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胖头鱼胖头鱼,学名鳙鱼,又叫花鲢。生长在淡水湖泊、河流、水库、池塘里。道观河水域广阔,水质纯净,在群山秀水之中,动植物都汲取其灵气。生长在道观河水库中的胖头鱼,纯食天然浮游动植物生长,鱼脑营养丰富,特别是脑髓含量很高,常食能暖胃、祛头眩、益智商、助记忆、延缓衰老,还可润泽皮肤。打捞道观河水库中的胖头鱼做成的菜肴,如胖头鱼煮豆腐,红烧胖头鱼,铁板胖头鱼等。鱼汤鲜美,肉质滑嫩,入口甘冽,味道堪称一绝,让人回味无穷,是来道观河旅游的游客必尝的一道佳肴。鱼糕 鱼丸鱼糕,又称肉糕。传说舜帝携女英、娥皇二妃南巡,过江陵一带时,娥皇困顿成疾,喉咙肿痛,想要吃鱼但又讨厌鱼刺,于是女英在当地一渔民的指导下,融入
2、自己的厨艺,为娥皇制成鱼糕。娥皇食之,迅速康复。舜帝闻之,大加赞赏。直到清朝,仍出现在宫廷菜中,据说乾隆食鱼糕后曾脱口而咏:“食鱼不见鱼,可人百合糕。 ”鱼糕清香鲜嫩,营养丰富。道观河人爱吃鱼糕由来已久,每年过年,家家户户剁鱼糕鱼丸。传统制作工艺简单:选 3-4 斤重的鲢鱼取其腹背鱼肉,配以当地生产的红薯粉,加上肥肉丁,用电磨(过去用石磨)磨成浆,在蒸笼里铺上湿纱布,倒入鱼浆,大火蒸 40 分钟直至熟透。制作鱼丸时,将鱼浆用小圆勺挤入盛冷水的锅中,然后煮至沸腾。此时鱼丸像一个个刚出笼的小包子,圆鼓鼓的,也取了团团圆圆之意。鱼糕鱼丸的食用方法很多,可炒、可炖,是上等的火锅配菜。在道观河地区,红白
3、喜事的宴席上“清蒸鱼糕” “滚烫鱼丸”都是主菜。用青花瓷海大碗一层一层将鱼糕架空旋转装盘,放入蒸笼蒸熟,淋上高汤。吃时用竹筷伸入中空,夹起鱼糕中部,两边自然下垂而不断裂为上等鱼糕,入口稍嚼即化,鱼味香浓。既是符合现代人养生之道的营养佳肴,更是亲友馈赠之佳品。有姑娘嫁到外地去的,过年了,必要为她蒸上一笼半笼的给捎去,常让人感念道观人的勤劳和聪慧。短尾中华鲟中华鲟又称鳇鱼,被称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 ,是中国一级保护动物,一种海栖性的洄游鱼类,每年 911 月间,由海口溯长江而上,到金沙江至屏山一带进行繁殖。孵出的幼仔在江中生长一段时间后,再回到长江口育肥。中华鲟摄食“斯文” ,只以浮游生物、植物
4、碎屑为主食,偶尔吞食小鱼、小虾。对水质的要求很高,既要纯净,但也不失生存所需要的食物。由于种种原因,这一珍稀动物已濒于灭绝。经调查研究,道观河水库水质,水温都适宜中华鲟的生长。多年来,道观河水管处主动承担这一研究任务,从江浙一带采购回适宜生长的短尾中华鲟,也叫史氏中华鲟放养于水库养鱼场,成鱼后一部分提供给上级科研单位,一部分被高级厨师做成美味的鲟鱼宴招待四方宾客。道观河鲟鱼也成为了一道招牌菜。火烧粑“东边的女人手巧,会做火烧粑”这在新洲以致武汉都已经传开了,是不假的事实。薄薄的两层面皮间夹着韭菜鸡蛋馅,在锅里烙成形后再放到土灶里用还没有燃尽的灰烬下埋着烤,实而不粘,看上去硬,嚼在嘴里却是松软的
5、,绝对原生态无油脂,吃在嘴里,满口的人间烟火那纯正的清香。道观河的“汉子山农家饭庄”就以做火烧粑出名,在第 届武汉美食博览会上获得银奖。他们用来烧烤的木材是从山上用耙齿抓回来的干黄松针叶,点燃后能闻到松针的香味,火力适中,格外香脆。锅巴粥 锅巴饭现在人饮食中油脂的成分太重,对健康养生不利,但无油难出香味。绝对原生态食物,不得不提到黄灿灿的米饭锅巴。将洗好的米放入锅中煮至沸腾,待米粒软和后,用戳箕过滤,分开米粒和米汤。再将米粒倒入锅中,淋少许冷水在四周,中火蒸至上气后,改小火,继续蒸两三分钟,就能闻到米饭香味了,还能听到贴锅的米粒哧哧地响。铲起一块锅巴,牙齿一咬,咯崩一声脆响,又香又脆。如果是刚
6、做好没出锅,把上面的饭粒盛起,就着灶里的火势,倒进一缽米汤, “哧”的一下,锅巴粥立刻香气四溢。锅巴粥锅巴饭正逐渐成为养生主食的新主流了。现在很多来道观旅游的游客,都纷纷走进农家小院,让大娘大婶们炒几个小菜,吃碗锅巴饭,喝碗锅巴粥,既经济又实惠,还说这是大城市里吃不到的。茶 油茶油,又名油茶籽油、山茶油。色泽金黄,品质纯净,澄清透明,气味清香,味道纯正。油茶树整个生长过程中不施农药、化肥等,不含芥酸、胆固醇、黄曲霉素等对人体有害物质。山茶果生长期从开花到成熟,历经冬、春、夏、秋之雨露,尽吸天然养分、日月精华,营养价值极高。国际粮农组织已将茶油作为重点推广的健康型高级食用植物油。道观河本地居民多
7、居住于山坳平地上。山坳农田少,封山育林,坡地禁止开荒。为了增加农副产品的的经济效益,政府鼓励村民利用有利地形,在土质较厚的坡地开发种植山茶。现在已形成了成片的山茶林。每年 10-11 月,山民们便漫山遍野采茶籽。晾晒干后,到当地的油厂榨油,那可都是正宗的特级压榨油。用它做菜香气四溢,整个村庄都能闻到。确实是招待贵宾,馈赠亲友的极品。板 栗板栗种植历史悠久,被叫做“铁杆庄稼” ,是绿化结合生产的良好树种。道观河山民积极响应号召,开展环境保护,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巧妙地进行整体规划布局。在林间空地,见缝插针地栽种板栗。每年秋季,板栗成熟季节,太阳一晒,树上就噼噼啪啪地响,炸开一地板栗。吸引了无数的
8、游客上山捡板栗,体验秋天丰收的喜悦。相传宋代有一位老人木郭老,上山采摘松针糖(马尾松针上的白色分泌物,味甜) 。路过牛马岭(现油麻岭)时,有山民用火烤板栗,他上前观看,不小心把用牛皮纸包的糖掉在了板栗上,捶胸顿足痛心不已。山民看他这样,就给了它几颗熟板栗。剥开吃到嘴中,栗粉细腻,一丝清甜,余香满口,回味无穷。以后“糖炒栗子”一说就传开了。古人还有吟诵糖炒栗子的佳句:“堆盘栗子炒深黄,客到长谈索酒尝。寒火三更灯半灺,门前高喊灌香糖 ”。对人体的滋补功能,可与人参、黄芪、当归等媲美。枞 树 菇书名马尾枞树菌,又名“茅草菌” “雁鹅菌” ,是一种纯天然的珍稀名贵食用菌类。其肉质肥厚,极润滑清爽,营养
9、价值很高,被誉为“菌中王子” ,素有“素中之荤”之美称,是名副其实的山珍。枞树菌适宜在 25左右的马尾松林中地上单生或群生。道观河山区丛林茂密度适中,茅草大多在 1 米以下,最适宜枞树菌的生长。夏秋季节在山坡背面,春季在山坡南面都能够采到枞树菇。枞树菇炖猪肉可算是菜肴中的极品,香甜可口,味道极其鲜美。枞树菇炖土鸡,味道鲜美,营养价值也高,是秋季进补的佳肴。或小炒或煮面条,味道鲜嫩可口。发粑、汽水粑发粑,就是底部带壳的圆馍馍。先将老面(前一次发粑留下的一小坨含有活性酵母菌的面团)放在碗里用冷水浸泡溶解。在面盆里把面粉兑点上老面水,和一和稍微揉一揉,28以上放置四五十分钟,看到面团鼓起后兑上一点食
10、用碱水将面团再次揉捏均匀,做成一个个小圆包贴在锅的一圈。锅底部放半碗水,条件好的放点南瓜,或者是葫芦,瓠子蒸上,先大火再小火,用锯木屑补充边缘火力。蒸上一刻钟头,便可以食用了。正宗的汽水粑也叫干浆粑。制作工艺简单。将米浸泡一晚上,传统工艺是用石磨磨成浆按一定比例调兑面粉,再进行充分的和面搅拌。用手在浆盆里一把把抓起米浆往锅里搭,一锅搭四层,米浆不跌不流,呈滴水型,搭完后盖上锅盖,凭听锅里的水响,指挥作火人如何烧柴。上大汽后,停火焖一下,然后用锅铲铲起,粑子底黄肉白,焦香甘甜,发出吱吱的响声,飘出阵阵香味。哪家做了粑子,还向左邻右舍、近亲好友馈送。过去,山区的田少山地多,口粮总不够吃。麦子刚收割
11、,农民们就面粉米呀想办法和着吃。现在人们推陈出新吧,不断地往里面加料如黄豆粉、玉米粉等,做出来的汽水粑别有风味,倒成就了人们的养生智慧。 。千层糕粑“立夏立夏,耕田起耙”意思是说过完立夏节,农民们就要忙田地里的庄稼了。有吃没吃,都要鼓点劲。在道观河一带,流行过立夏节吃千层糕粑。做法是将糯米和普通米一起用石磨碾成小颗粒后,放入清水中浸泡一晚,用纱布滤干。将黑芝麻炒熟捣碎拌上糖。在木蒸笼底部铺上一层蒸饭的大米垫底,再将混合碎米和芝麻末一层一层间隔着铺到蒸笼上面,蒙上塑料纸密封,用大火蒸熟,就做成了千层糕粑。一家做糕粑三家香,吃在嘴里,爽口不粘。现在做糕粑的人少,每逢立夏,都是上街称上斤儿八两的尝尝。 糍粑“过了腊月八,家家打糍粑”是新洲麻城一带的传统习俗。但道观河人吃的都是人工做的地地道道的糍粑。用纯糯米进上一整天,上到大木蒸笼里蒸熟。找来四五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抬来一口大石臼。把蒸熟的糯米趁热铲进适量的放入石臼,几个汉子嘿嚯呀嚯的糍粑棍打糍粑,使米粒变碎,充分搅匀好后,几个人一起举棍掀起一团糯米面放在事先仨了石膏粉的簸箕上,用湿布退干净木棍,请会揉捏的人把面团平铺均匀,冷后切成一块块的。也有把它做成一个个圆形的,比较费时间。糯米是粘性的,做的都是体力活,做完后主人家要割肉打酒的招待出力的村民。人工做的糍粑不软塌,可以煎、烤、炸,煮都不失原味,糯米香纯正浓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