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研究计划书姓 名: 金 姝 雅 课题名称:近代中日琵琶流派兴衰考略2013年 11月 23日 填目 录研究课题的理论依据及文献综述一、拟开展课题的依据1、第一部分中国琵琶流派依据2、第二部分日本琵琶流派依据二、拟开展课题的研究背景及现状分析1、国内外有关中国琵琶流派的研究文献资料曲谱资料总 结2、国内外有关日本琵琶流派的研究文献资料曲谱资料总 结三、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价值1、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包括重难点与创新点)2、目前中国琵琶乐发展的现状及困境3、目前日本琵琶乐发展的现状及困境研究课题大纲研究课题进程附录1、中国近代琵琶流派发展线状图2、日本近代琵琶流派发展线状图拟开展的课题研究 近代
2、中日琵琶流派渊源及兴衰考略研究课题的理论依据(课题依据、研究背景及现状分析、课题研究意义及价值)一、拟开展课题的依据琵琶这件源远流长的古老弹拨乐器,在东亚流传至今天约有两干多年的历史。假设我们把琵琶经丝绸之路东行传播路线设置为以西亚为起点,经中国大陆,至日本奈良正仓院为终点 1,她不仅对中日两国的音乐文化产生巨大的冲击,同时其自身在中日两国不同的文化浸润下,朝向她们各自的民族文化审美,不断演变发展,均经历了初入附属期、风靡高峰期、沉淀衍生期。琵琶这件来自西域的弹拨乐之王在东亚辉煌的传播发展史,值得我们去思考探究。研究课题第一部分依据中国近代琵琶流派 据史料记载,中国的琵琶分三种,即:阮咸(又称
3、秦汉子)和西域传入的四弦曲项琵琶、五弦直项琵琶 2。秦汉时期的“阮咸” “秦汉子” ,由秦末的弦鼗发展而来,直柄圆形共鸣箱、四弦十二柱,竖抱用手弹奏。汉朝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带来了西域的四弦曲项琵琶、五弦直项琵琶,四弦曲项琵琶为梨形音箱、曲颈、四相(无柱)、四弦,横抱用拨子演奏;五弦直项琵琶为棒状直颈。琵琶在中国近一千八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两次繁荣发展时期。第一次在隋唐时期,它是西域琵琶在华夏大地的全方位展示;第二次在清代,这一次是西域琵琶(曲项琵琶)在中华文化的浸润下,逐渐成为一件典型的中国乐器,并且发展成熟,成熟的标志就是琵琶流派的形成。 3 第一个高峰期的隋唐时期,琵琶在宫廷燕乐的文
4、化浸润下发展,此时宫廷燕乐以外来龟兹乐为主体,琵琶作为宫廷燕乐的主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4,出现了如康昆仑、段善本、曹妙达、曹纲、裴神符等著名琵琶演奏家,他们技艺高超、受人传诵,并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轶事记载于唐代的典籍之中。可见当时琵琶艺术已经高度成熟,成为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当中不可缺少的雅俗共赏的乐器。明清时期的第二个高峰期,琵琶以民间音乐形式独占鳌头,涌现出一批高水平的杰出演奏家,如:李近楼、张雄、陈牧夫等。明末清初,琵琶艺术逐渐分化为南北两大派并形成独特的风格,北派以燕京王君锡( 即直隶派) 为代表, 南派以浙江陈牧夫为代表。但此后北派逐渐衰微,而南派在江浙一带繁荣发展、人才辈出,逐
5、渐形成了南派的支派,就是以无锡派、崇明派、浦东派、平湖派和上海派为代表的江南五大流派。琵琶流派历来有南北之分,清代以后在南派基础上又逐渐形成几大支派,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对于南派的支派国内学者众说纷纭,有的说九派(浙江派、直隶派、一素子、上海浦东派、瀛洲古调派、无锡派、平湖派、诸城派、汪派 5) 、有的说四派(无锡派、平湖派、浦东派、崇明派 6) 、还有的说五派(无锡派、崇明派、浦东派、平湖派和上海派 7) 。1 赵维平丝绸之路上的琵琶乐器史J中国音乐学,2003, (04)2 中国琵琶分为三分类来自于 赵维平丝绸之路上的琵琶乐器史J中国音乐学,2003, (04)3 万莉琵琶历史渊源与流派
6、问题研究综述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4, (06)4 陈重琵琶的历史演变及传派简述J音乐学习与研究,1990, (01)5 陈重琵琶的历史演变及传派简述J音乐学习与研究,1990, (01)6 王霖各领风骚数百年中国四大琵琶流派简述J音乐爱好者,1990, (03)7 高厚永曲项琵琶的传派及形制的发展J中国音乐学,1986, (03)关于南派支派的分类问题,哪种对、哪种不对,他们又有什么异同?曾在上世纪70、80、90 年代引起琵琶界乃至音乐界激烈的争论。然而随着琵琶大师孙裕德、李庭松、卫仲乐的出现,普遍而又一致的说法是五派(无锡派、崇明派、浦东派、平湖派和上海派) 。现今,南派支派分类不再
7、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现今琵琶界及音乐界侧重于对五派(无锡派、崇明派、浦东派、平湖派和上海派)的形成及兴盛原因、传谱特点、传人和传承、技术及演奏风格、琵琶形质细微差别、为何瓦解?以刘德海“刘派”命名的“新派”为何产生?这一系列问题的研究。1840年,西方列强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人民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如火如荼,加速了封建制度的没落和崩溃。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在政治经济多方面打开中国大门,直接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很快这一地区便成为中国当时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之一。上海是港口城市,有着天然优越的地理优势,而靠近上海的江苏无锡和浙江嘉兴平湖
8、地区是历史上有名的鱼米之乡、山青水秀、稻香鱼肥,农业经济比较发达。琵琶五大流派它们同时围绕着中国当时最为繁荣的经济中心 上海市,这就为各个琵琶派别之间的交流学习提供有利的条件。在五大派中,崇明派、上海派、浦东派占尽了地利 上海市;平湖派位于浙江平湖,紧挨上海市与杭州湾;无锡派位于江苏无锡,距上海仅一百多公里。可看出琵琶五大流派同处与一个文化流域,具有相近的地域文化特色 江浙文化,为琵琶流派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经济基础,而优越的经济基础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五大流派在演奏技法上各自有各自的特点,积极创新出像下出轮、夹弹等大量的新演奏技巧,大大丰富琵琶的音乐表现力;人才方面,五大流派名家辈出
9、,先后培养出大量能演奏本派别乐曲的优秀弟子,其中有些人能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使此时琵琶流派在演奏风格上表现得更为鲜明;乐曲乐谱方面,此时琵琶乐曲内容已不仅仅局限于为弹词戏曲的伴奏,而是出现了许多传统琵琶独奏曲,正是因为民间流传有大量不同版本的琵琶谱,这非常有利于传统琵琶演奏技法的记录和保存,发展至后来五大流派都有各自完整的传谱。上世纪80、90年代,随着流派间交流融合的不断深入,流派之间的界限逐渐淡化,同时在经济迅速发展、交流地域逐渐扩大、对外文化交流频繁、书籍音像制品广泛发售、专业音乐院校民乐专业不断发展的影响下,这些南派支派对于琵琶界的影响逐渐衰弱。2005年12月伴随着浦东派最
10、后一个嫡系传人林石城先生的故去,江南流派作为在琵琶史中辉煌的一页似乎落下了帷幕。中国音乐学院的琵琶演奏家刘德海,他在学习了崇明派、平湖派、浦东派、汪派四大流派的琵琶艺术后,通过多年的研究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他兼收融合中外音乐元素,创造了许多现代琵琶新技法,以及富有新时代气息、异国气息、宗教气息的新作品。刘德海改编和创作了 70多首作品且广泛流传,他是在五大流派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形成的,可以说五大流派的影响深入其作品当中。2004 年 12月 16号,海南琼海,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中国音乐学院和海南省民族管弦乐学会联合主办的“刘德海琵琶艺术国际研讨会”上,众多琵琶界和音乐界的学者们提出了
11、新派“刘派” 819世纪末至 20世纪初中叶,虽然中国社会多经战乱,动荡多舛、国家制度亦几经改易,但仍有一大批热爱传统音乐的琵琶音乐家,将“国乐”传播与发扬视为一份神圣事业,终生奉献于这一领域,他们以朴素具体的音乐实践活动为中国琵琶民族器乐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应当肯定的贡献。而当代琵琶界一位卓越的领军人物和杰出代表的刘德海,他在吸收和继承传统的同时,广泛采用各家的长处,多年潜心进行艺术创新,也为琵琶民族器乐在当代的传承发展、进而走向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汪毓和教授发言指出:“上世纪80、90年代及现今关于南派支派以及刘派琵琶的理论性研究和讨论,众多的专家、学者为之付出了心血, 并取得了丰硕的成
12、果,无疑这是非常必要有益的,当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还有不少问题有待研究。中国琵琶流派问题的研究,正如刘德海先生所说的那样, 大都偏重于纵向单线式的师承关系的论述,忽略横向复线式的师承关系的研究,以及各家各派的人文气韵、审美情趣、艺术风格、技巧演进的总体脉络流变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还有待于琵琶界、音乐界继续深入研究,以上内容为中国琵琶流派课题提供了充足的研究依据,也说明了中国琵琶流派课题的研究是具有意义和必要性的。研究课题第二部分依据日本近代琵琶流派隋唐时期, 由中国传入日本的琵琶有五弦直项琵琶、四弦曲项琵琶和阮咸三类, 它们现在依然存放在奈良的正仓院。 9 其中阮咸在仁明天皇的乐制改革后就逐渐
13、被淘汰。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 真正在日本得以流传下来的琵琶只有两种: 一种是雅乐中所用的雅乐琵琶, 另一种是通过佛教由盲僧为佛教法会伴奏所用的盲僧琵琶。日本的琵琶可分为乐琵琶、平家琵琶、盲僧琵琶和近代琵琶(萨摩琵琶和筑前琵琶)四大种类。从历史上来看,平家琵琶产生于乐琵琶,这两种琵琶属同类;而近代琵琶(指明治维新以后流行并发展的琵琶)产生于盲僧琵琶,近代琵琶指萨摩琵琶和筑前琵琶,近代琵琶与盲僧琵琶属同类。现今已看不到雅乐琵琶独奏曲的演奏,只剩下在雅乐中保存的琵琶的伴奏部分;对于盲僧琵琶来说,除了在九州的部分地区尚存的地神经和荒神琵琶之外,也很难听到盲僧琵琶的实际演奏;在江户时代一直得到保护的平家
14、琵琶,在明治政府取消平曲的保护制度后也逐渐走向衰微,因后继无人而绝迹,目前平家琵琶由日本琵琶协会的一部分继承者保存。萨摩琵琶和筑前琵琶是日本近代琵琶的主要两大流派。在明治后期到昭和初期在日本全国空前普及。起源于盲僧琵琶的日本近代琵琶(萨摩琵琶和筑前琵琶) ,之所以能够艺能化和世俗化,有其特殊的日本民族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近代琵琶流派的盛衰, ,明确显示了日本社会文化构造对琵琶音乐及日本音乐史的影响。明治时代后期,近代琵琶-萨摩琵琶内部被分为“正派” 、 “锦心流” 、 “锦琵琶”三大派系。 “正派”四弦四柱,具有豪放特质;“锦心流”四弦四柱,以纤细优美的艺风著称;“锦琵琶”是五弦五柱,由水藤锦
15、穰创造。 “正派”和“锦心流”在琵琶的演奏中加入了歌曲的乐节中间休止,演唱的时候没有伴奏, “锦琵琶”有边演唱边用琵琶伴奏的形式。 10近代琵琶-筑前琵琶以筑前盲僧琵琶为基础,融合萨摩琵琶和三味线等诸多元素。琵琶演奏家橘智定、鹤崎贤定和吉田竹子将这种琵琶音乐推向了一个高峰,形成了橘流、鹤崎流、吉田流三大流派。橘智定去世后,橘流被分为“橘会”和“旭会”两大流派,一直流传至今。而吉田竹子的弟子高峰筑风死后,因无后继者而消失,鹤崎流从一开始就没有发展起来而自生自灭。筑前琵琶的种类分为四弦四柱和五弦五柱两种,说唱和歌唱交错进行,前者是在歌曲的中间休止时加入琵琶,后者是用琵琶伴奏歌唱。 11明治维新后,
16、西方文化的传入和日本文明幵放,日本从封建制度中摆脱出来,开始走向国民化的道路。在文明开化时期,音乐的性质不是游艺,而是宣传民族精神、天理人道、敬天皇、神道等爱国理念的手段。近代萨摩琵琶和筑前琵琶的流行正是适应时代的教化性功能。明治时期以后,琵琶音乐的内容是有关文明开化、富国强兵、忠勇义烈等古典性的美辞,其音乐被付与政治性、社会性的色彩。特别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之后,为了昂扬国民士气,8 来自于 刘德海琵琶研讨会文集,2005很多有关战争题材的作品登场,并叙唱给国民听,琵琶音乐得到了年轻学生们的支持。据说当时琵琶在江户时代相当流行,学生们不仅去各个演出场所听琵琶,举办同学会等娱乐活动时,作为助兴
17、也一定邀请琵琶的演奏,也有很多学生开始学习琵琶。可见当时的近代琵琶已成为动员大众的艺能之一。 12 西方文化的吸收,带来了日本文化的多重性。明治维新以后推行“和魂洋才” ,即以日本精神为体,外来文化为用。可以想像琵琶之所以为皇室为中心的上层社会所喜爱,自上至下的流行正是处于此因。琵琶音乐在昭和年代后急速衰退下去。首先是战争及时代的变迁,琵琶的教化功能逐渐减弱。昭和初期,琵琶仍没有失去教化作用,音乐内容以忠勇道义、为国尽孝等为中心。但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后,除了军歌以外其他艺能都被禁止,琵琶活动也不得不终止。其次大众艺能和音乐嗜好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从大正年代就已出现,人们的兴趣逐渐转移到大正年间开
18、始流行的电影、西方音乐和唱片等,可以说西方音乐对琵琶界带来巨大冲击。战后的琵琶音乐始终没有恢复繁荣,其原因除了大众的嗜好和娱乐生活的变化以外,与琵琶本身的限制亦有关。琵琶走向衰落,从音乐属性来看,琵琶虽属于说唱音乐,但却具有不完全是说也不完全是歌的中间性音乐性质,作为伴奏的琵琶似乎没发挥其音乐上的功能,基本上只在间奏中使用。随着西方音乐普及和大众音乐知识性提高,人们开始对琵琶的附着歌唱的单纯伴奏性厌倦,同时琵琶的歌词虽典雅,但对于普通大众来说过于文言化。另琵琶界中存在的乱立家元现象和家元功能的减退,使得人心叛离,琵琶逐渐失去了以往的威望。 13琵琶之所以迎来繁荣时期,与明治天皇为首的上层社会爱
19、好有关,是一种上至下的流程。然而下对上的紧张感和对抗意识产生,对这种上至下的社会结构存在潜在的排斥性,琵琶没有大众的根基,终会走向衰落。二战后近代琵琶走向衰落,其原因和背景是多元的,琵琶的盛衰反映了日本独特的流行构造。萨摩琵琶和筑前琵琶两大近代琵琶流派的流行,在日本音乐史上几乎很少提及,但事实上从明治末期至昭和前期,日本兴起了前所未有的琵琶热潮。然而有关近代琵琶在日本音乐史的文化现象,音乐史的文献中很少被涉及到,即使有也是寥寥几行,停留在其起源和形制上。有关日本近代琵琶形成、盛衰与日本家元制度、游艺文化等社会历史文化场景的联系,还有待于日本琵琶界、音乐界的进一步考察、深入研究,以上内容为日本琵
20、琶流派课题提供了充足的研究依据,也说明了日本琵琶流派课题的研究是具有意义和必要性的。2、拟开展课题的研究背景及现状分析1、国内有关中国琵琶流派的研究文献材料:林石城琵琶流派例析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2, (09)林石城琵琶流派概况J北市国乐,1994,(16)万莉琵琶历史渊源与流派问题研究综述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4, (06)陈重琵琶的历史演变及传派简述J音乐学习与研究,1990, (01)王霖各领风骚数百年中国四大琵琶流派简述J音乐爱好者,1990, (03)高厚永曲项琵琶的传派及形制的发展J中国音乐学,1986, (03)程午加关于江南琵琶流派之我见J艺苑1983, (03)韩淑
21、德、张之年中国琵琶近现代史资料(1-8)J音乐探索,1994-1998吴蓉琵琶江南五大流派研究D河南大学,2008陈泽民从十面埋伏乐谱版本看流派的衍变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7, (01)9 日 三木稔日本乐器法M 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10 日国立剧场事业部宣传课编辑日本音楽 ,日本艺术文化振兴会发行,第43 页11 日国立剧场事业部宣传课编辑日本音楽 ,日本艺术文化振兴会发行,第 43 页林石城在琵琶流派例析一文中,以十面埋伏 、 霸王卸甲为例,分析了浦东派、平湖派、汪派琵琶艺术的特点。他在琵琶流派概况一文中,叙述了无锡派、浦东派、平湖派、崇明派、汪派的基本情况,并提出了流派
22、形成的基本条件。程午加先生在关于江南琵琶流派之我见一文中介绍了清朝以来江南地区(主要指长江下游、长江三角洲、太湖流域和浙江杭州一带)影响较大的崇明派、平湖派、杭州派、浦东派、无锡派等琵琶流派及他们的师承关系。认为在当时“浦东派是当时琵琶派中的主流,这是因为浦东派在演奏尚有许多新的东西,如下出轮、琵琶制作的规格以及该派所培养出来的大批杰出演奏家,对社会的影响是其他各派所不及的” 。同时他还特别指出“流派在师承关系上,并非都是专一不变的。 ”王霖在各领风骚数百年一中国四大琵琶流派简述一文中介绍了无锡派、平湖派、浦东派、崇明派的概况和艺术风格。陈重在琵琶的历史演变及传派简述中提出了流派的四个条件,认
23、为琵琶艺术是在不断地创造革新、发展提高,以不同的演奏特点和艺术风格逐步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流派。流派具有四个条件应是, “一在演奏技巧上有独创、高深的艺术修养以及丰富的表演力;二是对乐曲的体会和处理有精辟的见解和艺术上的再创造以及在曲目上有所创新;三是师承问题,有好的老师把自己的精湛技艺和艺术风格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一传再传、能源远流长、流传不衰;四是一个流派,必须经过长时期的历史考验,被群众所接受、喜爱并承认,才可称得上为一个流派” 。韩淑德、张之年先生在中国琵琶近现代史资料(1-8) 中,从各个角度对我国近代琵琶流派、著名琵琶演奏家作系统阐述。 民间音乐家小传也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我国不同时期琵
24、琶演奏家简况陈泽民的从十面埋伏乐谱版本看流派的衍变从六种原始工尺谱和现代五位代表性人物的演奏谱入手,从乐曲结构、调性、指法等方面加以比较,分析不同流派乐谱的历史衍变。曲谱资料:解金福中国琵琶名曲荟萃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06)林石城十面埋伏汇编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中央音乐学院民族乐器传统独奏曲选集-琵琶专辑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十面埋伏汇编从十面埋伏这首最具有代表性琵琶传统独奏大套曲入手,比较平湖派、浦东派、崇明派、汪派的有关十面埋伏乐谱、指法、风格等特点。林石城先生在前言中写道:“在封建社会中,由于统治阶级不重视民间音乐,琵琶处于自生自灭状态,爱好和演奏琵琶的人为数极少。
25、因此,有些流派虽然有乐谱而已无人演奏。汇编这本乐谱和有关文章,为研究本曲做第一步工作” 。民族乐器传统独奏曲选集-琵琶专辑该选集为正谱(五线谱)版,共收有传统乐曲18首,谱前有“乐曲简要说明” ,对每一首乐曲的来历出处作了简要的考证,并对乐曲的内容作了介绍。各曲所选的流派版本,均为当时琵琶演奏家所公认的,具有流派特点。中国琵琶名曲荟萃收有传统琵琶曲(包括不同版本)53首,按流派分类编排(平湖派、浦东派、崇明派、汪派、无锡派) 。书前有林石城撰写的序,书后有樊愉撰写的琵琶艺术发展史及近代琵琶流派简述 ,该文包括琵琶乐器及其名称的由来、琵琶历史上的两大高潮、历代琵琶演奏名手、琵琶传统乐谱、近代以来
26、琵琶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等等,都有简扼精辟的介绍。总结:从以上国内琵琶流派研究状况及文献综述可以看出,现今对于各流派间的形成、各家12 岛津 1993: 250-25113 松本 2010: 35-36, 2011:107-114各派演奏风格、各派各家曲谱有了一定的研究,这些先行研究明确了五个琵琶流派在中国音乐发展史的位置,不同流派在乐谱和演奏等音乐上的特征,为后续深入五大琵琶流派研究提供许多参考价值。现今,国内对于不同琵琶流派之间的比较研究方面还是比较少的,中国琵琶如果没有各个流派的保存与继承,琵琶的流传历史早已结束,这充分说明了琵琶各流派对保存继承和繁荣发展对琵琶艺术的伟大贡献,所以对中
27、国南派各琵琶流派分支进行深入考究,并在一定社会历史背景中对琵琶流派进行对比是必要的。2、国内外有关日本琵琶流派的研究文献材料:吉川英史日本音乐历史M创元社,1965田边尚雄日本音乐M东京中文馆书店,1947田边尚雄日本音乐讲和M讲谈社文库,1984田边尚雄日本音乐史M雄山阁,1931田边尚雄日本音乐通史M四六书院,1930田边尚雄琵琶M东京平凡社,1964藤内鶴了琵琶传来的渊源M笠间书院,2009藤内鶴了日本近代琵琶研究M笠间书院,1992 吉村岳城琵琶读本M1933国立剧场事业部宣传课日本音乐M日本艺术文化振兴会(由于目前对日文不熟悉,期刊文献类均没有译文,故暂时只对著作进行阐述)日本著名音
28、乐学家吉川英史日本音乐历史 ,田边尚雄日本音乐史 、 日本音乐通史等著作中对日本琵琶乐的起源和形式及其在日本音乐发展史中的地位进行了论述,也涉及萨摩琵琶和筑前琵琶的产生背景及乐器形制。这一类著作主要特点是将近代两个琵琶流派放在从日本音乐整个大的发展史的背景中论述和分类;以概述为主从萨摩琵琶和筑前琵琶的形成、发展到乐器形制、演奏法、音乐上特征等,这一类先行研究对明确萨摩琵琶和筑前琵琶在日本音乐发展史的位置,了解萨摩琵琶和筑前琵琶的大致结构和音乐特征,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藤内鶴了琵琶传来的渊源 日本近代琵琶研究在这两本著作中,作者通过文献资料的收集和对乐器演奏者和制作者的调查,对萨摩琵琶和筑前琵琶
29、形制和音响结构进行了周密的考察,并分析了日本弦乐独特的特征。藤内鶴了琵琶传来的渊源是一本与音乐文献学、音乐考古及音乐音响学等领域有关的著作。作者本身也是萨摩琵琶演奏者,曾经在全国琵琶大赛中获过奖,其著作首先基于作者对中国西域的调查,与日本的先行的琵琶相比较,论述了四弦琵琶和五弦琵琶的渊源,特别是通过敦煌壁画,正仓院保存的琵琶等其他文物资料,以琵琶的覆手为焦点,对今昔的琵琶覆手与音响的关系进行对比和探讨。并且运用大量的文学、历史和音乐史的有关著作、以及所收集的有关近代琵琶(萨摩琵琶和筑前琵琶)的资料,包括福陵新闻、九州日报、国民新闻、东京日日新闻、东京朝日新闻、大阪朝日新闻、万朝报、西日本新闻、
30、琵琶新闻、琵琶界等报刊登载的明治、大正和昭和年代有关萨摩和筑前琵琶的报道,对筑前琵琶的名称的来源及与其音乐形成有关的历史人物进行了考察。书后亦附有对萨摩琵琶名手鹤田锦史的访谈纪录、海外有关调查轨迹以及相关的报刊资料。这一类先行研究有助于理解筑前琵琶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从而进一步地明确近代琵琶(萨摩琵琶和筑前琵琶)在近代音乐史和地方史中历史地位和作用。国立剧场事业部宣传课编辑的日本音乐,由日本艺术文化振兴会出版,其中对近代两大琵琶流派的演奏风格、乐谱进行对比。书中指出:萨摩琵琶的三大派系, “正派”四弦四柱,具有豪放特质;“锦心流”四弦四柱,以纤细优美的艺风著称;“锦琵琶”五弦五柱,由水藤
31、锦穰创造。 14 筑前琵琶以筑前盲僧琵琶为基础,融合萨摩琵琶和三味线等诸多元素。琵琶演奏家橘智定、鹤崎贤定和吉田竹子将这种琵琶音乐推向了一个高峰,形成了橘流、鹤崎流、吉田流三大流派,筑前琵琶的种类分为四弦四柱和五弦五柱两种,说唱和歌唱交错进行,前者是在歌曲的中间休止时加入琵琶,后者是用琵琶伴奏歌唱。 15 这一类研究对理解和分析近代琵琶(萨摩琵琶和筑前琵琶)乐器本身的结构与琵琶音乐的关系、以及不同流派在乐谱和演奏演唱等音乐上的特征有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除了上述的研究之外日本国立图书馆等收藏的筑前琵琶的的歌谱和乐谱,是研究近代琵琶(萨摩琵琶和筑前琵琶)的珍贵乐谱资料曲谱部分:八洲第 13 号
32、 八洲发行社 1924八洲第 20 号 八洲发行社 1925琵琶乐协会创立 50 周年纪念日本琵琶乐协会 2009日本琵琶乐协会机关志琵琶乐 第 10 号第 119 号、19782010(有待考证,田野考察)总结: 笔者通过网络检索到以上几本日本琵琶著作,通过对其前言目录大致浏览,对于日本音乐界对琵琶流派的研究,总结出以下几点:(正确性有待考证)在日本音乐的通史中对近代琵琶两大流派(萨摩琵琶和筑前琵琶)的记述有关近代琵琶两大流派形成和历史的研究近代琵琶两大流派演奏家传记近代琵琶两大流派乐器形制和乐谱、音响构造 3、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价值1、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包括重难点与创新点) 从以上学术史
33、的文献概述中,与本课题相对照,可以发现学术界在研究中存在着的若干问题,从中日琵琶界、音乐界的研究视角来看:第一,和本课题直接相关的音乐性研究,涉及到了中日琵琶流派的形成简史、各派的演奏风格、初步的师承关系,但研究内容以对琵琶流派形成的简史及乐器演奏指法的概述居多,缺乏对琵琶流派音乐形态特点进行全面具体及理论上的分析,特别是缺少从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对其流派音乐产生、形成、发展及传承的研究。第二,与本课题直接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方面的研究,虽然此类研究稍许提及了一两句话,但很难找到与琵琶流派传承直接相关的研究成果。如何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多经战乱,动荡多舛、国家制度亦几经改易这样的社会文化
34、背景来解释中国琵琶流派的兴盛,似乎很矛盾,但也成为本研究课题所必须面对的一大课题、难题,这在以往的成果中均没有发现这样的研究。如何用游艺文化、家元制的理论解释日本近代琵琶流派的传承问题,成为本研究课题所必须面对的一大课题、难题。在目前的这些已发表的研究成果中,尚未发现与萨摩琵琶和筑前琵琶有关的成果。因此可以说,本课题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本课题的意义在于,通过对跨越学术领域的大量的文献的梳理,以及对近代中国琵琶流派、近代日本琵琶流派的研究调查,较全面地考察中日琵琶的音乐性和传承的文化性、及引起流派兴衰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等,为音乐与琵琶文化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实例和见解。第三,笔者计划在课题的第
35、一部分对中国琵琶流派进行深入研究,补充完善遗漏的知识点。琵琶流派的形成、繁盛、各派演奏风格、师承关系这些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补充各派琵琶形质的细微差别、传谱特点、中国琵琶流派瓦解的原因、21世纪新派(刘派)产生背景和发展现状,在以往的研究中很少有学者涉猎这些,而像各派琵琶形质的细微差别没有学者涉猎这方面研究,由于现今中国五大流派的关门弟子都还活跃于琵琶界,在流派琵琶形质细微差别这点研究上,还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的。前面提到,有关近代琵琶在日本音乐史的文化现象,音乐史的文献中很少被涉及,即使有也是寥寥几行,停留在其起源和形制上。虽然近些年日本国内琵琶界、音乐界学者展开了部分有关近代琵琶流派的研究,如
36、进一步深入近代琵琶两大流派形成和历史、近代琵琶两大流派演奏家传记、近代琵琶两大流派乐器形制及乐谱。在课题的第二部分笔者计划在前面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实地考察,对日本近代琵琶两大流派(萨摩琵琶和筑前琵琶)内部小支流的演奏风格、记谱法、演奏技法进行考察研究,这些在已发表的研究成果中,尚未发现,但由于日本近代琵琶两大流派很多传人故去,这些考察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还有待斟酌,这也就成为了本课题的又一大难点。在第三部分中日琵琶流派的异同点,笔者预计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日琵琶流派进行比较研究,以独特的视角、全新的观点,阐述琵琶流派的社会历史属性、音乐文化属性,这是在以往国内外任何研究当中均没有涉及到的。
37、琵琶流派的社会性 中日琵琶流派的异性(不同)中国琵琶艺术的发展受到社会环境和条件的制约,清代到近代,江浙地区特别是上海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开放的城市环境,使得民间艺术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比以往更为迅速的发展,这些为江南琵琶流派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基础,形成了浦东派、崇明派、平湖派、汪派等不同琵琶流派,为保存、整理、发扬琵琶艺术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日本明治维新后,西方文化的传入和日本文明开放,日本从封建制度中摆脱出来,走向国民化的道路。在文明开化时期,音乐的性质不是游艺,而是宣传民族精神、天理人道、敬天皇、神道等爱国理念的手段。此时琵琶音乐的内容也是有关文明开化、富国强兵、忠勇义烈等古典性美辞,被付与政
38、治性、社会性色彩。特别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之后,为了昂扬国民士气,很多有关战争题材作品登场,并叙唱给国民听,琵琶音乐得到年轻学生们的支持。可以想像琵琶之所以为皇室为中心的上层社会所喜爱,并自上至下的流行正是出于此因。琵琶流派的创新 中日琵琶流派的异性(不同)琵琶艺术是在历代不同流派琵琶演奏家的改革创新中得到流传和发展的。继承创新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忠实继承、继承演变、完全创新。从继承传统技法中创造特色技法可以看出琵琶流派的衍变。琵琶各派都强调要在扎实继承传统琵琶技法的基础上力求创新。因此一个琵琶流派如果仅仅停留在传承的基础上,没有创新,它就会慢慢迷失发展方向,唯有在继承中创新才能使流派不断向前发
39、展。中国琵琶在发展过程中, 由用拨子弹奏的拨弹,过渡到用手指弹奏的指弹,近现代指法的发展更加充分体现了琵琶演奏技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隋唐时期传入日本的琵琶至今仍使用拨子弹奏, 则是当时演奏方法的保存与延续。中国琵琶自隋唐以来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演奏技巧变化较大,期望做到更加完美,更加符合时代的特征。而日本琵琶的演奏技巧变化不大。中国琵琶在演奏中清澈明亮, 日本琵琶则幽雅、深厚,两者的演奏音色与风格各有千秋。从结果看,两国对传统文化有着截然不同的接纳方式。中国对于传统文化采取改良、发展的态度。日本则更尊重于历史原貌,注重维护传统,至今保留下来了一千两百多年前的唐代雅乐的音响。这反映日本对外来传统文
40、化的接纳态度、能力取向。对于传统的接纳与保存说明了日本对于琵琶这一外来乐器的全方位的认同程度,具有对古老传统原样继承14 日国立剧场事业部宣传课编辑日本音楽 ,日本艺术文化振兴会发行,第43 页15 日国立剧场事业部宣传课编辑日本音楽 ,日本艺术文化振兴会发行,第 43 页的特点,并且在本土文化上扎根生长,因其保留了一千多年来传统的琵琶形制、琵琶演奏方法的崇古性而成为日本本土的代表性乐器。琵琶流派的乐谱互通互异性中日琵琶流派的共性(相同)乐谱是音乐艺术特征的载体,不论中国还是日本各大琵琶流派都积累了丰富的代表性曲目,并留下了本流派的乐谱。从这些琵琶谱中不难看出各流派在曲目、标题、乐曲的分段、指
41、法以及乐曲的解题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这些差异既是各流派的特色,也是形成流派的必要务件。琵琶流派的师承性 中日琵琶流派的共性(相同)师承性包括传人、传谱的传承等。不论中国还是日本琵琶流派都有传人代代相传,曲谱世代流传。琵琶流派艺术是通过一代名师带一批高徒,形成一个以名师为核心的群体,并通过群体的艺术活动代代相传,发扬光大。琵琶流派的地域审美性中日琵琶流派的共性(相同)艺术流派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每个流派形成的文化根基都不尽相同,其文化审美的习惯也不同。受地域文化审美习惯的影响,中日琵琶流派所在城市都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是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交汇点。这些流派受西洋音乐、大众化文化等方面的影响2、
42、目前中国琵琶乐发展的现状及困境传统流派对现在的主流琵琶的影响主要有单一流派的影响、多个流派的影响和流派的间接影响三种情况:单一流派的影响指得是只有一种流派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并且这种流派的风格深入作品中一直延续下来并得到公认。属于这种情况的在目前只有西安音乐学院的平湖派。西安的琵琶在经过平湖派的传人杨大钧和杨少彝传承之后,在任鸿翔为代表的艺术家手中发扬广大,在保持平湖派的很多传统曲目后,更是把平湖派的的风格融入到新的创作作品中,把秦腔中的精华和平湖派的风格神韵相结合组成了新的曲子。并且把平湖派擅长文曲的优势继承和发展下来。在平湖派很多现代作品中,即保持了平湖派原有的推、拉、吟、揉等传统性技术的基
43、础上,又与富有民族性的地方曲调完美结合在一起,从而把平湖派长于抒情的特点进一步的发扬光大。一直到今天,西安音乐学院的平湖派琵琶一直被世人关注,虽然它已经不再是过去完整意义上的平湖派,但是平湖派的风格、精神、内涵却能够得以体现。现有的琵琶平湖派在今天这种琵琶大融合中是比较特殊和典型的一派,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挖掘。多个流派的影响指得是同时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流派共同产生的影响。在现有的专业音乐院校中的琵琶艺术大部分都受到了多个流派的影响,比较典型的例子是中国音乐学院的琵琶演奏家刘德海。他在学习了崇明派、平湖派、浦东派、汪派四大流派的琵琶艺术后,通过多年的研究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创造新技法
44、和新作品。到现在有学者提出了“刘派琵琶“的理论。虽然有部分学者并不赞同这个观点,但是并不影响刘德海的作品的推广和传播。他改编和创作了70多首作品并且广泛流传,他是在四大流派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形成的。可以说四大流派的影响深入其作品当中。流派的间接影响是在多个流派直接影响的基础上产生的。随着各流派的嫡系传人的故去,真正意义上的纯流派已经不存在了。自建国后,琵琶艺术的演奏和研究主要集中在校园,在这种情况下,流派传人往往集中于一所院校,他们所传授的传人有条件承袭于多个流派。一方面能够博采众家之长,另一方面也失去了对单一流派原有风格的继承和保存。而由这些演奏家所传的再传弟子所演奏的作品,流派的痕迹将更加弱
45、化。再传弟子没有从单一流派的传人手上学习到某个流派的精髓,只能在传人的传人那里学习一些流派的曲目,流派界限已经模糊而且随着时间的发展必将走向融合。但是,流派中精华的曲目或者章节依旧被人演奏并代代相传,纵使我们不再能够看到真正意义上的纯流派作品,在现代的演奏中仍旧能看到流派影响的痕迹。而且,这种情况会随着时间的发展代替传统的传承方法成为现代琵琶传承的主要方式。琵琶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宝贵部分,也是前辈能通过艺术实践、辛勤创作所积淀的优秀成果,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巨大宝藏。著名琵琶大师刘德海说:“祖先们留给我们的是一份且喜且忧的遗产。 ”喜的是每一个流派通过漫长的历史积淀,涌现出大批的杰出演奏家
46、和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和风格。在经过历史的沉淀后所遗留下来的作品都是精华中的精华,往往是百听不厌的。目前我们经常演奏的琵琶作品只是这些传统瑰宝中很少的一部分,还有很多的作品值得去挖掘和研究。忧的是各个流派都存在有不足之处和局限性。只有研究了它们的全部才能有鉴别的吸收。笔者认为:对传统琵琶的学习要力求“原汁原味” ,这样才能深入了解,对其风格特点心领神会,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系统学习了各个流派的代表曲目才能有所比较和鉴别。最终能够取长补短。博彩众家之长。在今天,琵琶传派的艺术发展线条,同其他传统文化一样面临着时代进程中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问题。随着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西方
47、音乐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传承方式的改变,琵琶艺术的传承在接纳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情况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建国以来,五大流派的琵琶生存格局进行了全新的定位,在专业领域及非专业领域,琵琶艺术长期的传承方式发生了较大的转型:师承关系、谱式诠释、作品内容、演奏风格、交流活动、审美视角等都为人们带来了与以往历史所不同的观念意识,这些变化无不与琵琶五大传派的延续有着重要联系。就当前来看,琵琶的发展进入到一个大的趋势一一那就是融合和创新,流派之间不再是泾渭分明的界限,而且这种界限在以后会逐渐消亡。不久的将来,也许只有根植于传统琵琶流派的基础上的创新,才能既得到传统的精髓又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而当前的“刘德
48、海现象”也许能说明未来的琵琶出路之所在。3、目前日本琵琶乐发展的现状及困境近代琵琶流派主要是指萨摩琵琶和筑前琵琶,均从盲僧琵琶中产生。前者在江户初期由萨摩盲僧琵琶改革而来,反映武士统治者阶层嗜好的武士音乐。后者是明治中期由筑前盲僧琵琶而诞生的、在其音乐中萨摩琵琶和三味线音乐的影响很大。近代琵琶的流行是因为明治政府为了推广尽忠于天皇和国家的新的道德教育,制定和确立了国家神道及学校教育制度,同时需要选择具有教化意义的音乐。然而之后琵琶的衰退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琵琶的教化功能不再有意义,民众对音乐和艺能嗜好的变化、琵琶音乐属性的问题、缺乏大众支持等。琵琶游艺功能的变迁路径是玩赏一教化一兴趣。琵琶在 7 世纪传入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