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安全生产管理实务第一节 安全生产基础理论和概念主要法规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北京市安全生产条例 AQ/T 9004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 AQ/T 9005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评价准则 GB/T 28001-201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要求一、安全生产相关概念(一)安全和危险1、危险危险是指系统中存在导致发生不期后果的可能性超过了人们的承受程度。危险是人们对事物的具体认识,必须指明具体对象,如危险环境、危险条件、危险状态、危险物质、危险场所、危险人员、危险因素等。2、安全安全是指系统中人员免遭不可承受危险的伤害。其中包括:(1)安全条件:在生产过程中,可防止人员伤亡、职业病或设备
2、、设施损害或环境危害的条件。(2)安全状况:人、机、环境及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可防止失效、人员伤害或其他损失的现状。 3、安全和危险是一组对应的概念。危险是绝对的,任何场所、时段均存在危险;如果危险的程度在人们的承受范围,即可接受的水平内,则认为是相对安全的,而当不期望后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到不可接受的水平,则认为是危险的;同时,危险和安全是动态的,现有的安全条件和状况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不安全条件和不安全状况。(二)安全生产1、根据现代系统安全工程的观点,安全生产,一般意义上讲,是指在社会生产活动中,通过人、机、物料、环境的和谐运作,使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各种事故风险和伤害因素始终处于有效控制状
3、态,切实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2、安全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使生产过程在符合物质条件和工作秩序下进行的,防止发生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等生产事故,消除或控制危险、有害因素,保障人身安全与健康、设备和设施免受损坏、环境免遭破坏。安全生产是安全与生产的统一,安全促进生产,生产必须安全。(三)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是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生产方针是党和政府对安全生产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安全生产工作的方向;对于指导新时期安全生产工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1、安全第一就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在处理保证安全与生产经营活动的关系上,要始终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优先考虑从业人员和其他人员的
4、人身安全,实行“安全优先”的原则。安全第一的原则,不仅体现在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更应该体现在生产经营活动与安全发生矛盾时,坚决将安全的要求放在首位。2、预防为主就是把安全生产工作的关口前移,超前防范。按照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思想,按照事故发生的规律和特点,通过危险源控制、隐患排查治理、人员培训教育、设备设施安全性能控制等技术和管理手段,预防事故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3、综合治理就是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在采取断然措施治理隐患,实现治标的同时,积极探索和实施治本之策。综合治理包括国家层面综合运用科技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从发展规划、行业管理、安全投入、科技进步、经济政策、教育培训
5、、安全立法、激励约束、企业管理、监管体制、社会监督以及追究事故责任、查处违法违纪等方面着手,解决影响制约我国安全生产的历史性、深层次问题,也包括生产经营单位作为安全生产的主体,通过技术和管理手段,建立安全生产综合系统,思想认识上警钟长鸣,制度保证上严密有效,技术支撑上坚强有力,监督检查上严格细致,事故处理上严肃认真。4、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安全第一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统帅和灵魂,没有安全第一的思想,预防为主就失去了思想支撑,综合治理就失去了整治依据。预防为主是实现安全第一的根本途径。只有把安全生产的重点放在建立事故隐患预防体系上,超前防范,才
6、能有效减少事故损失,实现安全第一。综合治理是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手段和方法。只有不断健全和完善综合治理工作机制,才能有效贯彻安全生产方针,真正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落到实处,不断开创安全生产工作的新局面。(四)安全生产管理1、安全生产管理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安全科学的一个分支。 2、安全生产管理就是针对人们生产过程的安全问题,运用有效的资源,发挥人们的智慧,通过人们的努力,进行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活动,实现生产过程中人与机器设备、物料、环境的和谐,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3、安全生产管理的目标是减少和控制危害,减少和控制事故,尽量避免生产过程中由于事故所造成的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环境
7、污染以及其他损失。4、安全生产管理的范围包括安全生产法制管理、行政管理、监督检查、工艺技术管理、设备设施管理、作业环境和条件管理等方面;对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对象是员工(涉及的所有人员) 、设备设施、物料、环境、财务、信息等各个方面。5、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按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规范,总体可分为基础管理、设备设施及作业活动的现场管理(可简称现场管理)两大部分:(1)基础管理:安全生产机构和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安全目标、安全培训教育、安全监督检查、安全应急、事故、安全绩效考核等管理。(2)现场管理:工艺技术管理、设备设施管理、作业活动管理、作业环境和条件管
8、理等。(五)本质安全1、本质安全是指通过设计等手段使生产设备或生产系统本身具有安全性,即使在误操作或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不会造成事故;本质安全的方法通常包括:(1) “失误安全”功能:操作者即使操作失误,也不会发生事故或伤害,或者说设备、设施和技术工艺本身具有自动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功能。(2) “故障安全”功能:设备设施或技术工艺发生故障或损坏时,还能暂时维持正常工作或者自动转变为安全状态)两个部分。2、本质安全的功能应该是设备、设施和技术工艺本身固有的,即在它们的规划设计阶段就被纳入其中,而不是事后通过其他管理措施补偿的。3、本质安全是安全生产预防为主的根本体现,由于技术、资金和人们对事故的
9、认识等原因,到目前还很难在所有设备设施上做到本质安全,因此本质安全是安全生产工作奋斗的目标,通过其他技术和管理手段对设备设施的安全状况进行控制,仍然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4、本质安全型企业是我国许多生产经营单位对本质安全概念的扩展,指在存在安全隐患的环境条件下能够依靠内部系统和组织保证长效安全生产。该模型建立在对事故致因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系统的、主动的、超前的、全面的事故预防安全工程体系。(六)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广义上包括生产经营单位的自我监督和政府对生产经营单位的监督,本节专指政府对生产经营单位的监督管理。目前我国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方式是综合监管与行业监管相结合、国
10、家监察与地方监管相结合、政府监督与其他监督相结合。1、综合监管与行业监管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是国务院主管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的直属机构,依法对全国安全生产实施综合监督管理。公安、交通、铁道、民航、水利、电监、建设、国防科技、邮政、信息产业、旅游、质检、环保等国务院有关部门分别对交通、铁路、民航、水利、电力、建筑、国防工业、邮政、电信、旅游、特种设备、消防、核安全等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负责监督管理,即行业监管。2、国家监察与地方监管除了综合监督管理与行业监督管理之外,针对某些危险性较高的特殊领域,国家为了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专门建立了国家监察机制。如煤矿,国家专门建立了垂直管理的煤
11、矿安全监察机构,设立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产煤地区另设立省级煤矿安全监察局,省级煤矿安全监察局下设分局,监察机构的人、财、物全部由中央负责,避免实行监察过程中受地方政府的干扰。3、政府监督与其他监督生产经营单位是安全生产的主体,加强外部的监督和管理是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政府方面的监督包括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部门的监督、监察部门的监督等;除政府监督外,其他方面的监督也十分重要。其他方面的监督包括安全中介机构的监督;社会公众的监督;工会的监督;新闻媒体的监督;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组织的监督等。其他监督是整个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发挥
12、着重要的作用。二、安全生产管理基础理论(一)事故致因理论1、事故频发倾向理论该理论认为从事同样的工作和在同样的工作环境下,某些人比其他人更易发生事故,这些人即为事故倾向者,他们的存在会使生产中的事故增多,如果通过人的性格特点等区分出这部分人而不予雇佣,就可以减少工业生产中的事故。2 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1931 年,美国的海因里希第一次提出了事故因果连锁理论,阐述导致伤亡事故各种原因因素间及与伤害间的关系,认为伤亡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尽管伤害可能在某瞬间突然发生,却是一系列原因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该理论仅仅关注人的因素,把大多数工业事故的责任都归咎于工人的不安全行为等方面,因此具
13、有局限性,但其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的认识,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1)伤害事故连锁构成海因里希把工业伤害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描述为具有一定因果关系的事件的连锁,其中事故因果连锁过程概括为以下五个因素:1)遗传及社会环境(M):遗传因素及社会环境是造成人的性格上缺点的原因。遗传因素可能造成鲁莽、固执等不良性格;社会环境可能妨碍教育,助长性格的缺点发展。2)人的缺点(P):人的缺点是使人产生不安全行为或造成机械、物质不安全状态的原因,它包括鲁莽、固执、过激、神经质、轻率等性格上的先天缺点,以及缺乏安全生产知识和技术等后天的缺点。3)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H):所谓人的不安全行为
14、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指那些曾经引起过事故,可能再次引起事故的人的行为或机械、物质的状态,它们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4)事故(D):事故是由于物体、物质、人或放射线的作用或反作用,使人体受到伤害或可能受到伤害的,出乎意料之外的、失去控制的事件。5)伤害(A):由于事故直接产生的人身伤害。(2)海因里希用多米诺骨牌来形象地描述这种事故因果连锁关系,一颗骨牌被碰倒了,则将发生连锁反应,其余的几颗骨牌相继被碰倒。如果移去中间的一颗骨牌,则连锁被破坏,事故过程被中止。他认为,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机械的或物质的不安全状态,中断事故连锁的进程即可避免事故的发生。3、其他事故因果连锁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
15、们逐渐认识到管理因素作为背后原因在事故致因中的重要作用。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工业事故的直接原因,必须加以追究。但是,它们只不过是其背后的深层原因的征兆和管理缺陷的反映。只有找出深层次的、背后的原因,改进企业管理,才能有效地防止事故。 (1)博德在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现代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其事故连锁过程影响因素为:1)控制不足管理 事故因果连锁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安全管理。安全管理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他们的工作要以得到广泛承认的企业管理原则为基础,即安全管理者应该懂得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原则。控制是管理机能中的一种机能。安全管理中的控制是指损失控制,包括对人的不安全行
16、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控制,这是安全管理工作的核心。 MPHDA多 米 诺 骨 牌 事 故 连 锁 理 论多 米 诺 骨 牌 事 故 连 锁 理 论PMHDA事 故 连 锁 被 打 断事 故 连 锁 被 打 断2)基本原因起源论 为了从根本上预防事故,必须查明事故的基本原因,并针对查明的基本原因采取对策。 基本原因包括个人原因及与工作有关的原因。只有找出这些基本原因,才能有效地预防事故的发生。所谓起源论是在于找出问题的基本的、背后的原因,而不仅停留在表面的现象上。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的控制。 3)直接原因征兆 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是事故的直接原因,这一直是最重要的,必须加以追究的原因。但是,
17、直接原因不过是基本原因的征兆,是一种表面现象。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只抓住作为表明现象的直接原因而不追究其背后隐藏的深层原因,就永远不能从根本上杜绝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安全管理人员应该能够预测及发现这些作为管理缺欠的征兆的直接原因,采取恰当的改善措施;同时,为了在经济上及实际可能的情况下采取长期的控制对策,必须努力找出其基本原因。 4)事故接触 从实用的目的出发,往往把事故定义为最终导致人体损伤、死亡、财产损失的不希望的事件。但是,越来越多的学者从能量的观点把事故看作是人的身体或构筑物、设备与超过其阈值的能量的接触或人体与妨碍正常生活和活动的物质的接触。于是,防止事故就是防止接触。为了防止接触,
18、可以通过改进装置、材料及设施,防止能量释放,通过训练、提高工人识别危险的能力,佩带个人保护用品等来实现。 5)受伤损坏损失 (2)亚当斯提出了与博德因果连锁理论类似的理论,他把事故的直接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及物的不安全状态称作现场失误。本来,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是操作者在生产过程中的错误行为及生产条件方面的问题。采取现场失误这一术语,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醒人们注意不安全行为及不安全状态的性质。 (二)能量意外释放理论1961 年吉布森提出,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意外释放的各种形式的能量是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因此,应该通过控制能量或控制能量载体(能量达及人体的媒介)来预防伤害事故。
19、在吉布森的研究基础上,1966 年美国运输部安全局局长哈登完善了能量意外释放理论,提出“人受伤害的原因只能是某种能量的转移” 。 能量意外释放理论揭示了事故发生的物理本质,为人们设计及采取安全技术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事故预防、事故调查分析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能量在生产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人类利用能量做功以实现生产目的。人类为了利用能量做功,必须控制能量。在正常生产过程中,能量受到种种约束和限制,按照人们的意志流动、转换和做功。如果由于某种原因,能量失去了控制,超越了人们设置的约束或限制而意外地逸出或释放,必然造成事故。如果失去控制的、意外释放的能量达及人体,并且能量的作用超过了人们的承受
20、能力,人体必将受到伤害。2、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伤害事故原因是:接触了超过机体组织(或结构)抵抗力的某种形式的过量的能量;有机体与周围环境的正常能量交换受到了干扰(如窒息、淹溺等) 。因而,各种形式的能量是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同时也常常可以通过控制能量,或控制达及人体媒介的能量载体来预防伤害事故。3、机械能、电能、热能、化学能、电离及非电离辐射、声能和生物能等形式的能量,都可能导致人员伤害。其中前四种形式的能量引起的伤害最为常见,如:1)意外释放的机械能是造成工业伤害事故的主要能量形式。2)处于高处的人体或物体具有较高的势能,当人体具有的势能意外释放时,发生坠落或跌落事故;当物体具有的势能意外
21、释放时,将发生物体打击等事故。3)动能是另一种形式的机械能,各种运输车辆和各种机械设备的运动部分都具有较大的动能,人体一旦与之接触,将发生车辆伤害或机械伤害事故。4)工业生产中广泛利用电能,当人体意外地接近或接触带电体时,可能发生触电事故而受到伤害。5)生产中利用的电能、机械能或化学能可以转变为热能;可燃物燃烧时释放出大量的热能,人体在热能的作用下,可能遭受烧灼或发生烫伤。6)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使人体中毒,是化学能引起的典型伤害事故。4、防止能量意外释放的屏蔽措施从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出发,采取屏蔽措施可防止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防止人体与过量的能量或危险物质接触,即可预防伤害事故。(1)用安
22、全的能源代替不安全的能源。例如:在容易发生触电的作业场所,用压缩空气动力代替电力,可防止发生触电事故;还有用水力采煤代替火药爆破等。但同时也应该考虑到绝对安全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如以压缩空气做动力虽然避免了触电事故,但可能产生因压缩空气管路破裂、软管脱落打击等新的危害。(2)限制能量。限制能量的大小和速度,规定安全极限量,在生产工艺中尽量采用低能量的工艺或设备,这样,即使发生了意外的能量释放,也不致于发生严重伤害。例如:利用低电压设备以防止电击;限制设备运转速度以防止机械伤害;限制露天爆破装药量以防止飞石伤人等。(3)防止能量蓄积。能量的大量蓄积会导致能量突然释放,因此,要及时泄放多余能量,防止
23、能量蓄积。例如:控制爆炸性气体浓度;通过接地消除静电蓄积;利用避雷针放电保护重要设施等。(4)控制能量释放。例如:建立水闸墙防止高势能地下水突然涌出。(5)延缓释放能量,缓慢地释放能量可以降低单位时间内释放的能量,减轻能量对人体的作用。例如:采用安全阀、逸出阀控制高压气体;采用全面崩落法管理煤巷顶板,控制地压;用各种减振装置吸收冲击能量,防止人体受到伤害等。(6)开辟释放能量的渠道。例如:安全接地可以防止触电;压力容器设置安全阀可以在超压时将气体释放。(7)设置屏蔽设施。屏蔽设施是一些防止人体与能量接触的物理实体,即狭义的屏蔽。例如:安装在机械转动部分外面的防护罩、安全围栏等;人体佩戴的个体防
24、护用品,可被看作是设置在人体上的屏蔽设施。(8)在人、物与能源之间设置屏障,在时间或空间上把能量与人体隔离。在生产过程中存在因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能量相互作用而引发事故的情况,针对两种能量相互作用的情况,我们应该考虑设置两组屏蔽设施:一组设置于两种能量之间,防止能量间的相互作用。(9)提高防护标准。例如:采用双重绝缘工具防止高压电能触电事故;增强人体对伤害的抵抗能力,如用耐高温、耐高寒、高强度材料制作的个体防护用具等。(10)改变工艺流程。例如:改变不安全流程为安全流程,用无毒少毒物质代替剧毒有害物质等。(11)修复或急救。治疗、矫正以减轻伤害程度或恢复原有功能;例如:紧急救护,进行自救教育;限制
25、灾害范围,防止事态扩大等。(三)海因里希法则1941 年海因里希通过统计许多事故灾害,得出了该法则。当时,海因里希统计了 55 万件机械事故,其中死亡、重伤事故 1666 件,轻伤 48334 件,其余则为无伤害事故。从而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即在事故中,重伤或死亡、轻伤、无伤害事故的比例为 l:29: 300,国际上把这一法则叫事故法则。海因里西法则的另一个名称是 “1:29:300 法则” 。 1、海因里希法则说明,在生产过程中,每发生 330 起意外事件,有 300 件未产生人身伤害(未遂事件) ,29 件造成人员轻伤,1 件导致重伤或死亡。要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必须减少和消除无伤害事故,要重
26、视事故的苗头和未遂事件,否则终会酿成大祸。2、海因里希法则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意义并不在于具体数字的比例,而在于其总结了预防事故发生的重要规律。例如,某机械师企图用手把皮带挂到正在旋转的皮带轮上,因未使用拨皮带的杆,且站在摇晃的梯板上,又穿了一件宽大的长袖工作服,结果被皮带轮绞入,导致死亡。事故调查结果表明,他这种上皮带的方法使用已有数年之久,手下工人均佩服他手段高明。查阅前四年病志资料,发现他有 33 次手臂擦伤后治疗处理记录。这一事例说明,事故的后果虽有偶然性,但是不安全因素或动作在事故发生之前已暴露过多次,如果在事故发生之前,抓住时机,及时消除不安全因素,许多重大伤亡事故是完
27、全可以避免的。(四)现代系统安全理论1、系统安全是指在系统寿命周期内应用系统安全管理及系统安全工程原理,识别危险源并使其危险性减至最小,从而使系统在规定的性能、时间和成本范围内达到最佳的安全程度。2、系统安全的基本原则在一个新系统的构思阶段就必须考虑其安全性的问题,制定并开始执行安全工作规划系统安全活动,并且把系统安全活动贯穿于系统寿命周期,直到系统报废为止。3、系统安全理论包括很多区别于传统安全理论的创新概念,包括:(1)在事故致因理论方面,改变了人们只注重操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而忽略硬件的故障在事故致因中作用的传统观念,开始考虑如何通过改善物的系统的可靠性来提高复杂系统的安全性,从而避免事故
28、。(2)没有任何一种事物是绝对安全的,任何事物中都潜伏着危险因素。通常所说的安全或危险只不过是一种主观的判断。能够造成事故的潜在危险因素称作危险源,来自某种危险源的造成人体伤害或物质损失的可能性叫做危险。危险源是一些可能出问题的事物或环境因素,而危险表征潜在的危险源造成伤害或损失的机会,可以用概率来衡量。(3)不可能根除一切危险源和危险,可以减少来自现有危险源的危险性,应减少总的危险性而不是只消除几种选定的危险。(4)由于人的认识能力有限,有时不能完全认识危险源和危险,即使认识了现有的危险源,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能源的出现,又会产生新的危险源。由于受技术、资金、劳动力
29、等因素的限制,对于认识了的危险源也不可能完全根除。由于不能全部根除危险源,只能把危险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安全工作的目标就是控制危险源,努力把事故发生概率降到最低,万一发生事故,把伤害和损失控制在较轻的程度上。三、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一)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产生和发展1、各国安全健康状况差异使发达国家在成本价格和贸易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在劳动条件改善方面投入不够,职业健康问题成为国际贸易中的贸易壁垒之一,需要制定国际公认的职业健康安全标准,即国际安全卫生标准一体化。2、九十年代初,在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成功推行了 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和 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之
30、后,人们充分认识到在企业内部可以使用同样的方法来开展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故在一些发达国家率先开展了实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OSHMS)的活动,并在其基础上由相关国家标准化组织共同发布了 OHSAS18001:1999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规范 ,我国将其转换为 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规范 。3、为了实现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与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的相容性,以便于满足组织整合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和质量管理体系的需求,相关国家标准化组织对职业健康管理体系标准进行了修改,发布了 OHSAS 18001:2007,我国于 2011 年等同发布了 GB/T28001-2
31、011(OHSAS 18001:2007,IDT)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要求 ,其中 IDT 代表等同发布。(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及其运行模式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组织管理体系的一部分,用于制定和实施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并管理其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其中:1)管理体系是用于制定方针和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的一组相互关联的要素。2)管理体系包括组织结构、策划活动(例如:包括风险评价、目标建立等) 、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2、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目的和适用范围(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旨在使组织能够控制其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并改进其职业健康安全绩效。它既不规定具体的职业健康安全绩
32、效准则,也不提供详细的管理体系设计规范。(2)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适用于各类组织。建立体系的首要愿望是消除或尽可能降低员工可能暴露于与组织活动相关的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中的和其他相关方所面临的风险,并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组织可以通过自我评价和自我声明证实体系的建立和运行,也可通过第三方认证等方法予以证实。(3)职业健康管理体系提供的是管理模式和方法,但由于其适用于国际上的各类组织,不可能具体规定的管理准则和要求,但其要求按所在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执行,并符合组织的实际,以实现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3、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总体要求组织应根据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
33、、保持和持续改进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确定如何满足这些要求,并形成文件;组织应界定其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范围,并形成文件。其总体要求可概括为:(1)首先应建立体系,按体系的要求,建立方针、目标和相关文件,所有策划和编制的文件应符合体系、法规和组织自身的要求。(2)应按体系的要求,包括组织的文件实施体系,即体系的运行,这是体系能否实现其目的的关键。应避免将体系与日常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人为分隔,造成“两张皮”现象,日常的管理工作应按体系的要求进行,将所有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纳入体系运行的范畴。(3)体系应持续保持,通过持续的运行、日常监视测量、内部审核、合规性评价等活动,使体系的各项要求落实到组织的
34、各部门、各级岗位,实现体系运行的符合性和有效性。(4)体系的精髓是持续改进,通过目标拉动、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实施、管理评审等措施,不断完善体系,不断深化体系的运行,提高体系的有效性和效率,并与其他先进的管理模式融合,实现职业健康安全绩效的不断提升。4、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模式(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模式如下图:(2)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模式,采用“策划-实施-检查-改进(PDCA) ”的运行模式。关于 PDCA 的含意简要说明如下:1)策划:建立所需的目标和过程,以实现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方针所期望的结果。2)实施:对过程予以实施。3)检查:根据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目标、法
35、规和其他要求,对过程进行监测和测量,并报告结果。4)改进:采取措施以持续改进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绩效。(3)许多组织通过由过程组成的体系以及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其运行进行管理,这种方式称为“过程方法” 。GB/T 19001 -2008提倡使用过程方法。由于 PDCA 可以应用于所有的过程,因此这两种方式可以看作是兼容的。(三)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及其建立、运行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1)GB/T28001-201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要求的第 4部分提出了体系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的要求,从 4.1-4.6共计 6 个大条款,17 个具体条款;具体见下图:(2)职业健康安全管理
36、体系的各项要求是不可删减的,其应用程度取决于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方针、活动性质、运行的风险与复杂性等因素,但必须符合国家法规和其他要求。2、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体系建立工作大致可分为以下阶段:(1)准备和培训阶段1)建立体系推进机构,包括确定推进工作小组、确定推进人员P-lan 策 划 , D-o 实 施 , C-heck 检 查 , A-ction改 进1 大 环 套 小 环 , 互 相 促 进2循 环 上 升 , 持 续 改 进3 推 动 循 环 , 关 键 在 APDCAAPCDA PC D PDCAPDCA PDCA提高 提高 提高保 持 保 持4.1总 要 求总 要 求4.2 职
37、 业 健 康 安 全 方 针职 业 健 康 安 全 方 针4.3 策 划策 划 (Plan)4.3.1 危 险 源 辨 识 、 风 险 评 价危 险 源 辨 识 、 风 险 评 价和 控 制 措 施 的 确 定和 控 制 措 施 的 确 定4.3.2 法 律 法 规 和 其 他 要 求法 律 法 规 和 其 他 要 求4.3.3 目 标 和 方 案目 标 和 方 案4. 实 施 和 运 行实 施 和 运 行 (Do)4.4.1 资 源 、 作 用 、 职 责 、 责 任 和 权 限资 源 、 作 用 、 职 责 、 责 任 和 权 限4.4.2 能 力 、 培 训 和 意 识能 力 、 培 训
38、 和 意 识4.4.3 沟 通 、 参 与 和 协 商沟 通 、 参 与 和 协 商4.4.4 文 件文 件4.4.5 文 件 控 制文 件 控 制4.4.6 运 行 控 制运 行 控 制4.4.7 应 急 准 备 和 响 应应 急 准 备 和 响 应4.5 检 查检 查 (Check)4.5.1 绩 效 测 量 和 监 视绩 效 测 量 和 监 视4.5.2 合 规 性 评 价合 规 性 评 价4.5.3 事 件 调 查 、 不 符 合 、事 件 调 查 、 不 符 合 、纠 正 措 施 和 预 防 措 施纠 正 措 施 和 预 防 措 施4.5.4 记 录 控 制记 录 控 制4.5.5
39、内 部 审 核内 部 审 核4.6 管 理 评 审管 理 评 审 (Action)持 续 改 进持 续 改 进和内审员。2)对领导、管理人员和推进人员进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培训、危险源辨识培训,内审培训等。3)制定体系建立的计划方案。(2)初始评审阶段1)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确定工作。2)获取和识别适用的法规和其他要求。3)制定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和方案。4)对组织管理现状进行调研,针对实际情况策划体系架构,包括文件架构和编制要求。(3)体系文件编制、评审和发布1)组成文件编制工作小组。2)编制管理手册、程序类文件和相关作业类文件,包括记录表格。3)对文件进行评审,结果审核、批
40、准后发布。(4)体系试运行阶段1)按法规和其他要求、体系标准要求、文件要求进行实施运行,并保存相关记录。2)运行过程进行必要的培训、辅导。3)运行过程对文件进行必要的修改、完善。(5)体系合规性评价和内部审核阶段1)在体系试运行取得成效的基础上,针对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对遵循情况进行合规性评价。2)由内审员组成审核组,对体系的符合性、有效性进行内部审核。(6)体系管理评审阶段1)收集、准备相关管理评审输入资料,包括体系运行报告、合规性评价和内审资料等。2)组织由最高管理者主持的管理评审会议,对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审,提出改进的要求,并保存相关记录。(7)体系确认或第三方认证
41、审核阶段1)根据管理评审的结论,对体系建立情况进行确认,确认体系建立和试运行符合要求后,体系进入正常实施和保持阶段。2)如需国家批准的体系认证机构进行第三方认证,办理申报手续并接受第一、二阶段认证审核,审核合格后,由认证机构颁发认证证书。四、安全文化建设(一)安全文化的起源和发展1、安全文化的概念提出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国际原子能机构对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的分析报告指出:技术的措施只能实现低层次的基本安全,管理和法制的措施能够实现较高层次的安全。要实现根本的安全,必须建立安全文化。国际核安全咨询组还发表了“安全文化”专论,论述了安全文化的特征以及对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的不同
42、要求,并且提出了一系列定性指标,使安全文化这一抽象概念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这是国际社会首次正式提出安全文化的概念。2、杜邦安全文化的实践美国杜邦公司早期的高风险性和曾发生过多次的严重安全事故,使杜邦高层意识到,安全是当时公司能否生存的重要制约因素以及建立安全制度的必要性。多年来,杜邦公司进行了一系列安全文化的实践活动,包括其著名的安全理念和安全原则。(1)杜邦的核心价值:安全与健康,环境保护,职业操守,对人的尊重;杜邦确信:安全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商业价值。安全作为业务经营和管理的核心价值之一。 (2)杜邦第一套安全章程 创立于 1811 年,它强调各级管理层对安全的责任和员工的参与,提出“在高级
43、管理层亲自操作前,任何人都不允许进入一个新的或重建的工厂” ,即著名的高级管理层的“有感领导” ;(3)杜邦 1912 年开始安全数据统计,1926 成立安全与防火体系,20 世纪 40 年代提出 “所有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理念,20 世纪 50 年代推出工作外安全预防方案和安全数据统计,提出实现零伤害、零疾病、零事故的目标。(4)杜邦十大安全原则:1)所有的安全事故是可以预防的 2)各级管理层对各自的安全直接负责 3)所有安全操作隐患是可以控制的 4)安全是被雇佣的一个条件 5)员工必须接受严格的安全培训 6)各级管理层都必须进行安全审核 7)所有不良因素都必须马上纠正 8)工作之外的安全也
44、很重要 9)良好的安全创造良好的业务3、我国安全文化建设近 20 年来,在我国安全专家、学者的倡导下,在国家领导的关怀和指导下,我国安全文化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果。(1)针对我国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多位专家、安全管理领导多次指出:“把安全工作提高到安全文化的高度来认识” , “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建立包括思想认识、观念意识、行为习惯等内容的企业安全文化” 。(2)2006 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十一五”安全文化建设纲要 。(3)2008 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 AQ/T 9004-2008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 、AQ/T 9005-2008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评价准则 。(
45、二)企业安全文化的作用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长期的安全生产实践的沉淀,是企业员工内在的思想与外在的行动和物质表现的统一,其作用包括:1、企业安全文化具有对安全生产的导向作用。企业安全生产决策者是在一定的观念指导和文化气氛下进行的。它不仅取决于企业领导及领导层的观念和作风,而且还取决于整个企业的精神面貌和文化气氛。积极向上的企业安全文化可为企业安全生产决策提供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健康的精神气氛。2、企业安全文化具有对安全生产的激励作用。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可以形成强烈使命感和持久的驱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越能认识行为的意义,就越能产生行为的推动力。积极向上的企业安全生产精神就是一把员工自我
46、激励的标尺,他们通过对照自己行为,找出差距,可以产生改进工作的驱动力,同时企业内共同的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又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能使员工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安全感,起到相互激励的作用。3、企业安全文化对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起凝聚、协调和控制作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系统管理理论告诉我们,组织起来的集体具有比分散个体大得多的力量,但是集体力量的大小又取决于该组织的凝聚力,取决于该组织内部的协调状况及控制能力。组织的凝聚力、协调和控制能力可以通过制度、纪律等刚性连接件产生。但制度、纪律不可能面面俱到,而且难以适应复杂多变及个人作业的管理要求。而积极向上的共同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是一种内部粘结剂,是
47、人们意识的一部分,就可以使员工自觉地行动,达到自我控制和自我协调。(二)安全文化的基本概念1、企业安全文化被企业的员工群体所共享的安全价值观、态度、道德和行为规范组成的统一体。2、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通过综合的组织管理等手段,使企业的安全文化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过程。3、从上述定义,我们可以看到,企业安全文化就是被企业组织的员工群体所共享的一组理念的统一体,它代表了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安全文化建设就是将这些理念落实到企业的决策、管理和作业各层次人员的心灵、行动之中,最终目标是防止事故、抵御灾害、维护职工健康。因此,推进安全文化建设,普及安全知识,强化全员安全意识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安全稳定的需要。
48、安全文化通过教育、宣传、奖惩、创建群体氛围等手段,把服从管理的“要我安全”转变成自主管理的“我要安全” ,从而使企业安全工作的境界得到提升。(三)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总体架构和要素AQ/T 9004-2008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规定了安全文化建设的总体架构,如下图:1、安全承诺(1)企业应建立包括安全价值观、安全愿景、安全使命和安全目标等在内的安全承诺。安全承诺应:1)切合企业特点和实际,反映共同安全志向;2)明确安全问题在组织内部具有最高优先权:3)声明所有与企业安全有关的重要活动都追求卓越;4)含义清晰明了,并被全体员工和相关方所知晓和理解。(2)AQ/T 9004-2008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49、导则分别对企业各层次人员提出了安全承诺的要求:1)领导者应对安全承诺做出有形的表率。2)各级管理者应对安全承诺的实施起到示范和推进作用。3)员工应充分理解和接受企业的安全承诺,并结合岗位工作任务实践这种安全承诺。4)企业应将自己的安全承诺传达到相关方。2、行为规范与程序(1)企业应有效控制全体员工的行为。(2)程序是行为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应建立必要的程序,以实现对与安全相关的所有活动进行有效控制的目的。安 全 承 诺自 主 学 习 与 改 进安 全 行 为 激 励行 为范规 与程序 信息传播与沟通安全事务参与审核图图 1 企 业 安 全 文 化 建 设 的 总 体 模 式企 业 安 全 文 化 建 设 的 总 体 模 式评估安 全 承 诺自 主 学 习 与 改 进安 全 行 为 激 励行 为范规 与程序 信息传播与沟通安全事务参与 安 全 承 诺自 主 学 习 与 改 进安 全 行 为 激 励行 为范规 与程序 信息传播与沟通安全事务参与审核图图 企 业 安 全 文 化 建 设 的 总 体 模 式企 业 安 全 文 化 建 设 的 总 体 模 式评估3、安全行为激励(1)企业在审查和评估自身安全绩效时,除使用事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