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何为“屋漏痕 ”、“锥划沙”、“印印泥”、“折钗股”和“虫蚀木” ?答:“屋漏痕”、 “锥划沙” 、“印印泥”、“折钗股”、“ 虫蚀 木”是前人从生活和自然中悟证出来的几种点画的写法和形象化比喻。沈尹默先生在书法论丛中解释内擫法和外拓法时,曾对“锥划沙” 和“屋漏痕”做了清晰的阐 述, 兹录如下。前人曾说右军书“一拓直下 ”,用形象化的 说法,就是“如锥划沙” 。我们晓得右军是最反对笔毫在画中“直过” ,直过就是毫无起伏地平拖着过去,因此,我们就应该对于一拓直下之拓字,有深切的理解,知道这个拓法,不是一滑即过,而是取涩势的。右 军也是从蔡邕得笔决的,“横鳞、竖勒之规”,是所必守,以如锥划沙的形
2、容来配合着鳞、勒二字的含义来看,就很明白,锥划沙是怎样一种行动,你想在平平的沙面上,用锥尖去划一下,若果是轻轻地划过去,恐怕最易移动的沙子,当锥尖离开时,它就会滚回小而浅的槽里,把它填满,还有什么痕迹可以形成?当下锥时必然是要深入沙里一些,而且必须不断地微微动荡着画下去,使一画两旁线上的沙粒稳定下来,才有线条可以看出。这样的线条,两边是有进出的,不平匀的,所以包世臣说书家名迹,点画往往不光而毛,这就说明前人所以用如锥划沙 来形容行笔之妙,而大家都认为是恰当的,非以腕运笔,就不能成此妙用。凡欲在纸上立定规模者,都须经过这番苦练工夫。但因过于内敛,就比较谨严些,也比较含蓄些,于自然物象之奇,显现得
3、不够,遂发展为外拓。通过这一段论述,我们即可以清楚地认识和理解“如锥划 沙” 的含义了,亦即心主腕运,笔急而意缓,行笔过程中用力取涩势,微微动荡着前进,其迹(点画)谨严、含蓄,不光而毛。 “如屋漏痕 ”,沈尹默先生在这里也作了充分的说明,他说:“外拓用笔,多半是在情 驰神怡之际,兴象万端,奔赴笔下,翰墨淋漓,便成此趣,尤于行草为宜。知此便明白大令之法,传播久远之故外拓法的形象化说法,是可以用 屋漏痕来形容的。怀素见壁间坼裂痕,悟到行笔之妙,颜真卿谓 何如屋漏痕,这觉得更自然些,更切合些,故怀素大为惊叹,以 为妙谕。雨水渗入壁间,凝聚成滴,始能徐徐流下来,其流动不是径直落下,必微微左右动荡着垂直
4、流行,留其痕于壁上,始得圆而成画,放 纵意多,收敛意少。所以书家取之,以其与腕运行笔相通,使人容易领悟。前人往往说,书法中绝,就是指此等处有时不为世人所注意,其实是不知腕运之故若不解运腕,那就一切皆无从做到。”通过这段论述,可以清楚地 认识到屋漏痕的笔意形象和状态了。灵感到来,“不能自己 ”的情况下,纵情挥洒所产生的翰墨淋漓、绚丽多彩的笔墨效果,其迹或如张怀瓘书议所说:“情驰神 纵,超逸优游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可谓“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图一)屋漏痕,是笔意中最高的意,笔法中最高的法,笔势中最强的势,运笔技巧中最难的技巧。可是,一经掌握,用笔之秘立破。这一点,古人早有定论, “书
5、 法以用笔为上”,既解屋漏、运腕 (图一) 张旭古诗四帖之秘,何患不能登堂入室!如印印泥:褚遂良曾对张彦远说:“用笔当须如印印泥”。意思是,须下笔有力,达到力透 纸背,即藏锋和用力深入之意,其迹则沉凝浑厚,不尖不弱。王澍 论书剩语云:“ 劲如铁,软如棉,须知不是两语。使尽气力,至于沉 劲入骨,笔乃能和, 则不刚不柔,变化斯出。故知和者,沉 劲之至,非软缓之谓。” 刘熙载艺慨中也有一段记载:永禅师书,东坡评以为“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澹” 。这都是说,写字要用尽气力,写到沉着 刚劲达入骨的程度,此正所谓骨气深稳,笔画才能和畅,于是不刚不柔,亦刚亦柔,丰富的变化才显现出来,可见,舒和
6、是高度的沉劲,萧散、疏澹是精能之至的结果。试看黄山谷华严疏卷(图二)、米芾虹县诗(图三),其迹沉劲无比,而又浑凝和厚,威而不猛, 这正是“ 以劲利取势”,“以虚和取韵”(董其昌 画禅室随笔 )的表现方法所达到的内充实而外和平的优美效果。如折钗股:钗本作叉,金属制成,古时女人用以插发髻。金钗弯曲,形容笔画转折处圆融有力而不露痕迹。朱和羹临池心解说:“字画轻捷处,第一要轻捷,不着笔墨痕,如羚羊挂角 然便捷须精熟,转折须暗过,方知折钗股之妙。”此中所说的“暗过”,即指笔画的转折处,只有提按的变化,不作折顿的处理的圆转直下所产生的圆融效果,这恰是“折钗股”的含义。试观怀素自叙帖(图四)、苦笋帖(图五)自知。如虫蚀木:如虫蚀木,也是对线条效果的形象化比喻,即是说:好像虫子蚀木所形成的那种有着粗细、深浅、曲折、虚实、隐显的丰富而微妙的变化。其形态类似屋漏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