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猜猜看,下面的对联写谁?,“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 -(朱德),“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杜 甫,杜 甫,语,不,惊,人,死,不,休,学习目标:1、了解杜甫的生平、思想及创作风格。 2、把握重点词语,理解内容,分析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意蕴。,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代表作:“三吏”、“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三吏”: 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杜甫诗
2、歌的四个创作历程,1、漫游时期:拥有气概和抱负。如望岳 2、长安十年时期:由早期的积极乐观变得悲壮凄凉,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诗风。如: 兵车行 3、任职左拾遗与流亡时期:是诗歌现实主义发展时期:“三吏”、“三别” 4、漂泊西南时期:居无定所,颠沛流离,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望岳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衮(yn)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衮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五岳,你知多少?,中岳嵩山,西岳华山,东岳泰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坐落在山东省中部,为
3、中国五岳之首,古称 “岱宗”,海拔1545米, 泰山在中国的政治、历 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 它是历朝统治者祭天的 场所。,位于湖南中部 衡山等县境内海 拔1290米。南岳 古木参天,终年 翠绿,奇花异草, 四时郁香,以风 景秀丽著称。,位于陕西华阴县城南,泰山简介,泰山,古称东岳,又名岱山、岱岳、岱宗、泰岳、为五岳之首。 泰山拔起于齐鲁丘陵之上,长达二百公里。主峰突兀,山势险峻,峰峦层叠,形成“一览众山小”和“群峰拱岱”的高旷气势。泰山多松柏,更显其庄严巍峨葱郁;又多溪泉,故而不乏灵秀与缠绵。缥缈变幻的云雾则使它凭添了几分神秘与深奥。,泰山部分景点,岱宗坊,壶天阁,孔子登临处,岱庙,十八盘,南
4、天门,望岳 杜甫,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岱(di) 了(lio) 曾(通“层”) 眦(z),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泰山的别称,( f )舒缓语气,天地,大自然,不尽,聚集,睁大眼睛,登上,终当,终要,以为小,借助注释理解诗文,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在泰山,山南和山北的天色
5、被分割为一明一暗两部分。 山中的浮云一层层地生发出来,心胸因此得到洗涤,薄暮时分,归巢的山鸟正远远地从高空掠过,只有睁大眼睛才能看得清楚。 一定要登上泰山最高峰,俯首一览,众山匍匐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结合课下注释,你能说说诗歌大意吗?,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研讨以下问题:,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
6、顶, 一览众山小。,(写远望泰山的整体形象),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写近望泰山的秀美高大),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在泰山,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为一明一暗两部分。,(写细望泰山的景物、诗人感受 ),山中的浮云一层层地生发出来,心胸因此得到洗涤,薄暮时分,归巢的山鸟正远远地从高空掠过,只有睁大眼睛才能看得清楚。,(写极望泰山,想象心底的愿望 ),一定要登上泰山最高峰,俯首一览,众山匍匐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审美素养。,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自主选择,赏析诗歌(炼字),岱宗
7、/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青”是泰山掩映的结果,“未了”,绵绵不尽之意。 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自主选择,赏析诗歌(炼字),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拟人,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虚写) “割”: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把阳光切断,有阳光的部分叫阳,没有阳光叫做“阴”。为突出山的高大巍峨、遮天蔽日的形象。(实写),自主选择,赏析诗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实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流露出作者对泰山情有独钟、热爱有加。,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
8、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会当凌绝顶”表达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自信自励的意志和坚定豪迈的气概,使全诗的意境格外的雄阔高昂。 “一览众山小”则以虚拟的笔法,显示诗人高瞻远瞩和俯视一切的雄心。,整体把握,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本诗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远大抱负。,全诗首二句作整体的初望,次二句写被山的灵秀所吸引,作深层次、多角度的仔细观望,像画图一样昏晓色彩分明。而五、六二句写被诱发了主体感情时的凝神远望,这是一种云生鸟飞存在于大自然中的自由境界,由此反映了诗人英姿
9、勃发的情态。这六句全在“望”字上下工夫。望的感受层次愈深,想登山的意愿也就愈迫切,可能想省亲之后就回来上泰山。所以结语有想象色彩:“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二句并非有意套用孟子尽心上所说,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句,而是想到不久之后总要来亲身登上最高峰,其他的小山,就会像陪一样,匍匐低首在下方。杜甫有意无意之间抒发了他的壮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样的怀抱如能实现,就近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了。浦起龙读杜心解评全诗:“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这是一首有对偶的古体诗,气势雄浑。,从诗大体上看来,似乎都在实写诗人在仰望泰山时的所见所感,细心一读不难发现诗中虚的意境。特别是:“会当凌
10、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一句不仅表达了诗人登临泰山绝顶、饱览群山风光的愿望,更主要的是,把登临泰山顶做为人生理想、追求事业成功的象征,生动显现出诗人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和宏伟抱负。使诗人血气方刚的少年壮志,由此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1、这首诗以哪个字为线索? 2、本诗写出了泰山的哪些特征? 3、从哪些角度写山的? 4、从泰山的形象中你体会到诗人的什么形象? 5、找出名句并赏析,“望”为线索,远望、近望、细望、展望,朝气蓬勃,抱负远大,高大秀丽,尾联写作者由仰望泰山而产生登临绝顶的愿望。蕴含哲理,洋溢着诗人蓬勃的朝气,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壮志和远大抱负。,赏析和积累,请你再说出几句富有哲理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