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史.朱元璋(上下)明史朱元璋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王天有教授明史朱元璋 (上)今天我来给大家讲明史,前两天主要围绕两个人物来讲,通过这两个人物基本上把明史概括出来。清朝人在谈到明史的时候说有两个人物最重要,第一个人物是开国皇帝朱元璋,他创制历法,为明朝 276 年奠定了基础;另外一个是内阁首辅张居正,他是在明王朝处于危机时刻出现的人物,他一度使明朝振兴。但是随着张居正的去世,明朝从此走下坡路,很快就灭亡了。今天先讲第一个关键人物朱元璋。中国从秦始皇公元前 221 年统一中国称始皇帝开始,到清朝最后一个皇帝宣统皇帝,其间 2132 年当中,真正称得上杰出的皇帝,后人有不同的评价,见仁见智有不同
2、的看法。但无论是谁在谈论到杰出皇帝时,都不会排除朱元璋。今天我以朱元璋为例,把明朝的制度等方面给大家做一个概括的介绍。先讲一个“珍珠翡翠白玉汤” 的故事,在上个世纪50 年代,北京的一个著名相生演员叫刘宝瑞,他有一个段子就叫做珍珠翡翠白玉汤。说的是早年朱元璋家境贫寒,沦落为乞丐,沿街乞讨。一天没有讨到食物,在一座破庙当中昏厥过去。这时候有另外两个要饭的,讨来了食物喂给朱元璋。朱元璋慢慢地苏醒过来,望到眼前的碗内有白色的颗粒物,还有青色的漂浮物,便问起食物的名称,对方回答为“珍珠翡翠白玉汤”。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每天吃的是美味佳肴,时间一久吃腻了。突然一天想起了当年喝的“珍珠翡翠白玉汤” ,于是
3、让御膳房烹制。御膳房烹制不出来,于是张榜天下寻找那两个要饭的。找到后朱元璋决定大宴群臣,让百官也享受一下当年的“珍珠翡翠白玉 汤” 。这时 ,一碗碗又馊又酸的热汤端到了官员们的面前,朱元璋的御案上也放了一碗。他端起来喝了一口,大臣们只好纷纷效法。随后朱元璋问起味道如何,群臣齐声称颂。朱元璋说:“既然好喝,就再赐三大碗。 ”这 个故事 为什么在五六十年代广泛流传?这与我们党当年进行的一场教育有关,我们党从五十年代开始,特别是到了困难时期,提倡忆苦思甜教育,吃忆苦饭、想旧社会的苦,思今日的甜,所以这个故事的走红与当时的背景有关。当然,这件事不是历史的真实,历史上没有这个记载,是刘宝瑞非常巧妙地用艺
4、术的形式把社会底层的朱元璋和后来位居九五之尊的朱元璋两种形象结合在一起,进行对比,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朱元璋确实就是一个苦出身,这样一个出身后来做了皇帝,本身就具有传奇色彩。朱元璋祖籍是江苏沛县,从他祖父的时候开始就由于家贫不断地迁徙,后来迁居到濠州钟离太平乡孤庄村。朱元璋早年读过几个月的私塾,后来辍学给地主放牛。他有三个哥哥和两个姐姐,家境十分贫寒。朱元璋 17 岁那年,家乡遭受了巨大的自然灾害。在这次灾害中,朱元璋的全家几乎死光。17 岁的朱元璋面对着家庭如此的厄运,无依无靠,在邻居的帮助下在附近的於皇寺出家做了和尚。但是做和尚没有多久,由于天灾寺院也断了炊烟,于是寺院的住持打发和尚去游方,
5、云游乞讨。朱元璋过了四年这样的生活,走遍了淮河流域,这一段生活对于朱元璋来讲刻骨铭心。他成事以后给父亲修的坟墓称为皇陵碑,令很多儒士撰写碑文,但是都不满意,最后朱元璋御制皇陵碑文,有一段是描写他这段生涯的,写道:“朝望突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趋跄。仰穹崖崔巍而依碧,听猿啼夜月而凄凉。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佒佯。西风鹤唳,俄淅沥而飞霜。身如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沸汤。 ”但是这段经历对朱元璋十分重要,它磨练了朱元璋的意志,开阔了他的眼界,使朱元璋懂得了社会,特别是元朝末年这一带是白莲教流行的地方,当时有一个著名的和尚叫彭莹玉宣传反元思想,都给了朱元璋以深刻的影响。四年之后,朱元璋重回於皇寺已
6、经是21 岁。之后爆发了红巾起义,朱元璋投身红巾起义,所以在他入军之前还有四年的和尚生涯。这样一个经历的人能够位居九五之尊,本身就有传奇色彩,引人注意。下面是朱元璋的相貌,今天朱元璋的画像流传出很多版本。但是在明代挂在武英殿,后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挂在武央殿的有两幅像。这两幅可以说是朱元璋的标准像,今天都保存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院。相貌端庄、目光刚毅。但是今天还流传很多朱元璋另一类样貌的画像,在明初没有人议论,到了明朝中期发生了变化,这就是刚才主持人说的,明初种种传统发展到了极致,中期以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思想出现了多元化的走向。明朝初年评价朱元璋是一个声音,中期以后对他的评价出现了多种声音,已经不
7、完全是“伟大的领袖” 了,有认为是暴君,等等的评论都在文章中出现了。伴随着这种多元化,朱元璋丑陋的画像也就流传出来。究竟哪个像是真的,在学术界多数人认为标准像是真的,民间和今天的人多数人认为丑陋的是真的。有这样的记载,在明朝中期的野史笔记中大量出现朱元璋丑陋的画像,它与否定朱元璋的思潮相吻合。关于朱元璋的相貌历史中没有太多的记载,只有一条,朱元璋去见郭子兴,郭子兴见其相貌说“奇奇相貌” ,感到他长得很奇特。到了嘉靖年间,有一个文人徐渭,看到了朱元璋的丑画像,拍手叫绝:“真天子相也! ”还特意写了一篇文章 高皇帝画像赞。当然那个时候没有照相技术,对朱元璋到底长的什么样子现在也无需刻意求证。对于朱
8、元璋的评价也是一个谜团,在对朱元璋的评价当中,清朝的皇帝评价最高。清朝第一个入关的是顺治皇帝,他评价朱元璋说:“历代贤君,莫如洪武。 ”朱元璋开创的明代制度精致周详,顺治是从制度建设的角度来评价朱元璋的。另外康熙皇帝曾五次到明孝陵谒拜朱元璋,在第三次时亲笔题下“治隆唐宋” ,说朱元璋在治理国家上超过了唐、宋的杰出皇帝。乾隆皇帝比他的爷爷还要尊敬朱元璋,六次谒拜朱元璋,他还做了一首谒明太祖陵描写朱元璋。孙中山更为崇拜朱元璋,成立同盟会时他的口号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效仿的是朱元璋的北伐口号。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 年 2 月 15 日孙中山带着临
9、时政府全体成员谒拜朱元璋,发表了两篇文章祭明太祖文和谒明太祖陵文。孙中山死后埋葬在中山陵,紧挨着朱元璋。唯一的是毛泽东,他有个特点:一生不拜帝王陵。但是这并不等于毛泽东对明史不感兴趣,他对明史深有研究。吴晗在 1948 年完成了朱元璋传的初稿,让毛泽东指正,其后毛泽东找到了吴晗彻夜长谈朱元璋。后来吴晗修改后再次拿给毛泽东,毛泽东给吴晗写了信,他讲到了吴晗还不是一个真正的历史唯物主义者。吴晗的朱元璋传总共修改了 5 次,每一次变化都有毛泽东的意见。在明朝中期以后对朱元璋的评价开始有了各种声音,特别是对其诛杀功臣的评价。洪武十三年,朱元璋第一次诛杀功臣 3 万人,洪武二十六年第二次诛杀 2 万人。
10、明代官方一直到崇祯皇帝都视朱元璋为圣君,但是明代思想的多元化在文人的文集当中大量地记载了朱元璋的残酷。到了清朝末年,史学家赵翼总结朱元璋:“盖明祖一人,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实兼而有之者也。 ”直到今天,朱元璋的问题的情节依然没有结束,见仁见智各说纷纭,甚至在日本、美国都出现了专门研究朱元璋的机构。到这里我向大家简单地介绍了一下朱元璋的出身、相貌以及对朱元璋的评价上的一些问题,下面我们具体来谈朱元璋。第一个问题,乱世出了朱元璋。朱熹曾经说:“读史当 读大伦 理,大机会,大治乱得失。 ” 什么是大伦理,在家里父子关系、兄弟关系、夫妻关系都属于大伦理;人在社会上都是处于各种关系中,同事关系、官僚关
11、系、君臣关系等等。朱熹说读历史就要读这些关系,杰出人物是怎样处理关系的,用我们今天的话就叫做“人际关系学” ;大机会: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和机会有着密切的关系,我认为历史总是把机会给予那些善于捕捉历史机会的人;大治乱得失:不要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要看最终的结果。这里我特别强调的是机会,机会很重要。还有一句话:“乱世出英雄” ,一个要饭的能够做皇帝,不是任何时代都可以的,在一个社会稳定的王朝发展的过程中,是不可能出现的。元朝末年就是一个乱世,我认为乱世一定要有两个条件:第一个是老百姓无法生活下去,但是只有这点是不够的,因为统治者可以进行疏导,最后还可以进行镇压。所以乱世还必须具备第二个条件,统治阶
12、级也无法继续统治下去。元朝末年,土地兼并、蒙古贵族横行、赋税沉重,国家已经失去了调控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元朝的乱世出现了。乱世出现往往有一种形式会影响着百姓,那就是邪教出现。中国传统文化是海纳百川的,各种宗教都能和中国文化相结合。第一支在元代出现的邪教叫做“ 白 莲教 ”。白莲教早在宋代就有,如“方腊起义”中方腊信仰的就是白莲教。白莲教的经典是阿弥陀经,信仰的是阿弥陀佛,相信的是阿弥陀佛再生,属于佛教的净土宗。另一个是“弥勒教 ”,也属于佛教的 净土宗,崇拜的是弥勒佛, 认为弥勒佛来世天下太平。第三个是“摩尼教” ,是伊朗一个叫摩尼的人创立的,基督教把摩尼教看做是邪教,但是最早在唐朝时传入中国
13、。摩尼教也叫明教,崇拜光明之神,认为光明之神和黑暗之神各居本位,如果光明之神被黑暗之神遮住了,天下就是黑暗的。只有驱逐黑暗之神,让光明之神和黑暗之神各居本位才能天下太平。这三个宗教都有一个特点,一个是阿弥陀佛来生,一个是弥勒佛再生,一个是光明之神降临,都盼着一个美好的神出现。这三个宗教在元朝末年有联合的趋势,他们都组织会众要求大家交会费,宣传推翻了元朝之后遍地黄金任意捡拾,因此信众很多。韩山童既是白莲教的首领,又是明教的首领。他们首先在黄河工地上制造舆论,从地底下挖出他们事先埋好的独眼石人,上面写到:“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于是造反形成了。此时,韩山童在他的老家河北永年县聚集会众
14、攻打北京。在攻打的过程中,韩山童被元朝的军队杀害了,他的部下刘福通把会众转移至颍州。至正十一年,刘福通在颍州发动起义成功,占领了颍州城,这是白莲教红巾军的一股重大力量。另外一支力量比刘福通晚三个月起事,八月彭莹玉和徐寿辉在湖北蕲春起义,占领了蕲州,马上建立了新的政权,国号“天完” (意为压住大元)。随后全国爆发了起义,朱元璋在次年加入郭子兴在濠州的起义队伍。由于朱元璋作战勇敢足智多谋,郭子兴发现他是人才,于是把他的养女马秀英嫁给了朱元璋。朱元璋原名朱重八,这时正式更名为朱元璋、字国瑞。元朝的军队没有办法镇压起义军,起义军也没有力量推翻元朝,各自在自己的地盘内发展,形成了拉锯战。到了至正十四年五
15、月,朱元璋感到郭子兴在濠州没有发展前途,内部矛盾重重。于是他回老家钟离,招募 700 人,全部交给郭子兴,后与之谈判,要另辟一条道路为其打开局面。郭子兴同意了,朱元璋只要了徐达、汤和等 24 个人,向南定远发展,这是朱元璋独立军事行动迈出的第一步。朱元璋迈出这一步至关重要,第一他不和元朝的军队打仗,人数过少无法与政府军队抗衡;第二他也不能和左右的红巾军争地盘。他的重点目标是民兵。战乱的时候很多地主为了保卫地方和家产,组织了一些小规模的武装。他认为收编这样的民兵是发展的途径。通过这样的途径朱元璋收编了 3 万多人,这时冯国用和冯国胜兄弟主动投奔朱元璋,这两个人是有文韬武略的,冯国胜在建国以后更是
16、被封为宋国公,后来朱元璋为他更名为冯胜。其时,冯国用向朱元璋提出建议,应该有明确的战略目标,他说:“金陵龙盘虎踞,帝王之都,先拔之以为根本。 ”占领金陵作为根据地。另外一个人叫做李善长,做过小吏,也来投奔朱元璋,建议他应该以汉高祖刘邦为榜样,要有夺天下之志。这两个人是朱元璋在发展的最初阶段的“高级策划师” ,一个是告诉他近期的战略目标是打南京,第二是告诉朱元璋要有长远打算。在这期间,他又吸收了邓愈、常遇春、胡大海等一些将领,待巢湖的水军将领归顺以后直打南京。在这个阶段郭子兴死了,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成了这支农民军队最高的首领,第二把手是郭子兴的小舅子张天佑,朱元璋是第三把手。但是前两个人在攻打南
17、京之前被杀掉了,所以军队便全部归属朱元璋了,其后朱元璋拿下了南京。朱元璋之所以能够顺利地打下南京是和当时的形势有关,至正十五年反元战事转入了高潮,在这一年韩林儿这支队伍迅速地发展,他们不仅在颍州,而且顺利地拿下了亳州。韩林儿在亳州做了皇帝叫“小明王” ,国号宋,意为恢复南宋,建元“龙凤” 。提出了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境,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的口号。这支军队势如破竹,直攻打到元朝大都,给元朝沉重的打击,元朝的军队拼命抵抗,无暇顾及朱元璋的军队。在这样的情况下,朱元璋成功地攻下了集庆路(南京),改元集庆路为应天府。然后向外围据点发展,先后攻占了扬州、池州、徽州。这时朱元璋听说徽州有位有名的学士
18、朱升,亲自登门去请,朱升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把南京作为根据地修得要固若金汤;战争长期的较量是经济实力的较量,要有充足的粮食储备,发展农业;不要急于做皇帝,避免成为元朝的第一个打击目标。接下来朱元璋向浙江发展,在这时形势发生了变化,一支张士诚的队伍,占据了苏州之地;另一支徐寿辉的军队,在彭莹玉死后由陈友谅领导。这两个人联合攻打朱元璋,朱元璋面临着一个腹背受敌的局面。面对着张士诚和陈友谅两方面的进攻,在朱元璋攻打浙江时,有四个人前来投奔他,分别为刘基、宋濂、章溢、叶琛,这四人都是“大知识分子” 。朱元璋在南京修建了“礼贤馆” ,对这四人是很重 视的,其中刘基是最为重要的。面对着张士
19、诚和陈友谅的夹击,刘基与朱元璋商议战略,按照中国传统的军事策略采取远交近攻、避强击弱的战略。陈友谅是从武昌来的,张士诚在苏州,按照战略应该先打张士诚;避强击弱,陈友谅兵强马壮,张士诚虽然富有但是军事实力远不如陈友谅,也应该先打张士诚。但商量的结果是一反中国传统的军事作战策略,分析双方的心态,张士诚是私盐贩子,在元末的动荡时期他占领了以苏州作为中心的富庶之区,不属于红巾军系统。他的特点是保守,因此朱元璋认为张士诚无远大志向,他与陈友谅的联合只是虚张声势,他的目的就是割据一方,无论今后谁成事,他都是利用苏州的富庶之地封王。而陈友谅则不同,裹挟徐寿辉皇帝所谓御驾亲征,志在王我,因此决定先打陈友谅。于
20、是双方在南京城下展开了一场战斗,首先朱元璋让陈友谅的一个老朋友叫康茂才诈降,陈友谅相信了,认为南京指日可下,就在行军的路上杀掉了徐寿辉,自己宣布做皇帝。当军队打到了江东桥下,约好的康茂才没有出现,陈友谅陷入了朱元璋的包围圈,20 万军队惨败。江东桥之战朱元璋胜利了,南京得以巩固。陈友谅败走武昌后十分恼怒,决定调动举国的军队和朱元璋展开一场殊死之战。战争发生在鄱阳湖,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鄱阳湖之 战” 。陈友谅 有 60 万军队,上千艘大的战船;朱元璋只有 20 万军队,没有大的战船只有小船。在这种情况下,陈友谅把战船连接在一起,犹如平地。结果朱元璋利用小船调转灵活,施火攻计火烧陈友谅战船,陈友
21、谅战亡。这时,朱元璋回过头来打张士诚,最后把张士诚困在了苏州。苏州城破,张士诚被朱元璋捉住打死了。这时北方的形势也发生了变化,韩林儿迁都到开封以后三路军队把元朝打得落花流水。但是最终三路军队都失败了,都被元朝的军队镇压了。韩林儿无处藏身,由开封退到亳州,到颍州向朱元璋求救。朱元璋派俞通海去接韩林儿,坐船行到瓜步韩林儿的船漏水沉江。就这样,几支大的农民起义军全完了,这时能够成为朱元璋对手的只有元朝了。在这样一个形势下,朱元璋决定推翻元朝。在 1367 年灭掉了张士诚之后朱元璋自称吴王,北伐中原文提出“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到了 1368 年至正二十八年的元月初四,朱元璋
22、在南京应天做了皇帝,国号“大明” ,年号“洪武”。为什么叫大明?大阿弥陀经中讲到阿弥陀佛会保佑一个光明的政权。另外在这样的乱世人们都盼望着光明的到来,叫“明”比较有号召力。 “明”字也符合儒家的思想,正大光明。五月,朱元璋来到开封前线,动员攻打北京。三个月的时间就成功地攻占了北京,元顺帝北出渔阳(北京),旋舆大漠,整顿故部,不失旧物,元亡而实未始亡耳。从此叫“北元” ,北元在北方继续与明朝对抗。此后朱元璋又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在西北、山西、河北等地作战,又占领了四川进入广东。到了朱元璋洪武十年以后,占领贵州;洪武十二年占领云南。到了洪武二十年,朱元璋在今天的东北又打败了元朝的残余势力,完成了基
23、本的统一局面。朱元璋为什么能够成功?我认为第一,朱元璋韬光晦迹,缓称王。 周易中讲乾坤二卦,乾卦是纯阳之卦,其中讲到了大人物的成功往往六个阶段:初九是潜龙勿用,在你没有成功的时候不要急于破土。九二见于田、利见大人,初期要利用好大人物辅佐你。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要提高警惕。九四或跃在渊,可上可下运用自如。九五飞龙在天,朱元璋成功了。上九亢龙有悔,朱元璋的问题就出在了他做皇帝之后。后来明朝留下的后遗症都在“上九” 。所以把朱元璋的一生与乾卦对照,基本吻合。朱元璋最开始是依附于韩林儿的,但是人们往往忽视了,韩林儿的军队三路出军,把元朝的军队消耗殆尽,预先为明朝创造了机会,历史的机遇给了朱元璋,
24、他是最后一个称王的并且成功了。第二,朱元璋有一个稳定的领导核心集团。他的核心是最初的 24 个人,后来不断地扩大一直到他打下南京,后来这些人又南征北战,为朱元璋统一天下。第三,注重军队建设。朱元璋最初只有 24 个人,他的军队全都是整编别人的军队而来,但是他非常注重军队建设,所以他的军队不是乌合之众。第四,朱元璋具有非凡的军事才能。每一场战争朱元璋都有战略的制定,以前我们注重像孙子兵法那样的军事思想家,忽视了实战家的军事思想。朱元璋的军事思想非常丰富,而且今天留下的著作值得研究。第五,重视战时经济。朱元璋打下南京后奉行广积粮的政策,搞屯田,发展农业。这样就为战时经济的恢复起了重要作用,为他坚持
25、持久的战争提供了基础。明朝建立了,年号“洪武” ,它代表了朱元璋的武力斗争的思想。 “明太祖”是他的庙号,是他死了以后才有的。 “高皇帝” 是他的谥号,也是死了之后 给他的头衔,他的谥号全称是“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 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得到天下后,朱元璋要考虑新的问题了,第一,确立皇权至高无上,筹划建立“家天下 ”。这是中国古代任何一个帝王无法摆脱的。第二,朱元璋考虑振兴经济。长期的战乱和自然灾害使老百姓苦不堪言,因此要考虑以复兴农村经济为主,增强国家的实力。第三,创制立法,完善国家管理。第四,朱元璋长期以来有一个理念,建立和谐社会。朱元璋的“和” 的思想有三条:第一条是普及教育,
26、在洪武八年政权稳定后,朱元璋提出在全国建立社学,要求人人都要读书。第二条是贫富和谐,共存共荣。用朱元璋的话说:“民生有欲,无主乃乱,使天下一日无主,则强凌弱,众暴寡,富者不得自安,贫者不能自存矣。今朕为尔主,立法定制,使富者得以保其富,贫者得以全其生。 ”他的想法是很好的,但是 这和他建立“ 家天下”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最终失败了。第三条必须搞好周边关系,采取睦邻政策。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规定:“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命。若其不自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犯,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杀伤人命,切记
27、不可。 ”于是他定下了中国周边的这些十五个不争之国,包括朝鲜、越南、日本等,不主动与这些国家打仗。这时已经和朱元璋打江山的策略不一样了,他要考虑坐江山了,首先他要考虑皇权和家天下,他要突出皇权。 (未完待续)明史朱元璋(下)下面是第二个问题:皇权与家天下。朱元璋有个自卑的心理,他是要饭的出身,做过和尚,总觉得人们看不起他。有人建议朱元璋在修家谱时,往上追溯和朱熹挂上关系,遭到了朱元璋的反对,并经常对臣下说:“朕本布衣,以有天下,实由天命。 ”“上帝命为天下生民主。 ”这也是朱元璋建国以后极力宣传的“ 君权天授”思想,他的登基大典就是一个典型的“君权天授” 。1368 年元月初四,在前一年的 1
28、2 月 22 日这一天,南京阴霾密布天降大雪,这天朱元璋祭祀天神地神。朱元璋的祭文写道:“我现在拥有的土地有两万里广,臣僚们都让我做皇帝,我已经推让再三了,现在没有办法只能做皇帝了。日期已经确定在第二年的元月四日,一切都已经就备了。但是我不知道上帝是否同意,如果不同意我就另推别人,如果同意,那么第二年的元月四日给我一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 ”当时,刘基通晓天文,朱升也是著名的天文学家,而且 12 月 22 日南京突然降雪,再过 10 天恶劣天气也会过去。到了元月四日,果然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朱元璋再次祭拜天地。随后来到了新修好的太庙祭祖,追封祖先,上数四辈都给予皇帝的称号,再到新建成的奉天殿
29、登基成为皇帝。为什么叫做“奉天殿” ?意思就是奉天登基做皇帝的,我的一切都是按照天命做的。从此,朱元璋发出的诏令就叫做“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朱元璋敬天,总说到:“ 所 谓敬天者,不独严而礼,当有其实。 ”敬天要严格规范,但是还要有实际内容, “天之所以命人主者,为蒸民之重。所以命者,命其必治者也。若以天人量之,则天道远,人道迩。 ”上天都是爱老百姓的,上天任命皇帝是管理百姓的。天离百姓很远,但是我(朱元璋)离你们很近,所以敬天的实际内容就是要尊君。这样朱元璋就把皇权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了。建国后,朱元璋和翰林院的学士们讨论,历代王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避免历代王朝的灭亡命运。最终总结出六
30、条,第一是对妇女不尊重,认为女人是祸水,如吕后、武则天。所以皇帝一定要管理好后宫。第二条是外戚,历史上尤其是西汉,外戚专权所以导致了亡国。第三是宦官,宦官干政,如东汉的十常侍等。第四条权臣,有权的大臣篡夺政权。第五是地方中央的军事首领,控制军队的人是政权的威胁。第六是外夷,也就是少数民族入侵。朱元璋在建国以后时时处处在考虑堵塞这六个漏洞,研究朱元璋的治国政策就要从这六个方面去考虑。下面我们详细来看朱元璋的政策,第一是严宫阃之政,宫阃就是深宫,也就是后妃居住的地方。朱元璋即位以后就封他当年的患难妻子马秀英做皇后,洪武十五年马皇后去世,朱元璋再没有立新的皇后。但是朱元璋有多少嫔妃,史无明文记载。朱
31、元璋在洪武元年命人编写女诫:“治天下者,正家为先。后妃虽母仪天下,然不可俾预政事。 ” 把历史上好的皇后,不干预政事的表率列出来,编成教材;把不好的也列出来,形成对比,对后妃进行教育。这点马皇后做了表率,明朝一直没有出现外戚专权的现象。由此明史外戚传中记载:“明太祖立国,家法 严。史臣称后妃居宫中,不预一发之政,外戚循理谨度,无敢持宠以病民,汉、唐以来所不及。 ”第二点,定 储 君之位,培养接班人。汉族传统王朝有一个特点,越是杰出的皇帝越选不好接班人。朱元璋在接班人的问题上也是煞费苦心,他在考虑接班人的问题上也很难摆脱一个规律,就是中国自西周开始就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实际上自商代后期,中国传位
32、传给嫡子,也就是皇后正宫所生的儿子,如果正宫没有生儿子就由其他妃子的长子拥有继承权。朱元璋有 26 个儿子,但是马皇后没有给朱元璋生儿子,她给朱元璋生了两个女儿。但是现在翻开清朝官修明史,会发现马皇后生了 5 个儿子。就清朝修的 24 史中的明史,根据什么?是根据世禄来的。世禄是中国古代有一个制度,老皇帝死了,儿子继位以后要给老皇帝修世禄。就是自老皇帝登基的那一天,每天都干了什么。朱元璋死后是他的孙子朱允炆给修的。这是第一修,在朱棣做皇帝以后就给毁掉了。于是朱棣下令第二修,但是第二修后来也给毁掉了。为什么给毁掉了?现在的学术界没有人研究这个问题。我曾经发表过一个看法:二修世禄是后来的永乐皇帝修
33、二修世禄的时候写到马皇后生了两个儿子,就是生了燕王朱棣和周王朱橚。但为什么我说二修是这个结果?因为当时修这本书的人叫解缙,解缙还写了一本书叫天潢玉牒,二修的世禄没留下来但是天潢玉牒留下来了。给朱元璋家修的家谱留下来了。写的是马皇后生了两个儿子,生的是燕王朱棣和周王。但是这个破绽就出来了,如果马皇后生的长子是朱棣,那建国以后立太子就应该是朱棣,他是嫡子。但是为什么立的不是嫡子而是朱标?说明他不是马皇后所生。所以朱棣很快察觉出这样一个修法今后会造成人们对他出生的怀疑,于是他第三次修世禄,写到马皇后一共生了 5 个儿子。大儿子朱标,二儿子秦王朱爽,三儿子晋王朱刚,四儿子是他,五儿子周王,都是马皇后生
34、的。就炮制了这样一个历史。为什么要炮制这个历史?因为大儿子与二儿子死在朱元璋以前,三儿子也死了,嫡子就剩下朱棣了,因此朱棣是合法的,这就为朱棣做皇帝制造舆论,他从侄子手里夺取江山的历史就被一笔勾销了。朱元璋建国以后立长子朱标,当时朱标 13 岁,是李淑妃所生。有大臣建议按照祖制,确立太子后就要在太子的身边设官,给太子配备军队叫“太子军” ,朱元璋没有表 态。到了洪武十年,太子朱标 23 岁了,官员们又提出给太子设官配太子军队,朱元璋当即表态不行。朱元璋提出了汉代江充之事可为明鉴。汉武帝早年立太子刘据,在太子身边设太子官有军队。但是太子的官和朝廷的官有矛盾,当时一个监查官叫江充,与太子手下的人有
35、矛盾,他担心汉武帝死后,太子的官会对他不利。于是他利用汉武帝到甘泉宫去修养的时候向汉武帝打了一个秘密报告,说在太子宫的下面挖出了一个铜木人,铜木人身上刺满了针,意为诅咒汉武帝早死,史称“巫蛊事件”。太子身 边 的军队就把江充干掉了。汉武帝得到消息后认为太子有问题,于是把太子软禁起来。太子身边的官员提议带领军队冲出长安城,日后再向汉武帝解释。于是太子令军队出长安城,但是无法冲出城去,最后太子自杀了。汉武帝得知消息后详细调查,知道是江充的诬陷,于是把江充灭门。朱元璋就用这个事件说明为什么不给太子身边立官、设置太子军队。于是朱元璋决定辅佐皇帝身边的官员兼职辅导太子。对其他的儿子朱元璋施行立宗藩之制,
36、规定了整个家族的管理:嫡长子继承皇帝,其他的儿子封为亲王;亲王的嫡长子封为亲王,其他的为郡王;郡王嫡长子继承郡王,其他的儿子封为镇国将军。镇国将军后是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朱元璋的后代到最后都享受奉国中尉的待遇。然后朱元璋把这些儿子分封到全国各地去,于是出现了一个分封制的问题。朱元璋在首次册封亲王时说:“先王封建,所以庇民,周行而久远,秦废之而速亡。汉晋以来,莫不皆然。其间治乱不齐,特顾施为何如尔。要之,为长久之计,莫过于此。 ” 他认为长久之计还是要搞分封,但是朱元璋的分封和西周的不同。西周分封是封邦建国,分封一个国家,成为诸侯国;朱元璋的分封是到地方上去享受待遇
37、,分封而不赐土,列爵而不离民,亲王有自己的土地但是不管理该地的居民。并且颁布祖训录和昭鉴录,加强对皇子的教育。当时朱元璋的权威已定,没有大臣反对,只有平遥县的一个教师叶伯巨上书皇帝:“臣恐数世之后,尾大不掉,然后削其地而夺之权,则必生觖望,甚者缘间而起,防之无及矣。 ”朱元璋 认为这 是离间他的骨肉,于是把叶伯巨下狱,郁死狱中。但是朱元璋没有想到,在他死后几个月就发生了叔侄大战。这是朱元璋对家族的处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对儿子的教育,他为儿子选拔了全国最好的老师,让他们体察民情,并且在洪武十九年培养太子管理政务。第三个大问题:阜民之财,息民之役。朱元璋做了皇帝 10 天之后接见刘基,对刘基讲:“
38、天下年年 战乱,老百姓苦不堪言。现在国家当务之急要做什么?”刘基回答: “当行宽仁之政。 ”朱元璋说:“步急则踬,弦急则断,民急则乱,居上之道,正当用宽。 ”又:“ 国家新立,比如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要在安养休息。 ”他认为 当务之急是阜民之财、息民之役,这就成为朱元璋建国以后发展经济的八字方针。阜民之财就是让老百姓富起来,息民之役就是要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建国后朱元璋立刻宣布战乱结束,让老百姓归耕、回家种地。对于淮河流域、北京等破坏严重的地区实行“额外垦荒,永不起科”,在破坏严重的地区不收税。归耕后,谁耕种的土地,地权就交给谁,如原来的主人回来国家就另外播土,因为战乱过
39、后空闲土地很多。朱元璋规定,给这些老百姓的土地中划出“无粮白地”,就是 这块 土地不纳税,让农民先富起来。另外施行移民屯田,分为民屯、军屯和商屯。国家的土地由国家给予种子和牛让百姓开垦,这叫民屯;军屯是国家驻守的军队无论边疆内地都要种地。军屯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明代实行军户制度,在边疆屯守是要带家属的,军屯显然不能供给,要从内地调集物资到边疆,这样运费往往比粮食的价格还要高。朱元璋想了一个办法,让商人把粮食运到边疆,给商人换取盐引,商人凭借盐引可以经销官盐,用这个办法来鼓励商人。商人认为与其把粮食运送到边疆,不如雇人在边疆开垦土地种田,这样商屯出现了。朱元璋提倡多种种植,特别是鼓励种棉花,到了
40、明朝中期,中国的棉纺织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朱元璋还注意兴修水利,宣传兴修水利的重要性。他还颁布教民榜文,在教民榜文中提出老百姓的房前屋后要多种柿子树和枣树,丰收之年可以卖钱,灾年可以充饥。朱元璋为了稳定农业生产,把全国的居民划分为社区,来进行管理。其中城市的社区叫“坊” ,城乡结 合部叫“厢”,农村设置“里甲” 。这对战 后社会的 稳定起到了积 极的作用。洪武年间政治风波迭起,有各种类型的政治风波,但是有两类最突出,一类是针对淮西勋贵,另一类是关乎一般官吏。前一类体现在两个重大的政治案件中,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史称“胡蓝之狱” 。后者反映在空印案、郭桓案及有关吏治的政策制定上。胡蓝两案牵扯面很大
41、,涉及到当时朝中地位最为显赫的淮西勋贵势力。淮西勋贵主要指朱元璋南略定远时,到攻占集庆两年间跟随朱元璋征战的将领,也称之为“渡江旧人” 。他们在明朝的创建和以后的统一战争中,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由于他们有共同的地域即乡里观念、经历相似、地位相近、利益相同,自然形成了一个特殊的集团。明朝建立后,淮西将臣封官进爵,权势迅速膨胀,朝中重要官职大多由他们充当。洪武三年,朱元璋首次大封功臣,李善长、徐达、常遇春之子常茂、李文忠、冯胜、邓愈 6 人封为公爵,皆淮西人。终洪武朝封公者 11 人,除上述 6 人外,又有汤和、蓝玉、胡显、常升,也都是淮西人。封侯者计 57 人,仍以淮西人居多,非淮西人得以
42、封侯的多是对战败降附人员的一种安抚性的封爵,如归德侯陈理、归义侯明升(后二人徙高丽)等。封伯6 人,有东莞伯何真、怀仁伯陈友富、怀义伯陈友直等,也是安抚性质的。功臣中非淮西籍又属文臣的只有诚意伯刘基和忠勤伯汪广洋。由此观之,朱元璋建国以后重用和他一起起兵的将领。而这些将领与朱元璋还有特殊的关系,他们是朱元璋的功臣,朱元璋的 26 个儿子,其中两个夭折,另外 24个儿子娶的王妃都是功臣的女儿;朱元璋的 16 个女儿都嫁给了功臣的儿子。这是因为当年战争年代的需要,朱元璋为了笼络功臣。这样功臣是勋臣,同时也是勋戚(亲戚),地位更加突出了。另外功臣之间又互相通婚,这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如太子朱
43、标的太子妃是常遇春的女儿,秦王朱爽娶的是功臣邓禹的女儿。所以明朝初年的政治斗争就和这些功臣勋戚有关,淮西勋贵的最高控制引起了其他势力的反感,第一个反对的是一个山西人杨宪,他在南京的时候投奔朱元璋官至中书省中丞,他与胡惟庸不和,认为中书省不能净用淮西人。于是杨宪开始清理中书省中的淮西勋贵,胡惟庸不满,这样淮西勋贵联合起来把杨宪干掉了。其后是刘基,也与淮西勋贵产生矛盾,刘基在朱元璋的时代并不十分受重用。在洪武四年,当时朱元璋一度想建都凤阳,其时李善长年老退休,朱元璋提出由胡惟庸接替李善长做丞相,刘基反对,但是朱元璋没有听取他的意见。此外,朱元璋令李善长建设中都准备迁都凤阳,刘基再次反对,朱元璋也没
44、有听取,而是加快建设。刘基感到失望,于是告老还乡。回去后淮西勋贵仍没有放过刘基,称刘基回到老家后与老百姓争夺土地,因为这块地有王者之气。朱元璋一怒把刘基召回,受到排挤的刘基病倒了,向朱元璋再次提出还乡,朱元璋同意了。洪武八年,刘基回到家乡后病故。同年,朱元璋去视察凤阳,看到除了正在建设的皇宫,到处都是淮西勋贵的豪宅。这时朱元璋得知了刘基病故的消息,想起了刘基的劝诫有所憬悟,回到南京后宣布停止凤阳建设,开始对淮西勋贵有所警觉,未来威胁政权的恰恰是这些同生共死的人。洪武十三年,胡惟庸被杀以后,朱元璋突然接见刘基的儿子刘仲景,与之谈话后,刘仲景做了一篇遇恩录流传至今。朱元璋告知刘仲景,刘基是被胡惟庸
45、下毒所害,从此刘基为胡惟庸所害成为定案。朱元璋对功臣有警觉,他从凤阳回来后就公布了功臣铁榜,给功臣规定了九条纪律,核心在于令他们严守君臣之分。历史往往是这样,当一个集团处于困难时期,为争夺天下或者争夺某种利益时,往往能够凝聚在一起;但是当权力到手以后,这个集团就会破裂,甚至火拼。此案 10 年后又牵扯到李善长,李善长 70 余口被杀。他的儿子娶的是朱元璋的女儿,他的弟弟娶的是胡惟庸的女儿。于是朱元璋御制了一个昭示奸党录,大意是胡惟庸反政权的材料公布天下,因此李善长难脱干系。洪武二十六年又有蓝玉案,蓝玉是常遇春的妻弟。蓝玉十分善战,曾被朱元璋比喻为汉朝的卫青。蓝玉在洪武二十年与蒙古的最后一次激战
46、中胜利了,把元顺帝的皇妃押解回京,朱元璋准备庆功宴宴请蓝玉。他的军队到了喜峰口的长城,此时已晚城门已关,守城人让他第二天才可进城。蓝玉大怒带领军队冲入城内,朱元璋闻言取消庆功宴,以谋反治蓝玉的罪,颁布逆臣录,收录了1100 多人揭发蓝玉的材料。以上两案第一反映出朱元璋与淮西勋贵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合的地步。历史上著名的一句话:“飞鸟 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清朝不这么认为,在修明史时清朝人认为这样的说法是不懂政体。打江山时都是相同的,夺得天下后地位不一样了,关系发生了变化,一个是君一个是臣。因此产生这句话的原因君臣都有责任,不能简单地都怪罪于朱元璋。也就是朱元璋与淮西勋贵的矛盾已经到了
47、不可调合的地步。第二,两案是朱元璋强化皇权、变更中枢宰相及军事体制的手段。通过第一个案子,朱元璋废掉了中央的丞相制度和各行省的宰相制度,对中央地方的体制进行了变革。杀掉蓝玉以后,朱元璋对军事管辖问题、镇守问题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为了防止军权政变,朱元璋要把地方的军权从功勋将领的手中夺回来交给自己的儿子。所以朱元璋以蓝玉案为借口清理军队,把军权控制在自己手中。第三,两案特别是蓝案最大的受益者是燕王朱棣。我个人研究功臣也是分派的,蓝玉一派是支持朱标的,徐达是支持燕王朱棣的。蓝玉案的很多密报都是朱棣打出来的,要想在未来夺权就要清除实力派,蓝玉是志在清理之中的。第二类反映的空印案是朱元璋惩治使用空白印
48、信官吏的案件。当时每年地方官要到户部去对账,如果到了南京账对不上就要重新整理,如果距离较远的省份就不方便,于是这些官员想了一个办法,他们来的时候都带上盖好公章的文件,直接修改上下认同就可以了。结果被朱元璋发现了,总共清理了相关的官员共 1 万多人。这个案子看起来是政治腐败,但是实际是政治的扩大化。另一个郭桓案,北京当时叫做布政使司,是省级机构。北京布政使司的领导跟中央财政户部副部长郭桓统统作弊贪污税粮,朱元璋下令清查,由户部牵连到全国各地,清查了 1.5 万千人。除此还有其他的一些案件,前后短短几年共清查了 8 万多人。当时的野史笔记中记载,大臣们上朝战战兢兢,临行时要和家人诀别,由此可以看到
49、专制统治的残酷性。但是朱元璋也有自己的说法,他认为对官员是耐心教育的,第一,规定了六部职掌,晚年更名为诸司职掌,规定了中央官员的职能。第二,颁布授职到任须知,规定了地方官就任的 31 项工作。第三,有责任条例,哪一级出了问题要追究责任到位。另外,朱元璋设置了考课制度,有考满和考察两种形式。考满是“任满考绩” 的意思。内外官员自任现职起,三年为初考,六年再考,九年通考,主要考核政绩,然后行黜陟之典;考察是对官员进行更全面的考核,不仅考绩,还包括居官行止各个方面。有京察和外察之分。京察是对京官的考察,外察是对地方官的考察,规定了朝觐考察,地方官三年入京一次进行考察。也对官员编纂了很多教材,如资治通训精诚录等,教导官员要敬业爱民。又颁布了志戒录彰善榜,把历代贪官污吏的下场和好的官员的事迹编成书告诫官员。但是贪污的现象依旧存在,到了朱元璋的晚年也没有得到一个有效的控制,为此朱元璋也十分苦恼,行事也越来越偏激,杀人也是越来越多。下面给朱元璋做一个小结。朱元璋的一生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从 1352年到 1368 年是朱元璋金戈铁马打江山的 16 年,是值得肯定的,结束了一个元朝末年的乱世,开始了一个新的王朝。从1368 年到