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世界当代史复习资料(超详细版本).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8884097 上传时间:2019-07-15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24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当代史复习资料(超详细版本).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世界当代史复习资料(超详细版本).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世界当代史复习资料(超详细版本).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世界当代史复习资料(超详细版本).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世界当代史复习资料(超详细版本).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世界当代史复习资料第一部分:冷战后世界秩序的重建经济:1、战后世界经济的重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增强(统一性的建立、表现);布雷顿森林体系(基本原则、核心内容)一、二战后经济统一性的增强的背景/原因:1、二战后各国恢复法西斯经济的要求,即避免再次爆发如战前的贸易保护主义而阻碍经济的发展,各国也需要他国资源来发展本国经济;2、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的扩大和法西斯集团的崩溃,为重建世界经济统一性创造了条件,即苏联加入反法西斯阵线使得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空前的密切起来;二、布雷顿森林体系:1、定义: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政府为建立战后资本主义世界金融体制,发起召开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会议。1944

2、年7 月 1 日22 日,美英苏等 44 个国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会议通过了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议定书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体系,据此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并决定美元和黄金挂钩 ,各国货币和美元挂钩,汇率固定在百分之一幅度内波动。从而建立起以美元为支柱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在这两个机构中,美国都拥有最多的投票权。2、历史背景:世界大战造成国际金融关系极度混乱世界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为美元的霸权地位创造了特殊条件;美英争夺领导权的斗争 ;“凯恩斯计划” 与“怀特计划”3、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第一、美元与黄金直接

3、挂钩,每盎司黄金兑换 35 美元;第二、其他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即同美元保持固定汇率关系;第三、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国际间就货币事务进行共同商议,为成员国的短期国际收支逆差提供信贷支持;第四、美国作为储备货币的发行国有两点基本责任:美联储保证美元按照官价兑换黄金,维持协定成员国对美元的信心;提供足够的美元作为国际清偿手段。5、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稳定了国际金融秩序,促进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使他们经历了 20世纪 50、60 年代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岁月”。6、当代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世界银行(World Bank);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关税和贸易总

4、协定( GATT) (现 WTO)7、主要原则:即两个挂钩原则,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原则,资本主义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原则;8、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1971 年 8 月美国被迫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1973 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9、取代:牙买加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于 1972 年 7 月成立一个专门委员会,具体研究 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问题。委员会于 1974 的6 月提出一份“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纲要”,对黄金、汇率、储备资产、国际收支调节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建议,为以后的货币改革奠定了基础。直至 1976 年 1 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理事会“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首

5、都金斯敦举行会议,讨论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条款,经过激烈的争论,签定达成了“牙买加协议”,同年 4 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通过了IMF 协定第二修正案 ,从而形成了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牙买加协议的主要内容: 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改革。牙买加协议正式确认了浮动汇率制的合法化,承认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并存的局面,成员国可自由选择汇率制度。推行黄金非货币化。协议作出了逐步使黄金退出国际贷币的决定。 增强特别提款权的作用。主要是提高特别提款权的国际储备地位,扩大其在一般业务中的使用范围,并适时修订特别提款权的有关条款。 增加成员国基金份额。成员国的基金份额从原来的亿特别提款权增加至亿特别提款权,增幅达

6、,。 扩大信贷额度,以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融资。 二、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的变更、战前的贸易保护主义与战后世界市场的扩大)一、定义: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是一个政府间缔结的有关关税和贸易规则的多边国际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它的宗旨是通过削减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削除国际贸易中的差别待遇,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以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关贸总协定于 1947 年 10 月 30 日在日内瓦签订,并于 1948 年 1 月 1 日开始临时适用。应当注意的是,由于未能达到 GATT 规定的生效条件,作为多边国际协定的 GATT 从未正式生效,而是一直通过临时适用议定书的形式产生

7、临时适用的效力。二、影响:总协定签订后,多次进行减税谈判,这对国际贸易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相当程度上减轻了战后初期的汇率波动和经济动荡,增加了投资,扩大了世界购买力,也促进了世界贸易。它们对世界经济、特别是对西方国家的经济复兴和发展了起了积极作用,因而被公认为调整当代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支柱之一。但存在的问题是没有在其中享有特殊地位,国际贸易和国际金汇兑本位货币制度对美国的依赖,势必产生许多矛盾,严重限制和削弱了其积极作用。三、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对其的影响)1、全球化:2、全球化原因:第一、和平与发展的潮流经济全球化的社会力量。第二、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

8、的发展条件。第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传播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因。第四、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动力。第五、发达国家的商品、资本的过剩和技术的超前与其资源、能源、市场、廉价劳动力缺乏之间的矛盾是经济全球化的内在动因。第六、发展中国家为了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和综合国力上的差距,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不得不投入到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去,这是客观上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又一内在动因。3、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机遇:第一, 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吸引外资的机会。吸引外资规模的扩大无疑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资金短缺问题。第二,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更快更多地获得世界范围内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第

9、三, 经济全球化缓解了发展中国家的就业矛盾。第四,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其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逐渐增强。第五, 经济全球化优化了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经济全球化的契机根据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大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把发达国家技术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本国挑战:首先, 经济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的最大威胁是国家主权受到了冲击和削弱。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事务中的权力相对减弱。发展中国家实际上已很难完全控制本国的生产结构。其次, 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与矛盾。经济全球化是在南北差距甚大、南北冲突尖锐的

10、条件下形成的。尽管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利用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等一系列方面提供了便利条件但由于经济实力薄弱、综合国力不强, 在国际事务中无足轻重所以它们往往遭到不公正对待甚至被伤害成为经济全球化代价的主要承担者。在世界市场的全面竞争中由于资源、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作用相对下降科学技术作用增大,发展中国家处于更加无力的地位其必然结果是导致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加大。另外, 在国际社会中起重大协调作用的国际组织大都为发达国家所控制它们制订的国际规则和国际制度往往客观上有利于发达国家有利于巩固发达国家左右国际事务的权力和地位。最后, 还有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经济全球化可能使发展中国家内部出现两极分化

11、。贫富差距加大。四、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表现)政治:一、雅尔塔体系的建立(定义、内容、性质)1、定义:雅尔塔体系,主要指 1943 年至 1945 年战时盟国领导人从德黑兰、雅尔塔直至波茨坦会议以及期间另一些重要的双边和多边会谈中所形成的一系列公报、议定书、协定、声明和备忘录等一致确认的对战后世界秩序所作的安排。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结束时,大国之间尤其是美苏之间实力对比和妥协的产物。尔塔体制的内容明确地概括为四个方面:(1)如何最后打败德、日法西斯,如何处置战败国,以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2)重新绘制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特别是重新划定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其

12、被占领区的归属和边界;(3)建立联合国组织,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4)对德、日、意的殖民地以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计划,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2.简述雅尔塔体系的内容和性质(1)内容:雅尔塔体系的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1)如何最后打败德、日法西斯,如何处置战败国,以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2)重新绘制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特别是重新划定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其被占领地区的归属和边界。3)建立联合国组织,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4)对德、日、意的殖民地以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计划,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2)雅尔塔体系

13、的性质: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同,它具有反法西斯的正义性,因此,作为这场战争的产物的雅尔塔体系要比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有其历史进步性。虽然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也把维护战后世界和平问题摆在首位,并建立了普遍性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但事实上,国际联盟就其普遍性、广泛性和有效性来说,远不能与联合国相比。凡尔赛会议举起了反苏、反共的“白旗”,直接导致了对苏俄的武装干涉;而雅尔塔会议则将苏联与美英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和平共处纳入了国际关系体系。这对战后苏联东欧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是十分有利的。雅尔塔体系提倡和平、民主的原则。关于被解放的欧洲宣言中明确指出“致力于全人类的和平、安全、

14、自由与普遍幸福”,要“用民主方式解决他们迫切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这些并非只是空洞的口号,在对战败国的处置、使之完成民主化的任务以及给予被压迫民族、特别是被托管地区的独立和自治等方面都体现了这一精神。如果说凡尔赛体系是孕育了另一次世界战争的体系,而对于雅尔塔体系则不能作出这样的结论。2)在分析雅尔塔体系的内容和实质时,还必须看到它消极的一面。该体系是建立在美苏战时军事实力均势的基础之上的。它是美英苏三大国经过长期讨价还价、相互妥协的产物。它承认了苏联与英美各自的实际军事控制线。斯大林出于各种考虑多次向英美让步,大体上接受了丘吉尔提出的划分巴尔干势力范围的百分比协定,还接受了美国提出的对德国分

15、四区占领的计划。所以,雅尔塔会议充满了美苏相互妥协、共同主宰世界的气氛,几乎每项雅尔塔协议都包含着美苏争夺势力范围的因素。他们既合作,又争夺,使雅尔塔体系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二、联合国1、定义:联合国是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在 1945 年 10 月 24 日在美国加州旧金山签定生效的联合国宪章标志着联合国正式成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存在着一个类似于联合国的组织国际联盟,通常可以认为是联合国的前身。联合国对所有接受联合国宪章的义务以及履行这些义务的“热爱和平的国家”开放。联合国致力于促进各国在国际法、国际安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权及实现世界和平方面的合作。二、作用:首先

16、,减少了局部战争和避免了世界大战。 第二,根除了殖民主义制度。第三,推动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四,促进了国际立法。联合国也有其失误和不足。联合国是国际现实的缩影,国际关系中的各种现象,如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都会反映到联合国事务中。另外,联合国不是一个世界政府,它没有自己的军队,它每年的正常预算只及纽约一个州的教育预算,它不能,也无力做它所有应该做的事,而只能干 191 个成员国允许它干的事。只要成员国意见不一致,联合国就显得无所作为。这难免使国际社会感到失望和不满。第二部分:冷战一、战后初期一些加剧冷战格局的事件(何以冷战发生、加剧过程、即发生冷战的背景与其中标志性事件);东欧、伊朗核土耳其问题;

17、“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柏林危机”;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北约、华约);共产党情报局;一、定义:简单来说就是从 1945 年至 1991 年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即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员国)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即华沙条约组织的成员国)之间在政治和外交上的对抗。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在这段时期,虽然分歧和冲突严重,但对抗双方都尽力避免导致世界范围的大规模战争(世界大战)爆发,其对抗通常通过局部代理人战争、科技和军备竞赛、外交竞争等“冷”方式进行,即“相互遏制,却又不诉诸武力”,因此称之为“冷战”。二、冷战的背景: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1、来自于资本主义世界内部。战前帝国主义六强中的德、

18、意、日战败,听候处置,失去大国的地位;法国曾为德国所败,遭受重创,失去昔日的光彩;英国实力骤减,已无力问鼎世界霸主之位;只有美国因战得利,其经济、政治和军事力量全面迅速膨胀。2、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势力在迅猛增长。(背景/原因)二战后,世界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资本主义国家以美国为首,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社会主义国家以苏联为首,苏联是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等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雅尔塔体系形成。1945 年春,联合国成立。随着二战结束,美苏双方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矛盾冲突加剧,战时同盟关系开始破裂。1947 年,美国以希腊、土耳其受到威胁为由,对以苏

19、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动了“冷战”。三、冷战的起因(1)利益驱动在冷战中起的根本作用所谓冷战起源问题,实际上是二战后的国际关系问题,特别是大国关系问题。在二战的胜利使苏美英三大国由热战中的盟友转变为冷战中的对手。这一转变并非单独某一方或某个人的作用或过错,而是由诸多因素和条件所促成的,具有某种历史的必然性。(2)意识形态起到的重大影响(3)冷战中的核因素美国在 1947 年 3 月 12 日正式提出了“杜鲁门主义“ 。美苏对抗正式开始。任何矛盾从产生到发展到激化都会经过一系列的事件和过程,而未等冲突激化到战争的地步,核因素便加入进来,从而使整个竞争格局及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也就是人类历史上会

20、出现如此长期的冷战奇迹的主要另一个主要原因了。四、冷战加剧之过程(中之标志性事件):(美国对苏联的遏制政策即在东欧、伊朗核土耳其问题上的遏制,包括而后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和冷战的全面展开,包括杜鲁门主义和柏林危机-在而后既是双方的争夺阶段,包括马歇尔计划、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或者说两大阵营的最终形成;)遏制战略遏制战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的一种对外战略。1946 年 2 月 22 日,身为美国驻苏联代办的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回了一封长达 8000 字的电文,对苏联的内部社会和对外政策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必须把苏联看作政治上的敌手,采取强硬政策,这为遏制对象奠定了理论基础

21、。1947 年 3 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向国会提出的国情咨文中,提出了以遏制苏联为指导思想的杜鲁门主义,标志着遏制战略的正式形成。 遏制战略是主张美国在战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高涨和西方国家受到严重削弱的情况下,以军事包围、经济封锁、政治颠覆,特别是局部性的武装干涉和持续不断的政治冷战,遏制社会主义国家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加强对西欧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控制,为建立美国的世界霸权创造条件。其对 20 世纪后半叶的世界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遏制战略的目标:阻止苏联势力的进一步扩张;揭穿苏联意图的虚伪;敦促克里姆林宫收缩其控制和影响;在苏联内部培育破坏性种子,使克里姆林宫至少改变其行为以符合普遍接受的

22、国际准则。铁幕演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的反苏、反共演说。又称铁幕演说。1946 年 1 月,丘吉尔应邀访美。3 月 5 日,在杜鲁门的母校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丘吉尔在演说中公开攻击苏联“扩张”,宣称“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绥靖政策”。美国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侵略”。演说可以认为是杜鲁门借他人之口发表的“冷战”宣言,是美国发动“冷战”的前奏曲。 凯

23、南八千字报告美国驻苏联代办发回国内的关于遏制苏联的电报。在丘吉尔发表著名的“铁幕演说”,并产生重大影响后,1946 年二月美国驻苏联代办凯南发回了长达 8000 字的电报,为当时的杜鲁门政府正在实行的对苏联强硬的“遏制”政策提供了详尽的理论依据。电报认为苏联是“在一切认为适时和有希望的地方,努力扩大势力范围。”凯南认为如果美国有足够的武力,就可以迫使苏联退却,凯南的电报得到了杜鲁门的赞赏。电报极大的影响了美国的对苏政策,这表明美国已经决心彻底结束战时与苏联的合作,对苏联采取强硬政策,用武力以外的各种措施来“遏制”苏联。杜鲁门主义1947 年 3 月,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宣读了一篇咨文。这

24、篇咨文的主旨和主要内容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杜鲁门的这篇咨文远不止是援助希、土的一项具体政策声明,而是一个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张美国势力的宣言,是对苏联发动全面冷战的“宣战书”,标志着战后美、苏“冷战”年代的开始。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彻底摆脱了孤立主义的影响,转向积极干预世界事务、夺取世界领导权的全球霸权战略,美国由此步入了全球扩张的时代。杜鲁门主义的内容及影响1947 年 3 月 12 日,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提出了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指导思想。这个咨文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在咨文中他说明了援助希、土的直接原因是美国要接

25、替英国、填补东地中海的真空;进而指出任何国家的人民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都 “危害着国际和平的基础和美国的安全”,宣称世界已分为两个敌对的营垒,一边是“极权政体”,一边是“自由国家”,每个国家都面临着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抉择;因而宣布“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那些正在抵抗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的自由民族”,即美国要承担“自由世界”抗拒共产主义的使命,充当世界宪兵的角色。他还认为如果丧失希腊,就会立刻危及土耳其和整个中东,“影响不仅远及东方,而且远及西方”。这就是多米诺骨牌理论的早期说法。因此,他要求国会立即采取果断行动,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 4 亿美元的军事援助。1947 年 5 月 22

26、日,杜鲁门正式签署援助希、土法案。 l947-1950 年,美国援助希、土两国 6.59 亿美元。由美国出钱出枪,重新武装和改编希腊政府军队。1949 年,在美军军官指挥下扑灭了希腊革命。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大转折点。当时它与马歇尔计划共同构成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础,标志着美苏两国由战时的盟国变为战后的敌国,标志着美国政府第一次公开宣布将“冷战”作为国策。在此后 25 年内,杜鲁门主义一直支配着美国的对外政策。柏林危机随着德国二战后重建的开始,美英与苏联在德国的问题上矛盾加深,苏联迟迟不愿让德国各占领区合并,并拒绝西方的经济政策。为此,美国计划将德国西部占领区三合为一。为了使法国在合并占领

27、区问题上与英美方向一致,美国用战后马歇尔计划的巨额援助法国,另一方面在1947年通过萨尔宪法,保证萨尔并入法国,促使法国同意法占德区与美英占德区的合并。全面切断西占区与柏林的水陆交通及货运,只保留从西德往柏林三条走廊通道,史称第一次柏林危机,形成第一次美苏冷战高潮。全面切断西占区与柏林的水陆交通及货运,只保留从西德往柏林三条走廊通道,史称第一次柏林危机,形成第一次美苏冷战高潮。取代苏联管制委员会对民主德国的外交及外贸监督,德国彻底分裂为东西德(原因:、根本原因:缘 起 于 苏 联 对 西 方 政 策 的 误 判 :一 是 对 冷 战 后 整 个 德 国 的 发 展 和 走 向 发 生 错 误

28、的 判 断 ;二 是 对 美国 等 西 方 国 家 抵 制 封 锁 的 决 心 和 能 力 发 生 错 误 的 判 断 。正 是 苏 联 对 西 方 国 家 抵 制 封 锁 的 决 心 和 能 力 的 两 个 错 误 判 断 ,使 苏 联迈 出 了 封 锁 柏 林 的 第 一 步 。苏 联 几 层 目 的 : 阻止币制改革;保持德国形式上的统一,防止分裂;赶走西方势力,独占柏林。西 方 在 柏 林 问 题 上 与 苏 联 较 劲 的 目 的 : a.迫使苏联承认柏林及德国的分裂;b.展示实力及保住西柏林作为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民主窗口”的决心;c.将此看做一个全球意义的战略行动,而不仅仅是为了

29、保住一个两百万人口的西柏林;d.将其视为实力的较量,更是毅力的较量。似 乎 在 冷 战 期 间 的 危 机 中 , 在 毅 力 较 量 方 面 , 苏 联 都 败 阵 而 归 。 美 国 已经 向 英 国 运 送 了 一 大 批 B29型 大 型 轰 炸 机 。 这 些 轰 炸 机 都 是 带 原 子 弹 的 。 美 国 方 面 的 这 一 决 心 和 行 动 , 苏 联 很 清 楚 。 一 旦美 国 的 空 运 飞 机 遭 到 苏 联 的 攻 击 , 美 国 的 大 型 轰 炸 机 就 会 从 英 国 起 飞 , 进 行 报 复 性 的 反 攻 击 。1948年 。 那 时 苏 联 还 没

30、有 原 子弹 。 )第一次柏林危机是怎样发生的?后果如何? 第一次柏林危机又称“柏林封锁”,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苏联封锁西方占领区通向西柏林的通道而引起的国际危机。根据二战期间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四国的协议,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及柏林。柏林位于苏占区,东柏林为苏占领,西柏林为美英法占领。美英为了进一步分裂德国,年月日在西占区实行货币改革,发行“”记马克。苏联针锋相对,月日在东柏林发行“”记马克,并作为整个柏林的流通货币。西方于日下令将“”记马克引入柏林西区。国际局势顿时紧张,爆发了“柏林危机”。月日,苏联切断西占区和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西方国家对西柏林实行空中运输供应,封锁失去实际意义。双方

31、经过长期斗争后,于年月达成妥协,苏联做出主要让步。月日封锁结束,“柏林危机”渐趋缓和。柏林局势虽然进展,但双方都没有下决心走向冲突,而是通过谈判解决危机。柏林的封锁和解除的过程中,西方阵营是赢家:)苏联的封锁给西柏林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人民对切断他们生活来源的苏联十分反感,而对西方的空运感激备至。苏联的行为损害了自己和社会主义的形象。)柏林封锁的主要目的就是对西方三国施加压力,迫使其取消货币改革,甚至迫使柏林退出并阻止西德政府的建立。然而苏联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在柏林封锁期间,柏林出现了两个市政府,一个亲西方,一个亲苏联。第二次柏林危机(柏林问题的冻结)1958 年 11 月苏联政府

32、照会美英法,要求三国在 6 个月内撤走驻西柏林军队,使其成为非军事化的自由城市,否则,苏联就要“动外科手术”,西方三国拒绝,双方都威胁要诉诸武力,柏林危机再起。1959 年的戴维营会谈,暂时缓和了危机。1961 年 1 月,赫鲁晓夫与肯尼迪举行维也纳会谈,再次要求西方 6 个月内缔结对德合约,并使柏林成为非军事化的“自由城市”,遭拒绝。当年 8 月,苏联和民主德国修筑“柏林墙”,同时美苏互相进行核威胁,危机达到高潮。最后,西方容忍了柏林墙的存在,苏联也于当年 10 月宣布收回以前提出的要求,第二次柏林危机结束。柏林墙20 世纪 60 年代初开始修筑于东西柏林之间的一堵围墙,正式建立于 1961

33、 年 8 月。20 世纪 50 年代末、60 年代初,大批民主德国公民从东柏林逃往西柏林。东德政府颁布法令,修筑围墙以阻止公民外逃。1961 年 8 月 12 日,工程技术人员和军队在东西柏林分界处抢修围墙。此后,围墙不断加高加长。至 20 世纪 70 年代,该墙高达 3 米,总长 154 公里。在战后东西方关系的紧张时期内,柏林墙始终是两大军事集团北约和华约所对峙的前沿阵地。 美苏戴维营会谈1959 年 9 月 15 日至 28 日,赫鲁晓夫访问美国,同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离华盛顿 100 公里的美国总统别墅戴维营举行了三天会谈,并发表了会谈公报。这是赫鲁晓夫上台以后,苏美两国首脑的第一次会

34、晤。赫鲁晓夫在戴维营会谈中同艾森豪威尔就德国、柏林、裁军、美苏关系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讨论。苏联此后大肆宣扬“戴维营精神”,鼓吹苏美两国领导人坐在一起,人类历史就进入了新的转折点”。苏、美、英、法四国西柏林协定1971 年 9 月 3 日,苏、美、英、法四国签订的协定。包括三个部分,还有九个附件。正式文本没有标题,苏联称为西柏林协定,西方则称之为四大国协定。在这个协定中,苏联不再坚持取消美、英、法三国在西柏林的占领制度,表示:“柏林西区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之间沿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境内的公路、铁路和水路的平民与货物过境交通将畅行无阻。这种交通将得到便利,以便按最简单而迅速的方式予以实行,并将享受优惠待

35、遇。”这就意味着苏联向西方国家保证,对西柏林和联邦德国之间的交通负责,今后再也不进行限制和封锁。协定规定:西柏林不是联邦德国的一个组成部分,今后也不属联邦德国管辖。但在附件中又规定,在不涉及安全与现状的条件下,联邦德国“可以对西柏林常住居民实行领事服务”,联邦德国“缔结的国际协定和协议,根据规定的手续可扩大应用于柏林西区”。联邦德国“可以在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上代表柏林西区的利益”。马歇尔计划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是二战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从大背景讲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一个表现。该计划因时任美国国务卿 乔治马歇尔而得名,该计划于 1947 年 7 月

36、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 4 个财政年度之久。当该计划临近结束时,西欧国家中除了德国以外的绝大多数参与国的国民经济都已经恢复到了战前水平。在接下来的 20 余年时间里,整个西欧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社会经济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在一定程度上说也是受其影响之故。同时马歇尔计划长期以来也被认为是促成欧洲一体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总之,该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简评马歇尔计划背景:首先,从欧洲方面看。二战期间西欧受到战争的直接破坏,所以各国经济遭到严重的创伤,面临崩溃的边缘。随着经济的全面崩溃,社会的各种矛盾开始激化。与此同时,政府的支持率在不断的下降,而共产党在此时的支

37、持率却不断上升。加剧了西欧各国统治集团的恐惧感。其次,是美国方面。杜鲁门政府早就筹划控制欧洲的计划。战后随西欧严重的经济危机造成的动荡不安的局势,更促使美国把注意力集中到欧洲。西欧的削弱为美国控制西欧提供了机会,然而因为美国同西欧的关系使美国也不能不去扶持西欧。战后西欧的严重衰落,导致无力购买美国货,使得美国在西欧的市场遭受到极大的打击。因此扶持欧洲,对美国的商品和资本输出有着极大的作用。在次,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以及苏联在欧洲影响的不断发展以及冷战的开始。美国政府中的很多人士的反共产主义情绪正日渐加深。马歇尔计划的倡导者之一乔治凯南在此时已预言了未来世界的两极格局。对他来说,马歇尔

38、计划正是他的新理论对苏联的遏制政策的核心内容。马歇尔计划引发的苏美信任危机与苏联加强对东欧的控制。马歇尔计划的巨大成功引发了苏联与西方关系的危机。苏联理所当然地拒绝接受这项计划,其随后对计划的谴责和讨伐决定了欧洲政治、经济的分化。到 1948 年春,欧洲分化成两个相互对立的政治和经济集团,一个依附美国,一个依附苏联。影响:第一,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国家渡过了战后最困难的时期,促进了中欧经济的回复,并为西欧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基础。第二,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既促进了西欧各国的合作,为欧洲共同体的建立和欧洲的统一淡定了基础,但是另一方面,又使西欧处处受制于美国,加重了对美国的依赖。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援助的要

39、求之一就是要求西欧国家联合成为一个整体。虽然美国的本意是希望可以获得一个统一的商品和资本市场,但客观上却促进了西西经济合作的发展。第三,对美国来说,马歇尔计划不仅使美国在欧洲确立了无可置疑的领导地位,还使美国开辟了西欧广阔的市场,有利于资本和产品的输出,推动了美国战后经济的繁荣与发展。第四、作为杜鲁门主义的主要支柱,马歇尔计划的推行实现了美国在战后初期控制西欧、发动对苏冷战的战略目标。通过马歇尔计划,美国帮助西欧稳定了经济形势和政局,避免了可能发生的社会革命,同时也确立了美国在西欧的领导地位,使西欧地区被纳入美国的全球战略轨道,成为对抗苏联的冷战堡垒。综上观之,马歇尔计划是战后美国反对共产主义

40、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美国铺平了控制西欧的道路,是美国推行同盟战略和进行冷战的内容和工具。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对西欧经济有重要的复兴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通过马歇尔计划,西欧在经济上开始依赖于美国,美国从而达到了控制西欧,争霸全球的目的。共产党情报局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 年-1956 年),随着二战的结束和冷战序幕的拉开,为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斯大林和铁托的倡议下,于 1947 年在欧洲九国(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法国、意大利)的共产党和工人党之间成立的类似第三国际的组织。第三国际的目的在于建立国际的共产统一战线,而共产党和工人

41、党情报局的目是在各个共产党之间交换情报信息,总部最初设立在南斯拉夫的首都贝尔格莱德。苏联试图通过这个组织以达到控制各国共产党的目的,而不愿受苏联的控制,坚持独立自主路线的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与斯大林发生了冲突,最终这两个在共产阵营中举足轻重的领导人公开决裂。而南斯拉夫也为此于 1948 年 6 月被开除出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其总部也由贝尔格莱德迁移至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 1956 年随着苏共二十大对斯大林的批判以及苏共新领导人赫鲁晓夫积极修补与南斯拉夫的关系,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也于当年宣告解散。(苏联通过情报局加强对东欧国家的控制你只和影响,甚至一度把内部斗争放在首位,成为苏联推行大国沙

42、文主义压制各国共产党“异端”的工具,发生的 1948 年 6 月将南斯拉夫共产党开除的严重事件为战后共产主义运动的分裂开创了先例)莫洛托夫计划1947 年苏联为了防止东欧“离苏倾向”,加强与东欧经济联系,援助东欧经济发展而与东欧各国签订的经济协议总称,是由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提出,故名。在冷战时期,面对美国的遏制战略和冷战政策,苏联采取了针锋相对的反击措施。1947 年 78 月,苏联分别与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等东欧国家签订了贸易协定,以此来抵制和反击“马歇尔计划”,西方把这一系列贸易协定称为“莫洛托夫计划”。这一计划的提出是苏联针对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作出的首个反击,它加强

43、了苏联与东欧的经济联系,帮助它们恢复和发展经济,也限制了东欧同西方的经济往来,使其日益成为一个游离于世界市场之外的封闭经济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9 年 8 月根据同年 4 月在华盛顿签署的北大西洋公约而成立的军事联盟。参与国家有美、英、法、荷、比、卢、挪、葡、意等。联邦德国于 1955 年 5 月正式加入。规定缔约国实行“集体防御”;任何成员国同他国发生战争时,必须给予援助。总部原设在巴黎,后迁布鲁塞尔。主要机构有部长理事会和军事委员会。历来由美国将领任最高司令部司令。1966 年法国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事一体化”机构。华沙条约组织苏联和东欧 7 个社会主义国家(不包括南斯拉夫)成立

44、的政治军事联盟。1955 年 5 月苏联等八个国家在华沙缔结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有效期为 20 年。条约规定:以和平方式解决一切争端;就一切有关共同利益的国际问题进行磋商;设立一个联合武装部队司令部和一个政治协商委员会。同年 6 月 4 日条约生效时成立了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相抗衡的华沙条约组织。总部设在莫斯科。联合武装部队总司令和总参谋长历来有苏联将领担任。古巴导弹危机美苏两国在古巴玩弄核诈骗导致国际局势紧张的事件。1959 年古巴革命后,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1962 年 8 月,美国发现苏联这一行动,9 月,美国总统肯尼迪决定封锁古巴,美国在世界各地的军队也进入戒备状态。国际局势严重紧张。11

45、 月,苏美两国达成协议,苏联在 30 天内撤走导弹和轰炸机,美国终止海上封锁。美苏两国都宣布自己是这一回合的胜利者,但实际上双方各有得失。在美国的压力下,苏从古巴撤走导弹,在全世界面前丢了面子;美承诺不入侵古巴并从土耳其撤走导弹,也使苏达到了在古巴部署导弹的部分目的。这次危机一方面使美苏两个大国认识到核时代两国直接对抗的危险,转而以保持对话防止意外冲突的出现;但另一方面也使双方更加激烈的互相攀升的发展战略核武器的军备竞赛。影响1)美苏关系的转折:美苏更深刻的认识到双方在避免核对抗、维持核垄断方面有着相互吻合的利益。2)苏联与美国之间差距缩小:古巴导弹危机促使克里姆林宫下决心大力发展核武器,改变

46、劣势,洗刷当年“懦夫的耻辱”。果真到 60 年代末苏联就赶上了美国,使苏联在全球争夺中逐步转为攻势。美苏之间差距的缩小也使得苏联在国际社会的野心扩大,使得美国苏联之间的碰撞更为激烈。3)竞争在一些正式的协议里被法制化:在导弹危机的余烟中,军备竞赛得到了加强,但它在一套日益完善的制度下被处理,竞争在一些正式的协议里被法制化。1963 年的禁止有限核试验条约、1968 年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和 1972 年的美苏限制战略核武器条约。4)苏古矛盾:古巴人感觉他们被忽视、被背叛了。国际关系形势由大国所主导,小国只不过是大国间角逐中的棋子。论述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并分析其影响与教训。(1)过程:第二次世界

47、大战期间,美国、苏联、中国和英国等国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结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赫鲁晓夫上台以后,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随着苏联经济、军事实力进一步增强,从 50 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美苏争霸分为三个阶段。 1)50 年代中期至 60 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一阶段。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既有缓和又有争夺。 在缓和方面:1955 年,苏联主动与西方国家合作,签订了对奥和约,解决了二次大战的一大遗留问题。同年,苏联同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1959 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美苏首脑戴维营会议是苏联推行美苏合作

48、外交战略的重大行动,美国实际上承认苏联是超级大国这一事实。 在紧张方面:1961 年苏联修筑“柏林墙”,封锁了东西柏林边界,使美苏关系更加紧张。1962 年古巴导弹危机,表明苏联开始走上同美国进行全球争夺的道路,同时也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仍然在美国方面。 这一时期,苏联还对中国推行霸权主义,企图控制中国,使得中苏关系恶化。 2)60 年代中期至 70 年代末,是美苏争霸的第二阶段。其特点是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 1964 年勃列日涅夫上台至 70 年代,苏联的经济实力同美国的差距大为缩短,1975 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上升,相当于美国的 80。苏联在军备方面赶上了美国,苏联的战略导弹至 1

49、975 年已达 2402 枚,超过美国 40,1979 年苏联在战略核力量上的开支几乎为美国的 3 倍。苏联大力增强常规军事力量。1978 年,美军 210 万人,苏军 440 万人,美军拥有坦克 10500 辆,苏军拥有坦克 50000 辆。这一时期苏联推行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美苏争霸的重点在欧洲,美苏在欧洲都集结了重兵,处于两军对峙的僵持状态。苏联一方面对欧洲以“缓和”战略麻痹西方,另一方面加紧在欧洲以外的地区扩张。1979 年入侵阿富汗,标志着苏联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了顶点。 这一时期的美国,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冲击,经济增长趋于缓慢,侵越战争受到严重挫折,军事力量被苏联赶上,美国在美苏争霸中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1969 年后的尼克松主义,调整全球军事部署,收缩亚洲兵力,1973 年从越南撤军,1979 年同中国建交。 3)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三阶段。1981 年,里根出任美国总统以后,开始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遏制苏联在全球的扩张势力。在核战略和核军备方面,美国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通过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从而拖垮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