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反思伴我成长中青年教师大比武活动感悟 春夏交接之际,我校的青年教师大比武活动历时三周的时间,已落下了帷幕。本次讲课活动,我校的老师又一次在自主体验的道路上迈进了坚实的一步。因为自己不讲课,我有了更多的思考时间,所以,每当知道老师讲课的题目,我总是带着自己在平日课堂中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和自己的一些思考听课,看问题,然后我总是自觉不自觉的把听到的东西回归到自己的课堂,去解决自己的问题。思考一:对计算教学的再思考:这次“中青年教师大比武”活动中,知道梅老师执教的是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因为此前听过好几位老师执教这节课,每次都是老师在引导孩子理解算理,孩子却在自顾自的计算。他们认为老师的讲解没用,自己
2、会算了,为什么还要去按照老师的方法计算?我被几个问题困扰:数学课上作为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孩子们阅读数学课本,并逐步学会自主的学习?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孩子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引导低年级孩子学习这些“不用教,孩子就能算出来”的计算课?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又应该怎样让他们理解我们成人眼里所说的“算理” ,让数学的口算教学真正能够做到润物细无声?等到梅老师上这节课时,她的清纯的课堂让我感受了青年教师的风采。我发现,梅老师的课同样的出现了我担心的问题,孩子们在课堂上也出现了我担心的状况。怀着那些曾经困扰我的问题,我陷入了思考。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是在学习了 20 以内加减法,以及 100 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
3、行教学的。它是 100 以内的加、减法口算的起始课。因为口算一般要从高位算起,所以教材首先安排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它是进一步学习口算的基础。例如 35+30,先算30 加 30 得 60,再算 60 加 5 得 65。所以熟练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就显得十分重要。而计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重要的是让孩子明白用“十”作单位数出结果。教材是这样呈现知识的。从教材内容上看,画面以对话形式,呈现了“红花和黄花一共多少盆?”“还有多少盆紫花?”两个问题,同时呈现了以十为单位点数解决问题的方法。画面上的小精灵请同学们“说一说,都是怎样算的?”显示出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相互交流的编写意图,体现了算
4、法多样化的理念。从主题图的编写意图看,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学习,大体分三个层次:第一,以实际情境提供例题,从生活情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第二,让学生通过阅读及动手操作,理解和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算理和计算方法。第三,脱离直观手段,让学生算出得数强化巩固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从而形成技能。那么,在学生已经能计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老师的讲解失去吸引力的时候,能否利用主题图的阅读,进行教学呢?我想,如果在教学开始,先让孩子阅读例题,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阅读学习活动,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遇到问题
5、能够从数量上进行观察和思考的兴趣和习惯,促使学生形成初步的阅读意识和计算意识。主题图呈现的是苗圃有许许多多鲜花的场景,工人叔叔运送鲜花的情节,应该能够读到“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盆”“还有多少盆紫花”等计算问题。这时不妨让孩子重点观察主题图中两个小女孩在数花盆的情景,让孩子明白10,20,30 这样的数数方法是以“十”为单位来数出结果的。这样在计算 10+20 的结果时,先理解 10 里面有 1 个十,20 里面有 2 个十,这样就很自然的理解了“1 个十加 2 个十等于 3 个十”这样的整十数加整十数的计算算理。这样,如果有的孩子计算时用到了因为 1+2=3,所以 10+20=30,也可以引导
6、孩子归纳的用“十”作单位来计算,1 表示什么?1 个十,2 表示什么?2 个十。这样,虽然是把整十数加减法回归了十以内的加减法,但是在算理上,仍然是“一个十加两个十等于三个十”的计算方法。又用同样的方法,计算 30-10=20 的计算算理是“3 个十减 2 个十等于 1 个十,2 个十就是 20”。接着,思考小精灵的问题“说一说,都是怎样计算的”, 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方法,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索思考和合作交流中了解到,计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可以用十作单位数出结果,还可以根据整十数的组成想出得数,还可以。 这样,就给了学生充分探索、思考、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就能实现获得知
7、识、发展能力的目的。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知识才能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逐渐领悟数学,促使学生与同伴合作交流,才能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这样的过程,能使刚刚理解的算理具体化,程序化。这样的学习过程既培养了孩子阅读课本获取信息的能力,又能让教科书这个工具成为孩子学习的好助手,久而久之,孩子就能主动地从课本中学习知识,寻找方法,又避免了老师讲,学生听,课堂纪律不好控制,听课效率不高的弊端。而且,这样孩子主动独立的学习又是孩子喜欢的方式,因为他们有了成就感。上面只是我的一点粗浅认识,不知道通过这样的教学程序能不能解决一直困惑我的问题。不过,我相信,只要我善于反思,总能找到比较可行的教学方法,
8、突破学生对计算课的厌烦。思考二:对复习课的再思考:听常盼镯老师执教圆柱圆锥的整理复习让我对复习课有了再思考。从执教以来,在公开课时,我一直没有勇气上复习课,那是因为,我总认为复习课内容多,知识点多,短短的四十分钟的课堂,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复习到每一个知识点,如果能面面俱到的把每个知识点都复习好,又像在“重复昨天的故事”。复习课,怎样才能实现“由厚变薄”的过程?这是一直困扰我的一个问题。听了常老师的复习课,我看到了整理复习的由厚变薄的成长点。常老师的课堂教学过程大致是这样的。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柱、圆锥的知识,你学会了什么知识?学生纷纷回答,圆柱的特征,表面积,侧面积,体积;圆锥的特征,体积。常老
9、师把学生回答的知识按一定的顺序板书。这是老师出示一个底面直径是 20 厘米,高 30 厘米的圆柱。师:老师这有一个圆柱,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看哪个小组提的问题多,综合性强,有创意。小组内合作,组长记录。然后汇报。师:看哪个组的问题和其他组不一样。下面是每个组依次汇报的问题:1、 挖去一个最大的圆锥,剩下的体积是多少?2、 如果高增加 5 厘米,表面积增加多少?体积增加多少?3、 如果纵切,表面积增加多少?横切表面积又增加多少?4、 如果把圆柱削去一个圆锥,削去的体积是圆锥的圆锥体积的几倍?5、 如果融化成一个高 10 厘米的圆锥,底面积比原来增加多少?6、 把圆柱纵切成 4 份,表面积增加多少?
10、7、 在这样的一个容器中装满沙子,倒入一个底面积是 942 平方厘米的圆锥中,高是多少?8、 把圆柱平均纵切成若干份,拼成长方体,表面积增加多少?9、 把圆柱体熔铸成长方体,体积是多少?10、 这个圆柱的表面积是多少?11、 圆柱的占地面积是多少?整节课下来,孩子们的思维处于开放状态,提出的问题被分成挖,切,削,刷,融几类,整节课的学习活动之间的过度较为自然,有序,学生的积极性也得到了调动,在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孩子的能力得到了提升,从感性到理性对圆柱和圆锥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从孩子们的问题中,我解读到了不同的思维,学生的知识储备经历了有厚变薄的过程。这样有效的复习又是学生学习的生长点,使学生融会贯通的掌握了知识,有效地拓展思维。这次活动,很遗憾,自己没有参与,同时,我又庆幸,因为没有参与讲课,我有了更多的思考时间。从各位老师的讲课中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看到了自己成长的空间。很感谢领导给予的这次学习机会,感谢各位老师为我们提供的精彩的课堂展示。衷心祝愿我们的自主体验能迈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