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率,货币发行量的关系研究摘要:本文首先简单介绍我国的背景,简介了西方关于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的分析。然后通过对我国30年来的经济数据的分析研究,建立计量模型,得出膨胀率与增长率之间具有同方向的变化趋势,且通货膨胀率的变化幅度比增长率的变化幅度大。接着进行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货币,说明高通胀会阻碍经济的增长;进行供给量与的通货膨胀相关性分析,得出总供给和总需求偏离均衡水平将直接影响货币供给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稳定的影响关系。最后进行货币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分析,得出货币增长率超前于经济增长率的幅度。关键词: 货币供应量, 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1 研
2、究背景自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呈现高速发展,这种巨大的发展与国家宏观调控有很大的关系,货币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自然不言而喻。长期以来,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也是现代经济学界中一个极富挑战性的课题,学者们对货币的内生还是外生性、中性还是非中性以及其传导机制作了大量研究。2002 年至 2008 年间政府采取的货币政策是积极有效的,它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维持了较低的通货膨胀;但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维持经济的持续增长,政府首度提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否能有效地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在伴随货币供应量不断增加的同时,通胀预期不
3、断加剧,货币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物价两个目标面临两难选择。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从 2008 年下半年我国经济出现大幅滑坡,从物价来看,2007年 4 月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不断攀升,2007 年全年 CPI 指数上涨 4.8%,2008 年 2 月CPI 指数高达 8.7%,创历史新高。随后几个月 CPI 和 PPI 大幅回落,已连续数月为负值,截至2009 年 7 月份 CPI 同比下降 1.8% PPI 降 8.2%。同时货币供应量高位趋稳,2009 年 7 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 57.3 万亿元,同比增长 28.42%,增幅比上年末高 10.6 个百分点,比上
4、月末低 0.03 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 19.59 万亿元,同比增长 26.37%,比上月末高 1.6 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 3.42 万亿元,同比增长 11.59%。同时我国对外依存度扩大,内外失衡,虚拟经济也在不断膨胀,央行被动投放基础货币。货币增长率上升虽然不是通货膨胀的唯一原因,但有着密切联系,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迫使总需求的“主动增加”,尤其是促进了资产价格的上涨,然后传导到食品价格并引起通货膨胀,剧烈的通货膨胀就会对宏观经济形成极大的冲击,进而影响到经济的增长。本文以金融改革为背景,在货币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收集宏观经济数据,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中国
5、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率进行实证分析。2 西方关于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的分析 西方经济学一般认为:货币对经济不发生任何实质性的影响,不影响实际的经济变量,货币就是中性的,不然货币就是非中性的。但是西方经济学家对货币中性的理解在程度上也不完全一致。代表性观点有:(1)古典学派的货币中性论主张货币经济只不过是实物相互交换的实物经济,货币仅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启到媒介作用,对实际经济不发生实质性的影响。(2)威克塞尔货币非中性论,对古典货币数量论的批判中引入了“自然利率”的概念,认为货币是影响经济的重要因素,主要是由于货币在资本形成和资本转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非中
6、性论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在短期内影响就业、产出和收入等实质经济因素,而在长期内则影响价格。把利率作为货币与产出的枢纽,通过货币政策调节经济中的货币供应量。主张货币通过两个方面影响实际经济:货币市场决定利率,再通过利率影响投资,从而影响总需求,导致总产量和总就业量的变化;货币作为一种资产,它与其他金融资产存在替代效应。(4)新古典主义的货币中性论认为,宏观经济总量的解释只是建立在单个人的最优化选择的基础上的。卢卡斯、萨金特、华莱士等通过新古典主义的基本原理,如市场出清、理性预期和只有实际变量才至关重要等应用于标准的宏观经济模型,得出了货币中性的结论。声称货币主义的短期和长期不是特别有用的,真正
7、的区别是预期与未预期到的差别,正是由于理性的经济当事人能预期到系统的货币政策,货币对经济中的实物变量不产生影响,从而回到了货币数量论的货币中性的观点。 (5)货币数量论: 假设货币的流通速度为 v,那么 v 等于流通中商品的总价格除以流通中的货币量,而流通中的商品总价格等于物价水平乘以产量,设物价水平为 p,产量为 y,货币量为 m.那么 M x v =p x y是一种关于货币流通量与一般价格水平及货币价值变动之间因果关系的理 论。其基本观点是:商品价格水平和货币价值取决于货币数量;若其他条件不变,商品价格 水平与货币数量成正比,货币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货币数量论在 16 世纪最早由法国重
8、商主义者让博丹提出后,历经几个世纪,跨越早期、近代、现代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先后 由洛克、孟德斯鸠、休谟、费雪、马歇尔、庀古、弗里德曼等经济学家不断发展完善。经过 历史的实践检验, 到目前为止它的实用性几乎没有争议, 货币数量论已成为货币学派的重要思想之一。3、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计量模型的建立本文使用 1980 年到 2009 年 30 年间通货膨胀率与 GDP 增长率数据作为样本空间 (数据来自 2007 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资料,其中通货膨胀率采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 的增长率来计算 ),通过统计软件 EVIEWS 5,将通货膨胀率和 GDP 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图进行拟合,来分析通货
9、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1.我国 1980-2009 年通货膨胀率与 GDP 增长率变动情年份(年) 通货膨胀率(%) 经济增长率(%) 年份(年) 通货膨胀率 (%) 经济增长率 (%)1980 7.46 7.8 1995 17.1 10.91981 2.47 5.2 1996 8.3 101982 1.96 9.1 1997 2.8 9.31983 2.01 10.9 1998 -0.8 7.81984 2.74 15.2 1999 -1.4 7.61985 9.3 13.5 2000 0.4 8.41986 6.5 8.8 2001 0.7 8.31987 7.3 11.6 2002 -0
10、.8 9.11988 18.8 11.3 2003 1.2 101989 18 4.1 2004 3.9 10.11990 3.1 3.8 2005 1.8 10.41991 3.4 9.2 2006 1.5 10.71992 6.4 14.2 2007 4.8 11.41993 14.7 14 2008 5.9 91994 24.1 13.1 2009 -0.7 8.7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整理图 1 通货膨胀率和 GDP 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图由图 1 可以看出,从 1980 年到 2009 年共 30 年间我国通货膨胀率和 GDP 增长率的变化趋势基本上是一致的,具有同方向变
11、动的趋势。 1980 年到 1987 年前后,它们的变化基本上都是同步同方向。但到了 1988 年以后,通胀率的变化要比 GDP 的增长率的变化滞后。但同方向的变化趋势仍然存在,通胀率的变化幅度要远远地大于 GDP 增长率的变化幅度。2.回归模型分析(1)首先建立一次线性模型:其中, Y表示通货膨胀率(%); X表示GDP增长率(%);”E”指残差项。回归分析得到如下线性回归模型:可以看出对的t检验未通过5%显著水平的检验, 和校正的分别为0.066647和0.030749,拟合优度很差, 值也很高.根据以上的回归得到如下结论:第一,膨胀率与增长率之间具有同方向的变化趋势,且前者的变化越来越呈
12、现出滞后于后者的趋势,因此,通货膨胀率的变化趋势是可以预测的。第二,通货膨胀率的变化幅度比增长率的变化幅度大.4.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从短期看来,当实际经济增长率在潜在经济增长率以下,政府可以采通货膨胀刺激经济的措施,此时温和的通货膨胀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增长。但从长远看,当经济增长率已达到潜在经济增长率,整个社会已经实现充分就业,此时就不能再实行通货膨胀刺激经济的政策,而应把稳定物价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的首要目标,只有在稳定了物价的前提下,社会经济活动才能健康有序地进行。在通货膨胀的初期,人们对物价上涨率的预期调整是比较缓慢的,加上不常变动的工资协定和有规则的政府对工资的约束,会使劳动者货
13、币工资的上涨滞后于物价水平的上涨,利润率就会相应提高,因而通货膨胀通过提高利润率刺激了私人部门的投资,使生产扩大,产出增加,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然而这个阶段是很短的,因为开始未预期的通货膨胀变成了可预期的通货膨胀。劳动工资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同比例上升时,通货膨胀就不能再刺激私人部门扩大生产了,此时促进经济增长的效用也就消失了。我国自1988年到1989年和1993年到1994年这两个严重通货膨胀时期(通货膨胀已达两位数,1994年通胀高达241),经济增长率不断下滑,特别是在1989年经济增长率从上年的113迅速跌到41。由于实行了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虽然在1996年使得经济成功“软着陆
14、” ,但是可以看到通货膨胀的负面影响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仍然存在,由于决策者们担心通胀率可能反弹,会采取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制约了经济的增长,引起经济持续地滑坡。这也有力地说明,高通胀会阻碍经济的增长。5. 货币供给量与的通货膨胀相关性分析在转轨过程中的中国经济,货币供给量最终会被三个部分吸纳,第一是经济增长会吸纳货币,第二是通胀,第三就是由市场化体制改革所形成的经济货币化,比如以前产权和土地都不能交易,但是现在有了股市,土地也可以交易了,而这些都需要货币。所以,在货币增长率中扣除了实际经济增长率和代表通胀水平的 GDP 平减指数后还有货币余量,就可以看成是经济货币化所产生的货币需求。 无论是理论
15、分析还是实证检验,货币供给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短期脱节和长期关联,都必然要同现实经济环境联系起来。当经济出现正向供给冲击时,如果经济处于扩张阶段,货币供给增长率增加的效果将较快地体现在价格膨胀中,货币政策的长期价格膨胀效应在短期内就会呈现出来;当经济中出现反向需求冲击时,如果同时伴随着轻微的通货紧缩,那么实际经济对货币的交易需求降低,较低的利率和价格水平将导致货币持有动机增强和名义经济活性降低,从而减弱货币与价格之间长期影响的发挥。由此可见,经济当中总供给和总需求偏离均衡水平将直接影响货币供给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稳定的影响关系。6.货币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分析所谓货币超发,是指货币供给量超
16、过了经济增长的实际需求。从货币(M2)增长率看,19912002 年的平均增长率是 23.1%,同期的经济增长率是 10.2%,货币超前经济增长 11.7个百分点,而 20032010 年,货币增长率是 18.9%,同期经济增长率是 10.9%,货币超前经济增长 7.2 个百分点。所以货币增长率超前于经济增长率的幅度,近 8 年来是大幅度下降的。根据西方货币学派的理论,货币超发导致通胀一般最长只有 9 个月的滞后期,如果 90 年代至本世纪初货币是严重超发的,那早就会爆发严重的通胀,而不会持续到今天才爆发,更不会在 19982002 年出现年均 0.4%的消费物价负增长,也就是一般所说的“通缩
17、” 。 通过观察近年数据可知,国内生产总值一直呈上升态势,至 2010 年第四季度末已比去年同期上涨了 10.3%;自 2009 年 11 月开始,消费价格指数就持续上升,至 2011 年 2 月份消费价格指数已比去年同期上涨了 4.9,通货膨胀压力已经形成。超过 5的消费价格指数很让人担心,物价上涨有可能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想通货膨胀率为零,而同时经济又高速持续增长,那几乎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微小的通货膨胀跟经济发展是不会发生太大矛盾的,但是必须要结合恰当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及其他配套措施,将通货膨胀限制在可控制的范围内,以引导经济往健康有序的轨道上发展。7 结语通过对中国 50 年统计年鉴
18、的分析和验证,可以得出货币数量论具有坚实的基础,其理论是正确的。其对于研究宏观经济的运行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必须考虑到经济货币化问题。特别是中国,由于其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使经济非货币化程度极高,那么在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其货币化程度必然加深,也就要求有足够的货币供应量与其相适应。否则,会抑制经济的发展及市场化改革。 否者必然会带来高的通货膨胀率以及经济甚至整个体系的不稳定。因此为了控制当前高速的通货膨胀率,政府必须要从源头出发,控制货币发行量,运用货币数量论来促进经济的平稳运行。货币数量论为我们提供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促进经济发展的另一个视
19、角.然而,现代货币数量论给我们提供的是一个“参照物“而不是一枚“ 指南针” 。我们在运用货币数量论指导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完全依靠他们。我们更需要的根据现实而不断地调整政策益适应宏观环境的变化。参考文献:1.刘巍,陈昭.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 操作简明教程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2. 刘金正 ,谢卫东 .中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动态相关性 J.世界经济 ,2003(6).3.孙莉,张萍.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关系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164.田磬.试论解决中国现阶段通货膨胀问题的方法J.当代经济,2010.75 中国 50 年统计年鉴6.曼昆宏观经济学原理7.百度百科货币数量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