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危险源识别方法.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8916100 上传时间:2019-07-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危险源识别方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危险源识别方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危险源识别方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危险源识别方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危险源识别方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危险源识别方法:危险源是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危险源很多,存在的形式也较复杂,这在辨识上给我们增加了难度。如果把各种构成危险源的因素,按照其在事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划分成类别,无疑会给我们的危险源辨识工作带来方便。安全科学理论根据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把危险源划分为以下两大类:1 第一类危险源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是伤亡事故发生的物理本质。于是,把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能源或能量载体)或危险物质称作第一类危险源。为了防止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必须采取措施约束、限制能

2、量或危险物质,控制危险源。2 第二类危险源正常情况下,生产过程中的能量或危险物质受到约束或限制,不会发生意外释放,即不会发生事故。但是,一旦这些约束或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措施受到破坏或失效(故障) ,则将发生事故。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各种因素称作第二类危险源。第二类危险源主要包括以下三种:(1) 物的故障物的故障是指机械设备、装置、元部件等由于性能低下而不能实现预定的功能的现象。从安全功能的角度,物的不安全状态也是物的故障。物的故障可能是固有的,由于设计、制造缺陷造成的;也可能由于维修、使用不当,或磨损、腐蚀、老化等原因造成的。(2) 人的失误人的失误是指人的行为结果偏

3、离了被要求的标准,即没有完成规定功能的现象。人的不安全行为也属于人的失误。人的失误会造成能量或危险物质控制系统故障,使屏蔽破坏或失效,从而导致事故发生。(3) 环境因素人和物存在的环境,即生产作业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噪声、振动、照明或通风换气等方面的问题,会促使人的失误或物的故障发生。一起伤亡事故的发生往往是两类危险源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类危险源是伤亡事故发生的能量主体,决定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第二类危险源是第一类危险源造成事故的必要条件,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两类危险源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第一类危险源的存在是第二类危险源出现的前提,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是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因此,危

4、险源辨识的首要任务是辨识第一类危险源,在此基础上再辨识第二类危险源。此外,还可从一些广义的角度对危险源进行分类,例如:机械类、电气类、辐射类、物质类、火灾与爆炸类;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心理和生理性、行为性、其他。在进行危险源辨识时也可列出一份问题的提示单,例如:在平地上滑倒(跌倒) ;人员从高处坠落;工具、材料等从高处坠落;头上空间不足;与工具、材料等的手提/搬运有关的危险源;与装配、试车、操作、维护、改型、修理和拆卸有关的装置、机械的危险源;车辆危险源,包括场地运输和公路运输;火灾和爆炸;对员工的暴力行为;可吸入的物质;可伤害眼睛的物质或试剂;可通过皮肤接触和吸收而造成伤害的物质;可通过

5、摄入(如通过口腔进入体内)造成伤害的物质;有害能量(如电、辐射、噪声、振动) ;由于经常性的重复动作而造成的与工作有关的上肢损伤;不适当的热环境,如过热;照明度;易滑、不平坦的场地或地面;不适当的楼梯护栏或手栏;合同方人员的活动。上面所列并不全面。组织必须根据其工作活动的性质和工作场所的特点编制危险源提示单。险源识别与评估方法:一、目的为了准确的辨识出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以便采取控制措施。二、适用范围适用于所有施工生产、管理、辅助生产、生活场所。三、危险源的辨识内容:(1)工作环境:包括周围环境、工程地质、地形、自然灾害、气象条件、资源交通、抢险救灾支持条件等;(2)平面布局:功能分区(生产

6、、管理、辅助生产、生活区) ;高温、有害物质、噪声、辐射、易燃、易爆、危险品设施布置;建筑物、构筑物布置;风向、安全距离、卫生防护距离等;(3)运输路线:施工便道、各施工作业区、作业面、作业点的贯通道路以及与外界联系的交通路线等;(4)施工工序:物资特性(毒性、腐蚀性、燃爆性)温度、压力、速度、作业及控制条件、事故及失控状态;(5)施工机具、设备:高温、低温、腐蚀、高压、振动、关键部位的备用设备、控制、操作、检修和故障、失误时的紧急异常情况;机械设备的运动部件和工件、操作条件、检修作业、误运转和误操作;电气设备的断电、触电、火灾、爆炸、误运转和误操作,静电、雷电;(6)危险性较大设备和高处作业

7、设备:如提升、起重设备等;(7)特殊装置、设备:锅炉房、危险品库房等;(8)有害作业部位:粉尘、毒物、噪声、振动、辐射、高温、低温等;(9)各种设施:管理设施(指挥机关等) 、事故应急抢救设施(医院卫生所等) 、辅助生产、生活设施等;(10)劳动组织生理、心理因素和人机工程学因素等。四、危险源辨识方法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分类。为了便于进行危险源辨识和分析,首先应对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进行分类。分类可任选以下两种方法中的一种:1、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和直接原因进行分类,共分为六类:a) 物理性危险源:(1)设备、设施缺陷(强度不够、刚度不够、稳定性差、密封不良、应力集中、外形缺陷、外露运动件、制动器

8、缺陷、设备设施其他缺陷) ;如:脚手架、支撑架强度、刚度不够、厂内机动车辆制动不良、起吊钢丝绳磨损严重。(2)防护缺陷(无防护、防护装置和设施缺陷、防护不当、支撑不当、防护距离不够、其他防护缺陷) ;如:梭矿传动链条无防护罩、洞内爆破作业安全距离不够。(3)电危害(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雷电、静电、电火花、其他电危害) ;如:电线接头未包扎、化纤服装在易燃易爆环境中产生静电。(4)噪声危害(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液体动力性噪声、其他噪声) ;如:手风钻、空压机、通风机工作时发生噪声。(5)振动危害(机械性振动、电磁性振动、液体动力性振动、其他振动) ;如:手风钻工作时的振动。(6)电磁辐射(电

9、离辐射:X 射线、 射线、 粒子、 粒子、质子、中子、高能电子束等;非电离辐射:紫外线、激光、射频辐射、超高压电场) ;如:核子密度仪、激光导向仪发出的辐射。(7)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物、液体飞溅物、反弹物、岩土滑动、堆料垛滑动、气流卷动、冲击地压、其他运动危害) ;(8)明火;(9)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高温气体、高温固体、高温液体、其他高温物质) ;如:气割产生的高温颗粒。(10)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低温气体、低温固体、低温液体、其他低温物质) ;氮、氧气泄漏。 来源: (11)粉尘与气溶胶(不包括爆炸性、有毒性粉尘与气溶胶) ;如:洞内二氧化硅粉尘。(12)作业环境不良(作业环境不良、

10、基础下沉、安全过道缺陷、采光照明不良、有害光照、通风不良、缺氧、空气质量不良、给排水不良、涌水、强迫体位、气温过高、气温过低、气压过高、气压过低、高温高湿、自然灾害、其他作业环境不良) ;(13)信号缺陷(无信号设施、信号选用不当、信号位置不当、信号不清、其他信号缺陷) ;(14)标志缺陷(无标志、标志不清楚、标志不规范、标志选用不当、标志位置缺陷、其他标志缺陷) ;(15)其他物理性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b)化学性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1)易燃易爆性物质(易燃易爆性气体、易燃易爆性液体、易燃易爆性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易燃易爆性物质) ;如:火工品、瓦斯。(2)自燃性物质;如:煤。(3)有毒物质(

11、有毒气体、有毒液体、有毒固体、有毒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有毒物质) ;如沥青熔化过程中产生毒气。(4)腐蚀性物质(腐蚀性气体、腐蚀性液体、腐蚀性固体、其他腐蚀性物质) ;如:充电液中的硫酸。(5)其他化学性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c)生物性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 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其他致病微生物) ;传染病媒介物;致害动物;致害植物;其他生物性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d)心理、生理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负荷超限(体力负荷超限、听力负荷超限、视力负荷超限、其他负荷超限) ;健康状况异常;从事禁忌作业;心理异常(情绪异常、冒险心理、过度紧张、其他心理异常) ;辨识功能缺陷(感知延迟、辨识错误、其他辨识功能

12、缺陷) ;其他心理、生理性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e)行为性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指挥错误(指挥失误、违章指挥、其他指挥失误) ;操作失误(误操作、违章作业、其他操作失误) ;监护失误;其他错误;f)其他行为性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2 、参照事故类别和职业病类别进行分类,共分为 20 类:(1)物体打击,是指失控物体的惯性力造成人身伤亡事故。如落物、滚石、锤击、碎裂、砸伤和造成的伤害,不包括机械设备、车辆、起重机械、坍塌、爆炸引发的物体打击;(2)车辆伤害,是指本企业机动车辆引起的机械伤害事故。如机动车在行驶中的挤、压、撞车或倾覆等事故,在行驶中上下车、搭乘电瓶车、矿车或放飞车引起的事故,以及车辆挂钩

13、、跑车事故;(3)机械伤害,是指机械设备与工具引起的绞、碾、碰、割、戳、切等伤害。如工具或刀具飞出伤人,切削伤人,手或身体被卷入,手或其他部位被刀具碰伤,被转动的机具缠压住等。不包括车辆、起重机械引起的伤害;(4)起重伤害,是指从事各种起重作业时引起的机械伤害事故。不包括触电、检修时制动失灵引起的伤害,上下驾驶室时引起的坠落;(5)触电,指电流流经人身,造成生理伤害的事故,包括雷击伤亡事故; (6)淹溺,包括高处坠落淹溺,不包括矿山、井下、隧道、洞室透水淹溺;(7)灼烫,是指火焰烧伤、高温物体烫伤、化学灼伤(酸、碱、盐、有机物引起的体内外灼伤) 、物理灼伤(光、放射性物质引起的体内外灼伤) ,

14、不包括电灼伤和火灾引起的烧伤;(8)火灾;指造成人员伤亡的企业火灾事故,不包括非企业原因造成的火灾;(9)高处坠落:是指在高处作业中发生坠落造成的伤亡事故,包括脚手架、平台、陡壁施工等高于地面和坠落,也包括由地面坠入坑、洞、沟、升降口、漏斗等情况,不包括触电坠落事故;(10)坍塌:是建筑物、构筑物、堆置物等倒塌以及土石塌方引起的事故。适用于因设计或施工不合理而造成的倒塌,以及土方、岩石发生的塌陷事故。如建筑物倒塌、脚手架倒塌,挖掘沟、坑、洞时土石塌方等情况,不适用于矿山冒顶片帮和爆炸、爆破引起的坍塌;(11)冒顶片帮:指隧道、洞室矿井工作面、巷道侧壁由于支护不当、压力过大造成的坍塌,称为片帮;

15、拱部、顶板垮落为冒顶。二者常同时发生,简称冒顶片帮。(12)透水:指矿山、地下隧道、洞室开采或其他坑道作业时,意外水源带来的伤亡事故;(13)放炮;是指爆破作业中发生的伤亡事故;(14)瓦斯爆炸:指可燃性气体瓦斯、煤尘与空气混合形成了达到燃烧极限的混合物,接触火源时,引起的化学性爆炸事故;(15)火药爆炸:是指火药、炸药及其制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贮存中发生的爆炸事故;(16)锅炉爆炸:指锅炉发生的物理性爆炸事故;(17)容器爆炸:容器(压力容器、汽瓶的简称)是指比较容易发生事故,且事故危害性较大的承受压力载荷的密闭装置。容器爆炸是指压力容器破裂引起的气体爆炸即物理性爆炸。包括容器内盛装的可燃

16、性液化气在容器破裂后,立即蒸发,与周围的空气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遇到火源时形成的化学爆炸,也称容器的二次爆炸;(18)其他爆炸:不属于上述爆炸的事故;(19)中毒和窒息:指人体接触有毒物质,如在误吃有毒食物或呼吸有毒气体引起的人体急性中毒事故,或在废弃的坑道、横通道、暗井、涵洞、地下管道等不通风的地方工作,因为氧气缺乏有时会发生突然晕到,甚至死亡的事故称为窒息。不适用于病理变化导致的中毒和窒息事故,也不适用于慢性中毒和职业病导致的死亡;(20)其他伤害:凡不属于上述伤害的事故均称为其他伤害。如扭伤、跌伤、冻伤、野兽咬伤、钉子扎伤等。3 危险源辨识准备。在危险源辨识前,各单位负责此项工作的人员

17、应作好充分准备:(1)各级管理者要高度重视,在人员、时间、和其他资源上给予支持和保证;(2)必须由懂专业、有经验的人员组成辨识小组,如生产经理、技术经理、安全特派员、施工队长、工程师、技术员、安全员、班组长、绞车司机、管库员、调度员、现场施工人员;(3)识别和应用的法律法规要全,基本覆盖本单位、本项目的所有施工、作业(工作)及设备(设施) ;(4)对参加辨识的员工掌握辨识范围和类别的基本情况,了解法律法规对本单位、本项目安全具体要求;(5)资料准备齐全;(6)首先确定业务活动内容及活动场所,然后开始对危险源及其潜在风险进行辨识。4 危险源辨识方法(1)调查法:辨识小组按上述内容在现场进行调查、

18、辨识; (2)安全检查表辨识法:辨识小组按辩识内容编制安全检查表,进行辨识;(3)经验法:辨识小组按辩识内容,结合以往经验进行辨识;(4)经辨识的危险源填入 危险源调查表内。5 危险源辨识的确定要点(1)重大危险源是指能导致重大事故发生的危险因素,具有伤亡人数众多、经济损失严重、社会影响大的特征。(2)危险险源一般出现在:冒顶、突水涌水、煤层瓦斯、斜竖井提升、掘进爆破、基础开挖、起吊作业、多人高处作业、高压电气、锅炉压力容器、油料、爆破物品贮运等。(3)危险源的确定要防止遗漏,不仅要分析正常施工、操作时的危险因素,更重要的是要充分考虑组织活动的 3 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和 3 钟状态(正

19、常、异常、紧急)下潜在的各种危险,分析支护失效,设备、装置破坏及操作失误可能产生严重后果的危险因素。五、风险评价办法1、风险评价应由有关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成立评价小组,在熟悉作业现场、相关法规、标准、评价方法后方能进行。2、专家打分评价法(1)由评价小组(一般 57 人)对本单位、本项目已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逐个打分,根据分值大小确定一般危险源和重大危险源。在评价时要考虑:A 伤害程度;B 风险发生的可能性;C 法律法规符合性;D 影响程度;E 资源消耗等因素。其分值大小见危险源评价专家打分法分值表 。(2)评价时,对应危险源评价专家打分法分值表 ,几人同时对某一危险源进行打分,然后由主持人将各

20、位专家的分值相加,再除以人数,所得分数即为危险源和级别分数。综合得分在 12 分以下为一般危险源,12 分以上为重大危险源;当 A=5 和 B=5 时,也应定为重大危险源。3、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 法)(1)作业条件危险性评法用与系统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之积来评价操作人员伤亡风险大小,这三种因素是:L(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和 C(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其赋分标准见下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分数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分数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10 完全可以预料 0.5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6 相当可能 0.2 极不可能3 可能,但不经常 0.1 实际不可

21、能1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E)分数值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分数值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10 连续暴露 2 每月一次暴露6 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 1 每年几次暴露3 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 0.5 非常罕见的暴露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C)分数值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分数值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100 大灾难,许多人死亡,或造成重大财产损失 7 严重,重伤,或造成较小的财产损失40 灾难,数人死亡,或造成很大财产损失 3 重大,致残,或很小的财产损失15 非常严重,一人死亡,或造成一定的财产损失 1 引人注目,不利于基本的安全卫生要求(2)由评价小组专家共

22、同确定每一危险源的 LEC 各项分值,然后再以三个分值的乘积来评价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大小,即: D=LEC(3)将 D 值与危险性等级划分标准中的分值相比较,进行风险等级划分,若 D 值大于 70 分,则应定为重大危险源, 。危险源评价情况填入 危险源(LEC 法)评价表内。根据风险值 D 进行风险等级划分分数值风险级别危险程度大于 320 一级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制定管理方案及应急予案)160-320 二级高度危险,要立即整改(制定管理方案及应急予案)70-160 三级显著危险,需要整改(编制管理方案)20-70 四级一般危险,需要注意小于 20 五级稍有危险,可以接受 来源:考试大无论是专家打分法还时 LEC 法,危险等级的划分都是凭经验判断,难免带有局限性,应用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