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长葛市第三实验高中2011-2012高二语文月考试卷.doc

上传人:scg750829 文档编号:8942316 上传时间:2019-07-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葛市第三实验高中2011-2012高二语文月考试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长葛市第三实验高中2011-2012高二语文月考试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长葛市第三实验高中2011-2012高二语文月考试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长葛市第三实验高中2011-2012高二语文月考试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长葛市第三实验高中2011-2012高二语文月考试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长葛市第三实验高中 20112012 学年下学期第一次考试试卷(含答案)高二语文第一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打开中国画的天地,在烟云腾 迁、古木逶迤之后,总有一种幽幽的寒意。明文徵明说:“古之高人逸士,往往喜弄笔作山水以自 娱,然多写雪景。 ”中国画家又爱画寒林,秋日的疏木,冬日的枯槎,春日的老芽初发 ,都被 笼上 了一层寒意。王维就是大量以寒入画的画家,也可以说是中国画史上第一个将雪景作 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画家, 宣和画谱卷十著录 的王维雪景图就有 26 幅。在唐代,开创泼墨之体的王洽的画,也使人有“云霞卷舒,烟雨惨淡”之感;另一位水墨

2、创始人项容,其作寒松漱石图,也表 现出对荒寒境界的重视。五代时,荒寒趣味成了山水画家的自 觉审 美追求。生于南方的董源,画作重秋的高远和冬的严凝之境,使得他在少雪之 乡而多画雪,于温润之地而多出冷寒。 宋代山水画家得荒寒骨气的,最可称范宽、郭熙二人,范的雪景足称高格,从其雪景寒林图中,可见雪意中混莽而又荒寒的韵味;而郭特工山水寒林,于营丘寒林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清代黄公望以苍莽、王蒙以细 密、吴 镇以阴沉湿漉的气氛,共筑冷的世界;如王蒙的夏日山居图,写夏山之景,丝毫没有浓郁葱茏之感,相反使人感到阴沉冷寂,气氛苍莽。中国画的荒寒韵味,也体 现在其他画科。在竹画中,竹的寒痕冷意素 为画界所重,如吴

3、镇自题竹画云:“亭亭月下阴,挺挺霜中节,寂寂空山深,不改四时叶。 ”画梅又以墨梅、雪梅为尚,如扬补之的墨梅,清气冷韵,令人绝倒,黄庭 坚以“ 嫩寒清晓,行孤村篱落间”许之。菊画也不忘求冷追寒,画史中有所谓冷菊之称。中国画对于荒寒的推重,可分 为三个层次:一是将荒寒作 为一种审美趣尚,喜 欢作寒景,出寒意,使得雪景屡出,寒林叠现;二是将荒寒作为典型气氛,不仅于雪景寒林中寻其荒寒寂寥之趣,也给不同的题材笼上寒意;三是将荒寒作 为最高境界,绘画境界有多种,而荒寒雄视众境之巅。鉴于荒寒感在中国画中的独特位置,它理 应成为 探讨中国画民族特色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选自朱良志论中国画的荒寒境界 ,有删改

4、)1下列对文中“荒寒”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A荒寒是中国画所推崇的一种审美观,主要体现在山水画家都喜欢画雪景,同时画春夏秋冬的山林之景,也会点染一种幽幽的寒意。B唐朝王维、王洽、项容三位画家都以寒入画,在绘画艺术的天地独树一帜,对中国画荒寒特色的形成作出了突出的贡献。C荒寒在中国画中有独特的位置,它是构成中国画民族特色的不可忽视的因素,本文从情趣、风格、境界三个方面来探讨其精髓。D山水画家们从五代开始,虽然画的题材不同,画的时空迥异,但荒寒趣味成了自觉的审美追求。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D )A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是王维诗歌的特色,他也是中国画史上第一个喜欢画雪景的

5、画家, 宣和画谱就收录其大量雪景图。B 寒松漱石图重冬的严凝之境,因为董源生于南方,过于追求荒寒趣味,使得他在少雪之乡而多画雪,于温润之地而多出冷寒。C吴镇的竹画、扬补之的墨梅以及菊画中的冷菊均能体现荒寒韵味,黄庭坚用“嫩寒清晓,行孤村篱落间”一语加以称赞。D一些山水画在雪景寒林中笼上典型的荒寒气氛的同时又极富个性,如宋清两代的画或高格,或灵奇,或苍莽,或细密,或阴沉湿漉。3根据本文信息,下列诗词意境与中国画家们的审美趣尚不吻合的一项是 ( D )A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B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C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D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二 阅读下

6、面一篇文言文,完成 4-7 题。(19)建陵侯卫绾者,代大陵人也。绾以戏车为郎,事文帝,功次迁为中郎将,醇谨无他。孝景为太子时,召上左右饮,而绾称病不行。文帝且崩时,属孝景曰:“绾长者,善遇之。”及文帝崩,景帝立,岁余不诮呵绾,绾日以谨力。景帝幸上林,诏中郎将参乘,还而问曰:“君知所以得参乘乎?”绾曰:“臣从车士幸得以功次迁为中郎将,不自知也。”上问曰:“吾为太子时召君,君不肯来,何也?”对曰:“死罪!实病。”上赐之剑。绾曰:“先帝赐臣剑凡六,剑,不敢奉诏。”上曰:“剑,人之所施易,独至今乎?”绾曰:“具在。”上使取六剑,剑尚盛,未尝服也。郎官有谴,常蒙其罪,不与他将争;有功,常让他将。上以为

7、廉,忠实无他肠,乃拜绾为河间王太傅。吴楚反,诏绾为将,将河间兵击吴楚,有功,拜为中尉。三岁,以军功,孝景前六年中封绾为建陵侯。其明年,上废太子,诛栗卿之属。上以为绾长者,不忍,乃赐绾告归,而以郅都治捕栗氏。既已,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召绾,拜为太子太傅。久之,迁为御史大夫。五岁,代桃侯舍为丞相,朝奏事如职所奏。然自初官以至丞相,终无可言。天子以为敦厚,可相少主,尊宠之,赏赐甚多。4.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C ) A召上左右饮 侍卫B诏中郎将参乘 陪乘或陪乘的人C独至今乎 单独D可相少主 辅佐5.下列各项全都表现卫绾“醇谨”性格的一组是:(3 分)( c ) 孝景为太子时

8、,召上左右饮,而绾称病不行对曰:“死罪!实病。”上使取六剑,剑尚盛,未尝服也郎官有谴,常蒙其罪,不与他将争将河间兵击吴楚,有功朝奏事如职所奏A. B. C. D.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判断有误的一项是:(3 分)( D )A卫绾原是靠在车上玩杂技当上文帝的侍卫,后来立了功劳,慢慢升任为中郎将。B景帝即位后,对当年卫绾不接受他的邀请一事还耿耿于怀,不过并没有因此责备他。C 景帝让卫绾陪乘,借机询问当年卫绾拒绝自己宴请一事,景帝要赐一把剑给卫绾,但他以景帝已经赐过六把剑给自己,谢绝接受。D景帝七年,废除栗太子的时候,这件事牵累到卫绾,景帝就罢免了卫绾的官职,而改派郅都去执行任务。7.将文中划线句

9、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 分)(1)文帝且崩时,属孝景曰:“绾长者,善遇之。”(6 分)(2)是 故 燕 虽 小 国 而 后 亡 , 斯 用 兵 之 效 也 。 至 丹 以 荆 卿 为 计 , 始 速 祸 焉 。( 二 ) 阅 读 下 面 一 首 宋 诗 , 回 答 问 题 。 ( 11 分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8 诗人写景是从哪几个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以景写“幽” (“ 湖山胜处”“ 槐柳阴 ”“野

10、径斜”“水满”“草深” 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以动衬“幽”(“ 下鹭” )以声衬“幽”(“ 鸣蛙”) (3 分,每点 1 分。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9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 (1 分)尾联“ 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2 分,每点 1 分。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三 新闻现场魏柏林吴贵平因抢救落水小学生被村长知道了,村长报给了镇里,镇里请来了本市电视台的摄像记者,打算把这件事当作精神文明建设的典型来抓。为了把这次报道

11、搞得更有现场感,镇里打算再现一下当时救人的场面。也就是说,让当初落水的那个小学生再落一次水,让吴贵平再去抢救一次。一切准备就绪,可是,报道的主角却不肯出镜。那个小学生上次已经尝够了呛水的苦头,这次说什么也不下水了。他的家长也不同意,理由很简单:水火无情,虽然有些保护措施,万一失手怎么办啊!村镇两级领导一合计,为了保险起见,决定请一个会水的孩子来替代。替身小学生找好了,可是吴贵平却又扭扭捏捏不愿合作。村长给他做了老半天工作,从精神文明建设到集体和个人荣誉等等,大大小小的道理讲了个遍,最后吴贵平竟憋出一句:“要我下水可以,但必须给我套个救生圈。”村长说:“那怎么行,你当初救小孩的时候可没套,现在也

12、不能套,人家要拍的就是那个真实劲儿,你懂不懂?”“可是,可是 ”吴贵平可是了老半天,还是没说出个所以然。一直在现场督阵的镇长似乎看出点什么,拍了拍吴贵平的肩膀说:“吴贵平同志,我知道你的意思,请放心,我们决不会亏待你这位救人英雄,你的事迹,我们不但要向全市人民做电视宣传,同时也打算给予必要的物质奖励,镇里已经决定给你颁发千元现金大奖!再说,你奋不顾身抢救落水儿童这是事实,今天这样安排,只是为了再现新闻现场,以便收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希望你能积极配合,不要再有什么顾虑了!”吴贵平低头沉思了半天,总算点了点头:“ 好吧,那我就试试看,不过,万一我没弄好,你们可要帮忙啊!”“你别得了便宜还卖乖好不好,

13、准备下水吧!” 村长见吴贵平答应了,兴奋得直挥手,高声喊道:“ 各就各位,预备 开始! ”随着村长一声令下,记者扛起摄像机,将镜头对准了河边那处深潭。替身小学生尖叫着跳进水里,小手直拍水面,装出溺水挣扎的样子。吴贵平试探着向小学生走去,可河水刚刚齐脖子,他便脚底发飘,站立不稳,扑腾扑腾连呛了几口苦水,幸亏一直跟在他身边的老婆眼急手快,连忙递了根竹棍给他,总算把他扯上岸来。看到这般光景,镇长脸上挂不住了,朝村长大发雷霆:“什么勇救落水儿童的英雄?明明是一个旱鸭子,救什么救?!告诉你,以后再报这样的假新闻我要撤你的职!” 村长一脸沮丧地说: “镇长您真是冤死我了,吴贵平抢救落水儿童是我亲眼所见,这

14、可是千真万确的事啊!”“你别睁着眼睛说瞎话了,刚才大家都看见了,他连自己都救不了,怎么能救别人?!”“嗨!天知道这小子是怎以搞的,真是狗肉上不了正席!” 村长向镇长交不了差,只好把一腔怨气撒向吴贵平,“你小子给我解释清楚,当初你是怎么把人给救起来的?”“村长,不瞒你说,我真的不会玩水,只是,只是那一刻我以为那落水的是我儿子,才拼了命去救。”吴贵平挠了挠后脑勺,不好意思地说,“ 那一千元的奖金我不要了,英雄我也不当了!”村长望了望镇长:“ 这条新闻还拍不拍? ”镇长沉思片刻,点了点头说:“拍!不过,我建议把那个落水儿童换成吴贵平的儿子来拍。”村长面露难色地说:“ 那也不成,吴贵平的儿子早在一年前

15、就淹死了,并且,好象也是在这个鬼地方!”现场一片沉默(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1 年第 12 期)(1)下面关于文章的解说,最恰当的两项是( DE )(5 分)A从人物看,不会游泳的吴贵平,看到有小学生落水,还是义无返顾地去救人,这只是他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品格使然,没有功利目的。B从环境看,小说的社会环境是一个民风淳朴的村庄,没有受太多功利观念的影响,所以吴贵平才没有任何顾虑地救人。C从情节看,镇里打算再现一下吴贵平当时教人的场面是为了把这次报道搞得更加真实、感人,这样才能更好地起到感召他人的作用。D从写法看,小说的语言描写很能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镇长的官僚腔透露了他的狭隘与急功近利;吴贵平

16、的欲言又止,显示了他内心的矛盾。E从主题看,小说讽刺的意味大于赞颂的意味。当前,为了追求政绩,某些领导搞形式主义、面子工程;为了吸引眼球,某些媒体再造新闻、夸大渲染,这都令人深思。(2)这篇小说在情节设置上的最大特点是“一波三折” ,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小说出现的几次波折。(6 分)拍摄准备就绪,但被救小学生却不愿出镜,怕在被水呛,家长也不同意,怕有危险;找到了会水的孩子愿意替代拍摄,但吴贵平却要带一个救生圈;经镇长说服教育,吴贵平同意拍摄,但走到深潭时腿就发飘,原来不会游泳;镇长发怒,批评村长,村长批评吴贵平,但吴贵平说当时以为是儿子落水才救的,所以不要奖金、不当英雄了;镇长要求把落水孩子换成

17、吴贵平的儿子,但村长说吴贵平的儿子一年前就淹死了。(答出三处波折即可得满分,但每处应包含正常情况和意外情况两个信息点,且不能把不同的波折混答在一起。)(3)小说的结尾,作者写道“现场一片沉默”,请你根据作品分析一下,镇长、记者们以及吴贵平的内心各有怎样的心理活动?(6 分)镇长:应该是尴尬加上羞愧。为自己有悖为官之德、为人之情的不合理要求尴尬羞愧;记者:羞愧与感动。为拍摄“再造的新闻现场” 却伤害他人而羞愧,为吴贵平的爱子之情而感动。吴贵平:伤心痛苦。为儿子的死伤心,伤心到误认别人为自己的孩子;因被迫为官员的面子而“ 再现 ”救人场景、被迫重念旧事而痛苦。(4)小说中的中吴贵平因以为落水者是自

18、己溺水而死的儿子而去救人,他还能否被称为“ 英雄” ?请联系文本、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8 分)可以称为英雄。不管吴贵平救人时出于什么目的救人,但毕竟有了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行为;当今社会,很多人自私冷漠、见死不救,相比之下吴贵平的行动已经让人很敬佩了,为亲人敢于舍弃生命也是英雄之举,也该被宣扬和提倡,以带动更多的人将真情、善良、道义化为行动。不能称为英雄。英雄应该是为大义勇于牺牲的人,而小说中吴贵平的救人之举,毕竟出于一己亲情,不能算作义无返顾的道义之举。而且当今社会被我们称为英雄的人物,也多为牺牲个人利益、为他人、社会、国家奉献的人。所以吴贵平的救人令人感动,但不算英雄之举。(结合文本,2 分;理由分析,3 分;联系实际,3 分)第二卷表达题12 A 13 C 14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高中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