求,使其始终按照政策方案所确定的精神进行。注意:忠实执行不等于死搬硬套。(2)实事求是原则:从公共政策执行的规律出发,处理好

15、公共政策实施中宣传、计划、实验、调整、评估、终止等各个程序的关系。要求:从公共政策执行时的具体环境、可能条件、可获得资源以及各种现实的技术与手段出发,量力而行。(3)注重实效原则:抓住时机,迅速果断地实施公共政策;要求:快速理解公共政策,快速组织资源,快速调整政策,制度化管理。(4)强制执行与说服宣传相结合原则:保持公共政策的权威性、严肃性、原则性,依靠公众的参与;要求:坚持原则性,做好说服教育工作,让公众理解和参与公共政策。(5)结合案例分析略16、结合实际政策,论述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程序和具体方法。答案:(1)问题诊断:对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明确问题的性质和范围,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以便有

16、针对性地确定公共政策目标。方法上注意:突破重点、带动全面;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2)确定目标:确定政策所要达到的目标。方法:调查研究,收集和整理信息;科学确定合理的目标;明确目标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指明实现目标的约束条件。坚持实事求是、面向未来、系统协调、明确具体、伦理考量等原则。(3)制定方案:针对政策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方法:领导和群众相结合,专家咨询,部门协调。注意事项:必须进行可行性论证,要进行后果预测,尽量用数据表达公共政策,方案应至少在两种以上。(4)方案验证:按照若干最有希望的公共政策候选方案,选择一两个点,进行模拟试验。方法:对比组验证;相似性试验;电子模拟验证。(5)

17、政策公布:以各种载体和形式向社会公布公共政策。主要形式有:文件、大众传媒、领导人的讲话与演讲。(6)结合案例略17、结合实际政策,论述政策制定民主化与科学化的关系。答案:(1)政策制定的民主化:以民主和大众参与的方式进行政策决策,要求做出公共政策尤其是重大政策过程中要经过咨询、论证、协商、听证、审议及集体讨论等环节。(2)政策制定的科学化:用科学的观点、程序、方法、工具、及手段进行决策。(3)政策制定民主化与科学化的关系:政策制定的科学化是政策制定民主化的目标;政策制定的民主化的是政策制定科学化的保证;民主化与科学化决定着政策执行的成败。(4)结合案例分析略18、结合实际,论述如何促进我国公共

18、政策制定的民主化与科学化。答案:(1)树立政策制定科学化的意识和观念,即在认识和遵循行政决策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按照决策民主化的要求,根据决策过程每一步骤的需要,做出符合客观实际的行政决定。要求:要树立科学决策的意识和观念;摒弃决策的主观随意性、盲目性;避免机械、僵化的行政决策方式。(2)建立健全完善的政策制定体制,为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包括:信息系统、咨询系统、中枢系统、执行系统、反馈系统。重要举措:建立专家、智囊团机构;建立信息服务系统;增强决策研究机构的独立性。(3)遵循科学的政策制定程序和方法。切实完善政策制定的问题确认与调查,目标确认与方案设计,方案评估与选择,反馈与修正等重要程

19、序。(4)建立政策制定失误责任追究制度。面对当前我国突出的现实问题,如决策权分为选择权和制约权,选择权充分集中,制约权没有得到发展,导致了一些决策失误并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等问题,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如建立起政策制定失误责任追究制,建立按“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谁决策,谁负责“的责任制。19、结合我国实际,论述中国发展公共政策研究组织(“思想库“)的必要性。答案:(1)公共政策研究组织(“思想库“)是由具有不同学科知识背景的专家、学者和有丰富的政策实践经验的实际工作者(如前政治家、行政人员)所组成的组织,主要从事政策理论研究、政策设计、政策咨询、政策分析、政策评估等工作,以帮助提高公共政

20、策制定的效率和质量,是政策制定的辅助系统。(2)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特征:政策研究与政策分析的针对性;研究人员构成的多学科性;研究活动的相对独立性;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的先进性,有助于提高公共政策决策的质量。(3)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地位与功能:公共政策研究组织是公共政策主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利益与权势集团之间发挥桥梁作用;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主要进行政策咨询、从事政策研究、提供政策评估、充当政策宣传机构,有助于提高公共政策决策的科学性,可以帮助提高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质量。20、论述你对政策执行的过程模型的认识。答:这是由美国学者史密斯在其政策执行过程一文中,首次提出的一个

21、分析政策执行因素及其生态-执行的理论模型,因而又可称为“史密斯模型“。史密斯认为政策执行所涉及的因素很多,但以如下四个为主要变量:(1)理想化的政策,即合法、合理、可行的政策方案。具体包括政策的形式、类型、渊源、范围,以及社会对政策的认识。()执行机关,通常指政府中具体负责政策执行的机构。包括执行机构的权力结构,人事配备及其工作态度,领导模式和技巧,以及执行人员的情况。()目标群体,即政策对象,泛指由于特定的政策决定而必须调整其行为的群体。包括他们的组织或制度化程度、对领导的认知程度以及先前的政策经验。()环境因素,即与政策生存空间相关联的因素,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历史环境等等。

22、它是政策执行的路径依赖和影响因素。21、结合实际,论述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答案:(1)分配社会资源,即将社会公共资源合理有效地在它所服务的公众中加以分配,协调社会中的各种利益关系,解决向谁分配、怎样分配等问题,在公平目标和效率目标之间做出合理的选择与平衡。(2)规范社会行为,即规范各种行为,将各种社会行为纳入到统一的、明确的目标,对目标团体产生行为约束作用,对广大社会成员都具有行为导向和协调作用。 (3)解决社会问题。即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其目的在于解决社会问题。(4)促进社会发展,即实现社会公平与效率的价值目标,促进社会发展,主要通过政策调查,把握社会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政策分析,针对政策问

23、题设计政策方案,通过政策执行解决社会问题,实现政策目标。(5)结合实际略22、联系实际论述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的政策角色。答案:公共政策直接主体,是指直接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和组织,包括以下几种: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立法机关为国会、议会代表会议一类的国家权力机构,如我国则主要是指全国以及地方各级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它的主要任务是立法;行政机关为掌握国家行政权力、运用公共政策对国家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机构,是立法机构所确立的国家意志的执行者,如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执行政策,参与政策的制定;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的国家,狭义仅指法院,广义还包括检察机

24、关,参与政策制定;政党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旨在执掌或参与国家政权以实现其政纲的政治组织,负责提出政策议程,制定政策。23、论述现代公共决策中如何成为一个合格且高素质的决策者。答案:根据现代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的要求,公共决策者应该做到:1 尊重科学分析的价值,这是公共政策抉择的科学化的必然要求,决策者要充分尊重依据科学程序、运用科学方法和技术而提出政策规划的建议。2 考量各方面利益的平衡。决策者要充分了解各方面利益的要求、全面权衡各方面的厉害关系,尽量避免出现零和博弈,而让各方面能从决策者中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双赢或多赢的结局。3 发挥个人决断的作用。因为

25、:在集体决策条件下,每一位决策参与者的独立决断正是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一个体现和要求;在个人决策条件下,决策者的地位往往能让决策者比其他人站得高、看得远、考虑的更周全;正确决策与抓住时机,往往具有密切关系;发挥个人决策的作用符合决策权责一致的原则。4 决策者按规定的制度和程序进行决策。24、论述公共政策这门学科在其发展的第二阶段上的主要成就。答案:公共政策学在其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上,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方法论的多样化。其一,行为主义虽受到批评,但是尽可能地赋予公共政策学类似自然科学那样的科学性,仍然是众多学者的追求。其二,公共选择方法论崭露头角。其三,博弈论也成为公共政策分析中一

26、种重要的方法论。其四,个案研究受到重视。()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的转变。公共政策学在其发展的第一个阶段里,把对政策过程的研究的重点放在前期阶段即政策的制定上,而在它发展的第二个阶段里,研究重点被转移到了政策过程的后期阶段即政策的执行和终结上。()对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因素和伦理因素的作用给予了重视。所有的公共政策都包含着价值判断和伦理考量,所有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的过程都受到价值因素和伦理因素的影响。对此,在公共政策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上,学者们普遍地给予了重视。()公共政策比较研究开始起步。25、试述公共政策产生的初始条件。答案:公共政策的产生须有三个初始条件,或者说须具备三个核心要素:(1)公共

27、问题的形成。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这一政策要素就已经产生。(2)公共决策机关的产生。国家以及履行国家职能的专门组织即政府,作为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和人民大众分离的公共权力“,为解决公共问题而制定的行为规范和行动方案,对社会全体成员来说具有普遍适用性。(3)公共强制机构的出现。公共政策的有效性有赖于公共权力的强制性,政策执行须有“一种特殊等级的人“从统治阶级中分化出来“管理他人并为了管理而系统地一贯地掌握着某种强制机构即暴力机构“为后盾。总而言之,公共政策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是作为统治阶级治理国家与社会、实现其阶级意志的工具而产生的。26、论述政策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答案:政策方案的设计是政策

28、制定过程中十分关键的一个步骤,要确保方案的质量,必须注意以下几项原则:(1)紧扣政策目标。政策方案的设计必须时刻以有关政策目标为核心,与目标保持一致,真正全面贯彻目标的要求。()规划多重方案。按照理性决策模式的要求,所设计的方案的数量一般至少不少于两个,且越多越好。这样,既有利于对方案进行优中选优;同时也能为此后修正、调整和更新政策方案提供便利条件。()方案彼此独立。所设计的多重方案彼此要相对独立,互不隶属,就容易真正产生多种方案供评估和选择。()方案要有创新。应该看到每一个问题的特殊性及其未来的变化性,应该力求通过不同程度的创新性方案更好地解决问题。()方案切实可行。目标要可行,实现目标的方

29、案也要可行。要充分考量现有和将来的条件,去设计实现目标的主体、手段、技术、步骤等,力争它们都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等。27、论述中国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现状与问题及发展对策答案:中国公共政策研究组织既有积极贡献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积极贡献:1、为改革和建设指明方向;2、为决策者提供具体的政策方案、政策措施和政策建议;3、对个案进行论证与分析,提供科学依据。不足与问题:1、政策影响力弱,2、政策设计能力不足,3、独立性不够,4、功能虚化,民间非营利型思想库发展缓慢。针对这些问题,有以下发展对策:(1)确保政策研究工作的相对独立性;(2)提高政策研究组织的整体水平;(3)构建政策研究人员与政府官员、公务

30、员的交流互动机制;(4)发展民间政策研究组织。28、论述国家、政府和公共政策的相互关系。答案:国家权力通过制定公共政策来履行其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因此公共政策在总体上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政府存在的基础是政策。公共政策是被组织于一定体制内的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制定的权威性行动方案。“它是用来满足被感知的国家需求的“,是政府为了达到某一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活动。而公共政策,就是政府为实现这种社会公共利益诉求而制定的目标和进行的资源配置,而诉求的实现就意味着政府在各个社会成员间进行的利益分配的实现。29、论述我国的公共决策体制及其包含的内容。答案:我国的公共决策体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属于民主集中制的

31、一种,是在“议行合一“原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有中国特色的决策体制,属于代议制民主决策体制的范畴,但有不同于“三权分立“基础上的西方议会制。人民代表大会制主要包括:1、各级人大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2、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集体行驶权力,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行驶职权;3、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大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4、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发挥地方的积极性;5、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香港、澳门和讲统一的台湾实行高度自治。人大代表制的重要特点是“议行合一“,即国家的行政机关、法院和检察院都是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并受其监督,对其负责;另一个特点就

32、是中国共产党在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发挥领导作用,党的决策在中国公共决策体制中具有重要意义。30、论述政治体制对公共政策的影响。答案:政治体制对公共政策具有相当大的影响。第一,政治体制规定了公共政策主体的范围。第二,政治体制决定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化程度。一般来说,政治权力组织较为健全、设置较为合理的国家,其政策制定过程较为科学。第三,政治体制决定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化程度。第四,政治体制影响公共政策的质量和水平。政治体制中习惯势力的大小和所占优势的程度,影响着人们对各种利益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表达以及这些问题和利益得到正确解决的机会;政策取向的选择决定于公共政策制定机关各种权力关系结构情况,即政治体制的

33、状况。政治体制也制约着政策的执行,政出多门、利益失衡,政策就很难得到真正贯彻。31、试分析公共政策评价的标准。答案:公共政策评价标准大致有八个方面:(1)投入工作量。即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所投入的各项资源的质与量以及分配状况;(2)绩效。既包括公共政策推动的结果,又含有民众心目中认定的满意程度;(3)效率。通常表现为政策投入与政策效果的比率;(4)充分性。即满足人们需要、价值或机会的有效程度,它反映了绩效的高低;(5)公平性。即公共政策所投。人的工作量,以及产生的绩效在社会不同群体间公平分配的程度;(6)适当性。即公共政策追求的目标和所表现出的价值偏好,以及所依据的假设是否合适;(7)执行力。

34、即探求影响公共政策成败的原因,进而导致因果模型的构建;(8)社会发展总指标。32、联系实际试分析公共政策未来的基本走向。答案:当代公共政策的基本走向:(1)突显“公共性“,将决策视为公共行为,视政策为重要的公共物品;(2)公共政策将更加强调公共问题的具体要求:(3)公共政策将突出公平在其目标体系中的地位;(4)公共政策的民主化趋势;(5)公共政策的科学化走向。联系实际略。33、联系实际,论述社会转型时期公共政策的总任务、价值取向及其对公共政策的要求。答案:政策环境:进入现代化全面启动以及社会结构,使我国进入全面转型的状态。社会转型时期公共政策的总任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民主

35、政治和精神文明成为中国共产党、政府和全国各族人民新时期的;价值取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对公共政策的要求:1、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对我国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产生影响;2、经济体制转型对资源配置方式、政府经济角色和宏观经济调控模式等产生影响,要求实现公共政策基础和功能上的转变与转换。34、试述公共政策评估的事实标准。答案:从政策评估标准的具体内容来说,事实标准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1)政策效率,即政策的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比例关系。在这里,政策所消耗的成本既包括政策主体投入的钱和物,也包括它投入的人力资源,还包括政策对象方面物质和精神的消耗,以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36、方面受到的负面影响;政策收益当然也要相应地对政策主体、政策对象、政策环境这三个方面考察和核算其各自所获得的正面的政策产出。它关注的中心内容是一项政策是否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有效的产出。()政策效能,即某项政策达到预期结果或影响的程度,也就是政策的成本与效能之间的比例关系。成本可以用货币单位来计算,但效能不要求通过货币形式表现政策的价值。成本效能分析关注的是通过可计算的政策成本与可比较的政策效果来考量政策的合理程度。()政策效益,即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程度。设立这项标准的目的是对政策在投入之后所得的成果进行衡量;是在比较政策的实际结果与理想结果之后,对政策达到预期目的程度进行的分析。注意除了要看重于

37、公共政策本身所获得的各种结果外,还必须注意公共政策造成的全部影响的结果()回应的充分性,即既定政策目标实现以后,政策结果满足人们需求、价值与机会的有效程度。()执行力,即政策执行机构实际具有的整体执行政策能力与它投入某项政策的执行过程的能力之间的比例关系。这项标准的设立使我们有可能在政府执行力与政策结果之间建立起某种因果关系。35、试述公共政策评估的价值标准。答案:价值标准大致有如下几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任何一项公共政策,都应当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其中最重要的是经济利益。经济利益以及其他许多社会利益的满足都要依靠经济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依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健康发展。所有领域的政策

38、活动都应当推动社会健康发展。为此,每一政策活动都应当正确处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经济政策应当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以及环境、资源与发展的关系,等等。()社会公正,即政策结果所表现出来的与该项政策有关的成本收益在社会不同群体间公正地分摊分享,以及政策追求的价值偏好对社会期望的适当回应。36、试述公共政策评估的事实标准与价值标准的关系。答案:政策评估既是一个事实判断的过程,也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价值判断须以事实判断为基础。因此,政策评估既要设立价值标准,也须设立事实标准。价值标准是建立在伦理、道德、文化、利益、政治、社会的价值取向的基础之上的,它在政策评

39、估活动中的应用,旨在确定一项公共政策在价值上所造成的影响。事实标准一般用数量、比率、统计结果来建立,也可以确定以某一特定事物或既成事实作为标准。事实标准在政策评估活动中的应用,旨在确定一项公共政策在事实上产生哪些效果或影响。事实标准和价值标准的设立遵循不同的原则:前者要考虑到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客观规律性;要反映事物的共性与个性或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要注意切合实际;要尽可能地具有可测度性,等等。后者要注意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要体现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总的方向;要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等等。无论是事实标准还是价值标准,在具体应用中都很少仅仅使用单一的标准,而是使用一组标准,这组标准通常

40、是彼此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一个体系。另外,在为某项政策设立评估标准时,也很少仅仅使用事实标准或仅仅使用价值标准,而是将二者都包括在内。37、结合实例,论述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答案: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有以下四种:管制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政策的条文规定表现出来的。通常采取两种做法来设定政策的管制功能:条文规定使政策对象不能、不愿、不敢超出规范擅自行为,这是政策的积极性管制功能。譬如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公务员制度条例规定高薪养廉,使公务员认识到奉公守法、忠于职守可以享有很好的待遇并有一个美好的前程,而贪污腐败、玩忽职守必定使这一切化为泡影。这样就在政策的条文规定上使政策主体禁止的行为在政策对象那里不发生。

41、条文规定使政策对象发生违犯规范的行为时,受到相应的惩罚,这是政策的消极性管制功能。用于法庭审判的法律条文,一般都具有这种功能。在国际贸易关系中,有的国家践踏双边、多边协议或国际惯例,由此受到损害的国家在交涉无效的情况下便采取贸易报复措施,也是政策的这种功能的一种应用。引导功能。为了解决某个政策问题,政府依据特定的目标,通过政策对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加以引导,使得政策具有导向性。也就是说,政策给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行动确定了方向,使整个社会生活由复杂的、多面的、相互冲突的、漫无目的的行为,能有效地纳入到统一的明确的目标上来,使之按既定目标有序前进。引导功能是政策的积极性功能。这项功能告诉我们,政

42、策“不仅要告诉人们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而且还要使人们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那样做,怎样才能做得更好“。无数事实表明,制定正确的政策,合理调整人们的利益关系,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公民权利,引导人们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努力奋斗,是能够激发千百万人的革命热忱和创造精神的。公共政策的引导是行为的引导,也是观念的引导。从作用结果看,公共政策的引导功能有正向引导功能,也有负向引导功能。正导向是政策对事物发展方向的正确引导,体现了人们对事物发展规律所表现出的正确认识。不正确的公共政策,违背绝大多数人利益的政策,固然具有负导向功能;而那些基本正确的政策,因其具有不可克服的负效应,

43、也会产生负导向功能。人们既要充分发挥公共政策的正导向功能,又要清醒地认识到它的负导向功能,克服它的消极影响。调控功能。公共权力机关的治理是通过政策来实现的;或者说,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实行治理的手段、工具和杠杆。而所谓治理,就是对各种社会关系加以调节与控制。而政策的调控功能,指的就是政府运用政策,在对社会公共事务所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它主要体现在调控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尤为重要的是物质利益关系上。政策的调控功能有直接和间接两种形式,并且常常表现出特有的倾斜性。因为政府目标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政策要围绕政府目标的侧重点,鲜明地倾向于政府工作的某一方面。和公共政策

44、的引导功能一样,它的调控功能也有正向和负向、积极和消极之分。分配功能。从公共政策的界定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它具有价值或利益的分配功能。这种功能需要回答三个方面的问题:将那些满足社会需求的价值或利益向谁分配?如何分配?什么是好的乃至最佳的分配?在通常情况下公共政策容易把价值或利益分配给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及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者。38、试述公民影响公共政策的主要途径。答案:在现代民主社会中,公民或选民不仅是公共政策主体的构成要素之一,同时也是政策发生作用的基本对象。作为政策主体之一,公民有权向政策的直接制定者表达其意见和愿望,他也有权通过各种途径表达其利益要求

45、,并影响公共政策;作为政策发生作用的基本对象或客体,公民有责任也有义务遵从政策规定的内容。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民主化浪潮的不断高涨,世界范围内政治民主化进程明显增强,公民参政、议政的意识空前觉醒。公民虽然常常作为政策对象而存在,但公民在各种不同的场合仍然可以参与公共决策,这不仅因为国家宪法和各种基本法为公民参与政治提供了合法的制度化渠道,而且因为作为个体的公民在影响政策的能力上通常是有差别的。在现代民主社会中,公民通过各种政治参与途径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一般而言,公民影响公共政策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以国家主权者的身份,对某些重大政策问题,如宪法的修订

46、、国家领导人的选举、基本国策或重要的地方性政策的制定,采取全民公决的投票方式,直接进行决定。第二,用间接的方式,即通过公民自己选出的代表,或制定、或修改、或执行公共政策。第三,使用各种威胁和抗拒的方式(如请愿、示威游行、罢工、罢课等)反对某些政策,迫使政府修订或废止这一政策;或表达制定新政策的要求,迫使政府将问题提上议程。第四,通过参加利益集团,借助团体的力量去影响政策;或通过制定舆论或游说的方式去影响政策。第五,对政府通过并实施的政策采取合作或不合作的态度,以此影响政策结果。第六,某些公民还可以通过其知识活动为决策过程提供思想指导(如马寅初的“人口论“) 。第七,某些公民(如美国黑人领袖马丁

47、路德金)通过政治活动对政策产生实质性影响。39、试论公共政策分析中精英模型的主要作用及其受到批评的原因。答案:现代精英政治理论肇始于意大利学者莫斯卡和帕累托,以及德国学者米歇尔斯,经由美籍奥地利人、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和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进行民主的改造,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逐步地成为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政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析途径。戴伊和齐格勒通过对前辈学者的精英理论的梳理,概括、总结出如下一组命题:(1)社会分为有权的少数和无权的多数。负责社会收益分配的只是少数人;国家政策不是由民众决定的。()统治人的少数不代表被统治者的多数。精英大多出自社会经济的上等阶层。()为了保持稳定避免发生革命,

48、非精英上升到精英地位的过程必须缓慢而又不间断。非精英只有接受精英的基本观点,才能进入统治集团。()精英们在社会制度的基本准则和保持现代社会制度不变等方面意见一致,只是在很少一些问题上有分歧。()国家政策并不反映民众的要求,而只反映盛行于精英中的价值观。国家政策的改变是缓慢的,而不是革命性的。()相对说来,行动积极的精英受态度冷漠的民众的直接影响很少。精英对民众的影响多于民众对精英的影响。“由这样一组命题形成的一个理论框架,在用于公共政策分析时就被称作决策的精英模型。精英决策模型揭示了现代民主国家的根本理念“主权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与实际的政治过程和政策过程中总是由直接掌管政权的少数人来主

49、导这一难以克服的悻论。从这一视角所做的政策分析可以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公共政策在本质上总是统治阶级的政策。这个模型受到的批评,归结为一点就是认为它忽视了现代民主国家里公民参与政治的要求和能力,以及这种参与对政策形成的影响。40、论述中国公共政策纵向结构的特点。答案:以决策者即公共权力机关的层级或纵向结构为标准,公共政策可划分成中央政策(国家政策) 、地方政策和基层政策。地方政策和基层政策是地方政权与地方政权体系中处于最低一个层级的国家政权即基层政权所做的决策。各个层级的地方政权以及基层政权都只能在其各自管辖的特定地域范围内行使权力,地方政策、基层政策是地方政权、基层政权行使权力的基本表现形式。因而,地域性是地方政策、基层政策与中央政策(国家政策)的一个根本区别。这里的地域性指的是这种政策的有效性只能在制定这种政策的地方政权、基层政权所管辖的特定地域范围内有效,一旦越出这一空间范围就完全失去效力。中央政策对地方政策起一种直接规范和限制的作用,地方政府对中央政策只有因地制宜地加以贯彻和执行的责任,而不得另行制定政策和修改现行政策。当代中国的公共政策的纵向结构属于这一类型。下面针对中国的公共政策的纵向结构的具体情况做一介绍:第一,根据现行宪法,当代中国作为单一制国家,基本政策的制定权属于中央,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