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对接市场、全程育人,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应用型建设情况总结2015 年 7 月,自省教育厅批准我院成为应用型建设试点本科院校以来,学院以此为契机,积极创新办学理念机制,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以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应用型建设成效显著。2015 届毕业生人才培养质量跟踪调查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位居全省独立学院第二。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一、应用型建设的亮点及其成效( 一 ) 以 顶 层 设 计 优 化 为 重 要 突 破 口 , 应 用 型 建 设 的 理 念 机 制 进 一 步 创 新一年来,学院在应用型建设的大背景下,进一步明确办学和人才培养目
2、标,明确办学类型,明确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强化重知识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职业岗位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理念创新,制定规划,优化格局,创新机制,主动积极地深化应用型建设。1.确立“对接市场、全程育人”理念,指导应用型建设。学院自 2000年成立以来,一直坚持应用型办学方向。2015 年,在“全程育人理念下深化应用型建设”教学工作会议召开,在原有基础上,会议进一步明确提出“对接市场,全程育人”理念指导下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以育人为根本,立足学生在校“8+8+8”3 个八小时,着眼学生课堂学习,课外发展和寝室生活的发展需要,全体教职员工通力协作、共同参与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学院成立院长为
3、主任的应用型建设工作委员会,出台关于“全程育人”理念下深化应用型建设的实施意见 。 “对接市场、全程育人”理念的确立,对学院关于人才培养的目的、方式、路径、着力点、衡量等方面的问题作出了全面指导,体现了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的统一。22.优化专业格局,体现应用型导向。顺应社会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对接市场和社会需求,优化教学资源配置,调整专业布局,以一个核心专业为龙头,N 个专业辐射为基础进行专业布局调整,初步建立 9 个“1+N” (核心品牌专业+其他专业)专业群。目前,这 9 个“1+N” 专业群的核心品牌专业,以人才培养目标来衡量,100%都属于应用型。3.创新育人机制,突出应用型方向。围绕应用
4、技术型人才培养,修订学生学籍管理规定 、 学生转专业管理办法 ,制定学生科研作品替代毕业设计(论文)暂行办法等,在学分制背景下延长学习年限,允许学生最大限度地二次选专业,允许学生申请科研作品替代毕业论文,从源头保障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同时,出台关于“全程育人”工程与课外学分修习项目的实施意见 、 关于开展分级分类学生团队导师制的实施意见、 学生考研助推计划等,创设紧密结合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平台与载体,分三个阶段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分别实施规范养成与道德提升、融通能力与发展意识、专业能力与职业能力的育导活动,全方位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二)以校企合作为重要途径,产教融合深入推进学院把产教融合、校企
5、合作作为落实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积极沟通校企交流平台,在专业建设中提出明确要求。各系以专业类(平台)和专业群为载体,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商订单式人才培养,共建实验实习基地,共享各类资源,真正实现了人才培养方案共定、实验室共建、班级共管和师资共享。1.围绕专业群,打造校企合作平台。目前,各专业类(平台)都已建立起实质性的校企合作平台:医药与健康专业类(平台)与浙江震元集团、服装与艺术设计系专业类(平台)与巴鲁特服饰有限公司、建筑工程系专业类(平台)与浙江南方测绘科技有限公司、人文专业类(平台)与绍兴市文化产业协会、信息工程专业类(平台)与浙江绍兴智慧环思公司、经管专业类(平台)与阿里巴巴
6、教育集团、机械与电子系专业类(平台)与3慧科集团等都进行了深度合作。2.立足特色班建设,共商订单式人才培养。以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邀请合作企业专家共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对未来从业人才的知识和素质进行回溯式分解,每个专业勾画出能力结构图和课程拓扑图。通过校企合作,在药学专业中开设“震元班”和震元文化职前教育课程,在信息工程专业中开设“环思班” ,机电专业与慧科集团企业共同设计开发机电系统控制课程。3.强化实验室共建,实现专业实践与工作现场无缝对接。物联网专业与清华大学物联网培训中心共建物联网培训基地、校园一卡通物联网等,药学专业与震元医药共建药用植物标本馆和药用植物种植基地,服装专业与巴鲁
7、特公司共同开展模特大赛,展示学生毕业设计作品。4.推进师资共享,引入行业人才进课堂。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 “行业人才进课堂”向纵深方向蓬勃开展。合作企业就近派遣行业一线人才来院授课讲学,开展“行业人才进课堂”活动。近一年,参与学生达 1.5 万余人次,涉及企业近 50 家。( 三 ) 以 创 新 创 业 教 育 为 重 要 举 措 , 应 用 型 为 导 向 的 教 育 教 学 改 革 进 一 步 深 化近一年,学院围绕专业建设、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科技创新教育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实施了应用型、全程化和过程化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1.对接区域主导特色产业,启动特色专业群建设。
8、2016 年,学院以立项方式启动特色专业、重点专业群建设,以校企合作为主要观测点,明确建设具体要求。以专业招生计划为抓手,做好专业调整工作,扩大面向中职生和专升本招生规模,申报物联网工程新专业。2.创新课堂教学,改革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落实浙江省高校课堂创新行动计划 ,推进多样化课程教学改革。公共课开展分层分类教育,4在 2015、2016 级两个年级中实施大学英语 、 大学数学课程分层分类。将每门课程分 A、B、C 三个层次,并根据学生高考成绩、文理科、生源地等情况按照总人数 2:6:2 的比例初步确定学生层次。通过这一改革,近一年,我院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通过率逐年上升,500 分以上的优
9、秀率大大提升,在全省独立学院中名列前茅。3.利用校内资源,丰富实践教学载体。利用新校区教育教学资源,面向广大学生开放提供专业实践机会。目前 90%的核心专业利用校内资源进行专业实践,如信息工程系学生负责院内所有行政办公电脑和设备的维修维护;园林专业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景观设计造型,垃圾箱上的景观、校园小品等成为文化校园建设一景;药学专业学生负责院内药学植物园建设;服装类学生设计公寓管理人员工作服;设计类学生负责办公区域廊道文化设计。同时,切实加强对实验课及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过程管理,强化毕业生毕业设计(论文)规范化管理。2016 年完成实验室建设项目 12 个,投入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10、资金近 900 万元。目前,共有建制实验室 14 个,实验分室 125 个,实验室使用面积 15000 多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 6350 多万元,生均 7300 多元。4.强化科技竞赛组织管理,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以系为单位成立大学生科技竞赛基地,推进科技竞赛院系二级管理。2015 年学生共参加由省教育厅主办的竞赛项目 25 项,共有 21 个竞赛项目 76 组获奖(获奖学生共 241 名) ,其中省一等奖 9 组(25 人) ,省二等奖 19 组(51人) ,省三等奖 48 组(161 人) ;其中,省大学生力学竞赛中参赛的 3 个作品全部获得省级一等奖。2016 年截止日前
11、,获得省科技竞赛特等奖 1 项,一等奖 4 项,二等奖 5 项,三等奖 18 项。其中,参加省第十五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的 2 支队伍分别获得特等奖、一等奖,并作为全省唯一本科高校参赛全国大赛并获二等奖。数学建模竞赛推荐全国一等奖 2 项,获奖率达 70%,排名独立学院第一。5.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增强大学生创业能力。在省内高校率先成立创5新创业学院,开设初、中、高三个层次创业班,首批招收学员 720 余人。积极选送 8 名教师参加省创业指导师认证培训,聘请 21 名企事业单位人员担任兼职创业导师。成立大学生创业园,成功入园孵化创业项目 23 项,1 个项目获得 2016 年省挑战杯三等奖。获得
12、省 2016 年第二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 1 个金奖和 2 个铜奖,其中一个项目年均营业额突破 1500 万元。2016 届毕业生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陈玉婷因创新创业成绩突出,获得绍兴市杰出青年荣誉称号,该生个人事迹被腾讯网、 浙江日报等知名媒体报道。6.立足学教互动,助推学生全面发展。以书院制建设和课外学分修习项目为依托,以团队建设为载体,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融通、自主学习、组织管理等“学以致用”的应用型气质标识。目前已组建包括考研考级团队、竞赛科研团队、技能实践团队、创业就业团队、学业振兴团队、个性特色团队等 6 大类的 70 余支。实施课外学分修习项目,目前课外学分选修课程数量达
13、 40 余门,受益学生 10000 余名。(四)以“双师型”队伍建设为抓手, 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进一步提升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原则,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以实践教学能力为导向,在师资培训、激励措施、政策引导等方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1.引进外聘人才,充实应用型师资队伍。近一年,学院利用校企合作、创新创业导师聘请等方式,邀请来自绍兴当地以及周边城市的各行业人才近百人来院开课讲学,外聘教师师资库内人数已超 100 人, “双师型”师资库得以进一步充实。 2.开展项目对接活动,提升教师实践能力。与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共同组织开展企业科技项目对接活动,组织 30 余名教师与 20 余家企业进行洽谈对接。选派
14、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近一年,先后共有 19 位老师赴企业开展科技指导工作。同时,制定学生评价教师课程6教学质量工作管理办法 ,深化教学评价,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教师向“双师型”发展。3.着眼师资培训和教学研讨,提升教学质量。举办面向骨干教师的“教师教学发展研习营” ,开展青年教师助讲培养,定期举办教师教学发展培养讲座,组织开展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和教学观摩活动,促进教师交流和发展。二、应用型建设下一步打算学院将进一步深化“全程育人”工程,努力开创“对接市场、全程育人”理念指导下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新局面。(一)以校企合作为路径,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继续着力将产教融合、校地校企合作作
15、为建设应用型高校的重要途径,立足地方产业,建立校政企共建共管的产业集群式的二级院系;建立行业企业和用人单位专家参与的学科专业设置评议和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制度;进一步与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合作建设实训基地、实习基地、创业基地,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建设多形式的技术合作中心和各类人才培养培训平台。( 二 ) 以 应 用 技 术 型 人 才 培 养 为 导 向 , 进 一 步 深 化 教 育 教 学 改 革 以服务地方发展为导向,加强专业群建设和专业改造,以项目化方式加大学院特色专业、重点专业群和优势专业建设力度;积极探索实践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专业学习与职业素养培养有机结合,实施创新创业认知教育、
16、体验教育、实践教育三层次递进式创业教育体系,推进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建立行业企业和用人单位专家参与的学科专业设置评议和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制度;建立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7( 三 ) 以 “双 师 型 ”师 资 队 伍 建 设 为 抓 手 , 提 升 教 师 教 学 水 平 和 实 践 能 力深化教学评价、绩效考核、职务(职称)评聘、薪酬激励等制度改革,从政策上确保和引导教师向“双师型”发展;有计划选送教师到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多形式锻炼,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努力提高教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和水平。 ( 四 ) 以 全 程 育 导 体 系 构 建 为 依 托 , 打
17、造 适 合 应 用 技 术 型 人 才 成 长 成 才的 育 人 环 境在“全程育人”理念的指导下,以主动走近学生为原则,以服务学生发展需求为导向,优化形成运行机制顺畅、服务体系健全、生活德育强化、学业指导多元、师生互动有效、成长环境舒适的第一、第二、第三课堂育人模式,打造以学生课外学分修习项目为贯穿和平台的书院特色,与应用技术型人才教学培养形成融通互补的全程育导机制。不断深化和推进应用型建设是学院的坚定不移的办学思路和发展战略,已逐步内化为每个师生的自觉行动,广大师生自觉成为学院优势和特色资源的开发者和坚守者,学院正在向着省内一流的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专门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独立学院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